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斯·韦伯资本主义起源问题中伦理因素的研究与启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被誉为“西方文明之子”,又被称为“资产阶级的马克思”。他在西方思想史上提出了独特的经济伦理观思想,致力于研究宗教现象背后的经济伦理,通过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关系的探讨,论证了近代资本主义起源于欧洲的原因问题。
     任何思想意识形态的形成,都有其时代和理论背景,当然除了这些社会问题以及理论基础和来源,韦伯独特的生平经历也深深地影响了其经济伦理观的形成。韦伯在研究西方国家的宗教派别和社会阶层时,发现新教教派的“预定论”催生了天职观和禁欲主义,其教义信条使得教徒从出世转向了入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财富的积累。因而为了解释宗教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韦伯引入了“资本主义精神”这样一个理念型的概念。韦伯的理性资本主义精神其实就是以天职观为核心的禁欲主义伦理观,这种理性化的资本主义精神与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西方独特的理性资本主义制度。简单地讲,韦伯就是从实践着宗教信仰的社会阶层入手,分析他们的生活方式及其世界观,并且分析这些阶层的经济伦理对生活造成的实际影响,来考究宗教在经济生活过程中甚至是西方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韦伯思想之所以经久不衰,屹立不倒,就在于他的一些研究论断有着惊人的预见性和正确性。尽管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韦伯另辟蹊径,从伦理和经济的关系去探讨,特别是宗教伦理背后的理性价值,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了伦理因素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不忘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这种全面的理论视角形成了超越唯心和唯物的二分法。韦伯在论述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看到了资本主义未来所要面临的挑战。更重要的是韦伯遵循的“价值中立”原则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独特的方法论视角。而马克思主义作为韦伯思想的理论基础,我们也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对韦伯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韦伯过分强调了宗教伦理的作用,并且宣扬限制消费,并将剥削合理化,这都是韦伯思想的不足与局限。当今世界遭遇了意义丧失、工具性的人际关系等的负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也出现了许多道德失范的现象,而韦伯思想让我们重视个体形成的社会精神文化气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且启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有完善的伦理价值体系与之相适应,这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Max Weber (Max Weber,1864-1920) is a famous German sociologist, known as the“son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also known as the “bourgeois Marx”. In the westernthought, he put forward the unique economic ethic thoughts, studying the economicethics behind the religious phenomenon,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stantethic and capitalism spirit, demonstrates the cause of the modern capitalism originatedin Europe.
     Any ideological formation, has its era background and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of course, in addition to these social problems as well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sourceof Weber’s unique life experiences deeply affected the formation of economic ethics.Weber on the duty of the western religious sect and social stratum, found that protestantdenominations “predestination” gave birth to the concept of vocation and asceticism,whose teachings creed followers from birth to the accession to the WTO, in the study ofreligious denominations and social classes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the capitalist accumulation of wealth. Therefore,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religion and capitalism, Weber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a “spirit ofcapitalism” ideal type. Weber’s rational spirit of capitalism is actually vocation notionas the core ethic of asceticism, rational spirit of capitalism mode of production combineto form the Western rational capitalist system. Simply speaking, Weber started from thepractice religious social class, analyze their lifestyle and their view of the world, and theanalysis of the actual impact of these sectors of the economy ethical life to sophisticatedreligion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life in the Western capitalist formation and an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reason why Weber ideological enduring, unscathed lies the predictability andaccuracy of some of his research thesis has amazing. Despit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many reasons, but Weber found a new path, from the ethical andeconomic relations to explore, especially the rational value behind the religious ethics,make people deeply recognize the important role of spiritual culture for socialdevelopment. Weber also did not forget the impact of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factors.In the process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the formation oof such a comprehensivetheoretical perspective beyond the dichotomy of idealism and materialism. Weber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also saw the future challenges of thecapitalism. Weber followed the principle of “value-neutral” is more important for us toobserve things, unique methodology perspective to think. Marxism as a theoretical basisof the Weber thought, we also need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Weber point of view froma Marxist perspective. Different from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eber too muchemphasis on the role of religious ethics, and preached to limit consumption andexploitation of rationalization, this are all deficiencies and limitations of Weber thought.World today suffer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oss and the instrumental negative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economy, there have been many demoralization phenomenon, Weber thought let usemphasis on the role of individual social spiritual and cultural formation temperament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velation us to build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musthave the corresponding ethical value system, it also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the construction of our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①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刘宁:《论马克斯·韦伯的“轻裟”观——从韦伯的感叹谈起》,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0),第89-92页。
    ①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①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155页。
    ②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
    ③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页。
    ④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
    ⑤王威海:《韦伯:摆脱现代社会两难困境》,辽海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
    ①理查德·斯维德伯格:《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66页。
    ②刘宗坤:《诸神时代的智者》,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③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①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①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①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②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③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8页
    ①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②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①顾忠华:《韦伯学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①马克斯·韦伯:《经济通史》,上海三联,2007年版,第312、313、356、366页。
    ②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①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5页。
    ②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2页。
    ③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3页。
    ①邱仁宗:《20世纪西方哲学名著导读》,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6页。
    ①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65页。
    ②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
    5、[德]马克斯·韦伯:《经济通史》,上海三联,2007年版;
    6、[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悦文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8、[德]马克斯·韦伯:《伦理之业》,王荣芬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瑞典]理查德·斯维德伯格:《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何蓉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0、[美]查尔斯·卡米克、菲利普·戈尔斯基、戴维·特鲁贝克:《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评论指针》,王迪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11、[德]施鲁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英]弗拉克·帕金:《马克斯·韦伯》,刘东、谢维和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13、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4、顾忠华:《韦伯学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邱仁宗:《20世纪西方哲学名著导读》,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16、王威海:《韦伯:摆脱现代社会两难困境》,辽海出版社,1997年版;
    17、刘宗坤:《诸神时代的智者》,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苏国勋:《马克斯·韦伯:基于中国语境的再研究》,《社会》,2007年第5期;
    19、苏国勋:《韦伯关于中国文化论述的再思考》,《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4期;
    20、刘宁:《论马克斯·韦伯的“轻裟”观——从韦伯的感叹谈起》,《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0期;
    21、刘志国:《东亚崛起对“韦伯命题”的质疑与现代性儒学建构》,《理论学刊》,2007年2月第2期;
    22、蔡玉辉:《多棱镜中的历史——四种资本主义起源说评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第4期;
    23、姜莉莉:《反思与重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价值的思考——读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启示》,《学术交流》,2011年6月第6期;
    24、尚洪波:《非经济因素的决定性角色扮演——马克斯·韦伯经济伦理视角的现代启示》,《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5期;
    25、陈旭峰:《关系链下的选择性亲和——读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月第1期;
    26、张爱东:《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宗教动力——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历史教学》,2008年第9期;
    27、李淑娟:《精神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反思——读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1期;
    28、徐俊川:《理性、经济精神与现代意义——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论有感》,《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第8期;
    29、白蔚:《三位“马克斯”对资本主义精神的解读》,《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3期;
    30、吕未:《探析德国宗教改革的原因及其意义》,《企业导报》,2012年第6期;
    31、卜祥记:《资本主义起源问题的检讨》,《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期;
    32、袁杰,丁长青:《简论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伦理思想》,《理论探讨》,2009年第2期;
    33、曹凤月:《解析韦伯“资本主义精神”》,《工会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期;
    34、李喆:《<资本论>中的资本主义起源论新探》,《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期;
    35、张典:《对韦伯资本主义起源论的读解》,《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3月;
    36、孙宗伟:《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精神动力——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解读》,《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4月第2期;
    37、李璐璐:《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价值体系的构建——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启示》,《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8月第8期;
    38、左秋明:《论韦伯的新教伦理——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6月第3期;
    39、朱垭梁,孙海涛:《论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因果证成的内在理路》,《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11月第11期;
    40、苗金春:《马克思、韦伯与历史唯物主义》,《潍坊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1、郑立梅:《马克斯·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论》,《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2月第2期;
    42、李淑萍:《浅谈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影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7期;
    43、张珂:《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新教伦理思想》,《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
    44、张典:《韦伯清教与资本主义精神关系分析——从尼采谱系学的角度》,《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8月第4期;
    45、戈士国:《新教伦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道德支撑——解读马克斯·韦伯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天府新论》,2005年第5期;
    46、黄翠:《资本主义精神背后的宗教动力——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7月第4期;
    47、荣玉巧,马玉龙:《资本主义精神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再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启示》,《世纪桥》,2011年第9期;
    48、王小红:《关于东西方资本主义起源和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从中国本位解读马克斯·韦伯的资本主义发生命题》,《甘肃理论学刊》,2002年3月第2期;
    49、周来顺:《韦伯的新教伦理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寻求》,《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50、王永益:《韦伯理性官僚制的再思考》,《学海》,2012年第4期;
    51、李泉:《超越韦伯的新教伦理:一种盟约社会的理想类型建构方案》,《现代哲学》,2012年第6期;
    52、刘凯:《马克斯·韦伯的儒教经济伦理观评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5期;
    53、郭忠华:《劳动分工与个人自由——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思想的比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