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单台OBS/H记录到的地震信号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2014年1月-4月,中国大洋30th在西南印度洋龙旃热液区开展了长周期的海底地震的监测试验,监测时间长达102天。在这期间内,OBS/H记录到了超过2000个天然地震信号,这些地震信号与热液喷口区的构造和热液活动有着重要的联系。通过这些信号的波形的特征和频率特性,将它们分为四种类型的地震信号:1、1800多个火山构造微震,这类地震具有明显P波和S波震相,并且S-P到时差较小,震级较小的特点;2、3个近震地震信号,主要用于确定OBS/H的方位信息;3、100多个短扰动事件,这类信号具有单一频率,e指数衰减,在地震记录中振幅明显的特点;4、十几个特殊信号,这类信号通常表现为波形复杂,频带范围较宽,地震计与水听器信号一致。根据不同信号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首先,利用基于极化分析的单台定位方法对挑选出的1549个高信噪比火山构造微震进行定位,结果表明,微震主要集中在洋中脊新生洋脊的正下方,深度上一直延伸到15km左右,这说明龙旃热液区新生洋中脊仍然处于活跃状态,岩浆供给较为充足,反观洋中脊南侧的海洋核杂岩(OCCs)处微震分布较少,这可能说明了此处的构造拉张活动已经停止或不活跃了。其次,在长期观测的时间里,微震的活动性具有一定的规律,在开始的2-6天里,是一个微震的活跃期,然后经过了78天的平静期,又迎来了一个更大规模的微震的活跃期,这反映了龙旃热液区的岩浆间歇性活动的规律。此外,我们还估计短扰动事件的合成的频率及其谐波的指数衰减特性,结果表明短扰动事件的产生与导管或者裂隙中热流扰动密切相关,并且推测它可能是由多个导管产生的谐波信号相互叠加的结果。总之,龙旃热液区正处在一个以岩浆作用为主的阶段,岩浆与热液活动都较为剧烈,而且具有一定的活动规律。
引文
[1].DAlessandro,A.,et al.,The INGV's new OBS/H:Analysis of the signals recorded at the Marsili submarine volcano.Journal of Volcanology and Geothermal Research,2009.183(1-2):p.17-29.
    [2].DAlessandro,A.,et al.,Waveforms clustering and single-station location of microearthquake multiplets recorded in the northern Sicilian offshore region.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2013.194(3):p.1789-1809.
    [3].Diaz,J.,J.Gallart and O.Gaspa,Atypical seismic signals at the Galicia Margin,North Atlantic Ocean,related to the resonance of subsurface fluid-filled cracks.Tectonophysics,2007.433(1-4):p.1-1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