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邻里模式在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的思考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从"社会-经济"需求的角度切入,解析邻里中心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力,审视"邻里单位"的内涵及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原则。通过步行尺度和开发强度的相互作用研究,思考邻里中心的分级和划分标准;通过不同社会群体对公共设施需求度和"公益性-经营性"设施配置的再思考,提出服务设施配置类型。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住区邻里服务中心规划为例,提出规划建议:(1)分级体系:确定邻里街道中心与社区中心的划分标准;(2)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明确社会群体特征,提出邻里街道中心和社区中心集中式布局的服务设施类型和配置规模;(3)空间布点:通过GIS技术手段,提取居民点、服务设施半径等要素进行空间叠加,划定邻里中心布点范围。
引文
[1]张敏.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规划设计探析[D].苏州大学,2009.
    [2]杨宏山,陈蛟.邻里中心视角下的社区公共空间建设[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4,02:24-27.
    [3]李盛.新加坡邻里中心及其在我国的借鉴意义[J].国外城市规划,1999,04:30-33.
    [4]杨国霞,苗天青.城市住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的调整思路研究[J].城市规划,2013,10:71-76.
    [5]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刘泉,张震宇.空间尺度的意义--邻里中心模式下珠海市住区公共设施规划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5,09:45-52.
    [7]刘佳燕,陈振华,王鹏,王健.北京新城公共设施规划中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6,04:38-42+50.
    [8]李强.从邻里单位到新城市主义社区--美国社区规划模式变迁探究[J].世界建筑,2006,07:92-94.
    [9]郭素君,姜球林.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的理念与方法--新加坡经验及深圳市光明新区的实践[J].规划师,2010,04:5-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