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的政府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结社革命的背景下,非政府组织作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社会变革中不可阻挡的重要力量,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鉴于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政府在非政府组织发展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发达国家或地区政府往往通过设立专门指导与管理机构、确立非政府组织的合法地位、实施行业准入制度、监督管理制度、财政优惠等政策措施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并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我国政府在促进非政府组织发展方面,也采取了立法、行业准入、管理监督、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政策措施,但仍然存在法律法规方面有制度性缺陷,双重管理体制及其他规制对非政府组织发展的限制、监督惩罚机制的不力及政府优惠政策的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汲取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非政府组织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立法明确划分非营利机构与营利机构、明确非政府组织的公益法人资格、调整和制定合理的行业准入制度、完善管理监督机制、合理调整政府财政政策等来改革与完善我国政府的有关政策;同时,按照社会发展和政府改革的内在要求,促进非政府组织理顺管理体制,实现从部门到社会的转变,构建和塑造以社会性、公益性为主要特征的非政府组织运作机制,将是有益于我国非政府组织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In the 1880s, along with the global booming, th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gradually beca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rengths that can not be impeded during the international reform. Since the 1990s, NGOs in China flourished. Considering its inherent limitations and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that governments exe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NGOs, most of the government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or regions pay more attention to planting the NGOs. They form specialized organizations to direct NGOs; establish related laws to legal the status of NGOs, implement professional quasi-into, management and special public financing discount of the system etc. In China, the government also adopts many policies, but some drawbacks still exist: the incompleteness of lawmaking, the irregularity of professional quasi-into system and so on. Therefore, acquiring useful policies of the other countries as well as defining the specific character of none-profit and profit, the legal person qualifications, and adjusting the professional quasi-into system, mean while, rebuilding the public and social character of the NGOs according to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reform, will be a valid wa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GOs in China.
引文
[1] 虞维华.从“志愿失灵”到危机:萨拉蒙非营利组织研究疏议[J].行政论坛,2006 年;第 2 期:91-95
    [2] 史记.政府规模与政府机构改革[J].发展,2005 年;第 10 期:38-39
    [3] 魏娜.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 年:87-88
    [4] 贾 西 津 . 国 外 非 营 利 组 织 与 公 益 事 业 [EB/OL]. http://www.wiapp.org/spapers/jiaxj011.pdf
    [5] 赵黎青.柏特南、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J].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 1 期:53-57
    [6] 李峰.试论英国的环境非政府组织[J].学术论坛,2003 年;第 6期:47-50
    [7]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 年;第 1 期:27-32
    [8] 孙倩.美国的非营利组织[J].社会,2003 年;第 7 期:49-51
    [9] 张建川.非营利组织介绍[EB/OL].CNNIC 通讯,2002 年;第 13 期:http://www.cnnic.net.cn/resource/daily/2002-5/15.shtml
    [10] 辛本禄,蒲新微.第三部门的研究及其实践意义[J].理论探讨,2003 年;第 5 期:12-13
    [11] 张小劲.非政府组织研究:一个正在兴起的热门课题[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2 年;第 6 期:20-26
    [12] 王学栋,赵斐.非政府组织:一个新的研究题域[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2 期:59-65
    [13] 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28
    [14] 康晓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团[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9 年;冬季卷(总第 28 期):1-14
    [15] 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115
    [16] 张立荣,金红磊.非政府组织的勃兴动因——基于三维视角的一种探讨[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 年;第 4 期:42-45
    [17] 詹少青,胡介埙.西方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理论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 年;第 9 期:24-31
    [18] 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36-37
    [19] 顾建光.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及其作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6 期:26-30
    [20] 赵黎青. NGOs 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12
    [21] 陈晓春,赵晋湘.非营利组织失灵与治理之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 年;第 2 期:83-86
    [20] 赵黎青. NGOs 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18
    [22]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政党与民间组织发展”课题组.必须高度重视党对民间组织的领导[J].理论动态,2005 年;总第 1682 期:14-20
    [23] 宋若思.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J].经济师,2003 年;第 6 期:11-12
    [13] 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45
    [13] 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45
    [20] 赵黎青. NGOs 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14
    [24] 郭丽华,尤京文.关于促进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几个现实问题[J].行政论坛,2003 年;第 3 期:22-24
    [25] 张彪.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策略[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3 年;总第 121 期:81-83
    [26] 焦怡雪.美国历史环境保护中的非政府组织[J].国外城市规划,2003 年;Vol.18,No.1:59-63
    [27] 单美英.非政府组织的政治功能分析[J].兰州学刊,2003 年;第6 期:34-35
    [28] 安瑞娟,屈巍.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现存问题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2 期:78-80
    [13] 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84
    [29] 周志忍,陈庆云.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39-40
    [30] 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课题组.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研究[J].税务研究,2004 年;第 12 期:2-10
    [31] 杨团.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与基金会[J].21 世纪,1995 年;第 6 期:21-23
    [29] 周志忍,陈庆云.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46-47
    [32] 俞慰刚.日本的非营利活动法规与民间组织[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年;第 3 期:27-32
    [33] 龚光明,李晗.美国非营利组织审计委员会制度:介绍与启示[J].事业财会,2005 年;第 3 期:52-53
    [34] 王名.改革中国民间组织监管体制的建议[J].中国改革,2005 年;第 11 期:46-47
    [35] 董艳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新视角[J].发展,2005 年;第 11期:53-54
    [36] 张守文.略论对第三部门的税法规制[EB/OL]. www.chinalawedu. com/web/jjflw
    [37] Lester M.Salamon and Helmut K.Anheier. The Emerging Non-profit Sector:An Overview[M].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6:97-98
    [38] 何丽玫.我国政府采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林业科技情报,2004 年;第 1 期:46-47
    [39] 王志华.第三部门与公共物品供给:方式选择及政府作用[J].行政论坛,2003 年;第 7 期:23-25
    [40] 约瑟夫.佩契曼.美国税收政策[M].李冀凯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年:182
    [41] 王名,贾西津.关于中国 NGO 法律政策的若干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增 1 期:100-106
    [42]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方向课题组.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构建有利于和谐社会的“三元架构”[J].中共中央党校报告选,2005 年;总第 264 期:28-34
    [43] 应松年.非政府组织的若干法律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1 期:53-56
    [44] 李昕璇.中美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政策比较[J].价格月刊,2006年;第 3 期:42-43
    [45] 邓国胜.中国 NGO 问卷调查的初步分析[A].王名主编.中国 NGO 研究 2001——以个案为中心[C].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清华大学 NGO 研究所,2001:24
    [46] 秦威.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与功能[J].学会,2005 年;第 6 期:6-10
    [47] 唐海滨,金镭.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现状及改革趋势[A],民间组织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中国改革论坛丛书[C],民间组织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国际论坛,海口,2005 年:364-369
    [48] 何云峰,马凯.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2 期:1-6
    [49] 邵金荣.非营利组织与免税:民办教育等社会服务机构的免税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84
    [50] 王名,陶传进.中国民间组织的现状与相关政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4 年;第 1 期:70-73
    [51] 赵黎青.我国非营利组织如何进行良好的治理[J].理论动态,2005 年;总第 1678 期:30-36
    [52] 舒刚.论完善我国第三部门的路径选择[J].Journal of US-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5 年;第 5 期:63-67
    [53] 杨龙军.美国非营利组织的税收制度及其借鉴[J].涉外税务,2004 年;第 11 期:46-50
    [54] 莱斯特.萨拉蒙.第三域的兴起[M].李亚平,于海(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2-1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