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丹阳铜”论略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tudy On “Danyang copper”
  • 作者:徐东升
  • 英文作者:XU Dong-sheng;Department of History,Xiamen University;
  • 关键词:中国古代 ; 丹阳铜 ; 丹阳县 ; 自然铜
  • 英文关键词:ancient China;;Danyang copper;;Danyang County;;natural copper
  • 中文刊名:XMD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 &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厦门大学历史系;
  • 出版日期:2019-01-28
  • 出版单位: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No.251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宋铜资源开发利用研究”(15BZS05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唐宋铜资源开发利用研究”(T2013221031)
  • 语种:中文;
  • 页:XMDS201901013
  • 页数:6
  • CN:01
  • ISSN:35-1019/C
  • 分类号:117-122
摘要
对于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丹阳铜",学界认为是西汉丹阳县、丹阳郡境内所产铜。其实它是指现代地质学上的自然铜。自然铜颜色为铜红色或浅玫瑰色、纯度非常高、延展性非常好,文献中称之为"纯铜""熟铜""似金""赤金""不出陶冶而生"等,即是根据这些特点而言。自然铜在中国分布于今湖北、云南、甘肃、长江中下游等地含有铜矿床氧化带,西汉丹阳县、丹阳郡即包括在其中,其历史上所产"好铜"也有被称为丹阳铜的记载,但丹阳铜之名并非源于丹阳县、丹阳郡,而是缘于"丹阳"代表的丹赤之色与自然铜的颜色一致。古代中医学把"黄铁矿"称为自然铜,掩盖了丹阳铜的真实面目,是引起丹阳铜问题产生争论及相关观点产生偏差的重要原因。
        "Danyang copper"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considered by scholars to be copper produced in the Danyang County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n fact,it refers to the natural copper in modern geology. The natural copper has the color of a red or pale and a high level of purity and ductility; hence,it is called "pure copper","wrought copper","like gold","pure gold"and so on. Natural copper was distributed in present-day Hubei,Yunnan,Gansu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where the Danyang County was included. In history,"good copper"produced in Danyang County was known as"Danyang copper",but the name of which is not derived from the Danyang County but due to the color"Danyang"is identical with the color of natural copper. In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pyrite"is referred as as"natural copper",which conceals the true face of Danyang copper. It was an important cause of the dispute about Danyang copper and the divergence of views.
引文
(1)《神异经》的成书时间目前有诸多观点,但据“服虔案《神异经》云:梼杌状似虎,毫长二尺,人面虎足,猪牙,尾长丈八尺,能斗不退。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参见《春秋左传正义》卷二○,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81页。《神异经》至迟在东汉末已经存在(服虔是东汉末学者)。其实《神异经》是西汉后期的作品,拟另文讨论。
    (1)王国良:《神异经研究·神异经》“丹阳铜”下注文曰:“此铜似金,可锻以作错涂之器。《淮南子术》曰:饵丹阳之为金是也。”(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第84页)班固:《汉书》卷二四下《食货志》:“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时说:“赤金,丹阳铜也。”(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63-1164页)
    (2)佚名:《庚道集》卷五,《道藏》:丹头“行火候日久,积此阳炁受足,其丹点化方成,谓之丹阳,乃纯阳也。后将此纯阳之药点合纯阴,乃是赤龙也。”(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年,第19册,第470页)
    (1)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三七载: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八月乙巳,“禁熔钱为器,仍估定生铜器价斤二百,熟铜器斤四百,如违省价买卖者,以盗铸钱论。”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508页。
    (1)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载: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或铜石并用时代)发现的铜刀,铜含量为99. 63%—99. 87%;铜锥的铜含量为99 . 87%,是用天然红铜锤打而成的。
    [1][15]王国良:《神异经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第83-84、84页。
    [2][19][31]班固:《汉书》卷二八上、五、二四下,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592、148、1163-1164页。
    [3]清华大学汉镜文化研究课题组:《汉镜文化研究》(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76-80页。
    [4]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83页。
    [5][13][16]赵匡华:《中国炼丹术》,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第191、191、109页。
    [6]王仲殊:《汉代物质文化略说》,《考古通讯》1956年第1期。
    [7]裘忱耀:《汉代著名产铜地丹阳考》,《历史研究》1957年第2期。
    [8]张国茂:《丹阳善铜出铜陵——汉代丹阳铜产地初探》,《铜陵文史资料》第3辑,1990年10月。
    [9][12]郭怀中:《“丹阳铜”产地考略》,《安徽史学》1994年第2期。
    [10]魏嵩山:《西汉丹阳铜产地新考》,《安徽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
    [11]裘士京:《江南铜研究——中国古代青铜铜源的探索》,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66页。
    [14]桓宽:《盐铁论》卷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7页。
    [17]何薳:《春渚纪闻》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第145页。
    [18]刘大彬编撰,江永年增补,王岗点校:《茅山志》卷一二,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87-288页。
    [20][29][32][39][49]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八,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校点本,第460、460、465、465、466页。
    [21][22]赵匡华、张惠珍:《中国古代炼丹术中诸药金、药银的考释与模拟试验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1987年第6卷第2期。
    [23][26][27]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3、74、75页。
    [24]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第2分册《炼丹术、点金术和长生术》,周曾雄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34页。
    [25]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四○○《成弼》,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3214-3215页。
    [28]许慎:《说文解字》卷一四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93页。
    [30]《山海经》卷五,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点校本,第99页。
    [33]李延祥:《从古文献看长江中下游地区火法炼铜技术》,《中国科技史料》1993年第14卷第4期。
    [34]卢本珊、张宏礼:《铜绿山春秋早期炼铜技术续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84年第3卷第2期。
    [35]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西昌市文物管理所:《四川西昌东坪汉代冶铸遗址的发掘》,《文物》1994年第9期。
    [36]张敬国、李仲达、华觉明:《贵池东周铜锭的分析研究——中国始用硫化矿炼铜的一个线索》,《自然科学史研究》1985年第4卷第2期。
    [37]梅彪:《石药尔雅》卷上,清别下斋丛书本,2b。
    [38]陈直:《西汉铸钱铜材最新的发现》,《历史研究》1956年第1期。
    [40]李昉:《太平御览》卷八一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612页。
    [41][46]刘岳云:《格物中法》卷五下、五上,清同治刘氏家刻本,28a、12b。
    [42][44][48][50]布封著,沈玉友译:《自然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5年,第162-163、150、150、150页。
    [43][47]王明海:《冶金生产概论》,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344、345页。
    [45]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一,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020页。
    [51]黄超然:《周易通义》卷六,明钞本,4b-5a。
    [52]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卷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5页。
    [53]马光祖修,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一七,《宋元方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572页。
    [54]储泳:《祛疑说》,明刻百川学海本,18a。
    [55]佚名:《庚道集》卷五,《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年,第19册,第47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