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再谈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赵雯雯 ; 岳仁宋
  • 关键词:痤疮 ; 中医认识 ; 痞坚
  • 中文刊名:HBZZ
  • 英文刊名:Hube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出版日期:2019-05-10
  • 出版单位:湖北中医杂志
  • 年:2019
  • 期:v.41;No.386
  • 语种:中文;
  • 页:HBZZ201905016
  • 页数:3
  • CN:05
  • ISSN:42-1189/R
  • 分类号:45-47
摘要
<正>痤疮为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以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伴有红肿疼痛,时常瘙痒为主要临床特征。其好发于颜面、胸、背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以青年女性患者多见,严重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中药在此治疗上具有明显优势,近日在读到"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对痤疮的治法治则有了些许认识,现简单论述如下:1何为"痞坚""痞坚之处,必有伏阳"语出清代尤怡《金匮要略心
        
引文
[1]杜金行.伏阳辨析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1):964-966.
    [2]唐明邦.周易凭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张卫华,刘舟.论腠理是气的运行通道[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2):1941-1943.
    [4]张光奇.浅论脾肺关系与脾肺同治[J].中医杂志,2002,43(1):315.
    [5]胡作为,周燕萍.肺主皮毛及其现代免疫学基础刍议[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3):200.
    [6]王颖晓.肺主皮毛理论的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1):62-63.
    [7]黄建元.腠理及其实质探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143-144.
    [8]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