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策略主义与维控型政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乡镇的中心工作及其实践方式为线索,紧紧围绕“乡镇做什么”和“怎么做”来解答“乡镇是什么”,也即乡镇政权的运作逻辑与特性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
     为此,笔者在中部某省的橘镇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参与式调查,对乡镇政权运作的内容与方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揭示出了乡镇政权运作的逻辑与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回应了国家政权建设这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本文是从官僚制、压力型体制和乡土社会的三元结构中呈现和揭示乡镇运作的逻辑与特性,研究发现,策略主义是乡镇政权运作的基本逻辑,“维控型”政权是乡镇政权的本质特性。
     乡镇政权的独特性在于,它处于国家与社会的交接处,既列于官僚体制序列末梢,又处于一个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之下,同时又面对一个自下而上的乡土社会。与“完全官僚化”的官僚制不同,乡镇政权组织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是财政资源匮乏,二是基础性权力弱小。在财政资源匮乏和权力弱小的困境下,乡镇以策略主义的逻辑来获取财政资源:通过“放水养鱼”的计划生育增加财政收入;以宅基地审批、小城镇建设为名,从土地中获取财政收入;在“争资跑项”中套取专项资金。这些生存策略虽然不具合法性和正当性,但由于其能有效应对财政资源匮乏的困境,因此成为乡镇的运作逻辑。
     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是形塑策略主义逻辑的显著力量。压力型体制将“政治锦标赛”作为一种激励机制,通过一手“高指标”和一手“乌纱帽”调动官僚体制超常规运作。逐级淘汰的晋升制和层层加码的高指标,最终诱导了处于官僚制最底端的乡镇政权以“不惜成本、不顾代价、不切实际”的策略主义逻辑参与到政治锦标赛的竞争中。
     乡镇被置于压力型体制的同时又面对一个乡土社会。与理性化、程式化、规范化的城市社会相对照,当前乡村社会并没有发展为一个与现代官僚制相匹配的公民社会,而是仍具“乡土性”:村民行为模式的非程式性、非规则性;村庄社会关联的原子化;村庄权威祛魅化之后的理性不及;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等等。这些“乡土性”形塑了乡镇在乡村治理中的策略主义逻辑,具体体现于乡村治理的运动化、非程式性、形式主义文牍化等运作方式上,以及借用“庄里公家人”和“道上的人”等权力技术上。
     运作于以上三元结构中的乡镇政权,不得不同时应对以下矛盾:官僚制的资源匮乏、权力衰弱与压力体制的多目标、高指标之间的矛盾;官僚制的资源匮乏、权力衰弱与乡村社会的治理需求之间的矛盾;乡土社会和规范化程式化的官僚制之间的悖论。这些诸多具体的关系与矛盾,共同塑造了乡镇策略主义的运作逻辑与维控型政权的特性。
     基于乡镇运作的逻辑与特性,本文认为,重塑决定乡镇政权特性的结构,增强乡镇政权的基础性权力,将乡镇建设成具有服务乡村社会能力的制度化官僚体系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首要目标与任务;重建政权运作和制度运行赖以维系的核心价值和基础性规范是国家政权建设的根本目标。
Taking the main task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as a clue, this article isexpected to revolve the issue'what is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in rurul China' by obserbing'whatthe township government does'and 'how it does'. That's to say, the core question of this article isto answer'what is the operation logic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The author has carried o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a middle province's townshipgovernment-orange town for a whole year, and thus has an overall prehension on the operation of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will reveal the the operation logic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what's more, it will responses the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question that how to construct the basic unit of the state.
     This article carries on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ngles:the bureaucrat system, the pressure system and the rural society to present the township government's operation logic and the characteristic. The research discovered that the strategy principle is the basic logic of the operation of township government, and maintain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i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The township government's distinctive quality lies that it is in state and society's interface point, on the one hand, it listed in the bureaucrat system bottom, on the other hand, it faces a top-down rural society. Different to the'complete bureaucrat',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has two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First,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are deficient; second, the foundational authority is small and weak. Under this difficult position,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use strategy principle to gain financial resources: Through loosening the birth control to increase the financial revenue; By the name of homestead examination and the town construction to gain the financial revenue from the land; Apply the special funds to obtain financial resource. Although these survival strategies are not legitimate, but because it can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deficient difficult, therefore become the operation logic of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The top-down pressure system is the remarkable strength to shape the strategy principlelogic of the township government.The pressure system take'the political championship tournament'to be one kind of incentive mechanism, the bureaucrat system efficiently operate through the'high target'and the promotion,. The promotion system and the rising high target finally cause the strategy principle logic of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When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is in the pressure system, it also must to face the rural society. Different to the rationalized, the stylized, the standardized urban societ, the current rural society has not developed a civil society which matched with the modern bureaucrat, it still have the rural society's characteristic:the non-regularization behavior pattern the atomization of the village society; the irrationality after the rural disenchantment; the special principle of the social relations and so on. These rural characteristics have modeled the strategy principle logic of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Operating between the three component,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must simultaneously deal with the following contradiction:the deficient resources and feeble authority of the bureaucrat and pressure system's the multi-objectives and high target; the deficient resources and feeble authority of the bureaucrat and the rural society's demand; the unregular rural society and the standardized bureaucrat. The strategy principle logic of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and its characteristic of maintain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se issues molded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Based on the logic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township government'operation, this article believed that, to remold the structures which determinded the logic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to strength the foundational authority of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and to construct the ability of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to serve the rural society, is the priority target and the duty of state construction; The basic goal of state construction is to reconstruct the core value of the society and the foundational standard of value which are the foundation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tate infrastructure and the rule system.
引文
[1]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2001,《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马戎等译,南京:学林出版社。
    [2]布迪厄,1998,《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3]Bruce J.Jacobs,2004,“中国政治联盟特殊关系的初步模式:台湾乡镇中的人际关系”,载黄光国、胡先缙,《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曹锦清,2000,《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5]查尔斯·蒂利,2007,《强制、资本与欧洲国家》,魏洪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陈柏峰,2007,“从利益运作到感情运作:新农村建设时代的乡村关系”,《开发研究》,第7期。
    [7]陈柏峰,2008a,《乡村混混与乡村社会的灰色化》,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陈柏峰,2008b,“北方村庄中的派系政治与日常生活”,《开发研究》,第1期。
    [9]陈柏峰,2008c,“价值观变迁背景下的农民自杀问题”,《中国乡村研究》,第六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0]陈柏峰,2009a,“代际关系变动和老年人自杀”,《社会学研究》,第4期。
    [11]陈柏峰、郭俊霞,2009b《农民生活及其价值世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2]陈辉,2009,《古村不古》,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3]陈锋,袁松,2010,“富人治村背景下的农民上访:维权还是出气?”,《战略与管理》,第14期。
    [14]陈俊杰、陈震,1998,“‘差序格局’再思考”,《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
    [15]程同顺,2003,《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6]戴维·毕瑟姆,2005,《官僚制》,韩志明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7]邓正来、J·C·亚历山大编,2002,《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
    [18]狄金华,2008,“乡域政治:何以可能,何以可为”,《开放时代》,第4期。
    [19]董建辉,1999,《政治人类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董磊明,2008,《宋村的调解》北京:法律出版社。
    [21]董磊明、陈柏峰等,“结构混乱与迎法下乡”,《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22]杜赞奇,2003,《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23]樊钢,1995,“规范‘非规范公共收入’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经济工作导刊》,第9期。
    [24]费孝通,1986,《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宁夏:宁夏出版社。
    [25]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6]费孝通,1999,“基层政权的僵化”,《费孝通文集》,北京:群言出版社。
    [27]费孝通,2001,《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
    [28]费孝通,2006,《中国士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9]弗朗西斯·福山,2003,《历史的终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0]弗朗西斯·福山,2007,《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1]弗里德曼,2000,《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2]费里曼,毕克伟,赛尔登,2002,《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3]格兰诺维特,2007,《镶嵌:社会网和经济行动》,罗家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4]耿羽,2009,“‘后乡土社会’中的纠纷解决”,《贵州社会科学》,第10期。
    [35]强世功,2003,《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6]龚春霞,2008,“解读‘不孝顺也是孝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37]桂华,2009,《富人治村的政治形态与基层民主走向》,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第十五次硕博论坛。
    [38]郭俊霞、阳云云,2009,《湖北荆门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工作论文。
    [39]郭亮,2008,《安徽凤阳调查报告》,末刊稿。
    [40]郭亮,2009a,《走出祖荫》,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41]郭亮,2009b,“从‘救济’到‘治理手段’?---当前农村低保政策的实践分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
    [42]郭于华,1996,“传统亲缘关系与当代农村的经济、社会变革”,《读书》,第10期。
    [43]何绍辉,2008,“税费改革与农村公共品供给”,三农中国网。
    [44]贺雪峰、仝志辉2002,“论村庄关联---兼论乡村秩序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45]贺雪峰,2003a,《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6]贺雪峰,2003b,《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7]贺雪峰,2003c,“农村乡镇建制:存废之间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第6期。
    [48]贺雪峰,2006,“乡村治理区域差异的研究视角与进路”,《社会科学辑刑》,第1期。
    [49]贺雪峰,2007a,“试论20世纪中国乡村治理的逻辑”,《中国乡村研究》,第5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50]贺雪峰,2007b,《乡村的前途》,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51]贺雪峰,2008a“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对当前中国农村严重伦理危机的讨论”,《开放时代》,第3期。
    [52]贺雪峰,2008b,“农村的半熟人社会化与共公空间的变化”,《中国乡村研究》,第6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53]贺雪峰,2008c,《什么农村,什么问题》,北京:法律出版社
    [54]贺雪峰,2008d,《农村基层组织的乡土性》,三农中国网
    [55]贺雪峰,2009a,《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56]贺雪峰,2009b,《富人治村,浙江奉化调查报告》,末刊稿。
    [57]贺雪峰,2010,《中国基层组织何处去》,待版。
    [58]黄冬娅,2008“比较政治学视野中的国家基础权力发展及其逻辑”,《中大政治学评论》第3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
    [59]黄光国、胡先缙,2004,《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0]黄光国,2006,《儒家关系主义:文化反思与经典重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61]黄仁宇,1997,《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
    [62]黄宗智,2000a,《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
    [63]黄宗智,2000b,《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
    [64]黄宗智主编,2003,《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5]黄宗智,2007,“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载《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6]霍布斯,1985,《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
    [67]吉登斯,1998,《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68]吉登斯,2009,
    [69]吉尔兹,2000,《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70]金耀基,1993,“关系和网络的建构——一个社会学的诠释”,《金耀基.中国社会文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71]孔飞力,1999,《叫魂》,刘(?)、陈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72]刘能,2008,《等级制和社会网络视野下的乡镇行政:北镇的个案研究》,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3]刘岳,2006,《国家政策在农村安排过程的理解社会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74]刘燕舞,2009,“自杀秩序及其社会基础”,《现代中国研究》(日本),第9期。
    [75]罗德刚,1997,“乡镇干部聘用制与国家公务员制度接轨对策研究”,《地方政府管理》,第6期。
    [76]罗德刚,2003,“论服务型地方政府模式的结构要素”,《中国行政管理》,第9期。
    [77]罗德刚,2007,“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突破口”,《长白学刊》,第1期。
    [78]罗尔斯,2001,《正义论》,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9]罗兴佐,2006,《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80]罗兴佐,2004,“论村庄治理资源---江西龙村治过程分析”,《中国农村观察》,第3期。
    [81]罗兴佐,2002,“第三种力量”,《浙江学刑》,第2期。
    [82]李昌平、董磊明,2004,《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83]李昌平,2006,“乡镇体制变迁的思考”,三农中国网。
    [84]李德瑞,2009,《山村的彷徨》,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85]李路路、李汉林,2000,《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86]李沛良,1993,“论中国式社会学研究的关联概念与命题”,载《东亚社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87]李环印,2008,《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北京:中华书局。
    [88]吕德文,2008,“后税费时代的基层政权”,《调研世界》,第1期。
    [89]吕德文,2009a《涧村的圈子》,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90]吕德文,2009b,《治理钉子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91]梁蔌冥,1999,《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92]梁漱溟,1996,《中国文化要义》,载《梁漱溟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93]梁治平,1996,《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94]迈克尔·曼,2002,《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5]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主编,2000,《中国乡镇组织调查》,北京:华夏出版社。
    [96]马戎、刘世定、邱泽奇主编,2000,《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
    [97]麻国庆,1998,“汉族的家族与村落”,《思想战线》,第5期。
    [98]曼瑟尔·奥尔森,1995,《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9]米歇尔·福柯,1999,《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
    [100]米歇尔·克罗齐埃,2002,《科层现象》,刘汉全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版。
    [101]米格代尔,2009,《强社会与弱国家》,张长东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02]米格代尔,1996,《农民、政治与革命》,李玉琪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03]欧阳静,2007a,“乡镇权力的运作逻辑”,《中国乡村评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04]欧阳静,2007b,《河南五岗村调查报告》,工作论文。
    [105]欧阳静,2007c,《湖北新贺村调查报告》,工作论文。
    [106]欧阳静,2008a,《江西左村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工作论文。
    [107]欧阳静,2008b,“农民公私观念与国家观念的南北差异”,《开发研究》,第2期。
    [108]欧阳静,2008c,《江西左村宗教调查报告》,工作论文。
    [109]欧阳静,2008d,《安微凤阳调查报告》,工作论文。
    [110]欧阳静,2009a,“运作于压力型体制和乡土社会之间的乡镇”,《社会》第6期。
    [111]欧阳静,2009b,“村级组织的官僚化逻辑”,《安徽薛村调查随笔》,工作论文。
    [112]潘维,2004,“质疑‘镇行政体制改革’——关于乡村中国的两种思路”,《开放时代》,第2期。
    [113]潘维,2005,《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北京:商务印书馆。
    [114]彭渤,2002,《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审判制度》,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
    [115]卜长莉,2003,“‘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社会学研究》,第1期。
    [116]齐杏发,2008,“差序格局、关系网络与政府间运行机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117]钱穆,2001,《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
    [118]乔纳森·特纳,2001,《社会理论的结构》下卷,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19]乔太平,2007,“‘运动式’招商引资该降降温了”,《瞭望新闻周刊》,第2期。
    [120]渠敬东、周飞舟、应星,2009,《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三6期。
    [121]瞿同祖,2003,《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
    [122]荣敬本等,1998,《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123]荣敬本,2009,“变‘零和博弈’为‘双赢机制’——如何改变压力型体制”,《人民论坛》,第1期。
    [124]申端锋,2007a,“软指标的硬指标化”,《甘肃社会科学》,第2期。
    [125]申端锋,2007b,“从治理性危机到伦理性危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
    [126]申端锋,2008,“乡村治理的博弈术与正当性”,《读书》,第4期。
    [127]申端锋,2009,《维权与治权》,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128]斯科特,2001,《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
    [129]斯科特,2007,《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30]施坚雅,1998,《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31]沈延生,2002,“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第6期。
    [132]宋丽娜,2008,《一千元一张选票》,三农中国网。
    [133]苏力,1996,《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34]苏力,1999a,《阅读秩序》,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35]苏力,1999b,《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36]苏力,2000,《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37]孙立平,1996,“‘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学研究》,第5期。
    [138]孙立平、郭于华,2000,“‘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收粮的个案研究”,《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
    [139]孙立平,2003,《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40]孙立平,2005,《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41]孙立平,2007,《守卫底线: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42]孙立平,2008,“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开放时代》,第2期。
    [143]孙新华、朱静辉、李建斌、李宽、阳云云、欧阳静,2009,《安微长丰调查报告》,工作论文。
    [144]沈毅,2007,“‘差序格局’的不同阐释与再定位——‘义’‘利’混合之‘人情’实践”,《开放时代》,第4期。
    [145]谭同学,2006,《楚镇的站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46]谭同学,2007,《桥村巨变——乡村转型中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武汉:华中科技中学博士论文。
    [147]唐海华,2006,“‘压力型体制’与中国的政治发展”,《宁波市委党校学报》,第1期。
    [148]田先红,2008,“计划生育30年——兼谈税费改革对农村计划生育的影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
    [149]田先红,2009,“税改后农村治理危机酝酿新一轮政治合法性困境”,《调研世界》,第3期。
    [150]王宾、赵阳,2006,“农业税费改革对中西部乡镇财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4省8县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管理世界》,第11期。
    [151]王波,2004,“关系运作制度化的过程分析——华东地区A县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第4期。
    [152]王春生,2002,“珠江三角洲镇村干部的关系格局演变探究”,《开放时代》,第2期
    [153]王德福,2009,“人情的公共性及其功能”,三中国网。
    [154]王汉生、王一鸽,2009,“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社会学研究》,第2期。
    [155]王会,申端锋,欧阳静,2007,《河南五里村调查报告》,工作论文。
    [156]王铭铭,1997a,《村落视野中的文化和权力:闽台三村五论》,北京:三联书店。
    [157]王铭铭、王斯福主编,1997b,《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58]王铭铭,2000,《王铭铭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59]王铭铭,2003,《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60]王启梁,2009,“当代中国正式社会控制的图景与困境——以基层的实践为视角”,末刊稿
    [161]王绍光、胡鞍钢,1993,《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
    [162]王绍光,2007a,“乡镇财政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山东社会科学》,第11期。
    [163]王绍光,2007b,《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屯途径》,三联书店出版社。
    [164]王绍光,2008,《民主四讲》,三联书店出版社。
    [165]王绍光,2010,《祛魅与超越》,北京:中信出版社。
    [166]王荣武王思斌,1996,“管理区干部和村干部的互动过程与行为——豫西南花乡的实地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第6期。
    [167]王思斌,1999,“中国人际关系初级化与社会变迁”,《管理世界》,第3期。
    [168]王习明,2007,《乡村治理中的老年人福利》,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69]王亚南,1981,《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70]王雅林,1998,“.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171]汪永涛,2008,“税费改革与大喇叭职能的转变”,《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
    [172]韦伯,1997,《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出版社。
    [173]吴理财,2003,《中国大陆乡镇政府何去何从》,《二十一世纪》,第4期。
    [174]吴理财,2005,“从税费征收视角审视乡村关系的变迁”,《中州学刊》,第6期。
    [175]吴理财,2006,《治理转型中的乡镇政府——乡镇改革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76]吴思,2009,《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77]吴毅,1999,“新规则是如何演绎的——一个村庄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冬季卷。
    [178]吴毅,2002a,《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79]吴毅,2002b,“双重边缘化: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类型学分析”,《管理世界》,第11期。
    [180]吴毅,2004,“不同语境下的乡村关系”,《探索与争鸣》,第9期。
    [181]吴毅、贺雪峰、罗兴佐等,2006,“村治研究的路径与主体”,《开放时代》,第4期。
    [182]吴毅,2007a,《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北京:三联书店。
    [183]吴毅、李德瑞,2007b,《二十年农村政治研究的演进与转向》,《开放时代》,第2期
    [184]吴毅,2007c,“也谈乡村社会的政权建设”,载《记述村庄的政治》,湖北人民出版社。
    [185]吴毅,2007d,“何以个案,为何叙述---对经典农村研究方法质疑的反思”,《探索与争鸣》,第4期。
    [186]吴毅,2007e,“迎检的游戏”,《读书》,第6期。
    [187]项继权,2005,“乡镇规模扩大及其限度”,《开放时代》,第5期。
    [188]许慧文,2008,“统治的节目单和权威的混合本质”,《开放时代》,第2期。
    [189]徐勇,1992,《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0]徐勇,1997a,《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1]徐勇,1997b,“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代理人与当家人”,《二十一世纪》,第8期。
    [192]徐勇,2002,“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江苏社会科学》,第2期。
    [193]徐勇,2003,“从村治到乡政:乡村管理的第二次制度创新”,《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4]徐勇,2004,“脆弱的小农能支撑得起一个农村现代化体系吗?”,《三农中国》第2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5]于建嵘,2001,《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于建嵘,2002,“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战略与管理》,第6期。
    [197]俞可平主编,2000,《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岳德常,1997,“关于‘压力型体制’的思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6期。
    [199]阎云翔,2000,《礼物的流动》,李放春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杨圈枢,1993,“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社会互动的观点”,见杨国枢、余安邦主 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论与方法篇》,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201]杨华,2009a,“自杀秩序与湖北京山农村老年人自杀”,《开放时代》,第5期。
    [202]杨华,2009b,《绵延之维——湘南宗族性村落的意义世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3]杨念群,2001,《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4]杨善华、苏红,2002,“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社会学研究》,第1期。,
    [205]杨善华、侯红蕊,1996,“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宁夏社科学》,第6期。
    [206]应星,2001,《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
    [207]袁松,2008,《农村老年人自杀研究概述》,三农中国网。
    [208]翟学伟,2005,《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9]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2003,《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10]詹姆斯·马奇、马奇·舒尔茨、周雪光,2005,《规则的动态演变》,童根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11]张厚安主编,1992a,《中国农村基层政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12]张厚安、白益华主编,1992b,《中国农村基层建制的历史演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13]张厚安,1998,“中国大陆基层的民主改革:历史篇——中国特色的农村政治”,《乡村政治的模式》。
    [214]张厚安、徐勇,1995,《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武汉出版社。
    [215]张静主编,1998,《国家与社会》,杭洲:浙江人民出版社。
    [216]张静,2000,《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杭洲:浙江人民出版社。
    [217]张静,2006a,《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18]张静,2006b,《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19]张乐天,1998,《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社。
    [220]张全在、贺晨,1998,《镇政府管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21]张世勇,2008,《安徽凤阳调查报告》,工作论文。
    [222]张世勇,2009,《积极分子治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23]张元庆,1997,“戴草帽的干部哪里去了?”,《乡镇论坛》,第12期。
    [224]张仲礼,1991,《中国绅士》,李荣晶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25]赵辰听,1998,《乡政府管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26]赵树凯,2005a,“乡村关系:在控制中脱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学科版)》,第9期。
    [227]赵树凯,2005b,“乡镇政府的权力体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调查研究报告选》,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28]赵树凯,2005c,“乡镇政府的应酬政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调查研究报告选》,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29]赵树凯,2005d,“虚弱的乡镇权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调查研究报告选》,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30]赵晓峰,2009a,“‘调适’还是‘消亡’——后税费时代乡镇政权的走向探析”《人文杂志》,第2期。
    [231]赵晓峰,2009b,《富人治村的社会吸纳机制及其政治排斥功能》,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第十五次硕博论坛。
    [232]郑卫东,2005,“‘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中国乡村研究综述”,《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
    [233]周飞舟、赵阳,2003,“剖析农村公共财政:乡镇财政的困境和成因——对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的案例研究”,《中国农村观察》,第4期。
    [234]周飞舟,2006a,“转移支付何以解救县乡财政”,《南风窗》,第5期。
    [235]周飞舟,2006b,“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第3期。
    [236]周光辉,2007,《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沈阳:吉林出版集团不限责任公司。
    [237]周黎安,2008,《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的激励与治理》,上海:格致出格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38]周雪光,2005,“‘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239]周雪光,2008,“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社会学研究》,第6期。
    [240]邹党,1994,《二十一世纪中国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41]佐藤庆幸,2009,《官僚制社会学》,朴玉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242]O'Brien Kevin.1999. Lianjiang Li.Slelctive Poliy Implementatian in Rural Ching[J]. Comparative Politics (02).
    [243]Oi,Jean Chun.1989.State and Pean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erss.
    [244]Oi,Jean Chun.1995.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China Quarterly (144).
    [245]Peng, Yusheng.2001."Chinese Villages and Townships as Industrial Corporations:Ownership, Governance, and Market Discipline."The American Journal ofSociology 106(5).
    [246]Shue, Vivienne.1998. 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247]Walder, Aandrew G.1986.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Work and Authourty in Chinese Industr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48]Walder, Andrew G. 1995. "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An Organization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