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于家庭逻辑的武汉市就近半城镇化机制解释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武汉市乡村人口长期保持就地半城镇化的状态,自下而上的动力不足。本文旨在深入挖潜宏观表象背后的"内生秩序",以家庭为切入点把握微观主体的微观决策与行动逻辑;在此基础上将微观逻辑与宏观环境相结合,形成更加系统性、在地化的机制辨析与政策建议。前期笔者随研究团队对武汉市远城区全部65个镇(街、乡、国有农场)的城镇化调研,为本文形成真实有效的一手数据支撑。本文首先对武汉市乡村家庭的微观逻辑形成理论总结,总体导向维持低水平稳态的半城镇化现状,以代际分工为主导维持兼业的家庭经济发展模式,以就近择业和降低日常标准重点支撑子女发展。进一步,从劳动力就业载体选择、乡村农业生产与居住、日常生活圈与公共服务供需关系三个方面依次展开,由前文总结的家庭逻辑出发,结合宏观实际对就近半城镇化的机制特征进行辨析。进而,从微观到宏观系统呈现了本地乡村人口的内生机制,一定程度揭示微观家庭逻辑与宏观政策导向之间的诸多不匹配,并对武汉及中西部地区引导就近城镇化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引文
[1]罗震东.基于真实意愿的差异化、宽谱系城镇化道路[J].国际城市规划,2013(3):45.
    [2]黄宗智.中国过去和现在的基本经济单位:家庭还是个人?[J].学术前沿,2012(3):76-93.
    [3]周皓.中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4(6):60-69.
    [4]檀学文.家庭迁移理论综述[J].中国劳动经济学,2010(1):267-297.
    [5]Becker,G.S.A Theory of Social Interaction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1063-1093.
    [6]王国辉.基于农户净收益最大化的宏观乡城迁移模型[J].中国人口科学,2006(2):48-57.
    [7]刘同山,孔祥智.家庭资源、个人禀赋与农民的城镇迁移偏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8):73-80.
    [8]赵民.我国城镇化的现实情景、理论诠释及政策思考[J].城市规划,2013(12):9-21.
    [9]王兴平.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耦合式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新视角[J].现代城市研究,2014(12):88-93.
    [10]贺雪峰.什么要维持小农生产结构[J].贵州社会科学,2009(9):4-9.
    [11]陈晨.我国城乡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辨析及延伸探讨——基于湖北省村镇调研的城乡二元关系研究[J].城市规划,2011(11):65-72.
    [12]曹璐,徐辉.隐性农业革命与新型城镇化路径[J].北京规划建设,2014(6):9-14.
    [1]农业转移人口指居住在本市乡、镇、街道,户口在外市或本市其他乡、镇、街道,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农业户籍人口。(引自《汇报关于武汉市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2014-2020)有关情况》,由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提供)
    [2]武汉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5.1.24.
    [3]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土地整治规划文本(2011-2020)[Z].武汉: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201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