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古代理财中的义利观及其对当代理财的启示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义利思想是对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提出来的思想观点,调节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活动。两千多年来,历代思想家和理财家们结合时代特点,从不同角度阐述各自的义利观、理财观,形成中国古代十分丰富的义利思想。义利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核心观念,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挖掘其思想的精华部分并发扬光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古代理财中义利思想的概述,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各个时期不同的义利思想,进而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古代义利思想对当代理财的启示。
引文
[1]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华友根.董仲舒思想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3]黄伟合,赵海琦.善的冲突—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4]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罗炳良,胡喜云.墨子解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6]马涛.儒家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宋)李觏.李觏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宋)叶适.叶适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1.
    [9](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中华书局,1977.
    [10](宋)朱熹.朱子全书第十五册,《朱子语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1]文学.中国财政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2]王泽应.义利观与经济伦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1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5]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6]曾振宇.春秋繁露[M].河南人学出版社,2009.
    [17]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8]高爱华,李凌云.传统义利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05).
    [19]黄伟合.墨子的义利观[J].中国社会科学,1985(03).
    [20]刘高勇.中国传统义利观与和谐社会的契合[J].湖北社会科学,2006(04).
    [21]刘增辉.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J].理论学习,2006(04).
    [22]宋志明.义利之辨新解[J].学术研究,2004(02).
    (1)《国语·周语》。
    (2)《程氏遗书》卷11。
    (3)《孟子·告子上》。
    (1)《论语·子罕》。
    (2)《论语·里仁》。
    (3)《论语·宪问》。
    (4)《论语·里仁》。
    (5)《论语·述而》。
    (1)《论语·泰伯》。
    (2)《论语·述而》。
    (3)《论语·里仁》。
    (4)《论语·尧日》。
    (5)《论语·颜渊》。
    (6)《孟子·梁惠王上》。
    (1)《孟子·梁惠王上》。
    (2)《孟子·小匡》。
    (3)《孟子·告子上》。
    (4)《孟子·心上》。
    (5)《孟子·告子上》。
    (6)《荀子·性恶》。
    (7)《荀子·非相》。
    (8)《荀子·荣辱》。
    (9)《荀子·非相》。
    (1)《荀子·大略》。
    (2)《荀子·王霸》。
    (3)《荀子·大略》。
    (4)《荀子·王制》。
    (5)《荀子·富国》。
    (6)《荀子·非十二子》。
    (7)《荀子·正论》。
    (8)《荀子·大略》。
    (9)《荀子·富国》。
    (10)《墨子·贵义》。
    (11)《墨子·兼爱下》。
    (1)《墨子·天志上》。
    (2)《墨子·天志上》。
    (3)《墨子·天志下》。
    (4)《墨子·尚同》。
    (5)《墨子·经上》。
    (6)《墨子·兼爱下》。
    (7)《墨子·天志下》。
    (8)《墨子·兼爱下》。
    (1)《春秋繁露·玉英》。
    (2)《汉书·董仲舒传》。
    (3)《汉书·董仲舒传》。
    (4)《春秋繁露·林竹》。
    (5)《汉书·董仲舒传》。
    (1)《盐铁论·本议》。
    (2)《盐铁论·力耕》。
    (3)《资治通鉴》卷226。
    (4)《新唐书·刘晏传》。
    (1)《翰苑集》卷12。
    (2)《翰苑集》卷21。
    (3)《翰苑集》卷22。
    (4)此节所引均见《二程遗书》。
    (1)《朱文公文集·答黄道夫书》。
    (2)《四书集注》。
    (3)《朱子语类》卷27。
    (4)《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上》。
    (5)《朱子语类》卷27。
    (6)《孟子集注·梁惠王章句上》。
    (7)《朱子语类》卷26。
    (8)《朱子语类》卷51。
    (1)《朱子语类》卷37。
    (2)《论语集注·颜渊》。
    (3)《朱子语类》卷13。
    (4)《朱子语类》卷62。
    (5)《朱子语类》卷94。
    (6)《朱子语类》卷13。
    (7)《李觏集·平土书》。
    (1)《李觏集·杂文·原文》。
    (2)《李觏集·富国策第一》。
    (3)《李觏集·富国策第一》。
    (4)《李觏集·富国策第二》。
    (5)《李觏集·国用》。
    (6)《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7)《宋史·司马光传》。
    (8)《临川文集·答司马谏议书》。
    (1)《续资治通鉴·宋纪六十七》。
    (2)《宋史·司马光传》。
    (3)《临川文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4)《临川文集·乞制置三司条例》。
    (5)《临川文集·答曾公立书》。
    (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9。
    (7)《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
    (8)《临川文集·与马运判书》。
    (9)《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10)《留耕堂记》。
    (1)《官法下》。
    (2)《习学记言序目》。
    (3)《习学记言序目》。
    (4)本段以上所引,均见《叶适集》卷四“财计上”。
    (5)《叶适集·水心别集》。
    (1)《大学衍义补》卷1。
    (2)《大学衍义补》卷21。
    (3)《大学衍义补》卷20。
    (4)《大学衍义补》卷21。
    (5)《大学衍义补》卷15。
    (6)颜元:《四存篇·存学编》。
    (7)李塨:《平书订》卷10。
    (1)颜元:《四书正误》卷1。
    (2)钟绫:《习斋先生言行录》。
    (3)颜元:《四书正误》卷4。
    (4)颜元:《习斋记余》卷6。
    (5)李塨:《论学》卷2。
    (6)《恕谷年谱》卷5。
    (1)数据来源:新华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