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日寺庙建筑构架中世化过程的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在唐王朝覆灭之后的10-13世纪中,中日建筑在单体建筑的空间构成、构架形式,乃至建筑群布局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革。相对独立的环境使得两国建筑各自完成了既保持相互关联,又趋于不同方向的中世化进程。本文以我国辽宋金时期、以及日本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的寺庙建筑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与前时代相比,分析两国建筑构架形式的变化,试图对中日建筑构架的中世化进程作一梳理,并探讨其间的异同以及形成这些异同的原因。
During the 10 th and 13 th centuries,after the fall of the Tang Empire,both Chinese and Japanese architecture experienced evolutions in several respects,such as space configurations,structural archetypes,and even arrangements of buildings.The evolutions finally lead to the different but related process of medievalization within the two countries.This paper propos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chitectural medievalization of medieval China and Japan,by focusing on the evolution of structural archetypes that can be seen in Liao,Song& Jin architecture and Buddhist hall built in late Heian to Kamakura period.
引文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陈明达.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战国-北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3]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张十庆著: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初版2004).
    [5]建筑文化考察组.义县奉国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6]齐平、柴泽俊、张武安、任毅敏.大同华严寺(上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7]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宁波保国寺大殿勘测分析与基础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8]井上充夫.日本建榘の空间[M].东京:鹿岛出版会,1972(初版1969).
    [9]国宝唐招提寺金堂修理工事报告书[M].奈良:奈良县教育委员会,2009.
    1主要成果有:伊藤延男《中世和样建筑的研究》(彰国社,1961):井上充夫《日本建筑の空间》(鹿岛#12
    1张勃:《汉传佛教建筑礼拜空间源流概述》,北方工业大学学报,第15卷第4期,2003年12月,第60-64页。
    2井上充夫:日本建筑の空间,东京:鹿岛出版会,1972年(初版1969年),第176-178页。
    3参照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大奉国寺庄田记》:金大定二年(1162年)《大金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伽教藏记》。
    4华严寺大殿的复原平面根据《大同华严寺(上寺)》中所载背面明间墙体内发现板门痕迹,以及前檐南、北尽间发现的金代装修痕迹。
    1张十庆先生使用了“宗屋+庇”的表述方法,本文则采用现在通用的日文称呼。
    2张十庆著: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初版2004年),第117页。
    1参照《国宝唐招提寺金堂修理工事报告书》(奈良县教育委员会,2009)中的相关资料。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第245-246页
    2陈明达: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战国一北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4-47页
    3大云院弥陀殿上出现的未绞入铺作的独立梁袱、与柱头铺作同铺的补间铺作,以及普拍枋等做法,较同时代建筑无一不体现出先驱性,而与晋东南地区宋金代的遗构存在明显关联,构架形式也极为类似。
    4参照张十庆先生在《宁波保国寺大殿勘测分析与基础研究》中的定义。
    1铃木嘉吉:“中世の寺院建筑(大仏样·和样)”《文化财讲座日本の建筑(3)中世Ⅱ》,东京:第一法规,1977,第72-7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