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学是围绕高深知识开展工作的地方。知识经济的来临使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大学承担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的生产知识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获取更多的学术资源,如何更好地促进知识的产出成为当今大学变革的主题。生产方式是大学知识生产变革的核心力量,也是区分各个时代大学的标志。作为对理论和实践的回应,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研究正是在这背景中展开的。
     知识生产方式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力方面体现为知识的认识维度,由认识模式和认识手段两个要素构成;生产关系体现为大学的组织维度,由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两个要素构成。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化就体现在认识维度与组织维度之间的互动上。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组织,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为统一的组合体;以学科为基础的组织结构;以学术自由为“元规则”的制度安排。大学组织的特性深刻影响了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化。
     从历史演化的轨迹来看,西方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经历了“书斋型”、“实验室型”以及“企业型”三个阶段的转换。“书斋型”是大学初始的知识生产方式,从中世纪开始一直延续到近代。“书斋型”是一种哲学思辨式的认识模式,是以个体为主通过逻辑方法获得确证的哲学知识。大学由此发展出以学术自由为基础的大学自治,以讲座为基础的研究和学习组织,以辨证法等逻辑推理为主的研究和教学方法,学术自由与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共同激励和规范大学的知识生产。“实验室型”知识生产方式标志着现代大学的到来。在认识维度上,“实验室型”是一种“纯科学”的认识模式,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而在教学上则强调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科学训练;在组织维度上,大学形成了学科和院系相互交叉的组织结构,研究生教育的分化使得教学和科研开始以新的形式结合。大学的知识生产不再是以个体为主的生产方式,而是变为“学术共同体”内的集体化的生产,大学与政府和社会之间形成“集体契约”的关系,学术自由和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成为大学知识生产的激励与规范原则。“企业型”大学知识生产方式虽然出现的时间短暂,但是已经深深地改变了大学的形貌,大学产生了新的认识模式,沟通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开发研究的渠道,扩大了大学知识生产的空间和能力,学、研、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组织结构上,大学形成了学科、院系以及以项目为基础的团队之间更为复杂的组织结构;学术自由、社会责任以及利益驱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大学新的激励与约束制度,创业文化成为新的大学文化,大学和政府以及企业改变了“二元对立”模式,实现了有机结合,共同构筑国家创新体系。
     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化有三个特征:首先,是自创生的;其次,不同阶段之间有一种继承和超越的关系,使得层次不断跃升,复杂性不断增长;第三,是一个渐变中的突变过程。
     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化是大学通过内部动力机制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以增加自身的有序性和组织结构演化的自组织过程。这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包括两个方面:正反馈和负反馈,一方面促使大学知识生产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发展,一方面维系大学知识生产的目的性。大学知识生产方式能否发生自组织演化的关键在于遵循一定的制约机制。从广义上说,大学知识生产方式自组织演化制约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制度性制约机制,社会对于大学知识生产实行非特定干预;物质性制约机制,社会要为大学知识生产提供需求空间和资源供给;文化性制约机制,社会要形成大学知识生产方式发生自组织演化的文化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的知识论没有脱离过实在论和实践论,而是依附于外在目标而设定的,即“内圣外王”,对内实现个人道德的完善,对外实现政治抱负。由于这种伦理化和政治化特征,中国传统大学不管是官学还是私学都包含在社会的“一体化”结构之中,未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庙堂型”是对中国传统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合适比喻。“实验室型”和“企业型”大学知识生产方式都不是中国本土内生的,而是外来移植的产物,整体上不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先突变后渐变的过程。
     通过分析历史上“李约瑟问题”以及当代的“体制迷墙”,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化主要不是依靠自组织机制而是在他组织约束下的制度安排。这是造成中国大学知识生产危机的实质,它使得大学知识生产内部各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发生紊乱,从而丧失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实现由他组织到自组织机制的转变才是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变革的路径。
University is a place where profound knowledge is centered around. With the arrival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he university moves to the center of the society from the edge of it, thus bearing much more pressure of producing knowledge than any other time.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how to seek more academic resources and how to promote knowledge production have become the themes of the current university innovation. The mode of production is at the core of the innovat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of university, and differentiates universities of various eras. Therefore, against this academic backdrop, the research on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s of university is conducted as a response to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 is a unified whole of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In terms of productivity, embodied by the cognitive dimension, it is consisted of cognitive mode and means of cognition; while regarding production relations, represented by the organizational dimension of university, it is made up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and system arrangement.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s is demonstrat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dimensions: cognition and organization. As an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its uniquenes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respects: it is a unified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it has a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n the basis of disciplines; it features the system arrangement with academic freedom as its Meta rule. All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s of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of western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s of university, it has undergone three phases of transitions: study-oriented mode, laboratory-oriented mode and enterprise-oriented mode. The study-oriented mode, which lasted from the medieval times to the modern times, is the preliminary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 of university. It is a philosophical and speculative mode of cognition and confirmed philosophical knowledge achieved through logic means mainly by individuals. Due to this mode, universities have developed self-organization on the basis of academic freedom, research and study organizations based on lectures, research and teaching methods centered on logic deductions like dialectics, and academic freedom combined with religious beliefs that stimulate and standardize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of university. The laboratory-oriented mod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marks the arrival of modern universities. On the dimension of cognition, it is a cognitive mode of pure science, emphasizing the significance of basic research, and strict scientific training to students in the light of teaching. On the dimension of organization, universities have formed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r-departmenta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Besides, the separation of postgraduates' education results in a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new forms, Thus,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of university is no longer individual-oriented, but a collective production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e university, government and society have entered into a relationship of group contract; while academic freedom combined with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become the stimulus and guiding principle for knowledge production of university. Despite the brief periods the enterprise-oriented mode enjoys, it has profoundly changed university patterns. Specifically, universities have established new cognitive modes, enhanced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basic research, research of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expanded the room for and improved the ability in knowledge production of university, thus combining study with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closely together. With a view to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universities have set up complicate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among disciplines, departments and groups based on research projects. Both driven and restricted by academic freedom,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benefits, fueling enterprise culture has become a new university culture, while universities,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have changed the mode of binary opposition, and combined organically into an innovative system of the nation.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s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 First, it is self-creative. Second, it involves inheriting and surpassing in different stages, which brings about continuous rises at the level and complexity. Third, it is a mutation in gradual changes.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s of university is a self-organized process in which universities adapt to the change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through internal dynamic mechanism, and in turn increase their orderliness and organize their structural evolution. The internal dynamic mechanism includes positive feedback and negative feedback, which, on the one hand, facili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of university to a higher level, and on the other hand, keeps the objective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of university. In a broad sense, the self-organized evolutionary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s of university mainly involves three aspects: systematically restraint mechanism- the society's unspecific intervention in knowledge production of university; materialistically restraint mechanism- the society's supply of room for nee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ally restraint mechanism- the society's forming of self-organized evolutionary cultural valu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s of universit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heory of knowledge has never been isolated from the theory of essentialism and that of practice. Instead, relying on the external objectives, that is, saintly mind and emperor appearance, it aims at the perfection of individual morals internally and the political aspirations externally. Due to the ethnical and political features, traditional Chinese universities, either official schools or old-style private school, were contained in the structure of integration, not an independent organization. Court-style is an appropriate metaphor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universities'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s, laboratory-oriented and enterprise-oriented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s of universities are transplantation of borrowed foreign modes, rather than of Chinese origin. On the whole, it is not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change, but a process from sudden changes to gradual chang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Joseph Needham's Problem in the past and the modern system wall, it is apparent that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s of colleges in China is the systematic arrangement restricted by other organizations, not relying on the self-organized mechanism. This explains the crisi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makes the internal sub-systems' interaction in knowledge production of universities a disorder, thus losing the internal dynamics of self-development. In conclusion, the real orientat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s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lies with the self-organization from herter-organization.
引文
1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3
    2 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68
    3 [美]伯顿·R·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2001:19
    1 参见陈胜昌.知识经济读本[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18
    2 [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屈书杰,刘向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4
    1 曹建文.学术评价不能简单量化[N].光明日报,2006.11.20
    2 参见姚国华.文化立国与大学重建[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594
    1 张向东.中国名校学术腐败批判[N].新闻周刊,2001-8-30
    2 有人称这叫“学术大跃进”,见张鸣.曾今有过的高校大跃进[EB/OL].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2974,2007-01-23
    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三大瓶颈梗阻[DB/OL].http://www.southcn.com/tech/news/200501121412.htlm
    4 参见刘明.学术评价制度批判[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5 姚国华.文化立国与大学重建[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614
    6 郝柏林.老老实实做研究[J].科技导报,2006,(1):1
    1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观点[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8
    2 陈洪捷.论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2
    1 [德]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74
    1 参见陈嘉明.知识与确证:当代知识论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1
    1 [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M].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5
    2 参见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1
    3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
    1 [美]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M].蓝公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8
    2 冯向东.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范式”和“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102
    3 冯向东.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范式”和“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103
    4 参见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
    5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01
    1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M].黎叫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4
    2 [美]罗伯特·金·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吴忠,蒋效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5-16
    3 [美]罗伯特·金·默顿.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61
    4 [美]罗伯特·金·默顿.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84
    5 [美]罗伯特·金·默顿.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05
    1 [以色列]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的社会角色[M].赵佳苓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
    2 [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3
    3 [美]罗伯特·金·默顿.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2
    4 [英]巴里·巴恩斯,大卫·布鲁尔.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M].邢冬梅,蔡仲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1 赵万里.科学的社会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36
    2 [美]D·J·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M].宋剑根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2
    3 [英]约翰·齐曼.真科学[M].曾国屏,匡辉,张成岗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81-83
    1 [英]约翰·齐曼.真科学[M].曾国屏,匡辉,张成岗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83
    2 Michael Gibbons, etc.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Sage, (London, 1994), pp. 1-16.
    1 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7
    2 [美]伯顿·R·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2001:11
    3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
    4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5
    5 [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何曙荣,顾建新,徐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 [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3
    8 [美]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96
    1 [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7
    2 朴雪涛.知识制度与大学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2
    3 王烽.大学知识创新的经济学分析[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年博士论文,2002
    4 朱新梅.知识与权力:高等教育政治学新论[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1 林杰.西方知识论传统与学术自由[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2 曾国屏,李正风.国家创新体系: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互动[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1):18
    3 [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7
    4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
    1 Henry Etzkowitz, Loet Leydesdorff: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Mode 2"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 Industry- Government Relations Research Policy. 2000. 29
    2 石火学.关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2
    3 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1
    4 陈何芳.大学学术生产力引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2
    5 朱晓东.大学知识创新体系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
    1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3
    2 [美]乔纳森·科尔,斯蒂芬·科尔.科学界的社会分层》[M].起佳苓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4
    3 [美]约瑟夫·劳斯.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M].盛晓明,邱慧,孟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Ⅴ-Ⅵ
    4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
    1 [英]约翰·齐曼.真科学[M].曾国屏,匡辉,张成岗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6
    2 [美]乔纳森·科尔,斯蒂芬·科尔.科学界的社会分层》[M].起佳苓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
    3 [英]约翰·齐曼.真科学[M].曾国屏,匡辉,张成岗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1
    1 刘小玲,曾国屏.试论科学知识生产的组织学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59
    2 刘小玲,曾国屏.试论科学知识生产的组织学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60
    3 刘小玲,曾国屏.试论科学知识生产的组织学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60
    1 [英]巴里·巴恩斯.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M].鲁旭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14
    1 [美]伯顿·R·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2001:204.
    2 [美]伯顿·R·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2001:204.
    3 [美]伯顿·R·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2001:204
    1 [德]]马克思·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C].韩水法,莫茜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40-50
    1 陈嘉映.说隐喻[J]_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6):7
    2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资本主义论丛[C].顾良,张慧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180
    3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资本主义论丛[C].顾良,张慧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184
    1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资本主义论丛[C].顾良,张慧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202
    2 [加拿大]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M].许洁英,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
    3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知识的不确定性[M].王昺等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80
    4 E.Durkheim.Education and Sociology[M].转引自:吴忠魁.私立学校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
    5 魏屹东.广义语境中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5
    1 [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6
    2 [英]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M].刘郡郡,张平,孟建伟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7
    3 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921
    4 汪丁丁.记住 未来 经济学家的知识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
    1 [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9
    2 [英]约翰·齐曼.真科学[M].曾国屏,匡辉,张成岗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33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3:31
    4 [美]欧内斯特·博耶.学术水平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A].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三册)[C].丁枫,岑浩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8
    1 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49
    2 [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684
    3 [英]约翰·齐曼.知识的力量--科学的社会范畴[M].许立达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
    4 [英]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M].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84:58
    1 [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7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3:5
    3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4
    1 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R].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17
    1 顾文琪主编,美国基础研究:通过科学发现创造繁荣,国际科技规划与战略选编(二十)[C].北京: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出版社,1998:6-7
    2 [以色列]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的社会角色[M].赵佳苓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47
    1 张碧晖,王平.科学社会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01
    2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32
    3 马佰莲.西方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理论透视[J].文史哲,2002(2):127
    1 [以色列]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的社会角色[M].赵佳苓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12
    1 [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4
    1 [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91
    2 赵家祥.生产方式概念含义的演变[J].北京大学学报,2007(5):27-29
    1 参见于金富.生产方式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范式[J].当代经济研究,2008(4):8
    2 宗丹楠.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生产方式的理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3
    3 吴易风.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2):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8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
    2 赵家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51
    1 李正风把知识生产方式的要素分为五个方面:行为主体、认识模式、技术要素、组织结构以及制度安排。本文从认知维度和组织维度两个方面对这些要素进行重组,可以更好地对应生产方式的概念。见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80.魏屹东和郭贵春也把科学系统划分成:科学认识系统、科学知识系统和科学组织系统,并且认为科学的认识系统就是指科学的生产力系统,科学的组织系统就是科学的生产关系系统。参见:魏屹东,郭贵春.科学社会语境的系统结构[J].系统辩证法学报,2002(3):60-61
    2 [英]D.W.海姆伦.西方认识论简史[M].夏甄陶,崔建军,纪虎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
    3 黄项杰,宋宽锋对知识的追求和辩护-西方认识论和知识论的历史反思[J].复旦学报,1997(4):49
    1 林德宏,肖玲.科学认识模式刍议[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7):1
    2 [美]T.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李宝恒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92
    1 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99
    1 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103
    2 [美]T.库恩.必要的张力[M].纪树立等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292
    1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90
    2 [美]罗伯特·金·默顿.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ⅸ
    1 参见朴雪涛.知识制度视野中的大学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
    2 [德]柯武钢,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9
    3 朴雪涛.知识制度视野中的大学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
    4 朴雪涛.知识制度视野中的大学发展样态[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6):76
    1 [美]罗伯特·金·默顿.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05
    2 王建安.科学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制度[J].科研管理,2006(5):36
    1 王建安.科学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制度[J].科研管理,2006(5):38
    1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19
    2 马廷奇.大学组织的变革与制度创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12
    3 刘小玲,曾国屏.科学研究:在认知导向和组织制约之间[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1):55
    1 参见刘小玲,曾国屏.当代科学研究及其组织运行模式的变化[J]..科学学研究,2007(4):600
    2 刘小玲,曾国屏.科学研究:在认知导向和组织制约之间[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1):57
    3 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103
    1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1
    2 [德]P·克拉森.12世纪的高等学校与社会[J].文化史档案,1966(48)
    3 [美]戴维·林德博格.西方科学的起源[M].王珺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1:220
    1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
    2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5
    1 [美]欧内斯特·L·博耶.学术水平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A].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3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3.
    2 [美]欧内斯特·L·博耶.学术水平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A].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3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
    3 参见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66
    4 [美]伯顿·R.克拉克.探究的场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99
    1 冯向东.张力下的动态平衡:大学中的学科发展机制[J].现代大学教育,2002(2):67
    2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6.
    1 冯向东.张力下的动态平衡:大学中的学科发展机制[J].现代大学教育,2002(2):68
    1 参见杨东平,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演变和创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5):6
    2 朴雪涛.知识制度视野中的大学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
    1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24
    2 [美]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1
    3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24
    4 [美]亨利·埃兹科维茨,[荷兰]劳埃特·雷德斯多夫.知识产业化: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夏道源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225
    1 [加拿大]许美德.西方大学的形成及其社会根源[J].俞理明译.教育研究,1981(12):81-87
    2 李明忠.论高深知识与大学制度安排--大学制度的合法性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8:58
    3 [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王建妮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
    4 宋文红.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历史描述与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18
    1 陈嘉映.科学、哲学、常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52
    1 林杰.西方知识论传统与学术自由[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21
    2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信仰的时代[M].幼狮文化公司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1368
    3 田薇.信仰与理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兴衰[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121
    1 [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王建妮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0
    2 [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0
    3 [英]吉尔比.经院辩证法[M].王路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1
    4 [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0
    5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2-133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形而上学(第1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
    2 [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6
    3 [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7
    1 [法]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12
    2 [美]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赵佳苓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94
    3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50-51
    4 [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1
    1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51
    2 [法]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98
    3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93
    1 黄颂杰,宋宽峰.对知识的追求和辩护[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50
    1 [美]罗伯特·金·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95
    2 [美]罗伯特·金·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5
    3 刘大椿.科学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
    4 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146
    5 [以色列]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的社会角色[M].赵佳苓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40
    1 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145
    2 [以色列]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的社会角色[M].赵佳苓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12
    3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38
    1 [美]罗伯特·金·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04
    1 OECD.研究与发展调查手册[R].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75
    2 [美]V.布什.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M].范岱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3
    1 [美]D.E.司托克斯.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M].周春颜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
    2 [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
    3 [美]亨利·奥古斯特·罗兰.为纯科学呼吁[J].科技导报,2005(9):74
    4 [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5
    1 [英]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M].周昌忠,苗以顺,毛荣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5
    2 [美]伯顿·R·克拉克.探究的场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4
    3 [美]伯顿·R·克拉克.探究的场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5
    1 [美]伯顿·R·克拉克.探究的场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7
    1 [以色列]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的社会角色[M].赵佳苓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34
    2 [美]伯顿·R·克拉克.探究的场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8
    1 [美]罗伯特·金·默顿.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95
    2 [美]乔纳森·科尔,斯蒂芬·科尔.科学界的社会分层[M].起佳苓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4
    3 [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6
    1 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178
    2 [美]Clark Kerr.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37
    3 [美]伯顿·R·克拉克.探究的场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9
    4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8
    5 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218
    1 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204
    1 樊春良.19世纪德国的科学体制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5):48
    2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年博士论文,2005:36
    3 [美]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型科学的兴起[M].王孙禺,袁本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4
    4 冯向东.大学职能的演变与大学的开放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25
    1 [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
    2 [美]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型科学的兴起[M].王孙禺,袁本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9
    1 [美]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型科学的兴起[M].王孙禺,袁本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9
    1 赵克.工业实验室的社会运行论[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97
    1 [美]D.E.司托克斯.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M].周春颜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73
    1 [英]约翰·齐曼.真科学[M].曾国屏,匡辉,张成岗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85
    1 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等.科学技术和联邦政府:新时代的国家目标[C].张京京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7
    2 [美]威廉·J·克林顿,小阿伯特·戈尔.科学与国家利益[M].曾国屏,王蒲生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3-27
    3 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210.
    4 [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屈书杰,刘向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40
    2 Henry Etzkowitz "The norms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 cognitive effects of the new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Research Policy 27, (1998), pp. 823-833.
    3 [美]亨利·埃兹科维茨,[荷兰]劳埃特·雷德斯多夫.知识产业化: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夏道源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229
    4 [美]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型科学的兴起[M].王孙禺,袁本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9
    1 [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19
    2 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184
    3 [美]亨利·埃兹科维茨,[荷兰]劳埃特·雷德斯多夫.知识产业化: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夏道源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230
    4 [英]约翰·齐曼.真科学[M].曾国屏,匡辉,张成岗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81,83
    1 M. Gibbons, et al., eds.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Sage, (London, 1994), pp. 1-16
    2 参见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64
    1 [美]亨利·埃兹科维茨,[荷兰]劳埃特·雷德斯多夫.知识产业化: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夏道源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229
    2 [法]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0
    1 冯向东.不确定性视野下的教育和教育研究[J].北大教育评论,2008{(3):37
    1 孙锐,王战军.“自组织悖论”与社会组织进化动力辨识[J].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66
    2 [比利时]伊·普里高津.从存在到演化:自然科学中的时间及复杂性[M].曾庆宏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2
    3 所谓“热寂论”是说,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处于不断的熵增过程中,其最终结果将是太阳和其他恒星燃尽之后,整个宇宙达到熵最大的热平衡无序状态,一片死寂。
    4 熵在热力学中的根本定义,是一个系统在一定过程中所吸收(或耗散)的热量除以它的绝对温度。它的意义在于,表示了系统所处的状态是否稳定。熵达到最大值的状态,就是系统的最稳定状态,即热平衡态。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存在的过程都是从创生到毁灭的一个过程,而表示物质毁灭速度的这个量度就是熵。而负熵则正好相反,使物体毁灭的速度减缓,比如,一盏油灯的灯油要烧尽了,我们给它加油,它就不会熄灭。加的这个油就可以理解成增加的负熵。
    5 贝纳德花纹:均匀加热有机溶剂,当液内上下温差到达一定值,液体由线性近平衡态变为远平衡态,出现规则的对流花纹图案。
    6 [比利时]伊·普里高津.从存在到演化:自然科学中的时间及复杂性[M].曾庆宏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8
    1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0
    1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纲[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2):5
    2 [比利时]伊·普里高津.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M].徐锡申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58
    3 [德]H·哈肯.协同学--大自然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29
    1 [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21
    1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纲[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2):6
    1 田薇.信仰与理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兴衰[M1.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44
    1 田薇.信仰与理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兴衰[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100-101
    1 [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王建妮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
    2 [美]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赵佳苓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94
    3 [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1
    4 [法]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7
    5 李明忠.论高深知识与大学制度安排--大学制度的合法性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8:77
    1 [法]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8
    2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力浦·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二卷)[M].罗经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20
    3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4
    1 [法]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M].吕乃基,王卓君,林啸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6
    2 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114
    3 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3
    4 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7
    1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5
    2 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7
    3 冯向东.张力下的动态平衡:大学学科发展机制[J].现代大学教育,2002(2):69
    1 周春彦.科学技术化--技术时代的科学基础[M].长春: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2:48
    1 陈嘉映.科学、哲学、常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51页
    2 田薇.信仰与理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兴衰[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98
    3 [美]伊曼努尔·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M].邓晓芒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4
    1 马佰莲.从责任自由看我国科研体制的弊端及解决[J].科学学研究,2007(5):891
    1 [英]约翰·齐曼.真科学[M].曾国屏,匡辉,张成岗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83
    2 刘小玲,曾国屏.当代科学研究及其组织运行模式的变化[J].科学学研究,2007(4):602
    1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纲[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2):69
    2 [比利时]伊·普里高津.从存在到演化:自然科学中的时间及复杂性[M].曾庆宏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75
    1 [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6
    2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36
    1 [美]亨利·埃兹科维茨,[荷兰]劳埃特·雷德斯多夫.知识产业化: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夏道源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225
    2 [美]伯顿·R·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2001:22
    3 [美]亨利·埃兹科维茨,[荷兰]劳埃特·雷德斯多夫.知识产业化: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夏道源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6
    1 洪晓楠.科学动力学因素的函数关系分析及其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2
    2 冯向东.张力下的动态平衡:大学中的学科发展机制[J].现代大学教育,2002(2):68
    1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8
    2 冯向东.张力下的动态平衡:大学中的学科发展机制[J].现代大学教育,2002(2):68
    3 [美]罗伯特·金·默顿.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93
    1 [美]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型科学的兴起[M].王孙禺,袁本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5
    1 沈小峰,吴彤,曾国屏.自组织的哲学--种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44
    1 [美]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型科学的兴起[M].王孙禺,袁本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1
    2 [美]杰森·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英美科学界的奖励系统[M].顾昕,柯礼文,朱锐等译.北京:光明日报 出版社,1988:106-109
    1 [美]H·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M].周叶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14
    2 [美]罗伯特·金·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吴忠,蒋效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0-331
    1 H·哈肯.协同学:人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社,2001:7-9.
    2 [美]罗伯特·金·默顿.科学社会学[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05
    3 [美]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M].宋剑耕等译.世界科学社,1982:92.
    4 [美]杰森·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英美科学界的奖励系统[M].顾听,柯礼文,朱锐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90.
    5 [美]H·朱克曼.诺贝尔奖获奖奥秘[M].劳永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66-70
    1 冯向东.张力下的动态平衡:大学中的学科发展机制[J].现代大学教育,2002(2):71
    2 [以色列]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的社会角色[M].赵佳苓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28
    3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37
    4 贺国庆.美国和德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15
    5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37
    1 王英杰.论大学的保守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3(3):7
    2 [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21
    1 William W. Brickman and Sidney Hook. Academic Free-dom, Copyright (c)1994 Funk&Wagnall's Corporation. ht-tp://www.calstatela.edu/academic/psych/lg/acadfree.htm.
    1 [美]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型科学的兴起[M].王孙禺,袁本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5
    2 所谓“学术资本主义”即“因应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逐渐下降,研究型大学愿意更多与商业界及政府之间缔结商业创发结盟关系,其成员则必须更多外部竞争(与市场相关研究密切结合的)应用的、工业的、策略的、目标导向研究、服务的契约,及争取与工业、政府进行科技转移的合作,或招募更多愿支付高学费的学生等资金来源。凡此种高等机构与专业学界对争取外部资金的市场式策略或类市场的努力即为学术资本主义的涵义。”见Shelia Slaughter,Larry L Leslie.Academic Capitalism:Politics,Policies,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Baltimore: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7-8
    3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44
    4 [以色列]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的社会角色[M].赵佳苓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306
    1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05
    2 [比利时]伊·普利高津,[法]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75
    1 冯向东.大学职能的演变与大学的开放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25
    1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19
    1 [美]罗伯特·金·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吴忠,蒋效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5
    1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27.
    2 周光礼.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大学学术自由的制度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71
    1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8
    2 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107
    1 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108
    2 [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屈书杰,刘向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
    1 [德]H·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伯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
    1 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
    2 张廷国.“道”与“逻各斯”:中西哲学对话的可能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4(1):128
    1 宋志明.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路[J].船山学刊,2004(1):6
    2 成中英.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8
    3 张岱年.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新论[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
    4王天成.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区别与内在联系[J].江海学刊,1999(2):101
    1 卧碑文.清朝文献通考·学校考七
    2 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1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324
    1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的解体[D].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1:36
    2 [加拿大]许美德,潘乃容.东西方文化交流与高等教育[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83
    1 艾尔曼.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面面观[M].赵刚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19
    2 [加拿大]许美德,潘乃容.东西方文化交流与高等教育[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84.
    1 樊洪业,王扬宗.西学东渐-科学在中国的传播[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
    1 [加拿大]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M].许洁英,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5.
    2 刘少雪.书院改制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5-9.
    3 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1
    1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四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4:42
    2 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301
    1 荀渊.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对1901-1936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70.
    2 王星拱.科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20:3
    3 胡适文存(一)[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27
    1 盛懿,孙萍等.三个世纪的跨越: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 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35
    3 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432
    4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四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4:134
    5 史贵全.抗日战争前的交通大学研究所闭[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5):59-65
    1 蔡元培.大学令[A].高叔平.蔡元培全集(第二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4:284
    1 四川大学校史编写组.四川大学史稿[Z].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180
    2 参见郭余彬.中国科学再年风云[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246-276
    1 赵冬.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35
    2 刘启华.回忆民族科技实业家的先驱范旭东先生[J].科技与经济,1988(3):32
    3 史贵全.抗日战争前的交通大学研究所闭[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5):59-65
    4 荀渊.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对1901-1936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70
    1 陈鉴远主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学编·化工卷[Z].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5
    1 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1:86
    2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年博士论文,2005:116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三大瓶颈梗阻[DB/OL].http://www.southcn.com/tech/news/200501121412.htlm
    2 郑千里,瞿剑等.2003中国科技:大力度,旧体制摧枯拉朽平台再筑,http://www.people.com.cn/GB/keji/1059/2260616.htlm
    3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年博士论文,2005:120
    1 参见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年博士论文,2005:116
    2 Paul Arthur Taylor, Richard Braddock, Commercialisation and the Function ofth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 2005/2006(12)
    3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年博士论文,2005:119
    1 张岱年.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新论[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
    1 金观涛.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27
    1 [加拿大]许美德,潘乃容.东西方文化交流与高等教育[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84.
    2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的解体[D].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1:10
    3 方朝晖.“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180
    4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392
    1 这里只是从知识层面上说儒学的解体,而不是从政治和道德文化层面说儒学的解体。儒学作为政治和道德文化仍然作为一种传统在中国延续下来,笼统得说儒学的断裂是不完全正确的。
    1 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06
    1 参见罗志川,西潮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再思考仁[J].近代史研究,1995(3):3
    1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134
    1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知识的不确定性[C].王昺等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25
    1 参见魏屹东.李约瑟难题与社会文化语境[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3):15-20
    1 参见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科学传统与文化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C].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2 任剑涛.大学危机之九大征兆[J]南风窗,2003(7):24
    1 曹卫东.量化崇拜难出学术大师[N].人民日报,2006。11-09
    2 陈佳洱.“实用化”倾向妨碍科学创新[N].人民日报,2006-06-06
    3 宋京.中国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活动的制度环境分析--基于单位制度的解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48
    4 姚国华.文化立国与大学重建[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614
    5 于海琴.社会文化心理视野下的学术依附行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7:5
    1 熊丙奇.体制迷墙--大学问题高端访问[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5
    1 吴彤.生长的旋律-自组织演化的科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100
    1 杨东平.新中国“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征[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9-16
    2 李培根.论开放式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7(9):2
    1 任剑涛.国家、机构与生产者:三边关系与知识生产[DB/OL].中国学术论坛: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8064,2008-10-5
    2 许纪霖.计划学术何时休[N].新闻周刊,2004-1-12:64
    3 宋维强,廖媛红.大学竞争的政治学分析:以“985工程”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4(6):25
    1 邓正来.知识生产机器的反思与批判-迈向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的第二阶段[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3):6
    1 何兆武:“学”不应有中西之分[N].中国教育报2007-3-8
    2 韩水法.世上已无蔡元培[J].读书,2005(4):4
    1 [加拿大]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M].许洁英,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3-66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南京竺可桢研究会.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竺可桢逝世20周年纪念文集[C].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29
    3 张维.熊庆来[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03
    4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3卷)[R].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632
    5 韩水法.世上已无蔡元培[J].读书,2005(4):4
    1 吴彤也认为“李约瑟问题”的实质是自组织问题。参见吴彤.生长的旋律-自组织演化的科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98
    2 Michael Polanyi. The republic of science: it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heory[A]. Edward Shills. Criteria for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ublich Policy and National Goals[C]. The M. I. T. Press, 1968: 1-21
    3 [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374
    1 樊春良.科学中的计划和自由[J].科学学研究,2002(1):10
    2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纲[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6
    3 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吴泓渺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2002:184.
    1 [法]德里达.教授志业的未来或无条件大学,中国学术讲演录[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
    2 Vannevar Bush. 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M]. Wash-ington: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960: 19
    3 杨小凯.后发劣势[J].新财经,2004(8):120
    1 涂又光.文明本土化与大学[A].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4卷)[C].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49
    1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135
    2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130
    3 [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译者前言
    1 张祥云.走出“象牙塔”之后--论“象牙塔”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当代命运和价值[J].上海高教研究,1998,(11)
    2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5
    3 [美]G.卡斯帕尔.研究密集型大学的优越性,北京大学编.21世纪的大学: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召开的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C].1998:103
    4 冯向东.大学职能的演变与大学的开放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24
    1 任剑涛.国家、机构与生产者:三边关系与知识生产[DB/OL],中国学术论坛.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8064,2008-10-5
    2 邓正来.知识生产机器的反思与批判[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3):4
    3 孙正聿.学术规范:从道德层面回归学术本身[N].光明日报,2006-06-21(6)
    1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资本主义论丛[C].顾良,张慧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176-204
    [1] [德]马克斯·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刘成富,张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美]伯纳德·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顾昕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 [美] 黛安娜·克兰.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刘珺珺,顾昕,王德禄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5] [美]哈里特·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周叶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 [美]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刘健芝等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7] [美]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黎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 [美]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王臻,刘晓峰,周文峰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9] [美]罗伯特·金·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范岱年,吴忠,蒋效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 [美]罗伯特·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林聚任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1] [美]托马斯·S·库恩.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纪树生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12]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 [美]威廉·J·克林顿,[美]小阿伯特·戈尔.科学与国家利益·曾国屏,王蒲生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14]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知识的不确定性.王昺等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104-112
    [15] [美]约瑟夫·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赵佳苓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6] [美]约瑟夫·劳斯.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盛晓明,邱慧,孟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7] [英]巴里·巴恩斯,大卫·布鲁尔,约翰·亨利.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邢冬梅,蔡仲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8] [英]约翰·齐曼.真科学:它是什么,它指什么.曾国屏,匡辉,张成岗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19]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0] [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1] [英]迈克尔·波兰尼:科学、信仰与社会,王靖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2] [英]卡尔·波普尔:猜测与反驳,傅季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3] [美]V.布什: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4] [美]J.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顾昕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5]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研究与发展调查手册,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26] [美]托马斯·克拉普:科学简史--从科学仪器的发展看科学的历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27] [法]让·拉特利尔: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吕乃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8] [美]罗伯特·金·默顿:科学社会学,鲁旭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9] [英]约翰·齐曼:知识的力量:科学的社会范畴,许立达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0] [英]约翰·齐曼:元科学导论,刘珺珺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31] [美]D·E·司托克斯: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周春彦等译,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9
    [32] [日]汤浅光朝:科学文化史年表解说,张利华等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
    [33] [英]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周昌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4] [美]乔纳森·科尔,斯蒂芬·科尔.科学界的社会分层.起佳苓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5] [英]巴里·巴恩斯.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鲁旭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36] [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7] 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38] [英]D.W.海姆伦.西方认识论简史.夏甄陶,崔建军,纪虎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9] [德]H·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伯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0] [美]伊曼努尔·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邓晓芒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41] [法]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吴泓渺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2002
    [42] [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导论.陈一壮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
    [43] [美]史蒂夫·福勒.科学的统治:开放社会的意识形态未来.刘钝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4] [比利时]伊·普里高津.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徐锡申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45] [比利时]伊·普里高津.从存在到演化:自然科学中的时间及复杂性.曾庆宏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1986
    [46] [比利时]伊·普利高津,[法]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7] [德]H·哈肯.协同学--大自然的奥秘.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8] E·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闵家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9] [美]E·拉兹洛.进化--广义综合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50] [英]伯兰特·罗素.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51] [澳]布里奇思托克等.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2] [美]伯·霍尔茨纳.知识社会学.傅正元等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53] 艾尔曼.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面面观.赵刚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
    [54] [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55] [美]M·W·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范岱年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56] [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7]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58]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59] [德]M·霍克海默:《批判的理论》.李小兵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60]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3
    [61] [英]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许宝骥译.商务印书馆,1984
    [62]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力浦·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二卷).罗经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3] [美]威尔 杜兰.世界文明史:信仰的时代.幼狮文化公司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64] [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5]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6] [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67] [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何曙荣,顾建新,徐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8] [美]亨利·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型科学的兴起.王孙禺,袁本涛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9] [法]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0]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71] [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72] [美]布鲁斯·雪莱.基督教会史(第二版).刘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3] [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12世纪文艺复兴.夏继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4] [美]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王建妮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5] [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76] [美]菲利浦·G·阿特巴赫.比较高等教育.符娟明、陈树清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6
    [77] [美]亨利·埃兹科维茨,[荷兰]劳埃特·雷德斯多夫.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夏道源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78] [加拿大]许美德.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许洁英,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9] [美]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0] [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阎枫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81] [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2]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83] [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许家玲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84] [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刘彤,屈书杰,刘向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5] [美]茱丽·A·罗宾.现代大学的形成.尚九玉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
    [86] [日]大冢丰.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黄福涛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7] [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滕大春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88] [美]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陈学飞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89] [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90] [美]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研究.王承绪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91] [加拿大]许美德,潘乃容.东西方文化交流与高等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2] [德]马克思·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吴茜,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93]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译丛.顾良,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94] [美]丽贝卡·S·洛温.创建冷战大学:斯坦福大学的转型.叶赋桂,罗燕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5] [美]大卫·沃德.令人骄傲的传统与充满挑战的未来:威斯康辛大学150年.李曼丽,李越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6] [英]博伊德,金.西方教育史.任宝祥,吴元训,主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97]刘大椿: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8] 刘珺珺:科学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99] 吴彤:生长的旋律:自组织演化的科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100] 魏屹东:广义语境中的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01] 阎康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之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2] 赵万里:科学的社会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03] 汪丁丁.记住未来 经济学家的知识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04] 顾文琪主编,美国基础研究:通过科学发现创造繁荣,国际科技规划与战略选编(二十).北京: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出版社,1998
    [105] 张碧晖,王平.科学社会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06]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3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07] 陈嘉映.科学、哲学、常识.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108] 刘大椿.科学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09] 周春彦.科学技术化--技术时代的科学基础.长春: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110]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1] 沈小峰,吴彤,曾国屏.自组织的哲学--种新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112] 魏宏森,曾国屏,著.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113] 曾国屏.自组织的自然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14] 孙志海.自组织的社会进化理论:方法与模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2004
    [115] 宗丹楠.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生产方式的理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16] 交通大学校史撰写组.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第1卷).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
    [117] 北京大学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118]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19]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20] 陈学飞.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思想研究.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21] 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2] 冒荣.至平至善 鸿声东南--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123] 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美国卷·第三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24] 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125]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26] 陶东风.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127 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28] 王学珍等.北京大学纪事(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29] 夏之莲.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0] 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131] 四川大学校史编写组.四川大学史稿[Z].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
    [132]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南京竺可桢研究会.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竺可桢逝世20周年纪念文集.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133] 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在中国的传播.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134] 周光礼.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大学学术自由的制度分析·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135]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36]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7] 陈嘉明.知识与确证:当代知识论引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38] 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39] 张岱年.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新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0] 樊洪业,王扬宗.西学东渐-科学在中国的传播.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41] 王星拱.科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20
    [142] 郭余彬.中国科学百年风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
    [143] 金观涛.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144] 赵家祥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45] 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146] 吴刚.知识演化与社会控制:中国教育知识史的比较社会学分析.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2002
    [147] 王成军.官产学三重螺旋--知识与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48] 熊丙奇.体制迷墙--大学问题高端访问.成都:天地出版社,2005
    [149] 黄福涛.欧洲高等教育近代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150] 朱国仁.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151] 邓正来主编.中国书评(1-6).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07
    [152] 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外国高等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53] 刘少雪.书院改制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154]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
    [155] 胡适文存(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56] 盛懿,孙萍等.三个世纪的跨越:从南洋公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57] 郭余彬.中国科学百年风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
    [158] 姚国华.文化立国与大学重建.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159] 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160] 田薇.信仰与理性--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兴衰.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161] 方朝晖.“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1] 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北京: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5
    [2] 陈亚玲.论我国学术转型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论文,2007
    [3] 侯正华.城市特色危机与城市建筑风貌的自组织机制.北京: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4] 黄宇红.知识演变与美国现代大学的确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5] 金顶兵.大学组织结构及其对行为模式的影响.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6] 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7] 宋文红.欧洲中世纪大学:历史描述与分析.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8] 许杰.政府分权与大学自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9] 于海琴.社会文化心理视野下的学术依附行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0] 王烽.大学知识创新的经济学分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年博士论文,2002
    [11] 朱新梅.知识与权力:高等教育政治学新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12] 林杰.西方知识论传统与学术自由.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13]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
    [14] 石火学.关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2
    [15] 刘力.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比较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1
    [16] 陈何芳.大学学术生产力引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2
    [17] 朱晓东.大学知识创新体系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
    [18] 朴雪涛.知识制度与大学发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2
    [19] 陈伟.西方学术专业的比较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20]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与研究型大学发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
    [21] 张正锋.权力的表达: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权力制度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2] 王建平.中国语境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3] 赵克.工业实验室的社会运行论[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
    [24] 赵冬.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4] 李明忠.论高深知识与大学制度安排--大学制度的合法性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8
    [1] 冯向东.大学职能的演变与大学的开放性 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2] 冯向东.高等教育结构:博弈中的建构.高等教育研究,2005(5)
    [3] 冯向东.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范式”与“视角”辨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4] 冯向东.张力下的动态平衡_大学中的学科发展机制.现代大学教育,2002(2)
    [5] 冯向东.不确定性视野下的教育和教育研究.北大教育评论,2008(3)
    [6] [加拿大]许美德.西方大学的形成及其社会根源.俞理明译.教育研究,1981(12)
    [7] [美]亨利·奥古斯特·罗兰.为纯科学呼吁.科技导报,2005(9)
    [8] 樊春良.19世纪德国的科学体制化.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5)
    [9] 刘小玲,曾国屏.试论科学知识生产的组织学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
    [10] 陈嘉映.说隐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6)
    [11] 洪艺敏.大学知识管理.厦门大学学报,2003(1)
    [12] 马佰莲.西方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理论透视.文史哲,2002(2)
    [13] 马佰莲.从责任自由看我国科研体制的弊端及解决.科学学研究,2007,(5)
    [14] 洪晓楠.科学动力学因素的函数关系分析及其启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
    [15] 王英杰.论大学的保守性.比较教育研究,2003(3)
    [16] 张廷国.“道”与“逻各斯”:中西哲学对话的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2004(1)
    [17] 赵家祥.生产方式概念含义的演变.北京大学学报,2007(5)
    [18] 吴易风.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2)
    [19] 林德宏,肖玲.科学认识模式刍议.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7)
    [20] 朴雪涛.知识制度视野中的大学发展样态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6)
    [21] 王建安.科学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制度.科研管理,2006(5)
    [22] 曾国屏,李正风.国家创新体系: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互动.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1)
    [23] 孙锐,王战军.“自组织悖论”与社会组织进化动力辨识.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
    [24]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纲.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2)
    [25] 杨东平,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演变和创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5)
    [26] 黄颂杰,宋宽峰.对知识的追求和辩护.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27] 蔡先金.大学与象牙塔:实体与理念‘高等教育研究,2007(2)
    [28] 成中英.中国哲学中的知识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29] 刘启华.回忆民族科技实业家的先驱范旭东先生.科技与经济,1988(3)
    [30] 史贵全.抗日战争前的交通大学研究所闭.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5)
    [31] 罗志川,西潮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再思考仁.近代史研究,1995(3)
    [32] 魏屹东.李约瑟难题与社会文化语境.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3)
    [33] 曹建文.学术评价不能简单量化‘光明日报,2006-11-20
    [34] 陈洪捷.何谓studium generale?.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
    [35] 陈洪捷.论高深知识与高等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
    [36] 崔绪治.从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教学与研究,1997(10)
    [37] 方文.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学科制度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1(6)
    [38] 顾建民.学科差异与学术评价。高等教育研究,2006(2)
    [39] 韩骅.柏林大学的传统及其对我国高教改革的启示.高等教育研究,1997(1)
    [40] 贺国庆.近代欧洲大学起源探微.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2)
    [41] 宋京.中国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活动的制度环境分析--基于单位制度的解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
    [42] 任剑涛.国家、机构与生产者:三边关系与知识生产.中国学术论坛: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8064,2008-10-5
    [43] 何兆武:“学”不应有中西之分.中国教育报2007-3-8
    [44] 许纪霖.计划学术何时休[N].新闻周刊,2004-1-12
    [45] 邓正来.知识生产机器的反思与批判-迈向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的第二阶段.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3)
    [46] 李培根.论开放式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7(9)
    [47] 胡建华.大学制度改革的法治化问题探讨.高等教育研究,2005(2)
    [48] 孔垂谦,文辅相.西方现代大学学术自治的制度环境基础:一种政治社会学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
    [49] 韩水法.世上已无蔡元培.读书,2005(4)
    [50] 邓正来.知识生产机器的反思与批判.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3)
    [51] 杨小凯.后发劣势.新财经,2004(8)
    [52] 刘宝存.洪堡大学理念述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53] 卢乃桂,罗云.西方高等教育的企业化进路.高等教育研究,2005(7)
    [54] 缪榕楠,谢安邦.教授权威的历史演变.高等教育研究,2007(1)
    [55] 欧阳哲生:蔡元培与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高等教育论坛,2000(1)
    [56] 钦文.“普通知识”与“高深知识”.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2)
    [57] 丘雁,杨新.解放初期院系调整大事记.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82(4)
    [58] 茹宁,闫广芬.大学自治的条件与形态:知识的视角.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3)
    [59] 盛冰.高等教育的治理:重构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研究,2003(2)
    [60] 宋维强,廖媛红.大学竞争的政治学分析:以“985工程”为例.高等教育研究,2004(6)
    [61] 孙正聿.学术规范:从道德层面回归学术本身.光明日报,2006-06-21(6)
    [62] 邬大光.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现代大学教育,2001(1)
    [63] 吴刚.“秀选”时代与大学的知识使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
    [64] 许杰.教育分权与大学自主.高等教育研究,2005(7)
    [65] 杨东平.新中国“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征.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
    [66] 张楚廷.谁走出象牙塔。大学教育科学,2005(2):93-96
    [67] 张祥云.走出“象牙塔”之后--论“象牙塔”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当代命运和价值 上海高教研究,1998(11)
    [68] 张小杰.也谈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兼与陈伟博士商榷.现代大学教育,2006(1)
    [69] 张应强.把大学作为学术组织来建设和管理.中国高等教育,2006(19)
    [70] 赵瑶丹.浅谈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独立性.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71] 上官剑,李海萍.“外生性”与“内生性”:中西方大学起源之比较.高等教育研究,2007(6)
    [72] 樊春良.科学中的计划和自由.科学学研究,2002(1)
    [1] Abraham Flexner. Universities: American, English, Germ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0
    [2] Alan B. Cobban. Universities in the Middle Ages.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1990
    [3] Burton R Clark. Creating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Organizational Pathways of Transformation. Paris: IAU Press, 1998
    [4] Clark B. R. The Academic Profession--National, Disciplinary, and Institutional Settings Berkele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5] Gernard Delanty. Challenging knowledge: the university in knowledge society 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Imprint, 2001
    [6] Hastings Rashdall.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2).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6
    [7] Henry Etzkowitz, Andrew Webste, Peter Healey. Capitalizing Knowledge. New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8
    [8] Kerr, C.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1960-1980.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1
    [9] Michael Gibbons, etc.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Sage, London, 1994
    [10] Willis Rudy. the universities of Europe 1100-1914: a history, Cranbury. N. J. :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 1984
    [11] Tony Becher, Paul R. Trowler. Academic Tribes and Territories: Intellectual Enquiry and the Cultures of Discipline. Stony Stratford: SRHE &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89
    [12] Shelia Slaughter, Larry L Leslie. 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 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Baltimore: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13] Roger L. Geiger. To Advance Knowledge: The Growth of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1900-194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14] Neave, Guy. The Universities'Responsibilities to Societ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xford: Pergamon, 2000
    [15] Ben-David , Joseph. The Scientist's Role in Society: A Comparative Stud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71
    [16] Clark, Burton R. Place of Inquiry: Research and Advanced Education in Modern, California,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17] Etzkowitz, Henry. " The norms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 cognitive effects of the new university-industry linkages" , Research Policy, vol. 27, 1998
    [18] Etzkowitz, Henry, Andrew Webster and Peter Healey, Capitalizing Knowledge: New Intersections of Industry and Academia,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8
    [19] Etzkowitz, Henry, "Entrepreneurial science in the academy: A cas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norms" , Social Problems, vol. 36, No. 1, 1999
    [20] Etzkowitz, Henry et. al. "The future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the future: evolution of ivory tower to entrepreneurial paradigm", Research Policy, vol. 29,2000
    [21] Etzkowitz, Henry and Loet Leydesdorff,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 'Mode 2' 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 , Research Policy, vol. 29, 2000
    [22] OEC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Paris, 1996
    [23] Mintomo Yuasa, " Center of Scientific Activity: its Shift from the 16th to the 20th Century" , Japanese Studies i 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1962, NO. 1
    [24] Michael Polanyi. The republic of science: it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heory. Edward Shills. Criteria for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ublich Policy and National Goals. The M. I. T. Press, 1968
    [25] Vannevar Bush. 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 Wash-ington: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960
    [26] Paul Arthur Taylor, Richard Braddock, Commercialisa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th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 2005/2006(12)
    [27] Chew, Matthew M. International cultural influence and problem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cultural peripheries. Ann Arbor, Mich.: UMI, 1986
    [28] Pontus Braunerhjelm. Knowledge capital and the "new economy" : firm size, performance, and network production. Boston, MA: Kluwer Academic, 2000
    [29] Keller, George. Academic Strategy: the Management Revolution in American HigherEducation,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3
    [30] Roger L. Geiger, To Advance Knowledge: The Growth of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1900-194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31] John T. Wilson, Academic Science,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983
    [32] Philip G Altbach. Comparative Higher Education: Knowledge, the University, andDevelopment.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London, 1998
    [33] Christopher J. Lucas. Crisis in the Academy: Rethinking 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6
    [34] The 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The Purpose and Performance of Higher Education on the United States.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73
    [35]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 Blueprint for America' s Research Universities. [EB/OL] . http: //naples. cc. sunysb. edu/Pres/boyer. nsf/, 1998 -05-13
    [36] Edited by Hellen Connell. University Research Management: Meeting the Institutional Challenge. OECD,2004
    [37]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the National Interest: A Report from Fifteen UniversityPresidents. New York: Ford Foundation, 1978
    [38] Joseph Ben-David. Centers of learning: Britain, France, Germany, United States. New York: Mc Graw-Hill Book Company, 1977
    [39] Thomas G Whiston, Roger L. Geiger. Research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United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2
    [40] National Science Boar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04. Arlington, VA, 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