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爱德华·萨义德的政治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03年9月24日下午,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W.Said,1935~2003)在美国纽约州逝世,享年68岁。一代大师的殒落,不仪是美国学术界的一大损失,更是代表着发展中国家知识界、弱势民族与边缘族群一位“心灵挚友”的远去。
     在学术界,被誉为“巴勒斯坦之子”的萨义德是著作等身、卓有创建的杰出学者,他集学术研究与政治关怀于一身,在人文科学的领域中产生了典范效应,被公认是后殖民理论的重要奠基者。在公共领域,他是美国当代少数具有批判意识的著名公共知识分子,也是巴勒斯坦甚至中东在西方的主要代言人。每当巴勒斯坦或中东发生重大事件时,西方媒体和大众都希望知道他的看法,俨然成为中东局势与政策的意见领袖,不愧为“巴勒斯坦之音”的称号。萨义德理论即涉及到阿拉伯,又关乎国际政治思想的有关内容,他的理论诸如“后殖民理论”、“文本—他者理论”、“理论旅行”、“批评意识”等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又指导实践,堪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萨义德的特殊性在于他的文化身份是带着身处西方的前殖民地知识分子的立场,以一种不同于西方传统主流的眼光考察欧洲殖民者和近东、中东、南美等殖民地的历史和文化关系,立足于永远去中心的(de-centered)边缘立场,其批评带有重要的政治性和地理意义,从而使得这一解构因获得了新的维度而焕发新的生机。
     在知识界,萨义德作为文学、文化批评家和社会评论家,是一位享有极高声誉但又有争议的人物。萨义德不但关心知识分子的议题,而且积极结合学术研究与政治关怀,付诸具体行动,数十年如一日。纵观萨义德的学术背景,他一路接受英美精英式教育,熟悉的是欧美的文化典律,后来又专程学习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学。眼见巴民族独立尚未成功、人权遭到践踏,启蒙与解放成为萨义德的两大理想。他在美国学术界已经进入主流行列,但他仍然怀有强烈的故国情结;他反对西方的殖民话语,却并不反对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他批评美国,但同时认为美国是个了不起的国家。虽说他的理论在世界各地的传播过程中,误读也在频频发生,但他的著述无论就其涉及领域的宽广程度还是重要程度而言,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开拓出一条文化批评的成功之路,使之成为整个学术界的热点人物和后殖民文化批评的典范。由于萨义德的思想具有复杂性特点,国内外对他的研究和评论也相应呈现出跨学科的特点,有纯文学研究、后殖民理论视角的研究、文化历史的观照、社会政治批评,也有心理分析、语言分析及女性意识方面的研究。这种研究现状的跨学科性、跨国性、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向我们展示出一幅繁荣的学术景象。然而,多数学者对萨义德的研究是从他的“东方学”和后殖民文学等角度谈起的。本论文以萨义德本人的著作以及其他学者对他的研究成果为主要参考资料,力图从其政治思想研究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多地引用阿拉伯学者对他的评述,从而弥补对爱德华·萨义德在这些方面研究的不足。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个人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以下三个要素:认识论(即认识是如何产生的)、方法论(即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以及本体论(即感情的哲理)。本文以此三要素为指导,将主要内容分为导论、正文和后记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分以下五个章节:
     第一章是“爱德华·萨义德的政治思想概述”,其中包括中东政治语境概览、萨义德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研究、萨义德对几个重要政治概念的解读等方面内容。萨义德无论是作为批评家、政治活动家、文学文化理论家、美国公民还是巴勒斯坦移民、基督徒还是伊斯兰教的同情者,萨义德身份和其文化理论之间的密切关系显示出文化身份本身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这当然与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紧密相关。对萨义德来说,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是萨义德政治生命中的重大事件。那场战争驱使萨义德开始转向政治行动主义,即为了巴勒斯坦人的各方权益而斗争和写作。通过对复杂多变的现实和历史问题的梳理,萨义德表达了对民族主义、流亡、宗教、“文明冲突论”以及“历史的终结”等政治概念的看法,体现出他作为一名有特殊经历的学者对巴勒斯坦民族及其人民深切的人文关怀。
     第二章围绕“爱德华·萨义德关于政治问题的作品”而展开,本章涉及萨义德主要作品的核心思想、《东方学》及其后殖民理论、《报道伊斯兰》及美国媒体对伊斯兰的报道、《知识分子论》与向权势将真话以及萨义德政论散文中的政治前景等内容。萨义德著作颇丰,他一生总共撰写20多本书。这些书题材广泛,如文学批评、中东政治、歌剧、电影和旅行等。相比较抒情而言,萨义德的作品更偏向于情节和叙事,且很大程度上是为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写作。他的观点极具吸引力,通过出版、文章和专著,不管主题是康德拉、瓦格纳还是巴勒斯坦与中东和平进程,都能够触及广大的读者群的内心。从萨义德的作品文献来看,它并不是因为纯粹的学术兴趣而涉足于东方主义批判的,恰恰相反,严酷而尴尬的伊斯兰政治、社会的困局促使他作为“流亡”的巴勒斯坦知识分子必须发出有震撼力的声音,要求实现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的现实权利,也就是说,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批判并不是书斋和学院中的学问,而是现实的政治,知识分子的政治和民众的政治。在萨义德生前出版的所有著作中,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纯文学研究,二是关注现实中东问题和巴勒斯坦人的文本,三是关于现今世界知识分子的责任的文本。本论文以后两个专题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三章是“爱德华·萨义德以人文介入政治”,包括文学研究中的政治、萨义德论知识分子的流亡、萨义德对大国政治的批判以及中东政治热潮与萨义德的影响等内容。写作是萨义德参与政治的最为直接的方式,他强调作为人文研究的主体,不能仅仅关注文本本身,将文本看作一切,而且要有现实的社会政治关怀,这不仅是知识兴趣的问题,更是人文研究或文学研究的重要责任和使命。萨义德毕生的努力显示了人文学术、政治与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他不仅指出了社会政治文化的复杂关系以及人文知识话语介入其中的可能性,同时也指明了在历史与政治的双重道德面前,知识分子应当“向权力说真话”。萨义德是第一个以英文公开呼吁巴以双方承认彼此曾经的苦难、求同存异、和平谈判的巴勒斯坦人。在中东政治权力、文化身份被淹没的情境下,萨义德挺身而出,投身到民族解放的具体历史斗争之中。他的理论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又指导实践,堪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他呼吁伊斯兰世界的内外部进行平等对话,对阿拉伯人生活的环境、巴勒斯坦的历史和以色列的现实进行批判性考察,认为只有以和平对话的方式才能缓解无休止的战争给阿拉伯和犹太这两大民族所带来的苦难。由于积极支持并投身于巴勒斯坦解放斗争,萨义德被许多西方人和犹太人视为暴力和恐怖主义的代言人。尽管如此,他仍积极投入巴勒斯坦解放运动,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和特立独行的勇气,言人之不能言、不敢言。
     第四章是“爱德华·萨义德与巴以政治难题”,包括巴勒斯坦人的困境、萨义德论恐怖主义和批评的指针等内容。萨义德在数十年的介入巴勒斯坦问题和中东政治的实践中,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问题发表了相关见解。在他看来,不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中东就不会有和平。要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也不能一蹴而就。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原先就居住在那块以往被称为巴勒斯坦、但现在被称为以色列的土地上,加上在1967年被以色列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在那以后,他们不是变成了以色列境内的二等公民,就是遭到驱逐而成为遍布阿拉伯世界的难民和流亡者,再不然就是西岸和加沙地带被占领下的人口。他们是没有国籍、没有栖身之所的人民,而且几乎在巴勒斯坦人存在的每一个国家,他们的情况都有别于当地具有国籍的人。即使在阿拉伯国家,他们都被区隔出来。所以毫无疑问,巴勒斯坦人强烈感受到只有成立自己的国家才能摆脱无家可归、流亡在外的残酷现实。他们需要一个巴勒斯坦人的故乡或国家,让他们能和土地重新建立关系。萨义德强调巴勒斯坦人民的现实处境,是反抗,是争取自由,而不仅仅是恐怖主义。萨义德将批评的指针指向两个方面:一是造成巴勒斯坦人民悲惨命运的不公的大国政治;二是巴解组织和巴勒斯坦内部各派别。他认为,造成巴以问题的困难局面,除了不公的大国政治外,内因也起到很大作用。他批评巴勒斯坦的知识分子,说他们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甚至宣扬一种投降主义的观念。
     结语指出“爱德华·萨义德政治思想对中国学术界的启示”,包括萨义德的东方学方法论及其启示、后殖民理论为中国学术界提供的启示以及知识分子观对中国学者的启示等内容。萨义德理论到中国后,中国思想学术界就开始认真反思审视自己的学术立场和话语资源,从不加思考的运用一切批判武器的阶段逐步进入到对“武器的批判”时期。如果没有萨义德及其“东方主义”理论,后殖民批评的发生很可能就不知从何而起。萨义德理论让我们明白了西方强势文化在后殖民语境中可能产生的威力。萨义德对中国文化重新认同、弘扬儒家文化传统、回归本土文化资源、重建中国人文精神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性不断自我呈现的历史。在这部民族史的生成过程中,既有相对于先代的历时性的创新,也有相对于“他者”的共时性吸取;有延续,也有断裂;有继承,更有重建。萨义德的意义在于,任何一个民族(不论实力强弱)、语种(不论传播范围大小)、文化(不论接受者多寡)都可以发言。研究萨义德的目的在于力求找到让几个世纪以来不断被边缘化的中国文化自己发言的机会,寻求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身份的重新阐释和重新确立。萨义德强调“发现”和“输出”:“发现”是对民族自信心的发现,对虚无主义的拒绝,对未来中国发展可能性的展望,对新世纪中国形象的重新塑造;“输出”不是要“拯救”西方文化,而是尽可能减少西方对中国的误读。“输出”不是“冷战”,而是主动寻求对话,是一种不再满足于西方文化单边主义规训的态度而寻求文化对话主义或者文化多元主义以使中国发出自己的声音。
引文
[1]Ibn Warraq,Defending the West,Prometheus Books,2007.
    [2]转引自(英)艾勒克·博埃欺:《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盛宁、韩敏中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引言第7页。
    [3]Patrick Williams,“Edward Said,1935-2003”in Theory,Culture&Society,2004,SAGE,London,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vol.21(1),pp.169-171.
    [4]Jennifer Wallace,“Exiled by Foes,Silenced by Friends”in The Times Higher,London:January 17,1997.
    [1](英)巴特·穆尔一吉尔伯特等编:《后殖民批评》,杨乃乔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
    [2]转引自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4页。
    [3]Mustapha Marrouchi,“Countermarratives,recoveries,refusals,refusals”in Pal A.Bove ed Edward Said and the Work of the Critic:Speaking Truth to Power,Duke University Press,p.187,2000.
    [4]David Herman,“Edward Said(1935-2003)”in Salmagundi.New York:summer 2004,143: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p.76.
    [1]宋明炜:“后殖民理论:谁是‘他者'?”,载《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4期。
    [2]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页。
    [3]苏琪:“‘他者'的抵抗——论后殖民语境下翻译对‘东方'形象的消解”,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4]#12
    [5]#12
    [6]#12
    [1]赵一凡;“亨廷顿、萨义德和东方主义”,载《读书》1995年第11期。
    [2]李晓光:“如何看待萨义德对马克思的批评”,载《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8期。
    [3]王逢振;“爱德华·萨义德:一个独特的批评家”,载《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4]王逢振:“爱德华·萨义德:真正的知识分子”,载《外国文学》2001年第5期。
    [5]戴从容:“世俗批评家和流亡知识分子——爱德华·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观”,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6]张兴成;“福柯与萨义德:从知识—权力到异文化表述”,载《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7]颜敏:“‘东方学'”与‘西方学'”,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施爱国:“论美国外交的‘东方主义'特性”,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王立新:“后殖民理论与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载《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3]梁礼宏:“关注现实的哲人王”,载《探求》2003年第3期。
    [4]王宁:“爱德华·萨义德和他的后殖民批评理论”,载1995年《南方文坛》第4期。
    [5]对位理论在运用到具有文化差异或冲突背景的文本阅读时,注重把文本与当时的文化历史语境、现世的批评语境和涉及的地理空间相结合,强调文化间的平等、对话、历史交迭的关系。
    [6]罗世平:“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为什么没有涉及远东”,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7]张立波:“‘东方主义'与‘西方'话语权力——对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反思”,载《求是学刊》2003年第4期。
    [1]张立波:“萨义德和马克思主义”,载《学术研究》2004年第6期。
    [2]黄子平:“鲁迅、萨义德、批评的位置与方法”,载《天涯》2005年第1期。
    [3]推背图法指从反面来推测未来的情形。这种方法来源于痛苦与牺牲,来源于当代现实。
    [4]黄文艺:“东亚区域主义法律话语之考察”,载《法学》2005年第1期。
    [5]庄礼伟:“后现代主义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启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7期。
    [6]王富:“论萨义德的分裂人格”,载《求索》2005年第8期。
    [7]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作为“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和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叶芝对政治的关注贯穿其一生的创作。叶芝曾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
    [8]陈太胜:《文学经典与文化研究的身份政治》,载《文艺研究》2005年第10期。
    [1]全克林:《英国与阿—犹冲突1945-1949》,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2]“Balfour Declaration of 1917”,http://en.wikipedia.org/wiki/Balfour_Declaration_of_1917.
    [3]“第一次中东战争:争夺巴勒斯坦”,http://www.hinews.cn/news2009/01/09/010394153.shtml。
    [4]徐向群:《中东和谈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5](美)纳达夫·萨弗兰:《以色列的历史和概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0页。
    [1]“British White Paper of 1939”,http://avalon.law.yale.edu/20th_century/brwh1939.asp.
    [2](英)理查德·艾伦:《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背景和前途》,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94页。
    [3]英国当年拒绝意大利的提议,不同意将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由意大利转送巴勒斯坦的决定。
    [1]爱德华·萨义德:《最后的大空之后——巴勒斯坦人的生活》,金玥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1]Edward W.Said,The Arabs Today:Alternatives for Tomorrow,Forum Associates,Columbus,Ohio.
    [2]“处于公众生活十字路口的文学理论”,薇思瓦纳珊编:《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泽,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95页。
    [3]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3页。
    [4]Edward W.Said,the Politics of Dispossession,New York,Vintage International,1995.
    [1]#12
    [2]保罗·鲍威:《向权力说真话:萨义德和批评家的工作》,王丽亚,王逢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页。
    [3]Anthony Smith,Nationalism and Modernism,Routledge,November 1998,p.126.
    [1]Terry Eagleton,Fredric Jameson,Edward W.Said,Nationalism,Colonialism,and Literature,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October 1990,p.174.
    [1]“萨义德:在两个文化之间”,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321页。
    [2]阿拉伯语“武装暴动”的意思。
    [1]爱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4页。
    [2]Alain Epp Waver,On Exile:Yoder,Said,and a theology of Land and Return,Winter2003,Academic Library,p.439.
    [3]爱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第44页。
    [4]同上,第45页。
    [5]Edward W.Said,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p.173.
    [1]爱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第48页。
    [2]Edward W.Said,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p.173.
    [3]爱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第48页。
    [4]同上,第53页。
    [1]爱德华·萨义德:《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彭淮栋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1页。
    [2]爱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沦》,第57页。
    [1]“萨义德:在两个文化之间”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321页。
    [2]纳波尔,英国作家,特立尼达岛人,有《在信者之间:伊斯兰旅行》、《信仰之外:改宗者眼中的伊斯兰远行》等作品。
    [1]“语言、历史与知识生产”,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362页。
    [2]同上。
    [1]瓦莱丽·肯尼迪:《萨义德》,李自修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2]#12
    [3]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第434页。
    [1]“自我评估的需要”,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457页。
    [2]“象征与实质:原则宣言一年之后”,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527页。
    [3]“自我评估的需要”,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459页。
    [1]爱德华·萨义德;《报道伊斯兰》,纽约:Vintage图书公司1997年版,第165页。
    [2]自由摄影师,生于瑞士日内瓦。萨义德的《最后的天空之后——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的封面照片即出白他手。
    [3]爱德华·萨义德:《最后的天空之后——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第127页。
    [1]爱德华·萨义德:《最后的天空之后——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第127页。
    [1]爱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第21页。
    [2]Edward W.Said,The World,the Text,and the Critic,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p.132.
    [1]Edward W.Said,The World,the Text,and the Critic,p.36.
    [2]#12
    [3]爱德华·萨义德:《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彭淮栋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6-35页。
    [1]Edward W.Said,Covering Islam:How the Media and the Experts Determine How We See the Rest of the World,Vintage,1997,p.53.
    [2]爱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第66页。
    [3](英)瓦莱丽·肯尼迪:《萨义德》,李自修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页。
    [1]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第16页。
    [2]Edward.W.Said,“Orientalism Reconsidered,”Culture Critique,No.1(fall,1985).
    [3]“萨义德:在两个文化之间”,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319页。
    [1]谭杰:“一本东方主义的启蒙教科书”,载《时代文学》2007年第3期。
    [2]#12
    [1]Edward W.Said,Covering Islam:How the Media and the Experts Determine How We See the Rest of the World,Vintage,1997,p.32.
    [2]Edward W.Said,American Zionism,Al-Aharm Weekly,21-27 September 2000.
    [1]明迪等:“西方与伊斯兰世界的对立”,载《环球时报》2006年8月25日。
    [2]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第35页。
    [3]E.W.Said,Covering Islam:How the Media and the Experts Determine How We See the Rest of the World,p.81.
    [1]Edward W.Said,Covering Islam:How the Media and the Experts Determine How We See the Rest of the World,p.59.
    [2]Ibid,p.62.
    [3]Edward W.Said,The Arabs Today:Alternatives for Tomorrow,Forum Associates,Columbus,Ohio.
    [1]爱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第21-53页。
    [1]爱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第97页。
    [2]Edward W.Said,The Public Role of writers and Intellectuals,The Nation,17 Sept,2001.
    [1]Mustapha Marrouchi,Edward Said at the Limits,p.92-126.
    [2]爱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第89页。
    [3]保罗·鲍威:《向权力说真话》,第67页。
    [4]Edward W.Said,Blaming the Victim:Spurious Scholarship and the Palestinian Question,New York:Verso,1988,p.67.
    [1]Edward W.Said,The Public Role of writers and Intellectuals,The Nation,17 Sept,2001.
    [2]“人民的权利与文学”,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335页。
    [1]Edward W.Said,Literature and Literalism,Al-Abram Weekly Online,28 Jan,1999.
    [2]爱德华·萨义德:《文化和体制之间的批评》,谢少波,韩刚等泽,选自《萨义德自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87页。
    [3]爱德华·萨义德:《文化和体制之间的批评》,第88页。
    [1]“处于公众生活十字路口的文学理论”,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95页。
    [2]E.W.Said,Literature and Literalism,Al-Ahram Weekly Online,28 Jan,1999.
    [3]“处于公众生活十字路口的文学理论”,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95页。
    [1]保罗·鲍威:《向权利讲真话:萨义德和批评家的工作》,第15页。
    [2]同上,第16页。
    [1]Edward W.Said,American Zionism,Al-Aharm Weekly,21-27 September 2000.
    [2]泛指仇恨犹太人和犹太教的思潮。
    [3]“学者、媒体与中东”,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392页。
    [4]Edward W.Said,The Palestine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Context,Beirut:Institute for Palestine Studies,1979,p.68.
    [1]周增军:《犹太人掌控美国?》,载《青年文摘》2002年5月9日。
    [2]Edward W.Said,Who is in Charge?Al-Ahmm Weekly Online,6-12 March,2003.
    [3]#12
    [1]Edward W.Said,A new current in Palestine,The Nation,4 February 2002.
    [2]“巴勒斯坦在美国的声音”,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468页。
    [3]#12
    [4]“美国知识分子和中东政治”,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430页。
    [1]Edward W.Said,A new current in Palestine,The Nation,4 February 2002.
    [2]Edward W.Said,The Politics of Dispossession,p.104.
    [3]“巴以两国能否共存?”,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382页。
    [1]Edward W.Said,Sharpening the Axe,Al-Ahram Weekly,5-11 July,2001.
    [2]Edward W.Said,The Politics of Dispossession,p.153.
    [3]Edward W.Said,A new current in Palestine,The Nation,4 February 2002.
    [4]张跣:《不得其所:萨义德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5]飞地是一种人文地理概念,意指在某个国家境内有一块主权属于他国的领土。
    [1]“我总是在课堂中学习”,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374页。
    [2]Edward W.Said,Disunity and Factionalism,Al-Ahram Weekly,15-21 August,2002.
    [3]Ibn Warraq,Defending the West,Prometheus Books,2007,p.322.
    [4]Edward W.Said,A new current in Palestine,The Nation,4 February 2002.
    [5]Edward W.Said,What Israel has done,Al-Ahram Weekly,18 April 2002.
    [1]爱德华·萨义德;《最后的大空之后——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第18页。
    [2]Edward W.Said,The Politics of Dispossession,p.20.
    [1]Michael Wood,“On Edward Said”,in London Review of Books,23Oct,2003.
    [2]宏大叙事本意是一种完整的叙事,指无所不包的叙述,具有主题性、目的性、连惯性和统一性。
    [3]张跣:《不得其所:赛义德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第93页。
    [1]此处指1988年11月15日,阿拉法特在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宣告:巴勒斯坦国正式成立这一事件。
    [2]“批评与政治的艺术”,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183页。
    [1]“流亡者的流亡”,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421页。
    [2]Edward W.Said,What Israel has done,Al-Ahram Weekly,18 April,2002.
    [3]Edward W.Said,A new current in Palestine,The Nation,4 February 2002.
    [4]“批评与政治的艺术”,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187页。
    [1]“流亡者的流亡”,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416页。
    [2]Edward W.Said,Peace and Its Discontents:Essays on Palestinian in the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p.213.
    [3]Edward W.Said,A New current in Palestine,The Nation,4 February 2002.
    [1]“巴以两国能否共存?”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381页。
    [2]同上,第383页。
    [3]Edward W.Said,Suicidal Ignorance,Al-Ahram Weekly,15-21 November,2001.
    [1]“美国知识分子与中东政治”,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440页。
    [2]Edward W.Said,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Routledge&Kegan Paul,1980,p.xvi.
    [3]“美国知识分子与中东政治”,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428页。
    [4]Edward W.Said,A Desolution,and they called it Peace,Al-Ahram Weekly,25 June-July,1998.
    [5]“语言、历史与知识生产”,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367页。
    [1]“批评与政治的艺术”,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185页。
    [2]Edward W.Said,Israel,Iraq,and the United States,Al-Ahram Weekly,10-16October,2002.
    [3]Edward W.Said,What Israel has done?Al-Ahram Weekly,18 April,2002.
    [4]Edward W.Said,A new current in Palestine,The Nation,4 February,2002.
    [1]生于1931~2007年,美国著名哲学家,曾著述对整个西方哲学传统提出了全面的质疑,著有《哲学与自然之镜》、《后哲学文化》、《偶然、反讽与团结》、《真理与进步》等。
    [2]“语言、历史与知识生产”,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364页。
    [3]Edward W.Said,The World,the Text,and the Critic,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p.65.
    [1]Edward W.Said,A new current in Palestine,The Nation,4 February,2002.
    [2]“自我评估的需要”,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459页。
    [3]Edward W.Said,Suicidal Ignorance,Al-Ahram Weekly,15-21 November,2001.
    [4]Edward W.Said,Disunity and Factionalism,Al-Ahram Weekly,15-21 August,2002.
    [1]Edward W.Said,Who is in Charge?Al-Ahram Weekly,6-12 March,2003.
    [2]Michael Wood,“On Edward Said”,in London Review of Books,23 Oct,2003.
    [1]Edward W.Said,The Word,the Text and the Critic,p.29.
    [1]Edward W.Said,Beginnings:Intention and Method,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5,p.56.
    [2]Ibid,p.66.
    [3]“理论旅行”,摘自《萨义德自选集》,谢少波、韩刚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9年版。
    [4]“批评与政治的艺术”,摘自《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第162页。
    [5]刘大先:“萨义德东方学的方法论及其启示”,载《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5期。
    [1]赵一凡:“萨义德与美国文化批评”,载《新华文摘》2004年第17期。
    [2]爱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第113页。
    [1]Edward W.Said,Literature and Literalism,Al-Ahram Weekly,28 Jan,1999.
    [2]爱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第114页。
    [3]同上,第126页。
    [4]同上,第159页。
    [1]季羡林:《简明东方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9页。
    [2]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第426页。
    [3]Bart Moore-Gilbert,Postcolonial Theory:Contexts,Practices,Politics,London:Verso,1997.
    [1]王富:“理论旅行、文化杂糅与西方文论中国化”,载《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6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一卷。
    爱德华·萨义德:《最后的天空之后——巴勒斯坦人的生活》,金玥珏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爱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
    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爱德华·萨义德:《萨义德自选集》,谢少波、韩刚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爱德华·萨义德:《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彭淮栋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
    爱德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金宜久:《伊斯兰与国际热点》,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徐向群:《中东和谈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全克林:《英国与阿—犹冲突1945-1949》,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艾勒克·博埃欺:《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盛宁、韩敏中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巴特·穆尔一吉尔伯特:《后殖民批评》,杨乃乔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英)理查德·艾伦:《阿拉伯一以色列冲突的背景和前途》,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英)瓦莱丽·肯尼迪:《萨义德》,李自修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0.罗钢、刘象愚:薇思
    瓦纳珊编:《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单德兴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
    保罗·鲍威:《向权力说真话》,王丽亚、王逢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理查德·波斯纳:《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社2002年。
    (美)纳达夫·萨弗兰:《以色列的历史和概况》,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以)米迦勒·巴尔—祖海尔:《本·古里安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宋明炜:“后殖民理论:谁是‘他者'?”,载《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4期。
    王逢振:“爱德华·萨义德:一个独特的批评家”,载《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王逢振:“爱德华·萨伊德:真正的知识分子”,载《外国文学》2001年第5期。
    张兴成:“福柯与萨义德:从知识—权力到异文化表述”,载《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明迪等:“西方与伊斯兰世界的对立”,载《环球时报》2006年8月25日。
    邵建:“东方之误”,载《文艺争鸣》1994年第4期。
    颜敏:“‘东方学'与‘西方学'”,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4期。
    施爱国:“论美国外交的‘东方主义'特性”,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王立新:“后殖民理论与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载《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
    梁礼宏:“关注现实的哲人王”,载《探求》2003年第3期。
    王丽莉:“爱德华·萨义德逝世之后”,载《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王宁:“爱德华·萨义德和他的后殖民批评理论”,载《南方文坛》1995年第4期。
    罗世平:“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为什么没有涉及远东”,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苏琪:“‘他者'的抵抗——论后殖民语境下翻译对‘东方'形象的消解”,载《J“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谭杰:“一本东方主义的启蒙教科书”,载《时代文学》2007年第3期。
    张立波:“萨义德和马克思主义”,载《学术研究》2004年第6期。
    黄子平:“鲁迅、萨义德、批评的位置与方法”,载《天涯》2005年第1期。
    黄文艺:“东亚区域主义法律话语之考察”,载《法学》2005年第1期。
    庄礼伟:“后现代主义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启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7期。
    王富:“论萨义德的分裂人格”,载《求索》2005年第8期。
    王富:“理论旅行、文化杂糅与西方文论中国化”,载《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6期。
    陈太胜:“文学经典与文化研究的身份政治”,载《文艺研究》2005年第10期。
    周增军:“犹太人掌控美国?”,载《青年文摘》2002年5月9日。
    曹顺庆、李思屈:“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载《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
    张法、张颐武:“从‘现代性'到‘中华性'”,载《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
    张跣:“不得其所:萨义德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赵一凡:“亨廷顿、萨义德和东方主义”,载《读书》1995年第11期。
    赵一凡:“萨义德与美国文化批评”,载《新华文摘》2004年第17期。
    李晓光:“如何看待萨义德对马克思的批评”,载《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8期。
    张宽:“欧美人跟中的‘非我族类'——从‘东方主义'到‘西方主义'”,载《读书》1993年第9期。
    张西平:“对赛义德《东方学》的思考”,载《中华读书报》2008年2月20日。
    刘大先:“萨义德东方学的方法论及其启示”,载《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5期。
    (英)迈克尔·伍德:“纪念爱德华·萨义德”,载《译文》2008年第6期。
    Edward W.Said,Blaming the Victim:Spurious Scholarship and the Palestinian Question,New York:Verso,1988.
    Edward W.Said,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Vintage(April 7,1992).
    Edward W.Said,the Politics of Dispossession,New York,Vintage International,1995.
    Edward W.Said,Between Worlds,Reflections on Exil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Edward W.Said,Culture and Imperialism(interview),Power,Politics,and Culture,Vintage Books.2001.
    Edward W.Said,Beginnings:Intention and Method,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5.
    Edward W.Said,The World,the Text,andthe Critic,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Edward W.Said,The End of the Peace Process:Oslo and After,Vintage,2000.
    Edward W.Said,Power,Politics and Culture,New York:Pantheon Books,2001.
    Edward W.Said,Peace and Its Discontents:Essays on Palestinian in the Middle East Peace ProcessNew York:Vintage,1996.
    Edward W.Said,Covering Islam:How the Media and the Experts Determine How We See the Rest of the World,Vintage,1997.
    Edward W.Said,Reflections on Exile and Other Essay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Edward W.Said,The Palestine Question and the American Context.Beirut:lnstitute for Palestine Studies,1979.
    Edward W.Said,The Pen and the Sword,Common Courage Press,1994.
    E.W.Said,Reflections on Exil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A..L.Macfie,Orientalism,Longman,April 5,2002.
    Mustapha Marrouchi,“Countermarratives,recoveries,refusals,refusals”in Pal A.Bove ed Edward Said and the Work of the Critic:Speaking Truth to Power.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0.
    Moore-Gilbert Bart,Postcolonial Theory:Contexts,Practices,Politics,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97.
    Martin Kramer,From Ivory Towers on Sand The Failure of Middle Eastern Studies in America,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Near East Policy,October 1,2001.
    Daniel Martin Varisco,Reading Orientalism:Said and the Unsaid,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7.
    Ibn Warraq,Defending the West,Prometheus Books,2007.
    Leela Gandhi,Postcolonial Theor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April 15,1998.Patrick Williams,Mustapha Marrouchi,Edward Said at the Limits,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January 2004.
    Anthony Smith,Nationalism and Modernism,Routledge,November 10,1998.
    Terry Eagleton,Fredric Jameson,Edward W.Said,Nationalism,Colonialism,and Literature,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October 1990.
    Maya Jasanoff,Before and After Said,London Review of Books,20 July,2006.
    Bart Moore-Gilbert,Postcolonial Theory:Contexts,Practices,Politics(London:Verso,1997).
    Shabtai Teveth,Ben-Gurion and the Holocaust,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November 1996.
    Edward W.Said,Literature and Literalism,Al-Ahram Weekly,28 Jan,1999.
    Edward W.Said,The End of Oslo,The Nation,30Oct,2000.
    Edward W.Said,Permission to Narrate,Journal of Palestine Studies,1984(13).
    Edward W.Said,A Road Map to Where,London Review of Books,19June,2003.
    Edward W.Said,Permission to Narrate,Journal of Palestine Studies,Spring 1984.
    Edward W.Said,The Arabs Today:Alternatives for Tomorrow,Forum Associates,Columbus,Ohio
    Edward W.Said,A new current in Palestine,The Nation,4 February 2002.
    Edward W.Said,The Public Role of writers and Intellectuals,The Nation,17 Sept,2001.
    Edward.W.Said,“Orientalism Reconsidered,”Culture Critique,No.1(fall,1985).
    Edward W.Said,American Zionism,Al-Aharm Weekly,21-27 September 2000.
    Edward W.Said,Backlash and Backtrack,Al-Ahram Weekly,27September,2001.
    Edward W.Said,A Desolution,and they called it Peace,Al-Ahram Weekly,25 June-July,1998.
    Edward W.Said,Sharpening the Axe,Al-Ahram Weekly,5-11 July,2001.
    Edward W.Said,The Price of Camp David,Al-Ahram Weekly,19-25July,2001.
    Edward W.Said,Israel,Iraq,and the United States,Al-Ahram Weekly,10-16October,2002.
    Edward W.Said,Propaganda and War,Al-Abram Weekly,30August-5 September,2001.
    Edward W.Said,Who is in Charge? Al-Ahmm Weekly,6-12 March,2003.
    Edward W.Said,Suicidal Ignorance,Al-Ahram Weekly,15-21 November,2001.
    Edward W.Said,Disunity and Factionalism,Al-Ahram Weekly,15-21 August,2002.
    Edward W.Said,Propaganda and War,Al-Ahram Weekly,30August-5 September,2001.
    Edward W.Said,What Israel has done,Al-Ahram Weekly,18 April,2002.
    “Edward Said,1935-2003”in Theory,Culture&Society,2004,SAGE,London,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vol.21(1).
    Jennifer Wallacd,“Exiled by Foes,Silenced by Friends” in The Times Higher,London:January 17,1997.
    Michael Wood,“On Edward Said”,in London Review of Books,230ct,2003.
    David Herman,“Edward Said(l935-2003)”in Salmagundi.New York:summer 2004,143: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Alain Epp Waver,On Exile:Yoder,Said,and a theology of Land and Return,Academic Library,Winter 2003.
    Ethan Bronner,Voice in the wilderness,New York Times,Apr 16,2000.
    Andrew J.Rotter,Saidism without Said:Orientalism and U.S.Diplomatic History,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105,No.4,Oct2000.
    Matt Carhart,Chomsky Criticizes Iraqi War,Praises Said,November 21,2003 by the Columbia Spectator(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 City).
    John Carlos Rowe,Edward Said and American Studies,Amerian Quarterly,Mar 2004.jljj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