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先秦老学考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先秦老学主要包含老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的原始面貌,以及先秦哲人对相关问题不断研习所形成的学术发展进程等两个层面的内容。
     老子为春秋时宋国彭城人,幼时学道于商容,历任甘国礼官、周柱下史、周征藏史等职,最终告老归沛讲学。老子传道甚广,为子学时代正式开启的标志性人物;《老子》原始面貌为五千余言本,分篇为二,上“德”下“道”,其分章、文字则皆需重新勘定。《老子》为老子亲述、关尹子整理而成。此从文献记载、老子与《老子》思想的重合现象,以及《老子》成书方式、年代等特征可证;老子思想是指老子个人对其所关注问题的思考。老子继承了春秋时期盖天说知识,以及“太一”宇宙观,发展出了独特的“道”理念。在面对社会现实时,强调“用道”——以“天道”指导“人道”,从而建构出了系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系,其最终目的是令世人法“道”行“德”,天下平和。
     春秋时期,老学即获得了极大发展。孔子为现在所知老子弟子中最早入室者,其坚守了老子早期的礼乐思想;关尹子除整理老子后半生的思想外,也传有《老子》“太一生水”注本,其发展了老子“太一”、保身、藏身等思想;文子,即文种,与阳子居、伯矩等皆是明王论老学的代表;壶丘子、亢仓子、南荣趎等则分别从“道”的独立、不显、完满等理念中,发展出“游”、“藏”老学。老莱子则接受了柔舌之理,并发展为隐士治国论,为无政府主义老学先声。
     除老子亲传弟子开创老学发展先河外,其他春秋诸子以及老子再传弟子等也为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邓析子开创“刑名”老学;伍子胥、孙子添翼“兵道”老学;范蠡为老子再传弟子,推进了老学在治国、兵道思想方面的发展;孔子弟子也为老子再传弟子,颜回、子贡、公孙尼子、子夏、曾子等对老学皆有不同的发明。
     战国前期,天下进入无霸时代,心性老学仍为主导,刑名老学则继续蓄势待发。子思老学仍遵从心性论与明王论;墨子则吸收老学基本观念,形成其“天”、“鬼”思想体系;列子为老子再传弟子,发展了“游”、“梦”老学;魏文侯庭下贤能汇聚,田子方、段干木等续守养生老学,李克、吴起则推进刑名、兵道老学发展;周太史儋则为黄帝学派老学先驱;此后,子思弟子郭店楚墓主人高尊老子,改造其书,试图建立全面儒家化的老学。
     战国中后期,梁惠王、齐威王称王,王霸理念荡然无存,诸侯彻底走上争并天下之路。一方面心性老学仍继续发展,如告子、杨朱老学即是典型代表。另一方面,刑名老学开始大放异彩,如惠施、申不害、尸子、商鞅等对老学的研习即是其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黄帝学派也应运而生,其核心内容多源于对各种老学思想的吸收转化:宋鈃、尹文子继续发展心性老学,慎到使黄帝学派帝道老学系统化,《黄帝四经》则为黄帝学派老学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刑名老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庄子在黄帝学派直接影响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老学路径,也极大地改变了老学的基本特质。在黄帝、庄子等学派老学的直接影响下,屈原接受了相关老学的修仙、治国理念,荀子则明确分野儒道,对老学进行了全面批判,并吸收转化相关思想,且具有刑名倾向;韩非子老学则是上述刑名老学洗礼下的产物,它将先秦刑名老学推向了新的高度。《吕氏春秋》对老学的研习转化,颇具杂家特点,体现了战国晚期统和派老学的最终登场。
The pre Qin Laoism mainly includes two aspects about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Laozi、 his books and his thoughts, and its academic development process formed by pre Qin philosophers'continuously studies.
     Laozi was a person of Peng Cheng in the state of Song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He once learned from Shang Rong when he was young. He had successively held the posts of Etiquette officials of Gan, the official of Zhou, the national books manager of Zhou, and finally gave lectures in Pei. He preached widely and open the Zhuzi age as the iconic character.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Laozi book had been more than5000words,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In fact, all of these chapters and text needed to be revised. The Laozi book was dictated by Laozi and finished by Guan Yin. It was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his life thoughts. Laozi inherited the early Chinese knowledge of astronomy calendar and developed the concept of DAO. In the face of social reality, he emphasized on "heaven" guidance "humanitarian", thus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of the self-cultivation, regulating the family, governing the country and even the world. Its aim was to make people imitate DAO to do something, for the world peace.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Laoism had been great developed. Confucius, who was one of his earliest disciples, stuck to his early ideology. Guan Yin also developed his "Tai Yi" theory in addition to finished his life thought. Wenzi、 Yang Ziju and Bo Ju are all the representatives of moral prince theory; Hu Qiu、 Kang Cang and Nan Rongzhu developed "wandering"、"hide" theory from his system of DAO. Lao Lai accepted his soft tongue principle, and was the herald of Anarchism school of Laoism.
     Except Laozi's disciples develop his theory, some others also preached his theory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its development. Deng Xi created the logic and law school of Laozi theory. Wu Zixu> Sunzi developed the military school of Laoism; Fan Li and Confucius' disciples were all of his disciples'disciples, they also developed his theory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warring states, the world had entered the age of no overlord, the mind school of Laoism was still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logic and law school of Laoism was gaining momentum. Zisi's study of Laozi complied with the theory of mind and the monarch. Mozi also absorbed Laozi studies'basic idea and formed the ideological system of " heaven " and "ghost". Liezi was the disciple of laozi's disciple and developed the theory of "wandering" and "dream". When Marquess Wen of Wei was in power, many people get together with him in Wei. Tian Zifang and Duan ganmu continued to keep the health school of Laoism. Li ke and Wu qi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 and law school of Laoism. Zhou Dynasty historian named Dan was the Pioneer of Huang Di school of Laoism. Since then, Zisi's disciple, who was the master of chu tomb in Guo Dian, tried to establish one Laoism of Confucianism.
     In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monarch of Wei and Qi got the title of Wang, princes completely on the road of fight for the world. On the one hand the mind school of Laoism continued to develop, such as Gao zi and Yang Zhu were the representativ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logic and law school of Laoism began to shine, such as Hui Shi, Shen Bu hai, Shizi, Shang Yang were the exampl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new time, the Huang Di School also emerged as the time required, it also absorbed into a lot of Laoism's ideas. Song Jian, Yin Wen continued to develop the mind school of Laoism; Shen Dao made the huang di school of Laoism systematize. The "Four Book of Huang Di" was the masterpiece of the Huang Di school and it had exerte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law school on Laoism. At the same time, Chuang-tzu walked out of a unique path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Huang Di school of Laoism and had greatly changed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Huang Di School and Chuang-tzu Schools directly affect Qu Yuan, he accepted the related theory of being immortal and governing. Xunzi who distinguished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critique about it. Han Fei pushed the pre-Qin Laoism to a new height. Lv Shi Chun Qiu book which turned to study the Laoism, embodied the miscellaneous school of Laoism finally appear on the stage.
引文
① 杜道坚:《玄经原旨发挥》,见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第11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714页。
    ① 玄华:《关于“新子学”几个基本问题的再思考》,《江淮论坛》2013年第5期,第104-109页。
    ② 玄华:《“新子学”:子学思维觉醒下的新哲学与系统性学术文化工程》,见方勇主编《诸子学刊》(第九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81-94页。
    ③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页。
    ①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1页。
    ② 皮锡瑞:《经学历史》,周予同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9页。
    ③ 郭齐勇、欣文:《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自觉——郭齐勇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3年第9期,第104-112页。
    ④ 李学勤:《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中华读书报》2010年8月10日。
    ①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9页。
    ② 姜广辉主编:《经学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③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72页。
    ④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95-396页。
    ⑤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9页。
    ①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94-195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68页。
    ③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51页。
    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见《三松棠全集》第2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91-298页。
    ② 胡适:《与冯友兰先生论<老子>问题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18页。
    ③ 马叙伦:《辩<老子>非战国后期之作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32页。
    ① 崔志博:《“新子学”大观——上海“‘新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光明日报》2013年5月13日15版“国学版”。
    ① 韩愈:《原道》,《韩愈集》卷11,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第145-146页。
    ② 叶适:《老子》,《习学记言序目》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09页。
    ③ 崔述:《崔东壁遗书》,顾颉刚编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70-273页
    ④ 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6页。
    ⑤ 孙次舟:《跋<古史辨>第四册并论老子之有无》,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6页。
    ⑥ 胡适:《与冯友兰先生论<老子>问题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18页。
    ⑦ 张煦:《梁任公提述<老子>时代一案判决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14-315页。
    ⑧ 黄方刚:《<老子>年代之考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79页。
    ⑨ 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49页。
    ⑩ 叶青:《从方法上评老子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23页。
    11 姚鼐:《老子章义》,清同治九年桐城吴氏重刊本,第3页。
    12 汪中:《老子考异》,见《述学补遗》(据1926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本重印),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27-29页。
    13 谭戒甫:《<史记老子传>考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16页。
    14 马叙伦:《辩<老子>非战国后期之作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27-528页。
    15 高亨:《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第35-39页。
    16 邵炳军:《老聃行状事迹汇考》,方勇主编《诸子学刊》第八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93-103页。
    17 晁说之:《老子题记》,见《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第43-44页。
    18 董思靖:《道德经集解》,据清光绪三年归安隆氏《十万卷楼丛书》刻本,序第3-4页。
    ① 严灵峰:《马王堆帛书老子试探》,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6年,第11-12页。
    ② 饶宗颐:《书<马王堆老子>写本后》,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97-298页。
    ③ 高亨、池曦朝:《试谈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载《文物》1974年第11期,第1-7页。
    ④ 张学方:《<老子>古本道德顺序试探》,《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第82-87页。
    ⑤ 邱锡昉:《<老子>在战国时可能只有一种道家传本》,载《文物》1976年第11期,第82-83页。
    ⑥ 余明光:《黄老四经与黄老思想》,哈尔滨:黑龙江人们出版社,1989年,第76-78页。
    ⑦ 张松如:《老子说解》,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引言第2-3页。
    ⑧ 邱德修:《楚帛书老子德先道后问题蠡测》,载台北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委员会编《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77年第11期,第66-71页。
    ⑨ 董思靖:《道德经集解》,据清光绪三年归安隆氏《十万卷楼丛书》刻本,序第3-4页。
    ⑩ 高亨、池曦朝:《试谈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载《文物》1974年第11期,第1-7页。
    11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序第6页。
    12 饶宗颐:《(传老子师)容成遗说钩沉——先秦老学初探》,《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五,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117页。
    13 严灵峰:《马王堆帛书老子试探》,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6年,第5页。
    14 尹振环:《帛书<老子>释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页。
    15 郑良树:《论帛书本<老子>》,见《竹简帛书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页。
    16 张松如:《老子说解》引言,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第2-3页。
    17 王力:《老子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页。
    ① 严灵峰:《老子章句新编》:重庆:文风书局,1944年,序第1-7页。
    ② 古棣、周英:《老子通·下部·老子通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5-674页。
    ③ 董京泉:《<道德经>新编及其论证》,《文史哲》2003年第1期,第13-21页。第2期,第25-32页。
    ④ 孙次舟:《跋<古史辨>第四册并论老子之有无》,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91页。
    ⑤ 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6页。
    ⑥ 罗根泽:《再论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49页。
    ⑦ 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65页。
    ⑧ 唐兰:《<老子>时代新考》,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29页。
    ⑨ 崔仁义:《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6-34页。
    ⑩ 尹振环:《帛书老子释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页。
    11 池田久知:《尚处于形成阶段的<老子>》,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学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67-181页。
    12 [美]罗浩,《郭店<老子>对文中一些方法论问题》,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04页。
    13 许抗生:《再读郭店竹简<老子>》,《中州学刊》2000年第5期,第74-79页。
    14 聂中庆:《郭店楚简<老子>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6页。
    15 程一凡:《从郭店本刊《老子》一书的形成》,《管子学刊》2004年2期,第44页。
    16 高华平:《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第93页。
    17 刘晗:《<老子>文本与道儒关系演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第156页。
    18 谭宝刚:《老子及其遗著研究——关于战国楚简<老子>、<太一生水>、<恒先>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开封:河南大学,2008年,第14页。
    19 伏俊琏、王晓娟:《<老子>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求是学刊》2008年第2期,第134-138页。
    20 侯文华:《<老子>与先秦箴体》,《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第12-16页。
    21 胡适:《与冯友兰先生论<老子>问题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第418页。
    ① 张煦:《梁任公提述<老子>时代一案判决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14-315页。
    ② 黄方刚:《<老子>年代之考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79页。
    ③ 叶青:《从方法上评老子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23页。
    ④ 吕振羽:《老聃派哲学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研局编《吕振羽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39-240页。
    ⑤ 马叙伦:《辩<老子>非战国后期之作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31页。
    ⑥ 张福庆:《读钱穆先生‘从文章的体裁和修辞上考察<老子>成书年代’的意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61-564页。
    ⑦ 张岱年:《老子哲学辨微》,《张岱年全集》第5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36页。
    ⑧ 陈师道:《理究》,见《后山集》卷22,载《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4册,《别集类·集部》第5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18页。
    ⑨ 崔述:《崔东壁遗书》,顾颉刚编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70-273页
    ⑩ 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6页。
    11孙次舟:《跋<古史辨>第四册并论老子之有无》,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982年,第91页。
    12 张寿林:《老子<道德经>出于儒后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29-330页。
    13 冯友兰:《<老子>年代问题》,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21页。
    14 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65页。
    15 钱穆:《再论<老子>成书年代》,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57页。
    16 罗根泽:《再论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54页。
    17 余光明:《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88页。
    18 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49页。
    19 陈成吒:《再论<老子>基本问题》[硕士学位论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① 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 戴美芝:《老子学考》,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6年。
    ③ 禹建春:《先秦老学传播与接受述论》[硕士学位论文],开封:河南大学,2008年。
    ④ 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先秦学术发展顺序倒置之检讨》,《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第40-48页。
    ⑤ 陈鼓应:《老子与孔子思想比较研究》,《哲学研究》1989年第8期,第30-40页。
    ⑥ 陈鼓应:《老庄新论(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7-34页。
    ⑦ 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所见关尹遗说》,见《中国哲学》编辑部、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 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专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0页。
    ① 郭沂:《试谈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及其与简本<老子>的关系》,《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4期,第33-38页。
    ② 王博:《关于<文子)的几个问题》,《哲学与文化》1996年第8期。
    ③ 魏启鹏:《文了学术探微》,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153-156页。
    ④ 马端临:《文献通考》(据1936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731-1732页。
    ⑤ 孙星衍:《问字堂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87页。
    ⑥ 李学勤:《试论八角廊简<文子>》,《文物》1996年第1期,第36-40页。
    ⑦ 李定生:《文子其人考》,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4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39-499页。
    ⑧ 马骗:《绎史》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602页。
    ⑨ 孙星衍:《问字堂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87页。
    ⑩ 钱熙祚:《文子》附校勘记,见《守山阁丛书》第152册,清光绪十五年石印本。
    11 梁启超:《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见《饮冰室合集》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1页。
    12 章太炎:《菿汉微言》,见《章氏丛书》,杭州:浙江图书馆校刊,1917年,第951页。
    13 艾力农:《<文子>其书》,《光明日报》1982年5月22日。
    14 王利器:《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10页。
    15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0-14页。
    16 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8-133页。
    ① 李学勤:《试论八角廊简<文子>》,《文物》1996年第1期,第36-40页。
    ② 王博:《关于<文子>的几个问题》,《哲学与文化》1996年第8期。
    ③ 陈丽桂:《试就今本<文子>与<淮南子>的不重袭内容推测古本<文子>的几个思想论题》,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200-231页。
    ④ 张丰乾:《竹简<文子>探微》[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⑤ 葛刚岩:《<文子>成书及其思想》[博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⑥ 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71-72页。
    ⑦ 黄方刚:《老子年代之考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53-382页。
    ⑧ 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先秦学术发展顺序倒置之检讨》,《哲学研究》第1988年第9期,第40-48页。
    ⑨ 孙星衍:《问字堂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87页。
    ⑩ 谭戒甫:《史记·老子传考正》,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18页。
    11 钱穆:《老子杂辨》,见《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133-1162页。
    12 李零:《老李子和老莱子》,《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2期,第41-55页。
    13 喻几凡:《老莱子即老子——老子考辨之三》,《求索》2009年第5期,第209-212页。
    ① 马总:《意林》,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7-18页。
    ② 高似孙:《子略》,顾颉刚校,北京:朴社,1933年,第68-69页。
    ③ 范浚:《香溪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3页。
    ④ 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见《二十五史补编》(第1416页),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第30页。
    ⑤ 王尧臣等:《崇文总目》,程东垣等辑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40页。
    ⑥ 永培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19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65-66页。
    ⑦ 严可均,《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85页
    ⑧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2页。
    ⑨ 王启湘:《邓析子校诠》,见《周秦名家三子校诠》,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序第3页。
    ⑩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14页。
    11 董英哲、刘长青:《<邓析书录>作者考辨》,《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第34-37页。
    12 孙次舟:《邓析子伪书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16页。
    13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06-207页。
    14 张心澂:《伪书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784-785页。
    15 马叙伦:《邓析子校录》,见《天马山房丛著》,马叙伦自刻本,1935年,第28页。
    16 罗根泽:《<邓析子>探源》,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97-206页。
    17 张心澂:《伪书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797-801页。
    18 齐思和:《孙子兵法著作时代考》,《燕京学报》1939年,总第26期。
    19 杨善群:《孙武生平事迹考》,见曾光军编《<孙子>新论集粹》,长征出版社,1992年,第443-453页。
    20 李零:《<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45-401页。
    21 褚良才:《兵圣孙武子乃齐将田开》,《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第17-22页。
    22 何炳棣:《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2年版。
    ① 尹振环:《<老子>从<孙子兵法>中借鉴了什么——也谈<孙子兵法>早于<老子>》,《学术月刊》2004年第11期,第80-86页。
    ②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33页。
    ③ 王叔岷:《列仙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8页。
    ④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30页。
    ⑤ 王博:《范蠡及其天道观》,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6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86-101页。
    ⑥ 孙以楷:《范蠡徐人考》,《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48-49页。
    ⑦ 薛应旃:《浙江通志》(据明嘉靖四十年刻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1081页。
    ⑧ 饶恒久:《范蠡生平考论》,《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6期,第135-143页。
    ⑨ 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6页。
    ⑩ 孙次舟:《跋<古史辨>第四册并论老子之有无》,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第78页。
    ① 日知:《墨子不知老子——《太平御览》卷三二二“墨子曰”引书有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第4期,第4-5页。
    ② 王克奇:《墨子与孔子、老子、韩非关系论》,《孔子研究》1997年第3期,第92-99页。
    ③ 高亨、池曦朝《试谈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文物》1974年第11期,第1-7页。
    ④ 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先秦学术发展顺序倒置之检讨》,《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第40-48页。
    ⑤ 高似孙:《子略》,顾颉刚校,北京:朴社,1933年,第57-58页。
    ⑥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78页。
    ⑦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87页。
    ⑧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88页。
    ⑨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96页。
    ⑩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99页。
    11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10页。
    12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93页。
    13 岑仲勉:《列子非晋人伪作》,《东方杂志》1943年,总第44卷1号。
    14 严灵峰:《列子辩诬及其中心思想》,台北:时报文化事业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
    15 许抗生:《<列子>考辨》,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44-358页。
    16 陈鼓应《论<老子>晚出说在考证方法上常见的谬误——兼论<列子>非伪书》,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4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16-417页。
    17 马达:《<列子>真伪考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① 姜广辉:《荆门郭店1号墓墓主是谁》,见《中国哲学》编辑部、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专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97-399页。
    ② 李裕民:《郭店楚墓年代与墓主新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23-27页。
    ③ 高正:《屈原与郭店墓主的关系》,《光明日报》1999年7月2日。
    ④ 范毓周:《荆门郭店楚墓墓主当为环渊说》,《人民政协报》1998年12月26日。
    ⑤ 高华平:《环渊新考——兼论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及该墓墓主的身份》,《文学遗产》2012年第5期.第32-41页。
    ⑥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14页。
    ⑦ 陆建华:《告子辨析》,《孔子研究》2008年第2期,第40-47页。
    ⑧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31页。
    ①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14页。
    ② 梁启超:《墨子年代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48-252页。
    ③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09-214页。
    ④ 郭沫若:《名辩思潮的批判》,见《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60-321页。
    ⑤ 庞朴:《告子小探》,《庞朴文集》第1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0页。
    ⑥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31-732页。
    ⑦ 郭沫若:《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见《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56-191页。
    ⑧ 庞朴:《告子小探》,《庞朴文集》第1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0页
    ⑨ 陆建华:《告子哲学的儒家归属》,《文化中国》(加拿大)2003年第3期。
    ⑩ 郑于宾:《杨朱传略》,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61-568页。
    1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见《三松棠全集》第2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69-377页。
    12 唐钺:《杨朱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40-553页。
    13 严复:《<庄子>评语》,见王拭主编《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125页。
    14 蔡元培:《杨朱即庄周说》,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39页。
    15 冯韶:《杨朱考》,《学术月刊》1980年第11期,第51-55页。
    16 陈此生:《杨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23页。
    17 高亨:《杨朱学派》,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78页。
    18 詹剑锋:《杨朱非道家论》,见《中国哲学》编辑部编《中国哲学》第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第58-65页。
    ① 韩愈:《原道》,见《韩愈集》,严昌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第145-146页。
    ② 叶适:《老子》,见《习学记言序目》,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09页。
    ③ 崔述:《洙洒考信录》,见《崔东壁遗书》,顾颉刚编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70-273页
    ④ 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6页。
    ① 孙次舟:《跋<古史辨>第四册并论老子之有无》,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6页。
    ② 韩愈:《原道》,见《韩愈集》,严昌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第145-146页。
    ③ 叶适:《老子》,见《习学记言序目》,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09页。
    ④ 崔述:《洙泗考信录》,见《崔东壁遗书》,顾颉刚编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70-273页
    ① 崔述:《洙泅考信录》,见《崔东壁遗书》,顾颉刚编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70-273页。
    ② 孙次舟:《跋<古史辨>第四册并论老子之有无》,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6页。
    ③ 张季同:《关于<老子>年代的一假定·附识》,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第444-445页。
    ① 崔述:《洙泗考信录》,见《崔东壁遗书》,顾颉刚编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70-273页。
    ② 崔述:《洙泗考信录》,见《崔东壁遗书》,顾颉刚编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70-273页。
    ③ 张寿林:《老子<道德经>出于儒后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30-332页。
    ④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1页。
    ⑤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831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51页。
    ② 姚鼐:《老子章义》,清同治九年桐城吴氏重刊本,第3页。
    ③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2页。
    ④ 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5页。
    ⑤ 陈立:《白虎通疏证》,吴则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255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3页。
    ① 梁晓景:《孔子入周问礼及相关问题》,见洛阳市历史学会等编《河洛文化论丛》第1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19页。
    ① 黄方刚:《<老子>年代之考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80-381页。
    ② 陈师道:《理究》,见《后山集》卷22,载《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4册,《别集类.集部》第5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18页。
    ③ 崔述:《洙泗考信录》,见《崔东壁遗书》,顾颉刚编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70-273页
    ① 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6页。
    ② 孙次舟:《跋<古史辨>第四册并论老子之有无》,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6页。
    ③ 孙次舟:《跋<古史辨>第四册并论老子之有无》,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8页。
    ④ 孙次舟:《跋<古史辨>第四册并论老子之有无》,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9页。
    ⑤ 孙次舟:《跋<古史辨>第四册并论老子之有无》,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第100页。
    ① 张煦:《梁任公提述<老子>时代一案判决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14-315页。
    ② 黄方刚:《<老子>年代之考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79页。
    ① 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49页。
    ② 叶青:《从方法上评老子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23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56-457页。
    ② 孙次舟:《跋<古史辨>第四册并论老子之有无》,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8页。
    ① 黄方刚:《<老子>年代之考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79页。
    ② 叶青:《从方法上评老子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23页。
    ① 孙次舟:《跋<古史辨>第四册并论老子之有无》,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92-93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72页。
    ② 孙次舟:《跋<古史辨>第四册并论老子之有无》,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982年,第83页。
    ① 谭戒甫:《<史记老子传>考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16页。
    ② 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5-307页。
    ③ 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5页。
    ① 范晔:《后汉书》,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07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1页。
    ③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650页。
    ④ 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七略佚文》,邓骏捷校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2页。
    ⑤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45页。
    ①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29页。
    ② 石光瑛:《新序校释》,陈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42页。
    ③ 王叔岷:《列仙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序第18-19页。
    ④ 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663页。
    ⑤ 洪适:《老子铭》,见严可均《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33页
    ①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53页。
    ② 应劭:《风俗通义校注》,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30页。
    ③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1页。
    ④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24页。
    ⑤ 李昉等编:《太平御览》(据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663页。
    ⑥ 姚鼐:《老子章义》,清同治九年桐城吴氏重刊本,第3页。
    ⑦ 邵炳军:《老聃行状事迹汇考》,方勇主编《诸子学刊》第八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93-103页。
    ⑧ 胡适:《老子传略》,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3-305页。
    ⑨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4页。
    ⑩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37页。
    ① 高亨:《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第35-39页。
    ② 高亨:《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第35-39页。
    ③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1页。
    ① 孔颖达:《礼记正义》,龚抗云整理、王文锦审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88页。
    ② 陆德明:《经典释文》,黄焯断句,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页。
    ③ 陆德明:《经典释文》,黄焯断句,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6页。
    ④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4页。
    ⑤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35页。
    ① 蔡邕:《蔡邕集编年校注》,邓安生编校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04-105页。
    ① 谭戒甫:《二老研究》,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88页。
    ② 范晔:《后汉书》,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07页。
    ③ 范哗:《后汉书》,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09页。
    ④ 蔡邕:《蔡邕集编年校注》,邓安生编校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04-105页。
    ①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53页。
    ②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53页。
    ③ 洪适:《老子铭》,见严可均《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33-634页
    ① 李昉等编:《太平御览》(据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663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1页。
    ③ 胡守为:《神仙传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页。
    ①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3页。
    ③ 汪中:《老子考异》,见《述学补遗》(据1926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本重印),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27-29页。
    ④ 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6页。
    ⑤ 张煦:《梁任公提述<老子>时代一案判决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13页。
    ① 胡适:《与冯友兰先生论<老子>问题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19页。
    ② 马叙伦:《辩<老子>非战国后期之作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27-528页。
    ③ 马叙伦:《辩<老子>非战国后期之作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29页。
    ① 高亨:《<史记老子传>笺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73页。
    ② 罗根泽:《再论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49页。
    ①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23页
    ②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746页。
    ③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页。
    ④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23页。
    ⑤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63页。
    ①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43页。
    ②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44页。
    ③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23页
    ④ 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见《道藏》第16册(据明正统十年刻本影印),上海:涵芬楼书馆,1926年,第785页。
    ⑤ 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见《中华道藏》(第15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619页。
    ① 王叔岷:《列仙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页。
    ②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78页。
    ③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50页。
    ①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45-546页。
    ② 阎若璩:《四书释地续》,清学海堂刻《清经解》本,第31页。
    ③ 高亨:《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第35-39页。
    ④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29页。
    ①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24页。
    ②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47页。
    ③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49页。
    ④ 孔鲋:《孔丛子》,王钧林、周海生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5页。
    ⑤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34-1335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34-1435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16页。
    ②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92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64页。
    ④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99页。
    ①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71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2页。
    ①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58-259页。
    ②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20页。
    ③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42页。
    ④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72页。
    ⑤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42页。
    ①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71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40页。
    ③ 汪中:《老子考异》,见《述学补遗》(据1926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本重印),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27-29页。
    ④ 高亨:《<史记·老子传>笺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41-473页。
    ① 汪中:《老子考异》,见《述学补遗》(据1926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本重印),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27-29页。
    ① 李防等编:《太平御览》,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056-4057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16页。
    ③ 李防等编:《太平御览》(据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903页。
    ④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39-240页。
    ⑤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61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36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83页。
    ①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45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43页。
    ①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74页。
    ②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29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65-366页。
    ④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67-168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43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9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2页。
    ① 韩愈:《原道》,《韩愈集》卷11,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第145-146页。
    ② 叶适:《老子》,《习学记言序目》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09页。
    ③ 汪中:《老子考异》,见《述学补遗》(据1926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本重印),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27-29页。
    ④ 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6页。
    ⑤ 罗根泽:《再论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49页。
    ⑥ 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65页。
    ⑦ 唐兰:《<老子>时代新考》,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29页。
    ⑧ 郭沫若:《老聃关尹环渊》,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36页。
    ⑨ [美]罗浩,《郭店<老子>对文中一些方法论问题》,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04页。
    ⑩ 许抗生:《再读郭店竹简<老子>》,《中州学刊》2000年第5期,第74-79页。
    11 崔仁义:《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6-34页。
    12 尹振环:《帛书老子释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页。
    13 池田久知:《尚处于形成阶段的<老子>》,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学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67-181页。
    14 高华平:《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第93页。
    15 孙次舟:《跋<古史辨>第四册并论老子之有无》,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91页。
    ① 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7页。
    ②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24页。
    ③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45-546页。
    ④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47页。
    ⑤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49页。
    ① 罗根泽:《再论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47-648页。
    ② 汪中:《老子考异》,见《述学补遗》(据1926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本重印),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27-29页。
    ① 叶适:《老子》,《习学记言序目》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09页。
    ② 崔述:《崔东壁遗书》,顾颉刚编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70-273页
    ③ 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6页。
    ① 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48页。
    ② 朱熹:《朱子语类》卷125,见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出版社,2002年,第3912页。
    ① 张煦:《梁任公提述<老子>时代一案判决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15页。
    ② 胡适:《与冯友兰先生论<老子>问题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19页。
    ③ 冯友兰《<老子>年代问题》云:“关于第三条,老子主张不争,主张柔道,虽可说他是拘谨的人,但主张绝圣智,废仁义的人却又不像是拘谨的。”见《古史辨》第4册,第421页。
    ① 张法:《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文艺理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62页。张法所谓的作品、文本二者的概念与本文不同,他认为作品是独立、封闭的,文本是虚实结合体,而虚的部分有待读者填充,以使文本成为‘作品’。
    ② 陈成吒:《再论<老子>基本问题》[硕士学位论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③ 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4页。
    ① 在这里,后结构主义也是承认字词虽然直接指向概念,但是能指涉客观事物的。
    ② 张法:《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文艺理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111页。
    ③ 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8页。
    ① 张法:《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文艺理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16-17页。
    ① [法]列维-施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8页。
    ① [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16页。
    ② 傅修延:《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41页。
    ① [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28页。
    ② 张法:《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文艺理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15-16页。
    ③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4月,第491-499页。
    ① [英]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245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1页。
    ②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02页。
    ③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0页。
    ④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43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49页
    ② 徐復:《广雅诂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10页。
    ③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2页。
    ④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4页。
    ⑤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50页。
    ⑥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下篇第3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54页。
    ②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下篇第4页。
    ③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55页。
    ④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13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57页。
    ②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下篇第5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63页。
    ②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63页。
    ③ 王弼: 《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下篇第6页。
    ① 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1月,第168页。
    ②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64页
    ③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下篇第7页。
    ④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79页。
    ⑤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79页。
    ⑥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66页。
    ①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5页。
    ① 于省吾:《老子新证》,见《双剑移诸子新证》,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551-588页。
    ②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下篇第8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61页。
    ① 蒋锡昌:《老子校诂》(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第280页。
    ②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3-34页。
    ①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5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66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50页。
    ①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43页。
    ② 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84页。
    ① 蒋锡昌:《老子校诂》(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第295页
    ②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66页。
    ③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82页。
    ① 颜世铉:《郭店楚简散论(一)》,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0页。
    ② 马叙伦:《老子校诂》,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434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88-189页。
    ① 房玄龄等撰:《晋书》(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235页。
    ② 无名氏:《国语》,韦昭注、明洁辑评、金良年导读、梁谷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87页。
    ③ 无名氏:《国语》,韦昭注、明洁辑评、金良年导读、梁谷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4页。
    ④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90页
    ⑤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下篇第14页。
    ⑥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64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69-671页。
    ① 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43页。
    ②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6页。
    ①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下篇第17页。
    ② 杨雄:《轩辕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郭璞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31页。
    ① 王念孙:《广雅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0页。
    ②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96页。
    ③ 范宁、杨士勋:《春秋谷梁传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29页。
    ④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53页。
    ⑤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53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54页。
    ② 王先慎解:《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55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95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20页。
    ②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21页。
    ①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13-114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31页。
    ②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下篇第25页。
    ③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31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97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68页。
    ②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0页。
    ③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1页。
    ④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1-61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09-310页。
    ②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下篇第29页。
    ① 王先慎解: 《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60页。
    ① 郭璞、邢昺:《尔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4页。
    ② 王先慎解:《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45页。
    ①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下篇第32页。
    ②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下篇第32页。
    ③ 无名氏:《国语》,韦昭注、明洁辑评、金良年导读、梁谷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3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34-635页。
    ① 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41页。
    ②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4页。
    ③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60页。
    ①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下篇第32页。
    ② 俞樾:《老子平议》,见《诸子平议》,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161页。
    ③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52页。
    ④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03页。
    ⑤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下篇第42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66页。
    ②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03页。
    ③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632页。
    ④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52页。
    ⑤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见《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撰,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60页。
    ⑥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04页。
    ⑦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下篇第42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62页。
    ②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52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52页。
    ②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68页。
    ③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96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71页。
    ② 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50页。
    ③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1页。
    ④ 吕不韦:《吕氏春秋》,高诱注,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169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75页。
    ②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下篇第36页。
    ① 庞朴,《郢燕书说——郭店楚简中山三器心旁文字试说》,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7页。
    ①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93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90页。
    ②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90页。
    ①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10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97页。
    ②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下篇第41页。
    ③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98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05-1406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348页。
    ③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214-217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01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94页。
    ③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李解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279-280页。前人或疑《蔡仲之命》为伪作,故取《左传》,而不直引《尚书·蔡仲之命》。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6-149页。
    ②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页。
    ③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上篇第1页。
    ④ 吴澄:《道德真经注》,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页。
    ⑤ 沈善增,《还吾老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
    ⑥ 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页。
    ⑦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8-149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页。
    ②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页。
    ③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上篇第1页。
    ④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上篇第]页。
    ⑤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14页。
    ① 张鲁:《老子道德经》敦煌五千文本,《中华道藏》第9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28页。
    ②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上篇第1页。
    ③ 蒋锡昌:《老子校诂》(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9月,第9页。
    ④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35页。
    ① 苏宝荣:《<说文解字>今注》,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3页。
    ②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页。
    ③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上篇第2页。
    ④ 高亨:《重订老子正诂》,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5月,第3页。
    ⑤ 张松如:《老子校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页。
    ②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上篇第2页。
    ①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上篇第2页。
    ① 成玄英:《老子道德经义疏》,《中华道藏》第9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236页。
    ②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34页。
    ③ 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9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1页。
    ②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35-239页。
    ③ 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6-17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4-15页。
    ②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上篇第5页。
    ③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56页。
    ④ 徐後:《广雅诂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79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5页。
    ②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上篇第5页。
    ③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600页
    ⑤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66页。
    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76页。
    ② 孙诒让:《墨子间诂》,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555页。
    ③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68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1页。
    ② 高亨:《老子正诂》,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6页。
    ③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上篇第6页。
    ④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50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1页。
    ② 高亨:《老子正诂》,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6页。
    ③ 司马光:《道德真经论》,见《中华道藏》第10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354页。
    ④ 严复:《<老子>评语》,见王栻主编《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77页。
    ⑤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上篇第6页。
    ⑥ 高亨:《老子正诂》,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8年,第17页。
    ⑦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48页。
    ⑧ 王念孙:《广雅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6页。
    ⑨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35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5页。
    ②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37页。
    ③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8页。
    ④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75页。
    ⑤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9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49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92页。
    ①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北京:文物出版社,]976年,第21页。
    ②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05页。
    ① 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16-217页。
    ②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07页。
    ③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5页。
    ④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21页。
    ⑤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5页。
    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40页
    ②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67页。
    ③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76-277页。
    ④ 此句简本如此。帛书甲本作:“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帛书乙本作“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浴王。”传本也多同乙本。察之,简本与帛书传本间最大的不同就是简本作“以其能为百浴下”,而帛书作“以其善下之也”。但从整个章节的其它文字看,帛书等多改动,且简本佳,故此处从简本;前人注解,或将“王”字与“往”联系,其实无关痛痒。往,下文有解,此处“王”,不必用“往”来解。王,天下之大者也。所谓国中四大也。句意: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中的至大者,就是因为它能处在百川的下流,因此能成为百川中的至大者。
    ① 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1页。
    ②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3页。
    ③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14页。
    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01页。
    ②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3页。
    ③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31页。
    ①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85-286页。
    ②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31页。
    ③ 贾谊:《吊屈原赋》,见朱熹《楚辞集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第147页。
    ④ 贾谊:《服赋》,见朱熹《楚辞集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第149页。
    ⑤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见《曹操集》,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0页。
    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7页。
    ②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45页。
    ③ 贾谊;《贾谊新书译注》,于智荣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37页。
    ④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993年,第57页。
    ⑤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7页。
    ⑥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29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9页。
    ②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上篇第14页。
    ③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0页。
    ④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63页。
    ⑤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上篇第14页。
    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68页。
    ②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上篇第16页。
    ③ 蒋锡昌:《老子校诂》(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第108页。
    ⑤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10页。
    ①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11页。
    ②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76页。
    ①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上篇第18页。
    ②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12页。
    ③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79页。
    ④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17页。
    ①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18页。
    ② 徐復:《广雅诂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8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74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48页。
    ②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21页。
    ③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82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86页。
    ①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32页。
    ①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37-338页。
    ①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43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01页。
    ②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上篇第24-25页。
    ③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46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43页。
    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2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51页。
    ③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06页。
    ④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55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58页。
    ① 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93页。
    ②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70页。
    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80页。
    ①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52页。
    ① 徐後:《广雅诂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38页。
    ②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202页。
    ③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15页。
    ④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上篇第30页。
    ⑤ 吕不韦:《吕氏春秋》,高诱注,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253页。
    ⑥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82页。
    ① 徐後:《广雅诂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63页。
    ②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李解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01页。
    ③ 班固:《汉书》(第12册),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209页。
    ④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上篇第32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19页。
    ②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21页。
    ③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上篇第32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21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27页。
    ①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99页。
    ②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上篇第33页。
    ①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上篇第35页。
    ②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96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童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36页
    ② 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北京文求堂,1939年,上篇第35页
    ③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66页。
    ④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116页。
    ⑤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87页。
    ⑥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88页。
    ⑦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91-192页。
    ①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66页。
    ② 河上公: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39页。
    ③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89-192页。
    ④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李解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90页。
    ⑤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52-153页。
    ①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92页。
    ①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19页。
    ②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21页。
    ③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24页。
    ④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25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44页。
    ②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44页。
    ①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1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2页。
    ② 谢守灏:《混元圣纪》,见《中华道藏》第46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③ 晁说之:《老子题记》,见《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第43-44页。
    ④ 董思靖:《道德经集解》,据清光绪三年归安隆氏《十万卷楼丛书》刻本,序第3-4页。
    ⑤ 严灵峰:《马王堆帛书老子试探》,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6年,第11-12页。
    ⑥ 饶宗颐:《书<马王堆老子>写本后》,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97-298页。
    ① 高亨、池曦朝:《试谈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载《文物》1974年第11期,第1-7页。
    ② 张学方:《<老子>古本道德顺序试探》,《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第82-87页。
    ③ 邱锡昉:《<老子>在战国时可能只有一种道家传本》,《文物》1976年第11期,第82-83页。
    ④ 余明光:《黄老四经与黄老思想》,哈尔滨:黑龙江人们出版社,1989年,第76-78页。
    ⑤ 张松如:《老子说解》引言,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第2-3页。
    ⑥ 邱德修:《楚帛书老子德先道后问题蠡测》,载台北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委员会编《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77年第11期,第66-71页。
    ① 尹振环:《<老子>篇名篇次考辨——三论帛书<老子>》,《文献》1997年第3期,第190-203页。
    ① 李防等编:《太平御览》(据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315页。
    ② 皇甫谧:《高士传》,见《四部备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5页。
    ③ 范哗:《后汉书》,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67页。
    ④ 李防等编:《太平御览》(据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294页。
    ⑤ 李防等编:《太平御览》(据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972页。
    ① 李昉等编:《太平御览》(据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323页。
    ② 李昉等编:《太平御览》(据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321页。
    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94-95页。
    ① 谢守灏:《混元圣纪》,见《中华道藏》第46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② 董思靖:《道德经集解》,据清光绪三年归安陆氏《十万卷楼丛书》刻本,序第3-4页。
    ③ 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七略佚文》,邓骏捷校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2页。
    ①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88页
    ① 陆德明:《经典释文》,黄焯断句,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6-359页。
    ② 晁说之题记:见《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第43-44页。
    ③ 熊克题跋:见《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年,第44页。
    ④ 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大旨》,见《中华道藏》第12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268页。
    ⑤ 董思靖:《道德经集解》,据清光绪三年归安陆氏《十万卷楼丛书》刻本.序第3-4页。
    ⑥ 王葆玹:《正始玄学》,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第229页。
    ① 房玄龄等撰:《晋书》(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00页。
    ② 董思靖:《道德经集解》,据清光绪三年归安陆氏《十万卷楼丛书》刻本,序第4页。
    ① 董思靖:《道德经集解》,据清光绪三年归安隆氏《十万卷楼丛书》刻本,序第4页。
    ① 高亨、池曦朝:《试谈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载《文物》1974年第11期,第1-7页。
    ②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序第6页。
    ③ 饶宗颐:《(传老子师)容成遗说钩沉——先秦老学初探》,《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五,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117页。
    ④ 严灵峰:《马王堆帛书老子试探》,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6年,第5页。
    ⑤ 尹振环:《帛书<老子>释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页。
    ⑥ 郑良树:《论帛书本<老子>》,见《竹简帛书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页。
    ⑦ 张松如:《老子说解》,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引言第2-3页。
    ① 谢守灏:《混元圣纪》,见《中华道藏》第46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② 谢守灏:《混元圣纪》,见《中华道藏》第46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③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2-13页。
    ①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4-15页。
    ② 谢守灏:《混元圣纪》,见《中华道藏》第46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③ 李约:《道德真经新注》,见《中华道藏》第9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483-500页
    ④ 吴澄:《道德真经注》,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6页。
    ⑤ 姚鼐:《老子章义》,清同治九年桐城吴氏重刊本,第1页。
    ① 魏源:《老子本义》,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页。
    ② 王力:《老子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页。
    ③ 严灵峰:《老子章句新编》:重庆:文风书局,1944年,序第1-7页。
    ④ 王梓:《关于<老子分章问题>之管见》,《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第86页。
    ⑤ 古棣、周英:《老子通·下部·老子通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5-674页。
    ⑥ 董京泉:《<道德经>新编及其论证》,《文史哲》2003年第1期,第13-21页。第2期,第25-32页。
    ① 孙次舟:《跋<古史辨>第四册并论老子之有无》,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91页。
    ② 韩愈:《原道》,《韩愈集》卷11,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第145-146页。
    ③ 叶适:《老子》,《习学记言序目》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09页。
    ④ 汪中:《老子考异》,见《述学补遗》(据1926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本重印),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27-29页。
    ⑤ 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6页。
    ⑥ 罗根泽:《再论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49页。
    ⑦ 崔述:《崔东壁遗书》,顾颉刚编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第270-273页。
    ⑧ 素痴:《<老子>的年代问题》,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16页。
    ⑨ 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65页。
    ⑩ 唐兰:《<老子>时代新考》,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29页。
    11 郭沫若:《老聃关尹环渊》,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36页。
    12 [美]罗浩,《郭店<老子>对文中一些方法论问题》,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04页。
    13 许抗生:《再读郭店竹简<老子>》,《中州学刊》2000年第5期,第74-79页。
    14 聂中庆:《郭店楚简<老子>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6页。
    15 刘静:《<老子>成书前后文本与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7年,第3页。
    ① 林雄洲:《楚简本与帛书本、传世本<老子>的文本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第45页。
    ② 谭宝刚:《老子及其遗著研究——关于战国楚简<老子>、<太一生水>、<恒先>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开封:河南大学,2008年,第14页。
    ③ 素痴:《<老子>的年代问题》,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16页。
    ④ 高亨、池曦朝:《试谈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文物》1974年第11期,第1-7页。
    ⑤ 邱锡昉:《<老子>在战国时可能只有一种道家传本》,《文物》1976年第11期,第82-83页。
    ⑥ 邱德修:《楚帛书老子德先道后问题蠡测》,台北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委员会编《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77年第10卷第11期,第66-71页。
    ⑦ 程一凡:《从郭店本刊《老子》一书的形成》,《管子学刊》2004年2期,第44页。
    ⑧ 高华平:《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第93页。
    ⑨ 侯文华:《<老子>与先秦箴体》,《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第12-16页。
    ⑩ 刘晗:《<老子>文本与道儒关系演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第156页。
    11 崔仁义:《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6-34页。
    12 尹振环:《帛书老子释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页。
    13 池田久知:《尚处于形成阶段的<老子>》,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学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67-181页。
    ① 郭沂:《楚简<老子>与老子公案——兼及先秦哲学若干问题》,见《中国哲学》编辑部、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专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19页。后来其观点有所修改,但依然认为存有此可能:“郭店《老子》是当时《老子》的一部分还是全本?我过去的看法是,这是一个完整的传本,现在看来,这只是一种可能性。”(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14页。)
    ② 何新:《何新考古新论:圣与雄》,北京:金城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③ 伏俊琏、王晓娟:《<老子>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求是学刊》2008年第2期,第134-138页。
    ① 孙次舟,《跋<古史辨>第四册并论老子之有无》,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00页。
    ② 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85页。
    ① 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65-467页。
    ② 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67页。
    ③ 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77页。
    ① 胡适:《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03页。
    ② 胡适:《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03页。
    ③ 胡适:《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08页。
    ① 林雄洲:《楚简本与帛书本、传世本<老子>的文本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第51页。
    ① 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86页。
    ① 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71页。
    ② 李存山:《从郭店楚简看早期道儒关系》,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425页。
    ③ 叶青:《从方法上评老子考》,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36页。
    ① 张季同:《关于<老子>年代的一假定》,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27页。
    ① 胡适:《与冯友兰先生论<老子>问题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18页。
    ② 张煦:《梁任公提述<老子>时代一案判决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14-315页。
    ③ 黄方刚:《<老子>年代之考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79页。
    ④ 叶青:《从方法上评老子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23页。
    ⑤ 吕振羽:《老聃派哲学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研局《吕振羽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39-240页。
    ⑥ 马叙伦:《辩<老子>非战国后期之作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31页。
    ⑦ 张福庆:《读钱穆先生‘从文章的体裁和修辞上考察<老子>成书年代’的意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61-564页。
    ⑧ 张岱年:《老子哲学辨微》,《张岱年全集》第5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6页。
    ⑨ 首先明确怀疑“老聃”为孔子师说法的是唐朝韩愈。其动机是排佛斥老以尊儒,显然在主观上是出于社会意识形态变革的需要。
    ⑩ 陈师道:《理究》,见《后山集》卷22,载《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4册,《别集类·集部》第5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18页。
    11 崔述:《崔东壁遗书》,顾颉刚编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70-273页
    12 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6页。
    13 孙次舟:《跋<古史辨>第四册并论老子之有无》,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91页。
    14 张寿林:《老子<道德经>出于儒后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29-330页。
    15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见《三松棠全集》第2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00页。
    16 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86页。
    17 钱穆:《再论<老子>成书年代》,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57页。
    18 罗根泽:《再论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54页。
    19 余光明:《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88页。
    20 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 349页。
    ① 冯友兰:《<老子>年代问题》,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21页。
    ② 胡适:《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87-388页。
    ③ 胡适:《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88页。
    ④ 胡适:《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14页。
    ① 张寿林:《老子<道德经>出于儒后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27页。
    ② 张寿林:《老子<道德经>出于儒后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29-330页。
    ③ 叶青:《从方法上评老子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24页。
    ① 冯友兰:《<老子>年代问题》,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21页。
    ② 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65页。
    ① 钱穆:《再论<老子>成书年代》,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57页。
    ② 唐兰:《<老子>时代新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07页。
    ③ 胡适:《与冯友兰先生论<老子>问题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19页。
    ④ 胡适:《与冯友兰先生论<老子>问题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18页。
    ⑤ 胡适:《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97-398页。
    ⑥ 胡适:《与冯友兰先生论<老子>问题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18页。
    ① 马叙伦:《辩<老子>非战国后期之作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32页。
    ② 张福庆:《读钱穆先生‘从文章的体裁和修辞上考察<老子>成书年代’的意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61-564页。
    ①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831页。
    ② 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52页。
    ③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0页。
    ④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18页。
    ①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18页。
    ②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09页。
    ③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477页。
    ④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99页。
    ⑤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18页。
    ⑥ 石光瑛:《新序校释》,陈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869页。
    ⑦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23页。
    ⑧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98页。
    ⑨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78-279页。
    ① 《周易》经文,包含了二字句式、四字句式。这体现出《易经》卦文的整理是在继承上古的,然后又是在周初作的。二字句继承与上古,而四字句在当下梳理而成。是新融合。是一个特定阶段的事物。而《诗经》则完全是周初到春秋中期的事物,再加上诗歌对齐的要求,也就是四字句。
    ① 崔述:《崔东壁遗书》,顾颉刚编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70-273页
    ② 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6页。
    ③ 张煦:《梁任公提述<老子>时代一案判决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15页。
    ① 罗兰·巴尔特:《写作零度》,见《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64-65页。
    ② 朱熹:《诗集传》,赵长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91-293页。
    ① 朱熹:《诗集传》,赵长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76-178页。
    ② 朱熹:《诗集传》,赵长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75-176页。
    ③ 朱熹:《诗集传》,赵长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99-200页。
    ④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492页。
    ① 罗根泽:《再论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53页。
    ① 罗根泽:《再论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54页。
    ① 胡厚宣:《再论殷代农作施肥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期,104-107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0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32页。
    ④ 余光明:《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88页。
    ⑤ 李水海:《“三十辐同一毂”·车制·<老子>成书时代》,《江南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25页。
    ① 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7页。
    ② 张煦:《梁任公提述<老子>时代一案判决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15页。
    ③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30页。
    ④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207页。
    ⑤ 钱穆:《再论<老子>成书年代》,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36页。
    ① 钱穆:《再论<老子>成书年代》,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34页。
    ② 罗根泽:《再论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51页。
    ③ 钱穆:《再论<老子>成书年代》,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35页。
    ① 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7页。
    ② 唐兰:《<老子>时代新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06页。
    ③ 钱穆:《再论<老子>成书年代》,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35-537页。
    ④ 张煦:《梁任公提述<老子>时代一案判决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16-317页。
    ⑤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79页。
    ⑥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79-281页。
    ①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87-288页。
    ②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94-295页。
    ③ 朱熹:《诗集传》,赵长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100页。
    ① 罗根泽:《再论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52-653页。
    ① 吕振羽:《老聃派哲学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研局编《吕振羽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39-240页。
    ① 张煦:《梁任公提述<老子>时代一案判决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14-315页。
    ① 孙次舟:《跋<古史辨>第四册并论老子之有无》,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982年,第91-93页。
    ① 叶青:《从方法上评老子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23
    ① 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7页。
    ② 唐兰:《<老子>时代新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06页。
    ③ 张煦:《梁任公提述<老子>时代一案判决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16-317页。
    ① 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见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66页。
    ② 钱穆:《关于<老子>成书年代之一种考察》,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84页。
    ① 胡适:《与钱穆先生论老子问题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11-413页。
    ② 胡适:《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92页。
    ③ 叶青:《从方法上评老子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23页。
    ① 钱穆:《关于<老子>成书年代之一种考察》,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84页。
    ② 钱穆:《关于<老子>成书年代之一种考察》,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85页。
    ③ 钱穆:《再论<老子>成书年代》,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42页。
    ④ 钱穆:《关于<老子>成书年代之一种考察》,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第386-411页。
    ① 钱穆:《再论<老子>成书年代》,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52页。
    ②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57-259页。
    ① 胡适:《与钱穆先生论老子问题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11-413页。
    ① 胡适:《与钱穆先生论老子问题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11-413页。
    ②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三松棠全集》第2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00页。
    ③ 胡适:《与冯友兰先生论<老子>问题书》,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18页。
    ① 马叙伦:《辩<老子>非战国后期之作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32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27页。
    ③ 钱穆:《再论<老子>成书年代》,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57页。
    ① 叶青:《从方法上评老子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24页。
    ① 罗根泽:《附跋》,跋张季同《关于<老子>年代的一假定》,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47页。
    ①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621-623页。
    ②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23页。
    ①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第438页。
    ②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第308页。
    ③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第408页。
    ④ 袁珂:《山海经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第463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页。
    ②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36页。
    ③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34页。
    ④ 湖北文物考古所、北京大学中文系:《望山楚简》,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73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2页。
    ②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页。
    ③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6页。
    ④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2页。
    ⑤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页。
    ①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5-56页。
    ② 无名氏:《国语》,韦昭注、明洁辑评、金良年导读、梁谷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③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01-206页。
    ④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29-330页。
    ①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87页。
    ②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91-192页。
    ③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88页。
    ④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89-192页。
    ⑤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12页。
    ①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12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497页。
    ③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62页。
    ①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8页。
    ②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页。
    ③ 钮国平:《读<司马法>札记》,《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27-29页。
    ④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页。
    ⑤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2-43页。
    ② 无名氏:《国语》,韦昭注、明洁辑评、金良年导读、梁谷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05页。
    ③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页。
    ④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4页。
    ⑤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9页。
    ⑥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0页。
    ⑦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0页。
    ⑧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9-20页。
    ⑨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1页。
    ①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8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32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49页。
    ①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5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97-398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87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88页。
    ⑤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2-23页。
    ⑥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8页。
    ⑦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1页。
    ⑧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2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97-398页。
    ②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62页。
    ③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7页。
    ④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4页。
    ⑤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0-31页。
    ⑥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5页。
    ⑦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4页。
    ⑧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7-68页。
    ⑨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9页。
    ①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12-513页。
    ②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页。
    ③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2页。
    ④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8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49-750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35页。
    ③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91页。
    ④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3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51页。
    ①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65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98页。
    ③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估》,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8-99页。
    ①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48页。
    ②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19-120页。
    ③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14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72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49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82页。
    ④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8页。
    ⑤ 董仲舒:《春秋繁露》,凌曙注,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62页。
    ⑥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36页。
    ①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20页。
    ②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09-1310页。
    ③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11页。
    ①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估》,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9-100页。
    ②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205页。
    ③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40页。
    ④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21页。
    ⑤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3页。
    ⑥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49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31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76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41页。
    ④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79页。
    ⑤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35页。
    ⑥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64页。
    ⑦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76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76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71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29页。
    ④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88页。
    ⑤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45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12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17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84页。
    ④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69页。
    ⑤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61页。
    ⑥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93页。
    ⑦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36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19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95页。
    ③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24-525页。
    ①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估》,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0页。
    ②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估》,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9-170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82页。
    ④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57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12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51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45页。
    ④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83页。
    ⑤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48页。
    ⑥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41页。
    ⑦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82页。
    ⑧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06页。
    ①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98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90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6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45页。
    ④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2页。
    ⑤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1页。
    ⑥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91页。
    ⑦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91页。
    ⑧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3页。
    ⑨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1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39页。
    ②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95页。
    ③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29页。
    ①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38-541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26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80页。
    ①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20页。
    ②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99页。
    ③ 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01-302页。
    ④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48页。
    ⑤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59页。
    ⑥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97页。
    ⑦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48页。
    ⑧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1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67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45页。
    ③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85页。
    ④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39页。
    ⑤ 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12页。
    ⑥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45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42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23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17页。
    ④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61页。
    ⑤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70页。
    ⑥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03页。
    ⑦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26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15页。
    ①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12页。
    ②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1-12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7页。
    ④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3页。
    ⑤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86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4页。
    ②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22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99页。
    ④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28页。
    ⑤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91页。
    ⑥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2页。
    ①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1260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17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06页。
    ④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27页。
    ⑤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05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15页。
    ②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74页
    ③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71页。
    ④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69页
    ⑤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3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11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16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91页。
    ④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00页。
    ⑤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88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06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29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30页。
    ④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74页。
    ⑤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24-325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45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35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64页。
    ④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21页。
    ⑤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1页。
    ⑥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56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51页。
    ②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3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09页。
    ④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50页。
    ⑤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50页。
    ⑥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63页。
    ⑦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61页。
    ①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29页。
    ②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96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2页。
    ②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页。
    ③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28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44.-45页。
    ④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90页。
    ⑤ 高亨:《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第35-39页。
    ⑥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39页。
    ⑦ 郭沫若:《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见《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56-191页。
    ⑧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30页。
    ⑨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30页。
    ① 范耕研:《吕氏春秋补注》,《江苏国学图书馆年刊》第6辑,1933年。
    ②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39页。
    ③ 无名氏:《国语》,韦昭注、明洁辑评、金良年导读、梁谷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1页。
    ①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30页。
    ② 玄华:《论郭店竹简<老子>性质》,《江淮论坛》2011年第1期,第66-71页。
    ③ 玄华:《从“太上”等章的差异论郭店竹简<老子>性质》,见方勇主编《诸子学刊》(第六辑),上海:上海出版社,2012年,第68-78页。
    ④ 玄华:《从“章节异同”看郭店楚简<老子>性质》,《江淮论坛》2012年第6期,第91-96、126页。
    ①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23-126页。
    ② 邢文:《论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不属一系——楚简<太一生水)及其意义》,见《中国哲学》编辑部、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专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82页。
    ③ 谭宝刚:《再论<太一生水>乃老聃遗著》,《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22-27页。
    ④ 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所见关尹遗说》,见《中国哲学》编辑部、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专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0页。
    ⑤ 陈伟:《<太一生水>校读并论与<老子>的关系》,载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第22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27-231页。
    ⑥ 周耿、张松辉:《论<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是对老子道、物二元论的解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期,第49-54页。
    ⑦ 周凤五:《郭店竹简的形式特征及其分类意义》,见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3页。
    ⑧ 黄钊:《竹简<老子)应为稷下道家传本的摘抄本》,《中州学刊》2000年第1期,第67-73页。
    ⑨ 罗炽:《(太一生水)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658—664页。
    ⑩ 许抗生:《初读<太一生水>》,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306页。
    11 庞朴:庞朴:《“太一生水”说》,见《中国哲学》编辑部、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1辑(“郭店简与儒学研究”专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95页
    12 萧汉明:《<大一生水)的宇宙论与学派属性》,《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第32-37页。
    13 丁四新:《楚简<太一生水>研究——兼对当前<太一生住>研究的总体批评》,载丁四新主编《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一)》;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45-248页。
    14 陈恩林:《(太一生水)》与(老子)及<易传>的关系—<太一生水)不属于道家学派》,《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6期,第33—37页。
    ① 玄华:《论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文本内涵、结构与性质》,《中州学刊》2013年第8期,第111-118页。
    ①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① 强昱:《<太一生水>与古代的太一观》,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368页。
    ② 裘锡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载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第22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21页。
    ③ 崔仁义:《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6-39页。
    ④ 陈伟:《<太一生水>校读并论与<老子>的关系》,载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第22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27-231页。
    ⑤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6页。
    ⑥ 丁四新:《楚简<太一生水>研究——兼对当前<太一生住>研究的总体批评》,载丁四新主编《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一)》: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7页。
    ⑦ 裘锡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载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第22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21-223页。
    ⑧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111页。
    ①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6页。
    ① 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所见关尹遗说》,见《中国哲学》编辑部、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专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0页。
    ② 郭沂:《试谈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及其与简本<老子>的关系》,《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4期,第33-38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80-581页。
    ①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67页。
    ① 玄华:《论“太一生水”内涵及其图式——兼论“太极图”起源》,《中州学刊》2012年第2期,第118-123页。
    ② 玄华:《论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文本内涵、结构与性质》,《中州学刊》2013年第8期,第111-116页。
    ③ 李学勤:《太一生水的术数解释》,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97-300页。
    ④ 韩东育:《<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与<老子>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第28页。
    ⑤ 萧兵:《“太一生水”神话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为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18-24页。
    ⑥ 王博:《美国达慕思大学郭店<老子>国家学术讨论会纪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12页。
    ⑦ 丁四新:《简帛<老子>思想研究之前缘问题报告——兼论楚简<太一生水>的思想》,《现代哲学》2002年第2期,第84-91页。
    ⑧ 王春:《<太一生水>中的“太一”试诠》,《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29-33页。
    ⑨ 庞朴:《一种有机的宇宙生成图式——介绍楚简<太一生水>》,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301-305页。
    ⑩ 谭宝刚:《再论(太一生水)乃老聃遗著》,《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22-27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22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115页。
    ③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621-623页。
    ④ 魏启鹏:《<太一生水)札记》,《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1期,第24-30,34页。
    ⑤ 罗炽:《太一生水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658—664页。
    ① 韩东育:《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与(老子)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第25--28,33页。
    ② 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40页。
    ③ 谭宝刚:《再论(太一生水>乃老聃遗著》,《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22-27页。
    ④ 无名氏:《山海经》,方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86页。
    ⑤ 无名氏:《山海经》,方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87页。
    ⑥ 无名氏:《山海经》,方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2页。
    ⑦ 无名氏:《山海经》,方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48页。
    ⑧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47-449页。
    ⑨ 玄华:《“浴神不死”释义》,《枣庄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78-80页。
    ⑩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3页。
    11 无名氏:《山海经》,方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01页。
    12 无名氏:《山海经》,方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5页。
    13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1l页。
    14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12页。
    15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0页。
    ①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36页。
    ②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34页。
    ③ 湖北文物考古所、北京大学中文系:《望山楚简》,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73页。
    ④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66页。
    ⑤ 李昉等编:《太平御览》(据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2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115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182页。
    ①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3页。
    ② 玄华:《略论老庄思想体系的基本差异——围绕“人”主体性的确立与消解展开》,方勇主编《诸子学刊》(第八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05-114页。
    ① 李零:《读郭店楚简<太一生水>》,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318页。
    ② 邢文:《<太一生水>与郭店<老子>》,邢文编译《郭店老子与太一生水》,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第234页。
    ③ 许抗生:《初读<太一生水>》,见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312页。
    ④ 李剑虹:《<太一生水>“神明”考释》,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25-31页。
    ⑤ 庞朴:《“太一生水”说》,见《中国哲学》编辑部、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1辑(“郭店简与儒学研究”专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95页。
    ⑥ 彭浩:《一种新的宇宙生成理论——读<太一生水>》,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第539页。
    ⑦ 李小光:《“神明”新论: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之思想溯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76-80页。
    ⑧ 王博:《美国达慕思大学郭店<老子>国家学术讨论会纪要》,见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0页。
    ⑨ 赵卫东:《<太一生水>“神明”新释》,《周易研究》2002年第5期,第10-15页。
    ⑩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66页。
    ①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74页
    ②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16页。
    ③ 吕不韦:《吕氏春秋》,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46页。
    ①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23页。
    ②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8-109页。
    ③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陈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5页。
    ① 吕不韦:《吕氏春秋》,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127页。
    ① 赵建伟:《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疏证》,见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387页。
    ① 赵建伟:《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疏证》,见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388页。
    ② 裘锡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载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第22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22页。
    ③ 裘锡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载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第22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22页。
    ④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3页。
    ⑤ 赵建伟:《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疏证》,见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389页。
    ①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66页。
    ① 裘锡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载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第22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24页。
    ②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3页。
    ③ 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
    ④ 赵建伟:《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疏证》,见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391页。
    ①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3页。
    ② 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42页。
    ③ 赵建伟:《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疏证》,见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391页。
    ①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67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80-581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96页。
    ③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29-230页。
    ④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32页。
    ⑤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38-139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30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6-48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97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38-139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39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80-581页。
    ④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39页。
    ⑤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32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29-230页。
    ② 玄华:《论“太一生水”内涵及其图式——兼论“太极图”起源》,《中州学刊》2012年第2期,第118-123页。
    ③ 邢文:《郭店楚简研究》,见《中国哲学》编辑部、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专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66-167页。
    ④ 李零:《读郭店楚简<太一生水>》,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325-327
    ⑤ 邢文:《郭店楚简研究》,见《中国哲学》编辑部、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专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66-167页。
    ⑥ 赵东栓:《<太一生水>篇的宇宙图式及其文化哲学阐释》,《齐鲁学刊》2001年第4期,第72-79页。
    ⑦ 罗炽:《太一生水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658—664页。
    ⑧ 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43页。
    ① 无名氏:《周髀算经》(据宋嘉定六年刻本影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29页。
    ① 周敦颐:《周子全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页。
    ② 周敦颐:《周子全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页
    ① 同上,第6页。
    ② 同上,第10页。
    ① 同上,第14页。
    ② 周敦颐:《周子全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4页。
    ①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29页。
    ② 王博:《关于《文子)的几个问题》,《哲学与文化》1996年第8期。
    ③ 魏启鹏:《文了学术探微》,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153-156页。
    ④ 马端临:《文献通考》(据1936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731-1732页。
    ⑤ 孙星衍:《问字堂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87页。
    ⑥ 李学勤:《试论八角廊简<文子>》,《文物》1996年第1期,第36-40页。
    ⑦ 李定生:《文子其人考》,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4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 439-499页。
    ① 马端临:《文献通考》(据1936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731-1732页。
    ② 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见《中华道藏》(第15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588页。
    ③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463页。
    ④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683页。
    ①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28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51页。
    ② 江湶:《读子卮言》,张京华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3-102页。
    ③ 江湶:《读子卮言》,张京华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3-102页。
    ④ 吴光:《<文子>新考——兼与诸说商兑》,《河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⑤ 赵逵夫:《关于文子其人其书的探索——兼论<文子>成书及其思想》,《图书与情报》2006年第6期,第135-140页。
    ⑥ 张杰、郑建萍:《<文子>古今本成书年代考》,《管子学刊》1997年04期,第74-78,67页。
    ⑦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53页。
    ⑧ 王博:《关于<文子>的几个问题》,《哲学与文化》1996年第8期。
    ⑨ 高新华:《文子其人考》,《文史哲》2012年第4期,第133-138页。
    ⑩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463页。
    11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233页。
    ① 无名氏:《国语》,韦昭注、明洁辑评、金良年导读、梁谷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3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463页。
    ③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463页。
    ① 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13页。
    ② 无名氏:《国语》,韦昭注、明洁辑评、金良年导读、梁谷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8页。
    ③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26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463页。
    ②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73页。
    ①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23页。
    ②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50页。
    ① 丁原植:《竹简<文子>哲学思想探析》,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180页。
    ② 葛刚岩:《<文子>成书及其思想》[博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第30页。
    ① 马骗:《绎史》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602页。
    ② 孙星衍:《问字堂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87页。
    ③ 钱熙祚:《文子》附校勘记,见《守山阁丛书》第152册,清光绪十五年石印本。
    ④ 梁启超:《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见《饮冰室合集》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1页。
    ⑤ 章太炎:《蓟汉微言》,见《章氏丛书》,杭州:浙江图书馆校刊,1917年,第951页。
    ⑥ 艾力农:《<文子>其书》,《光明日报》1982年5月22日。
    ⑦ 王利器:《文子疏义》,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10页。
    ⑧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0-14页。
    ⑨ 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8-133页。
    ⑩ 李学勤:《试论八角廊简<文子>》,《文物》1996年第1期,第36-40页。。
    11 王博:《关于<文子>的几个问题》,《哲学与文化》1996年第8期。
    12 陈丽桂:《试就今本<文子>与<淮南子>的不重袭内容推测古本<文子>的几个思想论题》,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200-231页。
    13 张丰乾:《竹简<文子>探微》[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4 葛刚岩:《<文子>成书及其思想》[博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15 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8页。
    ① 鲁迅辑《范子计然》,见《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329页。
    ② 唐廷猷:《<范子>计然研究——西汉时以药材为主的商品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56-57页。
    ③ 赵九洲:《<范子计然>成书时间考》,《农业考古》2010年第4期,第364-370页。
    ④ 李仲钧:《<计然万物录>矿物药疏证》,《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第333-341页。
    ①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02页。
    ②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01页。
    ③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04页。
    ④ 萧统:《文选》,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06页。
    ⑤ 虞世南:《北堂书钞》,陈禹谟补注,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9册),第771页。
    ① 李防等编:《太平御览》(据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7页。
    ② 李昉等编:《太平御览》(据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1页。
    ③ 李昉等编:《太平御览》(据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7页。
    ④ 李防等编:《太平御览》(据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7页。
    ⑤ 萧统:《文选》,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21页。
    ⑥ 李昉等编:《太平御览》(据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2页。
    ⑦ 李昉等编:《太平御览》(据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11页。
    ⑧ 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常秉义点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第733页。
    ⑨ 李防等编:《太平御览》(据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52-53页。
    ①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60页。
    ② 李石:《续博物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22页。
    ③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94页。
    ④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97页。
    ①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23页。
    ②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24页。
    ① 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36页。
    ② 李昉等编:《太平御览》(据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740页。
    ③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463页。
    ①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50-51页。
    ①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21-22页。
    ② 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853页。
    ③ 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83页。
    ④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51页。
    ① 郑于宾:《杨朱传略》,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61-568页。
    ②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见《三松棠全集》第2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69-377页。
    ③ 唐钺:《杨朱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40-553页。
    ④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26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79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54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54-255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56页。
    ③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56页。
    ④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26页。
    ⑤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94-195页。
    ⑥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96-197页。
    ⑦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15页
    ⑧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97页
    ③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56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12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34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50-151页。
    ④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03页。
    ⑤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18页。
    ⑥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57-464页。
    ⑦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87页。
    ⑧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24页。
    ⑨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67页。
    ①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939-940页。
    ②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17页。
    ③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230-1231页。
    ④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64-165页。
    ⑤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21页。
    ⑥ 郑文:《扬雄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第102页。
    ⑦ 汪荣宝:《法言义疏》,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1页。
    ⑧ 汪荣宝:《法言义疏》,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80页。
    ⑨ 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0页。
    ⑩ 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77页。
    ①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84-287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35页。
    ③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81-182页。
    ④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77-78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76-77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45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73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5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21页。
    ③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5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5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5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67-73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9-50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29页。
    ③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22-123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73-76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4页。
    ② 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71-72页。
    ③ 黄方刚:《老子年代之考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53-382页。
    ④ 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先秦学术发展顺序倒置之检讨》,《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第40-48页。
    ⑤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22-123页。
    ⑥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12页。
    ⑦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80页。
    ①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28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60-61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81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81-382页。
    ③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13-114页。
    ④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82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81-382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81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80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81-382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82-383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81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82页。
    ① 皇甫谧:《高士传》,见《四部备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页。
    ② 毕沅:《老子道德经考异》,上海:大同书局,清光绪十三年刻本,第1页。
    ③ 马叙伦:《老子、老莱子、周太史儋、老彭非一人考》,见《老子校诂》,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1-52页。
    ④ 高亨:《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第35-39页。
    ①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范邦瑾协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87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35页。
    ③ 孙星衍:《问字堂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87页。
    ④ 谭戒甫:《史记·老子传考正》,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18页。
    ⑤ 钱穆:《老子杂辨》,见《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133-1162页。
    ⑥ 李零:《老李子和老莱子》,《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2期,第41-55页。
    ⑦ 喻几凡:《老莱子即老子——老子考辨之三》,《求索》2009年第5期,第209-212页。
    ⑧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范邦瑾协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87页。
    ① 李零:《老李子和老莱子》,《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2期,第41-55页。
    ② 孔鲋:《孔丛子》,王钧林、周海生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3-144页。
    ③ 孔鲋:《孔丛子》,王钧林、周海生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94页。
    ④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93页。
    ⑤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00页。
    ①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01页。
    ②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范邦瑾协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87页。
    ③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73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61页。
    ②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估》,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5页。
    ③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36页。
    ④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695页。
    ⑤ 钱穆:《老子杂辨》,见《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133-1162页。
    ⑥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35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3页。
    ② 皇甫谧:《高士传》,见《四部备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页。
    ③ 李昉等编:《太平御览》(据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310页。
    ④ 谭戒甫:《二老研究》,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91页。
    ⑤ 何浩:《老莱子其人及其道论》,《江汉论坛》1985年第11期,第41-47页。
    ⑥ 徐文武:《老莱子生平与思想考论》,《长沙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8-9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3页。
    ② 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310页。
    ③ 皇甫谧:《高士传》,见《四部备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页。
    ④ 萧统:《文选》,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98页。
    ⑤ 虞世南:《北堂书钞》,陈禹谟补注,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9册),第638页。
    ⑥ 欧阳询:《艺文类聚》,汪绍楹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369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3页。
    ②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30页。
    ③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2页。
    ①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估》,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5页。
    ② 皇甫谧:《高士传》,见《四部备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页。
    ③ 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310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21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571页。
    ③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92-193页。
    ④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21页。
    ⑤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88页。
    ⑥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976页。
    ①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81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21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81页。
    ④ 顾孟武:《邓析之死初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第115-120页。
    ⑤ 章太炎:《春秋左传读》,见《章太炎全集》(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48页。
    ⑥ 杨皑:《子产有否杀邓析疑案分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04期,第87-90,106页。
    ① 马总:《意林》,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7-18页。
    ②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8页。
    ③ 高似孙:《子略》,顾颉刚校,北京:朴社,1933年,第68-69页。
    ④ 范浚:《香溪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3页。
    ⑤ 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见《二十五史补编》(第1416页),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第30页。
    ⑥ 严可均,《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85页
    ⑦ 董英哲、刘长青:《<邓析书录>作者考辨》,《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第34-37页。
    ⑧ 王尧臣等:《崇文总目》,程东垣等辑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40页。
    ①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19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65-66页。
    ② 王启湘:《邓析子校诠》,见《周秦名家三子校诠》,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序第3页。
    ③ 张心澂:《伪书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784-785页。
    ④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14页。
    ⑤ 熊铁基:《刘向校书详析》,《史学月刊》2006年第7期,第73-79页。
    ① 孙次舟:《邓析子伪书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16页。
    ②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06-207页。
    ① 马叙伦:《邓析子校录》,见《天马山房丛著》,马叙伦自刻本,1935年,第28页。
    ② 罗根泽:《<邓析子>探源》,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97-206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74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504页。
    ①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87-488页。
    ②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93-94页。
    ③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23页。
    ④ 汪奠基:《中国逻辑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8页。
    ⑤ 高崇会:《邓析的“两可”辩讼逻辑思想》,《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年第6期,第6-12页。
    ⑥ 朱志凯:《论孔子逻辑思想在先秦逻辑史上的地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第72-76页。
    ① 杨树森:《“邓析开创中国逻辑思想史”质疑》,《江汉论坛》1994年第1期,第57,70-72页。
    ② 胡国义、陈孟麟:《邓析不是在讲逻辑》,《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第5-8页。
    ③ 胡国义:《邓析“两可之说”评析》,《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第79-82页。
    ④ 方克:《邓析‘两可之说’的辩证法思想》,《中州学刊》1982年第6期,第68-71页。
    ①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7页。
    ②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1页。
    ③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6页。
    ①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5页。
    ②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5页。
    ③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页。
    ①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9页。
    ②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6页。
    ③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1页。
    ④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2-3页。
    ⑤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1页。
    ⑥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5页。
    ①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1页。
    ②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7页。
    ③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3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14-216页。
    ②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13-514页。
    ③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8页。
    ④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3页。
    ⑤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7页。
    ⑥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2-13页。
    ①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1页。
    ②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3页。
    ③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2页。
    ④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8页。
    ⑤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3页。
    ①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6页。
    ②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4页。
    ③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3页。
    ④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8页。
    ⑤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8-9页。
    ⑥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2页。
    ⑦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4页。
    ①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5页。
    ②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3页。
    ③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5页。
    ④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1页。
    ⑤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5页。
    ⑥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3页。
    ⑦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1页。
    ⑧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3页。
    ⑨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页。
    ①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3页。
    ②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6页。
    ③ 王恺銮:《邓析子校正》,见《民国丛书》(第5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6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65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64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05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08-1609页。
    ⑤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06-1607页。
    ① 无名氏:《国语》,韦昭注、明洁辑评、金良年导读、梁谷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729页。
    ② 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2页。
    ③ 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0页。
    ④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05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509页。
    ②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61-62页。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第1409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08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545页。
    ③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29页。
    ① 齐思和:《孙子兵法著作时代考》,《燕京学报》第26期,1939年版。
    ②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66页。
    ③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51页。
    ④ 杨善群:《孙武生平事迹考》,见曾光军编《<孙子>新论集粹》,长征出版社,1992年,第443-453页。
    ⑤ 李零:《<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45-401页。
    ⑥ 褚良才:《兵圣孙武子乃齐将田开》,《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第17-22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19页。
    ② 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1页。
    ③ 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1页。
    ④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19页。
    ⑤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29页。
    ①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85页。
    ②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89页。
    ③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90页。
    ④ 陈天启:《孙子兵法校释》,中华书局1947年,第41页。
    ⑤ 斋藤拙堂:《孙子辨》,见江侠庵编《先秦经籍考》中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374页。
    ⑥ 金德建《孙子十三篇作于孙膑考》,《古籍丛考》,中华书局1941年,第80-82年。
    ①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56页。
    ② 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1页。
    ① 何炳棣:《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2年版。
    ② 尹振环:《<老子>从<孙子兵法>中借鉴了什么——也谈<孙子兵法>早于<老子>》,《学术月刊》2004年第11期,第80-86页。
    ③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页。
    ④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页。
    ⑤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页。
    ⑥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2页。
    ⑦ 李零:《司马法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1页。
    ①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页。
    ①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12-113页。
    ②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页。
    ③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71页。
    ④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50页。
    ⑤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96页。
    ⑥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83-284页。
    ⑦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9页。
    ①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92页。
    ②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19页。
    ③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80页。
    ④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23-224页。
    ①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1页。
    ②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2-43页。
    ③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61-362页。
    ④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53-356页。
    ⑤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75页。
    ①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93-96页。
    ②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56-57页。
    ③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55-56页。
    ④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8-40页。
    ⑤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62页。
    ①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16-318页。
    ②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07页。
    ③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84页。
    ④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6-18页。
    ⑤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79-180页。
    ①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21-122页。
    ②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6页。
    ③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1-13页。
    ④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63页。
    ⑤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87页。
    ⑥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97-98页。
    ⑦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5页。
    ①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87-90页。
    ②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69-170页。
    ③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13-115页。
    ④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16-120页。
    ⑤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21-126页。
    ⑥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20页。
    ⑦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20页。
    ⑧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5页。
    ⑨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00页。
    ①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13页。
    ②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25页。
    ③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22-123页。
    ④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26页。
    ⑤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34-135页。
    ⑥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19-221页。
    ⑦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24页。
    ①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41页。
    ②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46页。
    ③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55-158页。
    ④ 何炳棣:《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2年版,第8页。
    ①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09-113页。
    ①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09-113页。
    ②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58-159页。
    ①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33页。
    ② 王叔岷:《列仙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8页。
    ③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30页。
    ④ 王博:《论<黄帝四经>产生的地域》,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23-240页。
    ⑤ 魏启鹏:《范蠡及其天道观》,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6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86-101页。
    ⑥ 孙以楷:《范蠡徐人考》,《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48-49页。
    ⑦ 薛应旂:《浙江通志》(据明嘉靖四十年刻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第1081页。
    ③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33-34页。
    ①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35-36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30页。
    ③ 饶恒久:《范蠡生平考论》,《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6期,第135-143页。
    ④ 范晔:《后汉书》,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48页。
    ①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35-36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21页。
    ③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17页。
    ①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32-33页。
    ②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36页。
    ①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44-45页。
    ② 无名氏:《国语》,韦昭注、明洁辑评、金良年导读、梁谷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4页。
    ③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2页。
    ④ 无名氏:《国语》,韦昭注、明洁辑评、金良年导读、梁谷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8页。
    ⑤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23页。
    ⑥ 无名氏:《国语》,韦昭注、明洁辑评、金良年导读、梁谷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8页。
    ⑦ 无名氏:《国语》,韦昭注、明洁辑评、金良年导读、梁谷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8页。
    ①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72-73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30页。
    ③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464页。
    ④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464页。
    ⑤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30页。
    ①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61页。
    ②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44页。
    ③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页。
    ④ 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0页。
    ⑤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范邦瑾协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749页。
    ⑥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31页。
    ⑦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31页。
    ⑧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5页。
    ⑨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464页。
    ① 昊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第3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88页。
    ② 陆广微:《吴地记》,曹林娣校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7页。
    ③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32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74页。
    ②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0-52页。
    ③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79页。
    ④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934-936页。
    ① 吴敏江:《墨子校注》,第452-453页。
    ② 向承周:《淮南子校文》,见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中册,第935-936页。
    ③ 王子今:《范蠡“浮海出齐”事迹考》,《齐鲁文化研究》2009年第8辑,第231-237页。
    ④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30页。
    ①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65页。
    ②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67-68页。
    ①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68页。
    ②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17页。
    ①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17页。
    ② 无名氏:《国语》,韦昭注、明洁辑评、金良年导读、梁谷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7页。
    ③ 无名氏:《国语》,韦昭注、明洁辑评、金良年导读、梁谷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03-303页。
    ④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67页。
    ⑤ 无名氏:《国语》,韦昭注、明洁辑评、金良年导读、梁谷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7页。
    ①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22页。
    ②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22-23页。
    ③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66页。
    ①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68页。
    ② 无名氏:《国语》,韦昭注、明洁辑评、金良年导读、梁谷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8页。
    ③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65页。
    ①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66-67页。
    ②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66页。
    ③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66页。
    ① 无名氏:《国语》,韦昭注、明洁辑评、金良年导读、梁谷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8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21页。
    ③ 袁康、吴平:《越绝书》,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69页。
    ④ 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51页。
    ① 无名氏:《国语》,韦昭注、明洁辑评、金良年导读、梁谷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7页。
    ② 无名氏:《国语》,韦昭注、明洁辑评、金良年导读、梁谷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8页。
    ③ 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39页。
    ④ 无名氏:《国语》,韦昭注、明洁辑评、金良年导读、梁谷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02-303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36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8页。
    ③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549页。
    ④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37页。
    ⑤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62页。
    ⑥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221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45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12-213页。
    ③ 李启谦:《颜回研究》,《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第25-30页。
    ④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66页。
    ⑤ 王春华:《颜回资料辑考》[博士学位论文],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第11-13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45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77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19页。
    ④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18页。
    ⑤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56-457页。
    ⑥ 郭沫若:《儒家八派的批判》,见《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43页。
    ⑦ 王春华:《近三十年来颜回、“颜氏之儒”文化研究综述》,《华夏文化》2011年第1期,第63-65页。
    ⑧ 颜炳罡、陈代波:《从颜氏之儒的思想特质看其与易学的关系》,《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第31-38页。
    ⑨ 李零:《重归古典——兼说冯、胡异同》,《读书》2008年第3期,第24页。
    ①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42页。
    ② 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1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2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43-344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12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2页。
    ④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2页。
    ⑤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2-53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3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04-106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18-119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21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61页。
    ③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878页。
    ④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78页。
    ⑤ 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2-73页。
    ① 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1页。
    ② 朱熹:《中庸章句集注》,见《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0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26页。
    ④ 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57-358页。
    ⑤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95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2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04页。
    ③ 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12页。
    ④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12页。
    ⑤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61页。
    ⑥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55页。
    ⑦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46页。
    ①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42页。
    ② 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68页。
    ③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27页。
    ④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20页
    ⑤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29页。
    ① 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32-133页。
    ② 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见《二十五史补编》(第1407页),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第21页。
    ③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57页。
    ④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227页。
    ⑤ 郭沫若:《公孙尼子及其音乐理论》,见《青铜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151页。
    ⑥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43页。
    ⑦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29页。
    ① 魏征等:《隋书》(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88页。
    ② 郭沫若:《公孙尼子及其音乐理论》,见《青铜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151页。
    ③ 吕骥:《关于公孙尼子和乐记作者考》,《中国音乐学》1988年第3期,第4-12页。。
    ④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12页。
    ⑤ 孔颖达:《礼记正义》,龚抗云整理、王文锦审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073页。
    ⑥ 蔡仲德:《<乐记>作者辨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0年01期,第3-11页。
    ⑦ 薛永武:《从先秦古籍通例谈<乐记>的作者》,《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第131-134页。
    ⑧ 王祎:《<礼记·乐记>研究论稿》[博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9年,第39-41页。
    ⑨ 章启群:《论<乐论>与<乐记>的根本区别——兼论占星学对于先秦儒家礼乐思想的冲击与整合》,《哲学 研究》2010年第2期,第30-37页。
    ① 陆德明:《经典释文》,黄焯断句,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页。
    ② 孔颖达:《礼记正义》,龚抗云整理、王文锦审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00页。
    ③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56457页。
    ④ 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4页。
    ⑤ 王焕镳:《韩非子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3页。
    ①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93页。
    ②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84页。
    ③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98页。
    ④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76页。
    ⑤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84页。
    ① 1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92页。
    ②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88页。
    ③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90页。
    ④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86-987页。
    ⑤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004页。
    ⑥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87页。
    ①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82页。
    ②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91页。
    ③ 董仲舒:《春秋繁露》,凌曙注,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02页。
    ④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006页。
    ⑤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010页。
    ⑥ 董仲舒:《春秋繁露》,凌曙注,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70-571页。
    ①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76-977页。
    ②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977页。
    ③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12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42页。
    ② 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68页。
    ③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45页。
    ④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96页。
    ⑤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93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84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98页。
    ③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24-525页。
    每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01页。
    ②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35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1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92页。
    ②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92页。
    ③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33页。
    ④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52页。
    ⑤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48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80页。
    ② 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12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49页。
    ④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115页。
    ⑤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49-750页。
    ⑥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3页。
    ① 钱坫:《论语后录》,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5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35页。
    ② 李启谦:《对孔门弟子研究的几点认识》,《孔子研究》1986年第2期,第74页。
    ③ 步如飞:《子夏及其学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7年,第6-9页。
    ④ 孔颖达:《礼记正义》,龚抗云整理、王文锦审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03页。
    ⑤ 陈玉澍:《卜子年谱》,见《丛书集成续编》第36册,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第584页。
    ⑥ 张继峰、王建忠:《卜子夏故里考》,《中州学刊》2001年第6期,第7页。
    ⑦ 高专诚:《子夏故里温邑的历史变迁》,《沧桑》2003年第2期,第10页。
    ① 王红霞:《子夏生平考述》,《北方论丛》2006年第4期,第83-87页。
    ② 范晔:《后汉书》,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012页。
    ③ 杨朝明:《子夏及其传经之学考论》,《孔子研究》2002年第5期,第28-38页。
    ④ 刘玉建:《<子夏易传>真伪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第34-38页。
    ⑤ 刘彬:《子夏易学考》,《周易研究》2006年第3期,第19-30页。
    ① 刘大钧:《今古文易学流变述略——兼论<子夏易传>真伪》,《周易研究》2006年第6期,第3-8页。
    ② 郭沫若:《前期法家的批判》,见《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326-358页。
    ③ 步如飞:《子夏及其学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1,济南:山东大学,2007年,第14-16页。
    ④ 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5页。
    ⑤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67-168页。
    ①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49页。
    ②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41-542页
    ③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67-168页。
    ④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77页。
    ①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63-164页
    ②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99页。
    ③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94-195页
    ④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67-168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40页。
    ② 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5页。
    ③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40页。
    ④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99页。
    ⑤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9页。
    ①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013-1015页。
    ② 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2-73页。
    ③ 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2-73页。
    ④ 孔鲋:《孔丛子》,王钧林、周海生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8-19页。
    ⑤ 孔鲋:《孔丛子》,王钧林、周海生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页。
    ① 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清光绪二十二年师伏堂刻本,卷七第22页。
    ② 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清光绪二十二年师伏堂刻本,卷七第23页。
    ①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77页。
    ②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260-262页
    ③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13-314页
    ①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93页
    ②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515页
    ③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65-66页。
    ④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70页。
    ⑤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40页。
    ① 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3页。
    ② 尸佼:《尸子》,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9页。
    ③ 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24页。
    ④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13页。
    ⑤ 尸佼:《尸子》,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0页。
    ①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82页
    ②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513页。
    ③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14页。
    ④ 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清光绪二十二年师伏堂刻本,卷七第30页。
    ⑤ 临沂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平邑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宗圣曾子》,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261-308页。
    ⑥ 《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编纂委员会编:《曾子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41-51页。
    ① 高似孙:《子略》,顾颉刚校,北京:朴社,1933年,第34-35页。
    ② 钟肇鹏:《曾子学派的孝治思想》,《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第50-52页。
    ③ 刘红霞:《曾子及其学派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6-43页。
    ④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①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陈引驰编《梁启超国学讲录二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35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48页。
    ③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223页。
    ④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19页。
    ⑤ 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4056-4057页。
    ①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24页。
    ②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45-546页。
    ③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47页。
    ①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估》,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8-99页。
    ① 朱熹:《大学章句集注》,见《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页。
    ② 朱熹:《大学章句集注》,见《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96页。
    ②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估》,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7页。
    ③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估》,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0页。
    ④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24页。
    ⑤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估》,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4页。
    ⑥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估》,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0页。
    ⑦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估》,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1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91页。
    ②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估》,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8页。
    ③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估》,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0页。
    ④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估》,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0页。
    ⑤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估》,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7-98页。
    ①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估》,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5页。
    ②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估》,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3页。
    ③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12页。
    ④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1页。
    ① 刘宝楠:《论语正义》,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92页。
    ②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估》,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1页。
    ③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估》,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4页。
    ④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07-308页。
    ①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第85页。
    ②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99页。
    ③ 简朝亮《礼记子思子言郑注补证》,《续修四库全书》第59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④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66页。
    ⑤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65页。
    ⑥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99页。
    ① 蒋伯潜:《诸子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84-285页。
    ② 郭沂:《孟子车费孟子考:思孟关系考实》,《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
    ③ 孔德立:《<孔丛子>与子思生年问题》,《齐鲁学刊》2004年第2期,第26-30页。
    ④ 孙德华:《子思生卒年新考》,《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8期,第36-39页。
    ⑤ 孔鲋:《孔丛子》,王钧林、周海生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5页。
    ⑥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83页。
    ⑦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56-457页。
    ① 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4页。
    ② 王焕镳:《韩非子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3页。
    ③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94页。
    ④ 李学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中国哲学》第12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⑤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1979年,第672页。
    ⑥ 金德建:《<中庸>思想和<易>理的关系》,见《先秦诸子杂考》,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170-175页。
    ⑦ 李学勤:《<易传>与<子思子>》,《中国文化》1989年第1期,第25-29页。
    ① 魏征等:《隋书》(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88页。
    ② 郭沂:《<淮南子,缪称训》所见子思<累德篇>考》,《孔子研究》2003年第6期,第30-42页。
    ③ 孙德华:《子思学派考论》[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10年,第59-69页。
    ①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18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37-38页。
    ② 洪颐煊:《子思子》,《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200册。
    ③ 冯云鹓:《子思子书》,《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31册。
    ④ 顾观光:《子思子》,见《武陵山人遗稿,古书佚文》,清代稿本。
    ⑤ 顾宗伊:《子思子遗编辑注》,见《曲台四书辑注》,清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⑥ 黄以周:《子思子》,《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932册。
    ⑦ 胡玉缙:《辑子思子佚文考证》,见《许庼学林》,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⑧ 阮廷焯:《子思子考佚》,见《先秦诸子考佚》,台北: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⑨ 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文物天地》1998年第2期,第28-30页。
    ⑩ 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见《中国哲学》编辑部、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专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81-92页。
    ①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89页。
    ②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81页。
    ③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11页。
    ④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48-249页。
    ⑤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26页。
    ⑥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86页。
    ①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70-179页。
    ②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79页。
    ①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70页。
    ②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73页。
    ③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79页。
    ④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3页。
    ⑤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7页。
    ①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79页。
    ②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26页。
    ③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3页。
    ④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68页。
    ⑤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79页。
    ①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26页。
    ②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3页。
    ③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79页。
    ④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87页。
    ⑤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79页。
    ①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83-184页。
    ②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68页。
    ③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7页。
    ④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1页。
    ⑤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70页。
    ⑥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79页。
    ⑦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79页。
    ①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79页。
    ②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79页。
    ③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85页。
    ①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81页。
    ②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68页。
    ③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3页。
    ④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48-249页。
    ⑤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48页。
    ①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26页。
    ②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99页。
    ③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41页。
    ④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72页。
    ①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46页。
    ② 孔鲋:《孔丛子》,王钧林、周海生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94页。
    ③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86页。
    ①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90页。
    ②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67页。
    ③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48-249页。
    ④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38页。
    ①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57页。
    ②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32页。
    ③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74页。
    ④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12页。
    ⑤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26页。
    ①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042-1074页。
    ②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91页。
    ①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92页。
    ②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89页。
    ③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43页。
    ④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42页。
    ⑤ 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06页。
    ⑥ 孙次舟:《跋<古史辨>第四册并论老子之有无》,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78页。
    ⑦ 日知:《墨子不知老子——《太平御览》卷三二二“墨子曰”引书有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第4期,第4-5页。
    ⑧ 王克奇:《墨子与孔子、老子、韩非关系论》,《孔子研究》1997年第3期,第92-99页。
    ①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93-694页。
    ② 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340页。
    ③ 李防等编:《太平御览》,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482页。
    ④ 高亨、池曦朝《试谈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文物》1974年第11期,第1-7页。
    ⑤ 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先秦学术发展顺序倒置之检讨》,《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第40-48页。
    ⑥ 田宜超、黄长巩:《是<墨子>引<老子>,还是<淮南子>引<老子>》,《文物》1975年第9期,第93页。
    ⑦ 日知:《墨子不知老子——《太平御览》卷三二二“墨子曰”引书有误》,《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第4期,第4-5页。
    ①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5页。
    ②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页。
    ③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页。
    ④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页。
    ⑤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页。
    ①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9页。
    ②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9页。
    ③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7页。
    ①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6页。
    ②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96页。
    ③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74页。
    ④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6页。
    ⑤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7页。
    ①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7页。
    ②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15页。
    ①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9页。
    ②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2页。
    ③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6页。
    ①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页。
    ②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冶让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页。
    ③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07页。
    ①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7页。
    ②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49-250页。
    ③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0页。
    ④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0页。
    ①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373页。
    ②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页。
    ③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页。
    ④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页。
    ⑤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页。
    ①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47-748页。
    ②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7页。
    ③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7页。
    ④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页。
    ①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6页。
    ②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8页。
    ①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7页。
    ②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7页。
    ①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21-522页。
    ① 高似孙:《子略》,顾颉刚校,北京:朴社,1933年,第57-58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66页。
    ③ 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6-67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76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78页。
    ③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87页。
    ④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88页。
    ⑤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96页。
    ⑥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99页。
    ⑦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10页。
    ⑧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93页。
    ⑨ 岑仲勉:《列子非晋人伪作》,《东方杂志》1943年,总第44卷1号。
    ⑩ 严灵峰:《列子辩诬及其中心思想》,台北:时报文化事业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
    11 许抗生:《<列子>考辨》,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44-358页。
    12 陈鼓应《论<老子>晚出说在考证方法上常见的谬误——兼论<列子>非伪书》,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4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16-417页。
    13 马达:《<列子>真伪考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5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40页。
    ③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5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6-8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7-8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41-144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8-29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9-31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7-18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1-16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7-18页。
    ③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9-20页。
    ④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0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6-27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4页。
    ③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7-8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7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5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6-48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13-114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6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66-477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40-41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23-124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2-33页。
    ③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23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22-123页。
    ①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范邦瑾协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574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29页。
    ③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29-230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32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8-10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3-36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7-39页。
    ①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0页。
    ②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3页。
    ③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571页。
    ④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964页。
    ①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9-40页。
    ②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1页。
    ③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7页。
    ④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40页。
    ⑤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80页。
    ⑥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37-338页。
    ①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81页。
    ②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81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38页。
    ①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4-195页。
    ②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11页。
    ③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80页。
    ④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38页。
    ⑤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51页。
    ①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1页。
    ②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范邦瑾协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250页。
    ③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22页。
    ④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299页。
    ①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40页。
    ②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3页。
    ③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964页。
    ④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41页
    ⑤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298页。
    ⑥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7页。
    ⑦ 皇甫谧:《高士传》,见《四部备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页。
    ⑧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范邦瑾协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97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3页。
    ②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11页。
    ③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88页。
    ④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27页。
    ① 董说:《七国考》,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366-367页。
    ② 参见小川茂树:《李悝法经考》,《东方学报》(京都版)第四册,1933年。
    ③ 蔡枢衡:《中国刑法史》,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4页。
    ④ 宁汉林、魏克家:《中国刑法简史》,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第18页。
    ⑤ 杨慧清:《<法经>名称由来驳议》,《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6页。
    ①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18-519页。
    ② 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赵伯雄整理、王文锦审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58页。
    ③ 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赵伯雄整理、王文锦审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92页。
    ④ 董说:《七国考》,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100-101页。
    ⑤ 郑鹤声、郑一钧:《李悝变法》,《文史哲》1974年第3期,第28-38页。
    ①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24页。
    ②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65-166页。
    ①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74页。
    ②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28-529页。
    ③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845页。
    ④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22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24页。
    ② 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35页。
    ③ 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78页。
    ④ 姚鼐:《惜抱轩文集》(据清嘉庆三年刻本影印),见《续修四库全书》145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⑤ 张心澂:《伪书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801-802页。
    ① 郭沫若:《述吴子》,见《青铜时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2-173页。
    ②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52页。
    ③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24页。
    ④ 李学勤:《<吴子传>序》,《晋阳学刊》1988年第8期,第44-45页。
    ⑤ 傅绍杰:《吴子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23页。
    ① 张世超:《<吴子>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6期,第24-29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65页。
    ③ 孔颖达:《礼记正义》,龚抗云整理、王文锦审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28页。
    ①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67-368页。
    ② 傅绍杰:《吴子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50页。
    ①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范邦瑾协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251-1252页。
    ② 傅绍杰:《吴子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50-51页。
    ③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7页。
    ④ 傅绍杰:《吴子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66-67页。
    ⑤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97页。
    ①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74页。
    ② 傅绍杰:《吴子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42页。
    ③ 傅绍杰:《吴子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64页。
    ④ 傅绍杰:《吴子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54-55页。
    ① 傅绍杰:《吴子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93页。
    ② 傅绍杰:《吴子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00页。
    ③ 傅绍杰:《吴子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47页。
    ④ 傅绍杰:《吴子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57-58页。
    ⑤ 傅绍杰:《吴子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15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3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14页。
    ③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44页。
    ④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167页。
    ⑤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99页。
    ⑥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538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3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37页。
    ③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43页。
    ④ 无名氏:《国语》,韦昭注、明洁辑评、金良年导读、梁谷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18页。
    ⑤ 孙希旦:《礼记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56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14页。
    ① 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第47页。
    ② 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文物天地》1998年第2期,第28-30页。
    ③ 彭浩:《郭店一号墓的年代与简本<老子>的结构》,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3-21页。
    ④ 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第47页。
    ⑤ 李零:《郭店楚简研究中的两个问题》,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9页。
    ⑥ 李零:《郭店楚简研究中的两个问题》,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9页。
    ① 王葆玹:《郭店楚简的时代及其与子思学派的关系》,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45页。
    ② 程水金:《郭店简书<老子>的性质及其学术定位》,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00页。
    ③ 姜广辉:《荆门郭店1号墓墓主是谁》,见《中国哲学》编辑部、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专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97-399页。
    ④ 李裕民:《郭店楚墓年代与墓主新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23-27页。
    ⑤ 高正:《屈原与郭店墓主的关系》,《光明日报》1999年7月2日。
    ⑥ 范毓周:《荆门郭店楚墓墓主当为环渊说》,《人民政协报》1998年12月26日。
    ⑦ 高华平:《环渊新考——兼论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及该墓墓主的身份》,《文学遗产》2012年第5期,第32-41页。
    ① 周凤五:《郭店竹简的形式特征及其分类意义》,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5-57页。
    ②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4-6页。
    ①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206页。
    ①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② 第二梯队中,《鲁穆公问子思子》只有一个分章符号,且横断简面,应该是表示篇章结束作用。该文章内部存在着实质性的章节连接与结构系统化,故归为“章连”类:《穷达以时》有两个分章符号,第一个符号所在竹简在符号后无剩余空间,客观上使下一章节须在新简续写,而从文章本身结构看,这两个分章符号起到的作用本就像是分段符号,两个“章”的内涵是前后连贯的,故归为“章连”类。
    ① 至于三者“竹简形制不一”、“用字不同”(如“道”,在甲《老》中作“(?)”,乙《老》、丙《老》皆作“道”;甲《老》作“亡”,丙《老》作“(?)”等等)、“甲《老》、丙《老》重复处有异文”等都不能直接说明三者来源不一。它们只表明三者地位不同,甲《老》、乙《老》已被修改而已。
    ① 朱熹:《中庸章句集注》,见《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页。
    ②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67页。
    ③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87页。
    ④ 周凤五:《郭店竹简的形式特征及其分类意义》,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4页。
    ①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46页。
    ②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89页
    ③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81页。
    ④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11页。
    ⑤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70-179页。
    ⑥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26页。
    ⑦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48-249页。
    ⑧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86页。
    ①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24页。
    ② 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32-133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56-457页。
    ② 董仲舒:《春秋繁露》,凌曙注,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01页。
    ③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94页。
    ④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22页。
    ①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11页。
    ① 崔仁义:《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6-34页。
    ② 尹振环:《帛书老子释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页。
    ③ 池田久知:《尚处于形成阶段的<老子>》,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学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67-181页。
    ④ 郭沂:《楚简<老子>与老子公案——兼及先秦哲学若干问题》,见《中国哲学》编辑部、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专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19页。后来其观点有所修改,但依然认为存有此可能:“郭店《老子》是当时《老子》的一部分还是全本?我过去的看法是,这是一个完整的传本,现在看来,这只是一种可能性。”(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14页。)
    ⑤ 刘晗:《<老子>文本与道儒关系演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第156页。
    ① 伏俊琏、王晓娟:《<老子>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求是学刊》2008年第2期,第134-138页。
    ② 程一凡:《从郭店本刊《老子》一书的形成》,《管子学刊》,2004年2期,第44页。
    ③ 高华平:《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第93页。
    ④ [美]罗浩,《郭店<老子>对文中一些方法论问题》,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学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04页。
    ① 许抗生:《再读郭店竹简<老子>》,中州学刊2000年第5期,第74-79页。
    ② 刘静:《<老子>成书前后文本与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第3页。实则此观点在郭沫若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新出土文物的再发展。在论证过程中,多为假定与推测:首先,他认为老子之前,已有道家思想话语。此点是可以肯定的,因为老子思想不可能凭空而来;其次,他假定老子本人未撰写过文章,并将此作为一个前提,却值得商榷;再次,老子身边具有友人与弟子确无疑问,但以此推测这些友人、弟子定作笔记以流传老子话语,已是臆断。至于,这些话语经由某人写成文本,也只是按着历史留名者而附会推测罢了;最后,至于五千言写定于稷下学宫,本无实据,而认为最后五千言大体定本于汉代,则也只是据帛书的逆向推测而已。
    ③ 林雄洲:《楚简本与帛书本、传世本<老子>的文本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第45页。
    ① 谭宝刚:《老子及其遗著研究——关于战国楚简<老子>、<太一生水>、<恒先>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开封:河南大学,2008,第14页。
    ② 聂中庆:《郭店楚简<老子>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2月。第56页。
    ③ [美]罗浩:《郭店<老子>对文中一些方法论问题》,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学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01页。
    ④ [美]罗浩:《郭店<老子>对文中一些方法论问题》,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学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04页。
    ① 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学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68页。
    ② 宁镇疆:《<老子>早期传本结构及其流变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第68-71页。
    ① 王博:《美国达慕思大学郭店<老子>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12页。
    ② 裘锡圭:《郭店<老子>简初探》,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学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7-28页。
    ③ 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学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67-69页。
    ④ 唐明邦:《竹简<老子>与通行本<老子>比较研究》,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434页。
    ⑤ 许抗生:《再读郭店竹简<老子>》,《中州学刊》2000第5期,第76页。
    ⑥ 林雄洲:《楚简本与帛书本、传世本<老子>的文本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第21页。
    ① 玄华:《论郭店竹简<老子>性质》,《江淮论坛》2011年第1期,第66-71页。
    ② 玄华:《从“太上”等章的差异论郭店竹简<老子>性质》,见方勇主编《诸子学刊》(第六辑),上海:上海出版社,2012年,第68-78页。
    ③ 玄华:《从“章节异同”看郭店楚简<老子>性质》,《江淮论坛》2012年第6期,第91-96、126页。
    ④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96-97页。
    ⑤ 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68页。
    ①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9-220页。
    ① 彭浩:《郭店一号墓的年代与简本<老子>的结构》,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20-21页。
    ②[日]池田知久:《尚处形成阶段的<老子>最古文本——郭店楚简<老子>》,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学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73页。
    ③ 王博:《关于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结构与性质——兼论其与通行本<老子>的关系》,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学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59页。
    ④ 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学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67-69页。
    ① [日]池田知久:《尚处形成阶段的<老子>最古文本——郭店楚简<老子>》,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学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72-173页。
    ① 谭宝刚:《<老子>郭店简本与今本、帛本的关系》,《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37-38页。
    ① [日]池田知久:《尚处形成阶段的<老子>最古文本——郭店楚简<老子>》,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学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74-176页。
    ①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21页。
    ②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1页。
    ③ [日]池田知久:《尚处形成阶段的<老子>最古文本——郭店楚简<老子>》,载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学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79-180页。
    ①玄华:《从“太上”等章的差异论郭店竹简<老子>性质》,方勇主编《诸子学刊》(第六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65-78页。
    ②[日]池田知久:《尚处形成阶段的<老子>最古文本——郭店楚简<老子>》,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180-181页。
    ① [日]池田知久:《尚处形成阶段的<老子>最古文本——郭店楚简<老子>》,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79-180页。
    ①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11页。
    ②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18页。
    ③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1页。
    ① 谭宝刚:《<老子>郭店简本与今本、帛本的关系》,《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34-35页。
    ①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18页。
    ② [日]池田知久,《尚处形成阶段的<老子>最古文本——郭店楚简<老子>》,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77-179页。
    ① 谭宝刚:《<老子>郭店简本与今本、帛本的关系》,《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35页。
    ① 玄华:《论郭店竹简<老子>性质》,《江淮论坛》2011年第1期,第66-71页。
    ① 王博:《美国达慕思大学郭店<老子>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6页。
    ② 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67-69页。
    ③ 许抗生:《再读郭店竹简<老子>》,《中州学刊》2000第5期,第76页。
    ④ 林雄洲:《楚简本与帛书本、传世本<老子>的文本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第21页。
    ① [日]谷中信一:《从郭店<老子>看今本<老子>的完成》,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40页。
    ① [日]谷中信一:《从郭店<老子>看今本<老子>的完成》,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39页。
    ①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67页。
    ① [日]谷中信一:《从郭店<老子>看今本<老子>的完成》,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39页。
    ① 黄人二:《读郭店<老子>并论其为邹齐儒者之版本》,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94页。
    ②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81页。
    ①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97页。
    ② 高华平:《郭店楚简中的“道”与“(?)”》,《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第75-84页。
    ① [日]谷中信一:《从郭店<老子>看今本<老子>的完成》,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40页。
    ① 周凤五:《郭店竹简的形式特征及其分类意义》,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3-54页。
    ① 李存山:《从郭店楚简看早期道儒关系》,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425页。
    ① 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69页。
    ② [日]谷中信一:《从郭店<老子>看今本<老子>的完成》,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43页。
    ③ 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69页。
    ④ [日]谷中信一:《从郭店<老子>看今本<老子>的完成》,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43页。
    ⑤ 程水金:《郭店简书<老子>的性质及其学术定位》,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03页。
    ① 庞朴:《郢燕书说——郭店楚简中山三器心旁文字试说》,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8页。
    ② 裘锡圭:《纠正我在郭店<老子>简释读中的一个错误——关于“绝伪弃诈”》,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6-29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97页。
    ④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34页。
    ⑤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35-436页。
    ⑥ 庞朴:《郢燕书说——郭店楚简中山三器心旁文字试说》,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8-39页。
    ①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12页。
    ②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18页。
    ③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21页。
    ④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12页。
    ⑤ 这两句在五千言中处于上下相连位置,在简《老》中分属不同组。正是因为它们被分组而列,抄写者才可打破五千言原有结构,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及同一个原则对文句进行重新组织修订。
    ①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12页。
    ②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3页。
    ③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13页。
    ① 黄人二:《读郭店<老子>并论其为邹齐儒者之版本》,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94页。
    ①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14页。
    ② 陆建华:《告子辨析》,《孔子研究》2008年第2期,第40-47页。
    ③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31页。
    ④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14页。
    ⑤ 梁启超:《墨子年代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48-252页。
    ①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09-214页。
    ② 郭沫若:《名辩思潮的批判》,见《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60-321页。
    ③ 庞朴:《告子小探》,《庞朴文集》第1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0页。
    ④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94页。
    ⑤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31-732页。
    ⑥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31-732页。
    ⑦ 陆建华:《告子辨析》,《孔子研究》2008年第2期,第40-47页。
    ① 梁启超:《墨子年代考》,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48-252页。
    ② 孙世扬:《告子辨》,《制言半月刊》1935年第2期,第34页。
    ③ 郭沫若:《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见《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56-191页。
    ④ 庞朴:《告子小探》,《庞朴文集》第1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0页。
    ⑤ 陆建华:《告子哲学的儒家归属》,《文化中国》(加拿大)2003年第3期。
    ①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37页。
    ②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44页。
    ①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36页。
    ②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33-734页。
    ③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4页。
    ①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00页。
    ②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94页。
    ③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93-694页。
    ④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94页。
    ① 焦循:《孟子正义》,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35页。
    ② 严复:《<庄子>评语》,见王拭主编《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125页。
    ③ 蔡元培:《杨朱即庄周说》,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39页。
    ④ 冯韶:《杨朱考》,《学术月刊》1980年第11期,第51-55页。
    ⑤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12页。
    ⑥ 庄 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03页。
    ⑦ 陈此生:《杨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23页。
    ⑧ 高亨:《杨朱学派》,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578页。
    ③ 詹剑锋:《杨朱非道家论》,见《中国哲学》编辑部编《中国哲学》第7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1982年,第58-65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20-221页。
    ② 陈桐生:《曾子·子思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30页。
    ③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19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19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10页。
    ③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09页。
    ④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09-210页。
    ⑤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25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19-220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97-198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54-255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23-224页。
    ③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21-222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15-216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24-225页。
    ③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11-212页。
    ④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12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27页。
    ②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28页。
    ③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56页。
    ④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24-225页。
    ⑤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20页。
    ①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939-940页。
    ②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范邦瑾协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37页。
    ①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范邦瑾协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46页。
    ②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82-583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85页。
    ④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93-94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14页。
    ②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406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74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12页。
    ③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72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2页。
    ②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95页。
    ③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95页。
    ①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831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5-1706页。
    ③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6页。
    ④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6页。
    ① 张觉编:《申子》,见《商君书疏校》,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第453-458页。
    ②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78页。
    ③ 李防等编:《太平御览》,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052页。
    ④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24页。
    ⑤ 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86页。
    ⑥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6页。
    ① 中共荥阳县委宣传部理论组、郑州大学政史系工农兵学员:《申子辑注》,郑州:郑州市人民印刷厂,1976年,第26页。
    ② 中共荥阳县委宣传部理论组、郑州大学政史系工农兵学员:《申子辑注》,郑州:郑州市人民印刷厂,1976年,第31页。
    ③ 中共荥阳县委宣传部理论组、郑州大学政史系工农兵学员:《申子辑注》,郑州:郑州市人民印刷厂,1976年,第32页。
    ④ 中共荥阳县委宣传部理论组、郑州大学政史系工农兵学员:《申子辑注》,郑州:郑州市人民印刷厂,1976年,第19页。
    ⑤ 中共荥阳县委宣传部理论组、郑州大学政史系工农兵学员:《申子辑注》,郑州:郑州市人民印刷厂,1976年,第18页。
    ⑥ 中共荥阳县委宣传部理论组、郑州大学政史系工农兵学员:《申子辑注》,郑州:郑州市人民印刷厂1976年,第28页。
    ① 中共荥阳县委宣传部理论组、郑州大学政史系工农兵学员:《申子辑注》,郑州:郑州市人民印刷厂,1976年,第35-36页。
    ② 中共荥阳县委宣传部理论组、郑州大学政史系工农兵学员:《申子辑注》,郑州:郑州市人民印刷厂,1976年,第30页。
    ③ 中共荥阳县委宣传部理论组、郑州大学政史系工农兵学员:《申子辑注》,郑州:郑州市人民印刷厂,1976年,第12页。
    ④ 中共荥阳县委宣传部理论组、郑州大学政史系工农兵学员:《申子辑注》,郑州:郑州市人民印刷厂,1976年,第31页。
    ⑤ 中共荥阳县委宣传部理论组、郑州大学政史系工农兵学员:《申子辑注》,郑州:郑州市人民印刷厂,1976年,第32页。
    ⑥ 中共荥阳县委宣传部理论组、郑州大学政史系工农兵学员:《申子辑注》,郑州:郑州市人民印刷厂 1976年,第34-35页。
    ① 中共荥阳县委宣传部理论组、郑州大学政史系工农兵学员:《申子辑注》,郑州:郑州市人民印刷厂,1976年,第32页。
    ② 中共荣阳县委宣传部理论组、郑州大学政史系工农兵学员:《申子辑注》,郑州:郑州市人民印刷厂,1976年,第26页。
    ③ 中共荥阳县委宣传部理论组、郑州大学政史系工农兵学员:《申子辑注》,郑州:郑州市人民印刷厂,1976年,第12页。
    ④ 中共荥阳县委宣传部理论组、郑州大学政史系工农兵学员:《申子辑注》,郑州:郑州市人民印刷厂1976年,第20页。
    ⑤ 中共荥阳县委宣传部理论组、郑州大学政史系工农兵学员:《申子辑注》,郑州:郑州市人民印刷厂1976年,第22页。
    ⑥ 中共荥阳县委宣传部理论组、郑州大学政史系工农兵学员:《申子辑注》,郑州:郑州市人民印刷厂1976年,第27页。
    ⑦ 中共荥阳县委宣传部理论组、郑州大学政史系工农兵学员:《申子辑注》,郑州:郑州市人民印刷厂1976年,第23页。
    ⑧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92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97页。
    ②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97-398页。
    ③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75-277页。
    ④ 郭沫若:《前期法家的批判》,见《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36-258页。
    ⑤ 曾振宇:《“申不害术家说”再认识》,《文史哲》1994年第6期,第12-19页。
    ① 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86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843页。
    ③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843页。
    ④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41页。
    ① 张西堂:《尸子考证》,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46-653页。
    ② 魏征等:《隋书》(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006页。
    ③ 孙次舟:《再评<古史辨>第四册——论<尸子>与<新语>》,见罗根泽《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01-112页。
    ④ 范晔:《后汉书》,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8页。
    ①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页。
    ②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2-114页。
    ③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8页。
    ①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2页。
    ②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③ 吴毓江:《墨子校注》,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66页。
    ④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7页。
    ⑤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1页。
    ⑥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5页。
    ①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9页。
    ②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1页。
    ③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④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8页。
    ⑤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1页。
    ⑥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页。
    ⑦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页。
    ①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页。
    ②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5页。
    ③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9页。
    ①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4-35页。
    ②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5页。
    ③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0页。
    ④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1页。
    ⑤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4页。
    ⑥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4页。
    ①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页。
    ②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3页。
    ③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3-34页。
    ④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1页。
    ⑤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⑥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页。
    ⑦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页。
    ①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7页。
    ②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9-30页。
    ①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7页。
    ②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5页。
    ③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6页。
    ④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7页。
    ⑤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6-47页。
    ⑥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5页。
    ⑦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2页。
    ①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3-74页。
    ②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4页。
    ③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页。
    ④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1页。
    ⑤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12页。
    ①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15页。
    ②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5-16页。
    ③ 尸佼:《尸子》,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8-19页。
    ④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63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52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70页。
    ③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085页。
    ④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43页。
    ⑤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页。
    ⑥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64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67-1768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69页。
    ③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3页。
    ①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0页。
    ②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9页。
    ③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1-32页。
    ④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页。
    ⑤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27-128页。
    ①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41-142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5页。
    ② 郭洙若:《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见《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56-157页。
    ①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44页。
    ②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37页。
    ③ 郭沫若:《青铜时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1页。
    ④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37页。
    ⑤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767页。
    ①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10页。
    ②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37页。
    ③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764页。
    ④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35页。
    ⑤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75页。
    ⑥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44-345页。
    ①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35页。
    ②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44-345页。
    ③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12-1013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76页。
    ②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89页。
    ③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26页。
    ④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41页。
    ⑤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76页。
    ②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45页。
    ③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770页。
    ①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07页。
    ②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789页。
    ③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08页。
    ④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16页。
    ⑤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36页。
    ⑥ 王恺銮:《尹文子校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页。
    ⑦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页。
    ①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36页。
    ②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28-429页。
    ③ 高似孙:《子略》,顾颉刚校,北京:朴社,1933年,第64-65页。
    ④ 宋濂:《诸子辨》,顾颉刚点校,北京:朴社,1927年,第28-29页。
    ⑤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96页。
    ⑥ 吴毓江:《公孙龙子校释》,吴兴宇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6页。
    ①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28-429页。
    ② 王恺銮:《尹文子校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2页。
    ③ 王恺銮:《尹文子校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页。
    ④ 王恺銮:《尹文子校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页。
    ⑤ 王恺銮:《尹文子校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页。
    ① 王恺銮:《尹文子校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页。
    ② 王恺銮:《尹文子校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页。
    ③ 王恺銮:《尹文子校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页。
    ④ 王恺銮:《尹文子校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3页。
    ⑤ 王恺銮:《尹文子校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4页。
    ⑥ 王恺銮:《尹文子校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页。
    ⑦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页。
    ① 王恺銮:《尹文子校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9页。
    ② 王恺銮:《尹文子校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页。
    ③ 王恺銮:《尹文子校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2页。
    ④ 王恺銮:《尹文子校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0-11页。
    ⑤ 李防等编:《太平御览》,宋刻本影印,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2261页。
    ⑥ 王恺銮:《尹文子校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页。
    ⑦ 王恺銮:《尹文子校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页。
    ⑧ 王恺銮:《尹文子校正》,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9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842页。
    ②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63页。
    ③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89页。
    ①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63页。
    ②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76页。
    ③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1-42页。
    ④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2页。
    ⑤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6-17页。
    ①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13-814页。
    ② 慎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页。
    ③ 滇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页。
    ④ 慎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4页。
    ① 慎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4页。
    ② 慎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1页。
    ③ 慎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4页。
    ④ 慎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5页。
    ⑤ 慎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3页。
    ⑥ 慎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1页。
    ① 慎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② 慎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页。
    ③ 慎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页。
    ④ 慎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8页。
    ⑤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05-306页。
    ①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16-317页。
    ②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35-139页。
    ③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4页。
    ④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893页。
    ①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1页。
    ②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2页。
    ③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8-10页。
    ④ 慎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8页。
    ⑤ 慎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0-21页。
    ①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27-228页。
    ② 慎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10页。
    ③ 慎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页。
    ④ 慎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5页。
    ① 慎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页。
    ② 慎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页。
    ③ 慎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页。
    ④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53页。
    ⑤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07-308页。
    ①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3页。
    ② 慎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2-53页。
    ③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89页。
    ④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16-317页。
    ⑤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13-314页。
    ①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75页。
    ②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25页。
    ③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75页。
    ④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25页。
    ⑤ 慎到:《慎子》,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页。
    ⑥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88页。
    ⑦ 黎翔凤:《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26页。
    ① 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马——兼论其与汉初儒法斗争的关系》,《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第7-37页。
    ② 余明光:《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③ 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④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61页。
    ⑤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87页。
    ①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87页。
    ②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76页。
    ③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43页。
    ④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87页。
    ⑤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57页。
    ⑥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43页。
    ⑦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57页。
    ⑧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43页。
    ①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58页。
    ②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87页。
    ③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81页。
    ④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43页。
    ⑤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72页。
    ⑥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87页。
    ⑦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87页。
    ①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53页。
    ②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72页。
    ③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79页。
    ④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82页。
    ⑤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51页。
    ①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83页。
    ②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79页。
    ③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58页。
    ④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82页。
    ⑤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78页。
    ⑥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65页。
    ⑦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70页。
    ①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81页。
    ②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82页。
    ③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61页。
    ④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49页。
    ①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47页。
    ②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51页。
    ③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55页。
    ④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51页。
    ⑤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57页。
    ⑥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62页。
    ①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43页。
    ②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53页。
    ③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81页。
    ④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43页。
    ⑤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58页。
    ①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43页。
    ②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79页。
    ③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57页。
    ④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51页。
    ⑤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69页。
    ⑥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47页。
    ①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51页。
    ②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69页。
    ③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71页。
    ④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55页。
    ⑤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49页。
    ①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55页。
    ②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75页。
    ③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51页。
    ④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47页。
    ⑤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81页。
    ①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45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4页。
    ② 赵逵夫:《我国最早的一篇作者可考的小说——庄辛<说剑>考校》,《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第46-49.
    ① 玄华:《略论老庄思想体系的基本差异——围绕“人”主体性的确立与消解展开》,见方勇主编《诸子学刊》(第八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05-114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80-581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554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02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1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87页。
    ④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50页。
    ⑤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50页。
    ⑥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90页。
    ⑦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55页。
    ①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48-149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3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87页。
    ① 马王堆汉墓帛害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32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6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页。
    ④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6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91-92页。
    ② [美]吴光明:《庄子的身体思维》,蔡丽玲译,见杨儒宾编《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与身体观》,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3年,第393-414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32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00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95页。
    ④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0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8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9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4页。
    ④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4页。
    ⑤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4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02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92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6页。
    ①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6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65-166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36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3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9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00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1页。
    ④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4页。
    ⑤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27-128页。
    ⑥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2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02-103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72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72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76-178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07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78页。
    ④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77-178页。
    ⑤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08页。
    ⑥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74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59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07-208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207页。
    ④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59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65-166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26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24-125页。
    ④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58-159页。
    ⑤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32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62页。
    ②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59页。
    ③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5页。
    ④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1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3页。
    ① 谭戒甫:《二老研究》,见罗根泽编《古史辨》第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88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3页。
    ② 萧统:《文选》,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98页。
    ③ 杨雄:《反离骚》,见朱熹《楚辞集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第241页。
    ① 许富宏:《“彭咸”考》,《船山学刊》2009年第1期,第95页。
    ② 龚维英:《彭咸考略》,《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第104页。
    ③ 王逸章句,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页。
    ④ 汪瑗:《楚辞集解》,董洪利点校,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30页。
    ⑤ 肖兵:《彭咸:水神—-<楚辞·离骚>新解》,《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3期,第49页。
    ⑥ 牛贵琥:《彭咸新说》,《山西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第58页。
    ⑦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34页。
    ⑧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34页。
    ⑨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80页。
    ⑩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80页。
    ①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45页。
    ②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94页。
    ③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80页。
    ④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93页。
    ⑤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36页。
    ⑥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933页。
    ① 朱熹:《楚辞集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第11页。
    ② 朱熹:《楚辞集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第166页。
    ③ 姚鼐:《老子章义》,清同治九年桐城吴氏重刊本,第3页。
    ① 王逸章句,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9页。
    ① 王逸章句,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5-86页。
    ② 王逸章句,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6-87页。
    ③ 王逸章句,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8页。
    ① 庄子:《庄子》,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102-103页。
    ② 王逸章句,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3页。
    ③ 胡濬源:《楚辞新注求确·凡例》,见杨金鼎《楚辞评论资料选》,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92页。
    ④ 吴汝纶:《古文辞类纂评点·远游》,见姚鼐《古文辞类纂》,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第1112页。
    ⑤ 汤炳正:《楚辞类稿》,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第394-395页。
    ⑥ 力之:《<远游>考辨:楚辞与中古文献考说》,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第88-101页。
    ⑦ 王逸章句,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4页。
    ① 王逸章句,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4-175页。
    ② 王逸章句,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页。
    ③ 王逸章句,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页。
    ① 王逸章句,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页。
    ② 王逸章句,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8页。
    ③ 王逸章句,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8页。
    ④ 王逸章句,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页。
    ⑤ 王逸章句,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5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842页。
    ② 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578-579页。
    ①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71页。
    ②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67-168页。
    ③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61页。
    ④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7页。
    ⑤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36页。
    ⑥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99页。
    ⑦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54页。
    ①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75页。
    ②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1页。
    ③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86页。
    ④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19页。
    ①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19页。
    ②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08页。
    ③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06-307页。
    ④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7页。
    ⑤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08-309页。
    ⑥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99页。
    ①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64页。
    ②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17-418页。
    ③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97-398页。
    ④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12-413页。
    ①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37页。
    ①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31-432页。
    ②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66页。
    ③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21-122页。
    ④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06页。
    ⑤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94-395页。
    ①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6页。
    ②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95-397页。
    ③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78页。
    ①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87-89页。
    ②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页。
    ③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42-143页。
    ④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42页。
    ①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64-165页。
    ②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52页。
    ③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24页。
    ④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7页。
    ⑤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11页。
    ⑥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86页。
    ①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33-134页。
    ②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34页。
    ③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36页。
    ④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8页。
    ①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79-80页。
    ②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82页。
    ③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58页。
    ④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11页。
    ⑤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24页。
    ⑥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85页。
    ⑦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54页。
    ① 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79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6页。
    ②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7页。
    ③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07页。
    ④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12页。
    ⑤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35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713页。
    ② 苏轼:《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2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22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6-147页。
    ②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6页。
    ③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6页。
    ④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52页。
    ⑤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6-147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8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8页。
    ②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8页。
    ③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7页。
    ④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7页。
    ⑤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7页。
    ⑥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7-148页。
    ⑦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7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7页。
    ②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8页。
    ③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66页。
    ④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4-135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0页。
    ②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0页。
    ③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1页。
    ④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1页。
    ⑤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2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3页。
    ②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64页。
    ③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61-162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54-155页。
    ②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6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9页。
    ②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50-151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9页。
    ②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0页。
    ③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5页。
    ④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65-66页。
    ⑤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64-165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09页。
    ②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70页。
    ③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65页。
    ④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95-96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7-138页。
    ②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6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21-422页。
    ②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67-468页。
    ③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49页。
    ④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57-464页。
    ⑤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22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58-159页。
    ②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07-208页。
    ③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15页。
    ④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00页。
    ⑤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90-391页。
    ①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43页。
    ②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30-431页。
    ③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26页。
    ④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10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42-443页。
    ②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20页。
    ③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75页。
    ④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1页。
    ⑤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74-375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77-378页。
    ②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6-27页。
    ③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5页。
    ④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00页。
    ⑤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26-127页。
    ⑥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66页。
    ⑦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52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80页。
    ②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99页。
    ③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58-159页。
    ④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9页。
    ①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13页。
    ②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43-144页。
    ③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54页。
    ④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5页。
    ⑤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64页。
    ⑥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59页。
    ①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951页。
    ②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954页。
    ③ [日]松皋圆:《毕氏吕氏春秋补正序》,见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15-716页。
    ①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3页。
    ② 孙星衍:《问字堂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7-20页。
    ③ 陈奇猷:《<吕氏春秋>成书的年代与书名的确立》,《复旦学派》1979年第5期,第103-104页。
    ④ 司马迁:《史记》,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2494页。
    ①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03页。
    ②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5页。
    ③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67页。
    ④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81页。
    ⑤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91页。
    ⑥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2页。
    ①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8-109页。
    ②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1页。
    ①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8页。
    ②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6页。
    ③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6页。
    ④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8-79页。
    ⑤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5-66页。
    ①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55-656页。
    ②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页。
    ③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页。
    ④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5-16页。
    ⑤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2-43页。
    ⑥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1页。
    ①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4页。
    ②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04-405页。
    ③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08页。
    ④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7页。
    ⑤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19页。
    ①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31页。
    ②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69页。
    ③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页。
    ①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8页。
    ②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1页。
    ③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4页。
    ④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5页。
    ⑤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0页。
    ⑥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3页。
    ⑦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9页。
    ⑧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8页。
    ⑨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8页。
    ①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12页。
    ②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2页。
    ③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3页。
    ④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1-72页。
    ⑤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17页。
    ⑥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24页。
    ⑦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页。
    ①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9页。
    ②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2页。
    ③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5页。
    ①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60-461页。
    ②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31页。
    ③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26页。
    ④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72页。
    ⑤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90-394页。
    ⑥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13页。
    ①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4页。
    ②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0页。
    ③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38-440页。
    ④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65-666页。
    ⑤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51页。
    ⑥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47页。
    ⑦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77页。
    ⑧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84页。
    ①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10页。
    ②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32-534页。
    ③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3-147页。
    ①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53页。
    ②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60-361页。
    ③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57-158页。
    ④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1页。
    ⑤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59页。
    ①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0页。
    ②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2页。
    ③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81页。
    ④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86-187页。
    ⑤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81页。
    [1]司马迁.《老子韩非列传》[A].《史记》[M].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洪适.《老子铭》[A],严可均《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谢守灏.《混元圣纪》[M].张继禹《中华道藏》第46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4]叶适.《老子》[A].《习学记言序目》[M].北京:中华书局,1977.
    [5]汪中.《老子考异》[A].《述学补遗》(据1926年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本重印)[M].上海:上海书店,1989.
    [6]于省吾.《老子新证》[A].《双剑誃诸子新证》[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胡适:《老子传略》[A].罗根泽《古史辨》第4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8]唐兰.《老聃的姓名和时代考》[A].《古史辨》第4册[C].
    [9]胡适.《与钱穆先生论老子问题书》[A].《古史辨》第4册[C].
    [10]郭沫若.《老聃关尹环渊》[A].罗根泽《古史辨》第6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1]孙次舟.《跋<古史辨>第四册并论老子之有无》[A].《古史辨》第6册[C].
    [12]叶青.《从方法上评老子考》[A].《古史辨》第6册[C].
    [13]谭戒甫.《<史记老子传>考证》[A].《古史辨》第6册[C].
    [14]谭戒甫.《二老研究》[A].《古史辨》第6册[C].
    [16]罗根泽.《再论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A].《古史辨》第6册[C].
    [17]高亨.《<史记·老子传>笺证》[A].《古史辨》第6册[C].
    [18]高亨.《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79(1).
    [19]邵炳军.《老聃行状事迹汇考》[A].方勇《诸子学刊》第8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0]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简<老子>》[A].《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22]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23]严遵.《老子指归》[M].王德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
    [24]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王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
    [25]张鲁.《老子道德经》(据敦煌遗书五千文本影印)[M].《中华道藏》第9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6]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7]王弼.《老子王弼注》(据武英殿聚珍本影印)[M].日本:东京文求堂,1939.
    [28]成玄英.《道德经开题序诀议疏》[M].《中华道藏》第9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9]李约.《道德真经新注》[M].《中华道藏》第9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0]司马光.《道德真经论》[M].《中华道藏》第10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1]董思靖.《道德经集解》[M].清光绪三年归安陛氏《十万卷楼丛书》刻本.
    [32]杜道坚.《道德玄经原旨发挥》[M].《中华道藏》第11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3]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大旨》[M].《中华道藏》第12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4]吴澄.《道德真经注》[M].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5]姚鼐.《老子章义》[M].清同治九年桐城吴氏重刊本.
    [36]魏源.《老子本义》[M].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7]毕沅.《老子道德经考异》[M].上海:大同书局,清光绪十三年刻本。
    [38]王力.《老子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
    [39]马叙伦.《老子校诂》[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0]蒋锡昌.《老子校诂》(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8.
    [41]严灵峰.《老子章句新编》[M].重庆:文风书局,1944.
    [42]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3]高亨.《老子正诂》[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8.
    [44]高亨.《老子译注》[M].华钟彦校.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
    [45]严灵峰.《马王堆帛书老子试探》[M].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6.
    [46]张松如.《老子校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47]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增订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48]古棣、周英.《老子通》.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49]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50]尹振环.《帛书老子释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51]张松如.《老子说解》[M].济南:齐鲁书社,1998.
    [5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3]沈善增.《还吾老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4]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上、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5]严灵锋.《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Z].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
    [56]严灵锋.《无求备斋老子集成续编》[Z].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
    [57]熊铁基等.《老子集成》[Z].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58]宁镇疆.《<老子>早期传本结构及其流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59]刘晗.《<老子>文本与道儒关系演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60]谭宝刚.《老子及其遗著研究——关于战国楚简<老子>、<太一生水>、<恒
    先>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开封:河南大学,2008.
    [61]刘静.《<老子>成书前后文本与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7.
    [62]林雄洲.《楚简本与帛书本、传世本<老子>的文本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63]陈成吒.《再论<老子>基本问题》[硕士学位论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64]素痴.《<老子>的年代问题》[A].罗根泽《古史辨》第4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5]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A].《古史辨》第4册[C].
    [66]张季同.《关于<老子>年代的一假定》[A].《古史辨》第4册[C].
    [67]梁启超.《论<老子>书作于战国之末》[A].《古史辨》第4册[C].
    [68]冯友兰.《<老子>年代问题》[A].《古史辨》第4册[C].
    [69]胡适.《与冯友兰先生论<老子>问题书》[A].《古史辨》第4册[C].
    [70]张煦.《梁任公提述<老子>时代一案判决书》[A].《古史辨》第4册[C].
    [71]黄方刚.《<老子>年代之考证》[A].《古史辨》第4册[C].
    [72]张寿林.《老子<道德经>出于儒后考》[A].《古史辨》第4册[C].
    [73]钱穆.《关于<老子>成书年代之一种考察》[A].《古史辨》第4册[C].
    [74]唐兰.《<老子>时代新考》[A].罗根泽《古史辨》第6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5]胡适.《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A].《古史辨》第6册[C].
    [76]马叙伦.《辩<老子>非战国后期之作品》[A].《古史辨》第6册[C].
    [77]钱穆.《再论<老子>成书年代》[A].《古史辨》第6册[C].
    [78]张福庆.《读钱穆先生‘从文章的体裁和修辞上考察<老子>成书年代’的意见》[A].《古史辨》第6册[C].
    [79]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A].陈引驰《梁启超国学讲录二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0]胡厚宣.《再论殷代农作施肥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81(1).
    [81]李水海.《“三十辐同一毂”·车制·<老子>成书时代》[J].《江南学院学报》2001(3).
    [82]李零.《重归古典——兼说冯、胡异同》[J],《读书》2008(3).
    [83]伏俊琏、王晓娟.《<老子>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J].《求是学刊》2008(2).
    [84]侯文华.《<老子>与先秦箴体》[J].《中国文学研究》2009(3).
    [85]王梓.《关于<老子分章问题>之管见》[J],《社会科学辑刊》1986(6).
    [86]张学方.《<老子>古本道德顺序试探》[J].《北京社会科学》1994(2).
    [87]尹振环.《<老子>篇名篇次考——三论帛书<老子>》[J].《文献》1997(3).
    [88]董京泉.《<道德经>新编及其论证》[J].《文史哲》2003(1).2003(2)
    [89]饶宗颐.《书<马王堆老子>写本后》[A].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90]郑良树.《论帛书本<老子>》[A].《竹简帛书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2.
    [91]高亨、池曦朝.《试谈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J].《文物》1974(11).
    [92]邱锡昉.《<老子>在战国时可能只有一种道家传本》[J].《文物》1976(11).
    [93]邱德修.《楚帛书老子德先道后问题蠡测》[J].《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77(11).
    [94]严复.《<老子>评语》[A].见《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5]俞樾.《老子平议》[A].见《诸子平议》[M].北京:中华书局,1956.
    [96]张岱年.《老子哲学辨微》[A].《张岱年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97]玄华.《“浴神不死”释义》[J].《枣庄学院学报》2010(6).
    [98]熊铁基、马良怀、刘韶军.《中国老学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99]戴美芝.《老子学考》[M].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6.
    [100]禹建春.《先秦老学传播与接受述论》[硕士学位论文].开封:河南大学,2008.
    [101]吕振羽.《老聃派哲学思想的发展》[A].《吕振羽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02]饶宗颐.《(传老子师)容成遗说钩沉——先秦老学初探》[A].《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C].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103]刘宝楠.《论语正义》[M].高流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4]程树德.《论语集释》[M].程俊英、蒋见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5]钱坫.《论语后录》[M].《续修四库全书》第15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6]孔继汾.《阙里文献考》[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9.
    [107]崔述.《洙泗考信录》[A].《崔东壁遗书》[M].顾颉刚编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8]李启谦、骆承烈、王式伦.《孔子资料汇编》[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1.
    [109]孔健.《孔子全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110]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先秦学术发展顺序倒置之检讨》[J].《哲学研究》1988(9).
    [111]陈鼓应.《老子与孔子思想比较研究》[J].《哲学研究》1989(8).
    [112]梁晓景.《孔子入周问礼及相关问题》[A].洛阳市历史学会《河洛文化论丛》第1辑[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113]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所见关尹遗说》[A].《中国哲学》编辑部、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0辑(“郭店楚简研究”专号)[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114]邢文.《论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不属一系——楚简(太一生水>及其意义》[A].《中国哲学》第20辑[C].
    [115]庞朴.《“太一生水”说》[A].《中国哲学》编辑部、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编《中国哲学》第21辑(“郭店简与儒学研究”专号)[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16]李学勤.《太一生水的术数解释》[A].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17]庞朴.《一种有机的宇宙生成图式——介绍楚简<太一生水>》[A].《道家文 化研究》第17辑[C].
    [118]许抗生.《初读<太一生水>》[A].《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C].
    [119]李零.《读郭店楚简<太一生水>》[A].《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C].
    [120]强昱.《<太一生水>与古代的太一观》[A].《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C].
    [121]赵建伟.《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疏证》[A].《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C].
    [122]裘锡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A].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古文字研究》第22辑[C].北京:中华书局,2000.
    [123]陈伟.《<太一生水>校读并论与<老子>的关系》[A].《古文字研究》第22辑[C].
    [124]周凤五.《郭店竹简的形式特征及其分类意义》[A].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25]彭浩.《一种新的宇宙生成理论——读<太一生水>》[A].《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26]丁四新.《楚简<太一生水>研究——兼对当前<太一生住>研究的总体批评》[A].丁四新《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一)》[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27]邢文.《<太一生水>与郭店<老子>》[A].邢文《郭店老子与太一生水》[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128]郭沂.《试谈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及其与简本<老子>的关系》[J].《中国哲学史》1998(4).
    [129]韩东育.《<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与<老子>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1999(2).
    [130]魏启鹏.《(太一生水>札记》[J].《中国哲学史》2000(1)期.
    [131]赵东栓.《<太一生水>篇的宇宙图式及其文化哲学阐释》[J].《齐鲁学刊》2001(4).
    [132]萧汉明.《(大一生水)的宇宙论与学派属性》[J].《学术月刊》2001(12).
    [133]赵卫东.《<太一生水>“神明”新释》[J].《周易研究》2002(5).
    [134]萧兵.《“太一生水”神话学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为社会科学版)》2003(6).
    [135]谭宝刚.《再论<太一生水>乃老聃遗著》[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136]王春.《<太一生水>中的“太一”试诠》[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137]罗炽.《(太一生水)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138]陈恩林.《<太一生水>》与<老子)及<易传)的关系——<太一生水)不属于道家学派》[J].《社会科学战线》2004(6).
    [139]李小光.《“神明”新论: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之思想溯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140]周耿、张松辉.《论<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是对老子道、物二元论的解释》[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0).
    [141]李剑虹.《<太一生水>“神明”考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142]玄华.《论“太一生水”内涵及其图式——兼论“太极图”起源》[J].《中州学刊》2012(2).
    [143]玄华.《论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文本内涵、结构与性质》[J].《中州学刊》2013(8).
    [144]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M].《道藏》第16册(据明正统十年刻本影印),上海:涵芬楼书馆,1926年.
    [145]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M],《中华道藏》第15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46]王利器.《文子疏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47]李定生、徐慧君.《文子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48]鲁迅.《范子计然》[A],《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1999.
    [149]张丰乾.《竹简<文子>探微》[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150]葛刚岩.《<文子>成书及其思想》[博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151]李定生.《文子其人考》[A],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4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52]魏启鹏.《文了学术探微》[A].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53]丁原植.《竹简<文子>哲学思想探析》[A].《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C].
    [154]陈丽桂.《试就今本<文子>与<淮南子>的不重袭内容推测古本<文子>的几个思想论题》[A].《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C].
    [155]吴光.《<文子>新考——兼与诸说商兑》[J].《河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2).
    [156]李仲钧.《<计然万物录>矿物药疏证》[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0(3).
    [157]李学勤.《试论八角廊简<文子>》[J].《文物》1996(1).
    [158]王博.《关于(文子)的几个问题》[J].《哲学与文化》1996(8).
    [159]张杰、郑建萍.《<文子>古今本成书年代考》[J].《管子学刊》199(4).
    [160]赵逵夫.《关于文子其人其书的探索——兼论<文子>成书及其思想》[J].《图书与情报》2006(6).
    [161]唐廷猷.《<范子>计然研究——西汉时以药材为主的商品学》[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
    [162]赵九洲.《<范子计然>成书时间考》[J].《农业考古》2010(4).
    [163]艾力农.《<文子>其书》[N].《光明日报》1982.5.22.
    [164]何浩.《老莱子其人及其道论》[J].《江汉论坛》1985(11).
    [165]李零.《老李子和老莱子》[J].《中国哲学史》1997(2).
    [166]徐文武.《老莱子生平与思想考论》[J].《长沙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3).
    [167]喻几凡.《老莱子即老子——老子考辨之三》[J],《求索》2009(5).
    [168]王恺銮.《邓析子校正》[M].上海:上海书店,1989.
    [169]王启湘.《邓析子校诠》[M].《周秦名家三子校诠》.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
    [170]马叙伦.《邓析子校录》[M].《天马山房丛著》.马叙伦自刻本,1935.
    [171]孙次舟.《邓析子伪书考》[A].罗根泽《古史辨》第6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72]罗根泽.《<邓析子>探源》[A].《古史辨》第6册[C].
    [173]方克.《邓析“两可之说”的辩证法思想》[J].《中州学刊》1982(6).
    [174]顾孟武.《邓析之死初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5(1).
    [175]朱志凯.《论孔子逻辑思想在先秦逻辑史上的地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4).
    [176]高崇会.《邓析的“两可”辩讼逻辑思想》[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6).
    [177]杨树森.《“邓析开创中国逻辑思想史”质疑》[J].《江汉论坛》1994(1).
    [178]董英哲、刘长青.《<邓析书录>作者考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179]胡国义、陈孟麟.《邓析不是在讲逻辑》[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180]杨皑.《子产有否杀邓析疑案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181]熊铁基.《刘向校书详析》[J].《史学月刊》2006(7).
    [182]陈天启.《孙子兵法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47.
    [183]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84]何炳棣.《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2.
    [185]李零.《<孙子>十三篇综合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86]斋藤拙堂:《孙子辨》[A],江侠庵《先秦经籍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187]金德建.《孙子十三篇作于孙膑考》[A].《古籍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41.
    [188]杨善群.《孙武生平事迹考》[A].曾光军《<孙子>新论集粹》[C].北京:长征出版社,1992.
    [189]齐思和.《孙子兵法著作时代考》[J],《燕京学报》1939(26).
    [190]褚良才.《兵圣孙武子乃齐将田开》[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4).
    [191]尹振环.《<老子>从<孙子兵法>中借鉴了什么——也谈<孙子兵法>早于<老子>》[J].《学术月刊》2004(11).
    [192]魏启鹏.《范蠡及其天道观》[A].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6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93]饶恒久.《范蠡生平考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0(6).
    [194]孙以楷.《范蠡徐人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2(1).
    [195]王子今.《范蠡“浮海出齐”事迹考》[J].《齐鲁文化研究》2009(8).
    [196]李启谦、王式伦.《孔子弟子资料汇编》[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1.
    [197]李启谦.《对孔门弟子研究的几点认识》[J].《孔子研究》1986(2).
    [198]王春华.《颜回资料辑考》[博士学位论文].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199]李启谦.《颜回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
    [200]颜炳罡、陈代波.《从颜氏之儒的思想特质看其与易学的关系》[J].《周易研究》2004(3).
    [201]王春华.《近三十年来颜回、“颜氏之儒”文化研究综述》[J].《华夏文化》2011(1).
    [202]王祎.《<礼记·乐记>研究论稿》[博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9.
    [203]蔡仲德.《<乐记>作者辨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0(1).
    [204]吕骥.《关于公孙尼子和乐记作者考》[J],《中国音乐学》1988(3).期,第4-12页。。
    [205]薛永武.《从先秦古籍通例谈<乐记>的作者》[J].《文学遗产》2005(6).
    [206]章启群.《论<乐论>与<乐记>的根本区别——兼论占星学对于先秦儒家礼乐思想的冲击与整合》[J].《哲学研究》2010(2).
    [207]陈玉澍.《卜子年谱》[M].《丛书集成续编》第36册.上海:上海书店,1994.
    [208]步如飞:《子夏及其学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
    [209]刘玉建.《<子夏易传>真伪考》[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210]张继峰、王建忠.《卜子夏故里考》[J].《中州学刊》2001(6).
    [211]杨朝明.《子夏及其传经之学考论》[J].《孔子研究》2002(5).
    [212]高专诚.《子夏故里温邑的历史变迁》[J].《沧桑》2003(2).
    [213]刘彬.《子夏易学考》[J].《周易研究》2006(3).
    [214]王红霞.《子夏生平考述》[J].《北方论丛》2006(4).
    [215]刘大钧.《今古文易学流变述略——兼论<子夏易传>真伪》[J].《周易研究》2006(6).
    [216]临沂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平邑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宗圣曾子》[M].济南:齐鲁书社,2000.
    [217]《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编纂委员会.《曾子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218]朱熹.《大学章句集注》[A].《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19]刘红霞.《曾子及其学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8.
    [220]钟肇鹏.《曾子学派的孝治思想》[J].《孔子研究》1987(2).
    [221]陈桐生.《曾子·子思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22]洪颐煊.《子思子》[M].《续修四库全书》第120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2.
    [223]冯云鹓.《子思子书》[M].《续修四库全书》第9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24]顾观光.《子思子》[M].《武陵山人遗稿》,清代稿本.
    [225]顾宗伊.《子思子遗编辑注》[M].《曲台四书辑注》.清道光二十八年刻本.
    [226]黄以周.《子思子》[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27]朱熹.《中庸章句集注》[A].《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228]简朝亮.《礼记子思子言郑注补证》[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29]孙德华.《子思学派考论》[博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10.
    [230]胡玉缙.《辑子思子佚文考证》[A].《许庼学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31]阮廷焯.《子思子考佚》[A].《先秦诸子考佚》[M].台北: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0.
    [232]金德建.《<中庸>思想和<易>理的关系》[A].《先秦诸子杂考》[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233]李学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A].《中国哲学》第20辑[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234]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A].《中国哲学》第20辑[C].
    [235]李学勤.《<易传>与<子思子>》[J].《中国文化》1989(1).
    [236]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中的<子思子>》[J],《文物天地》1998(2).
    [237]郭沂.《孟子车费孟子考:思孟关系考实》[J].《中国哲学史》2002(3).
    [238]郭沂.《<淮南子·缪称训>所见子思<累德篇>考》[J].《孔子研究》2003(6).
    [239]孔德立.《<孔丛子>与子思生年问题》[J].《齐鲁学刊》2004(2).
    [240]孙德华.《子思生卒年新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241]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42]吴毓江.《墨子校注》[M].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
    [243]梁启超.《墨子年代考》[A].《古史辨》第4册[C].
    [244]田宜超、黄长巩.《是<墨子>引<老子>,还是<淮南子>引<老子>》[J].《文物》1975(9).
    [245]日知.《墨子不知老子——《太平御览》卷三二二“墨子曰”引书有误》[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4).
    [246]王克奇.《墨子与孔子、老子、韩非关系论》[J].《孔子研究》1997(3).
    [247]列子.《冲虚至德真经》[M].《中华道藏》第15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48]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49]严灵峰.《列子辩诬及其中心思想》[M].台北:时报文化事业出版有限公司,1983.
    [250]马达.《<列子>真伪考辨》[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51]许抗生.《<列子>考辨》[A].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1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52]陈鼓应.《论<老子>晚出说在考证方法上常见的谬误——兼论<列子>非伪书》[A].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4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53]岑仲勉.《列子非晋人伪作》[J].《东方杂志》1943(44).
    [254]小川茂树.《李悝法经考》[J].《东方学报》1933(4).
    [255]郑鹤声、郑一钧.《李悝变法》[J].《文史哲》1974(3).
    [256]杨慧清.《<法经>名称由来驳议》[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257]傅绍杰.《吴子今注今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
    [258]李学勤.《<吴子传>序》[J].《晋阳学刊》1988(8).
    [259]张世超.《<吴子>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6).
    [260]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61]崔仁义.《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62]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63]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264]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65]聂中庆.《郭店楚简<老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66]姜广辉.《荆门郭店1号墓墓主是谁》[A].《中国哲学》第20辑[C].
    [267]郭沂.《楚简<老子>与老子公案——兼及先秦哲学若干问题》[A].《中国哲学》第20辑[C].
    [268]邢文.《郭店楚简研究》[A].《中国哲学》第20辑[C].
    [269][日]池田知久.《尚处形成阶段的<老子>最古文本——郭店楚简<老子>》
    [A].《道家文化研究》17辑[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70]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A].《道家文化研究》17辑[C].
    [271]彭浩.《郭店一号墓的年代与简本<老子>的结构》[A].《道家文化研究》17辑[C].
    [272][美]罗浩.《郭店<老子>对文中一些方法论问题》[A].《道家文化研究》17辑[C].
    [273]丁原植.《就竹简资料看<文子>与解<老>传承》[A].《道家文化研究》17辑[C].
    [274][美]韩禄伯.《治国大纲——试读郭店<老子>甲组的第一部分》[A].《道家文化研究》17辑[C].
    [275]王博.《关于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结构与性质——兼论其与通行本《老子》的关系》[A].《道家文化研究》17辑[C].
    [276]王博.《美国达慕思大学郭店<老子>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A].《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C].
    [277]李泽厚.《初读郭店竹简印象纪要》[A].《道家文化研究》17辑[C].
    [278]李存山.《从郭店楚简看早期道儒关系》[A].《道家文化研究》17辑[C].
    [279]裘锡圭.《郭店<老子>简初探》[A].《道家文化研究》17辑[C].
    [270][日]谷中信一.《从郭店<老子>看今本<老子>的完成》[A].武汉大学中国文
    化研究院《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71]黄钊.《竹简<老子>的版本归属及其文献价值探微》[A].《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72]裘锡圭.《纠正我在郭店<老子>简释读中的一个错误——关于‘绝伪弃诈’》[A].《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73]庞朴,《郢燕书说——郭店楚简中山三器心旁文字试说》[A].《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74]程水金.《郭店简书<老子>的性质及其学术定位》[A].《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75]黄人二.《读郭店<老子>并论其为邹齐儒者之版本》[A].《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76]颜世铉.《郭店楚简散论(1)》[A].《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77]唐明邦.《竹简<老子>与通行本<老子>比较研究》[A].《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78]李零.《郭店楚简研究中的两个问题》[A].《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79]王葆玹.《郭店楚简的时代及其与子思学派的关系》[A],《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80]周凤五.《郭店竹简的形式特征及其分类意义》[A].《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81]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J].《文物》1997(7).
    [282]范毓周.《荆门郭店楚墓墓主当为环渊说》[N].《人民政协报》1998.12.26.
    [283]高正.《屈原与郭店墓主的关系》[N],《光明日报》1999.7.2.
    [284]黄钊.《竹简<老子)应为稷下道家传本的摘抄本》[J].《中州学刊》2000(1).
    [285]李裕民.《郭店楚墓年代与墓主新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286]许抗生.《再读郭店竹简<老子>》[J].《中州学刊》2000(5).
    [287]丁四新.《简帛<老子>思想研究之前缘问题报告——兼论楚简<太一生水>的思想》[J].《现代哲学》2002(2).
    [288]程一凡.《从郭店本看《老子》一书的形成》[J].《管子学刊》2004(2).
    [289]高华平.《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J].《江汉论坛》2006(4).
    [290]高华平.《郭店楚简中的“道”与“(?)”》[J],《哲学研究》2009(5).
    [291]谭宝刚.《<老子>郭店简本与今本、帛本的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292]玄华.《论郭店竹简<老子>性质》[J].《江淮论坛》2011(1).
    [293]玄华.《从“太上”等章的差异论郭店竹简<老子>性质》[A].方勇《诸子学刊》第6辑[C].上海:上海出版社,2012.
    [294]玄华.《从“章节异同”看郭店楚简<老子>性质》[J].《江淮论坛》2012(6).
    [295]高华平.《环渊新考——兼论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及该墓墓主的身份》[J].《文学遗产》2012(5).
    [296]孙世扬.《告子辨》[J].《制言半月刊》1935(2).
    [297]庞朴.《告子小探》[A].《庞朴文集》第1册[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298]陆建华.《告子哲学的儒家归属》[J].《文化中国》2003(3).
    [299]陆建华.《告子辨析》[J].《孔子研究》2008(2).
    [300]陈此生.《杨朱》[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301]高亨.《杨朱学派》[A].《古史辨》第4册[C].
    [302]郑于宾.《杨朱传略》[A].《古史辨》第4册[C].
    [303]蔡元培.《杨朱即庄周说》[A].《古史辨》第4册[C].
    [304]唐钺.《杨朱考》[A].《古史辨》第4册[C].
    [305]詹剑锋.《杨朱非道家论》[A].《中国哲学》编辑部编《中国哲学》第7辑[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306]冯韶.《杨朱考》[J].《学术月刊》1980(11).
    [307]中共荥阳县委宣传部理论组、郑州大学政史系工农兵学员.《申子辑注》 [M].郑州:郑州市人民印刷厂,1976.
    [308]张觉:《申子》[A].《商君书疏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309]曾振宇.《“申不害术家说”再认识》[J].《文史哲》1994(6).
    [310]尸佼.《尸子》[M].汪继培辑、黄曙辉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11]张西堂.《尸子考证》[A].《古史辨》第4册[C].
    [312]孙次舟.《再评<古史辨>第四册——论<尸子>与<新语>》.《古史辨》第6册[C].
    [313]蒋礼鸿.《商君书锥指》[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14]王恺銮.《尹文子校正》[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315]慎到.《慎子》[M].王斯睿校正、黄曙晖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16]黎翔凤.《管子校注》[M].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
    [317]余明光.《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18]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19]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兼论其与汉初儒法斗争的关系》[J].《考古学报》1975(1).
    [320]王博,《论<黄帝四经>产生的地域》[A].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21]庄子.《庄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322]郭象、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23]陈鼓应.《老庄新论(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24]严复.《<庄子>评语》[A].《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25]赵逵夫.《我国最早的一篇作者可考的小说——庄辛<说剑>考校》[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
    [326]玄华.《略论老庄思想体系的基本差异——围绕“人”主体性的确立与消解展 开》[A].方勇《诸子学刊》第8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27]洪兴祖.《楚辞补注》[M].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328]朱熹.《楚辞集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329]汪瑗.《楚辞集解》[M].董洪利点校.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330]汤炳正.《楚辞类稿》[M].成都:巴蜀书社,1988.
    [331]力之.《<远游>考辨:楚辞与中古文献考说》[M].成都:巴蜀书社,2005.
    [332]胡濬源.《楚辞新注求确·凡例》[A].杨金鼎《楚辞评论资料选》[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333]吴汝纶.《古文辞类纂评点·远游》[A].姚鼐《古文辞类纂》[M].北京:中国书店,1986.
    [334]肖兵.《彭咸:水神——<楚辞·离骚>新解》[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
    [335]龚维英.《彭咸考略》[J].《贵州社会科学》1983(5).
    [336]牛贵琥.《彭咸新说》[J].《山西大学学报》1988(2).
    [337]许富宏.《“彭咸”考》[J].《船山学刊》2009(1).
    [338]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339]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据商务印书馆1940版影印)[M].上海:上海书店,1987.
    [340]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9.
    [341]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
    [342]王焕镳.《韩非子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343]苏轼.《韩非论》[A].《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44]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45]范耕研.《吕氏春秋补注》[A].《江苏国学图书馆年刊》第6辑[C].1933.
    [346]陈奇猷.《<吕氏春秋>成书的年代与书名的确立》[J],《复旦学报》1979(5).
    [347]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陈抗、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348]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M].清光绪二十二年师伏堂刻本.
    [349]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350]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
    [351]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79.
    [352]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吴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353]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54]朱熹.《诗集传》[M].赵长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
    [355]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M].赵伯雄整理、王文锦审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56]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57]郑玄注、贾公彦疏.《仪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58]孙希旦.《礼记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359]孔颖达:《礼记正义》[M],龚抗云整理、王文锦审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60]王聘珍.《大戴礼记解估》[M].王文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361]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62]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李解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36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64]范宁、杨士勋.《春秋谷梁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65]章太炎.《春秋左传读》[A].《章太炎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66]无名氏.《国语》[M].韦昭注、明洁辑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67]李零.《司马法译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368]钮国平.《读<司马法>札记》[J].《济南大学学报》2001(2).
    [369]焦循:《孟子正义》[M].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370]阎若璩.《四书释地续》[M].清学海堂刻《清经解》本.
    [371]吴毓江.《公孙龙子校释》[M].吴兴宇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72]袁珂.《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2.
    [373]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374]湖北文物考古所、北京大学中文系.《望山楚简》[M].北京:中华书局,1995.
    [375]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376]范祥雍.《战国策笺证》[M].范邦瑾协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77]无名氏.《周髀算经》(据宋嘉定六年刻本影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378]孔鲋.《孔丛子》[M].王钧林、周海生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379]于智荣.《贾谊新书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80]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81]董仲舒.《春秋繁露》[M].凌曙注.北京:中华书局,1975.
    [382]司马迁.《史记》[M].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383]司马迁.《史记》[M].裴驷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84]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385]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七略佚文》[M].邓骏捷校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86]石光瑛.《新序校释》[M].陈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1.
    [387]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88]王叔岷.《列仙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89]陈立.《白虎通疏证》[M].吴则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
    [390]袁康、吴平.《越绝书》[M].刘晓东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
    [391]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92]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93]邓安.《蔡邕集编年校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394]曹操.《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95]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96]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97]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98]范晔.《后汉书》[M].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
    [399]陈桥驿.《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00]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01]李石.《续博物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02]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03]胡守为.《神仙传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04]皇甫谧.《高士传》[M].《四部备要》.北京:中华书局,1989.
    [405]萧统.《文选》[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06]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07]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08]陆德明.《经典释文》[M].黄焯断句.北京:中华书局,1983.
    [409]瞿昙悉达.《开元占经》[M].常秉义点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10]虞世南.《北堂书钞》[M].陈禹谟补注.《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11]欧阳询.《艺文类聚》[M].汪绍楹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412]陆广微.《吴地记》[M].曹林娣校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413]韩愈.《韩愈集》[M].严昌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00.
    [414]李防等:《太平御览》(据宋刻本影印)[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15]柳宗元.《柳河东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16]周敦颐.《周子全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17]马总.《意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18]孙猛.《郡斋读书志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19]高似孙.《子略》[M].顾颉刚校.北京:朴社,1933.
    [420]王尧臣等.《崇文总目》[M].程东垣等辑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
    [421]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M].《二十五史补编》.上海:开明书店,1936.
    [422]范浚.《香溪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23]朱熹.《朱子语类》[M].《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出版社,2002.
    [424]陈师道.《后山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25]宋濂.《诸子辨》[M].顾颉刚点校.北京:朴社,1927.
    [426]董说.《七国考》[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27]薛应旂.《浙江通志》(据明嘉靖四十年刻本影印)][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428]昊文治.《明诗话全编》[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429]严可均.《后汉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30]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43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32]姚鼐.《惜抱轩文集》(据清嘉庆三年刻本影印)[M].《续修四库全书》145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33]孙星衍.《问字堂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434]江湶.《读子卮言》[M].张京华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35]马端临.《文献通考》(据1936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影印)[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36]蒋伯潜.《诸子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437]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38]张心澂.《伪书通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439]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
    [440]余嘉锡.《古书通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41]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442]郭沫若.《青铜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4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三松棠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444]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45]汪奠基.《中国逻辑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446]蔡枢衡.《中国刑法史》[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
    [447]宁汉林、魏克家.《中国刑法简史》[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
    [448]皮锡瑞.《经学历史》[M].周予同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59.
    [449]姜广辉主编:《经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50]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51]王葆珐.《正始玄学》[M].济南:齐鲁书社,1987.
    [452]郭齐勇、欣文.《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自觉——郭齐勇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03(9)
    [453]李学勤.《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N].《中华读书报》2010.8.10。
    [454]玄华.《“新子学”:子学思维觉醒下的新哲学与系统性学术文化工程》[A].方勇主编《诸子学刊》第9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55]玄华.《关于“新子学”几个基本问题的再思考》[J].《江淮论坛》2013(5).
    [456]杨雄、郭璞.《轩辕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457]邢昺.《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58]徐復.《广雅诂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459]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6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61]苏宝荣.《<说文解字>今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462]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M].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463]冯寿农.《文本·语言·主题》[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464]黄鸣奋.《超文本诗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M],2002.
    [465]傅修延.《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66]张法.《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文艺理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467]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张卫东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68]戴阿宝.《文本革命》[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469][英]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470][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71][俄]什克洛夫斯基.《作为程序的艺术》[A].《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C].方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472][美]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473][法]让-克罗德·高概.《范式·文本·述体》[J].《国外文学》1997(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