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农民决策行为研究——以秸秆还田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作物秸秆还田是实现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农民对秸秆还田利用却不甚重视,秸秆焚烧弃置现象屡禁不止。本文采用安徽、山东等七省的686份农民调查数据,对农民选择秸秆还田的意愿情况进行分析,构建Binary Logistic模型探究农民个体及家庭特征、外部环境因素及还田福利认知对其秸秆还田决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农民的思想观念并不是盲目落后的,尽管实践中秸秆弃置焚烧屡见不鲜,但秸秆还田利用得到了大多数农民认可与支持,70%以上的农民表示愿意进行秸秆还田。②相对于农民个体和家庭特征,外部环境对农民秸秆还田意愿作用更为明显,其中种植大户的带动示范作用十分显著,但补贴与处罚措施却对农民秸秆还田意愿表现出了负向影响,现有的奖惩机制有待完善。③农民对秸秆还田的生态和社会福利方面的认知水平成为影响农民作物秸秆还田利用决策的重要因素,但对还田的经济福利认知未表现出对农民决策的显著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地区宣传教育,增强农民对秸秆还田综合福利的认知;完善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制度,提高政策瞄准精度等政策建议,以促进作物秸秆还田利用的效率水平与实践进程。
引文
[1]钱加荣,穆月英,陈阜,等.中国农业技术补贴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研究——以秸秆还田补贴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12):165-171
    [2]曹国良,张小曳,郑方成,等.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量的估算[J].资源科学,2006(1):9-13.
    [3]CRUTZEN P J,ANDREAE M 0.Biomass burning in the tropics;impact on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biogeochemical cycles[J].Science,1990,250(4988):1669-1678.
    [4]曹建军.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及推广应用前景(下)[J].中国农机化学报,1998(4):31-33.
    [5]徐蒋来,尹思慧,胡乃娟,等.周年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活性及产量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5(6):1100-1105
    [6]胡乃娟,韩新忠,杨敏芳,等.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酶活性及产量的短期效应[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2):372-379.
    [7]胡诚,陈云峰,乔艳,等.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低产黄泥田的改良作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1):59-66.
    [8]王海候,沈明星,陆长婴,等.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稻麦两熟农田稻季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4(4):758-763.
    [9]曾木祥,张玉洁,单秀枝,等.中国主要农区的秸秆还田模式[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1(4):32-36.
    [10]潘剑玲,代万安,尚占环,等.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5):526-535.
    [11]颜丽,宋杨,贺靖,等.玉米秸秆还田时间和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4,(2):143-148.
    [12]杨滨娟,黄国勤,钱海燕,等.秸秆还田对稻田生态系统环境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02):200-208.
    [13]马宗国,卢绪奎,万丽,等.小麦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3(5):37-38.
    [14]李凤博.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田生态环境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15]李少昆,王克如,冯聚凯,等.玉米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下影响小麦出苗的因素[J].作物学报,2006(3):463-465.
    [16]田云,张俊飚,何可,等.农民农业低碳生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化肥施用和农药使用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5(4):61-70.
    [17]李建政.秸秆还田农民意愿与机械作业收益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18]ATANU S,ALAN H,ROBERT S.Adop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under output uncertainty[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4,76(07):836-846.
    [19]SCHULTZ T W.The value of ability to deal with disequilibria[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5,13(03):827-846.
    [20]GERSHON F,RICHARD E.J,DAVID Z.Adoption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survey[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85,33(2):255-297.
    [21]林毅夫.中国农业在要素市场交换受到禁止下的技术选择,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2]刘明月,陆迁.农民秸秆还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4-38.
    [23]黄武,黄宏伟,朱文家.农民秸秆处理行为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2(4):37-43.
    [24]何可,张俊飚,田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分析——基于湖北省农民调查的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13(3):627-637.
    [25]曹明德,黄东东.论土地资源生态补偿[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3):96-105.
    [26]崔蜜蜜,何可,颜廷武.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选择及其影响因素[J].调研世界,2015(12):29-32.
    [27]季立声,贾君永,张圣武.秸秆直接还田的土壤生物学效应[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2(4):375-379.
    [28]马永良,师宏奎,张书奎,等.玉米秸秆整株全量还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及其对后茬小麦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8):42-46.
    [29]严奉君,孙永健,马均,等.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麦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杂交稻氮素利用、产量及米质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5(1):56-64.
    [30]徐丽丽,王秋兵,张心昱,等.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丘陵区水稻土养分状况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1):1890-1898.
    [31]宋成军,张玉华,刘东生,等.污灌区作物根与秸秆不同处置的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7):295-301.
    [32]周爽,朱志洪,朱星萍.社会统计分析SPSS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3]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