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经济危机变异与政策嬗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就在繁荣与萧条中曲折前进。时至今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谁能摆脱经济危机的阴霾。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一旦爆发经济危机,就会出现产品滞销、生产下降、失业增加、企业破产倒闭,社会经济陷入瘫痪、混乱和倒退状态。更有甚者,还会引起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因此,对于这一市场经济的伴生物——经济危机的研究,无疑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重要话题。
     事实上,关于经济危机的研究,早在十九世纪初就已被纳入西方经济学家们的理论视野。200多年来,他们围绕经济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类型和实际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各自不同的分析和探讨,进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当前我们进一步研究经济危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经济学家们关于经济危机的研究,均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缺陷。而唯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历次经济危机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为此,本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之上,运用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围绕经济危机变异及其机理、政府角色变迁和政策嬗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对政府防范和应对经济危机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具体说来,本文除导言外,共分为五章:
     导言部分主要对国内外关于经济危机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提出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并就本文的框架结构、技术路线、创新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
     第一章阐述了经济危机的涵义、主要特点和经济危机变异的表现。本文通过对近百年来爆发的主要经济危机的各自形成背景和具体表现的考察,从具体到抽象,总结出历次经济危机具有破坏性、传导性和周期性三个主要特点。同时认为经济危机表象不一,发生了一定的变异,即呈现出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并存、经济危机负效应的弱化、虚拟经济的主导性和危机爆发的全球性这样几个特点。
     第二章具体分析了经济危机及其变异的机理。关于经济危机的形成机理,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根源的理论总结,以及对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危机根源的理论评析,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并没有过时,它仍然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根源的根本依据。而关于经济危机变异的机理,本文认为政府的介入、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是引发危机变异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在研究经济危机变异的同时,探讨了政府角色变迁与危机变异之间的关系。在古典经济学家的眼中,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自发调节经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而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但是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打破了这一神话。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资产阶级开始重新界定政府在经济活动的作用。而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也随着经济危机的变异而发生了相应的变迁,即经历了政府干预→放任→干预的角色转变。
     第四章具体分析了经济危机变异、政府角色变迁和政策嬗变之间的关系。指出危机变异引发政府角色的变迁,而作为政府应对危机的重要工具——经济政策,也必然随着危机的变异和政府角色的变迁发生着相应的嬗变,即实现了由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再到供求混合管理,由以邻为壑到协调合作,由国内走向国际、通过建立国际经济组织与政府联手应对危机的政策嬗变。从而为我们应对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危机给予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第五章研究了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及其应对政策调整问题。根据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变动轨迹,按照经济学界“谷—谷”划分方法,认为中国自建国以来的经济波动可以划分为十个周期,并认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周期长度不一,并呈现由短周期向长周期演变的趋势;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幅度不一,并呈现波动幅度逐步缩小的趋势;经济周期存在古典型和增长型两种类型,并呈现由古典型为主导向增长型为主导的转变趋势;存在封闭型波动和开放型波动两种情况,并呈现与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由非同步性向同步性转变的趋势。究其原因,本文从社会供求矛盾、经济体制本身的缺陷和经济开放程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它们是造成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基础性原因。同时,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所进行的政策调整予以归纳总结,特别指出了当前经济危机下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政策选择。
     经济危机是当前任何一个发展市场经济的国家所不可避免、迟早要发生的一种现象,在看到它对经济社会造成破坏的同时,更应该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高度重视,即经济危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是进行体制创新的最佳时机、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最佳契机。
Since the world first economic crisis happened in England in 1825, economy of Capitalism has been weaving its way through boom and recession. Till now, no country can exempt from the shadow of economic crisis, no matter it is of developed country or developing, Capitalism or Socialism. Same to all countries, once economic crisis happened, their production would become unmarketable, productivity weakened, unemployment soared, enterprises broken down and as a result, their social economy would fall into status of paralysis, chaos and regression. For some worse situations, political crisis and social instability may also occur. Thus, researches on the by-product of market economy - the crisis, have draw attentions of the world.
     As a matter of fact, researches on economic crisis had been included in the theoretical scope of western economists as early as 19 century. For the last 200 more years, they have been discussing and analyzing causes, types, and remedies of economic crisis independently, which formed into different school of thoughts. These achievements have indee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works on this topic.
     Nonetheless, we have to admit that, the research of economic crisis by these western economists are all conducted based on a precondition, that the Capitalism remain unchanged, and therefore theoretical limitations inevitably exist in these works. On contrast, Marxist economic theory on economic crisis will provide guidance for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past crisis. Thus, this thesis will be conducted based on stand, viewpoint and method of Marxism, analyze issues of economic crisis variation, mechanism, government’s role variation and policy transmutation,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 to counteract economic crisis.
     Apart from‘Introduction’,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In the‘Introduction’chapter, we will briefly discuss recent achievements on research of economic crisis,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 of chosen topic, thesis frame, technical route, innovation point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In Chapter 1, we will illustrate the meaning of economic crisis, its key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s of variations. By reviewing background of main economic crisis and their concrete representations in the past 100 years, we find out that past crisis have three common key characteristics– destructive, conductive and periodic. Moreover, we find that economic crisis has been mutating into different representations by time, such as coexistences of un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weakened negative impact of crisis, dominance of virtual economy and global influences.
     In Chapter 2, we will analyze economic crisis and its mutating mechanism in detail. By summarizing Marx’s theory about economic crisis and other western economists’thought, we believe that the Marx’s theory is still the foundation to recognize economic crisis in modern Capitalist world. Meanwhile, we find that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echnical revolution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re key reasons for the mutation.
     In Chapter 3, we will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s role variation and economic crisis mutation. In the eye of classic economists, the invisible hand of market mechanism can spontaneously adjust economy and achieve optima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while government only acts as“night guide”. However, the occurrence of 1929 crisis broke the myth. The bourgeoisie is forced to redefine government’s role in economic activities after the crisis. Government’s role, has thus been varied as economic crisis varied, from intervention to drift, and back to intervention again.
     In Chapter 4, we will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conomic crisis, government’s role variation and policy transmutation in detail. At first, we figure out that government’s role variation is led by crisis variation, while economic policy, which is the anti-crisis tool for government, would also transmute as others do. Economic policies change from demand management to supply management, then to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from independent implementation to cooperation, from domestic action to international cohesion, and finally reach anti-crisis policies that are implemented by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nd all governments; and this transmutation has indeed enlightened us in counteracting economic crisis.
     In Chapter 5, we will investigate economic periodicity in China and its adjustment policies. According to the path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recession– recession”method, we believe economic periodicity in China since 1949 can be divided into 10 periods with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First is that the periodic length varies, and tends to become longer than the previous one. Second is that the fluctuation range varies, and tends to be smaller. Third is that there were two types of periods– classic and growth, and the later one tends to be dominance. Fourth is that there are two situations– closed and opened, and the period in China tends to be more synchronized to the world. The basic cause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we believ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aspects, the conflict of social demand and supply, the defect of economic institution and the level of open-up. Based on above analysis and the summary of policy adjustment of Chinese government in past economic periods, we figure out the exact problem of China’s economy under current crisis, and put forward some remedies.
     Economic crisis is inevitable for any country that is developing market-oriented economy; it is only a matter of time. As we see the destruction done to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we should also see the positive side of economic crisis, that it provides opportunities to adjust industry structure, conduct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realiz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②[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7页.
    
    ①[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9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0-301页.
    ①刘国光.《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波浪式运动》[J].《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北京:三联书店,1980.
    ②乌家培,刘树成.《经济数量关系三十年》[J].《经济研究》,1985(6).
    ③刘树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周期性初探》[J].《经济研究》,1986(2).
    ④宫著铭.《论中国的经济波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6(9).
    
    ①车维汉.《战后日本经济周期变形的原因》[J].《世界经济》,1999(3).
    ②薛敬孝,张兵.《日本经济周期演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J].《现代日本经济》,2003(5).
    ①王力.《美国经济周期的新因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1).
    ②袁涌波,范方志.《经济全球化下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征》[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4).
    ③程绍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中的亚洲金融—经济危机探析》[J].《和平与发展》,2000(4).
    ④白暴力,梁泳梅.《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后果——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的总爆发》[J].《经济学动态》,2008(12).
    ⑤刘长庚.《世界经济危机新特点研究》[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5).
    ⑥王少国,苏东旭.《1930年代的大萧条与当前经济危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3).
    ⑦刘骏民.《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型》[J].《经济学动态》,1998(3).
    ①雷达,黄族胜.《21世纪以来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失衡》[J].《甘肃社会科学》,2008(4).
    ②谢多.《泰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失调与货币危机》[J].《国际经济评论》,1997(9).
    ③李炳鉴.《罗斯福“新政”及其财经政策理论评析与借鉴》[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0(2).
    ④祝小兵.《克林顿经济学与美国“新经济”》[J].《经济学动态》,1998(10).
    ⑤如许光,袁恩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新特征及“反周期”经济政策的有效性》[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6).
    ⑥刘恒.《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周期形成机理比较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8(11).
    ①张守一.《我国经济周期的特殊原因与波动格局分析》[J].《经济研究》,1995(4).
    ②张立群.《我国的经济周期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1997(6).
    ③黄赜琳.《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J].《财经研究》,2008(11).
    ④童光荣,刘玮.《制度变迁、产业结构调整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经验研究》[J].《经济前沿》,2009(7).
    ⑤雎国余,蓝一.《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微观基础的转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5(1).
    ①卢嘉瑞,徐圣银.《宏观经济政策与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J].《经济研究参考》,2002(72).
    ②董辅礽.《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J].《甘肃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研究》,1999(3).
    ③郑超愚.《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新定位》[J].《教学与研究》, 1999(4).
    ④李长久、柯居韩.《2009年世界经济发展与我国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J].《经济学家》,2009(7).
    ⑤崔军,杜建伟.《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评析》[J].《成人高教学刊》,2009(1).
    ①杨忠.《二十四史全译·宋书·第一册》[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57-558页.
    ①《辞海》(上)[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7页.
    ②《辞源》(修订本)(第一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34页.
    ③《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894页.
    ④《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文版)(第一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8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7页.
    ⑦[苏]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84年版,第l39页.
    ①[苏]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84年版,第l39页.
    ②《辞海》(中)[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2667页.
    ③安国政等主编.《世界知识大辞典》(修订本)[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733页.
    ④刘树成主编.《现代经济辞典》[M].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62页.
    
    ①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中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138页.
    ②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中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138页.
    ③林晨辉.《危机时刻——20年的经济大动荡》[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98-299页.
    ①林晨辉.《危机时刻——20年的经济大动荡》[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07页.
    ②同上,第305页.
    ③同上,第301页.
    ④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中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138页.
    ①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中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4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0页.
    ①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中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0页.
    ①林晨辉.《危机时刻——20年的经济大动荡》[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
    ②林晨辉.《危机时刻——20年的经济大动荡》[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页.
    
    ①宋涛.《资本论》辞典[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05页.
    ②[苏]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1975年版,第168-170页.
    ③[苏]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1975年版,第167页.
    ①韦森.减税富民:大规模生产能力过剩条件下启动内需之本[ EB/ OL ] (2009201219).搜狐博客·韦森·日志.
    ②新华社.中央一号文件四大新亮点[N].天津日报:中国新闻版,2009202203.
    
    ①王鹏.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07.281.
    ②吴土金.金融危机:历史的成因与归宿[EB /OL]. http://finance.sina.com.cn.
    ①[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94-695页。
    ①胡西宁.《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246页.
    ①[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54页.
    ②[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94页.
    ③[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7页.
    ④[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95页.
    
    ①《辞海》(中)[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4373页.
    ②《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60页.
    ①林晨辉.《危机时刻——200年来的经济大动荡》[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99页.
    ①刘崇仪等.《经济周期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①[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33页.
    ②[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0页.
    ①范俏燕.《当前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生成与传导》[J],《财经科学》,2008(7).
    史焕平.《从货币政策视角看美国次贷危机》[J],《价格月刊》,2008(9).
    ②胡志浩.《透过危机看衍生品的发展》[J],《中国金融》,2008(24).
    
    ①[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0页.
    ②[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3页.
    
    
    ①[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78-2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4页.
    ③[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72-2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23页.
    ②[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8页.
    ③[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49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经济危机》(文章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7-398页.
    ②[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94页.
    ③[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41页.
    ④[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6页.
    ⑤[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1页.
    
    ①[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15页.
    ①[法]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530页.
    ②[法]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21页.
    ①[美]哈伯勒.《繁荣与萧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39-147页.
    ①关于熊彼特以上观点,参见熊彼特《经济周期》第一卷,第2、3、4章
    ①[美]哈伯勒.《繁荣与萧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73页.
    ①[美]保罗·A·萨谬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第356—357页.
    ①白暴力,梁泳梅.《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后果——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的总爆发》[J],《经济学动态》,2008(12).
    ①白暴力,梁泳梅.《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后果——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的总爆发》[J],《经济学动态》,2008(12).
    ①IMF, World Eeonomic Outlook[J],May 1997,P45.
    ②[英]约翰·邓宁.《全球化经济若干反论之调和》[J].《国际贸易问题》,1996(3).
    ③智路透社1997年2月18日英文电.
    ④于培伟.《经济全球化的“续”与“变”》[J].《经济研究参考》,2007(2).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中译本,第27页.
    ①欧文·索贝尔.《亚当·斯密是怎样一个制度主义者?》[A].《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集》第4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5页.
    ②陈迅,白远良译释.《萨谬尔森辞典》[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③[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中译本,第380页.
    ④[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中译本,第284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中译本,第473页.
    ①[苏]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7页.
    ②[苏]列宁.《列宁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13页.
    ③[苏]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2页.
    ①[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中文版,第328页.
     ①[德]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75页
    ①[美]布坎南,瓦格纳.《赤字中的遗产——凯恩斯勋爵的政治遗产》[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23-24页.
    ①[英]彭妮?朱娜.《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传——妻子,母亲和政治家》(Penny Junor,Margaret Thatcher,Wife, Morther,Politican)[M].伦敦1983年版,第140-141页.
    ②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③英国经济学编辑部文章.《英国私有化运动的得失》[J],1987年12月19日,转引自《国外社科快报》,1988(12).
    ④拉美经委会.《拉美经委会评论》[J].1988(4).
    ②朱民,边卫红.《危机挑战政府——全球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救市措施批判》[J].《国际金融研究》2009(2).
    ①吴健.《现代资本主义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①[英]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23—324页.
    ②[英]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77页.
    ③[英]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09页.
    ④[英]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77页.
    
    
    ①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77页.
    ②同上,第276页.
    ③资料来源:[美]《总统经济报告》(1979);[美]《财政部公报》,1982年1月号.
    ①吴健.《现代资本主义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2页.
    ②《经济研究》编辑部编.《论当代帝国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6页.
    ③吴健.《现代资本主义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页.
    ④《经济研究》编辑部编.《论当代帝国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9页.
    ①刘绪贻,杨生茂.《战后美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①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②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①David P.Calleo,Americ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3)pp.35-37.
    ①黄素庵,甄炳禧.《重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297页.
    ①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刘树成.《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60年——繁荣与稳定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①樊明太.《中国经济波动的形成机制和模式》[J].《经济研究》,1992(12).
    ①胡鞍钢.《中国经济波动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142页.
    
    ①[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文版)上册[M].北京:商务印务馆,1981年版,第1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102页.
    
    ①[德]卡尔·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文版)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2页.
    ②韩保江,李霞.《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是扩大内需的前提》[J].《理论视野》,2009(5).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1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 [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刘国光.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波浪式运动[J].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北京:三联书店,1980.
    [6]乌家培,刘树成.经济数量关系三十年[J].经济研究,1985(6).
    [7]刘树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周期性初探[J].经济研究,1986(2).
    [8]宫著铭.论中国的经济波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6(9).
    [9]车维汉.战后日本经济周期变形的原因[J].世界经济,1999(3).
    [10]薛敬孝,张兵.日本经济周期演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J].现代日本经济,2003(5).
    [11]王力.美国经济周期的新因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1).
    [12]袁涌波,范方志.经济全球化下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征[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4(4).
    [13]程绍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中的亚洲金融—经济危机探析[J].和平与发展,2000(4).
    [14]白暴力,梁泳梅.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后果——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的总爆发[J].经济学动态,2008(12).
    [15]刘长庚.世界经济危机新特点研究[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5).
    [16]王少国,苏东旭.1930年代的大萧条与当前经济危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3).
    [17]刘骏民.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型[J].经济学动态,1998(3).
    [18]雷达,黄族胜.21世纪以来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失衡[J].甘肃社会科学,2008(4).
    [19]谢多.泰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失调与货币危机[J].国际经济评论,1997(9).
    [20]李炳鉴.罗斯福“新政”及其财经政策理论评析与借鉴[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0(2).
    [21]祝小兵.克林顿经济学与美国“新经济”[J].经济学动态,1998(10).
    [22]如许光,袁恩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新特征及“反周期”经济政策的有效性[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6).
    [23]刘恒.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周期形成机理比较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8(11).
    [24]张守一.我国经济周期的特殊原因与波动格局分析[J].经济研究,1995(4).
    [25]张立群.我国的经济周期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1997(6).
    [26]黄赜琳.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J].财经研究,2008(11).
    [27]童光荣,刘玮.制度变迁、产业结构调整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经验研究[J].经济前沿,2009(7).
    [28]雎国余,蓝一.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微观基础的转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5(1).
    [29]卢嘉瑞,徐圣银.宏观经济政策与我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J].经济研究参考,2002(72).
    [30]董辅礽.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J].甘肃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研究,1999(3).
    [31]郑超愚.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新定位[J].教学与研究, 1999(4).
    [32]李长久、柯居韩.2009年世界经济发展与我国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J].经济学家,2009(7).
    [33]崔军,杜建伟.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评析[J].成人高教学刊,2009(1).
    [34]杨忠.二十四史全译·宋书·第一册[M],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年版.
    [35]辞海(上)[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36]辞源(修订本)(第一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7]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
    [38]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文版)(第一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0] [苏]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84年版.
    [41]辞海(中)[M].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42]安国政等主编.世界知识大辞典(修订本)[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43]刘树成主编.现代经济辞典[M].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4]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中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5]林晨辉.危机时刻——20年的经济大动荡[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46]宋涛.资本论辞典[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7] [苏]门德尔逊.经济危机和周期的理论与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1975年版.
    [48]韦森.减税富民:大规模生产能力过剩条件下启动内需之本[EB/OL](2009201219).搜狐博客·韦森·日志.
    [49]新华社.中央一号文件四大新亮点[N].天津日报:中国新闻版,2009202203.
    [50]王鹏.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07.281.
    [51]吴土金.金融危机:历史的成因与归宿[EB /OL].http://finance.sina.com.cn.
    [52]胡西宁.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53] [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54]香港经济导报1979年11月28日
    [55]刘崇仪等.经济周期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6]范俏燕.当前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生成与传导[J],财经科学,2008(7).
    [57]史焕平.从货币政策视角看美国次贷危机[J],价格月刊,2008(9).
    [58]胡志浩.透过危机看衍生品的发展[J],中国金融,2008(24).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经济危机(文章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63] [法]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64] [美]哈伯勒.繁荣与萧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65] [美]保罗·A·萨谬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66] IMF, World Eeonomic Outlook[J],May 1997,P45.
    [67] [英]约翰·邓宁.全球化经济若干反论之调和[J].国际贸易问题,1996(3).
    [68]智路透社1997年2月18日英文电.
    [69]于培伟.经济全球化的“续”与“变”[J].经济研究参考,2007(2).
    [70]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中译本.
    [71]欧文·索贝尔.亚当·斯密是怎样一个制度主义者?[A].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集第4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72]陈迅,白远良译释.萨谬尔森辞典[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73]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中译本.
    [74] [苏]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5] [苏]列宁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76] [苏]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7] [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中文版.
    [78] [德]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
    [79] [美]布坎南,瓦格纳.赤字中的遗产——凯恩斯勋爵的政治遗产[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
    [80] [英]彭妮?朱娜.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传——妻子,母亲和政治家(Penny Junor,Margaret Thatcher,Wife, Morther,Politican)[M].伦敦1983年版.
    [81]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2]英国经济学编辑部文章.英国私有化运动的得失[J],1987年12月19日,转引自国外社科快报,1988(12).
    [83]拉美经委会.拉美经委会评论[J].1988(4).
    [84]朱民,边卫红.危机挑战政府——全球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救市措施批判[J].国际金融研究2009(2).
    [85]吴健.现代资本主义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6] [美]总统经济报告(1979).
    [87] [美]财政部公报,1982年1月号.
    [88]经济研究编辑部编.论当代帝国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9]刘绪贻,杨生茂.战后美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0]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91] David P.Calleo,American and the World Economy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3)pp.35-37.
    [92]黄素庵,甄炳禧.重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93]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94]刘树成.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60年——繁荣与稳定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95]樊明太.中国经济波动的形成机制和模式[J].经济研究,1992(12).
    [96]胡鞍钢.中国经济波动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7]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文版)上册[M].北京:商务印务馆,1981年版.
    [9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99] [德]卡尔·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文版)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00]韩保江,李霞.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是扩大内需的前提[J].理论视野,2009(5).
    [10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3]徐崇温.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M].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104]靳辉明,罗文东.当代资本主义新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5]李虹.国际经济合作[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6]华俊.现代国际经济合作与组织[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版.
    [107]马淑琴,孙建中.国际经济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108] [英]马克·威廉姆斯著,张汉林等译.国际经济组织与第三世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9]赵景峰.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0]彭晓泉,王光远等.国家干预论[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1]刘丹,傅治平.政府行为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功能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2]彭澎.政府角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3]高鹏程.危机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14]武献华,庞明川.中国经济转轨中的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5]张雷声,顾钰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6]刘恒.当代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及形成机理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7]康绍邦.金融危机后中国的政策选择[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9年版.
    [118]张彤玉,丁为民,陈英等著.嬗变与断裂——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9]郑伟民,黄苏,解德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20]姚国庆.经济虚拟化下的金融危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1]李齐云.政府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2]谢自强.政府干预理论与政府经济职能[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3] [美]科林·里德著,曹占涛等译.金融危机经济学——如何避免下一次经济危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124]吴振兴,袁野.危机与转机——金融风暴、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问题、政策分析与出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版.
    [125]赵长茂.宏观经济管理通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126]鲁照旺.政府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7] [香港]杨卫隆.大国衰落、沦陷的美国经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128]胡代光,厉以宁,袁东明.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9]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0]王中保.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利益关系的变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