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夏商西周时期中原文化中的北方文化因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时间顺序分别研究了夏到早商、晚商、西周三个时期中原文化中的北方文化因素。在每个时期内,分北方文化因素的种类、北方文化因素的分析、北方文化因素的出土单位、北方文化因素所反映的文化联系四个角度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三个时代北方文化因素对中原文化的影响的规律性特征及其历史影响做了讨论。
     本文研究表明,各类北方文化因素可以分为纯正的北方器物、融合型器物、仿制的器物三类,每一类的成因和反映的意义有所不同;北方文化因素在中原文化中有一定等级意义,其使用者可以分为中原人和与北方有关的人两种;北方文化因素在中原文化中的出现受到北方文化自身发展的制约,也受到中原与北方战和关系的影响;从北方文化因素出发,可以发现中原与当时的北方文化存在密切联系,但联系的紧密程度存在差异,而且与邻近的北方文化和远距离的北方文化关系有所不同。
The Study on Northern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in Period of Xia Dynasty, Yin Dynasty and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is paper is about northern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in period of Xia Dynasty, Yin Dynasty and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re are three chapters in this paper, refer to factors of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Xia Dynasty to the early Yin Dynasty, of the later Yin Dynasty and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respectively.
     With the same one structure, each chapter contains four parts--types of northern cultural factors; analysis on northern cultural factors; sites and units of northern cultural factors; the chronicle and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orthern cultural factors; the cultural contact embodied by northern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preamble of this paper, we discussed the history of relative research, pointing out problems in current research and taking these problems as the academic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The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scope, the theory and methods, and relative issues of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are explained.
     Types of northern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are fewer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Xia Dynasty to the early Yin Dynasty. There are only a few tools, weapons and ornaments left; axes, spears and arrowheads are most noticeable among them. There are many imitations but only some artifacts with typical northern features and with integrated factors. There are merely some medium-sized tombs and ash-pits unearthed as excavated units.
     Northern cultural factors in this chapter can be classified into six stages and combined in four phases: the Xia Dynasty, the lower Erligang, the upper Erligang and the medium Yin Dynasty. Northern cultural factors in each stage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s. Northern cultural factors can reflect the existence of cultural links of the Central Plain and the Northwest China,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area of Inner Mongolia, the western area of Liaoning Province and the northern area of Hebei Province.
     There are plenty of kinds of northern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in the later Yin Dynasty, which contains almost all kinds of artifacts with northern cultural features at that time. There are many imitations and artifacts with typical northern features but only some with integrated facto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thern cultural factor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nd combined in two phases--the early period and the later one of Yinxu. The cultural contact embodied by the northern cultural factors contains nearly all kinds of northern cultures at that time, but the closest cultural link is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Northwest area. Cultural links are also various, including the spread of artifacts and crowd’s movements.
     There is only one kind of cultures in the Central Plai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the culture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Cultural features of various feudal states are the same with that of the Central region, so the title of this chapter also can be named as the northern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culture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Compared with the later Yin Dynasty, factors with typical northern cultural features reduce slightly and imitations increase slightly, too. The development of northern cultural factor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the early one, the medium one and the later one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re are more northern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early and the later period; less in the medium one. Northern cultural factors show the existence of cultural contact among the culture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of all kinds of northern cultures at that time. In particular, there are indications that European may have some communications with people of the Zhou Dynasty, which can not be seen in former time.
     In the last chapter, we discussed the regularity and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northern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in the Xia Dynasty, Yin Dynasty and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re are four aspects of regularities of northern cultural factors --the model, the body, the chronicle and the source of effects on the Central Plain. Historical significances of northern cultural factors refer to influences on the productions and on military activities in the Central Plain, offering references on dealing with relations with nomadic nations thereafter, opening up the prelude of widely ranged contacts between cultures from the East and from the West.
引文
[1]何弩:夏王朝“五服”内政外交运作制度模式发微,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489-496页。
    [2]李济:殷墟铜器五种及相关问题,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522-543页。
    [3]李海荣:北方地区出土的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4页。
    [4] M. Loehr. Weapons and Tools from Anyang and Siberian Analogies, 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 Vol.53. No.2, 1949
    [5]梅原末治:古代北方系文物的研究,京都星野书店1938年。
    
    
    [6]安志敏:西周的两件异形铜兵,文物集刊2,出版社1980年,151-158页。
    [7]唐兰:用青铜器铭文来研究西周史,文物1976年6期,31-39页。
    [8]可参见李海荣:北方地区出土的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4页。
    [9]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参见:《文物考古工作十年》和《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10]对器物研究的论著非常多,这里我们只选择与本文主旨直接相关、有代表性的介绍。
    [11]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81-82页。
    [12]杨建华:燕山南北商周之际青铜器遗存的分群研究,考古学报2002年2期,157-173页。
    [13]李水城:权杖头:古丝绸之路早期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四期,54-57页。
    [14]林梅村:商周青铜剑渊源考,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三联书店1998年,39-63页。
    [15]刘一曼:殷墟的青铜刀,考古1993年期,150-166页。
    [16]朱永刚:中国北方的管銎斧,中原文物2003年2期,30-44页。
    [17]陈芳妹:故宫所藏殷至周初的异形兵器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关系问题——商周青铜兵器研究之二,故宫青铜兵器图录附录,国立故宫博物院1995年,241-289页。
    [18]石岩:中国北方先秦时期青铜镞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37-38页。
    [19]李刚:中西青铜矛的比较研究,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6期,19-28页。
    [20]吕学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刀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77页。
    [21]高西省:论商周长体刀及相关问题,中原文物2003年6期,35-42页。
    [22]朱永刚:论“觽”,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247-260页。
    [23]井中伟:蛋形瓮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期,419-431页。
    [24]张童心:晋与戎狄——由M113出土的青铜三足瓮所想到的,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377-382页。
    [25]商彤流:从晋侯墓地M113出土的青铜双耳罐看晋文化与戎狄的关系,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371-376页。
    [26]陈芳妹:晋侯墓地青铜器所见性别研究的新线索,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157-196页。
    [27]王立新:试论长城地带中段青铜时代文化的发展,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365-385页。刘绪、赵福生:琉璃河遗址西周燕文化的新认识,文物1997年4期,34-41页。蒋刚:太行山两翼夏到西周时期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中原文化的互动,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8]可参见滕铭予:中国北方地区两周时期铜鍑的再探讨,边疆考古研究(一),科学出版社2001年,34-54页,注6、10、13。
    [29]郭物:青铜鍑起源初论,青年考古学家1998年10期,39-41页。郭物:青铜鍑在欧亚大陆的初传,欧亚学刊(第一辑),中华书局1999年,122-150页。
    [30]冯恩学:中国境内北方系东区青铜釜的研究,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318-328页。
    [31]林沄: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129-155页。
    [32]李学勤:中国铜镜的起源与传播,比较考古学随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7-63页。
    [33]宋新潮:中国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97年2期,147-169页。
    [34]刘学堂:中国早期铜镜起源研究,新疆文物1998年3期,55-72页。
    [35]郑绍宗:有孔石锤斧之研究,北方考古研究(三),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135-145页。
    [36]张文立:“鹤嘴斧”的年代、类型与起源,边疆考古研究(二),科学出版社2002年,164-171页。
    [37]林沄: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129-155页。
    [38]乌恩:殷至周初的北方青铜器,考古学报1985年2期,135-155页。
    [39]杨建华:燕山南北商周之际青铜器遗存的分群研究,考古学报2002年2期,157-173页。
    [40]杨建华:中国北方东周时期两种文化遗存的辨析——兼论戎狄与胡的关系,考古学报(待刊)
    [41]唐云明:试论殷墟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的关系,殷都学刊1985年3期,6-10页。
    [42]李学勤、唐云明:藁城台西青铜器的分析,中原文物1986年10期,47-53页。
    [43]杨宝成:殷墟文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95-198页。
    [44]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80页。
    [45]杜正胜:周秦民族文化的“戎狄性”的考察,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513-542页。
    [46]韩嘉谷先生在其文集中收集了三篇关于燕文化与土著文化关系的文章,见韩嘉谷:北方考古研究(四),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264-311页。赵福生、刘绪:西周燕文化与张家园上层类型,跋涉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153-158页。陈光:西周燕文化初论,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反思,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363-397页。
    [47]王立新:试论长城地带中段青铜时代文化的发展,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365-385页。王立新:辽西区夏至战国时期文化格局与经济形态的演进,考古学报2004年3期,243-269页。
    [48]张文立:青海青铜时代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49]张天恩:天水出土的兽面铜牌饰及有关问题,中原文物2002年1期,43-46页。
    [50]宋新潮:商与周边地区文化的交流及其主要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1992年2期,57-63页。
    [51]王克林:姬周戎狄说,考古与文物1994年4期,62-72页。
    [52]田建文:天上掉下晋文化,文物世界2004年2、3期,53-60、26-31页。
    [53]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90-91页。
    [54]曹伟:从周原铜器看西周青铜器中的北方青铜文化因素,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350-364页。
    [55]李海荣:北方地区出土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74-80页。
    [56]高西省:论周原地区出土的几种异形青铜兵器,文博1994年1期,28-37页。
    [57]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研究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58]李刚:中国北方青铜器中的欧亚草原文化因素,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59]林沄:夏到的北方系青铜器,边疆考古研究(一),科学出版社2001年,1-12页。
    [60]乌恩:中国北方青铜文化与卡拉苏克文化的关系,中国考古学研究(二),文物出版社1985年,135-150页。
    [61]乌恩: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乌恩: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
    [62]杨建华: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冶金区的形成——商周时期北方青铜器的比较研究,边疆考古研究(六),科学出版社2007年,165-197页。
    [63]卢连成:草原丝绸之路-中国同域外青铜文化的交流,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713-723页。
    [64]李水城:中原与西北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3期,239-277页。
    [65]安志敏:试论中国的早期铜器,考古1993年12期,1110-1119页。
    [66]李水城:从考古发现看公元前二千纪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新疆文物1999年1期,53-65页。
    [67]李水城:文化馈赠与文明的成长,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9-20页。
    [68]梅建军、高滨秀:塞伊玛图比诺现象和中国西北地区的早期青铜文化,新疆文物2003年1期,47-57页。梅建军:关于中国冶金起源及早期铜器研究的几个问题,古代文明研究(第一辑),文物出版社2006年,168-179页。
    [69]易华:上古东西文化交流概说,东亚古物(A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76-96页。
    [70] M. Loehr. Weapons and Tools from Anyang and Siberian Analogies, 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 Vol.53. No.2, 1949
    [71] Louisa G. Fitzgerald-Huber. Qijia and Erlitou: The Question of Contacts with Distant Cultures, Early China, Vol.20.p15-65, 1995
    [72]转引自梅建军、高滨秀:塞伊玛图比诺现象和中国西北地区的早期青铜文化,新疆文物2003年1期,47-57页。
    [73]?William?Watson.,?Cultural?Frontiers?in?Ancient?East?China,?Edinburgh?University?Press1972.?
    [74]林嘉琳(美):商代的艺术与认同——中原及其四邻,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323-332页。[ 75 ]Katheryn M. Linduff: A Walk on the Wild Sides: Late Shang Appropriation of Horses in China, Prehistoric Steppe adaptation and the horse, McDonald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England 2003 ,P139-162.
    [76]夏含夷:中国马车的起源及其历史意义,古史异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9-130页。[ 77 ]Victor H. Mair, The Horse in Late Prehistoric China: Wresting Culture and Control from the Barbarians, McDonald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England 2003,P163-186.
    [78]李伯谦:论文化因素分析方法,中国文物报1988年11月4日。后来有多位学者对该方法在考古实践中的应用做了探讨。如何弩: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法与文化因素传播模式论,考古与文物1990年6期,101-108页。
    [79] Flad rowan: rutal or structure?Analaysis of burial elaboration at dadianzi,inner mongoliar,UCLA2001,P40.
    [80]林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燕京学报(新十四期),95-144页。
    [81]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95-181页。
    [8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 1980年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3期,199-205页。
    [8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任丘市哑巴庄遗址发掘报告,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8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偃师二里头遗址新发现的铜器和玉器,考古1976年4期,259-263页。
    [85]拒马河考古队:河北易县涞水古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88年4期,421-454页。
    [86]拒马河考古队:河北易县涞水古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88年4期,421-454页。
    [87]?李水城、水涛:四坝文化铜器研究,文物2000年3期,36-44页。?
    [88]孙淑云、韩汝玢:甘肃早期铜器的发现与冶炼、制造技术,文物1997年7期,75-84页。
    [89]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大坨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6年1期,8-13页。
    [90]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3期,239-277页。
    [91]石岩:中国北方先秦时期青铜镞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34页。
    [92]林沄: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129-155页。
    
    [93]林沄:夏代的中国北方系青铜器,边疆考古研究(一),科学出版社2001年,1-12页。
    [94]邱国彬:内蒙古敖汉旗大哈巴奇拉墓地调查,北方文物1996年3期,8-14页。
    [95]林沄:早期北方系青铜器的几个年代问题,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页。
    [96]郑若葵:论二里头文化类型的墓葬,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283-310页。
    
    [97]沈勇:保北地区夏代两种青铜文化之探讨,华夏考古1991年3期,79-88页。
    [98]张翠莲:尧方头遗址与下岳各庄文化,文物春秋2000年3期,4-9页。
    [9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50-151页。
    [100]张翠莲:尧方头遗址与下岳各庄文化,文物春秋2003年,4-9页。
    
    [101]转引自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3期,241页,图二·18。
    [102]转引自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3期,276页,注122。
    [103]转引自张天恩:天山出土的兽面铜牌饰及有关问题,中原文物2002年1期,46页,注9。
    [104]转引自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3期,276页,注122。
    [10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伊川县南寨二里头文化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96年12期,36-43页。
    [10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75年2期,57-91页。
    [107]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积石山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96年11期,46-52页。
    [108]张天恩:天山出土的兽面铜牌饰及有关问题,中原文物2002年1期,43-46页。本段观点皆出自该文。
    
    
    [109]段天璟: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化格局,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209页。
    [110]杜金鹏:封顶盉研究,考古学报1992年1期,1-30页。
    [111]北京市文物管理处等:北京琉璃河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考古1976年1期,59-60页。
    [112]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一),文物出版社1977年,149-162页。
    [113]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1页。
    [114]张锟:京津唐地区的夏商周时期遗存,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29页。张翠莲:尧方头遗址与下岳各庄文化,文物春秋2000年3期,4-9页。
    [1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大甸子,科学出版社1996年,190页。
    [116]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辽宁阜新平顶山石城址发掘报告,考古1992年5期,399-417页。
    [117]在约相当于夏代早期晚段(李伯谦)的围坊T4③中曾发现两件刀子,都已残看不出是否为环首。根据夏代环首刀脊部有凸棱推测,这两件刀子可能非环首。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康家屯、小榆树林子遗址也曾发现刀子,都是短茎式,但刀身与中原短茎刀不同,应为北方的段茎刀子。最近承王立新先生告知,大山前遗址出土有环首刀,属夏家店下层文化。
    [1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大甸子,科学出版社1996年,82页。
    [119]林沄:早期北方系青铜器的几个年代问题,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289-295页。
    [120]王立新、卜箕大:对夏家店下层文化源流及与其他文化关系的再认识,青果集(二),知识出版社1998年,179-187。
    [121]对大坨头文化的类型划分遵从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1页
    [122]这方面的文章或者论述很多,如杜金鹏:试论夏家店下层文化中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华夏考古1995年3期,57-62页。
    [123]齐亚珍、刘素华:锦县水手营子早期青铜时代墓葬,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1期,102-103页。
    [124]刘观民:不同文化之间特征品及交叉现象示例,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5年,162-169页。
    
    [125]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12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253页。?
    [12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163页。
    [12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83页。
    [12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文物出版社2001年,380页。
    [13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文物出版社2001年,176页。
    [13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文物出版社2001年,258页。
    [13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中册),文物出版社2001年,711页。
    [133]陈焕玉:郑州市石佛乡发现商代青铜戈、刀,华夏考古1988年1期,27页。
    [13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135页。
    
    [135]本文的空首类工具包括斧、锛、凿、斲、镢等,其中以斧出现最早、数量最多、最有代表性庠谥州商城中铸铜遗址中大量斧范可以看出。从商代工具中铜斧为主推测,最早的石范所铸器物也应是铜斧。
    [136]保全:西安老牛坡出土商代早期文物,考古与文物1981年2期,17-18页。
    [1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
    [138]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商城,科学出版社,147页。
    [139]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81页。
    [140]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131页。
    
    
    [14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中册),文物出版社2001年,829页。
    [14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上册),文物出版社2001年,365页。
    
    [143]高江涛: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出土铜矛观摩座谈会纪要,中国文物报2009年3月6日七版。
    [14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134页。
    
    [14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132页。
    [14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文物出版社2001年,134、291页。
    [147]朱华:山西洪洞县发现商代遗物,文物1989年12期,90页。
    
    [148]?山西吕梁地区文物工作室:山西石楼褚家峪、曹家塬发现商代青铜器,文物1981年8期,45-93页。?
    [149]?绥德县博物馆:陕西绥德发现和收藏的商代青铜器,考古学集刊2,41‐43页。?
    [150]?山西吕梁地区文物工作室:山西石楼褚家峪、曹家塬发现商代青铜器,文物1981年8期,45-93页。?
    [151]?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抚顺市发现殷代青铜环首刀,考古1981年2期,190页。?
    [152]?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青龙抄道沟发现一批青铜器,考古1962年12期,644-645页。?
    [153]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青龙抄道沟发现一批青铜器,考古1962年12期,644-645页。
    [154]王国道:西宁市沈那齐家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文物出版社1995年,260-261页。
    [155]梅建军:关于中国冶金起源及早期铜器研究的几个问题,古代文明研究(第一辑),168-179页。
    [156]高江涛: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出土铜矛观摩座谈会纪要,中国文物报2009年3月6日七版。
    [157]邵会秋:新疆地区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183页。
    [158]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132页。
    [159]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平谷县发现商代墓葬,文物1977年11期,1-8页。
    [160]刘静:先秦时期青铜钺的再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2期,52-79页。
    [161]绥德县博物馆:陕西绥德发现和收藏的商代青铜器,考古学集刊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41-43页。
    [162]石楼县人民文化馆:山西石楼义碟发现商代铜器,考古1972年4期,29-30页。
    [163]唐山市文物管理处等:河北迁安县小山东庄西周时期墓葬,考古1997年4期,58-62页。
    [164]韩金秋:长体刀起源再研究,公元前2千纪的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93-108页。
    [165]刘绪、赵福生:围坊三期文化的年代与刘家河M1的属性,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46-152页。
    [166]沈融:一组外流中国青铜兵器评述,中原文物1995年2期,56-60页。
    [167]?郭勇:石楼后兰家沟发现商代青铜器简报,文物1962年4、5期,34-35页。高雪:陕西清涧县又发现商代青铜器,考古1984年8期,760-761页。杨绍舜:山西永和发现殷代铜器,考古1977年5期,355-356页。?
    [16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169页。
    [169]蒙特留斯:先史考古学方法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29-36页。
    [170] E. N. Chernykh. Ancient metallurgy in the USS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本文中对欧亚草原有銎器物的论述及图片均引自该书,不另注。
    [171]本文的套管式铜锛资料均来自林沄:夏代的中国北方系青铜器,边疆考古研究(一),科学出版社2001年,1-12页。
    [172]白云翔:中国早期铜器的考古发现与研究,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80-201页。
    [173]安志敏:试论中国的早期青铜器,考古1993年12期,1110-1119页。
    [174]安志敏: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的青铜文化遗存,考古1996年12期,70-77页。
    [175] Louisa G. Fitzgerald-huber, Qijia and Erlitou: The Question of Contacts with Distant Cultures, Early China1995, P17-67.
    [176]梅建军:塞伊玛-图尔宾诺现象和中国西北地区的早期青铜文化,新疆文物2003年1期,41-57页。梅建军:关于中国冶金起源及早期铜器研究的几个问题,古代文明研究(一),文物出版社168-179页。
    [177]李水城:文化馈赠与文明的成长,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9-20页。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239-277页。
    [178]杨锡璋:关于商代戈矛的一些问题,考古与文物1986年3期,65-68页。沈融:商与西周青铜矛研究,考古学报1998年4期,447-463页。李健民:论新干大洋洲出土的戈矛及其相关问题,考古2001年5期,60-69页。
    [179]李刚:中西青铜矛比较研究,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6期,19-28页。
    [180]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234页,图一九二·2。
    [181]林沄: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129-155页。
    [182]李水城、水涛:四坝文化铜器研究,文物2000年3期,36-44页。
    [183]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商城----1983-1986年度勘察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年,96页。
    [184]欧亚草原的: E. N. Chernykh: Ancient metallurgy in USS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80.北方地带的:齐晓光:夏家店上层文化空首铜斧及相关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317-326页。丰宁满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丰宁土城东沟道下山戎墓,文物1999年11期,23-37页。
    [185]安金槐:关于郑州商代二里岗期陶器分期问题的再研究,华夏考古1988年4期,104-107页。
    [18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174页。
    
    [187]于孟洲:试析东下冯文化,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10页。
    [18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文物出版社2001年,49页,图二三·4。
    [189]蒋刚:盘龙城遗址群商代墓葬再探讨,四川文物2005年3期,27-34页。
    [190]邹衡:试论夏文化,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1年,89-169页。
    
    [191]杨锡璋:关于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的分期问题,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3年,224-230页。
    [19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三家庄东的发掘,考古1983年第2期,126-132页。
    [193]林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序,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194]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3期,249页。
    [195]王然:中国文物大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年,24页。陈振中:先秦青铜生产工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716页。
    [196]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史前研究1985年4期,36-44页。甘肃省岷县博物馆:甘肃岷县杏林齐家文化遗址调查,考古1985年11期,977-979页。
    [197]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3期,249页。
    [198]李水城:四坝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四),文物出版社年,80-121页。
    [199]张忠培:齐家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87年1、2期,153-156页。
    [200]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92页。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24页。Katheryn M. Linduff: A Walk on the Wild Sides: Late Shang Appropriation of Horses in China,Prehistoric Steppe adaptation and the horse, McDonald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England 2003,Chapter11,p154.
    [201]?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92页。?
    [202]王国道:西宁市沈那齐家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文物出版社1995年,260-261页。
    [203]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3期,244页。
    [204]吕恩国等:新疆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72-193页。
    [205]李水城:四坝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88-120页。
    [206]张文立:青铜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76页。
    [207]张忠培、朱延平、乔梁:晋陕高原及关中地区商代考古学文化结构分析,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283-290页。
    [208]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78页。
    [209]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考古学报2005年3期,246页
    [210]张文立、林沄:黑豆嘴类型青铜器中的西来因素,考古2004年5期,65-73页。
    
    [211]王乐文:论朱开沟遗址出土的两类遗存,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5页。
    [212]王乐文:论朱开沟遗址出土的两类遗存,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3页。
    [213]王云刚、王国荣、李飞龙:绥中冯家发现的商代窖藏铜器,辽海文物学刊1996年1期,51-55页。
    [214]唐山市文物管理处等:河北迁安县小山东庄西周时期墓葬,考古1997年4期,58-62页。
    [215]乌恩: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17页。
    [216]杨建华:燕山南北商周之际青铜器遗存的分群研究,考古学报2002年2期,157-173页。
    [217]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61页。
    [218]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朱开沟,科学出版社2000年,235页。
    [219]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唐山市古冶商代遗址,考古1984年9期,778页,图九·14。
    [220]李殿福:库伦、奈曼两旗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分布与内涵,文物资料丛刊(七),文物出版社1987年,98-114页。
    [221]李殿福:库伦、奈曼两旗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分布与内涵,文物资料丛刊(七),文物出版社1987年,98-114页。
    [222]郭大顺:试论魏营子类型,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94页,图九·2,这件刀子时代应在晚商。
    [223]杨建华: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冶金区的形成——商周时期北方青铜器的比较研究,边疆考古研究(六),科学出版社2007年,176页。
    [224]林沄: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129-155页。
    [225]戴应新:陕北和晋西北黄河两岸出土的殷商铜器及有关问题的探索,考古学研究,三秦出版社1993年,226页,图六·3。
    [226]郭大顺:辽河流域北方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1、2期,23-28页。
    [227]杨建华:从晋陕高原“勺形器”的用途看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在御马器方面的联系,西域研究2007年3期,110-115页。
    [228]山西吕梁地区文物工作室:山西石楼褚家峪、曹家塬发现商代青铜器,文物1981年8期,45-93页。
    [229]宁城县文化馆等: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九)1985年,29页,图一一·3。
    [230]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51页。
    [231]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2页。
    [232]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89页。
    [233]王维臣、黄峰:辽宁省抚顺市发现一件商代铜爵,考古1999年5期,96页。
    [234]张忠培、朱延平、乔梁、卜工:晋陕高原夏商时期青铜文化格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一),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1年,283-290页。
    [235]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昌平张营,科学出版社2007年,152页。
    [236]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平谷县发现商代墓葬,文物1977年11期,1-8页。
    [237]?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50-158页?
    [238]杨建华: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冶金区的形成——商周时期北方青铜器的比较研究,边疆考古研究(六),科学出版社2007年,165-197页。
    
    
    [239]中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40]邹衡:试论殷墟文化分期,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80页。
    [24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102页。
    [24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武安赵窑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2年3期,329-364页。
    [24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文物出版社2007年,167页。
    [244] W. C. White: Bronze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An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Bronze Objects from Northern Honan, dating from about 1400BC-771BC, Museum Studies no.5,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56.
    [245]安阳市文物工作队:1983-1986年安阳刘家庄殷代墓葬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7年2期,8-27页。
    [246]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锋刃器),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624-671页。
    [247]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河北灵寿县西木佛村出土一批商代文物,文物资料丛刊5,文物出版社1981年,117-119页。
    [24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梅园庄东南殷代车马坑,考古1998年10期,48-65页。
    [24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科学出版社2005年,338页。
    [250]郭宝钧:1950年春殷墟发掘报告,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1951年,1-62页。
    [251]高去寻:刀斧葬中的铜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1967年,355-381页。
    [252]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锋刃器),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624-671页。
    [25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大司空东南的一座殷墓,考古1988年10期,865-874。
    [254]王进先、杨晓红:山西武乡县上城村出土一批晚商铜器,文物1992年4期,91-93页。
    [25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245页。
    [25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1期,27-146页。
    [25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荥阳市关帝庙遗址商代晚期遗存发掘简报,考古2008年7期,32-46页。
    [25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4-1988年安阳大司空村北地殷代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4年4期,471-498页。
    
    [259]高去寻:刀斧葬中的铜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1967年,355-381页。
    [260]高去寻:刀斧葬中的铜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1967年,.355-381页。
    [261]高去寻:刀斧葬中的铜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1967年,355-381页。
    [262]安阳亦工亦农文物考古短训班:安阳殷墟奴隶祭祀坑的发掘,考古1977年1期,20-36页。
    [263] W. C. White: Bronze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An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Bronze Objects from Northern Honan, dating from about 1400BC-771BC, Museum Studies no.5,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56.
    [264]郭宝钧:1950年春殷墟发掘报告,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1951年,1-62页。
    [265]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锋刃器),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624-671页。
    [26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1期,27-146页。
    [26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53页。
    [26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1期,94页。
    [26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11页。
    [27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1期,95页。
    [27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M539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6期,509-517页。
    [272] W. C. White: Bronze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An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Bronze Objects from Northern Honan, dating from about 1400BC-771BC, Museum Studies no.5,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56.
    [273]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殷墟墓葬之二,中组墓葬,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2年,页。
    [274]转引自乌恩:殷至周初的北方青铜器,考古学报1985年2期,135-155页,注47。本文中有多件器物为高本汉著录,均引自乌恩先生这篇文章,不另注。
    [275]安阳市文物研究所:河南安阳市殷墟郭家庄东南五号商代墓葬,考古2008年8期,22-33页。
    [27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103页。
    [277]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锋刃器),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624-671页。
    [278]高去寻:刀斧葬中的铜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1967年,355-381页。
    [27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文物出版社2007年,167页。
    [280]高去寻:刀斧葬中的铜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1967年,355-381页。
    [281]高去寻:刀斧葬中的铜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1967年,355-381页
    [28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文物出版社2007年,165页。
    [283]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锋刃器),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624-671页。
    [284]石璋如:中国考古学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殷墟墓葬之一北组墓葬(上),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0年,126页。
    [28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西区一七一三号墓的发掘,考古1986年8期,703-725页。
    [286]转引自乌恩:殷至周初的北方青铜器,考古学报1985年2期,135-155页,注47。
    [28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石县文化局:山西灵石旌介村商代墓,文物1986年11期,1-18页。
    [288]石璋如:中国考古学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殷墟墓葬之一北组墓葬(上),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0年,140页。
    [289]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58年春河南安阳市大司空村殷代墓葬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10期,51-62页。
    [290]石璋如:中国考古学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殷墟墓葬之一北组墓葬(上),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0年,139页。
    [291]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殷墟墓葬之一,北组墓葬,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396页。
    [292]高去寻:刀斧葬中的铜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1967年,355-381页。
    [293]高去寻:刀斧葬中的铜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7本,1967年,355-381页。
    [29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94页。
    [29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94页。
    
    
    [296]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长清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964年4期,41-47页。
    [29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105页
    [29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文物出版社2007年,168页。
    [299]安阳市文物工作队:1995-1996安阳刘家庄殷代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7年第2期,28-45页。
    [30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272页。
    [301]本段中对有銎镞的类型学分析采用石岩《先秦北方青铜镞研究》一文观点。该文是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30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第27-146页
    [30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石县文化局: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文物1986年11期,1-18页。
    [30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170页。
    [305]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锋刃器),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624-671页。
    [306]转引自郭鹏:殷墟青铜兵器研究,考古学集刊15,科学出版社2005年,132页。
    [30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1期,27-146页。
    [308]刘士莪:老牛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288页。
    [309]朱帜:河南舞阳县陆续发现商代文物,考古1987年3期,275页。
    [3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0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M539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6期,509-517页。
    [311]杨新平:安阳市博物馆所藏的一批商代青铜武器,中原文物1985年2期,99-102页。
    [312]郭宝钧:1950年春殷墟发掘报告,中国考古学报第九册1951年,1-62页。
    [313]杨新平:安阳市博物馆所藏的一批商代青铜武器,中原文物1985年2期,99-102页。
    [314]刘士莪:老牛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288页。
    [315]李济:殷墟铜器五种及相关问题,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522-546页。
    [316]陈芳妹:故宫所藏殷至周初的异形兵器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关系问题——商周青铜兵器研究之二,故宫青铜兵器图录附录,国立故宫博物院1995年,241-289页。
    [317]转引自乌恩:中国北方文化与卡拉苏克文化的关系,中国考古学研究(二),文物出版社1986年,150页,注48
    [318]刘忠伏、孔德铭:安阳殷墟殷代大墓及车马坑,中国重要考古发现2005,文物出版社,60页,插图右。
    [3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西区一七一三号墓的发掘,考古1986年第八期,703-725页。
    [320]寿光县博物馆:山东寿光县新发现一批纪国铜器,文物1985年3期,1-11页。
    [321]戴尊德:山西灵石县旌介村商代墓和青铜器,文物资料丛刊(3),1980年,46-59页。
    [322]赵宗秀:山东泗水商代青铜器,考古1988年3期,284页。
    [323]刘士莪:老牛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289页。
    [324]罗西章:扶风出土兵器浅识,考古与文物1985年1期,92-100页。
    [3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92页
    [32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郭家庄东南26号墓,考古1998年10期,36-47页。
    [32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郭家庄东南26号墓,考古1998年第10期,36-47
    [328]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图版158。
    [32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1期,27-146页。
    [3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郭家庄东南26号墓,考古1998年10期,36-47页。
    [33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110页
    [33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103页
    [333]高去寻:殷代的一面铜镜及其相关问题,庆祝赵元任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下册,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九本1958年,685-719页。
    [33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6年安阳大司空南地的两座殷墓,考古1989年第7期,591-597页。
    [335]王浩天、白荣金:殷墟錾纹圆盘形铜器的复原,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1013—1025页
    [336]刘士莪:老牛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300页。
    [337]石璋如: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殷墟墓葬之一北组墓葬,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70年,220页。
    [33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石旌介商墓,科学出版社2006年,130页。
    [339]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锋刃器,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624-671页。
    [340]李济:殷墟有刃石器图说,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373-453页。
    
    [341]刘士莪:老牛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203页。
    [34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200页
    [34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203页
    
    [34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129页
    [34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科学出版社2007年,183页。
    [34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194页
    [347]林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燕京学报新十四期,112页。
    [34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1期,27-146页。
    [349]王云刚等:绥中冯家发现窖藏铜器,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1期,51-55页。
    [350]辽宁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等:辽宁法库县湾柳遗址的发掘,考古1989年12期,1076-1086页。
    [351]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6页。
    [352]齐天谷:陕西子长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9年5期,140-141页。
    [353]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5页。
    [354]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湟中下西河潘家梁卡约文化墓地,考古学集刊(8),科学出版社1994年,28-86页。
    [355]山西吕梁地区文物工作室:山西石楼褚家峪、曹家塬发现商代铜器,文物1981年8期,49-53页。
    [356]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5页。
    [357]李殿福:库伦、奈曼两旗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分布与内涵,文物资料丛刊(7),文物出版社1985年,98-114页。
    [358]转引自杨建华: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冶金区的形成——商周时期北方青铜器的比较研究,边疆考古研究(6),科学出版社2007年,194页,注61。
    [359]转引自杨建华: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冶金区的形成——商周时期北方青铜器的比较研究,边疆考古研究(6),科学出版社2007年,194页,注62。
    [360]锦州市博物馆:辽宁兴城县发现商代青铜器,考古1981年2期,387页。
    [361]可参看郭勇:石楼后兰家沟发现商代青铜器简报,文物1962年4、5期,34-35页。山西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组:山西石楼县二郎坡出土商周青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期,36-38页。
    [362]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抚顺市发现殷代青铜环首刀,考古1981年2期,190页。王云刚等:绥中冯家商代窖藏铜器,辽海文物学刊1996年1期,51-55页。锦州市博物馆:辽宁兴城县杨河发现青铜器,考古1978年6期,387页。
    [363]杨建华: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冶金区的形成——商周时期中国北方青铜器的比较,边疆考古研究(6),科学出版社2008年,165-197页,图二十三。
    [364]杨建华: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冶金区的形成——商周时期中国北方青铜器的比较,边疆考古研究(6),科学出版社2008年,165-197页,图二十三。
    [365]王炳华:新疆东部发现的几批铜器,考古1986年10期,887-890页。
    [366]黑光、朱捷元:陕西绥德头村发现一批窖藏铜器,文物1975年2期,82-87页。
    [367]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青龙抄道沟发现一批青铜器,考古1962年12期,644-645页。
    [368]王未想:内蒙古林东塔子沟出土的羊首刀,北方文物1994年4期,31页。
    [369]转引自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113页,注158。高滨秀:大草原骑马民族,东京国立博物馆1997年,图10。
    [370]高滨秀:大草原骑马民族,东京国立博物馆1997年,图17。
    [371]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6页。
    [372]姚生民:陕西淳化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12-22页。
    [373]王云刚等:绥中冯家商代窖藏铜器,辽海文物学刊1996年第1期,51-55页。
    [374]郭大顺:辽河流域北方式青铜刀子的发现与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23-28页。
    [375]张文瑞:冀东地区龙山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30页。
    [376]郑绍宗:长城地带发现的北方式青铜刀子及其有关问题,文物春秋1994年4期,28-44页。
    [377]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6页
    [378]转引自李刚:中国北方青铜器的欧亚草原文化因素,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148页,图4.1-13
    [379]吴兰、宗宇:陕北发现商周青铜器,考古1988年10期,955-957页。
    [380]姬乃军:陕西延长出土一批晚商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4年2期,27-28页。
    [381]郑绍宗:长城地带发现的北方式青铜刀子及其有关问题,文物春秋1994年4期,28-44页,插图三十四。
    [382]曹桂林等:辽宁法库县湾柳街遗址调查报告,北方文物1988年2期,18-20页。
    [383]郭大顺:辽河流域北方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1~2期,23-28页。
    [384]转引自乌恩:殷至周初的北方青铜器,考古学报1985年2期,135-155页,注58。
    [385]李刚:中国北方青铜器的欧亚草原文化因素,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147页。
    [386]林沄: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129-155页。
    [387]朱永刚:论觽,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247-260页。
    [388]吴振录:保德县新发现的殷代青铜器,文物1972年第4期,62-66页。
    [389]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湟中下西河潘家梁卡约文化墓地,考古学集刊(第8辑),科学出版社年,页。28-86页。
    [390]刘宝山:青海的史前铜铃,文物季刊1995年2期,43-47页。
    [391]转引自林沄: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林沄学术文集,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129-155页。
    [392]吴振录:保德县新发现的殷代青铜器,文物1972年第4期,62-66页。
    [393]高滨秀:大草原骑马民族,东京国立博物馆1997年,24页。
    [394]郭大顺:辽河流域“北方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1、2期,23-28页。
    [395]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等:成吉思汗----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北京出版社2004年,78页。
    [396]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香港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66页。
    [39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彬县断泾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9年1期,73-95页。
    [398]?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55页?
    [399]锦州市博物馆:辽宁兴城县杨河发现青铜器,考古1978年第6期,387页。
    [400]姚生民:陕西淳化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5期,12-22页。
    [401]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铜湟中下西河潘家梁卡约文化墓地,考古学集刊(8),科学出版社1994年,28-86页。
    [402]山西吕梁地区文物工作室:山西石楼褚家峪、曹家垣发现商代铜器,文物1981年8期,49-53页。
    
    [403]杨绍舜:山西柳林高红发现商代铜器,考古1981年3期,211-212页。
    [404]郑绍宗:中国北方青铜短剑的分期及形制研究:文物1984年4期,37-49页。
    [405]姚生民:陕西淳化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5期,12-22页。
    [406]绥德县博物馆:陕西绥德发现和收藏的商代青铜器,考古学集刊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41-43页。
    [407]杨绍舜:山西石楼义牒会坪发现商代兵器,文物1974年2期,69页。
    [408]姬乃军:陕西延长出土一批晚商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4年2期,27-28页。
    [409]吴兰、宗宇:陕北发现商周铜器,考古1988年10期,955-957页。
    [410]杨绍舜:山西柳林县高红发现商代铜器,考古1981年3期,211-212页。
    
    [411]姚生民:陕西淳化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5期,12-22页。
    [412]姚生民:陕西淳化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5期,12-22页
    [413]张文立、林沄:黑豆嘴类型中的西来因素,考古2004年5期,65-73页。
    [414]宋新潮:中国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97年第2期,147-169页。高西省:论早期铜镜,中原文物2001年第3期,28-36页。刘学堂:新疆地区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新疆文物1993年第1期,121-131页。
    [415]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 143页
    [416]姚生民:陕西淳化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12-22页
    [417]转引自宋新潮:中国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97年第2期,147-169页,注43。
    [418]张文瑞:冀东地区龙山及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30页。
    [419]郭大顺:试论魏营子类型,考古学文化论集1,文物出版社1987年,79-98页。
    [420]高阿申:甘肃平凉发现一件商代铜镜,文物1991年第5期,96页。
    [421]李汉才:青海湟中县发现古代双马铜钺和铜镜,文物1992年2期,16页。
    [422]刘宝山:青海出土的几种早期青铜器,青海文物1996年10期,75-77页。
    [423]中国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中南部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和文化,韩国高句丽研究财团2006,图版280、281。
    [424]本文中的早期铜镜是指晚商和晚商以前的铜镜,不包括西周到战国的铜镜。
    [425]王趁意:中国早期铜镜之谜,收藏家2004年10期,48-53页。
    [426]刘煜、何敏灵、徐广德:殷墟花园庄54号墓出土青铜器的成分分析与研究,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1027-1036页。
    [427]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青龙抄道沟发现一批青铜器,考古1962年12期,644-645页。
    [428]严文明:论中国的铜石并用时代,史前研究1984年1期,36-44页。
    [429]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等: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年2期,27-38页。
    [430]张文立: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小铜铎”辨析,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333-341页。
    [43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朱开沟,文物出版社2000年,275页。
    [432]姚生民:陕西淳化县新发现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1期,12-22页。
    [433]晋中考古队:山西太谷白燕遗址第一地点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3期,1-21页。
    [434]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墓葬中出土1件,a俞伟超:古代西戎和羌、胡考古学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先秦两汉考古学论文集,180—192页。湟源大华中庄墓葬出土3件,b青海省湟源县博物馆等:青海省湟源县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5期,11-34页。下半主洼墓葬出土1件,c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海循化县半主洼卡约文化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96年第8期,27-43页。
    [435]张文立:青海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37页。
    [436]陈永志:骨朵形制及相关诸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1-2期,55-62页。
    [437]李水城:权杖头:古丝绸之路早期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四期,54-57页。本段关于穿孔石球的观点均出于此文,不另注。
    [438]巴林右旗博物馆: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考古1987年6期,507-518页。
    [439]辽宁省博物馆等:辽宁敖汉旗小河沿三种原始文化的发现,文物1977年12期,1-22页。
    [440]郝维彬:内蒙古库伦旗南泡子崖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调查简报,北方文物1996年3期,11-14页。
    [441]李济: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锋刃器,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634页。
    [442]刘宝山:试论甘青地区的早期铜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2期,115—118页
    [443]北京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年8期,4-21页。
    [444]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平谷县发现商代墓葬,文物1977年11期,1-8页。
    [445]郭勇:石楼后兰家沟发现商代青铜器简报,文物1962年4、5期,34-35页。
    [446]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华隆上半主洼卡约文化墓地第二次发掘,考古1998年1期,51-64页。
    [447]青海省文物考古队等:青海贵德山坪台卡约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87年2期,255-273页。
    [448]张文立:“鹤嘴斧”的类型、年代与起源,边疆考古研究(二),科学出版社2002年,164-181页。
    [449]王鹰等:陕西永寿县发现的先周文化遗存,考古与文物2005年6期,5-7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长武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址发掘纪略,考古学集刊(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23-142页。
    [450]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3年,11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哈密地区文管会:新疆巴里坤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调查,考古与文物2005年2期,3-12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管会:新疆奇台县半截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1年6期,552-553页。
    [451] Katheryn M. Linduff: A walk on the wild side:late shang appropriation of horse in china, Prehistoric Steppe adaptation and the horse, McDonald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England2003, ,139-162.
    [452]姚生民:陕西淳化县出土商周的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5期,12-22页。
    [453]王永刚等:陕西甘泉县出土晚商青铜器,考古与文物2007年3期,11-21页,图二0。
    [45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灵石旌介村商墓,文物1986年11期,1-18页。
    [455]郑振香:殷墟玉器探源,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周年纪念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315-325页。宗毅:浅谈殷墟玉器的继承与发展,华夏考古1997年3期,58-60页。吕军:红山文化玉器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年。
    [456]?巴林右旗博物馆: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考古1987年6期,507-518页。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考古1986年6期,497-510页。
    [457]巴林右旗博物馆: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考古1987年6期,507-518页。
    [45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科学出版社1996年,173页。
    [459]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朱开沟,文物出版社2001年,233页。
    [460]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湟中下西河潘家梁卡约文化墓地,考古学集刊(8),科学出版社1994年,28-86页。
    [461]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青铜器,文物出版社2004年,110页。田广金: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6页。
    [462]这两件刀子分别出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第94页和郭宝钧:1950年春殷墟发掘报告,中国考古学报第九册,1951年
    [463]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陕西麟游县蔡家河遗址商代遗存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01年1期,3-28页。
    [464]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嘴子,大连出版社2000年,219页。
    [465]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55页。
    [46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彬县断泾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9年1期,73-95页。
    [467]石楼类型中三銎刀数量很多,是该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参见本文中石楼类型是根据是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一文的定义。
    [46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291页
    [469]出土单位有:a,花园庄M5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花园庄54号商代墓葬,考古2004年第1期,7-19页。
    b,郭家庄M16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1992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07页。
    c,郭家庄北M6、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安阳市郭家庄村北发现一座殷墓,考古1991年第10期,902-909页。
    d,戚家庄M269、安阳市文物工作队:殷墟戚家庄东269号墓,考古学报1991年第3期,325-349页。
    e,侯家庄M1355,郭宝钧:殷周的青铜武器,考古1961年2期,111-118页。
    [470]旌介M3出土爵3觚1,该墓曾有散失,组合已经不全,根据出土铜鼎的数量比M1、2还要多分析,该墓的等级似不在两种墓之下
    [47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东青州苏埠屯商代墓发掘报告,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254‐273页。?
    [472]殷墟西区M1713为觚2爵3,这种组合形式是殷墟晚期新出现的,从其他方面看,该墓等级与殷墟二期的2套酒器墓相差不大,故将二者归为一类。郭家庄东南M5觚1爵1,但该墓出土4件铜鼎,器型大而厚重,为2套酒器墓葬所不具备,简报将其与郭家庄东南M26相比,认为二者属同一等级,本文赞同。
    [473]安阳市文物工作队:殷墟戚家庄东269号墓,考古学报1991年3期,325-349页。
    [474]武安赵窑M20墓口面积为6.15平方米,葬具为一棺一椁,墓葬规模较小型墓等级为高。随葬有觚一爵一,没有铜钺,又较中型墓等级为低。我们在这里将其归入小型墓中。
    [475]王宇信等: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妇好”,考古学报1977年2期,1-25页。
    
    [476]田建文:灵石旌介商墓与山西商代晚期考古学文化,中原文物2009年1期,39-44页。
    [477]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554页。
    [478]高去寻:《刀斧葬中的青铜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7本下,355-380页。
    [479]姚孝遂:《商代的俘虏》,《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年,337-390页。
    [480]陈绍棠:说臣,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续编,香港中文大学三十年校庆,1993年,转引自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474页
    [481]吉县文物工作站:山西吉县出土商代青铜器,考古1985年9期,848-849页。
    [48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东北队:《内蒙古宁城县南山根102号石椁墓》,《考古》1981年第4期,304-308页。
    [483]沈阳故宫博物院等:《沈阳郑家洼子两座青铜时代墓葬》,《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141-155页。
    [484]宋新潮:《中国早期铜镜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97年第2期,147-169页。刘学堂:《中国早期铜镜的起源研究》,《新疆文物》1998年期,55-72页。
    [485]罗琨:商代人祭及相关问题,甲骨探史录,三联书店1992年,112-191页。
    [486]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478页
    [487]刘世莪:老牛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17页。
    [488]杨锡璋等:商代的青铜钺,中国考古学研究,文物出版社1986年,128-139页。
    [489]陈绍棠:说臣,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续编,香港中文大学三十年校庆,1993年,转引自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474页
    [490]林嘉琳(美):商代的艺术与认同——中原及其四邻,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323-332页。
    [491]朱泓:中原地区的古代种族,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550—557页。
    [49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科学出版社2007年,36页。?
    [493]吕学明:中国北方地区的先秦时期铜刀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64页。
    [494]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128页。
    [495]胡平生:安阳小屯YM238的年代问题,考古与文物1982年6期,51-56页。彭裕商:小屯乙十一基址与M238的年代,考古与文物1989年6期,56-61页。林沄: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一),129-155页。
    [496]岳洪彬:殷墟青铜礼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52页。
    [49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27-78页。
    [498]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140页。
    [499]朱凤翰: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649页。
    [500]沃浩伟:晋陕高原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分群研究,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56-67页。
    [501]?朱凤翰: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652页。?
    [502]根据《甲骨学一百年》的统计,武丁时期征伐的方国达81个,祖庚祖甲时2个,廪辛康丁时17个,武乙文丁时28个,帝乙帝辛时8个。以武丁时最多。在82、1个征伐对象中又以西方的最多,势力最强,如工方、土方、羌方、基方等。
    [503]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518页。
    [50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131页。
    [505]曹定云:殷墟妇好墓中人物关系综考,考古与文物1995年5期,44-54页
    [506]张长寿等:关中先周文化的类型与周文化的渊源,考古学报1989年1期,1-24页。
    [507]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262页。
    [508]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32页。
    [509]张文瑞:冀东地区龙山及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510]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64页。
    [511]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平谷县发现商代墓葬,文物1977年4期,1—8页。刘绪等人研究认为该墓葬属性围坊三期文化。刘绪、赵福生:围坊三期文化的年代与刘家河M1的属性,宿白主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146-152页
    [512]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58页。
    [513]齐家文化中发现的铜镜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一件,一般将齐家文化作为中国早期铜镜的源地。卡约文化的来源本文赞同俞伟超先生的观点,见关于卡约文化和唐汪文化的新认识,先秦两汉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193—210页。
    
    [514]李汉才:青海湟中县发现古代双马铜钺和铜镜,文物1992年2期,16页。
    [515]刘宝山:青海出土的几种早期青铜器,青海文物1996年10期,75-77页。
    [516]?张文立:青海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76页。?
    [517]许俊臣:甘肃庆阳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3年3期,8-11页。
    [518]毛瑞林等:甘肃清水河县的商周时期文物,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5期,38—45页
    [519]青海省湟源县博物馆等:青海湟源县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年5期,11-33页。
    [520]俞伟超:古代西戎和羌、胡考古学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先秦两汉考古学论文集,180-192页。
    [521]《说文》:“羌,西戎牧羊人,从人从羊。”
    [522]李伯谦:从灵石旌介商基的发现看晋陕高原青铜文化的归属,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67—189页。
    [523]国家文物局、吉林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中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92页。
    [524]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考古实习组等::陕西绥德薛家渠遗址的试掘,文物1988年6期,28-37页。
    [525]马升等:山西柳林高红发现商代夯土基址,中国文物报2005年3月2日第1版。
    [526]《战国策》: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527]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127页。
    [528]李刚:中国北方青铜器的欧亚草原文化因素,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149页。
    [529]林沄: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物出版社1987年,129-155页。
    [530]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0年,55页,图二九·10、14。
    
    [531]韩金秋:鄂尔多斯龙首镳刍论,内蒙古文物考古(待刊)
    [532]曹建恩:西岔文化初论,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533]姚生民:陕西淳化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86年5期,12-22页。
    [534]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262页。
    [535]锦州市博物馆:辽宁兴城县杨河发现青铜器,考古1978年6期,387页。
    [536]王云刚等:绥中冯家商代窖藏铜器,辽海文物学刊1996年1期,51-55页。
    [537]王云刚等:绥中冯家商代窖藏铜器,辽海文物学刊1996年1期,51-55页。李殿福:吉林省库伦,奈曼两旗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分布与内涵,文物资料丛刊(5),文物出版社1983年,98-114页。
    [538]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青龙抄道沟发现一批青铜器,考古1962年12期,644-645页。王未想:内蒙古林东塔子沟出土的兽首铜刀,北方文物1994年4期,31页。
    [539]王云刚等:绥中冯家商代窖藏铜器,辽海文物学刊1996年1期,51-55页。
    
    [540]郑绍宗:中国北方青铜短剑的分期及形制研究,文物1984年2期,37-49页。
    [541]?锦州市博物馆:辽宁兴城县杨河发现青铜器,考古1978年6期,387页。?
    [542]郭大顺:辽河流域“北方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1、2期,23-28页。
    [54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33页。
    [544]王峰:河北兴隆县发现商周青铜器窖藏,文物1990年11期,57-58页。
    [545]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延庆西拨子村窖藏铜器,考古1979年3期,227-230页。
    [546]乌恩: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167页。
    [547]В.В.ЕвлокнмовВ.В.Варфолмеев:ДЕНТРАПЪНОГОИСЕВЕРНОГОКАЗАХСТАНАКарагнда2002(哈萨克斯坦北部的青铜文化,图4,2)
    [548] Elena E. Kuz’mina The Origin of the Indo-Iranians, LEDEN·BOSTON 2007, Fig110
    [549]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的文化关系,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179页。
    [550]王炳华:新疆东部发现的几批铜器,考古1986年10期,887-890页。
    [551]本土说:王志俊等:中国北方家马起源问题的探讨,考古与文物2001年2期,26-30页。王宜涛:也谈中国马类动物历史及相关问题,中国文物报1998年8月21日。(美)斯坦利丁·奥尔森,殷志强译:中国北方的早期驯养马,考古与文物1986年1期。外来说:林沄:对南山根M102出土刻纹骨板的一些看法,林沄学术文集(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296-301页。夏含夷:中国马车的起源及其历史意义,古史异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9-130页。袁靖等: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的两个问题,中国文物报1997年4月26日。水涛:驯马、马车与骑马民族文化,中国文物报1997年6月15日。韩东:也谈家马的起源与其他,中国文物报1999年6月23日。
    [552]杨生南、王宇信:甲骨学一百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45-546页。
    [553]转引自杨生南、王宇信:甲骨学一百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17页
    [554]转引自王宇信:商代的马和养马业,中国史研究1980年1期,102页。
    [555] Victor H. Mair, The Horse in Late Prehistoric China: Wresting Culture and Control from the Barbarians, Prehistoric Steppe adaptation and the horse, McDonald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England2003,P163-186.
    [556]黄树先:“马文”探源,语言研究1996年2期,122-126页。
    [557]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64-65页。
    [558]?王炳华:孔雀河古墓沟的发掘及初步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1期,117-128页。?
    [559]夏商周分期工程专家组:夏商周分期工程1996-2000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36-37页。
    [56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上册),文物出版社2005年,337页。
    [561]左忠诚:陕西渭南县南堡西周初期墓葬,文物资料丛刊3,202-204页。
    [56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上册),文物出版社2005年,337页。
    [56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213页。
    [56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213页。
    [565]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文物精华·青铜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164页。
    [56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83页。
    [56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83页。
    [568]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等:天马-曲村(1980-1989),科学出版社2000年,904页。
    [569]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等:天马-曲村(1980-1989),科学出版社2000年,250页。
    [570]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等:天马-曲村(1980-1989),科学出版社2000年,214页。
    [57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213页。
    [572]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县云塘、齐镇西周建筑基址1999-2000年度发掘简报,考古2002年9期,3-26页。
    [57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上册),文物出版社2005年,337页。
    [574]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文物精华(青铜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163页。
    [57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31页。
    [57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上册),文物出版社2005年,337页。
    [57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上册),文物出版社2005年,337页。
    [578]庆阳地区博物馆:甘肃宁县焦村西沟出土的一座西周墓,考古与文物1989年6期,24-27页。
    [579]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周镐京附近部分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1期,1-31页。
    [58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119页。
    [581]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230页。
    
    [582]曹永斌等:陕西蓝天出土西周车马坑,文博1986年5期,1-5页。
    [583]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2期,99-129页。
    [58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郊西周墓,文物1999年9期,19-28页。
    [585]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2期,99-129页。
    [586]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230页。
    [587]王长启:西安市文管会藏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及其特征,考古与文物1991年4期,6-11页。
    [588]王长启:西安市文管会藏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及其特征,考古与文物1991年4期,6-11页。
    [589]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黄堆西周墓地钻探清理简报,文物1986年8期,56-68页。
    [590]北京大学考古学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1980-1989(第二册),科学出版社2000年,689页。
    [591]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地,文物出版社1999年,111页。
    [592]庆阳地区博物馆:甘肃宁县焦沟西村出土的一座西周墓,考古与文物1989年6期,24-27页。
    [593]卢连成、尹盛平:古夨国遗址、墓地调查记,文物1982年2期,48-57页。
    [59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地,文物出版社1999年,227页。
    [59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高家堡戈国墓地,三秦出版社1994年,28页。
    [596]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2期,99-129页。
    [597]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上册),文物出版社1988年,74页。
    [598]罗西章:扶风出土西周兵器浅识,考古与文物1985年1期,92-18页。
    [599]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73页。
    [600]林巳奈夫:关于邢台葛家庄出土的西周青铜戚的图纹,三代文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9年,53-64页。
    [601]?林巳奈夫:关于邢台葛家庄出土的西周青铜戚的图纹,三代文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9年,53-64页。?
    [602]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115页。
    [603]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旬邑博物馆:陕西旬邑下魏洛西周早期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8期,19-34页。
    [60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168页。
    [605]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216页。
    [606]北京大学考古学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1980-1989(第二册),科学出版社2000年,551页。
    [607]北京大学考古学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1980-1989(第二册),科学出版社2000年,900页。
    [608]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市文物精华·青铜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31页。
    [609]北京大学考古学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1980-1989(第二册),科学出版社2000年,436页。
    [610]沈融:一组外流中国青铜兵器评述,中原文物1995年2期,56-60页。
    [611]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203页。
    [61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95年,201页
    [61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高家堡戈国墓地,三秦出版社1994年,98页
    [61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119页。
    [615]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115页。
    [616]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163页.
    [617]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193页。
    [618]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甘肃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学报1977年2期,99-129页。
    [619]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95年,201页。
    [620]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地,文物出版社1999年,116页。
    
    [621]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地,文物出版社1999年,115页。
    [6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上册),文物出版社2005年,539页。
    [623]任亚珊、郭瑞海、贾金标:1993—1997年邢台葛家庄先商遗址、两周贵族墓地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三代文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9年,32-41页。
    [624]王然主编:中国文物大典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年,183页。
    [625]庞文龙、崔文英:岐山王家村村出土青铜器,文博1989年1期,91-95页。
    [62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27页。
    [627]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林校西周车马坑,文物1999年3期,4-17页。
    [628]罗西章、雒忠如等:陕西扶风出土西周伯诸器,文物1976年6期,51-60页。
    [629]沈融:一组外流中国青铜兵器评述,中原文物1995年2期,56-60页。
    [630]罗西章:扶风出土西周兵器浅识,考古与文物1985年1期,92-100页。
    [631]罗西章、雒忠如等:陕西扶风出土西周伯诸器,文物1976年6期,51-60页。
    [632]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三秦出版社1988年,75页。
    [633]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238页。
    [63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238页。
    [63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27页。
    [636]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318页。
    [637]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318页。
    [638]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1980-1989)第二册,科学出版社2000年,374页。
    [639]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花园庄北街发现一座西周墓葬,文物1999年11期,19-28页。
    [64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考古队: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1期,20-31页。
    [641]罗西章、雒忠如等:陕西扶风出土西周伯诸器,文物1976年6期,51-60页。
    [64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180页。
    [643]琉璃河考古队:1981-1983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5期,405-416页。
    [644]王光永:陕西省宝鸡市峪泉生产队发现西周早期墓葬,文物1975年3期,72-75页。
    [645]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地,文物出版社1999年,111页。
    [646]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年8期,4-21页。
    [647]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年8期,4-21页。
    [648]庞文龙、崔玫英:岐山王家村村出土青铜器,文博1989年1期,91-92页。
    [649]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218页。
    [650]琉璃河考古队:1981-1983年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5期,405-416页。
    [65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218页。
    [652]扶风县博物馆:陕西扶风县新发现一批商周青铜器,考古与文物2007年3期,3-10页。
    [65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32页。
    [654]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文物1994年1期,4-34页。
    [65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1959年,27页。
    [656]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133页。
    [657]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60页。
    [658]郭宝钧:浚县辛村,科学出版社1964年,60页。
    [659]吴晓筠:商至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青铜车马器形式研究,古代文明(1),文物出版社2002年,180-277页。
    [660]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普渡村西周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1期,75-85页。
    [661]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96页。
    [66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县东阳,科学出版社2006年,162页。
    [66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扶风考古队:1962年陕西扶风齐家村发掘简报,考古1980年1期,45-51页。
    [664]北京大学考古学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1980-1989(第二册),科学出版社2000年,563页。
    [665]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年8期,4-21页。
    [666]北京大学考古学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1980-1989(第二册),科学出版社2000年,566页。
    [667]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 100页。
    [668]北京大学考古学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1980-1989(第二册),科学出版社2000年, 571页。
    [669]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文物1995年7期,4-38页。
    [670]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276页。
    [67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307页。
    [672]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扶风县博物馆:陕西扶风五郡村西周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文物2007年8期,4-27页。
    [67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文物1994年8期,4-21页。
    [67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文物出版社1995年,236页。
    [675]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长安沣西张家坡西周遗址的发掘,考古1964年9期,441-447页。
    [67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82页。
    [67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82页。
    
    
    [678]王峰:河北兴隆县发现商周青铜器窖藏,文物1990年11期,56-58页。
    [679]邱国斌:内蒙古敖汉旗大哈巴奇拉墓地调查,北方文物1996年3期,8-14页。
    [680]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12页。
    [681]高滨秀:大草原骑马民族,东京国立博物馆1997年,图7。
    [682]青海省湟源县博物馆等:青铜湟源大华中庄卡约文化谜底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年5期,11-33页。
    [683]中韩共同学术调查报告书: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器,东北亚历史财团(韩国)2007年,图79
    [684]韩建武等:新征集文物初识,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四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190-196页。
    [685]李汉才:青海湟中县发现古代双马铜钺和铜镜,文物1992年2期,16页。
    [686]见于《西清古鉴》。
    [687]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地区的又一重要考古收获——昌平白浮西周木椁墓的新启示,考古1976年4期,246-258页。
    [688]刘小强等:大通县出土的三件青铜器,青海文物1990年5期,83页。
    [689]吉县文物工作站:山西吉县出土商代青铜器,考古1985年9期,848-849页。
    [690]王彤:中国北方商周时期的铜胄,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19页。本文关于铜胄的观点均引自该文,不另注。
    [691]杨绍舜:山西柳林县高红发现商代铜器,考古1981年3期,211-212页。
    [692]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地区的又一重要考古收获——昌平白浮西周木椁墓的新启示,考古1976年4期,246-258页。
    [693]宁城县文化馆等:宁城县新发现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墓葬及其相关遗物的研究,文物资料丛刊(九),文物出版社1985年,23-57页。
    
    [694]翟德芳:中国北方地区青铜短剑分群研究,考古学报1988年3期,277-299页。
    [695]朱永刚:试论我国北方地区銎柄式柱脊短剑,考古1995年12期,65-72页。
    [696]转引自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28页。
    [697]郭承河:避暑山庄博物馆收藏的几件铜殳,文物春秋1992年4期,92-93页。
    [698]刘展:通河县出土多角形石骨朵,北方文物2001年1期,23-24页。
    [699]田广生:通榆县兴隆山乡出土花冠状穿孔石球,吉林文物1984年12期。
    [700]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代墓地,考古2008年7月,20-31页。
    [701]转引自张英、贾莹:试论环状石器及其用途,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171页,图二·3。
    [702]青海省文物考古队等:青海贵德山坪台卡约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87年2期,255-273页。
    [703]转引自李刚:中国北方青铜器的欧亚草原文化因素,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108页,图3.7-2,9、10。
    [704]罗西章:扶风出土西周兵器浅识,考古与文物1985年1期,92-100页。
    [705]刘宝山:青海“史前”的铜铃,文物季刊1995年2期,43-47页。
    [706]吴晓筠:商至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青铜车马器形式研究,(古代文明)第一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180-277页。
    [707]刘宝山:青海“史前”的铜铃,文物季刊1995年2期,43-47页。
    [708]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察吾乎,东方出版社1999年,140页。
    [70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1期,117-140页。
    [710]高滨秀:大草原骑马民族,东京国立博物馆1997年,图89。
    [711]段瑜:商代黄金制品的南北系统,考古与文物2004年2期,33-42页。
    [712]?乔梁:美玉与黄金——中国古代农耕与畜牧集团在首饰材料选取中的差异,考古与文物2007年5期,47‐52页。?
    [713]张文立: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小铜铎”辨析,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333-341。
    [714]陕西周原考古队:扶风刘家姜戎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7期,16-29页。
    [715]?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克尔木齐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1期,23‐32页。?
    [71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大甸子,科学出版社1996年,160页。
    [717]李水城:四坝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四),文物出版社1988年,80-120页。
    [718]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贵德山坪台卡约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87年2期,255-273页。青海省湟源县博物馆等:青海湟源县大华中庄卡约文化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5年5期,11-33页。
    [719]井中伟:蛋形瓮研究,考古学报2006年4期,419-431页。本文关于蛋形瓮的观点主要引自该文,不另注。
    
    [72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安张家坡西周铜器群,文物出版社1965年,20页。
    [721]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古城东关,科学出版社2001年,433页。
    [72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镐京西周宫室,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20页。
    [723]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2页。
    [724]高滨秀:大草原骑马民族,东京国立博物馆1997年,图46。
    [725]?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234页。
    [726]彭立平:围场县博物馆收集的一件青铜兽首弯刀,文物春秋1993年3期,88页。
    [727]?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市延庆西拨子村窖藏铜器,考古1979年3期,227-230页。?
    [728]?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23页。?
    [729]水野清一等:内蒙古长城地带,东亚考古学会1935年, 40页。
    [730]彭立平:围场县博物馆收集一件青铜兽首弯刀,文物春秋1993年3期,88页。
    [731]转引自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38页,图二一,5。
    [732]?项春松、李义:宁城小黑石沟石椁墓调查清理报告,文物1995年5期,4‐22页。?
    [733]钟少异:试论扁茎剑,考古学报1992年2期,131页。江章华:巴蜀柳叶形剑渊源试探,四川文物“三星堆古蜀文化研究专辑”1992年,81-84页。张天恩:中原地区西周青铜短剑简论,文物2001年4期,77-83页。
    [734]卢连成:草原丝绸之路——中国与域外青铜文化的交流,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诞学术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713-723页。林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林沄学术文集(二),科学出版社2008年,39-76页。林梅村:商周青铜剑渊源考,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文物出版社1998年,48页。俞伟超:西周铜剑的渊源,古史的考古学探索,文物出版社2002年,340-342页。
    [735]林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林沄学术文集(二),科学出版社2008年,59页。
    [736]韩金秋:商周长体刀起源再研究,公元前二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93-108页。
    [737]朱凤翰: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397页。
    [738]南玉泉:辛店文化序列及其与卡约、寺洼文化的关系,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文物出版社1989年,106页。
    [739]王鹰等:陕西永寿县发现的先周文化遗存,考古与文物2005年6期,5-7页。
    [74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陕西长武碾子坡先周文化遗址发掘纪略,考古学集刊(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23-142页。
    [741]沈融:商式短剑刍议,上海博物馆集刊(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9-27页。
    
    
    [742]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743]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385页。
    [744]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5页。
    [74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1981河南偃师二里头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1期,37-40页。
    [746]林沄:说戚、我,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2-18页。
    [747]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西周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图二九一。
    [748]王永刚等:陕西甘泉县出土晚商青铜器,考古与文物2007年3期,11-22页。
    [749]吴晓筠:商至春秋时期中原地区青铜车马器形式研究,(古代文明)第一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180-277页。
    [750]刘静:先秦时期青铜钺的再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2期,52-79页。
    [751]刘一曼:殷墟的青铜刀,考古1993年2期,150-165页。
    [752]陈芳妹:晋侯墓地青铜器所见性别研究的新线索,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157-196页。
    [753]高西省:简论扶风五郡西周青铜窖藏出土的青铜器,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6期,13页。
    [754]井中伟:先秦青铜戈戟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79-83页。
    [755]吴兰、宗宇:陕北发现商周青铜器,考古1988年10期,955-957页。
    [756]杨建华:燕山南北商周之际青铜器遗存的分群研究,考古学报2002年2期,157-173页。
    [757]蒋刚:太行山两翼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夏商西周文化的互动,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62页。
    [758]?姬乃军:陕西延长出土一批晚商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4年2期,27-28页。?
    [759]?吴兰、宗宇:陕北发现商周青铜器,考古1988年10期,955-957页。?
    [760]姬乃军:陕西延长出土一批晚商青铜器,考古与文物1994年2期,27-28页。
    [761]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考古实习组等:陕西绥德薛家渠遗址的试掘,文物1988年6期,28-37页。
    [76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106页。?
    [763]?北京大学考古学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1980-1989(第一册),科学出版社2000年, 105页。?
    [764]王立新:试论长城地带中段青铜时代文化的发展,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365-385页。
    [765]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等:晋中考古,科学出版社1998年,202-203页。
    [766]陈公柔:说媿氏即怀姓九宗,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辑,中华书局1989年,211-217页。
    [767]王立新:试论长城地带中段青铜文化的发展,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365-385页。
    [768]井中伟:蛋形瓮研究,考古学报2006年4期,419-431页。
    [769]张忠培:晋中考古,科学出版社1998年,202-203页。
    [770]邹衡:论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学文化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297-356页。
    [771]山西吕梁地区文物工作室:山西石楼褚家峪、曹家塬发现商代铜器,文物1981年8期,49-53页。
    [772]吉县文物工作站:山西吉县出土商代铜器,考古1985年9期,848-849页。
    [773]杨绍舜:山西柳林县高红发现商代铜器,考古1981年3期,211-212页。
    [774]杨建华:试论勺形器的用途——兼论晋陕高原商周时期青铜器的武装化与移动化,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85-92页。
    [775]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261、347页。
    [776]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清水河县西岔遗址发掘简报,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考古报告集,远方出版社2001年,60-78页。曹建恩:清水河县征集的商周青铜器,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考古报告集,远方出版社2001年,79-87页。
    [777]张文立: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小铜铎”辨析,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333-340页。
    [778]李水城:权杖头:古丝绸之路早期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四期,54-57页。
    
    [779]青海省文物处等:青海文物,文物出版社1994年,图版66。对这件铜簋的真伪尚存疑问。
    [780]雷兴山:周原遗址刘家墓地的分析,考古学研究(七),科学出版社2008年,460-473页。
    [781]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13-15页。
    [782]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合水九站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300-477页。
    [783]甘肃文物工作队等:甘肃西和栏桥寺洼文化墓葬,考古1987年8期,678-691页。
    [78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科学出版社2006年,85-97页。
    [785]转引自李学勤:中国铜镜的起源与传播,比较考古学随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7-63页。
    [786]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器,东北亚研究财团出版2007年,图198。
    [787]赵福生、刘绪:琉璃河遗址西周燕文化的新认识,文物1997年4期,34-41页。
    [788]王彤:商周时期的北方青铜胄,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1页。
    [789]武大鹏:洛雷斯坦暨西亚管銎斧的研究与比较,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39页。
    [790]韩金秋:商周长体刀起源再研究,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93-108页。
    
    [791]韩金秋:白浮墓葬的微观分析与宏观比较,边疆考古研究(7),科学出版社2008年,102-118页。
    [792]陈光:北京考古五十年,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2000年,10-11页。
    [793]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队: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1984年8期,698-705页。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第三次发掘,考古1993年4期,311-323页。
    [79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镇江营与塔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795]林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燕京学报(新十四期),第123页。
    [796]林梅村:商周青铜剑渊源考,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文物出版社1998年,39-59页。
    [797] Han Kangxin.The Physical Anthropology of the Ancient Population of the Tarim Basin and Surroundings Area, The Bronze Age and Early Iron Age Peoples of Eastern Central Asia, Edited by Victor H Mair,1998,P558-570.
    [798]关于古墓沟墓地的材料见王炳华: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63年,202-209页。[ 799 ]http://cache.baidu.com/c?word=%CD%AD%3B%B8%AB%2C%D1%D0%BE%BF&url=http%3A//roomx%2Eblogchina%2Ecom/4656681%2Ehtml&p=8c49c54ad48712a05ebbc80c4b&user=baidu
    [800]尹盛平:西周蚌雕人头像种族探索,文物1986年第1期,46-49页。
    [801]水涛:从周原出土蚌雕人头像看塞种人东进诸问题,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7年,62-67页。
    [802]林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燕京学报新十四期,123页。
    [803]尚书·牧誓中的羌、卢可能是西北方国。
    [804]韩嘉谷、纪烈敏:蓟县张家园遗址青铜文化概述,考古1993年4期,355-364页。
    [805]邹衡:论先周文化,夏商周考古学文化论集,科学出版社2001年,297-356页。
    [806]李水城:文化馈赠与文明的成长,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8-20页。
    [807]尹盛平:西周蚌雕人头像种族探索,文物1986年第1期,46-49页。
    [808]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2003年发掘简报,文物2007年10期,4-42页。
    [809]张明东:商周墓葬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134-135页。
    [810]雍颖:晋侯墓地性别、地位、礼制和葬仪分析,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143-177页。
    [811]李峰: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际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65页。
    [812]长族是见于甲骨文的晚商大族,花园庄M54和长子口M1均为长族人。
    [813]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扶风庄白一号青铜器窖藏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3期,1-18页。
    [814]陈芳妹:晋侯墓地青铜器所见性别研究的新线索,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157-196页。
    [815]范毓周:殷代武丁时期的战争,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三辑,175-239页。
    [816]陈淑卿:山东地区商文化的类型与编年研究,华夏考古2003年1期,52-68页。
    [817]《礼记·明堂位》:“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战国策》、《史记》都有相同记载。
    [818]韩金秋:白浮墓地的微观分析与宏观比较,边疆考古研究(七),科学出版社2008年,102-118页。
    [819]罗西章、雒忠如等:陕西扶风出土西周伯诸器,文物1976年6期,51-60页。
    [820]刘雨:西周金文中的军事,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228-251页。
    [821]赵菊梅:晋陕高原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格局研究,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36页。本小节中涉及朱开沟的观点均引自该文,不另注。
    [822]沃浩伟:晋陕高原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分群研究,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出版社2008年,56-67页。
    [823]王永刚等:陕西甘泉县出土晚商青铜器,考古与文物2007年3期,11-22页。
    [824]曹建恩:西岔文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本文中关于西岔文化的观点均引自该文,不另注。
    [825]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67页。本文中关于夏家店上层文化年代的观点均引自该文,不另注。
    [826]最近韩建业先生的一篇文章中说二里头文化中的花边罐是齐家文化影响所致(韩建业:论二里头青铜文化的兴起,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1期)。而张天恩先生认为二里头文化中的这种器物是受关中东部的东龙山文化影响而出现的(张天恩:论关中东部的夏到早期文化遗存,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1期)。我们赞同后一种意见。
    [827]梅建军、高滨秀:塞伊玛——图比诺现象和中国西北地区的早期青铜文化,新疆文物2003年1期,47-57页。
    [828]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动,考古学报2005年3期,239-277页。
    [829]韩建业:中国北方地区新时代时代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267-268页。
    [830]林梅村:青铜时代的造车工具与中国战车的起源,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的中西文化交流,三联书店2000年,33-76页。
    
    [831]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动,考古学报2005年3期,239-277页。
    [832]孙淑云、韩汝玢:甘肃早期铜器的发现与冶炼、制造技术的研究,文物1997年7期,76页,图八。
    [833]辛岩、李维宇:辽宁省北票市康家屯城址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8期,31-44页。
    [834]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64页。
    [835]华觉明:陨铁、陨铁器和冶铁的发生,中国冶铸史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29页。
    [836]白云翔: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22页。祝中熹:中国古代冶铁及秦人用铁考述,陇右文博2001年1期,53页。
    [837]唐际根:中国冶铁术的起源问题,考古1993年6期,556-565页赵化成: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人工铁器的发现及其有关问题,考古文物研究,三秦出版社1986年,289页。
    [838] Maddin R, The Beginning of the Use of Iron, Proceeding of BUMA-V, Korea, 2002, 1-16.
    [839]林沄: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林沄学术文集(二),科学出版社2008年,39-76页。
    [840]杨建华:中国北方东周时期两种文化遗存的辨析——兼论戎狄与胡的关系,考古学报(待刊)
    [84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晋国赵卿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90页。
    [84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年,85页。
    [843]湖北省博物馆:随县曾侯乙墓(下册),文物出版社1980年,图版六。
    [844]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上册),文物出版社1988年,117页。
    [845]《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纣。以为恶,醢鬼侯”
    [846]李水城:权杖头——古丝绸之路早期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4期,54-57页。
    [847]林梅村:商周青铜剑渊源考,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三联书店1998年,56页。
    [848]崔银秋:新疆地区古代居民线粒体DNA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7页。
    1.《考古学报》
    2.《考古》
    3.《文物》
    4.《中原文物》
    5.《殷都学刊》
    6.《考古与文物》
    7.《文物世界》
    8.《文博》
    9.《华夏考古》
    10.《文物春秋》
    11.《中国文物报》
    12.《北方文物》
    13.《燕京学报》
    14.《辽海文物学刊》
    15.《考古学集刊》
    16.《内蒙古文物考古》
    17.《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18.《史前研究》
    19.《古文字研究》
    20.《上海博物馆集刊》
    21.《古代文明》
    22.《欧亚学刊》
    23.《青年考古学家》
    24.《新疆文物》
    25.《文物集刊》
    26.《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
    27.《古代文明研究》
    28.《故宫博物院院刊》
    29.《中国历史文物》
    30.《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1.《四川文物》
    32.《西域研究》
    33.《北京考古信息》
    34.《中国考古学报》
    35.《收藏家》
    36.《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7.《中国史研究》
    38.《语言研究》
    39.《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
    40.《吉林文物》
    41.《文物季刊》
    42.《东南文化》
    43.《陇右文博》
    44.《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
    1.胡厚宣等.甲骨探史录[C].北京:三联书店,1982.
    2.李海荣.北方地区出土的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3.杜金鹏许宏主编.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考古工作十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5.本社编.新中国考古五十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6.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陈芳妹.故宫青铜兵器图录[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5.
    8.杨宝成.殷墟文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9.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0.张天恩.关中商代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11.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2.夏含夷.古史异观[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3.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文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14.杜金鹏、许宏主编.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6.潜伟.新疆哈密地区史前时期铜器及其与邻近地区文化的关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17.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8.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19.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20.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1.韩建业.中国北方地区新时代时代文化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22.白云翔.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3.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C].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24.杨建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25.国家文物局.中国重要考古发现2005[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26.高滨秀.大草原骑马民族[M].东京:东京国立博物馆,1997.
    27.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28.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M].香港:香港商务印书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29.朱凤翰.古代中国青铜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30.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1.国家文物局.2004年中国考古重要发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32.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3.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文物精华·青铜卷[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34.俞伟超.古史的考古学探索[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35.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6.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37.王然主编.中国文物大典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
    38.中韩共同学术调查报告书.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器[M].东北亚历史财团(韩国),2007.
    39.李学勤.比较考古学随笔[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0.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器[M].东北亚研究财团出版2007.
    41.李峰.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际的地理和政治危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2.崔银秋.新疆地区古代居民线粒体DNA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4.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等.成吉思汗----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45.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阶段成果报告(简本)[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46.陈振中.先秦青铜生产工具[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47.张光直.李光漠主编.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48.上海博物馆.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49.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0.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1.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编.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C].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
    52.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编.青果集(二)[C].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53.《周秦文化研究》编委会编.周秦文化研究[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54.郑绍宗.北方考古研究(三)[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55.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一)[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56.三代文明研究编辑委员会.三代文明研究(一)[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7.苏秉琦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三)[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58.韩嘉谷.北方考古研究(四)[C].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59.张忠培.许倬云主编.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反思[C].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
    60.上官鸿南.朱士光主编.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62.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6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文集(一)[C].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
    64.宿白主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5.杨建华.蒋刚主编.公元前2千纪的燕山南北[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66.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C].北京:中国大
    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6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国考古学论丛[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68.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9.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七)[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0.石兴邦主编.考古学研究——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C].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
    7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2.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73.张光直.李光谟主编.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74.中国考古学研究编委会编.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75.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76.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中国古代民族考古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油印本)
    77.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78.林沄.林沄学术文集(二)[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9.林沄.林沄学术文集[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80.水涛.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1.中国钱币学会编.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C].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82.王宇信主编.甲骨文与殷商史(第三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83.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84.于炳文主编.跋涉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七五级毕业生论文集[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85.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第
    1卷)[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8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研究(第一辑)[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88.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文化论集(四)[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89.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文化研究(三)[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90.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周年纪念文集编写组编.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周年纪念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91.中国考古学研究编委会编.中国考古学研究(二)——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92.考古文物研究编委会.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C].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93.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编辑.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94.林梅村.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的中西文化交流[C].北京:三联书店,2000.
    95.华觉明:中国冶铸史论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96.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东亚古物(A)[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97. [美]林嘉琳.孙岩主编.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98.王炳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99.中国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中南部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和文化[M].高句丽研究财团(韩国),2006.?
    100.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1.石岩.中国北方先秦时期青铜镞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6.
    2.吕学明.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刀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8.
    3.蒋刚.太行山两翼夏到西周时期北方青铜文化的演进及其与中原文化的互动[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6.
    4.张文立.青海青铜时代文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2.
    5.李刚.中国北方青铜器中的欧亚草原文化因素[D].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04.
    6.段天璟.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文化格局[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5.
    7.张锟.京津唐地区的夏商周时期遗存[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D].长春:2000.
    8.邵会秋.新疆地区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进及其与周邻地区文化的关系[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7.
    9.王乐文.论朱开沟遗址出土的两类遗存[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4.
    10.于孟洲.试析东下冯文化[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1.
    11.吕军.红山文化玉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1998.
    12.张文瑞.冀东地区龙山及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3.
    13.曹建恩.西岔文化初论[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3年
    14.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7.
    15.张明东.商周墓葬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5.
    16.王彤.中国北方商周时期的铜胄[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7.
    17.井中伟.先秦青铜戈戟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6.
    18.岳洪彬.殷墟青铜礼器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19.武大鹏.洛雷斯坦暨西亚管銎斧的研究与比较[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5.
    20.井中伟.先秦青铜戈戟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06.
    1.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77)[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2.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商周组等.天马-曲村(1980-198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镇江营与塔照[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4.郭宝钧.浚县辛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5.国家文物局.吉林大学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中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中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上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2.湖北省博物馆.随县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3.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1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窑西周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15.卢连成.胡智生.宝鸡国墓地(上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6.罗西章.北吕周人墓地[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
    17.梁思永.高去寻.中国考古学报告集之三,侯家庄,第五本1004号大墓[M].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2.
    18.刘士莪.老牛坡[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19.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考古报告集[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
    20.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2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石旌介商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晋国赵卿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马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2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县东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镐京西周宫室[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
    2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高家堡戈国墓地[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27.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殷墟墓葬之二,中组墓葬[M].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1972.
    28.石璋如.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殷墟墓葬之一北组墓葬[M].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70.
    29.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察吾乎[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30.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31.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商城----1983-1986年度勘察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3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大甸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3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3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3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3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墓葬——1982-1992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4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家碾寺洼文化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4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安张家坡西周铜器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5.
    4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4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
    45.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古城东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蒙特留斯.先史考古学方法论[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2.梅原末治.古代北方系文物的研究[M].京都:星野书店,1938.
    3.野清一等.内蒙古长城地带[M].东京:东亚考古学会,1935.
    4. Maddin R, The Beginning of the Use of Iron, Proceeding of BUMA-V, Korea, 2002, 1-16.
    5. Louisa G. Fitzgerald-Huber. Qijia and Erlitou: The Question of Contacts with Distant Cultures, Early China, Vol.20. 1995,p15-65.
    6. E. N. Chernykh. Ancient metallurgy in the USSR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7. Victor H. Mair, The Horse in Late Prehistoric China: Wresting Culture and Control from the Barbarians, Prehistoric Steppe adaptation and the horse[C].Edited by Marsha Levine ,McDonald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England2003, 163-186.
    8 . Katheryn M. Linduff: A Walk on the Wild Sides: Late Shang Appropriation of Horses in China[C].Prehistoric Steppe adaptation and the horse[C].Edited by Marsha Levine: McDonald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England2003,139-162.
    9. M. Loehr. Weapons and Tools from Anyang and Siberian Analogies [J].American Journal of Archaeology, Vol.53. No.2, 1949
    10. W. C. White: Bronze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An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Bronze Objects from Northern Honan, dating from about 1400BC-771BC[J]. Museum Studies no.5,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56.
    11. Elena E. Kuz’mina The Origin of the Indo-Iranians[M].LEDEN·BOSTON 2007, Fig110
    12. Flad rowan: rutal or structure?Analaysis of burial elaboration at dadianzi,inner mongoliar[D].UCLA2001.
    13. Han Kangxin.The Physical Anthropology of the Ancient Population of the Tarim Basin and Surroundings Area[C]. The Bronze Age and Early Iron Age Peoples of Eastern Central AsiaEdited by Victor H Mair,1998,558-570.
    14.В.В.ЕвлокнмовВ.В.Варфолмеев:ДЕНТРАПЪНОГОИСЕВЕРНОГОКАЗАХСТАНАКарагнда2002(哈萨克斯坦北部的青铜文化,图4,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