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前言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 论文作者:张叉
  • 年:2009
  • 会议召开时间:2009-12-01
  • 会议录名称:外国语文论丛(第2辑)
  • 语种:中文
  • 分类号:G112
  • 学会代码:WGYL
  • 学会名称:《外国语文论丛》编辑部
  • 页数:8
  • 文件大小:383k
  • 原文格式:O
摘要
<正>《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①金秋九月,《外国语文论丛》第2辑完成了初步编辑。岁末,就要付梓了。这辑论丛付梓,我感到十分高兴。之所以感到十分高兴,是因为在这一辑论丛的编辑过程中,有一批老专家给予了支持。姑略举二例。
引文
(1)《诗经·豳风·七月》,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391页。
    (2)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辜正坤教授在《欣看译海卷新涛兼论译坛三病——序黄新渠教授〈译海浪花〉》中写道:黄新渠先生,中国译坛卓然鼎立之士,今已届从心所欲之年,犹自啸吟书斋,奋笔蓉城,胸怀伏枥腾跃之壮心,如鸷鹏振羽,意在长空。二十年前,先生以英译《鲁迅诗歌》,声播港澳,驰誉欧西。越数年,复以《红楼梦》简本英译沾溉大陆,名动美洲。1981年秋,欧中协会推举中国黄新渠、英国李约瑟为该会荣誉会员,以彰二人为中外文化交流所作之卓越贡献。先生之大业可谓实至名归。(黄新渠,《译海浪花》,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第1页)
    (3)退休后,黄新渠教授发表文章若干篇,出版著作若干部。主要代表作有:《中英诗歌格律的比较与翻译》,《外国语》1992年第4期;翻译《英美抒情诗选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改写/英译《红楼梦》〈汉英双语精简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选译《中国古典诗词精华选萃》(汉英对照)(Highlights of Chinese Lyrics:A Chinese/English Edi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ms),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1)《论语·述而》,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2483页。
    (2)《论语·述而》,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2481页。
    (1)杜甫,《望岳》,仇兆鳌注,《杜诗详注》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4页。又,《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2768页)
    (2)《论语·卫灵公》,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2517页。又,中国俗谚:“磨刀不误砍柴工。”(王树山,《俗谚》,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第140页)英国谚语:“善其始,事半成。”(“A good lather is half a shave.”或:“A good lather is half the shave.”)(盛绍裘、李永芳编,《英汉双解英语谚语辞典》,上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9,第18页)
    (3)岳珂著,《桯史·记龙眠海会图》,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第49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第754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第754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第755页。
    (4)苏轼,《题西林壁》,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1219页。
    (1)李煜,《乌夜啼》,王仲闻校订,《南唐二主词校订》,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83页。
    (1)《论语·子路》,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2507页。
    (2)盛绍裘、李永芳编,《英汉双解英语谚语辞典》,上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9,第386页。
    (1)《秦始皇本纪》,司马迁撰,《史记》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248页。
    (2)泗水彭城下:始皇捞鼎之具体地点。《史记·封禅书》:“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日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封禅书》,司马迁撰,《史记》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1365页)
    (3)许许,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许许,酾酒有藇。”(《诗经·小雅·伐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11页)程俊英、蒋见元认为,许许是伐木之声:许许,象声词。或作浒浒,皆“所”之假借。《说文》:“所,伐木声也,从斤,户声。《诗》曰:‘伐木所所。'《毛传》:‘许许,柿貌。'”《说文》:“柿,削未朴也。朴,禾皮也。”可见许许是锯树皮的声音。《说文》段注:“丁丁,刀斧声。所所,锯声。”(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小雅·伐木》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第455页)朱熹有不同的理解,认为许许是伐木者劳动时发出的号子之声:“许许,众人共力之声。《淮南子》曰:‘举大木者呼邪许。'盖举重劝力之歌也。”(朱熹集注,《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第104页)兹取朱子意。遥想泗水捞鼎,征役千夫,其情其景,或盛况空前,热火朝天,共力之声不绝于耳,故曰共力许许。
    (1)曹孙编著,《中国俗语典》,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第42页。
    (2)庾信撰,《征调曲》,《庾子山集注》,倪瑶注,许逸民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496页。
    (3)盛绍裘、李永芳编,《英汉双解英语谚语辞典》,上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9,第111页。
    (4)盛绍裘、李永芳编,《英汉双解英语谚语辞典》,上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9,第11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