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几种新型药剂对棉蚜的防治效果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棉蚜(Aphis gossypii)是1种世界性害虫,是棉花的常发性害虫,危害严重时可造成叶片卷曲、花蕾脱落,严重影响棉株生长。在大田生产实践中,棉蚜的控制一直以化学防治为主,但随着杀虫剂的大量使用,棉蚜不仅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而且对新烟碱类农药如吡虫啉、啶虫脒等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性。棉蚜的抗性成为棉花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筛选新型的防治棉蚜药剂及不同施药技术成为迫切需求。本试验选用了6种新型药剂,于2016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验农场(河南省安阳县)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新型药剂及不同施药方式对棉蚜的防治效果,为延缓抗性及高效防除棉蚜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选用了6种防治棉蚜的新型药剂,不同药剂剂型采用不同施药方式,试验共19个处理,分别为:茎叶喷雾药剂3个,每个药剂设置3个剂量,分别为25%(质量分数,下同)噻虫嗪WG 22.5、33.75、45 g·hm~(-2),25%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EC 7.5、15、22.5 g·hm~(-2),48%丁硫·啶虫脒OF 120、150、180 g·hm~(-2);拌种药剂2个,每个药剂设置3个剂量,分别为每100 kg种子用70%噻虫嗪WS210、315、420 g,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萎锈灵FS 200、300、400 g;沟施处理的药剂1个,设置3个剂量,为每666.7 m~2用2%吡虫啉缓释粒剂1500、2000、2500 g;以清水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设4次重复。茎叶喷雾于棉花苗蚜发生盛期进行喷雾施药,调查药前基数及药后1、3、7、14d的残虫数;拌种处理于棉花播种前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沟施药剂在棉花播种时播入或撒施入播种行中,这2种施药方式的苗蚜发生情况调查方法相同,均是在棉花齐苗后开始调查,每5 d调查1次,除此之外,沟施药剂处理还在伏蚜发生期时进行调查,每5 d调查1次。主要试验结果如下:通过茎叶喷雾处理,25%噻虫嗪WG、25%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EC和48%丁硫·啶虫脒OF 3种新型药剂防治棉蚜见效快,在药后1 d的防效均超过95%,而且防效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提高,但3个药剂对棉蚜的持效期不尽相同,其中25%噻虫嗪WG按照33.75~45 g·hm~(-2)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EC 7.5~22.5 g·hm~(-2)处理持效期能超过7 d,48%丁硫·啶虫脒OF按照120~180 g·hm~(-2)处理的防效均较高,且能维持在14 d左右。拌种处理中,70%噻虫嗪WS按照每100 kg种子315~420 g处理和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萎锈灵FS按照每100 kg种子300~400 g处理,对棉蚜虫的控制效果好,有效控制期都超过播种后30d,基本可控制整个苗期蚜虫的危害。二者相比,70%噻虫嗪WS对棉蚜的防治效果略优于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萎锈灵FS,在播种后第30天调查,空白对照的百株蚜量已达到11 523头,卷叶株率为100%,该药剂按照每100 kg种子315~420 g处理区的蚜量仍被控制在1665头以下,防效高达85.6%~92.4%,有效控制期可超过40 d;相比,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萎锈灵FS由于是杀虫剂和杀菌剂三元复配拌种剂,不仅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还能有效地防治苗期病害等。缓释剂是农药剂型研究中的1个热点,它具有延长农药的持效期、减少施药次数,降低用药量和药剂的使用毒性等优点。2%吡虫啉缓释粒剂通过沟施处理对苗期棉蚜的防治效果优良,其田间防效及持效期随用药量增加而增加,田间按照3个剂量每666.7 m~2 1500~2500 g处理的防效均较高。至播种后30d,其田间防效仍高达97.5%~98.9%,蚜量被控制在293头以下,基本可控制整个苗期蚜虫的发生危害。因此,棉蚜的防治可以选用多种不同的药剂,并且根据不同药剂类型采取拌种、沟施或喷雾等相应施药方式,实际应用中为防止棉蚜抗性上升较快,田间应注意采用不同类型农药品种轮换或者交替使用,避免单一使用相同药剂。
引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