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构式主义研究路径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集中讨论所有构式主义研究路径共同采用的基础性假设,这些假设与居于主流地位的生成语法相区别。尤其是短语构式,跟传统的词项一样,都是学得的形式功能对。语法并不涉及任何转换或派生成分。短语构式、词、语素处于彼此关联的网络系统中;该网络中的各节点由承继性连接相联系。众所周知,语言之间存在广泛的变异;而跨语言的概括也确实存在着,这种概括可以通过领域一般性的认知过程或相关构式的功能来进行解释。
This chapter highlights the fundamental assumptions shared by all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es,distinguishing them from mainstream generative grammar.In particular,phrasal constructions,like traditional lexical items,are learned pairings of form and function.Grammar does not involve any transformational or derivational component.Phrasal constructions,words,and partially filled words(aka morphemes) are related in a network in which nodes are related by inheritance links.Languages are acknowledged to vary in wide-ranging ways;the cross-linguistic generalizations that do exist are explained by domain-general cognitive processes or by the func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s involved.
引文
(1)译者注:本文是Adele E Goldberg为Hoffmann&Trousdale主编的《牛津构式语法手册》撰写的第二章。原文信息:Goldberg,Adele E(2013).Constructionist Approaches.In Thomas Hoffmann&Graeme Trousdale(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nstruction Grammar,15-31.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构式语法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后,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成果丰富,流派纷呈。构式语法的研究观念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认知构式语法(Cogni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这派理论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阿黛尔·葛德伯格(Adele E Goldberg)。本文是一篇综述性的文献,既反映了构式语法的共同假设,也体现了以Goldberg为代表的认知构式语法的基本认识。我们将它译介出来,以飨读者。限于篇幅,本译文将参考文献略去。关于原作标题“Constructionist Approaches”的翻译,颇费思量。Goldberg的两部重要著作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和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的中译本《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和《运作中的构式:语言概括的本质》(均为吴海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先后于2007年和2013年出版)将其译为“构式主义研究方法”,这一译法被国内的构式研究者广为接受。其实,如果通观Goldberg的专著和本文,“approach”所蕴含的内容实际在方法之上——至少甚少谈及通常理解的“方法”(故有学者将之译为“观念”或“进路”)。实际上,某个术语的翻译往往与它在学术格局中的地位及术语系统中的地位相关。Edward M.Anthony在1963年发表了一篇题为“Approach,Method and Technique”(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17,2:63-67)的文章,对这三个概念做了特别说明。文中指出,“approach”是关于语言本质及语言教学与学习本质的一系列相关假设(assumption),它陈述某一种观点、某一套哲学体系或某一则信条,因此接近“理论”;“method”是指对语言材料进行有序表达的总体计划,它建立在某一理论(approach)之上,可以译为“方法”;“technique”具有工具性,是完成一个直接目标所需的技巧、计谋和办法,还包括辅助教学的技术实体,因此可译为“手段”。(Anthony此文的翻译参见施春宏、马文津译《理论·方法·手段》,刊于《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5年第4期)。Goldberg这篇文章主要是阐释构式研究中的基本观念,这些是属于语言观或方法论层面的讨论,是构式主义者的研究路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方法”。基于以上考量,我们将Constructionist Approaches直译为“构式主义研究路径”。如果译作“构式语法理论、构式分析理论、构式研究理论”或“构式学理论、构式主义理论”,或者径译为“构式理论”,都应大体可以。
    (1)译者注即:Thomas Hoffmann&Graeme Trousdale(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nstruction Grammar.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译者注:本文是Adele E Gold-berg为Hoffmann&Trousdale主编的《牛津构式语法手册》撰写的第二章,文中所有注明为“本卷”的文献,均来自该著作的相应章节。
    (3)译者按:“短语构式、词、语素”的原文是“phrasal constructions,words,and partially filled words(aka morphemes)”,其中的“partially filled words”一般译作“部分待填的词”或“部分填充的词”,但作者同时又说“也叫语素”。显然,如果直接译作“部分待填的词(也叫语素)”,是有问题的。它实际指的是“pre-N、V-ing”中的“pre-、-ing”这样的具有派生功能的语素。Goldberg(2006:5)就是这样理解的。然而根据构式语法的理念和Goldberg在本文中的叙述,语素的范围又不仅指词中具有派生功能的语素。其实“partially filled words”主要是针对两种情况而言。一种是派生词缀+词根构词的情况,比如表1中的前缀(pre)加词根构词,还有一种是Goldberg(2006)曾在构式举例中提到的“部分填充的复杂词”(吴海波译),即词根+屈折词缀,例如规则名词的复数形式为“N-s”。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将“partially filled words(aka morphemes)”直接译作语素了,以括号中的内容为理解基础。这与本文的整体逻辑是相符合的。其实,作者在不同的论著中,对“语素”的内涵及其在构式系统中的地位,时有漂移,本译文取通常的理解。基于这一理解,本译文对表1中例子进行了调整,根据Goldberg(2006:5)所给出的构式举例,补充了第一行“语素”。需要注意的是,“语素”和“词(部分待填)”的例子是有区别的。
    (1)译者注:Goldberg(1995)指出,可以把结果短语看作一个表示处所变化的隐喻,即把状态变化看作向着某个新处所引动。隐喻映射可以表现为:移动→变化;处所→状态。
    (1)原文注:由于双及物构式拥有两个非主语的NP论元这一句法特异性,因此需要借助另一个不同但相关的构式来解释双及物构式的被动形式。被动-双及物的实际表达形式不能被严格预测,这说明被动-双及物构式是存在的。在英语的发展历史中存在一个根本不允许被动式出现的时期(Allen 2001)。在某些语言中,与事论元和受事论元都可以被动化,而英语中,只有与事论元可以被动化(Alsina&Mchombo 1990;Polinsky 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