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急性损伤后不同强度训练对兔髌骨髌腱结合部组织学、bFGF变化的影响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研究目的:在训练中,髌骨髌腱结合部极易发生损伤,尤其是程度轻微的急性伤。运动员选择带伤训练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这是存在相当风险的。在伤后应维持正常训练、休息或是进行一些低强度训练维持竞技状态,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拟通过对新西兰大白兔髌骨髌腱结合部针刺造模,探讨急性损伤后不同强度训练手段对骨腱结合部愈合质量的影响及其机制。实验对象为24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18周龄,体重2.8±0.2k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针刺后休息组PIR,针刺后正常强度训练组PIH,针刺后低强度训练组PIL,每组6只。针刺采用七针束状梅花针对髌腱附丽处进行损伤造模;训练方法为在麻醉状态下将兔仰卧位固定于特制装置上,将电刺激针刺入兔左后肢股直肌,采用程控电刺激仪对其进行每天2h,每周3次,持续4周的循环载荷训练,每次训练收缩次数为7200次,PIH组及PIL组分别采用单次收缩力约为最大伸膝力30%及12%的强度,张力数据由多道生理信号系统进行采集及处理。4周实验干预结束后处死动物,取材及常规组织学处理,行苏木精-伊红组织学染色及bFGF免疫组化染色。使用图形处理软件对各组纤维软骨带厚度,软骨细胞密度及bFGF阳性染色细胞密度进行定量评价。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定量指标进行处理,显著性水平p<0.05。CON组肌腱及软骨细胞形态正常,潮线清晰可见,偏振光下胶原排列整齐,而PIR组可见涨潮现象,软骨细胞变大并聚集在潮线附近,PIH组潮线模糊,钙化软骨区增厚,肌腱波浪状结构消失,PIL组形态基本正常,未见病理性改变;与CON组相比,PIR、PIH及PIL组软骨细胞密度均明显增高(p<0.05),PIH和PIL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与CON组相比,PIR和PIH组的纤维软骨带明显增厚(338.14±45.73,354.17±55.52VS 272.18±48.7,μm,p<0.05);与CON组相比,PIR组和PIH组的bFGF表达量存在显著性差异(20.50±8.62,26.17±7.52 VS 11.00±3.65,个/10~4μm~2),与PIL组相比,PIR组和PIH组的bFGF表达量也明显更多(p<0.05)。急性损伤后进行4周30%最大收缩强度的循环载荷训练会加重兔髌骨髌腱结合部退变;而进行12%最大收缩强度(损伤阈下的低强度)的训练则有利于兔髌骨髌腱结合部的愈合。
引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