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滨水区时空活力模式研究——以上海黄浦江中段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重要的开敞空间,是体现城市形象和特色的重要门户,提升该区域的空间活力对于营造特色的都市生活氛围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城市滨水区空间活力的研究多基于传统问卷数据或者城市物质空间数据,对滨水区空间活力的动态分析较少。本文选取了上海黄浦江中段滨水区典型日期的手机信令数据,通过GIS核密度数据分析方法,分析滨水区各个用地24小时人的密度变化,总结了滨水区活力沉寂、凝聚、转换和消散的时间特征,活力空间簇群集聚、潮汐波动的空间特征以及以活力和凝聚力大小为分异的功能特征,最终构建了以活力时间、活力空间和活力功能为构成要素的滨水区时空活力模式,为城市滨水区的空间活力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引文
[1]苏心.空间句法下历史城区形态活力演变特征探索--以北京天津历史城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5,02:180-181.
    [2]艾杰,王昭,崔磊,白小鹏.“发生器”理论在城市活力营造中的应用--以天津文化中心城市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1,S1:101-103.
    [3]王佐.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活力复兴及对我国的启示[J].建筑学报,2007,07:15-17
    [4]胡纹,杜川,徐华伟.活力营造视角下的重庆市渝中区典型地段城市更新[J].重庆建筑,2012,04:7-9.
    [5]刘黎,徐逸伦,江善虎,吴庆明.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城市活力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01:73-77.
    [6]汪海,蒋涤非.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01:56-60.
    [7]徐磊青,刘念,卢济威.公共空间密度、系数与微观品质对城市活力的影响--上海轨交站域的显微观察[J].新建筑,2015,04:21-26.
    [8]杨俊宴,胡昕宇.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途径与方法[J].城市规划,2013(6):68-75
    [9]童明.城市肌理如何激发城市活力[J].城市规划学刊,2014,03:85-96.
    [10]李皓.以环境行为学观点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营造[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11]彭钢.城市街道活力的营造[D].湖南大学,2006.
    [12]冯驰.有活力的城市街区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2007.
    [13]周密.城市商业中心区外部空间活力研究[D].重庆大学,2007.
    [14]张沛佩.城市滨水空间活力营造初探[D].中南大学,2009.
    [15]马水静.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北京城市街道活力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
    [16]夏正伟.城市活力空间的延续与拓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新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03:21-25.
    [17]周波,龚蓉.从城市活力的视角谈旧城商业街更新[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33-37.
    [18]胡海洋.基于中医穴位原理的城市活力提升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19]姜蕾.城市街道活力的定量评估与塑造策略[D].大连理工大学,2013.
    [20]杨俊宴,史北祥.特大城市中心区圈核结构模式的空间增长过程研究[J].城市规划,2012(9):29-38
    1苏心.空间句法下历史城区形态活力演变特征探索--以北京天津历史城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5,02:180-181.
    2艾杰,王昭,崔磊,白小鹏.“发生器”理论在城市活力营造中的应用--以天津文化中心城市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1,S1:101-103.
    3王佐.城市滨水开放空间的活力复兴及对我国的启示[J].建筑学报,2007,07:15-17
    4胡纹,杜川,徐华伟.活力营造视角下的重庆市渝中区典型地段城市更新[J].重庆建筑,2012,04:7-9.
    5刘黎,徐逸伦,江善虎,吴庆明.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城市活力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01:73-77.
    6汪海,蒋涤非.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01:56-60.
    7徐磊青,刘念,卢济威.公共空间密度、系数与微观品质对城市活力的影响--上海轨交站域的显微观察[J].新建筑,2015,04:21-2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