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乡规民约与美政美俗——儒家乡村社会治理中以礼化俗的维度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正>礼教衰,则风俗坏;风俗坏,则人心邪;人心邪,则世道乱,自古而然。《礼记·礼运》说,"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①。儒家一向强调修齐治平的工夫实践,其理想不仅是要让人成其为人,而且还要让社会成其为社会。为我们所孜孜以求的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的、活力的社会,而不是一个满目疮痍、礼崩乐坏的社会。既要有政治、法治、武治,又要有德治、礼治、文治,这六治共同作用,交互融合,才能够真正赢得天下、国家,并对其进行改造和匡正。
引文
①陈戍国点校:《礼记·礼运》,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368页。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6、67页。
    ①作为土坝,五坝始建于明代。清后则逐渐改为石坝。礼字坝补建于康熙年间,智字坝补建于乾隆十七年,信字坝则补建于道光年间。迄今只有智字坝、信字坝还保存于洪泽县三河闸管理处,其坝碑文字参见《淮安金石录·碑碣·刻石及附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137页。
    ②张履祥:《训子语》,见《杨园先生全集》,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③张履祥:《补农书》,见《杨园先生全集》,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④余培清:《余氏宗谱(万集支脉)续修·家风》(文稿三)。
    ①《万集乡志·群众团体》,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页。
    ②陈戍国点校:《周礼·地官·族师》,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33、34页。
    ③《宋史·吕大防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洪武三十年,明太祖朱元璋“命户部令天下民,每乡里置木铎一,选年老或警者每月六次持铎询于道路,日: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就是著名的《六谕文》。次年,又颁布《教民榜文》。参见王有英:《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
    ②王阳明:《十家牌法告谕各府父老子弟》,见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28—530页。
    ①王阳明:《申谕十家牌法》,见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08页。
    ①王阳明:《南赣乡约》,见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卷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99—604页。征引时,标点、分段有改动,序号为引者所加。
    ①中国古代没有西方那种等级森严的奴隶制,底层人群并不需要借助于自由、民主的制度而获得自己的权利,更多地则依赖于社会精英阶层出于公义和良心的和谐治理。长期以来,士绅、乡贤一直充当着底层社会精英的角色。任何一个统治集团如果要通过仇富、掠富、杀富的手段而刻意消灭生活在农村的士绅、乡贤阶层,只剩下官府与百姓的二元对立,甩掉了中间的一块缓冲带,因而导致底层百姓有冤没处告、有怨没处申、有苦没处说,只能冲着官府去,则显然都是一种不明智之举。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能够取代士绅、乡贤而在底层社会发挥治理作用的似乎只有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和基督教的农村教会,但实践下来看,两者要么太脱离一般农民的日用生活,要么难以获得大范围的文化认同,至今都还谈不上有多大成效。
    ①张怀承注译:《传习录·卷上·薛侃录》,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83、84页。
    ②在儒学工夫论上,阳明之学虽不乏禅宗当下顿悟方法之痕迹,但也十分重视旷日持久的修行积累。《传习录》中,王阳明曾明确指出:“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引文见张怀承注译:《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25页。
    ①《荀子·儒效》,见杨柳桥:《荀子诂译》,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153页。
    ②班固:《汉书·何并传》,见陈焕良、曾宪礼标点:《汉书》下册,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417页。
    ③至清初,讲乡约的频率则演变为一月两次,朔日、望日,各举行一次。清帝大多非常重视乡村治理,康熙九年颁布《上谕十六条》,即“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雍正即位后,又对《上谕十六条》加以诠释和发挥,御制《圣谕广训》,洋洋万言,全国实施,被今人称为“清朝的圣经,为郡县学训练士子的标准,教化全国人民的法典”。雍正七年,皇帝下诏对各省、府、州、县、大乡、大村、边疆地区及人口稠密地区的乡约组织与执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整顿,其后,乡约设立的范围更加广泛。参见王有英:《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7、98、85页。
    ①《万集乡严南村村规民约》,见《洪泽县志·附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966页;另可参见《万集乡志·文告民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64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①“出礼”与“应礼”之间未必一定等值,要看关系亲疏、远近而定。收了礼却不回礼或不应礼,显然是不对称的,会破坏人际关系的平衡性,影响自己的口碑,下次别人就说你不懂规矩,大家因而就都瞧不起你。有的礼是有出无回的,有的礼是有出必应的。在乡下,出礼、应礼经常都是一门艺术,经济关系与人际关系、钱与情往往纠缠不清,颇能折煞人。别人家的婚丧喜庆,去多少钱、去什么人、去多少人、跟谁一道去、什么时候去、去说什么话、礼金什么时候给,等等,都得费一番思量。
    ①王德成主编:《洪泽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3页。
    ②磨不过面子,万集方言,意思是丢不起人、脸上没光、难做人、不好相处等。
    ③戽,洪泽方言,据万福建《洪泽土话》(文稿),其含义为:①用工具汲水。例句:~水。②泼。例句:把盆里的水~掉。③无意把器皿里的液体晃荡溢出。例句:汤太满,~出来了。④无意把袋子里的东西撒落到外边来。例句:口袋没扎好,米~出来了。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