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庐山佛教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模式问题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在新媒体环境下,佛教的传播模式经历了一个从单向转换为双向的过程。传统媒体时期,佛教的传播主要为单向传播模式,或者说线性传播模式。高僧大德通过口头讲授或者文字书写的方式将佛家的思想文化传授给信众。信众对佛法的皈依被作为传播的主要效果。传统上佛教的传播核心主要有三个,佛,法,僧,统称佛教三宝,离开了三者,佛教便失去了传播的根基。传统媒体时期的佛教活动主要包括有修行,讲经,礼佛,法会等等,都是以寺院的高僧大德为中心的,也就是以佛教传播者为中心。传播模式为从传者到受众的单向传播模式。而进入新媒体时期后,利用新媒体工具微博微信等,佛教传播越来越以受众为中心(audience centered),如佛教大师微博的话题经常是解释信众的疑问,微信诞生以后,佛教微信公号的传播则进一步基于信众的需求,微信公众后直接根据信众的需求发推文,传播模式逐渐转变为双向互动传播模式。
引文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M].1954.
    [3]麦奎尔,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第二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4]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第一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佛教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以杭州灵隐寺为例李琦罗京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6]第二届佛教媒体编辑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常正.
    [7]传媒技术革新与汉传佛教的传播邢海晶.
    [8]信息时代下的佛教传播—新媒体与中国当代佛教传播之道李一苇.
    [9]当代佛教传播的新媒体景观黄可李波.
    [10]论微博时代的佛教传播特征及趋势唐一智.
    [11]简析互联网对佛教传播的影响陈伟涛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12]当代佛教微博传播模式的特点及其效果初探以学诚法师微博内容分析为例任雅仙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13]中国汉地佛教传播史发展阶段划分解析——以传媒技术革命为标志邢海晶.
    [14]论基于新媒体交流方式的宗教文化传播.孙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
    [15]新媒介技术影响下的宗教传播发展探析粱颐.
    [16]掣肘与开放:网络弘法视域下的佛教组织变迁.
    [17]互联网对佛教传播的影响探析能超.江苏省佛教协会;无锡开原寺;鉴真佛学院.
    [18]新媒介时代佛教文化的传播生态——以武汉市佛教传播为例王萌;姜珊;骆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19]现代传媒与嘉绒藏区的藏传佛教传播李苓;陈昌文;崔茜.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省阿坝军分区;.
    [20]中国汉地佛教传播史发展阶段划分解析——以传媒技术革命为标志邢海晶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宗教社会学;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21]简析互联网对佛教传播的影响陈伟涛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2]当代佛教传播路径探析.许佳..
    [23]掣肘与开放:网络弘法视域下的佛教组织变迁薛一飞;邢海晶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24佛教传播系统研究王国庆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25]受众理论与使用与满足模式研究.
    [26]受众中心论的美学思考.
    [27]论新媒体技术与受众互动传播模式的发展.
    [28]鼓励宗教运用新媒体传播社会正能量.发布时间:2016-04-11 13:04:10来源:腾讯佛学觉醒法师.http://www.cnhubei.com/xwzt/2012/cfqy/tpqh/201604/t3591987.shtml
    [29]新媒体网络宗教挑战还是机遇?http.//www.ebaifo.com/fojiao-20565.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