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生态保护红线成效评估方法与考核机制的探讨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为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底线,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我国提出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为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促进保护策略实施,需制订开展相应评估考核政策。在回顾我国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国内外生态保护成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探讨生态红线保护成效评估方法及考核机制,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引文
[1]饶胜,张强,牟雪洁.划定生态红线创新生态系统管理[J].环境经济,2012,06:57-60.
    [2]王健.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J].行政管理改革,2014,03:22-29.
    [3]李双建,杨潇,王金坑.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框架设计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6,02:306-310.
    [4]蒋大林,曹晓峰,匡鸿海,蔡满堂,黄艺,尹春燕.生态保护红线及其划定关键问题浅析[J].资源科学,2015,09:1755-1764.
    [5]燕守广,林乃峰,沈渭寿.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划分与保护[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03:294-299.
    [6]李若帆,吴佳明,王亚男.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层面的生态红线划定实践——以《天津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为例[J].城市,2014,12:55-58.
    [7]Kolahi M,Kleijn D,Herzog F,et al.Effectiveness of the Swiss agri-environment sheme in promoting biodiversity[J].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6,43(1):120-127.
    [8]薛达元,郑允文.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指标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1994,02:6-9.
    [9]罗扬,佘光辉,刘恩斌.基于熵权重的喀斯特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114-118.
    [10]王双玲,李霞,罗杨,张明海.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价方法——保护地区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介绍[J].野生动物,2005,02:54-56.
    [11]张智婷.河北省自然保护区规划和管理有效性评估[D].河北农业大学,2009.
    [12]靳丽莹.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估及其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13]晏玉莹,杨道德,邓娇,张志强,周先雁,王伟,李俊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以陆生脊椎动物(除候鸟外)类型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5,05:1571-1578.
    [14]杨道德,邓娇,周先雁,张志强,晏玉莹,张鸿,何玉邦,王伟,李俊生.候鸟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案例研究[J].生态学报,2015,06:1891-1898.
    [15]辛利娟,王伟,靳勇超,刁兆岩,李俊生.全国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成效评估指标[J].草业科学,2014,01:75-82.
    [16]辛利娟,靳勇超,朱彦鹏,罗建武,王亮,陈冰,王伟.中国荒漠类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指标及其应用[J].中国沙漠,2015,06:1693-1699.
    [17]郑姚闽,张海英,牛振国,宫鹏.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初步评估[J].科学通报,2012,04:207-230.
    [18]曾江宁,陈全震,黄伟,杜萍,杨辉.中国海洋生态保护制度的转型发展——从海洋保护区走向海洋生态红线区[J].生态学报,2016,01:1-10.
    [19]邵全琴,刘纪远,黄麟,樊江文,徐新良,王军邦.2005-2009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生态成效综合评估[J].地理研究,2013,09:1645-1656.
    [20]承志荣,王新军,王雪晴,周纲,赵言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江苏省水土保持区划指标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3,06:181-18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