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民事诉讼的审级制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事诉讼审级制度作为民事诉讼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设置的合理化与否直接影响到个案审理的公正性和社会资源分配的有效性。为保证案件审理的公正、高效,我们有必要对审级制度进行研究讨论。
     本文除绪言和结论外,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审级制度的概述。分别从审级制度的内涵、价值目标和功能三个部分着手介绍。审级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有关法院层级设置数量的规定和与之相适应的具体案件在提起法院诉讼后能够经历的案件审判次数和法院层级的制度规范。审级制度作为诉讼程序的一部分,其设置需要遵从诉讼程序的公正、效率价值,每个国家审级制度的建立都是两大价值综合平衡的结果。审级制度的功能在于使法院裁判尽可能地接近并达到法律所要求的公平与正义,给当事人一种公正的救济方式,从而合法、迅速地解决民事纠纷,树立法院和司法权在民众中的权威,同时保证法律适用的统一。第一章的理论概述为下文对审级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第二章审级制度相关规定之比较。通过主要西方国家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在法院系统设置、具体审级制度设置、上诉限制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上诉案件受理范围和审判职能四个角度的分析比较,了解我国与西方国家制度规定上的差异,并借此发现我国审级制度的弊端与欠缺,作为完善改革我国审级制度的现实需要。
     第三章对我国审级制度的完善思考。通过借鉴西方主要国家合理化的审级制度设置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审级制度的调整提出如下构想:首先,改革现有的法院级别管辖制度,将基层人民法院的一审管辖范围确定为简易案件和小额诉讼案件,中级人民法院则作为普通案件的一审法院和简易案件的第一次上诉法院,取消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初审管辖权;其次对小额诉讼实行一审终审;再次,以两审终审为基础,建立有条件的三审终审制,规范提起三审的限制条件和上诉理由,允许一部分案件进入三审程序。同时,对第三审实行法律审,加强法律的适用统一;最后为了保障改革后的审级制度与我国再审制度的有效衔接,对提起再审主体以及再审程序的启动条件重新规划,放宽一审终审的再审条件,严格限制三审终审的启动,从整体上完善我国审级制度。
引文
①田平安,《民事诉讼法原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P297。
    ②江伟,《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53。
    ①陈桂明,《诉讼公正与程序保障——民事诉讼程序之优化》,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6年6月第1版, P2。
    ②陈文兴,《司法公正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P6。
    ①汤明,《放权抑或限权》,《法学》,2007年,P82。
    ①何家弘、汤维建,美国民事诉讼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P365。
    ②傅郁林,《比较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国法学》,2002年,P5。
    ①傅郁林,《审级制度的建构原理——从民事程序视角的比较分析》,《中国诉讼法学精萃》,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1版,P318。
    ①景汉朝、卢子娟,《经济审判方式改革若干问题研究》,《法学研究》,1997年,P5。
    ②常怡,《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P127。
    ①罗结珍译,《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①中国法律年鉴[A]北京:中国法律年鉴社,1997, P1055。
    ①谢怀轼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P128。
    ②罗结珍译,《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P121。
    ③张茂译,杰弗里·C·哈泽德、米歇尔·塔鲁伊,《美国民事诉讼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184。
    ①刘福声、池启明,《限制上诉第三审范围之研究》,台湾“司法院”,1998年版, P209。
    ①杨建华,《中华民事诉讼法之评析》,《台湾:法学丛刊》,1986,P79。
    ①胡夏冰、冯仁强,《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研究综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138。
    ①章武生,基层法院改革若干问题研究,载司法改革论评第二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①(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P275。
    ②肖建国,《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P283。
    ①中国诉讼法学研究会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1996年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P439。
    ①陈桂明,《诉讼公正与程序保障——民事诉讼程序之优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第1版,P127。
    ①王甲乙、杨建华、郑健才,《民事诉讼法新论》,三民书局,1981年版,P504。
    ①常怡、唐力,《民事再审制度的理性分析》,《中国诉讼法学精粹》,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1版,P325。
    ②景汉朝、卢子娟,《论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之重构》,《法学研究》,1999年,P1。
    ③张卫平,《程序的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人民出版社.1993.387.
    ④章武生、段厚省,《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P430。
    ①杨荣新、乔欣:《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探讨》,载《中国法学》,2001年,P5。
    [1]田平安,《民事诉讼法原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2]江伟,《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陈文兴,《司法公正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lO月第l版。
    [4]何家弘、汤维建,《美国民事诉讼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3月第l版。
    [5]常怡,《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
    [6]柴发邦,《民事诉讼法学新编》,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7]陈桂明,《诉讼公正与程序保障——民事诉讼程序之优化》,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年第l版。
    [8]王甲乙、杨建华、郑健才,《民事诉讼法新论》,三民书局,1981年版。
    [9]章武生、段厚省,《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l版。
    [10]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11]谢怀轼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2]张茂译,杰弗里-c·哈泽德、米歇尔·塔鲁伊,《美国民事诉讼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胡夏冰、冯仁强,《司法公『F与司法改革研究综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王亚新译,(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5]中国诉讼法学研究会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1996年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中国法律年鉴》,北京中国法律年鉴社,1997年。
    [17]张卫平,《程序的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成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8]刘福声、池启明,《限制上诉第三审范围之研究》,台湾“司法院”,1998年版。
    [19]罗结珍译,《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10月第l版。
    [20]肖建国,《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汤明,《放权抑或限权》,《法学》,2007年第2期。
    [2]傅郁林,《比较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国法学》,:2002年第5驯。
    [3]傅郁林,《市级制度的建构原理——从民事程序视角的比较分析》,《中匹』诉讼法学精萃》,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l版。
    [4]杨建华,《中华民事诉讼法之评析》,《台湾:法学丛刊》,1986年第145期。[j]章武生,《丛层法院改革荇F问题研究》,《司法改革论评》第2期,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6]章武生,《司法独立与法院机构的调整》,《中困法学》,2000年第2期。
    [7]曾宪义,《司法公『F与司法效率的保障机制研究》,《中国诉讼法学精粹》,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l版。
    [8]李浩,《民事诉讼检察监督若干问题研究》,《中国法学》,1999年第3期。
    [9]常怡、唐力,《民事再审制度的理性分析》,《中国诉讼法学精粹》,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0]景汉朝、卢子娟,《论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之重构》,《法学研究》,1999年第l期。
    [11]景汉朝、卢子娟,《经济审判方式改革若干问题研究》,《法学研究》,1997年第5期。
    [12]杨荣新、乔欣:《重构我国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探讨》,《中国法学》,2001年第5期。
    [13]钱弘道,《论司法效率》,《中国诉讼法学精粹》,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l版。
    [14]章武生,《论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中国诉讼法学精粹》,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5]黄斌编译,《英国最高法院的成立与运作》,《中国应用法学研究信息》,2010年第2期。
    [16]李大元,《法国法院的体系及其相关司法制度介绍》,中困涉外商事海事审判网,2002年8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