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垄断性行业引入竞争与反垄断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 年:2002
  • 会议召开时间:2002-06-01
  • 会议录名称: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2001年研究课题汇编
  • 语种:中文
  • 分类号:F124
  • 学会代码:JJYJ
  • 学会名称: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 页数:66
  • 文件大小:1277k
  • 原文格式:D
摘要
<正>在我国,电信、电力、城市供水、交通运输业以及金融、保险等公共产品和自然垄断性产业,由于其对国计民生存在的特殊影响,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并长期来实行了国家垄断经营。一些具有消费的特殊性等特征的基础性和公共产品产业,因其明显的规模经济性也被归入自然垄断产业之列,在公共品生产以及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定价过程中出现的"市场失效"现象,更成为这些行业排斥竞争以维持垄断经营的主要理由。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
引文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英)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美)哈罗德·德姆塞茨:《竞争的经济、法律和政治维度》,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美)爱德华·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英)琼·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美)丹尼尔·史普博:《管制与市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美)道格拉斯·格林沃尔德:《现代经济辞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法)约翰·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美)肯尼斯·克拉克森、罗杰·勒鲁瓦:《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兹:“促进规制与竞争政策:以网络产业为例”,见张昕竹主编:《中国规制与竞争:理论和政策》,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J.G.斯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青木昌彦等:《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美)瓦尔特·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美)詹姆斯·弗里德曼:“双头垄断”,《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一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P1020-1022
    (美)埃德温·G·韦斯特:“垄断”,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美)理查德·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美)奥利弗·威廉姆森:《反托拉斯经济学--兼并、协约和策略行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罗杰·弗朗茨:《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美)戈登·塔洛克:《寻租--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安妮·克鲁格:“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8年5期(Anne
    (美)劳杰·克拉克:《工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年版
    陈秀山:《现代竞争理论与竞争政策》,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王惠臣:《论运输管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王辰:《基础产业融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王俊豪:《英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王俊豪:《中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昕竹、拉丰、易斯塔什:《网络产业:规制与竞争理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昕竹:《中国规制与竞争:理论和政策》,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刘树杰:《垄断性产业价格改革》,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版
    刘力臻:《市场经济“现代体制”与“东亚模式”》,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郑杰、易卫平、郁义鸿:“我国电信行业的主垄断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6期
    邮电史编辑室:《中国近代邮电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版
    辛晓梦、王雅平:《跨越时空:中国通信产业发展启示录》,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刘统畏:《交通通讯与国民经济》,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电讯产业课题组(王小强执笔):“中国电讯产业的发展战略”,《产业论坛》,1998年4期
    有线电视多媒体业务接入模式研究课题组(方宏一执笔):“再论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战略”,《产业论坛》,1998年10期
    周其仁:《三网聚合,数网竞争--兼论发展我国电讯产业的政策环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1998年8月
    周其仁:“再论数网竞争--对中国电信业1999-2000改革的评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2000年10月
    张宇燕:“国家放松管制的博弈--以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的创建为例”,《经济研究》,1995年6期
    张给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张维迎、盛洪:“从电信业看中国的反垄断问题”,《改革》,1998年2期
    张汉林、张海平:“论国际电信服务贸易及其自由化进程”,《世界经济》,1998年6期
    周望军:“关于我国电信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5期
    李晓东:“‘入世’初期我国电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1年7期
    王学庆、王红珊:“电话资费调整:几家欢乐几家愁”,《中国经济导报》,2001年6月12日
    王来保:“调整后的中国电信资费与国际比较及改革思路”,《价格理论与实践》,2001年2期
    李明瑜:“中国电信初尝资费调整苦果,降价竞争大势所趋”,《财经时报》,2001年8月24日
    苏海南、狄煌、孙玉梅:“如何调节垄断经营性企业过高收入”,《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6月1日
    张丽影:“电信‘做假’?IP电话降价内幕揭开”,《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3月26日
    凌濯伦、熊甫、裴倜:《中国近代经济史》,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财政史编写组:《中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周太和主编:《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吴敬琏等:《建设市场经济的总体构想与方案设计》,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刘中一、邓鸿勋:《跨世纪战略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经济结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俊豪:《中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荣敬本:“政府职能的定位及其转变的轨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4年2期
    樊纲:“论市场中的政府”,《改革》,1993年4期
    樊纲:“作为公共机构的政府职能”,参见《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张维迎、栗树和:“地区间竞争与中国国有企业的民营化”,《经济研究》1998年12
    李会明:《非市场失灵理论与中国市场经济实践》,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年版
    毛寿龙、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季晓南:《中国反垄断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孔祥俊:《中国现行反垄断法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江小涓、刘世锦:“‘计划指标市场’与特许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对卷烟生产计划有偿调整的分析”,张曙光主编:《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二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版1997年版
    高尚全:“新时期的国有经济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10期
    陈清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形势和途径”,《管理世界》,1999年6期
    余晖:“转型期行业协会(1-8)”,《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2月-4月
    李兴山:“关于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若干思考”,《管理世界》,1999年6期
    胡和立:“1988年我国租金价格的估算”,《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9年5期
    万安培:“租金规模的动态考察”,《经济研究》,1995年2期
    万安培:“租金规模变动的再考察”,《经济研究》,1998年7期
    胡鞍钢:“腐败与社会不公”,《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3期
    滕海迪:“反行政垄断:中国反垄断立法的重点”,《当代法学》,2001年3期
    王乃天主编,《当代中国的民航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蒋祝平主编,《中国民航的改革开放》,国际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
    沈图,“中国民航在改革开放中前进”,载《中国民航的改革开放》,国际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计划司,《从统计看民航1995》,中国民航出版社1995年版
    顾其行:《国际航空运输管理》,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张帆:“模拟竞争市场的建立和生长--中国民用航空运输业的管制改革和市场竞争”,载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2集),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年版
    胡鞍钢:“评民航高价位政策”,《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6月16日
    周望军:“完善民航运价形成机制,扭转民航亏损局面的政策建议”,《综合运输》,2001年8期
    王德生:“中国交通运输50年”,《中国经济年鉴》(2000年),中国经济年鉴出版社2000年版
    课题组:“我国民航运输企业改革与重组的思路研究”,《管理世界》,2000年4期
    陈文鸿、朱文晖:“中国铁路面临过剩危机”,《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16期
    “中美航空公司成本结构比较研究”,《民航经济与技术》,2000年9月
    “民航国内航线票价水平及管理体制研究”,参见国家计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课题组:《民航国内航线票价研究》1993年
    王蓉、刘小琴:“民航货运燃油加价”,《华商都市报》,2000年12月10日
    马湘山:“我国民航业如何应对航油价格波动”,国研网资料,2001年7月17日
    兰纪平:“国内涨价国际降价,民航票价为何‘内外有别’”,《中国青年报》,2000年11月29日
    顾钧:“民航总局人士透露:民航票价短期内不听证”,《中国青年报》,2001年12月28日。
    肖可:“民航重组能否救市,盛传方案即将出台社会各界反应冷淡”,《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11月29日
    肖可:“中国民航业犹如一‘顽童’,时报年终大回放”,《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12月14日
    张立伟:“看似降实则升,机票价格另有算法”,《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2月8日
    “中美航空公司成本结构比较研究”,《民航经济与技术》,2000年9月
    “票价改革仍无影踪,民航重组方案低调出台”,《中国经营报》,2001年4月30日
    Clark,J.M.,1923,Studies in the Economics of Overhead Cost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aumol,W.J.,Bailey,E.E.,Willig,R.D.,1977.Weak invisible hand theorems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prices in a multi-product natural monopol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7(3),350-365
    Baumol,W.J.,Panzar,J.C.,Willig,R.D.,1982.Contestable Markets:An Uprising i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Structure:Repl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3:491-496
    Baumol,W.J.,Panzar,J.C.,Willig,R.D.,1982.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Baumol,W.J.,and Willig,R.D.,1981,Fixed Cost,Sunk Cost,Entry Barriers and Sustainability of Monopol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95,August,P405-431
    Bailey,E.E.,and Baumol,W.J.,1984,Deregulation and the 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Yale Journal on Regulation,1,P111-137
    Baumol,W.J.,and Willig,R.D.,1987,New developments in contestability theory.Oxford Economic Papers.
    Sharkey,W.W.,1982.The Theory of Natural Monopol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erer,F.M.,Beckenstein,A.,Kaufer,E.And Murphy,R.D.1975.The Economics of Multi-plant Operation: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Study.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msetz,H.1968.Why regulate utilitie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zear,E.,and S.Rosen.1981.Rank-order Tournaments as Optimal Labor Contract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9:841-864
    Joskow,P.L.,and R.Schmalensee,1983,Markets for Power:An Analysis of Electrical Utility Deregulation,Cambridge,MA:MIT Press
    Vogelsang,I.And Finsinger,J.,1979,A Regulatory Adjustment Process for Optimal Pricing by Multi-product Monopoly Firms,Bell Journal,10,157-171
    Posner,R.A.,1975,The Social Costs of Monopoly and Regul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3,August,807-827
    Weiss,L.W.,and M.W.Klass,des.,1981,Case Studies in Regulation:Revolution and Reform,Boston:Little,Brown.
    Drew Fudenberg and Jean Tirole,Pricing A Network Good to Deter Entry,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December 2000,pp.373-390
    Drew Fudenberg and Jean Tirole,Upgrades,Trade-ins and Buybacks,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9,1998,pp.940-950
    Drew Fudenberg and Jean Tirole,Pricing Under the Threat of Entry by a Sole Supplier of a Network Good,in Harvard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s from Harvard-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1999
    E.Katz,and C.Shapiro,Product with Network Externalities,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40,1992,pp.55-84
    E.Maskin,and J.Tirole,A Theory of Dynamic Oligopoly I:Overview and Quantity Competition with Large Fixed Costs,Econometrica,56,1988,pp.549-570
    Brennan,G.And Buchanan,J.1980,The Power of Tax:Analytical Foundations of the Fiscal Constitu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rueger,1974,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64,June.
    Harvey Leibenstein,1966,Allocative Efficiency as X-Efficienc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6,June
    Meyer,J.R.,and C.V.Oster,1987.Deregulation and the Future of Intercity Passenger Travel,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
    Wells,A.T.,1989,Air Transportation:a Management Perspective,Belmont: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P462
    2(美)道格拉斯·格林沃尔德:《现代经济辞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但夏基的论著中对此提出了疑问,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Sharkey,1982)。
    4 也有学者将其译为“规制”,国内较早的论著多译作“管制”,但近年来规制的运用较多,形成了“规制经济学”的概念。“规制”一词可能主要是源于日本学者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一书在国内的翻译出版,该书较早地将管制理论及其运用介绍到国内。其实在日文中的“规制”一词意为:规定、规则和限制,与日文中书面化的“管制”一词相通,也与中文“管制”词义相似,而中文里本没有“规制”一词。因此,我以为还是译作“管制”为宜。毕竟在内容未更新的情况下,造出一个新名词的意义不大。
    5艾夫契和约翰逊于1962年对此进行了开创性研究,由此被称这为“Averch-Johnson Effect”。参见Averch,H.And Johnson,L,1962,Behavior of the Firm under Regulatory Constrai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2.December,P1053-1069
    6(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P25
    7史普博对内部性的定义是:交易过程中未被计入但却由交易参与的一方所承担的正负效应(史普博,2000)。
    8周其仁教授曾举出一个洗衣机的例子,认为每户人家都宁可让洗衣机更多时间闲置不用,也一定会自购洗衣机而不是去与他人合用,由此得出某些必要的重复建设是必需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经济性的判断可能具有两重性。除此之外,还有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电讯、广电等三套网络并存现状,利用本已存在的网络引入竞争,恐怕还不能视作重复建设。我想这也许是周其仁教授提出“数网竞争”的主要原因。可参见周其仁:“三网聚合,数网竞争”,《证券市场周刊》(月末版),1998年9、10、11期
    9 石路明教授对此有过很好的论述,他认为粮食行业于国计民生最为重要,但却是最早开放竞争的。如果以“关系国计民生”作为不宜竞争甚至垄断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参见石路明:“评国家垄断经营产品的定价问题”,《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6月2日版
    10所谓自然垄断性行业的市场竞争与市场内竞争,意指严格存在成本次可加性的单一产品生产的自然垄断行业,在无法引入竞争的情况下,可以用招标等方式确定经营者,同时确立有效的政府管制制度;而在成本次可加性不明显或多产品生产的垄断性行业,则可以通过引入竞争从而打破垄断状况。前者的竞争是对整个市场的竞争,发生在市场本身之外,后者的竞争则出现在市场内部。(美)约瑟夫·斯蒂格利兹:“促进规制与竞争政策:以网络产业为例”,见张昕竹主编:《中国规制与竞争:理论和政策》,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P369
    11 网络产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规模效应,当网络用户只有单一个体时,其价值为零,而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其效益呈现倍增的特点,也即具有显著的网络外部性(Externality)。
    12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联通将选择尽可能早地进入市场,甚至要早于社会最优状态下所允许的时刻。从2001年底以来中国联通推出技术水平更先进的CDMA网络时的进程,便可以看出,虽然CDMA只是移动通讯发展中的2.5G技术,而非真正全新的第三代技术,且在技术尚未成熟和完善的情况下,联通仍采取了积极推进的策略,由此可见市场独占地位的前景加速了其进入市场的过程。
    13 我国电信资费的制订实行了政府定价,目前仍由信息产业部主持制定。由于中国联通公司作为市场中的新进入企业,与具有垄断地位的中国移动无法形成有效的公平竞争,政府采取了“非对称管制”政策,允许中国联通产品(和服务)在价格上可上下浮动10%。当然,企业若可自行选择价格竞争方式,则可形成古诺竞争均衡的价格竞争形式——伯川德竞争均衡(Bertrand Competition)。
    14有关邮电企业收取的电话初装费,几乎所有公开统计文献中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数据。更多的人也许根本就无从知晓自1980年以来,我国邮电企业到底收取了多少初装费?从收取电话初装费的初衷来看,邮电企业收取的这笔费用并无返还给消费者的可能,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呼声,似乎对此提出了不少异议。本数据主要根据相关文献中披露的材料计算而来。
    15电信等垄断企业的盈利带来了行业员工的高福利,这也成为近年来一些传统垄断性行业受到广泛指责的重要原因。对如何改变垄断行业存在的员工收入过高的状况,已有不少文献进行了论述,可参见苏海南、狄煌、孙玉梅:“如何调节垄断经营性企业过高收入”,《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6月1日
    16有关联通公司进入电信市场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在位厂商与新进入厂商间的竞争问题,已有许多学者做了很好的讨论。可参见:张宇燕:“国家放松管制的博弈——以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的创建为例”,《经济研究》,1995年6期;张维迎、盛洪:“从电信业看中国的反垄断问题”,《改革》,1998年2期
    17周望军:“关于我国电信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5期,
    18 蔺玉红:“中消协呼吁电信企业要善待消费者”,《光明日报》,2001年3月21日
    19 苏海南、狄煌、孙玉梅:“如何调节垄断经营性企业过高收入”,《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6月1日
    20 “统计局公布垄断排行榜,电信铁路邮电‘荣获’前三”,《北京晨报》,2001年4月5日
    21如中国联通就拥有建设网络、电信增值业务等几乎所有领域的牌照,直到今天,联通仍是唯一的拥有全部电信业务牌照的企业。这可能也是促使中国电信要求移动经营牌照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对于中国联通公司进入电信市场最终成为可能的一个主要原因,张宇燕认为是国家筹集新的建设资金的迫切要求。参见张宇燕:“国家放松管制的博弈——以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的创建为例”,《经济研究》,1995年6期。但可以肯定的是,巨大的利润空间直接鼓励了新的市场参与者的进入。
    23《南方日报》,2001年12月12日
    24 斯蒂格利兹曾指出竞争对自然垄断行业的影响已经在中国电信业的改革过程中得到了初步证明。参见斯蒂格利兹:“促进竞争与规制政策:以网络产业为例”,参见张昕竹主编:《中国规制与竞争:理论和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P362
    25 张丽影:“电信‘做假’?IP电话降价内幕揭开”,《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3月26日
    26 实际上,我国市话资费的上涨并不是成本因素而恰恰是由于垄断造成的。因为迄今为止,我国市话通话成本仍是一个未知数。这种缺乏成本核算的作法在国内自然垄断性行业是一个普遍现象,正如铁路运输企业直到2001年初才首次测算出南昌至北京的特快客车运营成本,开了铁路成本核算的先河一样(参见林红梅:“我国铁路首次测算出列车出行成本”,《今晚报》,2001年2月3日),在长期垄断和缺乏市场竞争压力的情况下,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成本核算长期来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7张东操:“长话继续降市话有波动,电信重组让百姓得啥实惠”,《中国青年报》,2001年12月5日
    28 “电信资费大幅度调整”,《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12月26日
    29 王学庆、王红珊:“电话资费调整:几家欢乐几家愁”,《中国经济导报》,2001年6月12日
    30 王来保:“调整后的中国电信资费与国际比较及改革思路”,《价格理论与实践》,2001年2期
    31 《中国青年报》,2001年12月5日
    32 张欣欣:“中国电信‘劫贫济富’:长话收入减少的罪魁祸首”,http://www.chinabyte.com/20011112/。另一方面,电信业存在的交叉补助(以长话收入补贴市话收入)十分普遍,由于长话业务的高额利润往往会吸引新的企业进入,竞争将使长话费率不断下降。伴随着长话费率的下跌,市话费率却不断上涨。由于低端用户多使用市话,而高端用户却以长话居多,因而实际上使得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由于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基本电话服务费而受到损害(波斯纳,1997)。
    33 考虑距离远近、每天优惠时段和双休日等因素,以一周为参照值。
    34王学庆、王红珊:“电话资费调整:几家欢乐几家愁”,《中国经济导报》,2001年6月12日
    35 由于统计口径不同,《中国统计年鉴》与信息产业部综合司编《邮电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有关电话普及率有所不同,本表对相关数据进行了调整。
    36李晓东:“‘入世’初期我国电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1年7期
    37 周芬棉:“行政性垄断何去何从”,《法制日报》,2001年04月01日
    38 国际电信联盟:《世界电信指标》,2000年5月。
    39 “1999年全国邮政电信发展情况”,《中国计算机报》,2000年5月16日。
    40 李明瑜:“中国电信初尝资费调整苦果,降价竞争大势所趋”,《财经时报》,2001年8月24日
    41张汉林、张海平:“论国际电信服务贸易及其自由化进程”,《世界经济》,1998年6期
    42 于良春、胡雅梅:“管制、放松管制与中国电信业改革”,《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4期
    43 《南方日报》,2001年7月14日
    44马伟华:“竞争与管制:中国电信业改革的思考”,《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年2期
    45 《南方日报》,2001年7月14日
    46 1992年,香港地方政府曾授权香港电讯国际独家拥有国际电化专营权,到2006年9月终止。但随着电信发达国家(地区)的开放竞争,1994年香港政府规定国际长话“回叫业务”(call back)合法。由于“回叫”的平均收费只相当于香港国际长途费用的一半,仅三年时间,香港地区就出现了20多家经营回叫业务的公司,据称,其业务总量达到香港国际通话业务的20%。在强大的外在竞争压力下,香港电讯国际主动提出了放弃国际长途电话的垄断授权,特区政府和香港电讯于1998年1月宣布,香港电讯国际将于1999年1月1日提前将独家国际电话牌照交回港府,结束香港国际电信业务的独家垄断局面。港府为此还补偿给香港国际电讯67亿港元,同时也取消了对香港电讯的收费管制(周其仁,1998)。
    47胡汝银:《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年版,P48
    48 张德霖:《论我国现阶段垄断与反垄断法》,《经济研究》,1996年6期
    49王保树:《企业联合与制止垄断》,《法学》1990年1期
    50 周昀:“简论行政性垄断”,《法制日报》,2001年9月16日第三版
    51 王保树:《反垄断法对行政垄断的规制》,参见季晓南主编:《中国反垄断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P396
    52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P56
    53 《管子·海王篇》。参见中国财政史编写组:《中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P50
    54 参见中国财政史编写组:《中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P92-93
    55 《隋书》(三),中华书局1972年版,P681
    56中国财政史编写组:《中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P451
    57 中国财政史编写组:《中国财政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P544
    58 江小涓、刘世锦:“‘计划指标市场’与特许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对卷烟生产计划有偿调整的分析”,参见张曙光主编:《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二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版1997年版
    59 “烟草行业改革开放二十年回顾”,《中国烟草》1999年第1期
    60《人民日报》,2000年8月16日,第10版
    61凌濯伦等:《中国近代经济史》,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P165-166
    62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摺”,《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三联书店1954年版,P263
    63凌濯伦等:《中国近代经济史》,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P470
    64 《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P5
    65 《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P111
    66 《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P176
    67 高原:“引入竞争,打破垄断——再谈破除行政性垄断”,《中国改革》,2001年5期,P1
    68周芬棉:“行政性垄断何去何从”,《法制日报》,2001年04月01日
    69荣敬本:“政府职能的定位及其转变的轨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4年2期
    70 对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产权不清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竞争的扭曲现象,学者们有过很好的论述,参见张维迎、栗树和:“地区间竞争与中国国有企业的民营化”,《经济研究》1998年12期
    71 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及相关问题,可以通过各地不同的市场化程度加以说明。对我国市场化程度的差异性,樊纲教授等人对此做了很有意义的基础性研究。参见樊纲、王小鲁、张立文:“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2000年报告”,《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3期
    72 对于我国市场的现状,不少学者认为存在集中程度不高的现象,并因而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度的主张。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这类主张似乎更具有民族自觉的意味。但在提高市场集中度的方式上,一些学者径直提出了类似“垄断不够,须加大垄断力度”的主张。我以为,无论如何,集中度与垄断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撇开提高市场集中度的具体途径,集中度可以提高,垄断却总是要反对的。更不可以垄断状况下的高集中率混淆竞争前提下的市场集中率,将垄断的内涵中性化。
    73 李铁军主编:《面向新世纪的中国产业结构》,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P61-62
    74 参见鲁志强主持的中国企业评价协会研究报告:《世界500强:中国工业500强的差距与对策》
    75寻租理论最早是由塔洛克于1967年提出,但“寻租”这一名词却是由克鲁格由1974年首先使用的。塔洛克指出尽管偷窃并未造成价格扭曲,也就不存在资源配置上的X—效率。但只要存在偷窃的潜在收益机会,就会有人力图偷窃。从而迫使人们采取各种防范偷窃的措施,这些活动支出的稀缺资源便构成了偷窃的福利成本。由此,垄断作为一种特权资源,在追求垄断地位的过程中支出的社会福利,并未直接用于社会财富的创造,也是一种福利的损失。
    76 迟福林:“从基础性改革转向结构性改革——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改革的特点分析”,《天府评论》,2001年8月02日
    77为国务院总理朱镕基4月21日签署的第30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新华社北京2001年4月29日播发
    78 蔡恩泽:“‘权力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天敌、滋生腐败的温床”,《中国青年报》,2001年5月12日
    79周占华:“在‘入世’前打破垄断!”,《经济日报》,2000年12月19日
    80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祝铭山在不久前召开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会议上提出了垄断行业纠纷将交由法院审理,虽然尚未出台具体的法律条文,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参见:《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12月25日
    81 史际春:“反行政垄断要确立平等观”,《法制日报》,2001年9月16日3版
    82周芬棉“行政性垄断何去何从”,《法制日报》,2001年04月01日
    83进入2001年后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为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而出现的国有股流通问题,引起了整个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成为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题。由此而引发了一场分歧颇大的学术争论。
    84 (美)托尼·塞奇:“地方政府和腐败:几个实际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5期
    85 滕海迪:“反行政垄断:中国反垄断立法的重点”《当代法学》,2001年3期
    86 罗旭辉、周欣宇:“1000项中央行政审批作废,‘盖公章跑断腿’时代结束”,《中国青年报》,2001年11月15日
    87沈图:“中国民航在改革开放中前进”,参见蒋祝平主编《中国民航的改革开放》,国际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
    88中国新闻社2001年11月1日消息
    89王德生:“中国交通运输50年”,《中国经济年鉴》(2000年),中国经济年鉴出版社2000年版
    90 周望军:“完善民航运价形成机制,扭转民航亏损局面的政策建议”,《综合运输》,2001年8期
    91“中国民航效率低下,转嫁危机乘客买单”,《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2月27日
    92 其实,1997年7月1日实行的公布票价与折扣票价并轨,实际上是国内运价再次上调30%左右(“中国民航效率低下,转嫁危机乘客买单”,《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2月27日)。而进行折扣销售只是起到了对不合理机票价格的被动式,但却是市场化的一种校正作用。
    93 王小峰等:《谁能启动中国经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P14
    94王蓉、刘小琴:“民航货运燃油加价”,《华商都市报》,2000年12月10日
    95 马湘山:“我国民航业如何应对航油价格波动”,国研网资料,2001年7月17日
    96兰纪平:“国内涨价国际降价,民航票价为何‘内外有别’”,《中国青年报》,2000年11月29日
    97 总体上看,1990年代,国际油价一直走低,1999年2月最低甚至跌破了每桶10美元大关(参见钱雪梅:“油价:世界经济的神经”,《解放军报》,2000年09月16日);其实,1999-2000年间的油价上涨并不惊人,因为在1970年代石油危机时,国际油价曾高达40美元/桶(相当于现价90美元左右),而2000年油价最高不过36美元(吴若蕾、李书成:“石油价格飙升,威胁全球经济”,新华社2000年09月16日电);总体上看,世界石油价格从1989年到1998年连续10年稳定在每桶15到20美元之间,只有1990年和1996年下半年有过短期波动,但由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8和99年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直到2000年才出现回升,6月份达到了每桶35美元(参见“油价起落为哪般(众说新语)”,《国际金融报》,2000年09 月16日)。
    98 顾钧:“民航总局人士透露:民航票价短期内不听证”,《中国青年报》,2001年12月28日。
    99 肖可:“中国民航业犹如一‘顽童’,时报年终大回放”,《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12月14日
    100课题组:“我国民航运输企业改革与重组的思路研究”,《管理世界》,2000年4期
    101 如上文所述,由于国际市场存在的竞争,机票禁折令对国际航线并不能产生任何作用,故只选取国内航线运输数据作为比较值。
    102其实,从会计上来讲,加速折旧作法是对投资者税收递延的一项鼓励性措施,如我国电信业推行的加速折旧,使电信设备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更新,对于我国电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不知什么原因,中国民航却并不这样看,反而认为加速折旧增加了公司的成本,真有点让人啼笑皆非。
    103 这是国家计委主要负责人对国内机票价格现状的评价。引自中新社2001年07月12日消息。
    104 近年来,这一理论在我国颇受关注。我们可以留心一下,这一理论更多地是出现在汽车、电信等具有明显垄断特征的行业中,似乎主管的行业(或部门)特别希望能够在保持现在价格水平的前提下,去进行更高层次的技术竞争。试想,以现有收入水平,如果汽车价格不降下来(反映在性能价格比上),国内厂商开发出更先进的汽车,本已昂贵的车价将会抬得更高,那样的汽车到底会不会有人买得起呢?
    105对铁路业因提速而造成的需求锐减问题,可参见陈文鸿、朱文晖:“中国铁路面临过剩危机”,《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16期
    106 王德生:“中国交通运输业50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经济年鉴出版社2000年版
    107《关于允许航空公司收取燃油附加费的通知》,(民航机号[2000]6094号文),2000年10月25日
    108 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记者林红梅、邹清丽)
    109 张立伟:“看似降实则升,机票价格另有算法”,《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2月8日
    110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张建平)
    111 “中国民航效率低下,转嫁危机乘客买单”,《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2月27日
    112 “中美航空公司成本结构比较研究”,《民航经济与技术》,2000年9月
    113当然,中航油公司有时也会为自己勉强地找出一、二个理由。如中航油提出占公司采购总量70%的国内航油(来自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公司),其出厂价受国内炼厂的成本限制,一直高于国际市场。当2000年10月新加坡机场、日本机场航油销售价格折合人民币3350元/吨左右时,同期国内航油出厂价为3710元/吨,比新、日等国高出10.7%。这似乎有将矛盾转移至其他垄断主体的意味,但至于中航油卖给国内航空公司的航油价格比国际市场航油价格高出不是10.7%,而是60%甚至更多,中航油公司却没有给予足够的解释(参见《新快报》,2001年11月23日)。这里,也提出了另一个应当予以重视的垄断现象,即在国内石油化工领域同样存在的行政(行业)性垄断。
    114 《新快报》,2001年11月23日
    115 “中国民航效率低下,转嫁危机乘客买单”,《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2月27日
    116 参见《联合早报》2001年12月3日对中国航油总公司负责人的专访
    117 顾其行:《国际航空运输管理》,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P206
    118“票价改革仍无影踪,民航重组方案低调出台”,《中国经营报》,2001年4月30日
    119“民航重组能否救市,盛传方案即将出台社会各界反应冷淡”,《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11月29日
    120 参见劳杰·克拉克:《工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0年版
    121 参见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计划司,《从统计看民航1995》,中国民航出版社1995年版
    122中国地方政府所属航空企业经营实力并不弱,如新组建的中天航空企业集团共有飞机100架,经营着500 多条航线,总资产近200亿元。虽然总资产低于三大集团中的任何一家,但2000年运输总周转量和实现利润分别占全民航的12%和35%,经营效率比总局直属企业还高。参见“票价改革仍无影踪,民航重组方案低调出台”,《中国经营报》,2001年4月30日
    123 “中美航空公司成本结构比较研究”,《民航经济与技术》,2000年9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