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互联网对中国区域创新的作用机理与效应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创新发展是国家间竞争的大势所趋,互联网时代创新发展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属性视角出发,分析其对区域创新的作用机理,结合2005-2015年互联网及创新数据和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中国省域互联网发展的时空关联及对区域创新的作用。结果表明:(1)互联网通过"流空间"和"流动空间"的协同叠加作用,正加速改变着有明显地理距离与物理时空隔离的集聚经济空间及组织形态,推动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创新要素进行再布局、再集聚和再组织,形成跨区域产业网络高效分工下的多重正反馈循环机制,及由互联网作用下形成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经济结构的规模报酬递增实现。(2)发现中国互联网水平在整体快速提升,在全国层面上形成有较明显的"沿海—内陆"空间分异格局。省(市)互联网发展水平并没趋于收敛,互联网"数字鸿沟"现象更为明显,如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等省(市)互联网规模和技术水平明显优于其他地区。东部及东部沿海地区的互联网联系强度更为紧密,并随时间演进而进一步增强,互联网联系网络呈现出多重轴—辐结构,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一级辐射联系枢纽,福州、武汉、郑州、成都为二级辐射联系枢纽。(3)发现互联网发展水平Ln Int和互联网发展的空间滞后项W*Ln Int对创新产出的系数均为正且显著,表明不但互联网发展水平对区域创新产出有直接作用,某省域互联网的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区域的创新产出也有推动作用,在作用系数上后者小于前者。为深入研究互联网的作用关系,与多数文献在空间计量中多采用单一空间权重不同,本研究建立了邻近空间、地理距离和经济空间三个空间权重,发现地理维度和经济维度均能较好地解释互联网对区域创新的作用,但经济维度下的互联网作用系数大于另外两个地理维度的作用系数,表明经济维度对互联网效应有更明显的助推作用,即经济发展水平高且邻近的省域互联网创新活跃度更高、创新组织网络更有效。在作用效应进一步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后,发现互联网发展水平和R&D人员全时当量的反馈效应相对较低,表明二者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作用效率高于R&D资本存量和人均GDP。
引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