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渎职罪中“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认定评析——以舆论监督为视角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omment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Causing Adverse Social Influence" in the Crime of Dereliction of Du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s
  • 作者:秦正发 ; 秦洁
  • 英文作者:QIN Zheng-fa;QIN Jie;School of Law, Tongling University;School of Public Afairs, University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 关键词:渎职罪 ; 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 舆论监督 ; 生成逻辑 ; 司法不公
  • 英文关键词:crimes of dereliction of duty;;causing adverse social influence;;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s
  • 中文刊名:KJFL
  • 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Law
  • 机构:铜陵学院法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10
  • 出版单位:科技与法律
  • 年:2019
  • 期:No.137
  • 基金:安徽省省级环境保护科研项目“环境保护‘两法衔接’工作实施细则研究”(201601)
  • 语种:中文;
  • 页:KJFL201901013
  • 页数:6
  • CN:01
  • ISSN:11-2922/N
  • 分类号:88-92+98
摘要
在渎职罪的认定过程中,舆论监督及其附随结果被直接推定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现象司空见惯。然而,这有违舆论监督权的创设初衷,不仅会引致司法不公,也会阻碍舆论监督权的有效实现。鉴于此,有必要确立"舆论监督权正当行使禁止评价原则",亦即将舆论监督及其附随结果排除于"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评价之外,以销蚀司法认定瑕疵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In the process of determining the crimes of dereliction of duty, it is common for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and its accompanying results to be directly presumed as "causing adverse social influence". However, this violate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s, which will not only lead to judicial injustice, but also hinder the effective realization of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s. On that accoun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principle of prohibition of evaluation on the proper exercise right to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s", that is, to exclude the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s and its accompanying results from the evaluation of "causing adverse social influence"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defects of judicial identification.
引文
[1]魏煜鑫.论渎职犯罪中“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界定[J].江西社会科学,2017(5):219-225.
    [2]关福金等.渎职犯罪“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理解与认定[J].人民检察,2017(7):35-40.
    [3]商凤廷.渎职罪中“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司法认定[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6(4):111-126+175.
    [4]张明楷.明确性原则在刑事司法中的贯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25-42+248.
    [5]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31.
    [6]樊崇义,吴光升.论犯罪目的之推定与推论[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2):101-113.
    [7][荷]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89+364.
    [8]牛康.社会传播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345.
    (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自2013年1月9日起施行)第1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的‘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一)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3人以上,或者轻伤9人以上,或者重伤2人、轻伤3人以上,或者重伤1人、轻伤6人以上的;(二)造成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的;(三)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四)其他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
    (2)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2)建刑二初字第22号。
    (3)浙江省三门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5)台三刑初字第410号。
    (4)“注意力经济”的观点最早见于美国加州大学学者Richard A.Lawbam于1994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注意力的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Attention)的文章。最早正式提出“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的迈克尔·戈德海伯(Michael H.Goldhaber)于1997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目前有关信息经济的提法是不妥当的,因为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其研究的主要课题应该是如何利用稀缺资源。对于信息社会中的稀缺资源,他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社会,而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这一进程,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资源,相反是过剩的。而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https://baike.so.com/doc/5890837-6103722.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