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1日生效以来,就吸引了中国社会广泛的关注,已经有多起社会影响力大的反垄断案件见诸各大媒体。作为维持市场经济体系的一部基础性法律,作为维护市场经济有序竞争,保障各市场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与其他规制对象单一的经济法相比,反垄断法处理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及行政性垄断等问题有着不同于其他法律规制对象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反垄断民事诉讼作为一种特殊的诉讼也区别于一般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反垄断民事诉讼针对的垄断违法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反垄断民事诉讼兼具补偿功能、惩罚功能及预防功能。因此,反垄断民事诉讼的实施不仅可以弥补公共实施的不足之处,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反垄断法的有效实施。
     反垄断法既是一部程序法也是一部实体法。但我国反垄断法的配套诉讼制度却十分简单,基本上对诉讼中的管辖问题,原被告主体问题,举证责任问题,行政前置的相关规定方面未给予明确的规定,所有程序上的规定在反垄断法律条文中只反映在简单的一个条款上,这与整个国际形势及我国反垄断法所设立的目的也是不和谐的,也是不利于的反垄断诉讼的发展环境。基于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的现状及不足,所以本文将从整个诉讼全过程出发,将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实践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逐一罗列,再从立法及实践的角度出发,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反垄断法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反垄断民事诉讼(或称反垄断私人执行)相关制度的实践情况进行研究,并特别关注美国、欧盟成员国及日本的诸如诉讼主体的发展趋势、举证责任、赔偿责任、证据相关制度以及行政前置等诉讼制度。根据上述比较并结合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的发展现状,从中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垄断并不是市场经济自由、充分发展导致的垄断,而是还长期存在在计划经济体制惯性下产生的行政垄断。作为最终裁判者的我国法院该有效应对这一审判领域全新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反垄断法作为经济宪法之功效、保障市场的有序竞争、增加司法反垄断案件的结案效率、节约资源成本、更利于司法的公正。
     在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民事诉讼实践比较后,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就我国反垄断民事诉讼制度中几个有争议的相关问题提出一些设置设想:在我国反垄断案件管辖法院上建议由审级较高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在当事人主体设置上建议放宽限制,从而鼓励更多的诉讼主体参加进来,并建议完善公益诉讼;在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分配的设计上应更倾向于弱势群体;同时在损害赔偿责任的制定上建议按照双倍赔偿来制定。
Since "AML" came into force on August 1,2008, it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and a large number of antitrust cases of great social influence are covered in the major media. As a basic law of maintai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ML can grantee the orderly competition market and ensure kinds of economy mainstay healthily develop in market competition. AML is more complicated and more professional than the economic law, in dealing with monopoly agreements, abuse of dominant position, concentration of business operators and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problems. Antitrust Civil Litigation is also a special litigation, different from usual civil action and administrative action. Civil antitrust violations against the monopoly is a special kind of infringements, and now it also has abilities of anti-monopoly civil compensation, penalty function and prevention capabilities in China. Ther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ivil anti-trust can not only make up for the inadequacies of the public to implement, but also further promot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anti-monopoly law.
     Antitrust law is both a process is also a substantive law. However, the matching of antitrust litigation system is very simple, basically the issue of jurisdiction of the proceedings, the original defendant, the main issue, the burden of proof,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administrative front did not give clear provisions.All procedural requirements the provisions in the antitrust laws reflect only the terms in a simple one, this with the entir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the purpose of antitrust laws is established by discord, and it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titrust litigation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anti-monopoly status and the lack of civil litigation, so this whole process starting from the proceedings, the civil antitrust practice of many of the problems one by one in the li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an Union, Japan antitrust fairly complete national and regional civil anti-trust (or antitrust private enforcement) related to the practice of the system studied,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U.S., EU and Japan,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subject of proceedings, burden of proof responsibility, liability, evidence and other related systems and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front. Comparison of the above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anti-trust status, learn about the monopoly of our country at this stage is not the free market economy, led to the monopoly of full development, but also long-standing under the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inertia generated by administrative monopolies. As the final judge of our effective response to the trial court area of the new problems, to maxim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anti-monopoly law as an economic constitution, security and orderly market competition, increase judicial efficiency closed antitrust cases, the cost saving resources more conducive to justice.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titrust civil practice, combined with China's current situation to the system of civil anti-trust issues in several controversial ideas put forward some settings:the antitrust case in China court of competent jurisdiction to recommend a higher level by the trial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jurisdiction; set in the main parties on the proposed relaxation of restrictions on the subject of proceedings in order to encourage more participation in, and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the parties to the design of the allocation of the burden of proof should be more inclined to vulnerable groups; the same tim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ability for damages on the proposal to develop according to double compensation.
引文
①他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广义上的私人执行是指因私人当事人倡导或介入而进行的反垄断法执行:中义上的私人执行是指在诉讼程序中,涉及反垄断法执行的任何私人当事人作为诉讼参与人来指控违法者;狭义上的私人执行是指在诉讼程序中,私人当事人基于反垄断法的规定而提起的独立民事诉讼或民事反诉。按照这样的理解,广义上的私人执行只要有私人当事人倡导或者介入反垄断执行就是私人执行,这样的理解太过宽泛,可以说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反垄断执行。中义上反垄断私人执行实际上包括了反垄断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等诉讼程序。只有狭义的反垄断执行才和本文所要研究的反垄断民事诉讼在内涵和外延上是具有同一性的。
    ②刘宁元:《中外反垄断法实施体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①郑导远:《经济法本质新论》,法律图书馆,http://www.law—lab.corn/|网页9。2009年12月3日访问
    ①[美]史蒂文·苏本、玛格丽特·伍:《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蔡彦敏、徐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
    ①丁虹:《反垄断诉讼制度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②在欧盟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所谓的反垄断法诉讼主要指的是公共执行,公共执行在欧盟反垄断法中处于支配地位。欧盟委员会实际上享有对欧盟竞争法的垄断执行权,其反垄断法的执行基本上也属于竞争主管机构执行的专属领域。《欧共体条约》第八十一条和第八十二条是欧盟竞争法的支柱,但条约没有规定私人可以起诉实施反竞争协议或行为的企业。1962年,欧共体制定了第十七号条例。据该条例的规定,欧委员会实际上对欧盟竞争法享有集中执行权。虽然欧盟成员国竞争主管机关和法院也有权适用欧盟竞争规则,但是,一旦委员会发动执行程序后,成员国当局的行程序就必须终止。该条例同样没有对私人通过法院执行欧盟竞争法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据此,有学者指出,“共同体反托拉斯集中执行体制和缺乏明确的私人执行规定使得私人执行在共同体法律框架内很难找到立足点。
    ③欧盟理事会于2002年12月16日通过了第1/2003号条例(又称现代化条例),对《欧共体条约》第81条和第八十二条实施制度的全面改革,改革主要目标之一是为了促进更有效的欧盟竞争法的私人执行。2005年12月19日,盟委员会还公布了《违反欧共体反托拉斯规则的损害赔偿诉讼绿皮书》绿皮书强调,条约第八十一条和第八十二条规定的反托拉斯规则既可以通过公共来执行,也可以通私人来执行。
    ①欧盟专设一名欧盟委员会委员负责反垄断执法,称为竞争委员,在该竞争委员下面设立了一个负责执行欧洲共同体委员会竞争政策的竞争总局。现在,欧共体委员会竞争总局内社12个主要司局。2008年竞争总局858名正式员工,其中333名负责卡特尔、反托拉斯和推进自由化:107名负责企业合并,184名负责国家补贴;122名负责政策协调、欧洲竞争网络以及国际关系,112名行政人员。2008年,竞争总局的财政预算为8387万欧元。
    ②Directive 2004/48 on the enforc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OJ 2004 L 157/45.
    ③这是一个由1987年成立的“统一民事程序法工作组”在1994年提交的最终报告和法律草案。该条规定,“在所有各方的意见被听取之后,国内法一般规则可以要求或者法院可以命令一方在诉讼中向所有其他相关方提供一份其占有、保管或者涉及相关问题的证据清单,只要这些证据是之前没有向其他各方进行传达的。”并且草案第4.2.1条规定:“提供这样的清单的一方要向对方送达或者允许其他各方检查或复制证据的清单,除此之外,一方有权拒绝披露或者传达。
    ①1977年东京高等法院在“鹤冈油灯诉讼案件”的判决中,承认消费者是《禁止私人垄断及确保公正交易法》第25条规定的损害赔偿请求人。
    ②尚明主编:《主要国家(地区)反垄断法律汇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③《禁止私人垄断及确保公正交易法》直接规定“当其利益受到或将要受到违反了第八条第一款第五项或第十九条之规定的行为侵害,并由此产生或将会产生明显损失时,受害或将要受害者可以请求侵害或将要侵害其利益的事业者或事业者团体停止或预防其侵害”。
    ①康成杰,从淑娟:《论反垄断法的损害赔偿》,《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2期,125—126。
    ②《反垄断法》第九条中规定,由国务院设立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
    ③《反垄断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涉嫌垄断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反垄断执法机构举报。
    ①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①王利明主编:《民商法研究》第5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59-561页。
    ②李国海:《反垄断法损害赔偿制度比较研究》,载《法商研究》2004年第6期。
    ①李俊峰:《反垄断法草案之民事赔偿:专为“堂·吉诃德”而设?》,载《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6月30日第四版。
    ①依据传统民商法的“损害不依阻吓原则”,民法学说一般认为:“在所有损害赔偿的情形中,所共通的是受害人就其所受之损害应获得‘填补’。损害赔偿要赔什么,并不是依处罚原则,也不依阻吓原则,而依据‘均衡之考量’。此种考量系以受害人之利益为准则,不以赔偿义务人之行为作基准。受害人因一定过程蒙受不利,他人就此过程应负责任,加以填补(回复原状)”。因此,传统民法上,损害赔偿的目的仅限于复原,也即填补损害,或者我们通常所说的补偿。
    ②[台]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③曹士兵:《反垄断法研究:从制度到一般理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49页。
    ④“威慑过度”是指被告“基于避免负担不成比例制裁所生成本的考量下,预先放弃对社会整体净福利效果而理应为反托拉斯法所鼓励之竞争行为之负面效果”;“执法过度”是指在三倍损害赔偿的激励下,反垄断私人原告起诉的案件数量过多、过快增长,以致形成滥诉、缠诉,使法院系统被告疲于应对,不堪诉累。绝对三倍损害赔偿制度也只是美国反托拉斯法所独有,其产生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例如,一般的反垄断行为如价格固在美国却被看作是极不道德的,与偷窃没有什么区别。
    ①黄勇:《反垄断法的实施:复杂而艰巨》,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9月27日第三版。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1、张文显著:《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李国海著:《反垄断法实施机制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
    3、田中英夫、竹内昭夫著:《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李龙著:《法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刘宁元主编:《中外反垄断法实施体制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孔祥俊著:《反垄断法原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7、曹士兵著:《反垄断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8、阮方民:《欧盟竞争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高菲著:《论美国反托拉斯法及其域外适用》,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范愉著:《集团诉讼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二版上册),梁小民译,上海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萧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13、[美]小贾尔斯·伯吉斯:《管制和反垄断经济学》,冯金华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美]小贾尔斯·伯吉斯:《管制和反垄断经济学》,冯金华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美]马歇尔·霍华德著,孙南申译:《美国反托拉斯法与贸易法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6、[美]理查德·A·波斯纳:《反托拉斯法》(第二版),孙秋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日]小岛武司著:《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陈刚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8、[日]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沈敏荣:《论反垄断法中合并规则的不确定性》,《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2、王建:《反垄断法私人执行制度初探》,《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
    3、漆多俊:《中国反垄断立法问题研究》,《法学评论》1997年第4期。
    4、漆多俊:《反垄断法立法中行政性垄断问题》,《时代法学》2006年第2期。
    5、刘绍梁:《从意识形态及执行实务看公平交易法》,《政大法学评论》1991年第4期。
    6、曾世雄:《违反公平交易法之损害赔偿》,《政大法学评论》1991年第4期。
    7、李国海:《反垄断法损害赔偿制度比较研究》,《法商研究》2004年第6期。
    8、马洪雨:《从“微软”案看反垄断法的发展趋势——兼论给中国反垄断立法的几点启示》,《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9、张帆:《规制理论与实践》,载于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第154—17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颜运秋:《反垄断法草案损害赔偿制度的经济法学分析》,《经济评论》2006年第6期。
    11、时建中:《私人诉讼与我国反垄断法目标的实现》,《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6期。
    12、徐强胜:《论经济法的政策性》,载《经济经纬》2005年第6期。
    13、丁虹:《反垄断诉讼制度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4、王玉辉:《日本反垄断法损害赔偿制度探讨》,载《现代财经》2005年第7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