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边缘到中心:山东基督教青年会历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基督教外围团体,青年会发挥着辅助教会、传播福音的功能。面对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青年会以社会福音神学为理念,开展“德、智、体、群”四育事工,进行社会服务,培养青年完美人格,试图建立一个基督化的社会。
     基督教青年会作为近代中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宗教性服务团体之一,不仅在近代中国社会属于边缘群体,而且在基督教会内部也居于边缘化的地位。不过,青年会这一边缘化的角色却为其理念和策略的实施提供了一种灵活机制,使之能够与时俱进地进行契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的社会服务,表现出高度的包容性与开放性。青年会不仅做到了“荣神益入”,服务更广泛的人群,传播更广义的基督教文化;而且扩大了自身影响,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关系较为紧密。青年会以其灵活的社会服务获得比其他基督教团体更多的社会认可和民众支持,尤其在解放后青年会的精英领袖更是成为基督教会和三自爱国运动的领导者。可以说,青年会不论是从社会层面还是政治层面都从边缘走到了中心。不过也正是因为青年会灵活的社会服务和“精英化”的领导群体,使其在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中,宗教色彩渐渐弱化,内在的基督教精神慢慢抽离,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最终陷入了与其自身角色期待相矛盾的尴尬境地。
     青年会自传入山东以来,城市青年会和学校青年会都有很大的发展。青年会在山东秉持着社会福音理念和“人格救国,,宗旨,通过四育事工、救济慈善等等为山东民众提供社会服务,又通过“精英化”的组织及其与时俱进的社会和政治取向积极地融入山东地方社会。可以说,青年会在山东的发展,验证了青年会从边缘走向中心这一事实,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样出现世俗化的倾向。
As a Christian's outgroup, the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Y. M. C. A.) assisted the church and sowed the good seed. For the concept of the social gospel theology, Y. M. C. A. engaged in "spiritual, mental, physical, social" education work and social services, in order to train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of young and build a Christian society.
     As one of the modern China's biggest and most influential Christian organizations, Y. M. C. A. marginalized both in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Christian Church. However, the role of the marginalized provided a flexible mechanism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ir ideas and strategies, which made capable of undertaking social services to fi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the society; it's shows a high degree of inclusiveness and openness. Not only achieved the purposes of "glorify God", served the wider population and spread generalized of Christian culture, Y. M. C. A. but also expanded its influence and made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odern Chinese society more closer. The Y. M. C. A. has been recognized by more people and got more supports from the government than any other Christian Missionary community by flexible social work. After the China's War of Liberation, the elite leaders of Y. M. C. A. became the leaders of Christian churches and the Three-Self Patriotic Movement. It can be said that Y M. C. A. made itself from the margins to the center both from the social level and political level. But the religion of Y. M. C. A. was gradually weakened and the secularization became more and more obvious.
     Since the Y. M. C. A. propagated to Shandong, it has a larger development. Y. M. C. A. in Shandong upheld the theory of Social gospel and the purpose of "Personality saves the nation", through the "spiritual, mental, physical, social" education work and relief charity to provide social services for Shandong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Y. M. C. A. integrated into the local society in Shandong actively by the means of " Elite" organization an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We can say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Y. M. C. A. in Shandong verifies the fact of the Y. M. C. A. from the margins to the center. And it shows the phenomenon of becoming secularization as well.
引文
①F. Rawlinson, The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in China, The Chinese Recorder, Vol. LI,1920.5, P.342.
    ①周恩来:《关于基督教及青年会工作的指示》(1949年),G046-01-0228-007,山东省档案馆。
    ① Armstrong Alexander, Shantung (China):A General Outline of the Geography and History of the Province:a Sketch of its Missions, and Notes of a Journey to the Tomb of Confucius, Shanghai Mercury Office.1891.
    ② Forsyth Robert Conventry, Shantung, The Sacred Province of China in Some of Its Aspect, being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relating to Shantung, including brief histories, Shanghai: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1912.
    ③ Hunter Corbett, A Record of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Work in Shantung province, China,1861-1913, (no colophon),1914.
    ④ Heeren John J., On the Shandong Front, a history of the Shantung Mission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 S. A.,1861-1940 in its historic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etting, New York:The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40.
    ① Jr. Hyatt Irwin T., Our Ordered Lives Confess:Three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n Missionaries in East Shantun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② Cliff Norman Howard, A History of The Protestant Move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1895-1951, UMI company, No.9536075,1995.
    ③(美)孟德卫著,潘林译:《灵与肉:山东的天主教1650-1785》,,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④ Daniel W. Fisher, Calvin Wilson Mateer:forty-five years a missionary in Shantung, China, Philadelphia:West minster Press,1911.
    " Helen S. C. Nevius, Our life in China, New York:Robert Carter and Brothers,1869.
    ⑤陶飞亚、刘天路:《基督教与近代山东社会》,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①吴梓明、陶飞亚、赵兴胜:《圣山下的十字架——宗教与社会互动个案研究》,香港道风书社,2005年。
    ②郭大松:《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与桥梁——近代山东早期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及其差会工作》,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
    ③陶飞亚:《中国的基督教乌托邦研究:以民国时期耶稣家庭为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④陶飞亚:《冲突的解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⑤(德)狄德满,崔华杰译:《华北的暴力和恐慌:义和团运动前夕基督教传播和社会冲突》,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①陈银昆:《清季民教冲突的量化分析:1860-1898》,台北:商务印书馆,1991年。
    ②来会理:《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二十五年小史》,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20年。
    ③余日章:《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史略》,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27年。
    ④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编:《中华基督教青年会50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年。
    ⑤袁访赉:《余日章传》,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48年。
    ① Daniel H. Bays, Christianity in China: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② Kenneth Scott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32.
    ③ Kenneth Scott Latourette, World Service:A History of the Foreign Work and World Service of the Y.M.C.A. of U.S.A. and Canada, New York:Association Press,1957.
    ④ Shirley S. Garrett, Social Reformers in Urban China:The Chinese Y.M.C.A.1895-1926,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⑤ Risedorph Kimberly Ann, Reformers, athletes and students:The YMCA in China 1895-1935, Washington University,1994.
    ⑥ Keller Charles Andrew, Making model citizens:The Chinese YMCA, social activism, and internationalism in Republican China,1919-1937, Lawrence:The University of Kansas,1996.
    ⑦ Xing Wenjun, Social gospel, social economics, and the YMCA:Sidney D. Gamble and Princeton-in-Peking,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1992.
    ⑧邢军:《革命之火的洗礼—美国社会福音和中国基督教青年会1919-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① Ira M. Condit, The Chinaman as We See Him, Manchester:Ayer Publishing,1900.
    ② Dunch, Ryan. Fuzhou Protestants and the Making of a Modern China,1857-1927.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1.
    ③ 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s of China, A Study of The Y.W.C.A. of China 1891-1930, Shang Hai, 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s of China,1930.
    ④ KWOK Pui-lan, Chinese Women and Christianity 1860-192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⑤Karen Garner, Precious fire:Maud Russell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2003.
    ⑥ Littell-Lamb Elizabeth A, Going public:the YWCA, "new" women, and social feminism in Republican China, Pennsylvania: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2002.
    ⑦魏外扬:《宣教事业与近代中国》,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78年。
    ⑧查时杰:《中国基督教人物小传》,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1983年。
    ⑨刘远城:《中美文化交流的激荡:基督教青年会对晚清社会的适应与交融1895-1911》,台湾:淡江大学哲学博士论文,1999年。
    ①王成勉:《教会、文化与国家:对基督教史研究的思想与案例》,台北:宇宙光出版社,2006年。
    ②傅浩坚:《基督教青年会对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影响》,香港浸会大学,2000年。
    ③张志伟:《基督化与世俗化的挣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研究1900-1922》,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0年。
    ④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⑤陈秀萍:《沉浮录——中国青运与基督教男女青年会》,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年。
    ⑥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①左芙蓉:《社会福音、社会服务与社会改造--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历史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②赵晓阳:《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③饶中布什:《社会福音的神学》,上海广学会,1924年。
    ④吴耀宗:《社会福音》,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34年。
    ⑤董江阳:《“好消息”里的“更新”:现代基督教福音派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⑥(美)阿利斯特·麦格拉斯,董江阳译:《福音派与基督教的未来》,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⑦姚西伊:《社会福音神学与基督新教在华传教事业》,王忠欣主编:《基督教与中国:历史、神学与对话》,加拿大恩福协会出版,1999年。
    ①F. Rawlinson, The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in China, Chinese Recorder, Vol. LI,1920.5, P.342.
    ①即“群育”。
    ②谢扶雅:《基督教青年会原理》,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23年,第7页。
    ③相关研究见:邢军:《革命之火的洗礼:美国社会福音和中国基督教青年会1919-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董江阳:《“好消息”里的“更新”:现代基督教福音派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美)阿利斯特·麦格拉斯:《福音派与基督教的未来》,董江阳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赵晓阳:《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郭尚鑫:《论美国社会福音运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杨念群:《社会福音派与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与组织基础》,《道风汉语神学学刊》,1998年第8期。姚西伊:《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基要派自由派之争与新教在华传教事业》,《道风汉语神学学刊》,1999年第10期。姚西伊:《社会福音神学与基督新教在华传教事业》,王忠欣主编:《基督教与中国:历史、神学与对话》,加拿大恩福协会出版,1999年。
    ①(美)阿利斯特·麦格拉斯:《福音派与基督教的未来》,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34页。
    ②刘家峰:《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研究1907-1950》,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页。
    ①邢福增:《二十世纪初年的“基督教救国论”(1900-1922)——中国教会回应时代处境一例》,《冲突与融合: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论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2006年,第72页。
    ②邢军:《革命之火的洗礼:美国社会福音和中国基督教青年会1919-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76页。
    ③赵晓阳:《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45页。
    ④鲍乃德:《中国青年会之史的演进》,《中华基督教青年会50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年,第115页。
    ①来会理著,黄稻孙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历史》(约著于1910年前后),第1页,U120-0-64,上海档案馆藏。
    ②来会理著,黄稻孙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历史》(约著于1910年前后),第1页,U120-0-64,上海档案馆藏。
    ③来会理著,黄稻孙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历史》(约著于1910年前后),第2页,U120-0-64,上海档案馆藏。
    ④来会理著,黄稻孙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历史》(约著于1910年前后),第2页,U120-0-64,上海档案馆藏。
    ①来会理:《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二十五年小史》(1920年),第2页,U120-0-63,上海档案馆藏。
    ②来会理著,黄稻孙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历史》(约著于1910年前后),第4页,U120-0-64,上海档案馆藏。
    ③与青年会运动相关的,是美国的“学生志愿国外传教运动”(Movement of student volunteers For Foreign Missions).1886年,基督教青年会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举办了“大学生暑期圣经学校”中发起此项运动,许多信奉基督教的大学生被鼓励志愿去国外传道。
    ④张志伟:《基督化与世俗化的挣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研究1900-1922》,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0年,第14页
    ⑤梁小初:《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五十年简史》,《中华基督教青年会50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年,第92页。
    ⑥《余日章致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第九次全国大会诸同志书》,《青年进步》第67册(1923年11月),第83页。
    ⑦梁小初:《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五十年简史》,《中华基督教青年会50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年,第96页。
    ①梁小初:《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五十年简史》,《中华基督教青年会50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年,第96页。原文为40处市会,但《民国十一年中华基督教城市青年会成绩统计表》(1923年,U120-0-74,上海市档案馆藏)却计为38处。本文有关1922年之数据都以该年统计表为准。
    ②此表根据各年《中华基督教城市青年会成绩统计表》(青年会校会、市会统计表,U120-0-74,上海档案馆藏)及《最近十五年市会会员人数之比较》(《中华基督教青年会50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年,第201页)整理而成。
    ①《中国女青年会小史》(1923年),U121-0-1-1,上海档案馆藏。
    ②陶飞亚、刘天路:《基督教会与近代山东社会》,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7页。
    ①陶飞亚、刘天路:《基督教会与近代山东社会》,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7页。
    ②此表根据《民国十一年中华基督教城市青年会成绩统计表》(1923年,U120-0-74,上海市档案馆藏)整理而成。
    ④《1922年中华基督教学校青年会统计表》(1923年),U120-0-1-565,上海市档案馆藏。
    ①聂会东:《山东省城济南府》,转引自郭大松:《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和桥梁——近代山东早期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及其差会工作》,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第213页。
    ②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1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③《城市青年会成立简史——济南》,《中华基督教青年会50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年,第122页。
    ④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11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①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12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②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13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③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14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④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16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⑤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10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⑥应远涛:《半年来全国青年会军人服务工作概述》,《青年会民国二十六年年鉴》(1937年),第39页,U120-0-24-38,上海档案馆藏。
    ⑦应远涛:《半年来全国青年会军人服务工作概述》,《青年会民国二十六年年鉴》(1937年),第39页,U120-0-24-38,上海档案馆藏。
    ①庄维民、刘因全:《近代山东通商口岸的贸易经济》,《山东史志资料》第二辑,1984年,第30页。
    ②《城市青年会成立简史——烟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50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年,第123页。
    ③《烟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三十周年纪念册》(1933年),第99页,U120-0-240-48,上海档案馆藏。
    ④《烟台青年会二十周年纪念纪念册》(1923年),第10页,U120-0-261,上海档案馆藏。
    ①《智育事业》,《烟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三十周年纪念册》(1933年),第65页,U120-0-240,上海档案馆藏。
    ②《本会三十年史略》,《烟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三十周年纪念册》(1933年),第10页,U120-0-240-48,上海档案馆藏。
    ③王铎:《青岛掌故》,青岛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①袁荣叟:《胶澳志·食货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53页。
    ②《城市青年会成立简史——青岛》,《中华基督教青年会50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年,第125页。
    ①《青年会迎新丁司令等参加,勉以服务地方》,(青岛)《民言报》,1947年11月24日。
    ②《城市青年会成立简史——周村》,《中华基督教青年会50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年,第125页。
    ③王筠青:《本会经过与事实》(1923年),U120-0-246,上海档案馆藏。
    ④《城市青年会成立简史——周村》,《中华基督教青年会50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年,第125页。
    ⑤王筠青:《本会经过与事实》(1923年),U120-0-246,上海档案馆藏。
    ①王筠青:《本会经过与事实》(1923年),U120-0-246,上海档案馆藏。
    ②王守中:《威海卫与甲午战争》,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③《城市青年会成立简史——威海卫》,《中华基督教青年会50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年,第126页。
    ④贺楙庆:《威海卫青年会一年来之回顾》,《威海青年》第一期第八卷,1932年7月。
    ⑤王钧堂:《青州基督教青年会说明书》(约著于1922年),U120-0-1-109,上海档案馆藏。
    ①王钧堂:《青州基督教青年会说明书》(约著于1922年),U120-0-1-109,上海档案馆藏。
    ②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67页。
    ①王钧堂:《青州基督教青年会说明书》,约著于1922年,U120-0-1-109,上海档案馆藏。
    ②王钧堂:《青州基督教青年会说明书》,约著于1922年,U120-0-1-109,上海档案馆藏。
    ③王筠青:《本会经过与事实》,1923年,U120-0-246,上海档案馆藏。
    ④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译:《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406页。
    ⑤1930年及1933年人口数据来自于山东省省情资料库(http://sd.infobase.gov.cn/bin/mse.exe?seachword=%u5C71%u4E1C%u5404%u53BF%u5212%u5206%u533A %u6570%u4E0E%u6237%u53E3%u6BD4%u8F83%u8868&K=a&A=57&rec=94&list=&page=&run=13).
    ①相关研究见:梁家麟:《广东基督教教育1807-1953》,香港:建道神学院,1993年。胡卫清:《普遍主义的挑战: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研究(1877—192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王忠欣:《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吴梓明:《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尹文涓:《基督教与近代中等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②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39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③王元德,齐鲁大学毕业,1916年任济南青年会干事,先后任德育部、智育部干事及小学校长。
    ④陶德满,外籍干事,大学毕业,1916年来济南青年会,任智育部干事和英文夜校校长。
    ①相关研究见:左芙蓉:《社会福音、社会服务与社会改造: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历史研究(1906-1949)》,北京:宗教文化山版社,2005年。赵晓阳:《20世纪上半叶中国妇女的启蒙与觉醒——以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女工夜校为对象》,《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②《青年会各校已开学》,(青岛)《大青岛报》,1924年8月21日,青岛档案馆藏。
    ③《济南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民国二十八年度会务年报告》(1940年),第8页,U120-0-98-9,上海档案馆藏。
    ④1922年,全国开始实施《壬戌学制》,中学改为“三三制”,即初高中学制各为3年。
    ①《育才初级中学》,《烟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三十周年纪念册》(1933年),第74页,U120-0-240,上海档案馆藏。
    ②郑仿桥,时任济南青年会总干事,毕业于齐鲁大学,历任济南、烟台、周村、开封等各地青年会干事。
    ③《济南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民国二十八年度会务年报告》(1940年),第9页,U120-0-98-9,上海档案馆藏。
    ④该学校在1956年改为公办济南第十九中学。
    ⑤青年中学在解放后改为青岛市第五中学。
    ⑥赵化程,山东昌邑人,东南大学毕业,1946年出任青岛青年会总干事,曾任济南青年会总干事。
    ⑦ 《补救失学学生,青年会成立青年中学,定期招生九月初开课》,(青岛)《青岛公报》,1946年8月18日,青岛档案馆藏。
    ①《民国三十五年度第一学期青岛市私立青年初级中学统计报表》(1946年),A0021-001-00629,青岛档案馆藏。
    ②校址在大同路青年会内,招收高中、初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历者。设有预科、国文专科、法律专科、合修科、补习科。高小毕业入预科修业一年,然后升入专科,三年毕业。
    ③《本会沿革及其工作概要》,《济南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特刊》(1933年),第15页,U120-0-245,上海档案馆藏。
    ④《本会概要》,《烟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三十周年纪念册》(1933年),第60页,U120-0-240,上海档案馆藏。
    ①《筹备青年中学基金青年会举行音乐会,昨招待记者报告筹募基金意义》,(青岛)《军民日报》,1947年4月16日,青岛档案馆藏。
    ②《本会十九年度之工作报告》,《济南基督教青年会第十五届征友特刊》(1931年),第11页,U120-0-261,上海档案馆藏。
    ③《青年会举办夏令学生会》,(青岛)《军民日报》,1947年7月25日,青岛档案馆藏。
    ④《青年中学集资救济流亡中学》,(青岛)《平民报社》,1947年2月26日,青岛档案馆藏。
    ⑤《救济勤贫学生》,(青岛)《民言报》,1946年7月25日,青岛档案馆藏。
    ①《烟台青年会二十周年纪念册》(1923年),U120-0-261,上海档案馆藏。
    ②郭金南,山东沂水人,1926年出任青岛青年会总干事。
    ③孙传章,山东潍县人,烟台益文商学院毕业,1949年出任青岛青年会总干事。
    ④《青岛青年会职业补习学校沿革》(1949年),A0021-001-00628,青岛档案馆藏。
    ①《青岛市基督教青年会附设补习学校概况表》(1946年),B0027-006-00589,青岛档案馆藏。
    ②根据《民国37年10月青岛市基督教青年会补习学校概况表》(1949年)整理,B0027-006-00589,青岛档案馆藏。
    ①《青岛青年会附设补习学校各科教学实施概况》(1949年),B0027-006-00589,青岛档案馆藏。
    ”郝瑞满,外籍干事,1921年代理济南青年会总干事。
    ②《本会二十五年度工作概要》,《济南基督教青年会第廿一届征友特刊》(1937年),第13页,上海档案馆藏。
    ④根据《民国37年10月青岛市基督教青年会补习学校概况表》(1949年)整理,B0027-006-00589,青岛档案馆藏。
    ①《嘉惠贫生》,《威海青年》,1934年1月12日,U120-0-287,上海档案馆藏。
    ②《济南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民国二十八年会务年报告》(1940年),第5页,U120-0-98-9,上海档案馆藏。
    ③《劳工部事业》,《烟台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特刊》(1934年),第17页,U121-0-75,上海档案馆藏。
    ①《平民事业》,《烟台青年会廿周年纪念册》(1923年),U120-0-246,上海档案馆藏。
    ②根据《烟台平民教育报告书》(1923年)整理,第13页,U120-0-109,上海档案馆藏。
    ③根据《烟台平民教育报告书》(1923年)整理,第14页,U120-0-109,上海档案馆藏。
    ①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53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②据《烟台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特刊》(1933年,U121-0-75,上海档案馆藏)可知,循环书库所藏图书分六类:家政、公民、小说、宗教、哲学、经济等,另有定期报纸杂志二十余种,每星期派专人分送循环一次,据统计,1932年一年,每次平均有45人阅览,全年共计1080人,阅书2160册,成绩颇有可观。
    ③《平民教育》,《烟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第十六届征友大会特刊》(1931年),第14页,U120-0-262-108,上海档案馆藏。
    ④《智育事业》,《烟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三十周年纪念册》(1933年),第65页,U120-0-240,上海档案馆藏。
    ①《平民教育》,《烟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第十六届征友大会特刊》(1931年),第14页,U120-0-262-108,上海档案馆藏。
    ②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53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③《组织民教讲演团》,《威海青年》,1932年7月7日,U120-0-287,上海档案馆藏。
    ④刘湛恩,傅若愚:《青年会与公民教育运动》,《青年进步》第91册,1926年3月,第37页。
    ⑤董修甲:《青年会对公民教育之贡献》,《中华基督教青年会50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年,第40页。
    ⑥董修甲:《青年会对公民教育之贡献》,《中华基督教青年会50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年,第40页。
    ①刘湛恩,傅若愚:《青年会与公民教育运动》,《青年进步》第91册,1926年3月,第37页。
    ②刘湛恩,傅若愚:《青年会与公民教育运动》,《青年进步》第91册,1926年3月,第43页。
    ③《青年会第十一届全国大会宣言》,《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第十一届全国大会报告》(1929年),U120-0-11上海档案馆馆藏。
    ④即组织十岁至十八岁少年进行公民训练。
    ⑤《济南基督教青年会第廿一届征友特刊》(1937年),第8页,U120-1-261-88,上海档案馆藏。
    ①黄文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与公民教育运动(1923—1930)》,《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②董修甲:《青年会对公民教育之贡献》,《中华基督教青年会50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年,第44页。
    ①江文汉:《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页。
    ②《汪精卫先生勗词》,《中华基督教青年会50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年,第7页。
    ③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32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④《董事长致会员诸君的一封信》,《济南青年》第三卷,1937年7月5日,U120-0-287,上海档案馆藏。
    ①王筠青:《本会经过与事实》(1923年),U120-0-246,上海档案馆藏。
    ②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6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③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18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④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20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①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39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①《郑仿侨就职礼》,《济南青年》第三卷,1937年7月5日,U120-0-287,上海档案馆藏。
    ②《会外服务》,《济南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民国二十八年度报告》(1940年),第20、21页,U120-0-98-9,上海档案馆藏。
    ③《张达忱简历表》(1946年),J100-01-0060-0031,山东省档案馆藏。
    ④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37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①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37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②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37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③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32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④《济南青年会章程》(时间不详),U120-0-98-1,上海档案馆藏。
    ⑤此表根据现有档案资料,并利用山东省省情资料库及网上资源整理而成。济南青年会历年董事众多,很多董事难以考据。此表所列出的董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们在当时社会上是有一定影响的。
    ②转引自张志伟:《基督化与世俗化的挣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研究1900-1922》,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0年,第101页。
    ④转引自张志伟:《基督化与世俗化的挣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研究1900-1922》,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0年,第101页。
    ①袁访赉:《余日章传》,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48年,第51页。
    ①转引自邢军:《革命之火的洗礼:美国社会福音和中国基督教青年会,1919-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56页
    ②罗竹风:《缅怀吴耀宗先生,坚持“三自爱国”道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编:《回忆吴耀宗先生》,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1982年,第206页。
    ④鲍乃德:《鲍乃德的工作报告》,1934年7月14日,第13页,年度报告档案。转引自邢军:《革命之火的洗礼:美国社会福音和中国基督教青年会,1919-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16页。
    ①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55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②《济南青年会章程》(时间不详),U120-0-98-1,上海档案馆藏。
    ①转引自邢军:《革命之火的洗礼:美国社会福音和中国基督教青年会,1919-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58页。
    ②《本会参加夏令卫生运动》,《济南青年》第三卷,1937年,U120-0-287-1,上海档案馆藏。
    ③《为防范青年会潜伏共党活动的代电》(1948年1月6口),J001-12-009-038,山东省档案馆。
    ④《青年会经费由全国青联统一掌握的通知》(1955年11月26日),A004-02-0092-007,山东省档案馆。
    ①梁小初:《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五十年简史》,《中华基督教青年会50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年,第92页。
    ②《孙中山先生勗青年会之言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50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年,第1页。
    ③目前学界有关征友运动的研究,仅见于张志伟:《基督化与世俗化的挣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研究1900-1922》(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0年)一书中。该著为本章研究山东地区基督教青年会的征友运动提供了思路。
    ④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29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29、30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①《济南基督教青年会第二十一届征友特刊》(1937年),第33页,U120-1-261-88,上海市档案馆藏。
    ②《济南基督教青年会第二十一届征友特刊》(1937年),第34页,U120-1-261-88,上海市档案馆藏。
    ③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23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24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济南基督教青年会第二十一届征友特刊》(1937年),第5页,U120-1-261-88,上海市档案馆藏。
    ①《烟台青年会第十六届征友大会特刊》(1931年),第6页,U120-0-262-108,上海档案馆藏。
    ②《烟台基督教青年会第二十届征友特刊》(]936年),U120-0-262-124,上海档案馆藏。
    ③刘儒席,地方军阀,素有“胶东王”之称。
    ④《烟台基督教青年会第十四届征友大会特刊》(1929年),U120-0-262-30,上海档案馆藏。
    ⑤《烟台基督教青年会第十四届征友大会特刊》(1929年),U120-0-262-30,上海档案馆藏。
    ①《烟台青年会第十六届征友大会特刊》(1931年),第9页,U120-0-262-108,上海档案馆藏。
    ②《烟台青年会第十六届征友大会特刊》(1931年),第10页,U120-0-262-108,上海档案馆藏。
    ③《十二届征友开幕典礼盛况》,《青岛青年》,第20卷第五期,1937年5月12日,U120-0-287-241,上海档案馆藏。
    ④《烟台青年会第十六届征友大会特刊》(1931年),第11页,U120-0-262-108,上海档案馆藏。
    ①《本届征友结束》,《威海青年》第三十一卷,1934年9月9日,U120-0-287,上海档案馆藏。
    ②《烟台青年会第十六届征友大会特刊》(1931年),第10页,U120-0-262-108,上海档案馆藏。
    ③《第十二届征友开始》,《青岛青年》第20卷第五期,1937年5月12日,U120-0-287-241,上海档案馆藏。
    ①《济南青年会二十周年纪念刊》(1933年),U120-0-245,上海档案馆藏。
    ②《烟台青年会二十周年纪念册》(1923年),U120-0-261,上海档案馆藏。
    ③根据1927年、1928年、1929年、1930年中华基督教城市青年会成绩统计表整理,U120-0-74,上海档案馆藏。
    ①《济南青年会章程》(时间不详),U120-0-98-1,上海档案馆藏。
    ②《济南青年会章程》(时间不详),U120-0-98-1,上海档案馆藏。
    ③《青岛青年会第九届征友大会特刊》(1934年),U120-0-261-26,上海档案馆藏。
    ④《济南基督教青年会第二十一届征友特刊》(1937年),第5页,U120-1-261-88,上海档案馆藏。
    ⑤《烟台青年会第十六届征友大会特刊》(1931年),第9页,U120-0-262-108,上海档案馆藏。
    ⑥朱立德:《对于青年会之检讨与展望》,《中华基督教青年会50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年,第22页。
    ①张达忱:《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第43页,U120-98-32,上海档案馆藏。
    ②《济南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民国二十八年度会务年报告》(1940年),第14页,U120-0-98-9,上海档案馆藏。
    ④李培恩:《青年会与社会》,《中华基督教青年会50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年,第27页。
    ⑤朱立德:《对于青年会之检讨与展望》,《中华基督教青年会50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年,第22页。
    ①《济南基督教青年会民国二十八年度会务年报告》(1940年),第1页,U120-0-98-9,上海档案馆藏。
    ①王筠青:《本会经过与事实》(1923年),U120-0-246,上海档案馆藏。
    ②《烟台青年会第十六届征友大会特刊》(1931年),第16页,U120-0-262-108,上海档案馆藏。
    ①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译:《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792页。
    ②鲍乃德:《青年会之统计》,《同工》第46号,1925年11月,第7页。
    ③《民国十一年中华基督教城市青年会成绩统计表》(1923年),U120-0-74,上海档案馆藏。
    ④《济南基督教青年会第二一十一届征友特刊》(1937年),第36页,U120-1-261-88,上海档案馆藏。
    ①《济南基督教青年会民国二十五年度工作报告概要》(1937年),第20页,U120-1-261,上海档案馆藏。
    ②《济南基督教青年会民国二十八年度会务年报告》(1940年),第5页,U120-0-98-9,上海档案馆藏。
    ③艾迪:《烟台和中国其他地方》,《青年会人》第49卷,1923年3月,第327页。转引自邢军:《革命之火的洗礼:美国社会福音和中国基督教青年会1919-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2页。
    ①转引自刘远城:《中美文化交流的激荡:基督教青年会对晚清社会的适应与交融1895-1911》,淡江大学,1999年,第8页。
    《青年》、《青年进步》、《女青年》、《女铎》、《青年归主》
    《青岛民报》、《青岛时报》、《民言报》、《晨星报》
    The Chinese Recorder (1867-1941)
    1.《人格救国——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民众教育专号》,1929年,U120-0-329。
    2.《济南青年会略史》,1931年,U120-98-32。
    3.《济南基督教青年会第十五届征友特刊》,1931年,U 120-0-261-59。
    4.《济南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特刊》,1933年,U120-0-245。
    5.《济南青年》第一卷1期及第二卷7期,1937年,U120-0-287-1。
    6.《济南基督教青年会第廿一届征友特刊》,1937年,U120-1-261-88。
    7.《济南青年会章程》,时间不详,U120-0-98-1。
    8.《济南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民国二十八年度会务年报告》,1940年,U120-0-98-9。
    9.《济南基督教女青年会章程及入会须知》,1947年,U121-0-70-21。
    10.《青岛青年会第八届征友特刊》,1931年,U120-0-261-1。
    11.《青岛基督教青年会新会所开幕纪念册》,1932年,U120-0-238-1。
    12.《青岛青年会第九届征友特刊》,1934年,U120-0-261-26。
    13.《青岛青年》第44期,1934年,U120-0-287-107。
    14.《青岛青年》第十二卷3-7期,1937年,U120-0-287-141。
    15.《青岛基督教青年会会员录》,时间不详,U120-0-54。
    16.《烟台平民教育报告书》,1923年,U120-0-109-155。
    17.《烟台基督教青年会二十周年纪念》,1923年,U120-0-261。
    18.《烟台基督教青年会第十四届征友大会特刊》,1929年,U120-0-262-30。
    19.《烟台基督教青年会第十六届征友大会特刊》,1931年,U120-0-262-108。
    20.《烟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三十周年纪念册》,1933年,U120-0-240。
    21.《烟台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特刊》,1934年,U120-0-75。
    22.《烟台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特刊各部事工概要》,1934年,U120-0-75-35。
    23.《烟台基督教青年会第二十届征友特刊》,1936年,U120-0-262-124。
    24.《威海卫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成立纪念册》,1932年,U120-0-239。
    25.《威海青年》第二卷第1-32期,1932-1934年,U120-0-287。
    26.《威海卫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第三届征友大会特刊》,1934年,U120-0-262。
    27.《青州基督教青年会说明书》,约著于1922年,U120-0-109。
    28.《周村基督教青年会开幕》,1923年,U120-0-246。
    29.《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历史》,约著于1910年前后,U120-0-64。
    30.《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成绩报告》,1915年-1918年,U120-0-1-1。
    31.《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报告》,1922年,U120-0-1-565。
    32.《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的本土化》,1926年,U120-0-397-16。
    33. Summary of the 1930 special study report,1930年,U120-0-114。
    34.《青年会民国二十一年年鉴之合作团体之名录》,1932年,U120-0-19-160。
    35.《青年会民国二十二年年鉴之各会董干事名录》,1933年,U120-0-20-109。
    36.《青年会民国二十二年年鉴之战区服务工作报告》,1933年,U120-0-20-41。
    37.《全国总会青年事业委员会报告书第20号》,1933年,U120-0-9-1。
    38.《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第三届常会日程及提案》,1933年,U120-0-10-1。
    39.《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五十周年纪念册》,1935年,U120-0-233。
    40.《青年会民国二十四年年鉴之联青社在中国发展至经过》,1935年,U120-0-22-49。
    41.《青年会民国二十六年年鉴之非常时期中青年会学生事业》,1937年,U120-0-24-26。
    42.《全国青年会军人服务工作报告》,1937年,U120-0-362-1。
    43.《青年会民国二十七年年鉴之全国学生救济工作概况》,1938年,U120-0-25-25。
    44.《非常时期之青年会》,1938年,U120-0-381-14。
    45.《大时代中之青年会》,1939年,U120-0-381-1。
    46.《青年会校会、市会统计表及各学校内基督教团体报告表》,U120-0-74。
    47.《青年会全国总干事座谈会议记录之各地报告》,1950年,U120-0-33-15。
    48.《中国女青年会小史》,1930年,U121-0-1-1。
    49.《中国女青年会委员、职员一览表》,1934年,U121-0-3-50。
    50.《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干事联合会同工录》,1943年,U121-0-3-117。
    51.《各地女青年会概况、环境调查》,约于1945年后,U121-0-29。
    1.《濠北头青年会经费卷》,1923年,B0022-001-00349-0002。
    2.《关于基督教青年会介绍贫民孙明德到习艺所习艺的便函》,1929年,B0038-001-00482。
    3.《关于劝募旧衣救济西川路脏土沟遭火难民的呈文》,1932年,B0021-003-00062-0082。
    4.《市盲童学校、中华基督青年会关于筹款赈灾、扩充校舍的呈文及政府的指令》,1933年,B0021-003-00198。
    5.《关于推进平民教育力求普及的训令》,1934年,B0021-003-00458-0171。
    6.《青岛市市立民众学校暂行规程》,1934年,B0021-003-00458-0153。
    7.《青岛市民众学校招生简则》,1934年,B0021-003-00458-0176。
    8.《青岛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组织戒毒演讲团前往毒品戒验所讲演》,1935年,A0017-003-01445。
    9.《青岛市节约储蓄运动宣言》,1936年,B0038-003-01013-0011。
    10.《关于请用本市高中毕业学生的笺函》,1946年,B0030-001-00168-0140。
    11.《为本会在敌人占据青市期间损失情形造册》,1946年,B0024-001-01151-0001。
    12.《青岛市基督教青年会附设补习学习概况表》,1946年,B0027-006-00589。
    13.《关于救济或介绍职业为毕业失业学生的函》,1946年,B0040-002-00141。
    14.《青岛市私立青年初级中学概况一览表》,1946年,A0021-001-00629-0044。
    15.《青岛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工作概况表》,1946年,A0021-001-00629-0045。
    16.《关于倡导征募不遗余力、奖励义兴的函》,1946年,B0040-006-00183-0086。
    17.《青岛市社会局青岛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合办残疾教养所章程》,1947年,B0024-003-00141-0045。
    18.《青岛市政府社会局青岛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合办残疾教养所董事会成立会记录》,1947年,B 0024-003-00174-0026。
    19.《青岛市政府社会局、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合办残疾教养所董事会募到基金统计表》,1947年,B0021-005-00111-0089。
    20.《青岛市社会局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合办残疾教养所工作计划大纲》,1947年,B0024-001-00844。
    21.《青岛市基督教青年会实习学校概况》,1948年,B0027-006-09177。
    22.《青岛市青年会职业补习学校沿革》,1949年,A0021-001-00628。
    23.《青岛市私立青年初级中学组织大纲及学则》,时间不详,B0024-001-00912-0080。
    24.《关于请社会局派员指导赈衣的呈文》,时间不详,B0021-003-00062-0091。
    25.《关于青岛中华基督教青年会、青岛市立救济院等举办筹募基金音乐会等事宜的呈文指令》,时间不详,A0021-001-00628。
    26.《基督教青年会材料卷(英文)》,A0021-001-00619。
    27.《基督教青年会材料卷(英文)》,A0021-001-00620。
    28.《基督教青年会董事会议记录及大事纪要等材料》,A0021-001-00615。
    29.《基督教青年会董事会议记录及大事纪要等材料》,A0021-001-00616。
    1.《齐鲁大学乐天乐教授讲演《今日世纪之趋势》即希驾临听讲》,1934年,J110-01-0470-005。
    2.《关于设立店员训练班的函》,1934年,J115-03-1618-014。
    3.《函达四月一日起在本会举行全市男女个人乒乓公开赛请领赐奖品的函》,1934年,J110-01-0481-002。
    4.《关于邀请出席青年会全体委员大会的函》,1936年,J115-03-0383-004。
    5.《本部招生简章及报名日期》,1941年,J115-03-0039-221。
    6.《向省公署转呈青年会小学立案表册的呈文》,1941年,J101-16-0085-049。
    7.《关于本会复员后第一届征友运动的文》,1946年,J115-03-0855-008-019。
    8.《崇华中学设立之困难及目前被迫之苦衷》,1946年,J101-12-0160-001-013。
    9.《张达忱简历表》,1946年,J100-01-0060-0031。
    10.《为领取整理衣物剩余物品与济南基督教女青年会的来往文件》,1947年,J100-01-0272-018。
    11.《为防范青年会潜伏共党活动代电》,1948年,J001-12-0009-038。
    12.《关于基督教及青年会工作的指示》,1949年,G046-01-0228-007。
    13.《关于基督教青年会经费补助的通知》,1955年,A004-02-0157-007。
    14.《青年会经费由全国青联统一掌握的通知》,1955年,A004-02-0092-007。
    15.《张达忱登记表》,1956年,A010-02-0019-021。
    16.《关于青年会义展救济难民的函》,时间不详,J115-03-1769-108。
    17.《簿记会计第11班同学录》,时间不详,J101-14-0042-001。
    1.谢洪赍:《青年会代答》,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组合,1914年。
    2.作者不详:《青年会事业概要》,1918年。
    3.中国基督教教育委员会编:《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商务印书馆,1922年。
    4.谢扶雅:《基督教青年会原理》,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23年。
    5.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编:《中华基督教年鉴》,上海广学会,1925-1936年。
    6.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年鉴》,上海:中华全国基督敦协进会,1927年。
    7.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编辑部编纂:《家庭问题讨论集》,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编辑部,1927年。
    8.吴耀宗:《社会福音》,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34年。
    9.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编:《中华基督教青年会50周年纪念册》(1885—1935),上海: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年。
    10.烟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编:《基青学术演讲集》,烟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印,1935年。
    11.李振声编:《儿童教育问题集编》,青岛青年会少年部发行,1935年。
    12.吴耀宗:《大时代的宗教信仰》,香港:青年协会书局,1938年。
    13.费尔顿:《基督教与远东乡村建设》,上海:广学会,1940年。
    14.袁访赉:《余日章传》,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48年。
    15.林治平:《基督教与中国近代化论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
    16.魏外扬:《宣教事业与近代中国》,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78年。
    1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山东文史资料选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
    18.查时杰:《中国基督教人物小传》,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1983年。
    19.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译:《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1901-192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20.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21.陈秀萍:《沉浮录——中国青运与基督教男女青年会》,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年。
    22.林荣洪:《风潮中奋起的中国教会》,香港:天道书楼,1990年。
    23.陶飞亚、刘天路著:《基督教会与近代山东社会》,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
    24.顾卫民:《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25.邢福增、梁家麟:《五十年代三自运动的研究》,香港建道神学院,1996年。
    26.黄新宪:《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变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
    27.梁家麟:《吴耀宗三论》,香港建道神学院,1996年。
    28.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29.史静寰、王立新:《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知识分子》,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
    30.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宗教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31.林荣洪:《中华神学五十年1900-1949》,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1998年。
    32.徐以骅:《教会大学与神学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
    33.李湘敏:《基督教教育与近代中国妇女》,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
    34.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35.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36.董江阳:《“好消息”里的“更新”:现代基督教福音派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7.(美)阿利斯特·麦格拉斯,董江阳译:《福音派与基督教的未来》,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38.刘家峰、刘天路:《抗日战争时期的基督教大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
    39.段琦:《奋进的历程: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40.吴梓明等:《圣山脚下的十字架——宗教与社会互动个案研究》,香港:道风书社,2005年。
    41.陶飞亚:《边缘的历史: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2.左芙蓉:《社会福音、社会服务与社会改造——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历史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43.刘家峰:《离异与融会:中国基督徒与本色教会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4.陶飞亚:《性别与历史: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5.王成勉:《教会、文化与国家:对基督教史研究的思想与案例》,台北:宇宙光出版社,2006年。
    46.邢福增:《冲突与融合: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论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2006年。
    47.邢军:《革命之火的洗礼——美国社会福音和中国基督教青年会1919-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48.郭大松编译:《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和桥梁——近代山东早期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及其差会工作》,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
    49.尹文涓:《基督教与中国近代中等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50.赵晓阳:《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51.刘家峰:《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52.(美)孟德卫:《灵与肉:山东的天主教1650-1785》,潘林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53.陶飞亚、杨卫华:《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研究入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54.张先清:《官府,宗族与天主教:17-19世纪福安乡村教会的历史叙事》,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55.(美)鲍德威:《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56.罗世龙:《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与近代天津文明》,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
    57.张志伟:《基督化与世俗化的挣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研究1900-1922》,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0年。
    58.杨天宏:《救赎与自救——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59.梁冠霆:《留美青年的信仰追寻:北美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研究1909-1951》,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60.李传斌:《条约特权制度下的医疗事业: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研究1835-1937》,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61.(德)狄德满:《华北的暴力和恐慌:义和团运动前夕基督教传播和社会冲突》,崔华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62.陶飞亚:《冲突的解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63.邓杰:《医疗与布道:中华基督教会在川康边地的医疗服务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1.王成勉:《余日章与公民教育运动》,《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6年。
    2.刘元城:《中美文化交流的激荡:基督教青年会对晚清社会的适应与交融1895-1911》,新北:淡江大学,1999年。
    3.傅浩坚:《基督教青年会对中国近代体育发展的影响》,香港浸会大学,2000年。
    4.沈建中:《中国友人鲍乃德》,《浙江档案》,2000年第6期。
    5.王成勉:《余日章政教观之研究》,《离异与融会:中国基督徒与本色教会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6.孙彰道:《试论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开展社会服务事工的神学意义》,《金陵神学志》,2006年第4期。
    7.贾永梅:《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史实考略》,《史学月刊》,2008年第2期。
    8.陈名实:《基督教青年会与中国近代体育事业》,《中国宗教》,2008年第7期。
    9.覃小放,余子侠:《恽代英与基督教青年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0.姚二刚:《论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对平民教育的促进作用》,《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09年第24期。
    11.郑利群:《抗战前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宗教活动》,《天风》,2010年第1期。
    12.赵怀英:《基督教青年会的起源与北美协会的“世界服务”》,《美国研究》,2010年第2期。
    13.赵晓阳:《20世纪上半叶中国妇女的启蒙与觉醒——以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女工夜校为对象》,《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4.金兵:《基督教青年会与民国时期的职业指导》,《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4期。
    15.黄文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与公民教育运动(1923—1930)》,《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16.黄海波:《青年会模式: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社会公益组织及其特征——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为例》,《学会》,2010年第6期。
    17.赵晓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军人服务部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2期。
    18.吴建荣:《在与社会互动中实践信仰——以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为例》,《天风》,2011年第7期。
    1. Helen S. C. Nevius, Our life in China, New York:Robert Carter and Brothers, 1869.
    2. D. Mac Gillivray, 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of China 1807-1907, Shang Hai: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907.
    3. Hunter Corbett, A Record of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Work in Shantung province, China,1861-1913, (no colophon),1914.
    4. Armstrong Alexander, Shantung (China):A General Outline of the Geography and History of the Province:a Sketch of its Missions, and Notes of a Journey to the Tomb of Confucius, Shanghai Mercury Office,1891.
    5. Daniel W. Fisher, Calvin Wilson Mateer:forty-five years a missionary in Shantung, China, Philadelphia:West minster Press,1911.
    6. Forsyth Robert Conventry, Shantung, The Sacred Province of China, Shanghai: 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1912.
    7. Walter Rauschenbusch, A theology for the social gospel,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17.
    8. 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s of China, A Study of The Y.W.C.A. of China 1891-1930, Shang Hai, 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s of China, 1930.
    9. Kenneth Scott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32.
    10. Heeren John J., On the Shandong Front, a history of the Shantung Mission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 S. A 1861-1940, in its historic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etting, New York:The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40.
    11. Shirley S. Garrett, Social Reformers in Urban China:The Chinese Y.M.C.A.1895-1926,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
    12. Jr. Hyatt Irwin T., Our Ordered Lives Confess:Three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n Missionaries in East Shantun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3. R. G. Tiedemann, 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1800 to the Present, Leiden: Brill,2009.
    14. Ira M. Condit, The China man as We See Him, Ayer Publishing,1900.
    15. Xing Wenjun, Social gospel, social economics, and the YMCA:Sidney D. Gamble and Princeton-in-Peking,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1992.
    16. KWOK Pui-lan, Chinese Women and Christianity 1860-192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7. Risedorph Kimberly Ann, Reformers, athletes and students:The YMCA in China 1895-1935, Washington University,1994.
    18. Cliff Norman Howard, A History of The Protestant Move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1895-1951, UMI Company, No.9536075,1995.
    19. Graham Gael, Gender, Culture, and Christianity:American Protestant Mission Schools in China 1880-1930, 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1995.
    20. Keller Charles Andrew, Making model citizens:The Chinese YMCA, social activism, and internationalism in Republican China,1919-1937,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1996.
    21. Daniel H. Bays, Christianity in China: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2. Littell-Lamb, Elizabeth A, Going public:the YWCA, "new" women, and social feminism in Republican China,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2002.
    23. Karen Garner, Precious fire:Maud Russell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2003.
    24. David Cheung, Christianity in Modern China:The Making of the First Native Church, Leiden, The Netherlands:E.J. Brill,2004.
    25. R. G. Tiedemann, Reference Guide to Christian Missionary Societies in China: From the Sixteen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Armonk,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