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杨振宁反对中国建造高能加速器之历史溯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Historical Traceability of Chen Ning Yang's Opposi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Energy Accelerator in China
  • 作者:黄庆桥
  • 英文作者:Huang Qing-qiao;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cience,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 关键词:杨振宁 ; 高能物理 ; 高能加速器
  • 英文关键词:Chen Ning Yang;;high-energy physics;;high-energy accelerator
  • 中文刊名:SHJ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8-05-17
  • 出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26;No.121
  • 基金:2017年度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起源、创立与影响研究”(17SG14)
  • 语种:中文;
  • 页:SHJX201803010
  • 页数:9
  • CN:03
  • ISSN:31-1778/C
  • 分类号:85-93
摘要
杨振宁在第二次回国期间的1972年6月27日至7月5日,与中国科技教育界进行了共计10次的较大范围交流。在此过程中,杨振宁力排众议,反对中国建造高能加速器。杨振宁认为,美国、日本建造高能加速器的经验都不适合中国,中国还不具备条件建造高能加速器,急着上马高能加速器对中国没有好处。杨振宁反对中国建造高能加速器有理有据,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这对处于封闭状态中的中国科学家而言是有益的,而且对于后来中国高能加速器的建设也具有启发意义。
        Chen Ning Yang conducted a total of 10 extensive exchanges with the authorities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sector during his second return from June 27 to July 5,1972.In this process,Yang prevailed over all dissenting views and opposed China to build a highenergy accelerator.He believed that the US and Japan's experience in building the accelerator was not suitable for China.China did not have the conditions,and it would obtain little benefit if a high-energy accelerator was built in haste.In addition to reasonable and well-founded evidence of objection,Chen Ning Yang also made a targeted proposal,thereby not only awakening Chinese scientists who were still in a closed state but also making a instruc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subsequent construction of China's high-energy accelerator.
引文
(1)杨振宁:《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科学文化评论》2016年第5期:第18页。
    (2)王贻芳:《中国今天应该建造大型对撞机》,《科学文化评论》2016年第5期:第27页。
    (3)季承:《李政道传》,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第29页。
    (4)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21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62页。
    (5)黄庆桥:《杨振宁为何当年没能回国》,《名人传记》2017年第6期:第44-48页。
    (6)杨建邺:《杨振宁传》,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年,第424-435页。
    (7)杨振宁:《读书教学四十年》,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年,第63页。
    (8)(9)杨振宁:《杨振宁文集(传记演讲随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23页。
    (10)(11)《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活动记录(之一)》,中科院原子能所整理,1972年6月27日,第1页,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资料室藏本(下同)。
    (12)《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活动记录(之二)》,中科院原子能所整理,1972年6月27日,第1页。
    (13)《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活动记录(之三)》,中科院原子能所整理,1972年6月28日,第1页。
    (14)《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活动记录(之四)》,中科院原子能所整理,1972年6月28日,第12页。
    (15)《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活动记录(之五)》,北京大学物理系整理,1972年7月1日。
    (16)《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活动记录(之六)》,北京大学物理系整理,1972年7月3日,第1页。
    (17)《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活动记录(之七)》,中科院物理所整理,1972年7月4日,第1页。
    (18)《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活动记录(之八)》,中科院原子能所整理,1972年7月4日,第1页。
    (19)(20)《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活动记录(之九)》,北京大学物理系整理,1972年7月5日,第1页。
    (21)《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活动记录(之十)》,北京大学物理系整理,1972年7月5日,第15页,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资料室藏本。
    (22)李政道:《李政道文选(科学和人文)》,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23)《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活动记录(之八)》,第9页。
    (24)(25)(26)(27)(28)《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活动记录(之三)》,第2页,第10页,第12页,第24页,第24页。
    (29)《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活动记录(之八)》,第2页。
    (30)(31)(32)(33)(34)(36)《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活动记录(之三)》,第16页,第7-8页,第6页,第17页,第12页,第4页。
    (35)(37)(38)(39)《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活动记录(之八)》,第17页,第8页,第10页,第7页。
    (40)(41)《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活动记录(之三)》,第12页,第3页。
    (42)(43)(44)(45)(46)(47)(48)(49)(50)《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活动记录(之八)》,第2-3页,第3-4页,第4页,第10页,第7页,第11页,第11页,第18页,第17页。
    (51)(52)《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活动记录(之三)》,第3页,第4页。
    (53)(54)(55)《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活动记录(之八)》,第3-4页,第10页,第12页。
    (56)《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学术活动记录(之八)》,第18页。
    (57)黄庆桥:《杨振宁为什么反对中国建设高能加速器》,《科学春秋》,2016年9月5日。
    (58)傅颐:《一篇文章背后的较量》,《百年潮》2002年第12期:第15页。
    (59)丁肇中:《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杨振宁》,载《杨振宁文集(传记演讲随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7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