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南宋两淮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宋金战争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 论文作者:刘缙
  • 年:2011
  • 作者机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军事教研室;
  • 论文关键词:两淮 ; 南宋 ; 地理环境
  • 会议召开时间:2011-12-01
  • 会议录名称:宋史研究论丛 第12辑
  • 语种:中文
  • 分类号:K245
  • 学会代码:SSYO
  • 学会名称:中国宋史研究会
  • 页数:26
  • 文件大小:2043k
  • 原文格式:D
摘要
从古到今,地理环境对国防建设、军事行动均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军事技术比较落后的古代,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就更为显著。南宋北部国防的三大战区中,江淮战区主要防御长江下游地区,直接拱卫南宋首都临安和江浙重要经济区。南宋与金对于这一地区的控防是双方战争成败的关键之一,而控防的重点则在于对两淮地理环境的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南宋防守的成功是在结合传统的军事战略战术的基础上,在防守中合理利用锁钥地带与天险之优势,在百余年时间内保护了政权的安定。
引文
(1)骈宇骞、李解民、盛冬铃等:《武经七书》,《孙子兵法·地形篇第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7页。
    (1)胡阿祥主编:《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军事地理要览》,海南出版社2007年版;饶胜文:《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2)宋杰:《蒙古灭宋之役中的襄阳》,《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9~516页。
    (1)有关南宋军事史的论著相对较多,如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军事通史》第13卷;韩志远著《南宋金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刘庆、毛元佑:《中国宋辽金夏军事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顾宏义:《天裂:十二世纪宋金和战实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粟品孝等著:《南宋军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本文中所探讨的两淮地区,在南宋行政建制上主要是指淮南东路与淮南西路,行政区域主要以《宋史》卷88《地理志》为准,界定如下:淮南东路州六,军二:楚州、高邮军、泰州、通州、扬州、盯胎军、真州、滁州。淮南西路州六,军二,府一:濠州、庐州、和州、光州、黄州、蕲州、无为军、安丰军、安庆府。具体地域范围是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东至黄海,今天湖北省武汉市及河南省信阳市一线以东的长江和淮河间的地区。大致包括今江苏省中北部,安徽省中部,河南省信阳市东部,和湖北省黄冈市的一部分地区。
    (3)[清]徐松等辑:《宋会要》兵二九之一○,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297页。
    (4)[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卷19《南直》,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86页。
    (5)《读史方舆纪要》卷19《南直》,第887页。
    (1)[元]脱脱等撰:《宋史》卷402《陈敏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183页。
    (2)[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系年要录》)卷139,绍兴十一年春正月己未,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228页。
    (3)《全宋文》卷3173,叶梦得,《奏措画防江八事状》,第147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179页。
    (4)[宋]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玉壶清话》卷10,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0页。
    (5)《全宋诗》卷1175,张耒,《淮上观冰下》,第20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73页。
    (6)《宋史》卷476《李全传》,第13820页。
    (7)《全宋诗》卷112,刘筠《淮水暴涨舟中有作》,第二册,“行行极目天无柱,渺渺横流眼有花。客子方思舟下碇,阴虬自喜海为家。村遥树列秦川荠,岸阔牛分触氏蜗。鸢啸风高良可畏,此情难论坎中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1页。
    (1)[元]脱脱等撰:《金史》卷117《时青传》,“(李)全与讹可由颍、寿进渡淮,败宋人于高塘市,攻固始县,破宋庐州将焦思忠兵。五月,兵还,距淮二十里,诸军将渡,全矫称密诏‘诸军且留收淮南麦',遂下令人获麦三石以给军。众惑之,讹可及诸将佐劝之不听,军留三日。讹可谓全曰:“今淮水浅狭,可以速济。时方暑雨,若值暴涨,宋乘其后,将不得完归矣。'全力拒之。从宜达阿、移失不、斜烈、李辛稍稍不平,全怒曰:‘讹可一帅耳,汝曹党之。汝曹致身至此,皆吾之力。吾院官也,于汝无不可者。'众乃不敢言。是夜,大雨。明日,淮水暴涨,乃为桥渡军。宋兵袭之,军遂败绩。桥坏,全以轻舟先济,士卒皆覆没。”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67页。
    (2)《宋史》卷416《王万传》,第12483页。
    (3)《全宋诗》卷315,苏舜卿《淮中风浪》,第6册,第3944页。
    (4)《全宋诗》卷729,韦骧《至泗即天长独归叙别照邻》,第13册,第8488页。
    (1)《全宋文》卷5781,薛季宣《上宣抚论淮西事宜(十)》,第257册,第171~182页。
    (2)《读史方舆纪要》卷19,第890页。
    (3)[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方舆胜览》卷46,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822页。
    (4)[明]宋濂撰:《元史》卷59,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16页。
    (5)《宋会要》兵九之一七,第6914页。
    (6)《全宋文》卷4590,虞允文《措置清河口防托虏中粮战船疏隆兴元年》,第207册,第107~108页。
    (1)《宋史》卷366《刘锜传》。
    (2)《宋史》卷371《汤思退传》,第11531页。
    (3)[宋]佚名编,汝企和点校:《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9,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67页。
    (4)《方舆胜览》卷48,第860页。
    (1)《宋史》卷398《丘崈传》,第12112页。
    (2)《系年要录》卷199,绍兴三十二年五月癸亥,第3377页。
    (1)《方舆胜览》卷48,第848~849页。
    (2)《金史》卷25,第595页。
    (3)《方舆胜览》卷48,“周平淮南,徙寿州治下蔡,以清淮军为忠正军,自此州治始在淮北,而旧州废为寿春县,仍隶焉。国朝因之”。第857页。
    (4)《金史》卷25,第591页。
    (5)《宋史》卷88,“绍兴十二年,升安丰为军,以六安、霍丘、寿春三县来隶。三十二年,升寿春为府,以安丰军隶焉。隆兴二年,军使兼知安丰县事。乾道三年,罢寿春,复为安丰军。”第2182~2183页。
    (6)《方舆胜览》卷48,“肥水,东南自安丰县界流入寿春界,经县北二里入淮。”第858页。
    (7)《读史方舆纪要》卷19,第892页。
    (1)《金史》卷93《仆散揆传》,第2069~2070页。
    (1)《读史方舆纪要》卷19,第894、895页。
    (2)《全宋诗》卷731,韦骧,《泛滁河》,第13册,第8536页。
    (3)《读史方舆纪要》卷19,第894、895页。
    (4)《宋史》卷383《虞允文传》,第11794页。
    (5)《金史》卷93《仆散揆传》,第2069~2070页。
    (1)《方舆胜览》卷48,第853页。
    (2)在濡须水入长江前的一段也称“栅江”,《方舆胜览》卷49,页871载“栅江、在历阳县西南百五十里,与无为军分界,栅江口,古濡须口”。
    (3)《系年要录》卷61,绍兴二年十二月辛卯,“直徽猷阁淮西巡抚使郭伟权知庐寿春镇抚司公事,伟将至庐州,上奏言:‘权镇抚使王亨尝受伪命,欲闭门拒之。'上命神武后统制巨师古将兵与伟会,而御前忠锐第一将崔增以忠锐二千潜舟由巢湖以入,遂执亨。奏至,乃有是命。”第1046页。
    (4)《宋史》卷386《金安节传》,第11860页。
    (5)[宋]华岳撰:《翠微北征录》卷1《平戎十策·得地》,《宋集珍本丛刊》第78册,第250页。
    (1)《宋会要》方域五之一○,第7388页。
    (2)《全宋文》卷4133,张浚《论江淮形势疏绍兴三年》,第188册,第78~79页。
    (3)《全宋文》卷4060,王之道《论盧帅久任状》,第185册,第60页。
    (4)《全宋诗》卷2301,杨万里《登楚州城》,第42册,第26437页。
    (5)《全宋诗》卷1170,张来《同袁思正诸公登楚州东园楼》,第20册,第13210页。
    (6)《系年要录》卷191,绍兴三十一年秋七月丙戌,第3196页。
    (7)《方舆胜览》卷46,淮东路,第824页。
    (8)《宋会要》兵二九之二二,第7303页。
    (1)《系年要录》卷36,建炎四年八月己丑,第695页。
    (2)[宋]陈克、吴若著,吕祉编:《东南防守便利》卷中,《江淮表里论》,“承泰楚泗,与扬有辅车之势矣。”《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初版,1959年补印,第30页。
    (3)《读史方舆纪要》卷22,第1072页。
    (4)《系年要录》卷146,绍兴十二年七月甲午,第2335页。
    (5)《系年要录》卷38,建炎四年冬十月甲申,第724页。
    (6)《全宋文》卷3871,王洋,《论楚州事札》,第177册,第98~100页。
    (7)《全宋文》卷3785,张守,《应诏论备御札子建炎三年正月》,第173册,第304~306页。
    (8)《系年要录》卷141,绍兴十一年秋七月癸丑,第2264页。
    (1)《系年要录》卷141,绍兴十一年九月乙丑,第2277页。
    (2)《系年要录》卷190,绍兴三十一年六月己酉,第3183页。
    (3)[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卷上,“天下方俗,各有所讳,亦有谓而然……楚州讳‘乌龟头'。云郡城像龟形,尝被攻,而术者教以击其首而破也。”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页。
    (4)《系年要录》卷87,绍兴五年三月甲申,第1442页。
    (5)《宋史》卷402《陈敏传》,第12183页。
    (6)《宋史》卷402《毕再遇传》,第12186~12187页。
    (1)《宋史》卷404《刘穎传》,第12229页。
    (2)《宋史》卷384《梁克家传》,第11812页。
    (3)《全宋诗》卷2301,杨万里《清晓洪泽放闸四绝句》,第42册,第26438页。
    (4)《宋史》卷406《洪咨夔传》,第12264页。
    (5)《方舆胜览》卷44,淮东路,第791页。
    (6)《全宋诗》卷2575,袁说友《扬州堡寨》,第48册,第29906页。
    (7)《读史方舆纪要》卷23,第1113页。
    (8)《宋史》卷417《赵范传》,第12507~12508页。
    (9)《金史》卷80《大抃传》,第1805页。
    (1)《宋会要》方域一九之三二,第7641页。
    (2)《全宋诗》卷2575,袁说友《扬州堡寨》,第48册,第29906页。
    (3)[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桯史》卷1,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页,
    (4)《全宋诗》卷2555,杨冠卿《填维扬》,第47册,第29629页。
    (5)《全宋诗》卷504,司马光《送杨秘丞通判扬州》,第9册,第6119页。
    (6)《系年要录》卷20,建炎三年二月壬子,第391页。
    (1)《系年要录》卷10,建炎元年冬十月戊午,第229页。
    (2)《金史》卷74《完颜宗翰传》,第1698页。
    (3)《宋史》卷475《刘豫传》,第13798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0,作“骑兵自泗攻滁,步兵自楚攻承”。绍兴四年九月乙丑,第1313页。
    (4)《读史方舆纪要》卷23,第1118页。
    (5)《读史方舆纪要》卷23,第1126页。
    (1)《宋会要》方域九之九、十,第7463页。
    (2)《方舆胜览》卷48,淮西路,第851页。
    (3)《全宋文》卷4061,王之道《上江东宣抚李端明书》,第185册,第65~67页。
    (4)《系年要录》卷197,绍兴三十二年二月庚子,第3321页。
    (5)《系年要录》卷192,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乙卯,第3213页。
    (6)《方舆胜览》卷48,淮西路,第847~848页。
    (7)《全宋文》卷4061,王之道《上江东宣抚李端明书》,第185册,第65~67页。
    (8)《东南防守便利》卷中,《江淮表里论》,第38~39页。
    (1)《金史》卷77《完颜宗弼传》,“宋主自扬州奔于江南,宗弼等分道伐之。进兵归德,城中有自西门北门出者,当海复败之。乃绝隍筑道,列炮隍上,将攻之。城中人惧,遂降。先遣阿里、蒲卢浑至寿春,宗弼军继之。宋安抚使马世元率官属出降。进降卢州,再降巢县王善军。当海等破郦琼万余众于和州,遂自和州渡江。”第1752页。《宋史》卷365《岳飞传》,第11378页。
    (2)《金史》卷132《完颜元宜传》,第2830页。
    (3)《宋史》卷367《李显忠传》,第11430页。
    (4)《宋会要》方域九之八,第7462页。
    (5)《方舆胜览》卷49,淮西路,第870页。
    (6)《方舆胜览》卷49,淮西路,第874页。
    (7)《宋会要》方域一七之二四,第7608页。
    (1)《宋会要》方域九之八,第7462页。
    (2)《读史方舆纪要》卷29,第1418页。
    (3)《读史方舆纪要》卷27,第1312页。
    (4)《全宋文》卷4355,王之望《论两淮镇戍要害奏议》,第197册,第186~188页。
    (5)《全宋诗》卷2702,刘过《上刘和州炜》,第51册,第31287页。
    (6)《宋史》卷367《李显忠传》,第11430页。
    (7)《方舆胜览》卷49,淮西路,第870页。
    (1)《全宋文》卷4583,虞允文《论江上事宜疏绍兴三十一年》,第207册,第14~15页。
    (2)《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5,第287~288页。
    (3)《翠微北征录》卷1《平戎十策·再上皇帝书》,第246页。
    (1)《宋史》卷366《刘锜传》,第11407页。
    (2)《金史》卷5《海陵本纪》,“丁未,大军渡淮,将至庐州,获白鹿,以为武王白鱼之兆。汉南道刘萼取通化军、蒋州、信阳军。徒单贞败宋将王权于盱眙,进取扬州。前锋军至段寨,宋戍兵皆遁去,败宋兵于蔚子桥,败宋兵于巢县,斩二百级,至和州。王权夜以兵千余来袭,射却之。翼日,雨。宋人夜焚其积遁去。诘旦追之,宋人逆战,猛安韩棠军却,遂失利。温都奥刺奔北,武捷军副总管阿散率猛安谋克力战,却之。王权退保南岸。癸亥,上次和州,阿散等进阶赏赉有差。”第116页。
    (3)《宋史》卷366《刘锜传》,第11408页。
    (1)《宋史》卷371《汤思退传》,第11531页。
    (2)《金史》卷87《纥石烈志宁传》,第1933页。
    (3)《续编两朝纲日备要》卷15,“是春,虏围安丰军及滁、濠、光州。江、淮制置使李珏命池州都统制武师道、忠义军都统制陈孝忠救之,皆不能进。虏分兵犯边。自光州犯黄州之麻城,自濠州犯和州之玉碛,自盱眙至滁州之全椒、来安,扬州之天长,真州之六合。淮南流民渡江避狄,诸城皆闭。虏游骑数百至东采石、杨林渡,建康大震。京东总管李全自楚州、忠义总辖李先自涟水军各引兵来援,虏乃解去。全追击,败之于曹家庄,获其贵将,或以为金主子婿云。”第287~288页。
    (1)《全宋文》卷3180,叶梦得《与秦相公论防冬书》,第147册,第282~283页。
    (2)《全宋文》卷3784,张守《应诏论事札子》,第173册,第280~28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