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于空间场能的高铁沿线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京广高铁沿线中原城市群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交通作为促进城市形成和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任何时期,交通的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带来城市功能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刻改变。就中国目前现状而言,我国的城市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巨变,尤其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高速铁路事业,更是对中国的的城市化进程起到了强而有力的推动性作用,对城市的增长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产生了促进作用。为了更好的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实施以及协调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对高速铁路的影响规律和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也被赋予了重要意义。京广高铁、又名京广客运专线,作为京广快速客运通道,是中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的其中"一纵"。它连接京津冀和中原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等多个经济区,对其沿线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强劲的推进作用。本文以京广高铁沿线的城市为例,主要研究对象为郑州等全国高速铁路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城市,从空间场能的理论出发,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并通过计算其相应的空间场能强度,即高铁城市与其外围广大地区的相互联系与叠加作用,为未来高铁城市的合理空间布局提出相关对策,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城市的发展初期,空间内会逐步形成人口和经济集聚的"点",也就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这些"龙头"由于其优越的信息和功能可达性,与周围的地理空间产生相应的势能差。高铁城市便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龙头"的作用。伴随着高铁线路的完善与扩张,从而进一步形成相应的"发展轴",由高速铁路带来的势能差便沿着发展轴不断向外围蔓延,从而带动外围地区的发展。以高铁为核心的"龙头"地区便成为了良好的辐射远,并借助通道带周边地区的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通过京广高铁沿线长中原城市群为例,构建相关高铁城市的结节性指数以表示辐射源的能量值,空间可达性来表示辐射源能量向外围扩散的难易程度,综合考虑高铁城市结节性指数与空间可达性的K阶模型,模拟空间势能,并分析空间场能差异,为京广高铁沿线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优化以及区域均衡发展提供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引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