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专业化分工视角下城市间分享经济:定义、形成机制与政策含义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haring Economy between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cialized Division of Labor:Definition,Formation Mechanism and Policy
  • 作者:张松林 ; 郑好青 ; 周鸿勇
  • 英文作者:ZHANG Songlin;ZHENG Haoqing;ZHOU Hongyong;School of Business, Shaoxing University;
  • 关键词:分享经济 ; 微观机制 ; 新兴古典经济学
  • 英文关键词:sharing economy;;micro mechanism;;new classical economics
  • 中文刊名:BLD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绍兴文理学院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26
  • 出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21;No.113
  • 基金: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资助“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下城市便利性对城市化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017SJB0346);;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资助“便利性人口迁移过程中劳动力收入演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6KJB580005);; 绍兴文理学院校级科研重点项目资助“城市宜居性驱动城市人口规模演变的影响机制与政策优化研究”(2018SK006)
  • 语种:中文;
  • 页:BLDS201904014
  • 页数:7
  • CN:04
  • ISSN:11-4083/C
  • 分类号:126-132
摘要
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视角研究城市间分享经济的微观机制。研究得出:(1)城市间分享经济来源于对方城市中个人在生产产品时的专业化经济,且随着专业化经济程度的提高而增加。(2)城市间分享经济的产生需要城市间进行分工,而城市间分工的形成必须要求城市间交易成本系数减小到一定的临界值。(3)城市间分享经济的增加可使城市间分工所要求的城市间交易成本系数减小幅度更小。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并总结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政策含义。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icro mechanism of sharing economy between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lassical economics.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sharing economy between cities comes from economies of specialization of the individual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products in the other cities,and increase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egree of economies of specialization;(2)The emergence of sharing economy between cities requires the division of labor between cities,and the formation of inter-city division of labor requires that the inter-city transaction cost coefficient be reduced to a certain threshold;(3)The increase of sharing economy between cities can make the inter-city transaction cost coefficient required by inter-city division of labor bigger.
引文
[1]柯善咨.扩散与回流:城市在中部崛起中的主导作用[J].管理世界,2009(1):61-71.
    [2]许治,焦秀焕,朱桂龙.国家中心城市技术扩散与区域经济增长———以北京、上海为例[J].科研管理,2013(4):16-23.
    [3]李凯,刘涛,曹广忠.城市群空间集聚和扩散的特征与机制———以长三角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为例[J].城市规划,2016(2):18-26.
    [4]萨斯基娅·萨森.新型空间形式:巨型区域和全球城市[J].国际城市规划,2011(2):34-43.
    [5]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 YANG X,NG Y K. Theory of the firm and structure of residual rights[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1995,26(1):107-128.
    [7]萨斯基娅·萨森(Saskia Sassen).城市的专业化差异在今天的全球经济中至关紧要[J].国际城市规划,2011(2):27-33.
    [8] LEVER W F.在竞争与合作中创建世界城市———以苏格兰中部地区城市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10(9):14-21.
    [9]张鸿雁.全球城市价值链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论———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化理论重构战略[J].社会科学,2011(10):69-77.
    [10]赵曦,司林杰.城市群内部“积极竞争”与“消极合作”行为分析———基于晋升博弈模型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3(5):79-88.
    [11]徐豪,王红茹,银昕.从省会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谁会成为“国家中心城市”[J].中国经济周刊,2017(7):16-25.
    [12]江良.昆山对接上海自贸区成效探究[N].江苏经济报,2014-05-16(B04).
    [13]潘朝晖.融入配套服务上海昆山赴沪引资近百亿[EB/OL].(2015-12-04)[2018-08-06]. http://xh.xhby.net/mp2/html/2015-12/04/content_1344826.htm.
    (1)当ai≥1时均衡不存在,具体见Yang和Ng(1995)[6]。
    (2)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人类行为存在熟能生巧的特征(实际上杨小凯[5]236(2003)已经提出了专业化的“熟能生巧经济”,并构建了关于熟能生巧的新兴古典模型)[5]429,所以现实中所有的人类生产活动都具有专业化经济。因此,本文进一步假定,虽然城市B中个人在生产两种产品时都不具有专业化经济,但其专业化经济程度系数的数值应无限接近于能使其具有专业化经济时所要求的最小值。已知城市B中个人在生产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时如果具有专业化经济,则分别要求其对应的专业化经济程度系数aB>12,bB>1,所以本文假定aB=12,bB=1。
    (3)由于城市B中个人在生产两种产品时都不具有专业化经济,所以城市A中个人无法分享城市B中个人在生产产品时所形成的专业化经济。因此,模型中城市间分享经济仅仅针对城市B中个人来说的,即城市B中个人分享城市A中个人在生产产品时所形成的专业化经济。12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