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元朝农田水利的恢复与发展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 论文作者:高树林
  • 年:2001
  • 会议召开时间:2001-05-01
  • 会议录名称:宋史研究论丛 第4辑
  • 语种:中文
  • 分类号:S27-09;K247
  • 学会代码:SSYO
  • 学会名称:中国宋史研究会
  • 页数:13
  • 文件大小:1741k
  • 原文格式:D
摘要
<正>元朝农业水利建设,与秦汉唐宋王朝相比似有逊色,确实没有出现类似都江堰、郑国渠那样重要的项目。然而,元朝对许多旧有水利项目的修治和在修治技术等方面却有一些新的发展,作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例如黄河夺淮人海问题,自金朝改道以来,对汴梁、大名等路和淮河流域造成了极大灾难。到元朝后期的贾鲁治河,虽然成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线,却解除了黄河夺淮的灾
引文
(1)《元史》卷六五《河渠·三白渠》
    (2)《元史》卷一九一《谭澄传》
    (1)均见《元史》卷六五《河渠·广济渠》
    (2)初言“八十五步,计四百二十尺”,但入役开“凿仅一丈,水泉涌出,近前续展一十七步”,合计51丈。
    (3)均见《元史》卷六五《河渠·洪口渠》
    (4)《长安志图》卷下记载:延祐元年至三年开凿用工123179;至元三年用工4502;五年再开凿用工15965,“是年秋,故堰至新渠口,堰水入渠。”
    (1)均见《元史》卷六五《河渠·洪口渠》
    (2)《元史》卷六六《河渠·径渠》
    (3)均见《长安志图》卷下。
    (4)均见《长安志图》卷下。
    (5)《汉书》卷二九《沟洫志》
    (6)均见《长安志图》卷下。
    (1)《元史》卷六六《河渠·泾渠》
    (2)均见《元文类》卷五○《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
    (3)《元史》卷五《世祖纪》
    (4)《元史》卷一六四《郭守敬传》
    (5)《元史》卷一五四《郑鼎传》
    (1)《元史》卷一九二《耶律伯坚传》
    (2)《元史》卷九《世祖纪》
    (3)《元史》卷一三八《脱脱传》
    (4)姚燧:《牧庵集》卷二二《荣禄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正事游公神道碑》
    (5)《元文类》卷六五《平章正事廉文正王神道碑》
    (1)均见《元史》卷六五《河渠·吴松江》
    (2)《元史》卷六五《河渠·练湖》
    (3)《元史》卷六五《河渠·淀山湖》
    (4)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一七《元故通议大夫徽州路总管兼管内劝农事朱公神道碑》
    (5)《续文献通考》卷三《田赋·水利田》
    (6)《元史》卷六六《河渠·蜀堰》
    (7)《元史》卷一八○《赵世延传》
    (1)均见《元史》卷六六《河渠·蜀堰》
    (1)均见《元史》卷一六三《乌古孙泽传》
    (2)《元史》卷一六七《张立道传》
    (3)太宗自称的四大功绩为:在无水草场凿井;建设驿站;征服了金胡;在各地设置知事官、管理官。见《蒙古秘史》281节
    (4)《元史》卷一四七《史天倪传》
    (1)《元史》卷七《世祖纪》
    (2)《元史》卷一六六《石高山传》
    (3)《元史》卷一四《世祖纪》
    (4)《元史》卷一四《世祖纪》
    (5)《元史》卷一五《世祖纪》,“汉”为“漠”字,见中华书局标点本《元史》校刊记
    (6)《元史》卷一三六《哈剌哈孙传》
    (7)《元史》卷二七《英宗纪》
    (8)《元史》卷六四《河渠志》
    (1)《元史》卷九三《食货志》
    (2)除已注均见《元史》卷八七《百官志》
    (3)《元史》卷九十《百官志》
    (4)《元史》卷九三《食货志》
    (5)《元史》卷七《世祖纪》
    (1)《元典章》卷二三《水利·兴举水利》
    (2)均见《长安志图》卷下
    (3)均见《长安志图》卷下
    (1)王恽:《秋涧先生文集》卷三七《绛州正平县新开溥润渠记》
    (2)王祯:《农书》卷三《农桑通诀·灌溉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