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学的近代转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关于中国音乐史学在近代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历史研究。
     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讨论了本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本文写作的相关概念诠释和研究方法等内容。
     正文三章,将中国近代的音乐史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立足于原始文献,梳理和呈现了中国音乐史学的近代行程。
     第一章,中国音乐史学的传统承续与近代发轫(1895—1919),主要讨论了“晚清传统音乐史学术的余荫”、“清末民初的中国音乐史学研究”和“萧友梅的《中国古代乐器考》”等问题;第二章,中国音乐史学的近代转型与发展(1920—1936),主要叙述了“以各类期刊为依托的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的音乐史学学术资源”、“中国音乐史专著的迭出”、“近代的‘当世’中国音乐史研究”等历史事实;第三章,中国音乐史学的多元汇流与整合(1937—1949),论述了“新音乐史论的研究”、“传统音乐研究中的音乐史学学术资源”、“新旧音乐史学的整合”等问题。
     结论,基于全文的史料事实,对“中国音乐史学的近代转型”这一核心问题,从音乐史观的转型、音乐史著书写范式的转型、音乐史学研究方法的转型三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性的论述。结论中认为:在近代中国音乐史学发展进程中,经历着“通”与“变”的双重变奏,现代意义的中国音乐史学学科的形成,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传统的原动力与近代西方文化交互作用的发展结果。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process of forming and developing of Chinese musical historiography in modern times. It consists of three parts:the introduction, the main body and the conclusion.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reasons, the value, the prese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correlative concept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subject.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 musical historiography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which are accordingly discussed in the three chapters in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sis. Based on plenty of firsthand information, this dissertation analyses and unfolds the modern process of Chinese musical historiography.
     The chapterⅠis about the traditional sustaining and modern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musical historiography (1895-1919), which concentrates on the following topics: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musical academic from late Qing dynasty, the Chinese musical historiography research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20th century, and Dr. Xiao Youmei's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etc. Then, in the chapterⅡ,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usical historiography (1920-1936), accounting the research approach of Chinese musical historiography based on all kinds of musical periodicals, historical facts about the musical historiography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al research, the musical historiography monographs which are published one after another, and modern "present" Chinese musical historiography achievement etc. The last chapter is related to the multi-type integration in the Chinese musical historiography (1937-1949),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research on the "new musical history" in modern China, the musical historiography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al research in this period, and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the old and new musical historiography etc.
     Based on all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mentioned in the thes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presents a synthetic discussion around the nuclear point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musical historiography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include transformation of musical history conception, writing model of musical history work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musical history. The author holds the opinion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Chinese musical historiography in modern meaning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Chinese musical historiography which went through the dual-variation of "inheriting" and "transforming", is the interact result of the motivity of Chinese ancient musical historiography tradition and modern western culture.
引文
①耿淡如:《什么是史学史?》,载《学术月刊》,1961年第10期;今见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②[美]J.W.汤普森著、谢德风译:《历史著作史》中的“译者前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5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姜义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7页。
    ④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
    ⑤金毓黼:《中国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年。
    ⑥张静蔚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年第4期)一文中最早提出“近代音乐史学史”这一学科名词。
    ①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②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4年,第51页
    ③陈聆群、齐毓怡、戴鹏海:《萧友梅音乐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年,第1页。
    ④常乃悳:《中国思想小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⑤修海林:《中国音乐学术史研究的学理性思考》,载《中国音乐》,2007年第3期。
    ①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页。
    ②[英]柯林伍德著、何兆武等译:《历史的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8页
    ③陈平原:《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页。
    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311-318页。
    ②张若谷:《音乐ABC》,上海: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第116页。
    ③见洪治纲主编:《蔡元培经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65页。
    ④见洪治纲主编:《蔡元培经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8页。
    ⑤顾颉刚(1893-1980),江苏吴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曾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重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尚书通检》、《吴歌甲集》、,《妙峰山》、《当代中国史学》等。
    ⑥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14页。
    ①沈有鼎(1908-1989),字公武,上海人,逻辑学家、哲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曾留学美国、德国。历任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②沈有鼎:《东西乐制之研究》,载《清华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年第1期。
    ③穆华:《中国音乐文献书目稿》,载《音乐教育》,1936年第1期。
    ④陈钟凡(1888年-1982年),江苏建湖人,中国近现代文史学家和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历任北京大学、国立东南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等校教授,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经学通论》、《中国韵文通论》等。
    ⑤陈钟凡:《二十年来我国之国故整理》,载《学艺杂志》,第16卷,1937年第1号。
    ①赵沨:《音乐的民族形式》,载《新音乐》第1卷,1940年第1期。
    ②陈聆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载《音乐艺术》,1999年第3期。
    ③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学研究》,载《音乐与表演》,2004年第4期。
    ①郑锦扬:《音乐史学美学论稿》,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
    ②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
    ③郑祖襄:《一部仍具学术价值的“旧著”——谈杨荫浏先生的<中国音乐史纲>》,载《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4期。
    ④该文收录于《中国音乐的历史形态·刘再生音乐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78页。
    ①周青青、郑祖襄等: 《音乐学的历史与现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②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音乐学”课题组:《中国当代音乐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
    ③如:杨向奎:《百年学案》(上、下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阮青:《20世纪百年学案》(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等多个学科),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按学科分类,共1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④张岂之:《民国学案》(第六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①向延生:《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1、2、3、4),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
    ②毕兴、苑树青:《黄钟流韵集·纪念王光祈先生》,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年。
    ③成都市温江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纪念王光祈先生诞辰110周年》,《温江文史专辑·总第十三期》,成都:成都市温江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2年。
    ④蒋孔阳、高若海:《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艺术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①汪毓和、胡天虹:《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文献综录·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
    ①李方元:《音乐史分期与历史建构》,载《音乐研究》,2009年第4期。
    ②法国年鉴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认为:“长时段是社会科学在时间长河中共同观察和思考的最有用的渠道。社会形态的演变是极其缓慢的,历史学家只有借助长时段历史观,才能够更深刻地把握和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历史。”见张广智、张广勇:《现代西方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2-93页。
    ③如余甲方:《中国近代音乐史(1840-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陈应时、陈聆群主编:《中国音乐简史·近代音乐部分(1840-194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等。
    ④参见张海鹏、龚云:《中国近代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⑤赵宋光:《中国古代音乐史分期问题讨论缘起》,载《音乐研究》,2009年第4期。
    ⑥马金科、洪京陵:《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57页。
    ①程歗、谈火生:《分科设学和清末民初中国的学术转型》,载《山西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②[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第5页。
    ③[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315页。
    ①葛兆光:《思想史:既做加法也做减法》,载杨念群等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9页。
    ②冯天瑜:《分宗别流——中国学术流变断想》,《冯天瑜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6页。
    ③孙楷第:《评<明季滇黔佛教考>》,载《图书季刊》,1940年第4期。
    ④殷海光:《五四的隐没和再现》,转引自杨念群等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页。
    ⑤傅斯年:《史料论略及其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⑥张之洞在1898年撰写的《劝学篇》,全面阐述其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文化观和改革设想,其中“内篇”之“守约第八”,列举治中学之要七端:明例、要指、图表、会通、解纷、阙疑、流别。见张之洞:《劝学篇》,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24页。
    ①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①桑兵:《国学与汉学》“绪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页。
    ②张尔田(1874-1945),一名采田,字孟劬,号遁庵,杭县(今浙江杭州)人,近代历史学家、词人,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学、光华大学、燕京大学等校任中国史和文学教授。著有《史微》、《遁庵乐府》、《钱大听学案》等。
    ①张尔田:《清史乐志序》,载《亚洲学术杂志》,1922年第4期。
    ②张尔田:《论清史稿乐志体例》,载《学衡》,1929年第71期。
    ③温显贵:《<清史稿·乐志>研究》,武汉:崇文书局,2008年,第7-12页。
    ④王光祈:《中国音乐史》“自序”;冯文慈、俞王姿选注:《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中),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
    ⑤王小盾:《<清史稿·乐志>研究》“序”,武汉:崇文书局,2008年,第2页。
    ①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第72-78页。
    ②吉联抗:《从<古今图书集成·乐律典>说起》,载《音乐研究》,1986年第1期。
    ③杨宗稷:《三雷琴斋琴话并序》,载《庸言》,1914年第2卷第3号。
    ①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燕乐三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3页。
    ②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年。
    ③王延龄:《燕乐三书》“序”,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页。
    ①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第81页。
    ②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书谱志》(增订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第8页。
    ③宁江滨:《湘籍琴家邱之桂、杨宗稷、顾梅羹考略》,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论文,2009年。
    ①陈澧:《声律通考》“序”,《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乐类》,1860年刊本。
    ②李自浩:《浅析陈澧<声律通考>要旨》,载《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4期。
    ③陈澧:《声律通考》“序”,《续修四库全书·经部·乐类》,1860年刊本。
    ④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5-56页。
    ⑤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题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6页。
    ⑥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第178页。
    ①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载《二十世纪大舞台》,1905年第1期创刊号。
    ②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载《国学季刊》第1卷,1923年1月第1号。
    ①马叙伦(1885-1970),现代学者、书法家。字彝初,更字夷初,号石翁,晚号石屋老人。浙江杭县(今余杭)人。工于训诂、经史、韵文等。曾任《东方杂志》编辑、《新世界学报》主编,后又执教于广州方言学堂、浙江第一师范、北京大学等。留有《马叙伦墨迹选集》、《啸天庐政学通议》、《书体考始》、《论性》等著述。
    ②歗天子:《古政述微·礼乐微第一》,载《国粹学报》,1905年第1期。
    ③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庵,又名光汉,江苏仪征人。1917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是国粹派的代表人物。仪征刘氏是晚清有名的经学世家,刘师培是中国传统学术向近代学术转变的积极推动者、实践者。其主要著作计74种,合称《刘申叔先生遗书》
    ①傅斯年:《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载《新潮》第1卷,1919年第1期。
    ②《庸言》,1912年梁启超创办于天津,1914年6月停刊,共出两卷30期。内分“建言”、“专论”、“译述”、“艺林”、 “时事”等专栏。
    ③马瀛:《古乐考略》,载《庸言》第1卷,1913年第22号。
    ④吴承仕(1884-1939),清末民初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字检斋,安徽省歙县人。清末秀才、举人。曾受业于章太炎门下,与黄侃、钱玄同并称章门三大弟子,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兼北京大学、东北大学教授,创办《文史》、 《时代文化》等刊物。代表作为《经籍旧音辨证》、 《三礼名物》、 《经学通论》等。
    ①吴承仕:《与黄侃论声律书》,载《国故》,1919年第2期。
    ②王国维:《论小学校唱歌科之材料》,原刊1907年10月出版的《教育世界》第148号,今载张静蔚编选:《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北京:人民音乐出出版社,1998年。
    ③桑海波、杨久盛:《军乐稿译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④杨久盛:《一部被遗忘的军乐历史文献——评介李映庚<军乐稿>》,载《乐府新声》,1996年第4期。
    ①今见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影印出版的《杨宗樱琴学丛书》(四十三卷)一套,2007年。
    ②转引自宁江滨:《湘籍琴家邱之桂、杨宗稷、顾梅羹考略》,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论文,2009年。
    ③杨宗稷:《三雷琴斋琴话并序》,载《庸言》第2卷,1914年第3号。
    ④夏绍笙(1875-1939),字伏雏,号绮秋,湖南衡阳人。工诗词,著有《绮秋阁诗文词集》、《重摘仙人楼乐府乐经杂著》等。夏著:《国歌类编》,上海:广益书局,1912年。
    ⑤周石僧:《国声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19年。
    ⑥沈肇州:《瀛洲古调》,南京:江苏省教育厅,1916年;今见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
    ⑦周庆云(1864-1933),字景星、逢吉,号湘舲,自署梦坡,湖州南浔人。清光绪七年(1881)秀才,精于金石、书画,诗词。周为南浔巨富,民国间曾在沪杭兴办实业。著有《梦坡诗文》、《南浔志》、《琴史补》、《琴史续》等。
    ⑧蒋孔阳、高若海:《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艺术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1页。
    ①关于该论文的题目,萧友梅原定为《中国乐队史至清初止》,今人孙海译为《至十七世纪的中国管弦乐队之历史研究》。见黄旭东、汪朴编:《萧友梅编年纪事稿》,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93页。
    ②陈聆群、齐毓怡、戴鹏海:《萧友梅音乐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年,第3-134页。
    ①黄旭东、汪朴编:《萧友梅编年纪事稿》,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93页。
    ②陈聆群、齐毓怡、戴鹏海:《萧友梅音乐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年,第564页。
    ③转引自桑兵:《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9页。
    ①陈其泰:《中国史学史·近代时期(1840-191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②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晚清学术分科观念及方案》,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③傅斯年:《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误谬,载《新青年》第4卷,1918年4期。
    ①张静蔚:《搜索历史·中国近现代音乐文论选编》的“前言”,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②刘梦溪:《中国现代文明秩序的苍凉与自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1页。
    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期刊篇目汇编(1906—1949)》,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④李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篇章》,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①杨昭恕:《哲学系设立乐学讲座之必要》,载北京大学《音乐杂志》,1920年第1卷第3号。
    ②李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篇章》,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①袁同礼(1895-1965),字守和。河北徐水人。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州立图书馆专科学校学习。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广东岭南大学图书馆、北平图书馆工作。1949年赴美,先后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和斯坦福大学研究所工作。著有《永乐大典考》、 《宋代私家藏书概略》、 《明代私家藏书概略》、 《清代私家藏书概略》、《中国音乐书举要》、《西文汉学书目》(英文本)等。
    ②[日]榎本泰子著、彭谨译:《乐人子都——上海西洋音乐在近代中国的发轫》,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277页。
    ③陈应时、陈聆群:《中国音乐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50-251页。
    ①黄自、张玉珍、应尚能、韦瀚章:《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音乐》,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
    ②李宝杰:《音乐编辑学:音乐研究的交叉视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林媛:《“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研究1933-1946》,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博士论文,2009年。
    ①兰茵:《中国音乐二千年来》,载《广州音乐》,1936年第4卷第3、4期。
    ①苗怀明:《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文献学述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13页。
    ②解玉峰:《试论20世纪前期的中国戏剧研究》,载《求是学刊》,2005年第6期。
    ①陈双新:《青铜钟镈起源研究》,载《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2期:蒋定穗:《陕西出土西周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集》(音乐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1-50页。
    ②该作者的生平事迹不详。
    ③富世平: 《变文研究的成就与不足》,载《南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①贾抒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音乐事迹》,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②吴相洲:《关于建构乐府学的思考》,载《乐府学》,2006年创刊号。
    ①曹安和、袁荃茵:《杨荫浏与音律》,载《读书》,1983年第7期。
    ①见《介绍中国丝竹指南》,载《音乐季刊》,1925年第5期。
    ②郑觐文:《在大同乐会的演说》,载《申报》,1928年7月23日。
    ③刘诚甫,生卒年月不详。
    ④张沅吉:《“音乐辞典?!”》,载《音乐教育》,1936年第4卷第1期;怀玉:《一塌糊涂的刘诚甫的音乐辞典》,载《音乐教育》,1936年第4卷第1期;怀玉:《一塌糊涂的刘诚甫的音乐字典[续前期]》,载《音乐教育》,1936年第2期。
    ①刘诚甫:《音乐古赋》,上海:上海群众图书公司,1928年。
    ①萧友梅:《复兴国乐我见》,载《林钟》,1939年6月不定期。今载陈聆群编:《萧友梅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年,第543页。
    ②此处的“雅”、“俗”之分,是特为了本文的叙事体例而设,两词之间的差异只是相对的。在这两类音乐文学史的研究中,时见彼此的交错与融合。
    ①胡慈舟:《童斐和他的传统声乐艺术论述——<中乐寻源>学习札记》,载《中国音乐》,1995年第4期。
    ②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新发现之学问》,《王国维论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07页。
    ①李家瑞:《北平俗曲略》“刘序”,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版,第1页。
    ②欧达伟著、董小平译:《中国民众思想史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01页。
    ③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上海:上海万叶书店,1952年,第332页。
    ④赵维平:《从亚洲音乐的历史流动看中国音乐的历史分期》,载《音乐研究》,2009年第4期。
    ①唐崇慈:《东方音乐之渊源》,载《清华学报》,1925年第2卷第8期。
    ②徐嘉瑞:《外国乐曲输入中国的译音变化》,载《国学月报》,1927年第2卷第11期。
    ③贺昌群:《汉唐间外国音乐的输入》,载《小说月报》,1929年第20卷第1号。
    ④吕展青:《东方民族与古代音乐》,载《乐艺》,1931年第1卷第5期。
    ⑤邵茗生:《裔乐述往》,载《剧学月刊》,1933年第2卷第11期。
    ⑥孔德:《外族音乐流传中国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⑦郑师许:《铜鼓考略》,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
    ⑧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300页。
    ⑨在张谷、王缉国著:《王力传》(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中,王力提到过自己在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时,曾与孔德同事,但不融洽。今查中大文学院院史,并无孔德的记载。关于此问题,尚待进一步查考。
    ⑩宋蜀华:《中国民族学的回顾与前瞻》,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①赵维平:《中国历史上的散乐与百戏》,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①袁炳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②郑师许:《铜鼓考略》,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第29、31页。
    ③郑师许:《铜鼓考略》,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第45页。
    ④郑师许:《铜鼓考略》,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第61页。
    ⑤郑师许:《铜鼓考略》,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第61页。
    ①萧梅:《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②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12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大学院组织缘起》,《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第1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1页。
    ④陈其泰:《中国史学史·近代时期(1840-191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8页。
    ①见《音乐探索》1988年第1期中刊载的叶伯和《中国音乐史》(下卷)全文、顾鸿乔的说明、朱舟的述评;叶著《中国音乐史》上、下卷合本:叶伯和著、顾鸿乔编《中国音乐史附诗文选》,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北),1993年版。
    ②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引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①郑锦扬:《音乐史学美学论稿》(上),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①王光祈:《中国音乐史·自序》,冯文慈、俞玉滋选注《王光祈音乐论文选集》(中),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
    ②杨荫浏:《音乐史问题漫谈》,载《音乐艺术》,1980年第2期。
    ③赵维平:《从亚洲音乐的历史流动看中国音乐的历史分期》,载《音乐研究》,2009年第4期。
    ④洛秦:《郑觐文<中国音乐史>述评》,载《交响》,1989年第1期。
    ①杨荫浏:《音乐史问题漫谈》,载《音乐艺术》1980年第2期。
    ①胡扬吉:《王光祈著述及研究综目》,《黄钟流韵集》,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年,第599页.
    ②冯文慈、俞玉滋选注:《王光祈音乐论文选集》(中),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
    ③王光祈:《中国音乐史·自序》,冯文慈、俞玉滋选注《王光祈音乐论文选集》(中),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
    ④廖崇向编:《乐苑谈往·廖辅叔文集》,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年,第368页。
    ①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载《国学季刊》,1923年第1卷第1号。
    ②宋寿昌的生平事迹不详,待查考。
    ③宋寿昌:《中西音乐发达概况》,上海:中正书局,1936年。
    ①王尔敏:《20世纪非主流史学与史学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页。
    ①本节研究主要参考张静蔚:《音乐家李树化》,载《音乐研究》,2004年第4期。
    ②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
    ③张静蔚:《音乐家李树化》,载《音乐研究》,2004年第4期。
    ①许之衡:《读<国粹学报>感言》,载《国粹学报》1905年第6期。
    ②参见王小盾为孙晓辉的博士论文所写的“序”,载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①林同济(1906-1980),笔名耕青,福建福州人。1934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政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西南联大。1949年以后任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1980年赴美讲学期间病逝。有译作《哈姆雷特》。
    ②桑兵:《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23页。
    ③陈聆群撰:《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中的“新音乐运动”条目,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
    ①李士钊(1916-1991),又名李士杰,山东聊城人。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抗战期间参加创办、编辑《抗战日报》,1949年后历任上海《新民晚报》记者,著有《武训先生的传记》等。
    ①吕骥:《中国新音乐的展望》,载《光明》,1936年第1卷5期。
    ①吕骥:《伟大而贫弱的歌声——1936年音乐运动的结算》,载《光明》,1936年第2卷第2期。
    ②王续添:《音乐与政治:以抗战歌曲为中心的考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研究室编《1940年代的中国》(下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741页。
    ③章枚:《音乐艺术往哪儿去》,载《音乐教育》,1936年第4卷第7期。
    ④陈原(1918-2004),广东新会人。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学院。先后在三联书店、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任编辑。曾担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上海辞书学会的多种领导工作。著有《社会语言学》、《辞书与信息》等。
    ①陈原:《我们需要研习新音乐运动的历史——用来回答一些论客对新音乐的污蔑》,载《新音乐月刊》,,1941年第2卷第4期。
    ②冼星海:《边区的音乐运动》,《冼星海全集》第1卷,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87页。
    ③赵沨:《中国新音乐运动史的考察》,载《新音乐》,1940年第3期,今载张静蔚《搜索历史—中国近现代音乐文论选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①音乐学习社编:《民族音乐讨论提纲》,载《音乐学习》,1946年1卷4期。
    ①吴一立:《新音乐入门·中国音乐史话》,香港:智源书局,1947年。作者生平事迹待查考。
    ②吴一立:《新音乐入门·中国音乐史话》,香港:智源书局,1947年,第19页。
    ①吴一立:《新音乐入门·中国音乐史话》,香港:智源书局,1947年,第20页。
    ②吴一立:《新音乐入门·中国音乐史话》,香港:智源书局,1947年,第21-22页。
    ①夏白:《在新音乐运动的进行中》,上海:上海教育书店,1950年。
    ②夏白:《在新音乐运动的进行中》,上海:上海教育书店,1950年,第7页。
    ③吕骥:《新音乐运动论文集》,哈尔滨:光华书局,1949年。
    ①吕骥:《近十五年的新音乐》,载吕骥《新音乐运动论文集》,哈尔滨:光华书局,1949年,第112页。
    ②吕骥:《近十五年的新音乐》,载吕骥《新音乐运动论文集》,哈尔滨:光华书局,1949年,第115页。
    ③吕骥:《近十五年的新音乐》,载吕骥《新音乐运动论文集》,哈尔滨:光华书局,1949年,第115页。
    ④李伯钊:《敌人后方的音乐运动》,载吕骥《新音乐运动论文集》,哈尔滨:光华书局,1949年,第100页。
    ①朱谦之:《中国古代乐律对于希腊之影响》,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年。
    ②朱谦之:《中国古代乐律对于希腊之影响》,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年,第53页。
    ①朱谦之:《中国古代乐律对于希腊之影响》,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年,第24页。
    ②王新命、何炳松等:《中国本位文化的建设宣言》,载《文化建设月刊》,1935年第1卷第4期。
    ③陈立夫:《现阶段之中国文化建设》,载《中苏文化》,1936年第7期。
    ④童书业(1908-1968),字丕绳,号庸安,别名吴流、冯鸿,安徽芜湖人。近现代史学家,师从顾颉刚。曾任光华大学、山东大学教授。著有《春秋史》、《中国疆域沿革史略》、《先秦七子思想》等。
    ⑤桑兵:《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87页。
    ①陈聆群、齐毓怡、戴鹏海:《萧友梅音乐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年,第555-561页。
    ①廖崇向编:《乐苑谈往》(廖辅叔文集),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年,第363页。
    ①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378页。
    ②张之洞:《劝学篇》,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38页。
    ①杨荫浏:《杨荫浏音乐论文选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①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上海:万叶书店,1952年。
    ②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上海:万叶书店,1952年,第332-334页。
    ①爱德华·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426页。
    ②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上海:万叶书店,1952年,第340页。
    ③《杨荫浏音乐论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129页。
    ①李思纯:《政局动荡时期中国学人的生存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研究室编:《1940年代的中国》(下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004页。
    ①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63页。
    ②徐春夏:《钱穆“文化民族主义”史观疏解》,载《南都学坛》,2002年第4期。
    ①梦古:《研究音乐之种种观念》,载《音乐季刊》,1924年第3期。
    ②齐思和:《民族与种族》,载《禹贡》,1937年第7卷第1-3合期。
    ③冯文慈、俞玉兹:《王光祈音乐论文选集》(上),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36页。
    ①陈其泰、王秀青:《民国初年历史观领域的新变革》,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②青主:《今代音乐之途径和目标》,载《音乐教育》,1935年第3卷第5期。
    ③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88-400页。
    ①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0页。
    ②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76-79页。
    ③参见刘俐娜《由传统走向现代·论中国史学的转型》,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60-61页。
    ①姜义华:《史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5页。
    ②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③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80-386页;何汝泉:《中国近代史学方法述论》,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④卢达周:《论中国新音乐与民族型式》,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编译室主编《音专通讯》2卷2期,1941年。
    ①冯文慈、俞玉兹:《王光祈音乐论文选集》(中),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
    ②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1979年,543页。
    ③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27页。
    ④姜义华:《史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2页。
    ⑤麻天祥:《中国近代学术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6页。
    ⑥陈旭麓(1918-1988),近现代历史学家,湖南省湘乡人。毕业于大夏大学历史社会系。历任大夏大学、圣约翰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主要著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中国近代史丛书》、《中国近代史 丛书》、《陈旭麓文集》(共4卷)等。
    ①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②[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③王森:《清末民初的社会观与傅斯年》,载《清华学报》(新竹),1995年新25卷4期,转引自罗志田著:《近代中国史学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0页。
    ④乔建中:《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论纲》,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年第2期。
    ①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载《二十一世纪》,1999年第52期。
    ②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③陈聆群:《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历史特点》,陈应时、陈聆群《中国音乐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05-206页。
    ④姜义华、武克全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页。
    ⑤刘再生:《中国音乐的历史形态·刘再生音乐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79页。
    ⑥余英时(1930—),安徽潜山人。曾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后就读于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律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士与中国文化》、《论戴震与章学诚》、《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现代儒学论》等。
    ①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杭州: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92-293页。
    ②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18页。
    ③陈平原:《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01页。
    杨宗稷:《琴学丛书》(四十三卷),北京:中国书店,1911-1931。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统考·乐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
    邱之桂:《律音汇考》,《船山学报》,1915(2-4)。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乐律典》,上海中华书局,1934。
    凌廷堪:《燕乐考原》,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阮逸、胡瑗:《汉铙歌十八曲集解》,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张尔田:《清史稿·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
    陈澧:《声律通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夏绍笙:《国歌类编》,广益书局,1912。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商务印书馆,1912。
    萧友梅:《中国古代乐器考》,博士论文,1916。
    周石僧:《国声集》,商务印书馆,1919。
    叶伯和:《中国音乐史》(上、下),自办发行,1922。
    杨荫浏、陈鼎钧:《雅音集》(第一集普通谱,第二集琵琶谱),乐群公司,1923。
    许之衡:《声律学》,北京大学影印,1924。
    沈寄人:《中国音乐指南》,世界书局,1924、1928。
    朱谦之:《音乐的文学小史》,上海泰东图书馆,1925。
    祝湘石:《中国丝竹指南》,大东书店,1923、1926。
    童斐:《中乐寻源》(上、下),商务印书馆,1926。
    胡怀琛:《中国民歌研究》,商务印书馆,1926。
    余上沅:《国剧运动》,上海新月书店,1927。
    傅彦长、张若谷、朱应鹏:《艺术三家言》,良友图书公司,1927。
    刘诚甫:《音乐古赋》,群众图书公司,1928。
    钟敬文:《歌谣论集》,上海北新书局,1928。
    郑觐文:《笛箫新谱》,上海文明书局,1928。
    刘诚甫:《中国器乐常识》,中华书局,1929。
    杨没累、朱谦之:《没累文存》,泰东图书局,1929。
    郑觐文:《中国音乐史》,大同乐会,1929。
    许之衡:《戏曲史》,北京大学影印,1929。
    许之衡:《中国音乐小史》,商务印书馆,1931。
    刘复:《十二等律的发明者朱载堉》,国立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32。
    刘复:《中国俗曲总目稿》,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2。
    李家瑞:《北平俗曲略》,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3。
    缪天瑞:《中国音乐史话》,良友图书公司,1933。
    王光祈:《中国音乐史》,中华书局,1934。
    龙榆生:《中国韵文史》,国立音专丛书,1934。
    朱龢典:《音乐概论》,中华书局,1934。
    孔德:《外族音乐流传中国史》,商务印书馆,1934。
    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5。
    刘诚甫:《音乐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宋寿昌:《中西音乐发达概况》,中正书局,1936。
    李树化:《近代艺术发展史·音乐》,良友图书公司,1936。
    王光祈先生纪念委员会编:《王光祈先生纪念册》,王光祈先生纪念委员会,1936。
    姚燮:《今乐考证》,北京大学影印本,1936。
    陈汝衡:《说书小史》,中华书局,1936。
    赵景深:《大鼓研究》,商务印书馆,1937。
    郑师许:《铜鼓考略》,中华书局,1937。
    宗孔:《中西音乐源流》,自印,1937。
    [日]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史》,商务印书馆,1937。
    萧友梅:《旧乐沿革》,音专教材,1938。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8。
    赵景深:《弹词考证》,台湾:商务印书馆,1939。
    朱谦之:《中国古代乐律对于希腊之影响》,云南讲稿,1940。
    陈原、余荻等编:《二期抗战新歌初级·附新音乐教程》,新知书店,1940。
    林路:《袖珍音乐辞典》,立体出版社,1943。
    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重庆油印教材,1944。
    刘伯远:《中国的古乐》,世界书局,1947。
    吴一立:《新音乐入门》,智源书局,1947。
    张长弓:《鼓子曲言》,正中书局,1948。
    吕骥:《新音乐运动论文集》,新中国书局,1949。
    荒煤:《人民艺术丛刊·农村新文艺运动的开展》,武汉人民艺术出版社,1949。
    洛莫:《陨落的星辰——十二年来中国死难文化工作者》,上海人间书店,1949。
    夏白:《在新音乐运动的进行中》,上海教育书店,1950。 杨琦:《在音乐战线上》,南京江南出版社,1951。
    《国粹学报》:上海国粹学报馆印行,1905-1910年,第1-69期。
    《庸言》:上海,1913-1914年第1卷第23期,第2卷第4期。
    《国学杂志》:1915年第1期。
    《国故》:1919年第2期。
    《音乐杂志》:北大音乐研究会,1920年第1卷第2期,1921年第2卷3、4期合刊。
    《美育》:中华美育会,1922年4月第7期。
    《亚洲学术杂志》:1922年第4期。
    《音乐界》:上海,1923年7月第4期。
    《国学丛刊》:1923年,第1卷第3期。
    《东方杂志》:1923年9月第20卷第18期。1926年第23卷第9号。1934年1月第31卷第1号。
    《音乐季刊》:上海中华音乐会,1923年第1期-1925年第5期。
    《民铎杂志》:1925年第1期;1925年第4期。1927年第8卷第4号。1927年6月第1卷。
    《华国月刊》:926年第1期。926年第2期。
    《清华学报》:1927年第4卷第2期。1925年第2卷第8期。
    《新乐潮》:北平爱美乐社,1927年12月1卷5号。1928年3月2卷2号。
    《国学月报》:1927年11月第2卷第11期。
    《燕京学报》:1927年第1期—1949年第36期
    《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28年2月第3卷第4号。
    《音乐杂志》:国乐改进社。1928年1月第1卷第1期——1929年3月第1卷第6期。
    《小说月报》:1929年1月第20卷第1号。
    《戏剧》:1929年第1期。
    《学衡》:第71期,1929年。
    《国学论丛》:1930年12月第2卷第2号。
    《乐艺》:1930年4月第1卷第1期-1931年4月第1卷第5期。
    《魔笛》:天津音乐学会,1931年6月第1期。
    《剧学月刊》:1932年第1卷第3-6期-1936年第5卷第6期。
    《文史春秋》:1933年第1期。
    《中苏文化季刊》:1933年第10期。
    《女师学院期刊》:1933年,第3卷第1期。
    《大夏期刊》:1933年第3期。
    《船山学刊》:1933年第1期。
    《音乐教育》:江西省推行教育委员会,1933年第1卷第8、9期-1937年第5卷第1期。
    《十日谈》:1934年新年特辑。
    《词学季刊》:1934年第2卷第1号。1934年第2卷第1号。
    《国立北平大学学报文理专刊》:1935年第1卷第4期。
    《艺声》(电影与音乐月刊):1935年6月创刊号。1935年7月第1卷第2期。
    《考古社刊》:1935年第3期。
    《广播周报》:1935年第48期-1948年复刊第73期
    《戏剧旬刊》:1936年12月第33卷。
    《留东学报》:1936年,第2卷第6期。
    《艺文杂志》:1936年第5期。
    《学艺杂志》:1936年第15卷第1号。1936年第15卷第4号。1936年第15卷第5号。
    《新中华》:1936年1月第4卷第1期。
    《歌谣周刊》:1936年11月第2卷第23期。1937年4月第3卷第1期。1937年1月第2卷第33期。
    《读书生活》:1936年9月第4卷第9期。
    《光明》:1936年12月第2卷第2期。 1936年第1-12期。
    《广州音乐》:1936年第4卷第3、4期。1936年第4卷第5、6期。
    《船山学报》:1915年9月第2-4期,1937年3月第12、13期。
    《越风》:1937年第3期。
    《美术生活》:1937年第40期。
    《今虞琴刊》:1937年5月创刊号。
    《音乐月刊》:1937年12月第1卷第2号。
    《音乐世界》:1938年第1卷第1期。1938年第1卷1期。1939年第2卷第8、9期。
    《战歌》:1938年第1卷第10期。1938年第1卷第10期。1938年第2卷第1期。
    《民族学研究集刊》:1940年第2期。
    《教育通讯周刊》:1939年第12期。
    《教育杂志》:1939年第2期。
    《说文月刊》:1939年,第1卷第11期。1939年,第1卷第12期。1940年,第2卷第1期、第2期。
    《新音乐》:1940年第1期、第3期。
    《乐风》:1940年1月第1卷第1期。
    《国讯旬刊》:1940年第250期。
    《新音乐》(月刊):1940年3月第1卷第3期。1949年第4期。
    《歌咏岗位》(云南省歌咏协会):1940年7月第3期。
    《音乐阵线》(旬刊,桂林):1940年7月创刊号。
    《制言》:1940年1月第60卷第1—4期。1940年1月第60卷第1-4期。
    《中日文化》:1941年第1卷第4期。1941年第1卷第3期。1942年第2卷第2期。1943年第3卷第11-12期。
    《岭东音乐》(双月刊):1941年4月创刊号。
    《音乐与美术》: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1941年第2卷第1、2期。1942年第3卷第3期。
    《青年音乐》:1942年第1卷第2期。1942年第2卷第1期、第4期(休刊号)。
    《同声》:1942年第2卷第9-11号。
    《大学》:1942年10月第1卷第10期。
    《人文科学学报》:1942年6月第1卷第1期。
    《新音乐月刊》:1941年1月第2卷第4期。1942年12月第5卷第2期。
    《福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刊(月刊)》:943年3月第5、6、7期。
    《旅行杂志》:1943年第2期。
    《说文月刊》:1943年第2卷,1943年第3期,1944年6月第4卷。
    《音乐导报(月刊)》(重庆):1943年第1期。
    《歌与诗》:1944年12月,第1卷第1期。
    《求是月刊》:1944年,第1卷第2期。1944年第1卷第3期。
    《志林》:1944年5月第6期。
    《语丝》半月刊:1945年第5期。
    《文艺先锋》:1945年第6期。
    《礼乐》月刊(南京,国立礼乐馆):1945年10月创刊号。
    《音乐艺术》:1945年3月第2卷第1期。
    《人民音乐》:1946年第3期。1946年第3卷第1期。1946年第3卷第1期。
    《每月新歌选》:1946年4月第1卷第1号。
    《学生杂志》:1946年,第23卷第9、10期。
    《湖南教育》:1947年7月第1卷。
    《礼乐半月刊》:1947年期第1、2、3、4、6、7、8、9、11、12期。
    《中国口琴界》:1947年5月第4期。
    《东北文艺》:1947年第3期。
    《音乐评论》:1949年6月第43期。
    陈建华、陈洁:《民国音乐史年谱》,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陈聆群、齐毓怡:《萧友梅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陈应时、陈聆群:《中国音乐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陈平原:《现代学术史上的俗文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傅晓航、张秀莲:《中国近代戏曲论著总目》,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日]榎本泰子:《乐人之都上海-西洋音乐在近代中国的发轫》,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黄旭东、汪朴编:《萧友梅编年纪事稿》,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韩立文、毕兴:《王光祈年谱》,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蒋孔阳、高若海:《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艺术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姜义华、武克全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姜义华:《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李文茹:《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期刊篇目汇编》(上、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梁茂春:《百年音乐之声》,中国挡案出版社,2001。
    刘靖之:《中国新音乐史论集》,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86。
    刘靖之:《中国新音乐史论》(上、下),台北:耀文事业有限公司,1998。
    刘靖之:《中国新音乐史论集(19201945)》,香港大学内部出版,1988。
    刘俐娜:《由传统走向现代·论中国史学的转型》,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麻天祥:《中国近代学术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苗怀明:《20世纪中国古代戏曲文献学述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明言:《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
    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
    桑兵:《中国近代学术思想》,中华书局,2008。
    桑兵:《国学与汉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陶亚兵:《中西音乐交流史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
    汪毓和、胡天虹:《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汪毓和:《中国近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家评传》(上、下),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1998。
    王尔敏:《20世纪非主流史学与史学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
    温显贵:《<清史稿·乐志>研究》,崇文书局,2008。
    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07。
    吴朋:《中国民国艺术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向延生:《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1、2、3、4),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
    萧梅:《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年。
    徐士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南海出版社,1997。
    颜廷阶:《中国现代音乐家传略》,台北:绿与美出版社,1992。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张静蔚:《搜索历史》,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1840-1949》,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张静尉:《李树化音乐集》,内部刊印。
    郑锦扬:《音乐史学美学论稿》,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
    郑祖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1906—1949中国音乐期刊篇目汇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初本、增补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1998。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书谱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周青青等:《音乐学的历史与现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赵广晖,《现代中国音乐史纲》,台北:乐韵出版社,1986。
    赵维平:《中国与东亚诸国的音乐文化流动》,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2。
    毕兴、苑树青:《黄钟流韵集——纪念王光祈》,成都出版社,1993。
    陈聆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陈应时:《中国乐律学探微》,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冯文慈:《中国音乐史学的回顾与反思》,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李岩:《朔风起时弄乐潮》,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廖崇向:《乐苑谈往——廖辅叔文集》,华乐出版社,1996。
    刘靖之:《中国新音乐史论集(19201945)》,香港大学内部出版,1988。
    刘靖之:《中国新音乐史论集:回顾与反思(18851985)》,香港大学内部出版,1992。
    刘再生:《中国音乐的历史形态》,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陈聆群:“反思求索,再事开拓——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北京:《中国音乐学》,1985(1)。
    陈聆群:“1991年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北京:《中国音乐年鉴》,1992年。
    陈聆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上海:《音乐艺术》,1999(3)。
    陈聆群:“洋务人士笔下的西方音乐《中国近代音乐史稿》中的一节”,上海:《音乐艺术》,2001(4)。
    曹安和:“杨荫浏与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1985(4)。
    陈维昭:“20世纪戏曲史述的几大模式”,北京:《戏曲研究》第57辑,2001(2)。
    达威:“萧友梅早期在日本的音乐著作”,北京:《人民音乐》,1983(11)。
    方惠生、朱舟:“王光祈为什么要改学音乐”,北京:《人民音乐》,1984(9)。
    冯洁轩:“中国音乐史学方法论题外三议”,北京:《中国音乐学》,1989(2)。
    冯文慈:“当前中国音乐史学的发展和史学方法问题”,北京:《中国音乐学》,1989(2)。
    郭燕红:“萧友梅的《旧乐沿革》述评”,上海:《音乐艺术》,1988(4)
    顾鸿乔:“关于发现叶伯和《中国音乐史》下卷的说明”,成都:《音乐探索》,1988(1)
    顾鸿乔:“叶伯和和他的《中国音乐史》:纪念叶伯和诞辰一百周年”,北京:《音乐研究》,1989(4)。
    景月亲:“杨荫浏音乐文献工作管见”,西安:《交响》,2001(4)。
    刘立新:“刘半农的音乐建树”,上海:《音乐艺术》,1988(1)
    廖辅叔:“刘半农与赵元任”,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3)
    洛秦:“郑觐文《中国音乐史》述评”,西安:《交响》,1989(1)
    刘再生:“评刘靖之《中国新音乐史论》:兼论新音乐的历史观”,北京:《中国音乐学》,1999(3)。
    李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篇章”,西宁:《青海师大学报》,2001(3)
    罗天全:“论王光祈在中国音乐史上的主要成就”,成都:《音乐探索》,2003(1)
    毛继增:“音乐史家论治史——访杨荫浏先生”,北京:《音乐研究》,1982(1)。
    梅雪林:“从《音乐杂志》看国乐改进社:兼谈刘天华的国乐思想”,北京:《音乐研究》,1995(4)。
    秦序: “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5(2)
    陶亚兵:“1992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概述”,河南:《中国音乐年鉴》,1993。
    宋祥瑞:“王光祈学术阐微”,北京:《中国音乐学》,1995(3)
    汪毓和:“有关近现代音乐史学建设的三点感想”,北京:《音乐研究》,1986(1)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与当代音乐研究概述”,河南:《中国音乐年鉴》,1989。
    汪毓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中几个史学观点的认识”,北京:《中国音乐》,1999(4)。
    王誉声:“论我国音乐史的分期问题”,西安:《交响》,1988(1)
    向延生:“近代音乐史研究有待深化“,北京:《中国音乐学》,1989(3)。
    俞玉滋、修海林:“论王光祈的音乐思想”,北京:《音乐研究》,1984(3)。
    杨传钢:“刘半农与《音乐杂志》”,沈阳:《音乐生活》,1989(5)。
    应言实:“对《四十年来我国音乐理论建设的回顾》中若干史实的订正”,北京:《人民音乐》,1991(4)。
    杨和平:“梁启超的音乐思想”,《民族民间音乐》,1989(2)。
    杨和平:“我国近代音乐学家李华萱(荣寿)”,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1)。
    朱岱弘:“王光祈音乐论著述评”,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1)
    张己任:“中国音乐史上的巨人——简介杨荫浏先生”,北京:《人民音乐》,1985(5)。
    钟善祥:“试评王光祈《东西乐制之研究》”,成都:《音乐探索》,1986(3)
    朱舟:“叶伯和《中国音乐史》述评”,成都:《音乐探索》,1988(1)
    朱京伟:“近现代以来我国音乐术语的形成与确立”,北京:《中国音乐学》,1998(2)。
    郑锦扬:“中国音乐史学的第三个阶段”,北京:《音乐研究》,1988(3)。
    郑锦扬:“中国音乐史的宏观时空视野”,北京:《中国音乐》,1990(3)。
    郑锦扬:“中国音乐史记述与研究的主要历程”,上海:《艺术论丛》,1991(2)。
    郑锦扬:“从三本《中国音乐史》管窥二三十年代中日学者的中国音乐史视野”,北京:《中国音乐》,1998(2)
    郑祖襄:“音乐史实与音乐史的撰述”,北京:《中国音乐学》,1989(2)
    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思潮”,北京:《音乐研究》,1985(4)。
    张静蔚:“对我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两点思考”,北京:《音乐研究》,1986(1)。
    张静蔚:“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概观”,北京:《中国音乐年鉴》,1990。
    张静蔚:“近代音乐史的建设”,北京:《人民音乐》,1995(1)。
    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学研究”,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4)
    宁江滨:《湘籍琴家邱之桂、杨宗稷、顾梅羹考略》(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9。
    林媛:《“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研究1933-1946》(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