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跨文化视野下中美文化的主要差异及原因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但是由于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差异,而文化差异正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主要障碍。人们对于这些差异的了解甚少或是仅有一些成见,因此文化冲突在所难免。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了解中美文化差异体现在哪些主要方面及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促进中美间跨文化交际顺利、有效进行的助推器。
     跨文化交际题材的影片,从多个方面反映出中美文化的差异,并且以直观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了分析中美文化差异的实实在在的素材。本文以电影为切入点,但又并不仅仅流于对影片中剧情的讨论,而是将其作为一个观察的样本,尽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掘出其中所反映涉及的文化差异,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力图对中美文化差异及其原因作一次更全面的梳理。全文共九章,第一章共分四节,分别从与本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文化”、“跨文化交际”、“跨文化冲突”;人们对中美文化的普遍成见;为何选取电影为本研究的切入点,以及从电影的对话、情节几个方面归纳、概括出本研究所要探讨的中美文化差异的八个主要方面:面子观、教育观、饮食观、文化空缺、文化休克、法律观、价值观以及文化身份。第二章到第九章则分别从这八个主要方面探讨、分析中美两国文化中的具体差异、表现及原因。
     本文以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差异的这八个方面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差异背后的原因时,力图做到既有纵向的对比(同一种文化今昔的对比),也有横向的比较(中美两种文化的对比),目的在于确认这样一个事实:导致文化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在具体考察中美文化差异某一具体方面时,基本是按以下思路展开的:阐述概念,描述其表现形式,总结其特征,分析其原因,指出其影响。
     本文在面对同一个分析的样本时,力图做到与别的同类研究不同,那就是以电影为切入点,多角度、全面地发掘其中所反映的中美文化差异,涉及的面更广,旨在对相关问题作较全面的常识性地梳理和归纳,避免光从纵深角度研究可能带来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影响,从而能更深刻理解文化差异实际上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总是要求参与交际的双方相互间对自己的视野加以调节和改变。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视角的多样性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条件。因此,从多角度来比较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可以因对他方文化有深入了解而做到既不“全盘西化”,也不固守己方文化而完全拒绝他方文化,使人们在交往中正确应对、处理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冲突,从而促进不同文化(特别是中美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与和谐改变。
Since McLuhan characterized today's world as a "global village", people have noticed the frequent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and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ut we know there're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cultures, and we also know it's the differences that hinder us from smoo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ople know few of the differences or only have some stereotypes, so intercultural conflicts can't be avoided. China and U.S.A a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getting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and reasons of the Sino-American culture can accelerate people's communication in a smooth and effective way.
     As a movie concern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Guasha the Treatment reflec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several aspects, and it provides directly the real and lively materials for us to analyze.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movie but not only on the movie, that is, the plot of the movie is not the only thing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most important focus is put on finding out as many differences as possible by using a broader angles while observing the sample Guasha. Then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sum up the differences and reasons of the Sino-American culture in an overall angle. The thesis consists of 9 parts. Chapter one first explains some basic concepts connected with the research, such as cultur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nflicts, shows people's stereotype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then analyzes why the movie Guasha the Treatment is selected by the author as the base of this thesis, Finally lists the eight main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from the plots of the movie. The eight differences are:face concept, educational concept, dietary habits, cultural vacancy, cultural shock, law concept, value orient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From Chapter Two to Chapter Nine, the author begins to probe into the eight differences respectively, including the manifestations and the reasons.The thesis bases on the eight main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tries to make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and between the present and the past. The purpose of doing so is to confirm the fact that the differences come from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religious reasons. When comes to a certain difference, the author generally begins with the concept, then describes the phenomena, generalizes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finally analyzes its reasons and influences.
     The author tries to be different from other similar researches also based on the movie Guasha the Treatment by offering much more angles. With several more angles than others, the author can observe and generalize the problems all-sidedly. With the all-around common sense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al differences, we may find out tha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exist everywhere in our daily life.
     In order to have successfu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ople involved in it should be able to adjust their own opinions to certain circumstances. Knowing and respect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ultures and having various angles can help people a lot in the communication, we can have a proper attitude toward different cultures, i.e. neither accept everything nor refuse everything. Only in this way, can people communicate smoothly and develop harmoniously.
引文
①[德]阿洛伊斯·维尔拉赫:《国际性与跨文化性,多元文化对文学的挑战—兼论跨文化日耳曼学理论》,刘
    德章译、梁镛主编《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11页。
    ①蔡君梅:《中美大学生英语作文语言差异的文化阐释》,吴友富主编《外语与文化研究》,第五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② Carley H-Dodd: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ifth Edi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P36.
    ③Geertz·C·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Basic Books,1973.
    ④邱懋如:《可泽性及零翻译》,吴友富主编《外语与文化研究》(第二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76页。
    ① Geertz. C.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Basic Books,1973.
    ②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③ Carley H·Dodd: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ifth Edi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euaee Education Press,2006, P187.
    ①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②[德]阿洛伊斯·维尔拉赫:《拜罗依特大学跨文化日耳曼学专业设置》,梁镛主编《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①Coffman, E. Interaction Ritual: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 GardenCitv. NY:Anchor Books.1967.
    ②Brown,p &Levinson, S.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 In E. Goody(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Brown, P. and Levinson, S. 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①Gu Yueguo,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14:1990. pp237-257.
    ②周新玲:《英汉称呼语比较》,吴友富主编《外语与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8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47年版。
    ①车永平:《英语中的言语礼貌表现形式》,车永平主编《视野与观点:英语语言、文化、文学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年版。
    ②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③许力生:前引书,第57页。
    ④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6-37页。
    ①[德]约阿希姆.马特斯:《“要面子”:一项文化准则的跨文化比较》,梁镛主编《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67页。
    ①周新玲:《英汉称呼语比较》,吴友富主编《外语与文化研究》第二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9页。
    ②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①许力生:《跨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①车永平:《英语中的言语礼貌表现形式》,车永平主编《视野与观点,英语语言、文化、文学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②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6-37页。
    ①张红玲著:《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2-53页。
    ①周桔:《中西方面子观差异及成因初探》,《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②周新玲:《英汉称呼比较》,吴友富主编《外语与文化研究》第二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4页。
    ①李子银:《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载《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6期。
    ②柳海民:《现代教育学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183页。
    ①许力生著:《跨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42-243页。
    ①高彦文:《中美中小学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②黄全愈:《家庭教育在美国》,广东出版社,2001年版。
    ③Hinkel, E.'Objectivity and credibility in L1 and L2 academic writing ",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p108.
    ①刘佳平:《菜名的意趣——中国饮食文化之奇葩》,吴友富主编《外语与文化研究》,第五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0页。
    ①刘佳平:《菜名的意趣——中国饮食文化之奇葩》,吴友富主编《外语与文化研究》,第五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珠宝店,2005年版,第1018页。
    ②刘佳平:《菜名的意趣——中国饮食文化之奇葩》,吴友富主编《外语与文化研究》,第五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3-1016页。
    ①李丽严金明主编:《西餐与调酒操作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汪灵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空缺理论应用与空缺消除方法的探讨》,载《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200页。
    ②彭桦:《中西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特殊作用》,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年第5期,第41页。
    ①龚静源:前引文,第12页。
    ②龚静源:前引文,第13页。
    ③蔡君梅:《中美大学生英语作文语言差异的文化阐释》,吴有富主编《外语与文化研究》(第五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63页。
    ①许力生:《跨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①Carley H. Dodd: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5th edi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e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pp157-169.
    ①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40页。
    ②金秀方:《论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第84-87页。
    ①乔瑞:《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第9页。
    ②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版,导言部分。
    ①乔瑞:《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法律文化的碰撞》,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第10-11页。
    ②高旭东:《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5页。
    ①乔瑞:《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法律文化的碰撞》,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6月,第14页。
    ①贾蓉:《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思想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0页。
    ②贾蓉:前引文,第5页。
    ①贾蓉:《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思想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5-6页。
    ②国际儒学联合学术委员会编:《儒学与道德建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③连淑能:见前引书,第487页。
    ④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王菊良,郑立信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1995—2003)》,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88页。
    ①张珂:《论中国社会的“关系渊源及其影响”》,吴友富主编《外语与文化研究》(第五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5页。
    ②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王菊良,郑立信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此研究(1995—2003)》,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98页。
    ①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王菊良,郑立信编《英汉语文化对比研究(1995—2003)》,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87页。
    ②连淑能:同前文,第488页。
    ①王玉娟:《中美家庭价值观的跨文化差异对比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0页。
    ②王一淳:《人伦礼法与社会理性的碰撞——中美家庭文化在电影中的体现》,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第18页
    ①张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翻译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3页。
    ①王进:《文化神话与身份政治——重读电影<刮痧>的文化冲突问题》,《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54页。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47年版。
    2. McLuhan, Marshal. Understanding Media, New York:McGraw-Hill,1964.
    3. Goffman, E. Interaction Ritual: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 GardenCity, NY:Anchor Bocks,1967.
    4. Geertz C.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Basic Books,1973.
    5. Hall, E-T. Beyond Culture, New York:Doubleday,1976.
    6. Brown, P.& Levinson, S.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 In E. Goody (ed.) Questions and Politenes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7. Brown, P.& Levinson, S. 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8.国际儒学联合学术委员会编:《儒学与道德建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9.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0.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1.钱宁:《留学美国——一个时代的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1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3.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版。
    14.黄全宇:《素质教育在美国》,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5.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6. Hinkel, E.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17.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8.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19.梁镛主编:《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0.吴友富主编:《外语与文化研究(第二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版。
    21.黄全愈:《家庭教育在美国》,广东出版社,2001年版。
    22.柳海民:《现代教育学原理》,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王宁:《全球化与文化:西方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何善芬著:《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5.王菊泉、郑立信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1995—2003)》,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6.托马斯·里克纳著:《美国家庭教育》,喻佑斌,罗文盛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27.高旭东:《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9.龙玲玲编著:《现代教育概要》,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0.车永平主编:《视野与观点:英语语言、文化、文学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年版。
    31.吴友富主编:《外语与文化研究(第五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2.许力生著:《跨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3.李丽、严金明主编:《西餐与调酒操作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 Carley H. Dodd, 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5th edi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35.张红玲著:《跨文化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6.胡庚申主编:《翻译与跨文化交流:转向与拓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7.闫文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及语言对比》,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8.张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翻译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 GU Yueguo: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14, 1990.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载《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4期
    3. 陈文强:《论面子观念——一种中国人典型社会心理现象有分析》,载《湖南 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1期。
    4.黄光国:《儒家伦理与专业伦理:矛盾与出路》,载《思与言》第37卷,1999年第4期。
    5.金秀芳:《论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休克”现象》,载《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6. 高彦文:《中美中小学教育现状的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7.王建军:《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8.杨柳:《从影片<刮痧>看中美两种文化的人际关系取向》,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S1期
    9.李小霞、叶定国:《电影<刮痧>的跨文化解读》,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0.李向东:《空缺现象与空缺研究》,载《中国俄语教学》,2002年第11期。
    11.魏新春:《论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身份与民族文化》,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2.许奋荣:《美籍华人价值观取向的定位——评影片<刮痧>》,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4期。
    13.张燕军:《中美教育目的的取向之比较分析——个人、家庭、国家教育目的的视角及其整合》,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4.刘宏:《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现象与文化观念研究》,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4期。
    15.王进:《文化神话与身份政治——重读电影<刮痧>的文化冲突问题》,载《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6.马天元:《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兼评电影<刮痧>》,载2005年12月1日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参见:http://www.studa.net
    17.吴泽琼:《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8.郝先中:《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制度的肇始》,载2006年1月20日,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shehui/060120/10392387.html
    19.汪灵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空缺理论应用与空缺消除方法的探讨》,载《湖 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0.夏晋祥,冯硕万:《论教育本体功能的嬗变——从注重知识到尊重生命》,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1.彭文晓:《论教育的个体享用性》,载《襄樊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2.尹国梁:《管窥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评析<跨文化交际读本>35年变迁》,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3.姜鹏:《文化维度下的文化差异性与文化体克研究》,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
    24.赵弟:《美籍教师与中国学生之间的文化冲突及解决方法》,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5.黄伟林:《“身份焦虑”与“浑身是戏”》,载《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
    26.龚雪燕:‘《电影<刮痧>的跨文化分析》,石南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7.谢传惠:《从电影<刮痧>看跨文化交际》,载《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28.乔瑞:《从影视作品看中西法律文化的碰撞》,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年。
    29.李子银:《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载《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6期
    30.贾蓉:《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思想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1.王玉娟:《中美家庭价值观的跨文化差异对比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2.王一淳:《人伦礼法与社会理性的碰撞——中美家庭文化在电影中的体现》,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3.崔佳佳,杨春红:《汉英文化中的面子及礼貌》,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34.高凤霞:《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现象探讨》,载《社科纵横》,2010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