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唐朝对于两宋的历史意义——以科学思想史为视角的观察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 论文作者:吕变庭
  • 年:2011
  • 作者机构: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
  • 论文关键词:唐朝 ; 宋代 ; 科技
  • 会议召开时间:2011-12-01
  • 会议录名称:宋史研究论丛 第12辑
  • 语种:中文
  • 分类号:N09;K244
  • 学会代码:SSYO
  • 学会名称:中国宋史研究会
  • 页数:30
  • 文件大小:2162k
  • 原文格式:D
摘要
科技史上形成"唐衰宋盛"论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唐朝所存世的文化典籍远远少于两宋,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唐朝与两宋相比,无论在科技成就的数量还是在科技创新指数方面,可以说唐朝在总体上与两宋相比较,其差距并不大,难分伯仲,那种有意识夸大唐朝与两宋之间科技差距的做法,既不适当又不符合历史实际。
引文
(1)王琎:《中国之科学思想》,《科学》1922年第7卷第10期。中国科学社编:《科学通论》,中国科学社1934年版,第358~359页。
    (1)[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112页。
    (2)金观涛等:《历史上的科学技术结构》,《自然辩证法通讯》1982年第5期。
    (3)罗文兴主编:《被误读的中国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版,第262页。
    (1)《历史上的科学技术结构》,《自然辩证法通讯》1982年第5期。
    (1)雷海宗:《断代问题与中国历史的分期》,李定一等编纂:《中国近代史论丛——史料与史学》第1辑第1册,正中书局1959年版,第293页。
    (2)《断代问题与中国历史的分期》,李定一等编纂:《中国近代史论丛--史料与史学》第1辑第1册,第294页。
    (3)《断代问题与中国历史的分期》,李定一等编纂:《中国近代史论丛——史料与史学》第1辑第1册,第295页。
    (4)《断代问题与中国历史的分期》,李定一等编纂:《中国近代史论丛——史料与史学》第1辑第1册,第294页。
    (1)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上册,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75页。
    (2)房玄龄等:《晋书》卷17《律历志中》,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03页。
    (3)《九章算术》方田章圆田术刘徽注,见钱宝琮校点本《算经十书》(上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
    (4)钱宝琮:《中国数学史》,《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5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4页。
    (1)[美]D·普赖顿:《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72年版,第10页。
    (1)僧佐:《弘明集》卷1《牟子理惑论》,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2)《全梁文》卷4《敕舍道事佛》,中华书局影印本。
    (3)释道宣:《广弘明集》卷1《宋文帝集朝宰论佛教六》,万历十四年丙戌吴惟明刻本。
    (1)[美]爱德华·J·贾吉著,刘鹏辉译:《世界十大宗教》,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页。
    (2)《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87页。
    (1)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9《洪州黄蘖山希运禅师》,成都古籍书店2000年版,第157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3)王孝通:《上辑古算经表》,郭书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数学卷》,第1册,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58页。
    (4)欧阳修:《新唐书》卷204《方技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789页。
    (5)《新唐书》卷204《方技传》,第5800页。
    (1)赵敏俐,尹小林主编:《国学备览》(9)《黄帝内经素问注·序》,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2)宋子成:《通用科学方法三百种》,中国科技咨询服务中心1984年,内部发行本,第152页。
    (3)程颢、程颐:《二程集》上,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81、188页。
    (1)巴甫罗夫:《巴甫罗夫选集》,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49页。
    (2)刘昫等:《旧唐书》卷191《方伎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08页。
    (3)季羡林:《季羡林谈佛》,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页。
    (4)《旧唐书》卷191《方伎传》,第5112页。
    (1)陈久金主编:《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34~235页。
    (2)《新唐书》卷27上《历三上》,第587页。
    (3)龙树撰,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13《释戒相义》,《大正藏》卷25,第155页。
    (4)《佛遗教经诸疏节要》引《十诵律》,《大正藏》卷4,第846页。
    (1)《广弘明集》卷74《叙列代王臣滞惑解下》,万历十四年丙戌吴惟明刻本。
    (2)魏征:《隋书》卷35《经籍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99页。
    (3)藏经书院:《释门正统》卷4,《续藏经》第130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819页。
    (4)胡适著:《中国禅学的起来》,《胡适全集》第9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5)《全唐文》卷920《澄玉·疏山白云禅院记》。
    (1)郑谷著,严寿炩等笺注:《郑谷诗集笺注》附录4,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79页。
    (2)《全唐文》卷826《黄滔·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第5124页。
    (3)《高僧传》三集卷11《普愿传》,蓝吉富:《禅宗全书》29《史传部》29,文殊出版社1988年版,第326页。
    (4)《景德传灯录》附《诸方广语》之《道一禅师语》,《大正藏》卷51,第440页。
    (5)陆心源辑:《唐文续拾》卷10《沁河枋口广济渠天城山兰若等记》,光绪间《潜园总集》刻本。
    (1)白居易著,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61页。
    (2)李昉:《太平广记》卷227《苏州游僧》,第1745页。
    (3)王三山,周耀林:《营造之道:中国建筑与园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4)郝春文:《石室真经敦煌文献》,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1)《宜春禅宗志》编纂委员会编:《宜春禅宗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409页。
    (2)黄正建:《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3)《新唐书》卷59《艺文志》,第1521页。
    (4)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卷17《法明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15页。
    (1)元稹:《元稹集》附录5《钱塘论》,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834页。
    (2)《全唐诗》卷672《唐彦谦·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第7690页。
    (3)《太平广记》卷52《殷天祥》,第321页。
    (4)丁文:《谈佛教茶史的三件大事——兼论赵州禅茶的特殊贡献》,程启坤,邓云峰主编:《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第三届崂山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64页。
    (1)《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总论》,第100页。
    (2)谢重光:《中古时代寺院为社会文化中心说》,《探索与争鸣》,1988年第3期。
    (3)《新唐书》卷44《选举志上》,第1162页。
    (1)三上义夫著,林科棠译:《中国算学之特色》,王云五总纂:《万有文库》第一集一千种,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11页。
    (1)天下霸唱著:《鬼吹灯之龙岭迷库》,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2)雷海宗:《伯伦史学集》,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50页。
    (3)《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总论》,第102页。
    (1)《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总论》,第112页。
    (1)柳宗元在《晋问》一文中描写“颗盐”的生产状况时称:“但至其所,则见沟塍畦畹之交错轮困,若稼若圃,敞兮匀匀,渔兮鳞鳞;逦瀰纷属,不知其垠。俄然决源酾流,交灌互澍,若枝若股,委曲延布,脉写膏浸,潗湿滑汩,弥高掩庳,漫陇冒块,决决没没,远近混会,抵值堤防,婴瀛霈濊,偃然成渊,莽然成川。观之者徒见浩浩之水,而莫知其以及。神液阴漉,甘卤密起,孕灵富媪,不爱其美。无声无形,熛结迅诡,回眸一瞬,积雪百里。”(《柳河东全集》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页。)
    (2)张子高:《中国化学史稿》古代之部,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130~132页。
    (3)吴保安等:《技术进步与唐代河东的科学文化——STS视阈下地方科技史的一个案例研究》,陈凡等主编:《科技与社会(STS)研究》2008年第2卷,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4)宋继荣:《发达的古代莱芜矿冶业》,谢治秀主编:《齐鲁文博:山东省首届文物科学报告月文集》,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417页。
    (1)任建军,刘福运:《唐代曲辕犁的设计美学分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张邦炜:《宋代历史地位的再认识》,《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3)王曾瑜:《宋代文明的历史地位》,《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4)《中国科学技术史》第1卷《总论》,第103页。
    (1)周尚兵:《对唐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再认识》,《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2)朱绍侯:《朱绍侯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7页。
    (3)唐启宇:《中国农史稿》,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547页;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第二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720~721页。吴存浩:《中国农业史》取“亩产1.2石”,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67页。
    (1)张方平:《乐全集》卷14《税赋》“畿甸,大率中田亩收一石”;吕陶:《净德集》卷2《岁计》“夫有田二十亩,终年所收不过二十石”;《宋史》卷167《食货志四》载吴充言熙河四州“大约中岁亩一石”,中华书局,第4268页;《宋会要辑稿》食货63之44载“治平三年,河北屯田三百六十七顷,得谷三万五千四百六十八石”。
    (2)范仲淹:《范仲淹全集·答手诏条陈十事》云太湖地区“中顷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482页;《括异志》卷一四《江南生计》“一亩之收,约米二石”;陈傅良:《止斋集》卷四四《桂阳军劝农文》载闽浙地区的水稻亩产量“上田收米三石,次等二石”,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方回:《续古今考》卷18载“余在秀望吴侬之野,皆佃户也。假如亩收三石或二石,姑以二石为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141~145页。
    (4)吴存浩:《中国农业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67页。
    (5)杜文玉:《唐宋经济实力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
    (1)牛治富:《西藏科学技术史》,西藏人民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2)罗文兴主编:《被误读的中国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版,第261页。
    (3)[唐]李世民撰,吴云、冀宇编辑校注:《唐太宗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7页。
    (4)袁黎明:《简论唐代丝绸之路的前后期变化》,《丝绸之路》2009年第6期。
    (1)陈明达:《阿拉伯帝国的礼物》,《故乡》2003年2月7日;《中文伊斯兰学术城》2003年6月28日;《伊斯兰人文学术》2006年4月21日;《北方的河》2008年1月1日;《伊光论坛》2011年1月18日。陈明达:《凝望天空——伊斯兰天文学的历史回眸》,《煮酒论史》2005年12月18日;《春秋中文网》2006年2月17日。
    (2)杜文玉:《唐宋经济实力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周尚兵:《对唐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再认识》,《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关于国内外史学界的研究成果详见:李德山《国际史学界对六至九世纪中国东北边疆民族与中央王朝关系史研究述评》一文,载《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于浏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综述》,《中国商界》2010年第11期。
    (2)其主要成果有:俄罗斯东方所,中国社科院民族所:《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000年版;史金波,陈育宁主编:《中国藏西夏文献》,甘肃人民出版社与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西北第二民族学院,英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英藏黑水城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杜建录等主编:《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藏黑水城民族文献》,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李迪:《10年来国内学者对西夏科技史研究的进展》,《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6期;王勇:《西夏科技史研读札记》,《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6期;李华瑞:《黑水城出土文献与西夏史研究——纪念黑水城文献发现100周年》,《中国史研究》2008年4期。
    (2)金健民:《科技传播与科学普及》,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1)《旧唐书》卷45《舆服志》,第1957页。
    (2)沈括著,侯真平校点:《梦溪笔谈》卷1,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3页。
    (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91《礼·杂仪》,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32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