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与中国政治发展有密切关系。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发展进行学术史和政治史的双重考察,对于整合和提升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水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学术与政治的双重视角,将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学科体系的形成、发展、演变置于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发展演变的历史语境中,通过这一学科体系形成过程中,中国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者(不单纯指学者)代表性的中国近代史论著的文本分析,指出:
     中国政治,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外部因素,是推动其发展的最大动力,又是侵犯其学术独立的最大力量;政治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最大社会效用,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获得独立发展的强大保障。
     中国近代史研究是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思想动力和启蒙工具;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科发展,记录了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变迁,折射了这一时期中国政治思潮的起伏跌荡,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政治主题的演变:中国近代史研究为中国近代政治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指明了政治发展方向,参与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变迁和确立;中国近代史研究为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各种政治派别进行政治思想斗争的工具、不同的政权获取政治合法性的有力武器和表达政治理念的重要载体。
     论文最后得出结论:关注现实政治,为现实政治服务,是中国近代史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优势,也是20世纪30-6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发展形成的一个优良学术传统。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相对独立和求真的关键取决于中国政治的发展。
     论文全文包括导论和结束语共五部分,其中正文三章。在导论中,阐明了论文研究理由、目的、对象、方法、意义,梳理了研究动态。
     第一章论述了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的政治前提和史学学术渊源,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是“士大夫政治”,政治支配中国社会一切领域,政治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题,近代中国政治斗争激烈,构成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的政治前提。史学为政治服务,书写政治史和当代史的传统,中国史学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产生的史学学术渊源;
     第二章论述了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政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兴起的关系,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不同阶级的有代表性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者,包括为国民党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蒋廷黻,反映学者立场的陈恭禄,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李鼎声、毛泽东、范文澜、胡绳,通过中国近代史论著建构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政治态度,并服务于所代表的阶级立场;
     第三章论述了20世纪50-60年代初的中国政治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发展的关系,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研究成为主导的学术流派。中国近代史研究发展主要表现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出版,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和中国近代史研究学科体系的确立。中国近代史研究以学术的身份参与了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发展,并服务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
     在结束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结论性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There is a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begi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politics from the thirties to the early sixties in the 20th century. So it is of immediat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academic leve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ubject from learning history and politics history perspectiv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history materialism,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works of representativ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cholars who stand for different class stand during the cours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ubject system taking shape and draws an conclusion:
    Chinese politics is an exterior factor which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y couldn' t avoid. Chinese politics is also the biggest motive power for modern Chinese study to develop and the biggest factor to violat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y's independence. Political development is the biggest social effect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y and a strong guarantee for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y' s independence and development.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y is the thought motive and enlighten tool for China political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y subject records the changes of Chinese politics , refracts the changes of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s and reflects the changes of political theme at that tim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y provides history experience, points out the correct way for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participates in changes and founding of political ideology.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y is a tool for political parties to have a hand in political thought struggle , a powerful weapon to win a legal status and a loading to express political ideas for different regimes .
    At last, this thesis comes to an conclusion: to pay attention to actual politics and to serve actual politics are a superiority , a good tradition for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y to serve the society.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y's independence and goal of seeking the truth depend on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ding remarks, the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expounds reasons, goals, objects, methods and significances. It also traces back to the trends of study.
    The first chapter deals with political prerequisite and academic source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y taking shape.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at it is political prerequisit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y coming into being that Chinese politics is "intellectual politics" , politics controls everything in traditional China, politics is the theme of modern China and modern Chinese political struggle is fierce. The thesis also points out that it is academic sourc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y coming into being that historical science serves politics, historians write political history as well as contemporary history and historical science modernized.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politics and emerging of modern China history study from the 30' s to 40' s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chapter analyzes that representative modern China history study scholars of different class, including Jiang Ting fu,, who stands for main stream ideology , Chen Gong lu , who is an scholar , Li Ding sheng , Mao Ze dong , Fan Wen Ian and Hu Sheng , who serve proletariat revolutionary, express their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opinions through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y course system in their modern Chinese history works.
    Chapter three is concerned predominantly with the discussion of Chinese politics and developing of modern China history study from the 50's to early 60's in the 20th century. It points out that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dvanc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 history study, made it to be an independence subject, impelled Marxism school of modern China history study to be a guiding school. The development of mode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3.《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科学》,黎澍主编,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马克思思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黎澍主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史学理论卷》,于沛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中国近代史卷》,汪朝光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中国近代史百题》(上、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中国近代史论文集》(上、下),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编,1979年版;
    11.《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上、下),冯林主编,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1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国史学会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3.《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1949-1950),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14.《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5.《独立评论》;
    16.《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梁启超著,岳麓书社,1998年版;
    17.《史学要论》,李守常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蔡和森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9.《当代中国史学》,顾颉刚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0.《近百年中国史学的发展》,齐思和著,《燕京社会科学》1949年第二卷;
    21.《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2.《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蒋廷黻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23.《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著,《艺文丛书》,1938年版;
    24.《中国近代史·外三种》,蒋廷黻著,岳麓书社,1999年版;
    25.《蒋廷黻选集》,蒋廷黻著,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6.《蒋廷黻回忆录》,蒋廷黻著,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7.《中国近代史》,蒋廷黻撰,沈渭滨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8.《中国之命运》,蒋介石著,正中书局,1944年版;
    29.《中国近代史》(上、下),陈恭禄著,商务印书馆,1935年5月初版;
    30.《中国近代史》,李鼎声编,上海光明书局,1933年9月初版;
    31.《李平心史论集》,李平心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
    32.《平心文集》,李平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3.《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王芸生编,三联书店,1979年版;
    34.《近代中国史》第一册, 郭廷以编,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35.《近代中国史纲》(上、下),郭廷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5.《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高军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6.《中国大革命史—1925-1927》,华岗著,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
    37.《中国近世史》(前编第一、第二分册),郑鹤声著,重庆南方印书馆,1934年10月版;
    38.《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张闻天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9.《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李剑农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美)马士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41.《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范文澜著,人民出版社,1951年7月修订2版;
    42.《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范文澜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43.《历史哲学教程》,剪伯赞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4.《剪伯赞史学论文选集》(第三辑),剪伯赞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5.《胡绳全书》,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6.《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课题组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7.《童稚集》,胡绳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8.《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黎澍著,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49.《再思集》,黎澍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50.《黎澍自选集》,黎澍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1.《美国侵华史》,刘大年著,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52.《中国近代史问题》,刘大年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53.《刘大年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4.《何千之文集》,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
    55.《吕振羽集》,中国社科院科研局组织编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6.《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邓拓著,三联书店,1979年版;
    57.《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编,三联书店,1957年版;
    58.《中国近代史》(上、下),林增平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4月版;
    59.《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卷),戴逸编著,人民出版社,1958年9月版;
    60.《中国史稿》(第四册),郭沫若主编,人民出版社,1962年10月版;
    61.《中国史纲要》(第四册),剪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64年7月版;
    62.《历史研究》(1954-1964),(1978—1998),《历史研究》编辑部出版;
    63.《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张海鹏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64.《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罗荣渠、牛大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5.《现代化新论》,罗荣渠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6.《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蔡尚思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7.《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上、中、下),陈哲夫等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
    68.《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69.《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李世涛主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70.《知识分子立场—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李世涛主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71.《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李世涛主编,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72.《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曾业英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73.《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编辑委员会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出版,1989年版;
    74.《历史研究》“20世纪史学回顾”,1998-2002年;
    75.《顿挫中嬗变—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曹家齐著,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
    76.《百年中国史学》,北京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编写,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77.《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上、下),罗志田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8.《中国史学史纲》,瞿林东著,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79.《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国史学发展史》编写组编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80.《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1840-1949)》,马金科、洪京陵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1.《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张书学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2.《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王学典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3.《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王学典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4.《新时期中国史学思潮》,邹兆辰等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
    85.《西方史学的东方回响》,鲍绍霖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86.《史魂 上海十大史学家》,姜义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87.《当代香港史学研究》,周佳荣等主编,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4年版;
    88.《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张注洪、王晓秋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89.《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黄宗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90.《学术救国—知识分子历史观与中国政治》,黄敏兰著,1995年版;
    91.《马克思社会思想史纲》,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0489课题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9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与发展》,张家骧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3.《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山西《晋阳学刊》杂志社编辑,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94.《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
    95.《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家》,刘启林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96.《新史学五大家》,史学史研究室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97.《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大师治学录》,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98.《民国人物传》,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中华书局出版;
    99.《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美)柯文著,林同奇译,1989年版;
    100.《道·学·政 论儒家知识分子》,(美),杜维明著,钱文忠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1.《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美)杰罗姆·格里德尔著,单正平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2.《知识分子与近代文化》,许纪霖著,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103.《中国知识分子论》,余英时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4.《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社会职能》,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5.《知识分子与现代化运动》,郑超麟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06.《知识分子与中国社会变革》,贾春增著,华文出版社,1996年版;
    107.《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美)史景迁著,台湾丝路出版社,1994年版;
    108.《费正清对华回忆录》,(美)费正清著,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109.《剑桥中华民国史》,(美)费正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0.《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美)费正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1.《费正清看中国》,(美)保罗·埃文斯著,陈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2.《新史学》,(美)鲁滨逊著,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13.《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意)克罗齐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14.《历史学家的技艺》,(法)马克·布洛赫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15.《法国史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法)保罗·利科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16.《历史社会学的兴起》,(英)丹尼斯·史密斯著,周辉荣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117.《历史著作史》,(美)汤普森著,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18.《经济与社会》,(德)马克斯·韦伯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19.《批判与知识的增长》,伊姆雷·拉卡托斯等著,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20.《政治学基础》,王浦劬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1.《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关海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2.《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社会化研究》,赵渭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3.《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贺渊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124.《中国历史学年鉴》(1986),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5.《近代史研究》(1979-2002),《近代史研究》编辑部;
    126.《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20世纪前半期中国知识分子与政党政治》,金安平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7.《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研究》,刘世军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8.《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刘泽华等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129.《新中国社会科学5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0.《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和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德)罗梅君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31.《文化与人生》,贺麟著,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32.《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1840-1919)》,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3.《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4.《走什么路 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问题》,沙健孙、龚书铎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35.《历史教育展望》,余伟民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6.《18世纪中国史学的理论成就》,罗炳良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7.《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研究》,袁吉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8.《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史》,徐素华编著,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
    139.《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陈其泰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140.《剪伯赞传》,张灿辉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1.《黎澍十年祭》,黎澍纪念文集编辑组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2.《启蒙与革命—“五四”激进派的两难》,张宝明著,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143.《五十年国事纪要·文化卷》,夏杏珍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4.《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45.《李时岳先生纪念文集》,辽宁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46.《近代新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王先明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47.《历史讲演集》,张玉法著,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出版,1990年版;
    148.《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王泛森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9.《台湾学者论中国文化》,张文达等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50.《传记文学》第七、第八、第九卷,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社;
    151.《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
    152.《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
    153.《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