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两次江淮气旋北上引发东北暴雪过程的对比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将从环流形势和物理量诊断两方面对2007年3月4日和2009年2月12日两次北上江淮气旋引发东北地区暴雪过程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分析两次过程形成的原因,为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主要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对2007年3月4日和2009年2月12日两次江淮气旋北上引起暴雪的天气过程进行形势和诊断分析。表明:200h Pa急流经向度加大引起气旋北上;前者北支急流入口区右侧与南支急流出口区左侧相叠加,后者对应急流出口区左侧,高空辐散形势前者更有利。500h Pa中高纬形势分别为两槽一脊和一脊一槽,南支槽东移加深使江淮气旋发展,西南气流引导气旋北上;南北槽同位相使冷空气与暖湿空气相互作用引发强降水,后者冷空气弱,北支槽浅,阻挡形势弱,系统移动快,降水强度不及前者。850h Pa前者东南风与偏北风辐合加强形成江淮气旋,后者是偏北风与西南风辐合加强;前者为气旋周围三支急流辐合引发强上升运动,后者强降水出现在气旋顶部西南急流左前方与北支槽南端交汇处。两次过程地面气压场均为北高南低形势,西南低压东移发展形成江淮气旋,气旋发展北上的路径均为江淮-山东-辽宁一线,其北上倒槽影响辽宁产生降水。但后一过程气旋中心强度强,生成北上时间短。对于动力条件,前一过程气旋发展和强降水时段,高空辐散、低空辐合、高层正涡度平流和低层暖平流对上升运动均起到重要作用,而后一过程只有在降水时段,上述物理量场与垂直运动对应较好。对于热力条件,后者不稳定能量强,造成了短时间内的强降水天气。另外两次过程水汽源地不同,分别为东南沿海和西太。西南气流对水汽输送均起到重要作用,但后者水汽源地偏南,水汽输送和前期积累不及前者,过程强度不及前者。
引文
[1]江苏省气象局预报课题组.江苏重要天气分析和预报,(上册)[M].气象出版社,1988.
    [2]魏建苏刘佳颖孙燕等.江淮气旋的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13,33(2):196-201.
    [3]曹钢锋赵从兰谢安等.江淮气旋个例分析,北方天气文集(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46-57.
    [4]袁信轩.春季江淮气旋波的某些特征[J].气象学报,1980(1):94-98.
    [5]陶祖钰,谢安.对江淮气旋发生和发展条件的分析[J].气象,1980,6(4):8-10.
    [6]查贲沈杭锋郭文政等.一次爆发性气旋及其诱发的大风天气分析[J].高原气象,2014,33(6):1697-1704.
    [7]孙妍王晓明孙鸿雁等.吉林省暴雪天气的大尺度特征及概念模型[J].气象灾害防御.2016(3):26-33.
    [8]盛春岩杨晓霞.一次罕见的山东暴雪天气的对称不稳定分析[J].气象,2002,28(3):33-3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