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中国建立后邵循正史学研究的转变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Change of SHAO Xunzheng's Historical Research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PRC
  • 作者:张泓林
  • 英文作者:ZHANG Honglin;School of Histor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邵循正 ; 唯物史观 ; 学术转变
  • 英文关键词:SHAO Xunzheng;;historical materialism;;learning change
  • 中文刊名:YBSG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 出版日期:2017-07-25
  • 出版单位:宜宾学院学报
  • 年:2017
  • 期:v.17;No.222
  • 语种:中文;
  • 页:YBSG201707012
  • 页数:7
  • CN:07
  • ISSN:51-1630/Z
  • 分类号:87-93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邵循正从注重历史考证转向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观的转变,使得邵循正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新的认识。他更加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尝试运用矛盾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解释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讨论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配合了十七年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讨论。同时,他在农民战争史、帝国主义侵华史研究上也极有见地。邵循正史学研究的转变在新中国成立后"中生代"史家群体研究转向中具有代表性。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PRC,SHAO Xunzheng turned from focusing on historical textual research to the active learning of Marx historiography. The change of historical view gave him new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H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people's role in historical research,tried to use the method of contradiction analysis and class analysis method to explain modern social economic structure changes. With the discussion of theory problems of Chinese Marx in the period of seventeen years,he also put forward his original opinion,especially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staging discussion. At the same time,he was very insightful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peasant wars and the history of imperialist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The change of SHAO Xunzheng's historical research w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research group of "Mesozoic"historian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PRC,and it was typical.
引文
[1]邵循正.《元史》、刺失德丁《集史·蒙古帝室世系》所记世祖后妃考[M]//邵循正历史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郭沫若.中国历史学上的新纪元[N].进步日报,1951-09-29(5).
    [3]范文澜.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N].人民日报,1958-04-28(7).
    [4]王学典.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5]周朝民,庄辉明,李向平.中国史学四十年[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6]张寄谦.中法越南关系始末:前言[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邵循正.美国对华侵略的作风和路线[N].大公报,1951-01-12.
    [8]邵循正.太平天国革命后江南的土地关系和阶级关系[N].光明日报,1961-02-02(3).
    [9]戴逸.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0]邵循正.略谈《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卷[M]//邵循正历史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1]邵循正.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农民的关系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1961(6):1-7.
    [12]邵循正.1905年4月中国工人反抗帝国主义资本家的斗争[J].历史研究,1954(70).
    [13]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M]//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邵循正.辛亥革命前五十年间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员办化军阀官僚势力的关系[J].历史研究,1954(4):53.
    [15]邵循正.论郑观应[M]//邵循正历史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6]邵循正.洋务运动和中国资产阶级发展的关系问题[M]//邵循正历史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7]黄元起.历史教学的目的、观点与方法:在河南中学教师暑假讲习会上的报告[J].新史学通讯(创刊号).1951(1):7.
    [18]张寄谦.邵循正史学成就探源:写在《素馨集》出版之际[J].近代史研究,1994(6):179.
    [19]李大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J].新青年,1920,7(2):1.
    [20]翦伯赞.中国史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1]中国史学会.中法战争资料叙例[M]//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22]黄振南.中法战争史研究百年回眸[J].近代史研究,2002(3):285.
    [23]张越.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中生代”史家群体与马克思主义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12(2):24.
    (1)“中生代”史家是指那些出生于20世纪初,有着扎实的史料考证基础,在民国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地位,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年龄大致在40岁上下,正处于学术生命的旺盛期的史家群体。参见张越《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中生代”史家群体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2)戴学稷《永远怀念的师表——纪念邵循正先生百年诞辰》,《邵循正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未出版),第130-131页。
    (3)蔡少卿《我研究中国近代史和秘密社会的过程》,《邵循正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续编)》(未出版),第160页。
    (4)参见邵循正《秘密会社、宗教和农民战争》,《北京大学学报》,1961年第3期。
    (5)戴学稷、徐如《邵循正生平事业述略》,《邵循正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未出版),第11-71页。
    (6)如1962年,邵循正在“纪念成吉思汗诞辰八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议上,发表了《成吉思汗生年问题》,以有力的史证确定成吉思汗生为1162年,被戴学稷、徐如称为“一锤定音,结束争议”。
    (7)戴学稷、徐如《邵循正:学贯中西的史学专家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国乐育英才而鞠躬尽瘁》,《邵循正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续编)》(未出版),第62-68页。
    (8)此四个阶段的划分详见邵循正《辛亥革命前五十年间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员办化军阀官僚势力的关系》,《历史研究》,1954年第4期。
    (9)王敦书《缅怀恩师终生难忘——纪念邵循正先生百年诞辰》,《邵循正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续编)》(未出版),第126-13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