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宪法语境下的罪刑法定原则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李宝忠
  • 关键词:罪刑法定 ; 宪法 ; 人权 ; 法治
  • 中文刊名:HSKX
  •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 机构:鲁东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15
  • 出版单位:广西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286
  • 基金:山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刑法的宪政思考”(J12WB02)
  • 语种:中文;
  • 页:HSKX201904019
  • 页数:5
  • CN:04
  • ISSN:45-1185/C
  • 分类号:123-127
摘要
我国宪法对罪刑法定原则缺乏明确规定,但从解释论的角度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罪刑法定原则有内在关联。在宪法语境下,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创制的法律才能规定犯罪与刑罚;民族自治地方对刑法的变通或者补充可有条件地拟制为法律,并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方式使其具有"法律"的效力;国务院创制的行政法规是规定刑法分则中空白的犯罪构成的某项或者某些要素,国务院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明确授权而创制的规定犯罪的行政法规,可以视为"准法律",具有法律的效力,成为定罪之"法"。
        
引文
[1]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M].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9.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7:199.
    [3]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M].王世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00.
    [4]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3:16.
    [5]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53.
    [6]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58;4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