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区蒙古族初级中学新课程实施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课程实施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纵观我国课程实施的研究历程,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本土化的研究比较少;二是缺乏实证性的研究。因此对课程实施进行实证性、本土化的研究成了当务之急,本文便是对课程实施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尝试。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1年9月开始实施,新课程在汉族实验区实施两年之后,我区蒙古族中小学的新课程实验启动了。为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推进新课程实验,笔者在分析现有课程实施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七所蒙古族初级中学进行新课程实施研究,运用访谈、观察、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从组织、培训、实施到评估的整个系统进行分析,旨在发现新课程在蒙古族中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希望能够为蒙古族初级中学新课程实施提供参考。
     全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引言。概要介绍了课程实施研究的现状,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缘由和研究构想,并且交代了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 我区蒙古族初级中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对所选七所学校及所在实验区新课程实施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教育行政领导特别重视新课程实施,但是新课程师资培训及实施现状不容乐观,对
    
    新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工作尚需加强。
     第三部分针对蒙古族初级中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
    析。针对第二部分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以上问题的具体对策。具
    体对策从组织系统、培训系统、实施系统、反馈系统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四部分结语。在对本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论述的基础上,对本
    研究构想中未能涉及而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有待研究的问题予以交代,这
    些问题正是课程实施和本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s an important field of the research of curriculum reform, has been attracting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since the 1970 s. Nevertheless, there are deficiencies concerning the past research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lack of indigenous research and the lack of positivistic research. Therefore, it is an urgent affair to conduct indigenous and positivistic research o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his thesis is an effort in positivistic research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he new round of bas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of primarg education started in September, 2001. Two year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in Han nationality experimentation regions, the experi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came into being in Mongolian ethnic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elementary schools of aurautonomous Municipality. To detect problems and summarize experience, the author selected 7 Mongolian ethnic junior high schools for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anaiys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of curriculum impiementation. By the means of interview, observation, questionnaire and documentail analysis, etc., the author tried to perform systematic analysis from
    
    
    the aspects of organization, training,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n the purpose of discovering the problems in the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providing the countermeasures .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parts:
    Part One : Foreword.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status guo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The elaboration of the cause and conformation of the analysis and the theoretic foundation.
    Part two: The result and analysis of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guo of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Mongolian ethnic junior high school of our autonomous reg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guo of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of 7 selected Mongolian ethnic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regions located,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but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of new curriculum and the status guo of implementation is far from optimistic,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needs strengthening.
    Part Three: The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f the problems in the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in Mongolian ethnic junior high school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discovered in the investigation in Part Two, this part brings forward the detailed solutions which are expatiat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organization system, training system, implementation system and feedback
    
    system.
    Part Four: Epilogue.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this part refers to the problems to be further studied, which will be the future orientation of the sort of research of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引文
[1] 张华:《课程实施的涵义与基本取向》,《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2期。
    [2] 马云鹏:《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4期。
    [3] 徐冰鸥、王嘉毅:《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社会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调查》,《基础教育学报》,2001年第10卷第2期第11卷第1期。
    [4] 卢立涛:《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2期。
    [5] 唐丽芳、马云鹏:《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问题与障碍》,《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7期
    [6] 吕世虎 靳健 卢飞鳞 主编:《西北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跟踪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
    [7] 尹弘飚:《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个案研究》,博士论文,2003年。
    [8] 周峰、吴开华:《二战以来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动态》,《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9] 李斌主编:《内蒙古教育统计年鉴》,2002年版,第468页。
    [10][13] 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教育管理杂志社编:《策略与路径:新课程实施解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27页,第10页。
    [1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
    [12][47] 以上内容参考:《呼和浩特市赛汉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经验总结》,《包头昆区教育局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情况的汇报》,《通辽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分析》,《奈曼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科左后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吉尔嘎朗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
    [14] 周耀盛、卢鹏程:走向“反思式”校本培训,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5]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53页。
    [16] 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页。
    
    
    [17] 加涅:《学习的条件》,人民出版社,1985版,第30页。
    [18] knowles,m.the dult learner:A nedlected species.Houston,tx:gulf,1978转引自叶澜、白益民、陶志琼、王枬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1页。
    [19] 叶澜、白益民、陶志琼、王枬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20]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机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英文版序。
    [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第107页、第270页
    [22][24][28] 辛涛 申继亮:《教师的教育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23]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28页。
    [25] 李召存:《关于教育观念的理论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Q2年第6期。
    [26] 李谨瑜 等著:《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7月版。
    [27] 朱幕菊 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114页。
    [29] 王传金:《论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基本过程》,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30] 何晓忠:《论教育理论现实化的路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6期。
    [31] 孙有福:《论教师教育观念的内涵及其转变的心理机制》,《教育探索》,2002年第11期。
    [32] 李召存:《关于教师观念的理论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6期。
    [33][34][36][67] 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页,第188页,第183页,第211页。
    [35][39][69] 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第6页,第10页,第12页。
    [37] 邓云洲 曾咏秋:《教育现代化进程面临的矛盾解读》,《教育评论》,1998年第3期。
    [38] 王传金:《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抗阻因素分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40] 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41]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42] 张爱群:《试论师范生知识结构的建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43][46] 罗雅萍:《成功的课堂教学来自于教师有效行为》,《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44] 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2页。
    [45] 陈向明:《什么是“行动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第2期。
    [48] 范国睿、王雪雁:《现代成人教育与培训:新理念与新模式》,《长白学刊》,2000年第5期。
    [49] 参考《郑州市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www.cnki.net. 优秀博硕论文。
    [50] 邵光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法研究及其启示》,《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51] 钟启泉:《教师研修的模式与体制》,《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7期。
    [52][75] 莲蓉:《教师培训的核心:行为有效性的增强》,《教育评论》,2000年第3期。
    [53] 周耀威、卢鹏程:《走向反思式校本培训》,《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54] 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55] 李小红、邓友超:《教师反思何以可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56] 吴卫东:《“主题核心式”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云南教育》,2000年第8期。
    [57] 高为:《选拔→培训→示范 培训模式探究》,《继续教育》,2002年,第5期。
    [58][61] 柳士彬:《建构主义成人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成人教育》,2001年第4期。
    [59]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4页。
    [60][79]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第326页。
    [62] 胡灵敏:《构建相似诱导教师培训模式》,《教育探索》,2002年第11期。
    [63] 任学宾:《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初探》,《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64] 石芳华:《追踪评价—美国教师教育评价的—种方式》,《师资培训研究》,2002年第1期。
    
    
    [65] 钟启泉、黄志成主编:《美国教学论流派》,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66] 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59页—第283页。
    [68] 许苏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简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4页。
    [70] 袁振国:《教育改革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27页—130页。
    [71] 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128页。
    [72] 哈经雄、藤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页。
    [73][74] 黄小莲:《形成有效教学行为的教师培训策略》,《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第6期。
    [76][78] 杜秀芳、刘吉林:《教师效能感研究述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77] 俞国良、申继亮:《教师效能感: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心理学报》,1995第2期。
    [80] 辛涛:《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与其教育观念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2期。
    [81] 赵海燕:《论教师课堂教学监控能力的构成与培养》,《师资培训研究》,2000年第3期。
    [82] 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83] The 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OECD,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Pariscedex:OECD,1979,P.11.转引自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84] 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2页。
    [85] 马云鹏:《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思考与建议》,《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年第9期。
    
    
    [1]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2] 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教育管理杂志社编:《策略与路径:新课程实施解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3] 吕世虎、靳健、卢飞鳞 主编:《西北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跟踪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
    [4] 叶澜 主编:《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哈径雄、滕星主编:《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 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编著:《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
    [8] 任长松著:《走向新课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 顾明远主编:《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10] 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
    [11] B.霍尔姆斯M.麦克莱恩著,张文军译:《比较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12] 郅庭瑾著:《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13] 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14] 马克思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智慧——教育机智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15] 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 [美]泰勒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施良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7] [英]丹尼斯·劳顿著:《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张渭城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8] 吕达著:《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 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 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1] 张华著:《经验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 杨玉厚主编:《中国课程变革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版。
    [24] 施良方著:《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5] 崔允漷著:《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6] 刘文霞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7] 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8] 刘旭东、张宁娟、马丽编:《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8月版。
    [29] 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30] 李瑾瑜、柳得玉、牛震乾编:《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变》,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1] 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2] 吕世虎、肖鸿民编:《中国基础育课程与教学》,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
    [33] 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4] 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5] 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2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6] 吴鼎福、诸文蔚著:《教育生态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37] 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主编:《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8] 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9] 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编:《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与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0] 冯忠良著:《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
    [41]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2] 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版。
    [4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4] 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5] 黄书光、王伦信、袁文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 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出版社,1997年版。
    [47] 刁培萼主编:《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8] 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
    
    
    [49] 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0]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 成尚荣、彭钢、张晓东:《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与管理现状调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6期。
    [2] 李臣之:《课程实施:意义与本质》,《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9期。
    [3] 姜勇:《实践取向的课程实施刍议》,《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4] 汪霞:《布洛克的后现代课程观探析》,《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5] 姜勇、蒋凯:《后现代主义视点下的课程编制问题》,《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6] 李臣之、吴江:《课程实施与教师进修》,《深圳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7] 曹霞:《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安微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8] 邱清亮:《观念转变——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辽宁教育研究》,2000年第12期。
    [9] 邓国辉:《从中西学生的表现看教师行为的影响》,《青年教师园地》,2001年第4期。
    [10] 李世春:《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第5期。
    [11] 辛继湘:《新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重建》,《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4期。
    [12] 陈国星:《谈现代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师资培训研究》,2001年第2期。
    [13] 蔡亚平、徐青:《从教师的角色转换看教学行为变化》,《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4] 邓维礼:《试谈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行为的三个转变》,《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8卷,第10期。
    [15] 田杰:《反思型教师教学行为特点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24卷,第1期。
    [16] 黄启后:《论新课程实施中师生教学行为的转变》,《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4卷,第3期。
    [17] 王锦化、孟庆华,史达清,卢祥生,刘晓红:《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30卷,第1期。
    [18] 杜秀芳、刘吉林:《教师效能感研究述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7卷,第3
    
    期。
    [19]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师教育》,2003提第3期。
    [20]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21] 张立昌:《“教师个人知识”:涵义、特征及其自我更新的构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2卷,第10期。
    [22] 石中英:《缄默知识与师范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13卷,第3期。
    [23] 赵功、王瑜:《中国文化传统对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2卷,第8期。
    [24] 梁启波:《高校后勤系统理念实现的探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5] 何元林:《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阻力简析》,《教学与管理》,2001年5月1日。
    [26] 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27] 王传金:《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阻抗因素分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28] 黄光强,何雄杰:《教育观念转变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2卷第2期
    [29] 杨伊生:《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与理念探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30] 陈勃、申继亮:《指向问题解决的教育思路》,《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20卷,第5期。
    [31] 翟文宪:《案例教学初探》,《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第1期。
    [32] 李玉娟:《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第4期。
    [33] 王静茹、于冬青:《建立反思型教师培训模式的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第7期。
    [34] 陈向明:《什么是“行动研究”》,《教育研究与实践》,1999年第2期。
    [35] 汪霞:《对课程行动研究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6期。
    [36] 石芳华:《追踪评价》,《师资培训研究》,2002年第1期。
    [37] 李晔、刘华山:《教师效能感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教育研究与实践》,2000年第1期。
    [38] 李忠如:《试论课堂教学案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4期。
    [39] 黄小莲:《形成有效教学行为的教师培训策略》,《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第6期。
    [40] 张爱群:《试论师范生知识结构的建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0卷,第3期。
    [41] 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42] 白益民:《高成效教师行为特征研究》,《教育研究与实践》,2000年第4期。
    
    
    [43] 代蕊华:《对教师校本培训的反思》,《G1教育学》,2003年第5期。
    [44] 李召存:《关于教育观念的理论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2卷,第6期。
    [45] 邵光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及其启示》,《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13卷,第5期。
    [46] 刘剑虹:《教师培训:需求方的观点及其建议》,《师资培训研究》,2002年第2期。
    [47] 卢立涛:《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2期。
    [48] 马云鹏,唐丽芳:《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49] 冯生尧,李子建:《香港课程实施影响因素之分析》,《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5期。
    [50] 姜勇:《实践取向的课程实施刍议》,《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51] 张华:《论课程实施的涵义与基本取向》,《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2期。
    [52] 吴晓蓉,刘要悟:《论教师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2000年第1期。
    [53] 马云鹏:《课程实施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9期。
    [54] 李臣之:《课程实施:意义与本质》,《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9期。
    [55] 王守纪:《教师的课程理解对谦程实施的影响》,《教学与管理》,2002年2月1日。
    [56] 于洪卿:《影响教师创造性课程实施的文化分析》,《集美大学学报》,2001年第2卷,第3期。
    [57] 靳玉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
    [58] 丁玉祥:《提高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实效性的策略与方法》,《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2期。
    [59] 代建军:《课程动作中的教师权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21卷,第6期。
    [60] 谭志松、朱宗顺:《关于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民族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
    [61] 刘淑杰:《课程实施中学生自我评价标准确定的一种可借鉴的方法》,《辽宁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62] 齐放:《国外面向21世纪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其给我们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63] 张胤:《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观及课程实施方式在新时代的转变》,《职教通讯》,2001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