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夷坚志》梦幻故事的文化解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梦幻故事是《夷坚志》一书的主要叙述形式,也是展现该书所蕴含的时代特征及意义的主要表达形式。时代特性将个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纳入一种功利化的价值体系中,由此而导致的个体欲望的膨胀及其与现实的落差使得一种诉诸虚幻的寄托以承载心灵的慰藉成为市民社会的流行文化。梦幻故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形式。本文将梦幻故事分为功名利禄和日常生活相关梦幻故事,并细化为科举、仕途、财物、生育、生死和互助等七个类别分别加以阐释,以历史学和文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分类、比较的研究方法,在论述相关梦幻故事的内容的基础上,逐一对各故事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文化解读,从中窥视宋代社会若干方面的真实状况。
Stories of Meng and Huan are the the main form of expression of Yi Jian Zhi,whos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times contained are embodied by those stories. Living condition and life experience of individual were incorporated into a kind of utilitarian value system, the resulting expansion of individual desire and the reality gap makes imaginary hope to carry the spiritual consolation as a popular culture of civil society. Essentially, Stories of Meng and Huan is one of this kind of culture. In this article, Stories of Meng and Huan are divided into seven categories to concretely explain imperial examination, career, property, birth, death, and mutual assistance. To make a further research on every single story, theories of history and literature and methods of comparison and classification are applied throughout in order to find out more real about the Song Dynasty.
引文
[1]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少堂山房类稿》卷百四,《读<夷坚志>》。
    [3]张祝平《(夷坚志〉材料来源及搜集方式考订》,《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1]《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五辑。
    [2]张祝平《祝允明抄本(夷坚丁志)对今本(夷坚乙志〉的校补》,《文献季刊》,2003年第3期。
    [3]张祝平《(夷坚志〉的版本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2期。
    [4]胡绍文《<夷坚志>版本研究》,《大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5]张祝平《明代戏剧对<夷坚志>的改编再创作》,《艺术百家》,2005年第1期。
    [6]周以量《<夷坚志>在古代日本的传播与接受》,《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2期。
    [7]关冰《<夷坚志>神鬼精怪世界的文化解读》,宁夏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1]周榆华《(夷坚志〉反映的江西民俗》,《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2]刘黎明《(夷坚志)与南宋江南密宗信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3]刘黎明《(夷坚志)“建德妖鬼”故事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4]刘黎明《(夷坚志〉“黄谷蛊毒”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5]于国华《佛禅与<夷坚志>》,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6]朱文广《<夷坚志>报应故事所见南宋民众观念与基层社会》,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7]郭丽冰《(夷坚志)中的劳动妇女》,《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8]魏华仙《从<夷坚志>看宋代房产诸形态》,《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第2期。
    [9]唐国锋《从<夷坚志>看宋代商业信息的传播途径》,《柳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2期。
    [10][日]冈本不二明(著):王枝忠、鲁忠慧(译)《<睽车志>与<夷坚志>——“科学与志怪”之一》,《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1]周榆华《<夷坚志>诸梦中的庶民士子心理探析》,《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吴康《中国古代梦幻》,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1]《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89年,第213页。
    [2]参见詹石窗《石竹祈梦的文化解说》,《2008年梦与中西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5页。
    [3]参见《梦林玄解·占繇·梦寄》(卷首)
    [1](战国)庄周著,(晋)郭象注《庄子·齐物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版。
    [2]参见傅正谷《中国梦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9月版。
    [1]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参见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24页。
    [1](明)王夫之《庄子解》卷6《大宗师》,中华书局,1981年版。
    [2]吴康《中国古代梦幻》,海南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1](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卷373,第11557页。
    [2](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卷373,第11570页。
    [3](宋)洪迈《夷坚乙志序》,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5页。
    [4](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卷373,第11574页。
    [1](宋)洪迈《夷坚支乙序》,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95页。
    [2]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5页。
    [3]具体内容参见许逸民《夷坚志》,书中对《夷坚志》各志的成书时间有详细的阐述,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31-33页。
    [4](宋)洪迈《夷坚支丁序》,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37页。
    [5](宋)洪迈《夷坚支庚序》,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35页。
    [1]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48页。
    [2](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25《独孤生归途闹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1][意]克罗齐著,朱光潜等译,《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11月,第35页。
    [2](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497页。
    [1]以下类似的引用故事,均出自《夷坚志》的各个志中。
    [2](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341页。
    [3]据“宋代所谓的进士,并不是已考中进士的人,考中者称进士及第、进士出身等。只言进士,实际上是地方考试后送选到中央参加朝廷考试者,即所“进”之“士”,又称贡士、举人。——参见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217页。
    [4](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73页。
    [1]张文智,汪启明整理,《周易集解》,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21页。
    [2](宋)汪洙《神童诗》。
    [3]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参见姚瀛艇《宋代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
    [4]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宋太祖于开宝六年(973)将殿试制度化,殿试是在宫内举行,实际上是一种复试形式,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宋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1]据《宋史·选举一》记载: “咸平三年,亲试陈尧咨等八百四十人,特奏名者九百余人,有晋天福中尝预贡者。凡士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
    [2]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3]摘录自王日根《中国科举考试与社会影响》,岳麓书社,2007年第1版,第5页。
    [1]钟毓龙《科场回忆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
    [2](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23,则说明唐代已有“前定”说。 (柳宗元在《送蔡秀才下第归觐序》中说,他始贡于京师时,曾向蓍者求卦,后来果然应验,因感叹道: “噫!彼莫莫者,其有宰于人乎?何其应前定若是之章明也。”)
    [3]祝尚书《科名前定:宋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心态—兼论对宋人志怪小说创作的影响》, 《文史哲》,2004年第2期。
    [4]委心子《新编分门古今类事(蜀本分门古今类事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页。
    [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110页。
    [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119页。
    [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869页。
    [1]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1页。
    [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901页。
    [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57页。
    [1](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宋恩荫之滥》,中国书店,1987年。
    [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370页。
    [1]程民生《神权与宋代社会——略论宋代祠神》,载于邓广铭、漆侠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1987年年会编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页401-413,第406页。
    [2](宋)高登《高东溪集》卷下《东馆庙记》商务印书馆,1936版。
    [1]这句话较早出现在《礼记·乐记》,后来不断被人提起,成为人们认识鬼神与现实制度关系的重要思想资源,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30页。——转引自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9页。
    [2][美]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7页。
    [3]程民生《神权与宋代社会——略论宋代祠神》,载于邓广铭、漆侠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1987年年会编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页401-413,第406页。
    [4](宋)郑侠《西塘集》卷05。
    [5]程民生《神权与宋代社会——略论宋代祠神》,载于邓广铭、漆侠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1987年年会编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页401-413,第409页。
    [6]贾二强《唐代的华山神》,《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意在说明华山神与现实中的人一样有诸多的需求。不过,此时人格化了的自然神与现实人物发生关联的情况并不多,而宋代许多自然神都由历史或现实人物充任,且有任期,与现实官僚制度类似,土地、城隍、山川等自然神都有可能由人鬼充当。——参考自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2页。
    [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447页。
    [2](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370页。
    [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431页。
    [1]具体内容可参见俞黎媛《张圣君信仰与两宋福建民间造神运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108页。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85页。
    [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64页。
    [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124页。
    [2](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575页。
    [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100页。
    [2](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1275页。
    [3]宋代的蛊毒问题,《补卷二十三·黄谷蛊毒》就有所涉及,根据刘黎明的研究,“就巫术的意义而言,蛊有四种含义:首先,蛊是一种腹中虫,可以导致五脏糜烂而死亡;其次,是讲制蛊的办法;再次,蛊疾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最后,蛊又是一种厉鬼。”——参见刘黎明《夷坚志》“黄谷蛊毒”研究,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94页。像本故事中的嫁祸于人的方法就是一种巫术。
    [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457页。
    [1]吴康《中国古代梦幻》,海南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32页。
    [2]陈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第21页。
    [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24页。
    [2](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74页。
    [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114页。
    [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761页。
    [1]岳娟娟、顾迎新《鬼神》,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97页。
    [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128页。
    [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120页。
    [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351页。
    [2]参见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6-17页。
    [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848页。
    [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234页。
    [1]吴康《中国古代梦幻》,海南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89页。
    [2](唐)李延寿《南史·刘之亨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3]《搜神记·宗叔林》,转引自《太平广记》卷276。
    [4]吴康《中国古代梦幻》,海南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90页。
    [1]周作人《自己的园地·花煞》,岳麓书社,1987年,第14页。
    [1](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第1020页。
    [1]《司马氏书仪》卷7《丧仪三》:《家范》卷5《子下》,转引自朱瑞熙《宋代的丧葬习俗》,《学术月刊》,1997年第2期,第73页。
    [2](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100《劝谕榜》。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166页。
    1.(宋)洪迈撰:《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
    3.(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 《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4.(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5.(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 《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9月。
    6. (宋)陈振孙撰: 《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7.(宋)赵与时撰: 《宾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
    8.(宋)委心子撰,金心点校:《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7月。
    9.(明)胡应麟撰:《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10.(金)元好问撰,李正民评注:《续夷坚志评注:元好问志怪小说》,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11.(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2.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2月。
    13.(宋)何薳撰《春渚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4.无名氏撰、金心点校《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5.(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6.(明)冯梦龙著《醒世恒言》卷25《独孤生归途闹梦》,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1.刘道超:《中国善恶报应习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2.[美]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3.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4.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6.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7.[英]丽莉·弗雷泽编,汪培基,汪筱兰译:《金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
    8.[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1768 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9.王日根:《中国科举考试与社会影响》,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
    10.林岩:《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1.李世愉:《中国历代科举生活掠影》,沈阳:沈阳出版社,2005年。
    12.王炳照、徐勇:《中国科举制度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3.刘海峰:《科举制与“科举学”》,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
    14.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5.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16.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
    17.邓启耀:《中国巫蛊考察》,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18.鲁迅著,吴俊编校:《鲁迅学术论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19.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20.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21.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22.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23.马书田:《中国鬼神:彩色图文本》,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
    24.林耀华著,庄孔韶、 林宗成译:《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25.段玉明:《相国寺:在唐宋帝国的神圣与凡俗之间》,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
    26.刘文英、曹玉田:《梦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27.吴康:《中国古代梦幻》,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
    28.[奥]弗洛伊德著,赵辰选译:《梦的解析》,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2月。
    29.岳娟娟、顾迎新:《鬼神》,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30.[日]东山宏久著,郁炜昊译:《凡人做梦智者解梦:心理解析高手》,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
    31.仲侯《梦相大白::破解600 多种梦境的真相》,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32.姚伟钧:《神秘的占梦:梦文化散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33.罗建平:《夜的眼睛:中国梦文化象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34.姜宗妊:《谈梦:以中国古代梦观念评析唐代小说》,天津:南开大学出版,2006年。
    35.赵世瑜、周尚义:《中国文化地理概说》,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36.侯杰、范丽珠:《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37.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38.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39.李剑国:《宋代传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40.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4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42.郭玉雯,《聊斋志异的幻梦世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
    43.傅正谷《中国梦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44.钱穆:《国史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94年。
    45.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6.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47.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48.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49.李春棠:《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5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1.张寅德编选: 《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52.徐岱:《小说形态学》,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
    53.刘世德主编: 《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年。
    54.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55.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
    56.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57.徐华龙:《中国鬼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58.张劲松:《中国鬼信仰》,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
    59.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60.张振军:《传统小说与中国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61.孙逊:《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62.高国藩:《中国巫术史》,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63.[日]渡边欣雄著,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64.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65.[意]克罗齐著,朱光潜等译《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
    1.张祝平:《<夷坚志>材料来源及搜集方式考订》,《南通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2.刘黎明:《<夷坚志>与南宋江南密宗信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3.刘黎明:《<夷坚志>“建德妖鬼”故事研究》,《清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4.张祝平:《<夷坚志>的版本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2期。
    5.刘勇强:《论“三言二拍”对<夷坚志>的继承与改造》,《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6.祝尚书:《科名前定:宋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心态—兼论对宋人志怪小说创作的影响》,《文史哲》,2004年第2期。
    7.刘黎明:《<夷坚志>黄谷蛊毒研究》,《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8.张祝平:《论洪迈的小说观》,《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9.赵章超:《宋志怪小说天命观论略》,《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0.赵章超:《宋志怪小说生成因缘论略》,《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1.唐国锋:《从<夷坚志>看宋代商业信息的传播途径》,《柳州师专学报》,2004年年第3期。
    12.莫秀英:《浅谈<夷坚志>叙事艺术的得失》,《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3.刘黎明:《<夷坚志>与“天心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4。陈筱芳:《中国传统报应观与佛教果报观的差异及文化根源》,《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5.王德毅:《宋代的科举与士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6.陈光崇:《南宋史家洪迈及其亲友轶事辑》,《史学史研究》,2005年第2期。
    17.周榆华、罗宗阳:《<夷坚志>的编撰及洪迈对志怪小说的看法一从<夷坚志>的多篇序言谈起》,《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8。周榆华:《<夷坚志>诸梦中的庶民士子心理探析》,《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9.朱文广:《<夷坚志>情爱故事分析》,《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0。周榆华:《<夷坚志>反映的江西民俗》,《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21。关冰:《<夷坚志>中的鬼灵复仇与复仇意识》,《语文学刊·高教版》,2007年第5期。
    22.王瑾:《论洪迈创作<夷坚志>的动因》,《山西师大学报》,2008年第4期。
    23.李剑国:《<夷坚志>成书考一附论“洪迈现象”》,《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24。李正学:《<夷坚志>研究述评》,《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5。颜章炮:《晚唐至宋福建地区的造神浪潮》,《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3期。
    26.王铭铭:《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综述》,《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
    27。范萤:《宋代民间信仰中的佛教因素》,《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28。葛兆光:《道统、系谱与历史——关于中国思想史脉络的来源与确立》,《文史哲》,2006年第3期。
    29.张祝平:《<夷坚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未刊稿),1997年。
    30.俞黎媛:《福建张圣君信仰》(未刊稿),福建师范大学专门史博士论文,2006年。
    31.冯大北:《唐宋福建民间祀神活动之研究》(未刊稿),福建师范大学宗教学硕士论文,2004年。
    32.关冰:《<夷坚志>神鬼精怪世界的解读》,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未刊稿),2004年。
    33.朱文广《<夷坚志>报应故事所见南宋民众观念与基层社会》(未刊稿),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4.于国华: 《佛禅与<夷坚志>》(未刊稿),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5.丁雅:《<夷坚志>的叙事学研究》(未刊稿),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