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城市传统节庆及其空间的差异化变迁——基于雨节与元宵节的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的传统节庆及其文化空间载体在历经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有的衰落有的却一直延续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内涵。本文从雨节、元宵节及其文化空间的历史变迁及其衰落或延续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城市传统节庆及其空间差异化变迁的原因。以元宵节为代表体现出延续型传统节庆立足娱乐和平等价值的"普适性"及其庆祝单元的"家庭性",相对于"雨节"立足的"农耕文化"更容易抵抗社会变迁的影响。此外,文化空间的存续与否也反过来对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产生影响。
引文
[1]陶伟,陈慧灵,蔡水清.岭南传统民俗节庆重构对居民地方依恋的影响——以广州珠村乞巧节为例[J].地理学报,2014,69(4):553-565.
    [2]张少杰.庆典与集体记忆的生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杨项讷.从文化空间视角看节庆民俗的保护——以大关苗族花山节为例[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4(00).
    [4]钟俊昆.从客家祠堂庆典仪式看民间文化的传承价值与机制[J].民俗研究,2015(5).
    [5]侯兵,陈肖静.现代城市节庆活动旅游效应研究与思考——以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为例[J].人文地理,2008,23(4):95-99.
    [6]丁武军.从"曲水流觞"到"曲水之宴"--中日上巳节文化源流[J].日本研究,2005(4):78-84.
    [7]郭宏珍.古代官方祈雨考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1):70-77.
    [8]赵英兰,刘扬.清末民初东北民间祈雨信仰与社会群体心理态势[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48-55.
    [9]江绍原.民俗与迷信[M].北京出版社,2003.
    [10]姚慧.民俗是“迷信”?——从革命思维中的“迷信”与民俗谈起[J].民族艺术,2013(2):101-104.
    [11]“东岳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M].学苑出版社,2007.
    [12]韩梅.元宵节起源新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4):96-105.
    [13]向柏松.元宵灯节的起源及文化内涵新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32-35.
    [14]张勃.[张勃]祈生与狂欢:元宵节的文化内涵[J].
    [15]萧放.城市节日与城市文化空间的营造——以宋明以来都市节日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0(4).
    [16]谭件国.中国近代节日的演化及其特点[J].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ence Edition,2007,26(1):43-45.
    [17]郭华悦.民国第一个元宵节竟在除夕之前过百姓反应冷淡http://www.tsingming.com/information/show/889685882693/
    [18]钟宗宪.民俗节日氛围营造与文化空间存续——以台湾民俗节日与商业性文化游乐园区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4):9-12.
    [19]李心峰.当前专家学者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探讨[J].艺术百家,2012(4):34-4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