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秦汉关隘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关隘是人们利用自然地形构筑的人工建筑,同时也是古代统治者进行有序统治的重要机构,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其最主要的职能就是军事防御;此外还有维护政治经济秩序、保持社会安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执行中央政权对外经略等诸多职能。
     关隘的设置,据文献考证可以早到西周初期。东周时期的小国林立、互相征伐为人们关注自己国土四围的军事防御问题提供了契机。但是由于各国人口有限,军力不足,难以构建全面性的关隘防御体系。先秦时期是区域性关隘体系的形成期,而继起的秦汉时期,则是全国性关隘体系建设的完善期。
     虽然由于历时久远,秦汉关隘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湮没无存,但考古材料和简牍文献资料为我们了解关隘建筑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秦汉关隘有一套完备复杂的建筑体系,其主体建筑包括关门、关城、关墙及吏卒生活设施等。关隘的修筑因地制宜,或夯土版筑墙垣,或垒石砌墙,或倚高山峡谷等天堑,或筑栅栏、篱笆,各部分工事通过协同作用,为关隘的有效运转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秦汉时期关隘众多,为了研究方便,需要以关隘自身分布疏密聚散的规律为主要依据,兼及当时的政治局势、行政区划和山河形胜等要素,对秦汉帝国版图内的关隘进行区域划分。按照这一分区理念,可以划分出六大板块:关中地区、关东地区、北方长城沿线地区、西北地区、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这些板块,即为关隘分区所依附的现实土壤。当然,由于历代社会政治军事局势的独特性,并非每一板块在每个时代都有同样重要的影响。
     在秦汉帝国疆域内为数众多的一般关隘由于使用时间短、影响较小、特别是文献记载语焉不详等原因而难觅其踪。基于目前的资料情况,我们只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正史记载为主要线索,系统梳理传世文献、历代地方志、简牍材料、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等,分地区探讨有代表性的重要关隘的沿革。
     秦汉关隘管理制度包括关隘的隶属部门人员构成、通关文书管理制度、关禁制度、关隘财物管理制度等内容。秦汉关隘的人员构成,包括职权范围涉及此系统管理工作的中央官吏、主管及兼管关隘的地方官吏、守关吏卒等。秦汉时期,凡人员出入关隘须按规定出示身份证明,文献记载的证件有传、符、棨、棨信、繻、过所等,简牍材料中还可见到致、籍,将两方面资料相结合,逐一辨析各类通关文书的形制、用途、颁发及审核机构和使用方法。关禁制度的管理对象主要是人和物。对人员的出入限制严格,根据通关人员是否持有合法凭证及其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准许通关人员、禁止通关人员和权宜通关人员三类。对物资的出入限制条款详密,限制对象包括黄金、珠宝等贵重物品、铁器等一般金属器物、马匹等战略性物资之类。秦汉时期的关隘体系中,对于经费来源、使用及监控有一套非常严密的规则。而对于关隘自身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物资,其保管、使用和定期清查,同样有严格的程序。秦汉关隘管理制度自成体系,详细严密,为关隘事务的有序运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秦汉时期的关隘按照分布地域和主要职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关和边关。内地关隘与边疆地区关隘虽然在管理体制和职能方面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非常明显。二者不仅地理位置不同,而且在相关配套设施、主要防御对象、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对国家政局的影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如果说边关保护国家之“体肤”,那么内关所捍卫的则是国家的“心脏”。从推动历史发展进程和维护政权统治的角度来看,内关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秦汉时期还有海关。它与陆地上的边关着重突出军事职能明显不同,在秦汉时期海关的职能更加侧重于经济和外交方面,担负着主管国家对外事务、征收关税等职责。虽然目前缺乏直接材料说明秦汉时期的海关制度,但是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能够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对海洋、海疆、海港有着丰富的认知观念并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
     秦汉时期的关隘制度设置合理、管理严格、运转有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隘最主要的职能体现在政治、军事及财政、经济等方面,它既是据险而守、保卫疆土的防御性建筑设施,又是维护国家安宁的管理系统。关隘的政治、军事职能主要包括四方面:拱卫京畿及保护重要战略枢纽之地、控制地方势力膨胀并防范农民战争、控制人口流动以维护社会治安、捍卫疆土。关隘的职能还体现在财政、经济方面,即通过征收关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调控物资流通;通过在边关开设关市,促进民族和政权间的交流,有助于实现国家在军事、外交领域的既定战略目标。秦汉时期的关隘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贡献。
     所处的地域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及国家控制力的变化成为推动关隘兴衰变迁的深层原因。秦汉关隘制度在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秦汉时期关隘建筑,其形制承自先秦,并对后世关隘构筑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一时期全国性的关隘体系得以确立,但地区差异客观存在,差异是国家控制力强弱变化的直接体现。秦汉关隘制度及管理政策,体现了中央政府“攘外安内”、“强干弱枝”、“重农抑商”等诸多指导思想。总体上看,秦汉关隘制度体系完整、结构清晰、条规严密、权责明确,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便利的操作性。秦汉帝国的建立促成了先秦时期的许多关隘由列国的边关转换成为大一统国家的内关。这一时期的关隘职能,在政治、军事方面内关和边关各有侧重,局势紧张之时二者都侧重军事职能,而和平时期内地关隘更注重治安职能的发挥。在财政经济方面,二者均有征税职责,管理不同地区间的商品流通。在外交方面,海关的职能凸显了统一主权国家对外交往的独立性。
     总之,秦汉关隘十分有效地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在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控制以及对域外交流与防御并重的意图,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Passes are the artificial buildings which are set up by utilizing the natural terrain.In theancient time,they were the important institutions used to orderly rule by the rulers,so they wereof the strong practical functions,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s was the military defense.In addition,they also had the following functions as to maintai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der,keep the social stability,increase the state revenue,implement the foreign affairs of the centralgovernment,etc.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the set-up of passes can be dated back to the early period of theWestern Zhou dynasty.There existed a number of principalities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period,and they fought and conquered to each other,which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for thedukes to concerned about the military defense for their own territories.However,due to thelimited population and the lack of military power among the dukedoms,it was difficult to build acomprehensive pass defense system.The Pre-Qin dynasty period was the forming stage of theregional pass system,and the period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was the improved stage of thenational pass system.
     With time bringing a great change to the land,most of the passes of the Qin and Handynasties do no longer exist today,but the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and the literature of the bambooslips excavated have provided huge proof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s building system.They show that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passes had a set of complete and complex architecturalsystem,with its main building including the gateway,gate-tower,ramparts and the living facilitiesfor the officers and soldiers.The construction of passes depended on the local conditions,eitherby ramming earth and supporting the planks to build the ramparts,or laying the stone slabs toform the wall,or leaning against the mountains and canyons,or fencing,or railing,or combiningthe various parts of fortifications so as to provide a solid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passes to play thesynergistic effect.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re were many passes.For the sake of research,we should dividethe passes within the empires of Qing and Han into different reg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ensity and sparseness of the passes as well as the then political situation,administrative divisions,and the position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other factors.Based on theconception,six big regional political plates can be partitioned:Guanzhong region,Guandongregion,region along the Great Wall,northwest region,south region and southwest region.Ofcourse,due to the uniqueness of the socio-political and military situation of chronicles,not everypolitical plate had an equally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its age.
     A large number of ordinary passes within the territories of Qin and Han empires,owing totheir short-term application,less influence,especially their vague literature,it is hard for us to findtheir traces.With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in hand,and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and theofficial history records as the main clue,we can systematize the hand-down literature,the ancientlocal chronicles,the materials of bamboo slips and the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to explore thehistory of those typically important passes respectively.
     The pass management system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includes the attached department,thepersonnel,the treatment of those stationed at the passes and their duties,the customs-passingletters management system,the regulations and the pass property management system,and so on.The personnel composition of the passes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includes the centralgovernment officials involved in the pass management,the local officials in charge of the passesand the supervisors,and the officers and soldiers.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ose who were accessto the passes should be 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of proof of identity.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ofthe documents of literature,the certificates were Zhuan,Fu,Qi,Qixin,Ru,etc.The materials ofbamboo slips provide the certificates of Zhi and Ji.To combine the two kinds of materials togetheris necessary to discriminate the shape,use and issue as well as the check-up institutions and theapplications of the passes.The regulation system was mainly targeted at persons and possessions.It had the strict restrictions for the personnel access.Depending on the accessible personnel with alegal certificate and its identity or not,the personnel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thosewho were allowed to access,those who were not allowed to access and those who were rarelyallowed to access.The access restrictions on the materials were severe,including gold,jewelryand other valuables,and the iron,metal utensils,horses and other strategic commodities alike were also restrictive.The pass system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had a set of very strict rulesfor funding sources,use and monitoring.The logistic materials stored in the passes wereindispensable articles whose keeping,using and regularly examining also had the strictprocedures.Accordingly,the pass system with a effective management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provided a strong system protection for the orderly operation of the passes.
     The passes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different geographicaldistributions and the main functions,can be divided into inland ones and frontier ones.The inlandpasses almost have the some similarities to the frontier passes in the management structure andfunctions,b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re also very obvious.The differences lie not only inthe different locations,but also in the related facilities,the defense objects,concrete work and thecountry's political situation.If the frontier passes are to protect the country’s"body skin",then theinland passes are to safeguard its"heart".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regime,the role played by the inland passes shouldnot be overlooked.
     There existed the customs stations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Unlike the passes on the landwhich laid emphasis on the military functions,the customs stations emphasized the functions ofeconomy and diplomacy,and shouldered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country's foreign affairs,tariffsand other duties.Although the lack of direct materials at present proving the institution of thecustoms stations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the literature and the archaeological results can explainthat the rulers of that period had adequate cognitive concepts and took appropriate managementmeasures about the sea,the coastal areas and territorial seas and the harbors.
     The set-up of the pass system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was reasonable,comprehensive,andstrict as well management,the orderly functioning,so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life.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s of passes were reflected in the aspects of politics,military andfinance,economy.The passes were both the territory's defensive building facilities and themanagement system of maintaining the state stability.The political,military functions the passesmainly cover four areas:safeguarding the capital and protecting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places,controlling the expansion of local forces and preventing the peasant uprising,controlling the mobility of population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ocial order,and defending the territory.Thefunctions of the passes were also reflected in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respects.Throughlevying the pass taxes the state revenue was increased and the material flows were regulated.Also,through opening the border trade markets,the exchanges between the ethnic groups and thepolitical powers were promoted,which helped to attain the established strategic objectives in thestates military and diplomatic fields.Therefore,the passes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made greatcontributions to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socio-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passes in Qin and Handynasties were the deep causes of the changes of passes.The pass system under the unifiedcentralism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was of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pass construction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whose shapes were inherited from theones of pre-Qin period had a significant reference for the later pass-building.The national passsystem in this period had been established,but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existed objectively.Andthe differences were the direct embodiment of the national control over the strong-weak changesin the strength.The pass system and management policies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reflected thecentral government's guiding ideology of"resistance and pacification","strong trunk and weakbranches"and"emphasis on agriculture and restraint on commerce".Overall,the pass system inQin and Han dynasties was complete in institution,clear in structure,strict in regulations,legiblein responsibilities,with a good feasibility and convenience of interoperability.The founding ofQin and Han empires contributed to the change of the passes of the states in pre-Qin period fromthe frontier ones into the inland ones within the unified and centralized country.To study thisperiod's pass functions,we can see that the inland and frontier passes focused on different aspectsin politics and military.When the situation was tense,the two kinds of passes focused on themilitary.But,in the peaceful time they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l stability.As for theirfinancial and economic functions,the two had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levying the taxes andmanaging the goods circulation of different regions.In the diplomatic aspect,the functions of thecustoms stations were to highlight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fiedsovereign state.
     In summary,the passes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effectively achieved the control of thecentral government over the local authorities in many aspects of politics,military and economyand the intention of emphasizing both the extra-territorial exchanges and the national defense,which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history.
引文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
    ②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处:《湘西里耶秦代简牍选释》,《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1期。
    ①马王堆帛书整理组:《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
    ③中国科学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乙编》,中华书局,1980年。
    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
    ⑤吴礽襄、李永良、马建华释校、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释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⑥张德芳、胡平生:《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⑦连云港博物馆:《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2010年。
    ⑧国家文物局:《2003年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中国重要考古发现2004》,文物出版社,2005年。
    ⑨班固:《汉书》卷99下《王莽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4122页。
    ⑩司马迁:《史记》卷11《孝景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442页。
    11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卷30《淮水》,中华书局,2007年,第707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584页。
    ②司马迁:《史记》卷10《孝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436页。
    ③司马迁:《史记》卷99《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716页。
    ①罗哲文:《临洮秦长城、敦煌玉门关、酒泉嘉峪关勘查简记》,《文物》,1964年第4期,第46-57页。
    ②陈梦家:《玉门关与玉门县》,《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1版,第195-204页。
    ③吴礽骧:《玉门关与玉门关候》,《文物》,1981年第10期,第9-13,32页。
    ④刘大元:《黄河第一桥——蒲津桥》,《公路》,1989年第6期,第15-16页。
    ⑤许正文:《潼关沿革考》,《人文杂志》,1989年第5期,第93-97页。
    ⑥侯甬坚:《论唐以前武关的地理位置》,《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第82-88页。
    ⑦陈有忠:《历史上的新旧虎牢关》,《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第89-97页。
    ⑧曹尔琴:《洛阳,从汉魏至隋唐的变迁》,《唐都学刊》,1986年第1期,第7-18页。
    ⑨彭年:《汉代的关、关市和关禁制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第51-61页。
    ⑩胡锦贤:《汉代的通行证——传》,《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6期,第122-123页。
    11季德源:《汉代的军事机构及其主官》,《军事历史》,1987年第2期,第35-36页。
    ①王子今:《秦汉黄河津渡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3期,第127-134页。
    ②陈连庆:《汉代兵制述略》,《史学集刊》,1983年第2期,第21-30页。
    ③高敏:《秦汉邮传制度考略》,《历史研究》,1985年第3期,第69-85页。
    ④薛英群:《汉代符信考述(上)——居延汉简研究》,《西北史地》,1983年第3期,第72-82页。薛英群:《汉代符信考述(下)——居延汉简研究》,《西北史地》,1983年第4期,第69-80页。
    ⑤关治中:《函谷关考证——关中要塞研究之二》,《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13卷第6期,第26-29页。宋杰:《秦对六国战争中的函谷关和豫西通道》,《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第40-46页。
    ⑥刘树友:《秦岭诸关考——关中要塞研究之四》,《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14卷第4期,第23-28页。
    ⑦王恽:《“回中宫”与“萧关”辨析》,《固原师专学报》,1992年13卷第1期,第71-73页。赵让、武继功:《也谈汉萧关》,《固原师专学报》,1992年13卷第4期,第78-79页。薛正昌:《历史上的秦汉萧关与唐宋萧关》,《甘肃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第42-47页。
    ⑧彦春、沙丹:《险扼古渡孟津关》,《军事历史》,1995年第5期,第52-53页。
    ⑨高凤山:《长城关隘城堡选介》,《华中建筑》,1992年第10期,第48-51页。高凤山:《长城关隘城堡选介(续)》,《华中建筑》,1993年第11期,第67-68页,第71-72页。高凤山:《长城关隘城堡选介(续)》,《华中建筑》,1994年第12期,第49页。高凤山:《长城关隘城堡选介(续)》,《华中建筑》,1995年第12期,第74页。高凤山:《长城关隘城堡选介(续)》,《华中建筑》,1996年第14期,第93页。
    ⑩吴礽骧:《河西汉塞》,《文物》,1990年第12期,第98-113页。
    11李并成:《历史上的三处玉门关》,《丝绸之路》,1994年第2期,第54-56页。
    12廖晋雄:《论横浦关》,《热带地理》,1995年15卷第1期,第30-39页。
    13陈代光:《秦汉时代岭南地区城镇历史地理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第81-90页。
    14杨伟立:《汉灵关道辨证》,《文博》,1994年第2期,第77-86页。
    15黄今言、陈晓鸣:《汉代边防军的规模及其养兵费用之探讨》,《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第86-102页。
    ①程喜霖:《敦煌汉简所见关传向过所演变》,《敦煌研究》,1992年第2期,第94-97页。
    ②程喜霖:《汉唐过所与中日过所比较》,《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第82-95页。
    ③唐晓军:《汉简所见关传与过所的关系》,《西北史地》,1994年第3期,87-90页。
    ④李振宏:《从居延汉简看汉代的戍卒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⑤施伟青:《汉代居延官俸发放的若干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1期。
    ⑥王亚春:《汉代关税小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第75-78页。
    ⑦彭浩:《〈津关令〉的颁行年代与文书格式》,《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15-16页。
    ⑧王子今、刘华祝:《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津关令>所见五关》,《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1期,第44-52页。
    ①李均明:《汉简所反映的津关制度》,《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第26-35页,第190页。
    ②陈伟:《张家山汉简〈津关令〉“越塞阑关”诸令考释》,发表于2006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学国际论坛。转引自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5页。
    ③董平均:《〈津关令〉与汉初关禁制度论考》,《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第3期,第62-68页。
    ④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13-181页。
    ①陈伟:《张家山汉简<津关令>涉马诸令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1期,第29-44页。
    ②龚留柱:《论张家山汉简<津关令>之“禁马出关”——兼与陈伟先生商榷》,《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第20-25页。
    ③陈蓓:《西汉“禁马出关”令辨析》,《阴山学刊》,2007年20卷第4期,第46-50页。
    ④臧知非:《张家山汉简所见汉初马政及相关问题》,《史林》,2004年第6期,第69-77页,第124页。
    ⑤曲柄睿:《释“郎骑”——兼论西汉郎吏“私马从军”现象》,《南都学坛》,2008年28卷第2期,第17-18页。
    ①朱恩荣:《西汉初期出入境管理立法研究——以〈津关令〉为分析对象》,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3月,第1页。
    ②陈隆文:《崤函古道“四关”》,《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8卷第2期,第39-42页。
    ③艾冲:《潼关创建年代考辨》,《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10-13,第17页。
    ④牛树林、郭敏厚:《秦汉峣关、唐蓝关小考》,《商洛学院学报》,2008年22卷第3期,第1-5页。牛树林、郭敏厚、耿磊:《秦汉峣关、唐蓝关续考——从文献所载“蓝田县东南”的里程说起》,《商洛学院学报》,2009年23卷第1期,第46-48页。
    ⑤王宽明、彭远军:《开拓武关道的几点思考》,《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15卷第2期,第70-71页。刘树友:《武关考——关中要塞研究之七》,《渭南师专学报》,2002年17卷第3期,第44-49页。余方平、王昌富:《武关早期位置探索新论》,《商洛学院学报》,2008年22卷第1期,第27-31页。
    ⑥刘满:《再论萧关的地理位置》,《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2期,第97-103页。刘树友:《萧关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20卷第3期,第55-61页。刘治立:《萧关道茹河谷道探析》,《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31卷第4期,第12-15页。张彩萍:《汉萧关考》,《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卷第5期,第115-117页。
    ⑦陈隆文:《虎牢关变迁蠡测》,《中原文物》,2009年第5期,第89-97页。
    ⑧芦苇:《古关行述》,《长江文艺》,2002年第8期,第58页。
    ⑨姚景强:《轵国轵道轵关》,《寻根》,2007年第2期,第132-135页。
    ⑩罗火金:《古箕关考》,《中原文物》,2006年第5期,第62-65页,第70页。
    11张松斌、胡志荣、马书歧:《见证历史的上党关》,《沧桑》,2008年第3期,第21-22页。
    12杨丽:《汉代太原郡的交通及其战略地位》,《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11卷第5期,第39页。
    13强进前、杨路军:《河西走廊古城堡遗址考证及其保护与开发》,《丝绸之路》,2010年第12期,第20-25页。任宝磊:《汉代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西北民族论丛》,2010年第7辑,第62页。
    ①张多勇:《秦直道研究综论》,《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192-195页。
    ②闫婷婷:《阳关相关问题质疑》,《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1卷第4期,第93-96页。李殿元:《阳关玉门关嘉峪关考察》,《文史杂志》,2011年第1期,第20-23页。
    ③侯晓星:《西汉玉门关遗址质疑》,《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24卷第2期,第63-66页。李并成:《东汉中期至宋初新旧玉门关并用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103-106页。
    ④李并成:《汉悬索关考》,《敦煌研究》,2004年第4期,第85-88页。
    ⑤王元林:《秦汉时期南岭交通的开发与南北交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23卷第4期,第47页。黄瑾瑜:《秦王朝遣“五十万”军戍五岭考辨》,《岭南文史》,2009年第3期,第34-41页。
    ⑥周长山:《广西古代关隘与关隘文化》,《广西地方志》,2010年第2期,第52-55页。
    ⑦孙启祥:《金牛古道演变考》,《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第84页。
    ⑧罗二虎:《汉晋时期的中国“西南丝绸之路”》,《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88-89页。
    ⑨孙兰:《秦及西汉时期的关隘制度》,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第1-50页。
    ⑩朱翠翠:《秦汉符信制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第1-63页。
    ①许益:《汉唐关津问题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第19-26页。
    ②辛德勇:《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23卷2辑,第76-82页。
    ③臧知非:《论汉文帝“除关无用传”——西汉前期中央与诸侯王国关系的演变》,《史学月刊》,2010年第7期,第5-11页。
    ④王刚:《汉代关税问题再探讨》,《南都学坛》,2003年第1期,第16-19页。
    ⑤黄天华:《试论中国关税制度的起源》,《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第160页。
    ①森鹿三:《论居延简所见的马》,《简牍研究译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第75-99页。
    ②米田贤次郎:《秦汉帝国的军事组织》,《简牍研究译丛》(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第164-189页。
    ③永田英正:《从简牍看汉代边郡的统治》,《简牍研究译丛》(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第352-386页。
    ④永田英正:《居延汉简集成之一——破城子出土的定期文书(一)》,《简牍研究译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第39-74页。永田英正:《居延汉简集成之二——破城子出土的定期文书(二)》,《简牍研究译丛》(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第58-163页。
    ⑤大庭脩:《关于张家山二年律令简中的津关令》,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中日韩古代法律文献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2002年5月。
    ①许慎:《说文解字》卷12上,中华书局,1963年,第249页。
    ②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释》,《逸周书·大匡解》卷11,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3-74页。
    ③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释》,《逸周书·大聚解》卷39,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05页。
    ④《逸周书》可以视为周代材料,但由于其本身真伪并存,需要仔细甄别,这里只用其来说明关隘的渊源最早可追溯至西周初期。
    ⑤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19《聘礼》,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69-370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3《肃宗孝章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154页。注[一],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王弼注曰:“冬至阴之复,夏至阳之复,故为复即至于寂然大静,先王则天地而行者也。”
    ②司马迁:《史记》卷63《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141页。
    ③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卷13《有始览》,中华书局,2009年,第277,279页。
    ①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卷9,中华书局,1993年,第995页。
    ②王应麟:《玉海》卷32上《姓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670页。
    ①原简报发表于《文物》1978年第1期,第4-6页,转登于: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76-498页。由于后者对前者文中某些明显的疏误进行了订正,故本文资料引用后者。
    ②本文认为,这种门道构筑方式为过梁式城门,是秦汉时期各级别城门所普遍采用的建筑形式。其上可能有门楼建筑。
    ③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4-485页。
    ①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5-486页。
    ②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6页。
    ③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第2页。
    ①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第2-3页。
    ②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801-802页。
    ③罗哲文:《临洮秦长城、敦煌玉门关、酒泉嘉峪关勘查简记》,《文物》,1964年第4期,第49页。
    ④李殿元:《阳关玉门关嘉峪关考察》,《文史杂志》,2011年第1期,第22页。
    ①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博物馆:《和林格尔发现一座重要的东汉壁画墓》,《文物》,1974年第1期,第12页。
    ②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黄河小浪底盐东村汉函谷关仓库建筑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10期,第14-25页。
    ①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黄河小浪底盐东村汉函谷关仓库建筑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10期,第23页。
    ②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78页。
    ③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78-279页。
    ④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394页。
    ⑤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60页。
    ①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29页。
    ②薛英群:《居延新简释粹》,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49页。
    ③薛英群:《居延新简释粹》,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49页。
    ④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4页。该引文标点参考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8页。本文赞同杨文对该引文的理解。
    ⑤班固:《汉书》卷52《窦田灌韩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401页。
    ⑥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04页。
    ①马耀圻、吉发习:《关于居延汉简和汉代的居延囤戍区》,《内蒙古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第106页。
    ①吴礽襄:《河西的汉代长城》,《文博》,1991年第1期,第22页。
    ②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80-181页。
    ③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70页。
    ④班固:《汉书》卷49《爰盎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6页。
    ⑤班固:《汉书》卷49《爰盎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7页。
    ⑥王先谦:《汉书补注》卷49,中华书局,1983年,第1075页。
    ①班固:《汉书》卷49《爰盎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7页。
    ②薛英群:《居延新简释粹》,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11页。
    ③吴毓江:《墨子校注》卷14,中华书局,1993年,第778页。
    ④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08页。
    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5年,第915页。
    ⑥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卷15,中华书局,1989年,第492页。
    ⑦薛英群:《居延新简释粹》,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49页。
    ⑧王鸿国:《汉代居延的边防设施》,《阳关》,2006年第4期,第71页。
    ①彭年:《汉代的关、关市和关禁制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第51页。
    ②班固:《汉书》卷28《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523-1674页。
    ①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驻军图整理简报》,《文物》,1976年第1期,第20页。
    ②另有一些关隘,如见诸《史记》的湖关、郭关、挺关、黾隘等,见诸《后汉书》的旬关、爵离关、美阳关、白水关、阳平关、斜谷关、河关等,由于可用资料过于零散,目前尚不具备研究条件,故本文惜未能予以深入探索。
    ①扞关(扜关、江关)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按现今地理观念应将其归入西南地区,但是通过考察图2-1可以看出,扜关所在位置与本文讨论的西南地区诸关隘相距甚远,相较而言,距离关中地区反而相对更近,因此将其列入关中地区。
    ②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6《河南道二》,中华书局,1983年,第158页。
    ③函谷关在地理位置上位于关中与关东两大地区的交界地带,是两区分界的界标。本文为行文方便,将其列入关中地区首先讨论。
    ④孙椿荣修、张象明纂:《灵宝县志》卷10《古迹》,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第11页。
    ⑤关治中:《函谷关考证——关中要塞研究之二》,《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第27页。
    ⑥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6《河南道二》,中华书局,1983年,第158页。
    ⑦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6《河南道二》,中华书局,1983年,第158页。
    ①关治中:《函谷关考证——关中要塞研究之二》,《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第27页。
    ②司马迁:《史记》卷48《陈涉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954页。
    ③颜师古曰:“今桃林南有洪溜涧,古函谷也。其水北流入河,西岸犹有旧关余迹”。西征记云:“道形如函也。其水山原壁立数十仞,谷中容一车。”
    ④司马迁:《史记》卷8《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364页。
    ⑤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83页。
    ⑥司马迁:《史记》卷122《酷吏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149页。
    ①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83页。
    ②关治中:《函谷关考证——关中要塞研究之二》,《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第27-28页。
    ③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关内道二》,中华书局,1983年,第35页。
    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关内道二》,中华书局,1983年,第35页。
    ①关治中:《函谷关考证——关中要塞研究之二》,《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第28-29页。
    ②张家山247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8页。
    ③关治中、李金侠:《临晋关考证——关中要塞研究之五》,《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111页。
    ④班固:《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545页。
    ⑤班固:《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546页。
    ⑥司马迁:《史记》卷54《曹相国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2026页。
    ①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12《河东道一》,中华书局,1983年,第326页。
    ②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关内道二》,中华书局,1983年,第37页。
    ③《正义》:临晋在同州朝邑县界。
    ④司马迁:《史记》卷90《魏豹彭越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590页。
    ⑤司马迁:《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613页。
    ⑥班固:《汉书》卷39《萧何曹参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015页。
    ⑦班固:《汉书》卷41《樊郦滕灌傅靳周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080页。
    ①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卷4《河水》,中华书局,2007年,第108页。
    ②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卷4《河水》,中华书局,2007年,第109页。
    ③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卷八,中华书局,1959年,第366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5年,第594页。
    ⑤陈寿:《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71年,第34页。
    ⑥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卷4《河水》,中华书局,2007年,第109页。
    ⑦[嘉庆]向准:《续潼关县志》卷1《地理志》,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3页。
    ①关治中:《潼关天险考证——关中要塞研究之三》,《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36页。
    ②《正义》引《括地志》云:“故武关在商州商洛县东九十里。蓝田关在雍州蓝田县东南九十里,即秦峣关也。”
    ③司马迁:《史记》卷54《曹相国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2023页。
    ④班固:《汉书》卷40《张陈王周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052页。
    ⑤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卷19《渭水》,中华书局,2007年,第456页。
    ①牛树林、郭敏厚、耿磊:《秦汉峣关、唐蓝关续考——从文献所载“蓝田县东南”的里程说起》,《商洛学院学报》,2009年第23卷第1期,第48页。
    ②刘树友:《秦岭诸关考———关中要塞研究之四》,《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4卷第4期,第27页。
    ③刘树友:《武关考——关中要塞研究之七》,《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7卷第3期,第49页。
    ④余方平、王昌富:《武关早期位置探索新论》,《商洛学院学报》,2008年第22卷第1期,第28-29页。
    ①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48页。
    ②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75页。
    ③司马迁:《史记》卷8《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368页。
    ④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卷20《丹水》,中华书局,2007年,第486页。
    ⑤刘树友:《武关考——关中要塞研究之七》,《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7卷第3期,第49页。
    ⑥余方平、王昌富:《武关早期位置探索新论》,《商洛学院学报》,2008年第22卷第1期,第30页。
    ⑦《丹凤县志》编纂委员会:《丹凤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68页。
    ⑧司马迁:《史记》卷8《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362页。
    ①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3-46页。作者结合传世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封泥,分析认为,“扞关”其实应该写作“扜关”,是文献传抄过程中出现了讹误。
    ②常璩:《华阳国志》卷1《巴志》,齐鲁书社,1998年,第9页。
    ③张家山247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7页。
    ④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6页。
    ⑤陈剑:《朐忍考略》,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三峡考古之发现(二)》,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第123页。
    ⑥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第22-23页。
    ⑦班固:《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03页。
    ⑧范晔:《后汉书》卷13《隗嚣公孙述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536页。
    ⑨《华阳国志》曰:“巴蜀相攻,故置江关。”[旧]在赤甲城,后移在江州南岸,对白帝城,故基在今夔州[人]复县南。
    ①范晔:《后汉书》卷13《隗嚣公孙述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537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17《冯岑贾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660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18《吴盖陈臧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681页。
    ④杜佑:《通典》卷173《州郡三》,中华书局,1982年,第1399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6《孝顺孝冲孝质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270页。
    ⑥后周时名为大宁关。
    ⑦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关内道二》,中华书局,1983年,第45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88《西域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931页。
    ②司马迁:《史记》卷123《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170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11《刘玄刘盆子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484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11《宗室四王三侯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568页。
    ⑤马正林:《关于古散关遗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第105页。
    ⑥马正林:《关于古散关遗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第105页。
    ①宝鸡市渭滨区文化馆张德文先生提供资料。转引自:马正林:《关于古散关遗址》,《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第105页。
    ②史念海:《河山集(四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10、201页。
    ③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901页。
    ④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第1438页。
    ①张彩萍:《汉萧关考》,《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31卷,第117页。
    ②张彩萍:《汉萧关考》,《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31卷,第117页。
    ③穆尔赛等:《[康熙]山西通志》卷14《兵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册,第21页。
    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关内道二》,中华书局,1983年,第38页。
    ⑤关治中、李金侠:《临晋关考证——关中要塞研究之五》,《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115页。
    ①班固:《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549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11《刘玄刘盆子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479页。
    ③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269页。
    ④班固:《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596页。
    ①陈桥驿:《水经校注证》卷29《沔水》,中华书局,2007年,第659页。
    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五》,中华书局,2005年,第3698页。
    ③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7页。
    ④司马迁:《史记》卷99《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716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71《皇甫嵩朱儁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300页。
    ①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12页。
    ②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14页。
    ③陆机:《洛城记》,http://wenku.baidu.com/view/8e6f3bc52cc58bd63186bd03.html2010年5月7日。
    ②萧应植、沈橒庄:《[乾隆]济源县志》卷16《辨讹》,影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刻本,第2册,第13页。
    ③姚景强:《轵国轵道轵关》,《寻根》,2007年第2期,第134页。
    ①萧应植、沈橒庄:《[乾隆]济源县志》卷3《建制》,影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刻本,第1册,第7页。
    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41《山西三》,中华书局,2005年,第1922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16《邓寇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601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16《邓寇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602页。
    ⑤罗火金:《古箕关考》,《中原文物》,2006年第5期,第65页。
    ⑥范晔:《后汉书》卷20《铫期王霸祭遵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739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22《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775页。
    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39《山西一》,中华书局,2005年,第1799页。
    ③班固:《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553页。
    ④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卷9《沁水》,中华书局,2007年,第232页。
    ⑤杨晙、李中白、周再勋:《[顺治]潞安府志》卷8《关隘》,影印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刻本,第4册,第46页。
    ⑥羊肠坂有三:一为壶关县之羊肠坂,一为阳曲县之羊肠坂,一为晋城县羊肠坂道。
    ⑦班固:《汉书》卷10《成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313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17《冯岑贾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643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22《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774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28上《桓谭冯衍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969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3《肃宗孝章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150页。
    ⑤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39《山西一》,中华书局,2005年,第1799页。
    ⑥张松斌、胡志荣、马书歧:《见证历史的上党关》,《沧桑》,2008年第3期,第21页。
    ⑦班固:《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553页。
    ⑧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卷9《沁水》,中华书局,2007年,第230页。
    ⑨曾国荃、王轩、杨笃:《[光绪]山西通志》卷48《关梁考五》,清光绪十八年(1892),第22页。
    ⑩杨晙、李中白、周再勋:《[顺治]潞安府志》卷8《关隘》,影印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刻本,第4册,第46页。
    11杨晙、李中白、周再勋:《[顺治]潞安府志》卷8《关隘》,影印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刻本,第4册,第46页。
    ①张松斌、胡志荣、马书歧:《见证历史的上党关》,《沧桑》,2008年第3期,第21页。
    ②班固:《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553页。
    ③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卷10《浊漳水》,中华书局,2007年,第255页。
    ④曾国荃、王轩、杨笃:《[光绪]山西通志》卷48《关梁考五》,清光绪十八年(1892),第11页。
    ⑤杨晙、李中白、周再勋:《[顺治]潞安府志》卷8《关隘》,影印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刻本,第4册,第46页。
    ①班固:《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553页。
    ②章怀太子李贤注:三郡,河东、冯翊、京兆也。壶谷,壶关之谷,在上党也。
    ③范晔:《后汉书》卷57《杜乐刘李刘谢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850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74下《袁绍刘表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418页。
    ⑤班固:《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553页。
    ⑥杨晙、李中白、周再勋:《[顺治]潞安府志》卷8《关隘》,影印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刻本,第4册,第46页。
    ⑦钟文英:《[雍正]井陉县志》卷2《关隘》,影印清雍正九年(1731年)刻本,第1册,第22页。
    ①百度百科:《石研关》,http://baike.baidu.com/view/38016.htm2010年6月17日。
    ②高凤山:《长城关隘城堡选介(续)》,《华中建筑》,1994年第12期,第49页。
    ①倒马关,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会摔倒而得名。
    ②班固:《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22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89《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940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18《吴盖陈臧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683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5《孝安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214-215页。
    ⑥司马迁:《史记》卷97《郦生陆贾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694页。
    ①司马迁:《史记》卷97《郦生陆贾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695页。
    ②班固:《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22页。
    ③王树枏:《[民国]河北通志稿》卷1《关隘考》,河北通志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第8册,第2页。
    ④高凤山:《长城关隘城堡选介(续)》,《华中建筑》,1993年第11期,第71-72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90《乌桓鲜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982页。
    ①班固:《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23页。
    ②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博物馆:《和林格尔发现一座重要的东汉壁画墓》,《文物》,1974年第1期,第12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89《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940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18《吴盖陈臧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683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90《乌桓鲜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987页。
    ⑥范晔:《后汉书》卷5《孝安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233-234页。
    ①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64页。
    ②吴重光:《[乾隆]直隶代州志》卷1《舆地》,影印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刻本,第1册,第26-28页。
    ③靳生禾、谢鸿喜:《关于雁门关年龄、遗址的考证和考察》,《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第80-81页。
    ④阎文儒:《广武和古城堡的汉墓》,雁北文物勘察团编:《雁北文物勘察报告》,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出版,1951年,第76页。
    ①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894页。
    ②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32-3833页。
    ③司马迁:《史记》卷69《苏秦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242页。
    ④傅淑敏:《合河古城与合河关考查记》,《晋阳学刊》,1994年第1期,第109-112页。
    ①傅淑敏:《合河古城与合河关考查记》,《晋阳学刊》,1994年第1期,第111页。
    ②闫婷婷:《阳关相关问题质疑》,《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4月第21卷第4期,第93页。
    ③班固:《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14页。
    ①李殿元:《阳关玉门关嘉峪关考察》,《文史杂志》,2011年第1期,第20页。
    ②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中华书局,1983年,第1027页。
    ③阳光旅游网:巴黎藏敦煌石室写本《沙州地志》(P.5034),http://tour.sun0769.com/world/gn/info/201004/t20100415_817864_1.shtml2010年4月15日。
    ④李殿元:《阳关玉门关嘉峪关考察》,《文史杂志》,2011年第1期,第20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88《西域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911页。
    ①班固:《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14页。
    ②李并成:《历史上的三处玉门关》,《丝绸之路》,1994年第2期,第54页。
    ③李殿元:《阳关玉门关嘉峪关考察》,《文史杂志》,2011年第1期,第22页。
    ④李并成:《东汉中期至宋初新旧玉门关并用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106页。
    ⑤司马迁:《史记》卷123《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175页。
    ⑥范晔:《后汉书》卷88《西域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911页。
    ⑦范晔:《后汉书》卷88《西域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930页。
    ①强进前、杨路军:《河西走廊古城堡遗址考证及其保护与开发》,《丝绸之路》,2010年第12期,第22页。
    ①吴礽骧:《河西的汉代长城》,《文博》,1991年第1期,第26页。坞在关门内西南侧,坞的北墙长36.15米,南墙长35.5米,东墙残长24米,残墙最高处0.7米,厚0.7—0.8厘米,夯土板筑,夯层5-8厘米。坞门在东南角,坞内有房屋、马厩等。烽台和方堡在坞的西南角,南北毗邻。烽台7.7X7.8米,方堡13X12.5米,壁厚1.2-1.3米,门窄小,内有曲折迂回的夹道,两则分布住室、灶房、仓库和院落。台、堡周围有虎落尖被。金关出土文物很多,有货币(半两、五铢)、残刀剑、箭、镞、家信、印章、泥封、笔、砚、木板画、尺、鱼网、网坠、织网梭、竹木器械、铁制农具及陶、漆、木、竹制的生活器具和小麦、大麦、糜、谷、青稞等粮食,还有大量的丝麻、毛革衣物、鞋、帽残片以及珍贵的麻纸。
    ②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319页。
    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69页。
    ④甘肃省文物工作队:《额济纳河下游汉代烽燧遗址调查报告》,《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0-74页。
    ①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4-25页。
    ②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第一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56页,第76-82页。
    ③吴礽骧:《河西的汉代长城》,《文博》,1991年第1期,第26页。
    ①李并成:《汉悬索关考》,《敦煌研究》,2004年第4期,第86-87页。
    ②司马迁:《史记》卷113《南越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967页。
    ③司马迁:《史记》卷113《南越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969页。
    ①司马迁:《史记》卷113《南越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975页。
    ②廖晋雄:《论横浦关》,《热带地理》,1995年3月第15卷第1期,第37页。
    ③廖晋雄:《论横浦关》,《热带地理》,1995年3月第15卷第1期,第36页。
    ④司马迁:《史记》卷113《南越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975-2976页。
    ①梁国昭:《横浦、阳山、湟溪三关历史地理研究》,《热带地理》,1991年第2期,第109页。
    ②黄兆兴、周南杰:《湟溪古关究竟在何处》,《广东史志》,1998年第4期,第54-55页。
    ③梁国昭:《横浦、阳山、湟溪三关历史地理研究》,《热带地理》,1991年第2期,第109页。
    ①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卷38《溱水》,中华书局,2007年,第902页。
    ②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卷39《洭水》,中华书局,2007年,第912-913页。
    ③黄培爃、刘济宽:《[道光]英德县志》卷8《关梁》,影印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刻本,第10页。
    ④梁国昭:《横浦、阳山、湟溪三关历史地理研究》,《热带地理》,1991年第2期,第109页。
    ⑤黄培爃、刘济宽:《[道光]英德县志》卷8《关梁》,影印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刻本,第10页。
    ⑥司马迁:《史记》卷113《南越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975-2976页。
    ⑦司马迁:《史记》卷113《南越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976页。
    ①屈大均:《广东新语》卷3《山语》,水天阁影印清康熙年间刻本,第6页。
    ②周去非:《岭外代答》卷1《地理》,影印清乾隆-道光间刻本,第10页。
    ③黄海:《兴安县志》卷8《关隘》,影印清乾隆五年(1740年)刻本,第15页。
    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7《广西二》,中华书局,2005年,第4822页。
    ⑤范成大:《范成大笔记六种·桂海虞衡志》,中华书局,2002年,第128页。范成大在《严关》诗序中说:“严关,或谓之炎关,桂人守险处,朔雪多不入关,关内外风景迥殊,人以为南北之限也。”
    ①班固:《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30页。
    ②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05页。
    ③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第17-18页。
    ④班固:《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30页。
    ⑤钟海英:《合浦关——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海关》,《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转引自:北海市图书馆:http://www.bhlib.com/show.asp?ID=51482010年8月13日。
    ⑥钟海英:《合浦关——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海关》,《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转引自:北海市图书馆:http://www.bhlib.com/show.asp?ID=51482010年8月13日。
    ⑦关于以合浦关为代表的海关问题,下文将专题论述。
    ⑧周长山:《广西古代关隘与关隘文化》,《广西地方志》,2010年第2期,第53页。
    ①班固:《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29页。
    ②钟海英:《合浦关——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海关》,《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转引自:北海市图书馆:http://www.bhlib.com/show.asp?ID=51482010年8月13日。
    ③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37《岭南道四》,中华书局,1983年,第920页。
    ④周长山:《广西古代关隘与关隘文化》,《广西地方志》,2010年第2期,第53页。
    ⑤班固:《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29页。
    ⑥钟海英:《合浦关——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海关》,《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转引自:北海市图书馆:http://www.bhlib.com/show.asp?ID=51482010年8月13日。
    ⑦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卷38《溱水》,中华书局,2007年,第900页。
    ⑧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第17-18页。
    ①班固:《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29页。
    ②1972年,人们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中发现了中原沟通岭南的一条新道,这条新道就是通过长江支流的潇水与珠江支流的贺江、经陆路“楚粤通衢”的潇贺古道。
    ③南方网:《两千多年古雄关呈现眼前富川发现西汉谢沐关墙》,http://www.southcn.com/news/community/shgc/200303190978.htm2003年3月19日。
    ④班固:《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28页。
    ⑤周长山:《广西古代关隘与关隘文化》,《广西地方志》,2010年第2期,第54页。
    ①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11,中华书局,2005年,第4984页。
    ②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卷33《江水一》,中华书局,2007年,第772页。
    ③杨伟立:《汉灵关道辨证》,《文博》,1994年第2期,第82页。
    ④司马迁:《史记》卷117《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048页。
    ①《郡国志》曰:零关道属越嶲郡。
    ②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八十六,中华书局,1965年,第2857页。
    ③杨伟立:《汉灵关道辨证》,《文博》,1994年第2期,第82页。
    ④常璩:《华阳国志》卷3《蜀志》,齐鲁书社,1998年,第42页。
    ⑤罗二虎:《汉晋时期的中国“西南丝绸之路”》,《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89页。
    ⑥班固:《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02页。
    ⑦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第17-18页。
    ①辛德勇:《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23卷第2辑,第81页。
    ②班固:《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02页。
    ③辛德勇:《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23卷第2辑,第81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8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69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③班固:《汉书》卷49《爰盎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5页。
    ④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03页。
    ⑤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32页。
    ①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04页。
    ②班固:《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1962年,第742页。
    ③班固:《汉书》卷77《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268页。
    ④班固:《汉书》卷84《翟方进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424页。
    ⑤班固:《汉书》卷89《循吏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634页。
    ⑥班固:《汉书》卷90《酷吏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653页。
    ①班固:《汉书》卷96上《西域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85-3886页。
    ②班固:《汉书》卷60《杜周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678页。
    ③班固:《汉书》卷69《赵充国辛庆忌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997页。
    ④班固:《汉书》卷74《魏相丙吉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133-3134页。
    ⑤班固:《汉书》卷76《赵尹韩张两王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216-3217页。
    ⑥范晔:《后汉书》志28《百官五》,中华书局,1965年,第3621页。
    ⑦范晔:《后汉书》卷1下《光武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55页。
    ⑧范晔:《后汉书》卷1下《光武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72页。
    ⑨范晔:《后汉书》卷8《孝灵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348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32《樊宏阴识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129-1130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71《皇甫嵩朱儁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300页。
    ③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98页。
    ④班固:《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1962年,第742页。
    ⑤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02页。
    ⑥班固:《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03页。
    ⑦班固:《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02页。
    ⑧班固:《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14页。
    ⑨班固:《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13页。
    ①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78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4页。
    ③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5-86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6页。
    ③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6页。
    ④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69页。
    ①班固:《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1962年,第736页。
    ①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667页。
    ②司马迁:《史记》卷63《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141页。
    ③班固:《汉书》卷4《文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13页。
    ①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5页。
    ②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31页。
    ③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5页。
    ④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09页。
    ⑤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11页。
    ⑥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64页。
    ⑦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94页。
    ⑧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94页。
    ⑨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311页。
    ⑩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390页。
    11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648页。
    12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81页。
    ①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64页。
    ②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87页。
    ③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15页。
    ④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380页。
    ⑤吴礽襄、李永良、马建华释校、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释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页。
    ①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82页。
    ②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02页。
    ③班固:《汉书》卷64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819-2820页。
    ④班固:《汉书》卷74《魏相丙吉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134页。
    ⑤班固:《汉书》卷90《酷吏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653页。
    ⑥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82页。
    ①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5页。
    ②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368页。
    ③班固:《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1962年,第742页。
    ④张德芳、胡平生:《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8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88《西域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930页。
    ①陈梦家:《玉门关与玉门县》,《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第198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③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82页。
    ④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6页。
    ①吴荣曾:《汉代的亭与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1卷第4期,第54页。
    ②黄义军:《关于汉代“亭”的几个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21卷第2辑,第75页。
    ③吴荣曾:《汉代的亭与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1卷第4期,第55页。
    ④司马迁:《史记》卷109《李将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871页。
    ⑤吴荣曾:《汉代的亭与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1卷第4期,第55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79下《儒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579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63《李杜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088-2089页。
    ③班固:《汉书》卷1上《高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6页。
    ④俞伟超、信立祥:《中国画像砖全集——四川汉画像砖》,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28页。
    ⑤俞伟超、信立祥:《中国画像砖全集——四川汉画像砖》,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①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卷6《释书契》,影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刻本,第8页。
    ②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21页。
    ③司马迁:《史记》卷122《酷吏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135页。
    ④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86页。
    ⑤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86页。
    ⑥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76页
    ①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55页。
    ②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01页。
    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522页。
    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522页。
    ⑤张德芳、胡平生:《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5页。
    ①张德芳、胡平生:《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5-36页。
    ②张德芳、胡平生:《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04页。
    ③张德芳、胡平生:《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1页。
    ④张德芳、胡平生:《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4页。书中未标出此简编号。
    ⑤张德芳、胡平生:《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3页。
    ⑥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71页。
    ⑦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40页。
    ②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4-25页。
    ③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44页。
    ①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349页。
    ②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70页。
    ③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515页。
    ④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524页。
    ⑤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524页。
    ⑥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524页。
    ⑦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547页。
    ⑧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594页。
    ⑨张俊民:《<肩水金关汉简>(一)释文》,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13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①张德芳、胡平生:《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3页。
    ②马怡:《悬泉汉简“失亡传信册”补考》,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20id=3712006年6月26日。
    ①张德芳、胡平生:《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4页。
    ②张德芳、胡平生:《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③许慎:《说文解字》卷5上,中华书局,1963年,第96页。
    ④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13页。
    ⑤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13页。
    ①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61页。
    ②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61页。
    ③按照汉一尺约合今22-23厘米计算,六寸符的长度约为13.2-13.8厘米,与考古发现实物长度相符。
    ④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⑤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4页。
    ①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6页。
    ②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76页。
    ③张俊民:《<肩水金关汉简>(一)释文》,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552011年9月23日。
    ④张俊民:《<肩水金关汉简>(一)释文》,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552011年9月23日。
    ①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12页。
    ②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55页。
    ③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83页。
    ④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62页。
    ⑤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76页。
    ⑥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95页。
    ⑦司马迁:《史记》卷120《汲郑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110页。
    ⑧班固:《汉书》卷99下《王莽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4122页。
    ⑨符与传使用的区别,也可能是前者一般与军队有关,后者多为一般经商、迁居的民众所用。
    ①裘锡圭:《汉简零拾》,《文史》第12辑,中华书局,1981年,第23页。
    ②裘锡圭:《汉简零拾》,《文史》第12辑,中华书局,1981年,第24页。
    ③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91-92页。
    ④[日]大庭修著、徐世虹译:《汉简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5-149页。
    ⑤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⑥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88页。
    ⑦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07页。
    ⑧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87页。
    ⑨张俊民:《<肩水金关汉简>(一)释文》,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552011年9月23日。
    ①张俊民:《<肩水金关汉简>(一)释文》,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552011年9月23日。
    ②张俊民:《<肩水金关汉简>(一)释文》,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552011年9月23日。
    ③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94页。
    ④班固:《汉书》卷4《文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23-124页。
    ①范晔:《后汉书》卷69《窦何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243页。
    ②李学勤:《谈“张掖都尉棨信”》,《文物》,1978年第1期,第43页。
    ③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7-488页。
    ④班固:《汉书》卷64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820页。
    ⑤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卷6《释书契》,影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刻本,第8页。
    ⑥唐晓军:《汉简所见关传与过所的关系》,《西北史地》,1994年第3期,第90页。
    ⑦唐晓军:《汉简所见关传与过所的关系》,《西北史地》,1994年第3期,第89页。
    ①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8页。
    ②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4页。
    ③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79页。
    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55页。
    ⑤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63页。
    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01页。
    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522页。
    ⑧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522页。
    ①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10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38页。
    ③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④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40页。
    ①司马迁:《史记》卷120《汲郑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109-3110页。
    ②班固:《汉书》卷96下《西域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914页。
    ③胡平生:《云梦龙岗秦简考释校正》,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简牍学研究》(第一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7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4页。
    ③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4页。
    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59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②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76页。
    ③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7-488页。
    ④班固:《汉书》卷1下《高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65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②张德芳、胡平生:《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5页。
    ③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二卷·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9页。
    ①赖华明:《论秦汉移民及其特点》,《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第98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93页。
    ③司马迁:《史记》卷8《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386页。
    ①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61-262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②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8页。
    ③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4页。
    ①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33页。
    ②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94页。
    ③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58页。
    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59页。
    ①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60页。
    ②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23页。
    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57页。
    ④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7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③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93页。
    ④班固:《汉书》卷24上《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127页。
    ⑤班固:《汉书》卷5《景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39页。
    ⑥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78页。
    ⑦班固:《汉书》卷7《昭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21-222页。
    ⑧班固:《汉书》卷8《宣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48页。
    ①班固:《汉书》卷71《嶲疏于薛平彭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043页。
    ②班固:《汉书》卷10《成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313页。
    ③班固:《汉书》卷10《成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318页。
    ④班固:《汉书》卷99下《王莽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4175-4177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4《孝和孝殇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178页。
    ⑥范晔:《后汉书》卷5《孝安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209页。
    ⑦范晔:《后汉书》卷6《孝顺孝冲孝质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254页。
    ⑧范晔:《后汉书》卷7《孝桓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298页。
    ⑨赖华明:《论秦汉移民及其特点》,《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第104页。
    ①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82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4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①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80-281页。
    ②司马迁:《史记》卷113《南越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969页。
    ③司马迁:《史记》卷120《汲郑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110页。
    ④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⑤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30页。
    ⑥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7页。
    ①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59页。
    ②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60页。
    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57页。
    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502页。
    ①已有研究综述参见本文绪论第三部分:前人研究成果述评。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陈伟:《张家山汉简<津关令>涉马诸令研究》,《考古学报》,2003年第1期,第29-44页。龚留柱:《论张家山汉简<津关令>之“禁马出关”——兼与陈伟先生商榷》,《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第20-25页。陈蓓:《西汉“禁马出关”令辨析》,《阴山学刊》,2007年20卷第4期,第46-50页。孙兰:《秦及西汉时期的关隘制度》,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第30-33页。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135-152页。臧知非:《张家山汉简所见汉初马政及相关问题》,《史林》,2004年第6期,第69-77页,第124页。曲柄睿:《释“郎骑”——兼论西汉郎吏“私马从军”现象》,《南都学坛》,2008年28卷第2期,第17-18页。
    ②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135页。
    ①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144页。
    ②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144页。
    ③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144页。
    ④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4-85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6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96页。
    ①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08-109页。
    ②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00页。
    ③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318页。
    ④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63页。
    ①张德芳、胡平生:《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81-82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69页。
    ③班固:《汉书》卷24上《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135页。
    ④班固:《汉书》卷5《景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50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6页。
    ②班固:《汉书》卷5《景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47页。
    ③班固:《汉书》卷7《昭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22页。
    ④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6页。
    ①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262页。
    ②张俊民:《<肩水金关汉简>(一)释文》,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552011年9月23日。
    ③张俊民:《<肩水金关汉简>(一)释文》,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552011年9月23日。
    ④张俊民:《<肩水金关汉简>(一)释文》,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552011年9月23日。
    ⑤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08-109页。
    ⑥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553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4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6页。
    ①范晔:《后汉书》志26《百官志三》,中华书局,1965年,第3590页。
    ②班固:《汉书》卷24上《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127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87《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891页。
    ④班固:《汉书》卷1上《高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30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1下《光武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50页。
    ⑥范晔:《后汉书》卷16《邓寇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621页。
    ⑦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65页。
    ⑧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560页。
    ⑨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94页。
    ⑩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00页。
    ①赵沛:《居延汉简所见边军的现金管理和军官的俸金》,《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213页。
    ②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84页。
    ③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323页。
    ④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27页。
    ⑤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48页。
    ⑥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83页。
    ⑦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7页。
    ①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543页。
    ②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3页。
    ③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52页。
    ④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74页。
    ⑤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85页。
    ①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39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35-36页。
    ①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30页。
    ②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60页。
    ③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9页。
    ④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5页。
    ⑤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506页。
    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60页。
    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6页。
    ①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11-213页。
    ①李孝林、孔庆林:《简犊中兵物管理史料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17卷第5期,第9页。
    ②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607-608页。
    ①初师宾:《汉边塞守御器备考略》,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3-154页。
    ②李孝林、孔庆林:《简犊中兵物管理史料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17卷第5期,第10页。
    ③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39页。
    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45页。
    ⑤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24页。
    ⑥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320页。
    ①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59页。
    ②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60页。
    ③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36-237页。
    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05页。
    ⑤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533页。
    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97页。
    ⑦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90页。
    ①黄今言:《居延汉简所见西北边塞的财物“拘校”》,《史学月刊》,2006年第10期,第20页。
    ②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20页。
    ③李孝林、孔庆林:《简犊中兵物管理史料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17卷第5期,第7页。
    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58页。
    ①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44页。
    ①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56页。
    ②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92页。
    ③华玉冰:《试论秦始皇东巡的“碣石”与“碣石宫”》,《考古》,1997年第10期,第81页。
    ④华玉冰:《试论秦始皇东巡的“碣石”与“碣石宫”》,《考古》,1997年第10期,第84页。
    ⑤华玉冰:《试论秦始皇东巡的“碣石”与“碣石宫”》,《考古》,1997年第10期,第85页。
    ⑥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56页。
    ⑦孙亮、周屹、薛连、徐广峰:《连云港市东连岛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调查报告》,《文物》,2001年第8期,第26-27页。
    ①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47页。
    ②俞伟超:《日本方形周沟墓与秦文化的关系》,《古史的考古学探索》,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347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821页。
    ④百度百科:《汉委奴国王金印》,http://baike.baidu.com/view/420314.htm?subLemmaId=420314&fromenter=%BA%BA%D9%C1%C5%AB%B9%FA%CD%F5%BD%F0%D3%A12011年12月23日。
    ⑤范晔:《后汉书》卷88《西域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920页。
    ⑥班固:《汉书》卷12《平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351-352页。
    ①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277页。
    ②司马迁:《史记》卷112《平津侯主父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958页。
    ①司马迁:《史记》卷99《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716页。
    ②司马迁:《史记》卷55《留侯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2043-2044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71《皇甫嵩朱儁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300页。
    ①王贞珉、王利器:《盐铁论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第233页。
    ②王贞珉、王利器:《盐铁论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第230页。
    ③王贞珉、王利器:《盐铁论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第232页。
    ④贾谊:《新书》卷1《过秦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9页。
    ⑤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04页。
    ⑥范晔:《后汉书》卷71《皇甫嵩朱儁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300页。
    ⑦司马迁:《史记》卷8《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386页。
    ⑧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261页。
    ①臧知非:《论汉文帝“除关无用传”——西汉前期中央与诸侯王国关系的演变》,《史学月刊》,2010年第
    7期,第5页。
    ②司马迁:《史记》卷10《孝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436页。
    ③司马迁:《史记》卷11《孝景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442页。
    ④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第1435页。
    ①辛德勇:《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4月第23卷第2辑,第76页。
    ②班固:《汉书》卷8《宣帝纪》,卷八,中华书局,1962年,第245页。
    ③陈金凤:《汉光武帝边防政策及其相关问题论析》,《史学集刊》,2008年第1期,第49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7-29页。
    ③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04页。
    ④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05页。
    ①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02页。
    ②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66页。
    ③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545页。
    ④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52页。
    ⑤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甲渠侯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01页。
    ⑥班固:《汉书》卷61《张骞李广利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699页。
    ⑦班固:《汉书》卷96上《西域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7页。
    ①彭浩:《中国最早的数学著作<算数书>》,《文物》,2000年第9期,第85页。
    ②贾谊:《新书》卷1《过秦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8页。
    ③司马迁:《史记》卷99《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261页。
    ①司马迁:《史记》卷11《孝景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442页。
    ②司马迁:《史记》卷11《孝景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第442页。
    ③司马迁:《史记》卷107《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2843页。
    ④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02页。
    ⑤司马迁:《史记》卷122《酷吏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145页。
    ⑥班固:《汉书》卷90《酷吏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653页。
    ⑦陈寿:《三国志·魏书》卷2《文帝纪》,中华书局,1971年,第58页。
    ⑧《九章算术》的算题保存了当时和会经济方面的许多重要史料。所涉及的社会内容大部分是西汉的,少数能够推到战国。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汉代关税的情况。
    ①邹大海:《出土<算数书>初探》,《自然科学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204页。
    ②白尚恕:《九章算术注释》,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85页。
    ③白尚恕:《九章算术注释》,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06页。
    ④白尚恕:《九章算术注释》,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22页。
    ⑤白尚恕:《九章算术注释》,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24页。
    ①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36页。
    ②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36-137页。
    ③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36-137页。
    ①夏金梅、张波:《西周至秦汉关税收入增长原因分析》,《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7卷第5期,第96页。
    ②彭年:《汉代的关、关市和关禁制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第52页。
    ①班固:《汉书》卷95《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48页。
    ②班固:《汉书》卷95《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54页。
    ③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31页。
    ④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764页。
    ⑤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765页。
    ⑥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765页。
    ⑦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766页。
    ①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832-3833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89《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946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89《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949页。
    ④范晔:《后汉书》卷89《南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950页。
    ⑤范晔:《后汉书》卷31《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1098页。
    ⑥范晔:《后汉书》卷90《乌桓鲜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982页。
    ⑦范晔:《后汉书》卷90《乌桓鲜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985页。
    ⑧范晔:《后汉书》卷90《乌桓鲜卑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986页。
    ①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261页。
    ②司马迁:《史记》卷117《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047页。
    ③黄今言:《汉朝与边境少数民族的关市贸易》,《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第10-12页。
    ④王贞珉、王利器:《盐铁论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第9页。
    [1](汉)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汉)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汉)贾谊.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6](汉)韩婴.韩诗外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汉)刘向.说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汉)陆贾.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0](汉)应劭.风俗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1](汉)王充.论衡[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2](西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3](西晋)潘岳.西征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5](北魏)郦道元.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6](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唐)李泰.括地志辑校[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9](宋)徐天麟.西汉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0](宋)徐天麟.东汉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1](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2](宋)范成大.范成大笔记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M].影印清乾隆-道光间刻本.
    [24](清)黄培爃,刘济宽.[道光]英德县志[M].影印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刻本.
    [25](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6](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7](清)穆尔赛等.[康熙]山西通志[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28](清)黄海.[乾隆]兴安县志[M].影印清乾隆五年(1740年)刻本.
    [29](清)杨晙,李中白,周再勋.[顺治]潞安府志[M].影印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刻本.
    [30](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1](清)王先谦.荀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1986.
    [32](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3](清)顾炎武.历代宅京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4](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5](清)焦循撰.孟子正义.诸子集成本[M].上海:上海书店,1986.
    [36](清)孙星衍.汉官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7](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8](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9](清)孙楷.秦会要订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0](清)董增龄撰.国语正义[M].成都:巴蜀书社,1985.
    [41]白尚恕.九章算术注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42]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58.
    [43]陈直:三辅黄图校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44]《丹凤县志》编纂委员会.丹凤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45]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释[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46]黄怀信.逸周书彙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7]刘琳.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
    [48]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9]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0]尚学锋,夏德靠.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1]孙椿荣,张象明.[民国]灵宝县志[M].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52]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53]吴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4]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6]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7]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长沙市文物工作队.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纪年简牍——嘉禾吏民田家别[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C].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汉简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3]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J].文物,1978,1.
    [4]甘肃省居延考古队简册整理小组.“塞上烽火品约”释文[J].考古,1979,4.
    [5]甘肃省文物工作队.额济纳河下游汉代烽燧遗址调查报告[C].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汉简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7]国家文物局编.2003年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C].国家文物局.中国重要考古发现2004.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8]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处.湘西里耶秦代简牍选释[J].中国历史文物,2003,1.
    [9]胡平生.云梦龙岗秦简考释校正[C].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简牍学研究(第一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10]李均明、何双全.散见简牍合辑[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11]连云港博物馆.尹湾汉墓简牍[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2]林梅村、李均明.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M].北京:文物出版,1984.
    [13]马王堆帛书整理组.马王堆汉墓帛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14]沈刚.居延汉简语词汇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5]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16]吴礽襄,李永良,马建华释校,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汉简释文[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17]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18]薛英群.居延新简释粹[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19]俞伟超,信立祥.中国画像砖全集[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20]张德芳、胡平生编撰.敦煌悬泉汉简释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1]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22]张家山二四七号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23]中国科学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汉简甲乙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4]中国科学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汉简甲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25]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日]大庭修,徐世虹译.汉简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安介生.走近中国名关[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
    [3]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M].济南:齐鲁书社,1984.
    [4]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陈梦家.汉简缀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陈直.两汉经济史料[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58.
    [7]戴均良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8]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葛剑雄.中国移民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10]何双全.简牍[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11]黄今言.秦汉商品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2]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第一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13]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4]李久昌.峣函古道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
    [15]李均明.古代简牍[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16]李天虹.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7]林剑鸣.简牍概述[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18]马大英.汉代财政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
    [19]饶胜文.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20]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辞海·历史地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
    [21]史念海.河山集(四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2]宋昌斌.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史稿[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23]宋杰.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4]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25]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6]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27]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8]杨建.西汉初期津关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9]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0]俞伟超.古史的考古学探索[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31]曾延伟.两汉社会经济发展史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2]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云梦秦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3]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研究室编.简牍研究译丛(第一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4]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研究室编.简牍研究译丛(第二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5]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6]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7]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1]曹尔琴.洛阳,从汉魏至隋唐的变迁[J].唐都学刊,1986(1).
    [2]陈邦怀.居延汉简考略[J].中华文史论丛,1980(2).
    [3]陈蓓.西汉“禁马出关”令辨析[J].阴山学刊,2007,20(4).
    [4]陈代光.秦汉时代岭南地区城镇历史地理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5]陈金凤.汉光武帝边防政策及其相关问题论析[J].史学集刊,2008(1).
    [6]陈连庆.汉代兵制述略[J].史学集刊,1983(2).
    [7]陈隆文.虎牢关变迁蠡测[J].中原文物,2009(5).
    [8]陈隆文.崤函古道“四关”[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
    [9]陈伟.张家山汉简《津关令》涉马诸令研究[J].考古学报,2003(1):29-44.
    [10]陈伟.张家山汉简《津关令》“越塞阑关”诸令考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学国际论坛,2006.
    [11]陈有忠.历史上的新旧虎牢关[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12]陈直.汉晋过所通考[J].历史研究,1962(6).
    [13]程喜霖.敦煌汉简所见关传向过所演变[J].敦煌研究,1992(2).
    [14]程喜霖.汉唐过所与中日过所比较[J].敦煌研究,1998(1).
    [15]初师宾.汉边塞守御器备考略[C].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汉简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16]初师宾.居延烽火考述——兼论古代烽号的演变[C].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汉简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17]大庭脩.关于张家山二年律令简中的津关令[R].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中日韩古代法律文献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2002.
    [18]董平均.《津关令》与汉初关禁制度论考[J].中华文化论坛,2007(3).
    [19]傅淑敏.合河古城与合河关考查记[J].晋阳学刊,1994(1).
    [20]高凤山.长城关隘城堡选介(续)[J].华中建筑,1993(11).
    [21]高凤山.长城关隘城堡选介(续)[J].华中建筑,1994(12).
    [22]高凤山.长城关隘城堡选介(续)[J].华中建筑,1995(12).
    [23]高凤山.长城关隘城堡选介(续)[J].华中建筑,1996(14).
    [24]高凤山.长城关隘城堡选介[J].华中建筑,1992(10).
    [25]高敏.秦汉邮传制度考略[J].历史研究,1985(3).
    [26]高荣.秦汉邮驿的管理系统[J].西北师大学报,2004(7).
    [27]高荣.简牍所见秦汉邮书传递方式考辨[J].中国历史文物,2007(6).
    [28]龚留柱.论张家山汉简《津关令》之“禁马出关”——兼与陈伟先生商榷[J].史学月刊,2004(11).
    [29]关治中,李金侠.临晋关考证——关中要塞研究之五[J].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30]关治中.函谷关考证——关中要塞研究之二[J].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31]何双全.《塞上烽火品约》诠释[J].考古,1985(9).
    [32]侯晓星.西汉玉门关遗址质疑[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2).
    [33]侯甬坚.论唐以前武关的地理位置[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
    [34]胡锦贤.汉代的通行证——传[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6).
    [35]黄今言,陈晓鸣.汉代边防军的规模及其养兵费用之探讨[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1).
    [36]黄今言.秦汉末业税问题的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1).
    [37]黄今言.汉朝与边境少数民族的关市贸易[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4).
    [38]黄今言.居延汉简所见西北边塞的财物“拘校”[J].史学月刊,2006(10).
    [39]黄瑾瑜.秦王朝遣“五十万”军戍五岭考辨[J].岭南文史,2009(3).
    [40]黄天华.试论中国关税制度的起源[J].社会科学,2008(8).
    [41]黄兆兴,周南杰.湟溪古关究竟在何处[J].广东史志,1998(4).
    [42]季德源.汉代的军事机构及其主官[J].军事历史,1987(2).
    [43]靳生禾,谢鸿喜.关于雁门关年龄、遗址的考证和考察[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44]赖华明.论秦汉移民及其特点[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45]李并成.东汉中期至宋初新旧玉门关并用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46]李并成.汉悬索关考[J].敦煌研究,2004(4).
    [47]李并成.历史上的三处玉门关[J].丝绸之路,1994(2):54-56.
    [48]李殿元.阳关玉门关嘉峪关考察[J].文史杂志,2011(1).
    [49]李方.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有关汉代边防的法律[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2).
    [50]李均明.汉简所反映的津关制度[J].历史研究,2002(3),
    [51]李天虹.汉简“致籍”考辨——读张家山《津关令》札记[J].文史,2004,2.
    [52]李孝林,孔庆林.简牍中兵物管理史料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17(5).
    [53]李学勤.谈“张掖都尉棨信”[J].文物,1978(1).
    [54]李振宏.从居延汉简看汉代的戍卒管理制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55]连劭名.《二年律令》与汉初传驿制度[J].四川文物,2004(4).
    [56]梁国昭.横浦、阳山、湟溪三关历史地理研究[J].热带地理,1991(2).
    [57]廖晋雄.论横浦关[J].热带地理,1995,15(1).
    [58]刘大元.黄河第一桥——蒲津桥[J].公路,1989(6).
    [59]刘满.再论萧关的地理位置[J].敦煌学辑刊,2000(2).
    [60]刘树友.秦岭诸关考——关中要塞研究之四[J].渭南师专学报,1999,14(4).
    [61]刘树友.武关考——关中要塞研究之七[J].渭南师专学报,2002,17(3).
    [62]刘树友.萧关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0(3).
    [63]刘治立.萧关道茹河谷道探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
    [64]芦苇.古关行述[J].长江文艺,2002(8).
    [65]陆新准.论我国古今户籍制度社会职能及其作用的异同[J].中州学刊,2005(1).
    [66]罗二虎.汉晋时期的中国“西南丝绸之路”[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67]罗火金.古箕关考[J].中原文物,2006(5).
    [68]罗哲文.临洮秦长城、敦煌玉门关、酒泉嘉峪关勘查简记[J].文物,1964(4).
    [69]马新.编户齐民与两汉王朝的人口控制[J].东岳论丛,1996(5).
    [70]马耀圻,吉发习.关于居延汉简和汉代的居延囤戍区[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2(6).
    [71]马怡.悬泉汉简“失亡传信册”补考[EB/OL].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20id=371,2006-06-26.
    [72]马正林.关于古散关遗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73]米田贤次郎.秦汉帝国的军事组织[C].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研究室编.简牍研究译丛(第二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74]南方网.两千多年古雄关呈现眼前富川发现西汉谢沐关墙[EB/OL].http://www.southcn.com/news/community/shgc/200303190978.htm,2003-03-19.
    [75]牛树林,郭敏厚,耿磊.秦汉晓关、唐蓝关续考——从文献所载“蓝田县东南”的里程说起[J].商洛学院学报,2009,23(1).
    [76]牛树林,郭敏厚.秦汉峣关、唐蓝关小考[J].商洛学院学报,2008,22(3).
    [77]彭浩.《津关令》的颁行年代与文书格式[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78]彭浩.读张家山汉简《行书律》[J].文物,2002(9).
    [79]彭浩.中国最早的数学著作《算数书》[J].文物,2000(9).
    [80]彭年.汉代的关、关市和关禁制度[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4).
    [81]强进前,杨路军.河西走廊古城堡遗址考证及其保护与开发[J].丝绸之路,2010(12).
    [82]曲柄睿.释“郎骑”——兼论西汉郎吏“私马从军”现象[J].南都学坛,2008,28(2).
    [83]任宝磊.汉代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J].西北民族论丛,2010(7).
    [84]森鹿三.论居延简所见的马[C].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研究室编.简牍研究译丛(第一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85]施伟青.汉代居延官俸发放的若干问题[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1).
    [86]宋杰.秦对六国战争中的函谷关和豫西通道[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3).
    [87]孙启祥.金牛古道演变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
    [88]唐晓军.汉简所见关传与过所的关系[J].西北史地,1994(3).
    [89]王刚.汉代关税问题再探讨[J].南都学坛,2003(1).
    [90]王鸿国.汉代居延的边防设施[J].阳关,2006(4).
    [91]王宽明,彭远军.开拓武关道的几点思考[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5(2).
    [92]王亚春.汉代关税小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93]王元林.秦汉时期南岭交通的开发与南北交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23(4).
    [94]王恽.“回中宫”与“萧关”辨析[J].固原师专学报,1992,13(1).
    [95]王子今,刘华祝.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津关令》所见五关[J].中国历史文物,2003(1).
    [96]王子今.秦汉黄河津渡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3).
    [97]王子今.秦汉时期湘江洞庭水路邮驿的初步考察——以里耶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为视窗[J].湖南社会科学,2004(5).
    [98]吴礽襄.河西的汉代长城[J].文博,1991(1).
    [99]吴礽骧.汉代蓬火制度探索[J].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汉简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100]吴礽骧.河西汉塞[J].文物,1990(12).
    [101]吴礽骧.玉门关与玉门关候[J].文物,1981(10).
    [102]夏金梅,张波.西周至秦汉关税收入增长原因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5).
    [103]肖爱玲.西汉初年汉郡区城市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探析———张家山汉简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22(4).
    [104]辛德勇.张家山汉简所示汉初西北隅边境解析———附论秦昭襄王长城北端走向与九原云中两郡战略地位[J].历史研究,2006(1).
    [105]辛德勇.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23(2).
    [106]许正文.潼关沿革考[J].人文杂志,1989(5).
    [107]薛英群.汉代符信考述(上)——居延汉简研究[J].西北史地,1983(3).
    [108]薛英群.汉代符信考述(下)——居延汉简研究[J].西北史地,1983(4).
    [109]薛英群.居延《塞上烽火品约》册[J].考古,1979(4).
    [110]薛正昌.历史上的秦汉萧关与唐宋萧关[J].甘肃社会科学,1997(3).
    [111]闫婷婷.阳关相关问题质疑[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4).
    [112]彦春,沙丹.险扼古渡孟津关[J].军事历史,1995(5).
    [113]晏昌贵.张家山汉简释地六则[J].江汉考古,2005(2).
    [114]杨杰.《二年律令·行书律》与汉代邮行制度[J].肇庆学院学报,2006(2).
    [115]杨丽.汉代太原郡的交通及其战略地位[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11(5).
    [116]杨伟立.汉灵关道辨证[J].文博,1994(2).
    [117]姚景强.轵国轵道轵关[J].寻根,2007(2):.
    [118]姚秀兰.论传统社会户籍身份法律制度[J].河北法学,2005(8).
    [119]姚秀兰.论中国传统社会的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J].学习与探索,2005(4).
    [120]永田英正.从简牍看汉代边郡的统治[C].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研究室编.简牍研究译丛(第二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21]永田英正.居延汉简集成之一——破城子出土的定期文书(一)[C].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研究室编.简牍研究译丛(第一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22]永田英正.居延汉简集成之二——破城子出土的定期文书(二)[C].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研究室编.简牍研究译丛(第二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23]余方平,王昌富.武关早期位置探索新论[J].商洛学院学报,2008,22(1).
    [124]臧知非.论汉文帝“除关无用传”——西汉前期中央与诸侯王国关系的演变[J].史学月刊,2010(7).
    [125]臧知非.张家山汉简所见汉初马政及相关问题[J].史林,2004(6).
    [126]张彩萍.汉萧关考[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
    [127]张多勇.秦直道研究综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5(5).
    [128]张俊民.《肩水金关汉简》(一)释文[EB/OL].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55,2011-09-23.
    [129]张松斌,胡志荣,马书歧.见证历史的上党关[J].沧桑,2008(3).
    [130]赵沛.居延汉简所见边军的现金管理和军官俸金[J].甘肃社会科学,200(65).
    [131]赵让,武继功.也谈汉萧关[J].固原师专学报,1992,13(4).
    [132]郑威.试析西汉“道”的分布与变化——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谈起[J].江汉考古,2008(3).
    [133]钟海英.合浦关——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海关[C].北海市人民政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34]周长山.广西古代关隘与关隘文化[J].广西地方志,2010(2).
    [135]周振鹤.《二年律令·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修订)[J].学术月刊,2003(1).
    [136]邹大海.出土《算数书》初探[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1(3).
    [1]孙兰.秦及西汉时期的关隘制度[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许益.汉唐关津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
    [3]朱翠翠.秦汉符信制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4]朱恩荣.西汉初期出入境管理立法研究——以《津关令》为分析对象[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0.
    [1]重近啓樹.『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号墓)』の刊行にょせて[J].日本秦漢史学会会報.第3号,2002.
    [2]大庭脩.張家山二年律令簡中の律関令について[J].史料,第179号,2002.
    [3]山田勝芳.張家山第二四七号漢墓竹簡「二年律令」と秦漢史研究[J].日本秦漢史学会会報.第3号,2002.
    [4]水間大輔.秦律漢律における殺人罪の類型——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を中心に.史観[J].第148册,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