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两汉中坚社会势力略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西汉时期,汉政权通过独尊儒术、察举制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各种社会势力逐渐融入到政权体系之中,地方豪强大族、文吏、士人甚至一些贫窭者都实现了向士大夫的转化。至西汉中后期,士大夫间的关系逐渐紧密,由“相善”而形成归属感,士大夫阶层逐渐形成。士大夫阶层不仅掌握有一定的政治权力,而且还拥有一定的经济势力和社会势力,具有极高的社会威望,有着稳定的社会结构,逐渐发展成为汉王朝的中坚社会势力。光武的建国与士大夫阶层对他的支持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东汉建立之后,在制度上进行了变革,“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东汉皇帝“政不任下”、“不复参以士流”,皇权得到强化,这使得士大夫阶层逐渐远离了朝廷的核心权力体系,处于“不亲接”的境况。士大夫阶层一方面被排挤出朝廷的核心权力体系,处于“不亲接”的境况;另一方面汉政权却以儒学取士,士大夫阶层逐渐强大,这种相悖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导致皇权与士大夫阶层之间的冲突。这一冲突的加剧,便导致了党锢之祸的发生。
     党锢之祸后,受到彻底打击的士大夫阶层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士大夫仍然心系汉室,殷殷以献帝为念,此种情况被曹操所洞察和重视,曹操挟持汉献帝的目的也在于吸引心系汉室的士大夫为其所用。还有一些士大夫在党锢之祸后选择了不仕汉室和隐逸,另外一部分士大夫则放弃了以社稷为念的精神,转而向地方发展自身势力,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袁绍和刘焉。作为中坚社会势力的士大夫阶层的分化,最终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本文主要的论点有五个:1、士大夫阶层的形成及其构成汉代政权的中坚社会势力;2、东汉的建国与士大夫阶层的支持有密切的关系;3、士大夫阶层与专制皇权之间冲突的加剧导致了党锢之祸的发生;4、党锢之祸后士大夫阶层分化为三个部分,从而加速了东汉的瓦解;5、“挟天子以令诸侯”新探。
During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regime integrated all kinds of social forces into its system gradually through a series of measures, such as Confucianism, Election system. The local powerful families, civilian officials, scholars and even some poor people were turned into the scholar-official. Until middle and later period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relationship of scholar-officials became increasing close and formed a sense of belonging by the "Xiangshan (相善)", and the scholar-official class formed gradually. The scholar-official class not only possessed a certain amount of political power, but also had a certain economic and social forces, a very high social prestige and a stable social structure, so the scholar-official class became the backbone of social forces of Han dynasty. The establishment of Guangwu regime was mainly due to the support of the scholar-official class. However,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Emperor Guangwu took a reform on the political system:"keep setting Sangong, but the real power belonged to Taige","distrust the minister "and" no longer appointed the group of scholar ". These measures strengthened the imperial power but kept the scholar-official class away from the core of power system, which was in an estranged situation gradually. However, the scholar-official class continued developing its power and became stronger. These two opposite trends, would inevitably led to intensification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Emperor and the scholar-official class. The serious intensification of the conflict led to the Danggu Scourge. The Danggu Scourge was the result of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gradually stronger of the scholar-official class and the dictatorial imperial system of Eastern Han dynasty.
     After the Danggu Scourge, the scholar-official class, which had been beat thoroughly, began to split into three parts. One part still deeply concerned on Han dynasty and Xiandi, this phenomenon was discovered and used by Caocao and then control of the emperor. Caocao's goal of control emperor was for attract scholar-officials. Also there are some scholar-officials broke away from Han dynasty and chose seclusion. The rest of them gave up the spirit of concerning the country and turned to expand forces themselves, whose representatives were Yuan Shao and Liu Ya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cholar-official class, which was the backbone of social forces, eventually led to the collapse of Eastern Han dynasty.
     There are five main points in the thesis:First, the formation of the scholar-official class and its becoming the backbone of social forces of the Han dynasty. Second, the establishment of Guangwu regime was mainly due to the support of the scholar-official class. Thir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Emperor and the scholar-official class that result in the Danggu Scourge. Fourth, After the Danggu Scourge, the scholar-official class began to split into three parts, which led to the collapse of Eastern Han dynasty. Fifth, A new discussion about "control emperor to command Feudal Kings".
引文
② 瞿同祖认为,豪族的共同性在于“这些家族具有一种共同的力量——经济实力。”(《汉代社会结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第165页。)
    ①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第37页。
    ②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60页。
    ③ 唐长孺:《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第62页。
    ④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123-137页。
    ⑤ 毛汉光先生就认为党锢之祸后被禁锢的士人成为了一种社会势力,“卷入党锢事件的士,纷返故里,他们有的是社会领袖,有社会势力。”(《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137页。)
    ①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65页。
    ② 杨联升:《东汉的豪族》,《清华学报》,1936年04期。
    ③ 何兹全:《两汉豪族发展的三个时期》,《秦汉史论丛》第三辑,第96页。
    ① 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崇文书局,2003年,第124-125页。
    ② 马彪:《秦汉豪族社会研究》,中国书店,2002年。
    ③ 刘增贵:《汉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士族化与官僚化》,国立台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6年6月
    ④ 王彦辉:《汉代豪民与乡里政权》,《史学月刊》,2000年第4期。
    ⑤ 卜宪群:《秦汉社会势力及其官僚化问题——以商人为中心的探讨》,《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① 薛海波:《东汉颍川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文史哲》,2006年第6期。
    ② 崔向东:《汉代豪族的儒化与士族化》,《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期。
    ③ 刘增贵将汉代的豪族分为四类,分别是豪强类、大姓类、名族类、豪富类,认为要找出同时符合四类标准的豪族是很难的。所以,以豪族来进行的宏观研究,而不是有区别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就会有偏差。另外,单家出身的士大夫或者家族势力不大的名士,有时候很难用豪族来概括。同时,出身世家大族的士大夫还会举荐一些出身低微的有才能者进入国家政权,这些身份低微者也无法用豪族来界定。
    ④ 钱穆:《中国传统文化中之士》,《国史新论》,生活·图书·新知三联书店,《国史新论》,第182页。
    ⑤ 钱穆:《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治》,第124页。
    ⑥ 钱穆:《国史大纲》(修订第3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49页。
    ①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5页。
    ②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9页。
    ③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465页。
    ④ 唐长孺:《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
    ⑤ 陈启云:《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华中古前期史研究》,(台)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年。
    ① 载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2卷,中华书局,1993年。
    ② 刘泽华、孙立群等著:《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③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第144页。
    ④ 葛荃:《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页。
    ⑤ 马良怀:《士人皇帝宦官》,岳麓书社,2003年。
    ⑥ 刘蓉:《汉魏名士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第1-5页。
    ① 阎步克:《秦政、汉政与文吏、儒生》,《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② 阎步克:《士·事·师论——社会分化与中国古代知识群体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③ 王晓毅:《东汉安顺之际的汝颍名士》,《山东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④ 胡宝国:《汉晋之际的汝颍名士》,《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⑤ 鲁同群:《东汉知识分子重名原因述补》,《南京师大学报》,2009年第5期。
    ① 李军:《论东汉士人阶层的政治权利基础》,《浙江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② 陶贤都:《汉魏皇权嫂代与士人心态》,《南都学刊》,2003年第4期。
    ③ 马亮宽:《汉代士人与社会结构》,《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④ 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求古编》,第453-454页。
    ⑤ 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求古编》,第482页。
    ⑥ 陈启云:《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华中古前期史研究》(台)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年,第8页。
    ① 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243页。
    ②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79页。
    ③ 许倬云著程农、张鸣译:《汉代的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第57页。
    ④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与国家之关系的变动》,《文物季刊》,1996年第2期。
    ⑤ 张保同:《东汉的私学与党人》,《南都学坛》,2005年第2期。
    ① 朱顺玲:《论东汉中后期士大夫对皇权的制衡》,《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① 西(?)定生:《中国古代帝国形成史论》,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第48-86页。
    ②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4页。
    ③ 上田早苗:《巴蜀的豪族与国家权力》,转引自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第41页。
    ④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78-79页。
    ⑤ 马彪:《论秦汉异同与士大夫的社会平衡机制》,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第315页。
    ① 班固:《汉书》卷84《翟方进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427页。
    ② 范哗:《后汉书》卷22《杜茂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776页。
    ③ 陈寿:《三国志》卷17《魏书·张辽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第517页。
    ④ 《辞源》(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87页。
    ⑤ 《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第8页。
    ⑥ 《三国志》卷6《魏书·袁绍传》注引《英雄记》,第193页。
    ⑦ 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陈俊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44页。
    ① 陈启云:《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华中古前期史研究》,(台)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年,第55页。
    ②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54页。
    ③ 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第56页。
    ① 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87页。
    ② 牟发松:《传统中国的“社会”在哪里》,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① 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贾谊《过秦论》,第280页。
    ② 劳干:《秦汉史》,中国文化服务社,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三月沪二版,第7页。
    ③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贾谊《过秦论》,第282页。
    ④ 同上。
    ⑤ 《汉书》卷64上《吾丘寿王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796页。
    ⑥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3页。
    ① 钱穆:《国史大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3版),第127页。
    ② 林剑鸣:《秦汉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9页。
    ③ 顾颉刚:《秦始皇帝》,胜利出版社,民国三十五年二月沪一版,第119-120页。
    ④ 高敏:《秦汉史论集》,中州书画社出版,1982年,第74页。
    ⑤ 李福全:《北伐匈奴是秦亡的重要原因》,《学术月刊》1985年第9期。
    ⑥ 吴刚、刘小洪:《秦亡汉兴之因再探》,《学术月刊》1996年第8期。
    ⑦ 朱维权:《试论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载《中国古代史论丛》第7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48-249页。
    ① 林剑鸣:《秦汉史》,第374页。
    ② 《史记》卷123《大宛列传》,第3176页。
    ③ 《史记》卷123《大宛列传》,第3176页。
    ④ 《后汉书》卷77《酷吏列传》,第2487页。
    ⑤ 《史记》卷30《平准书》,第1435页。
    ⑥ 《汉书》卷24上《食货志上》,第1137页。
    ⑦ 《汉书》卷7《昭帝纪》,第233页。
    ⑧ 《史记》卷122《酷吏列传》,第3151页。
    ⑨ 宫崎市定著韩昇、刘建英译:《九品官人法研究》,第340页。
    ①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84页,贾谊《过秦论》。
    ② 刘向辑录 范祥雍笺证:《战国策·齐策六》卷1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42页。
    ③ 《史记》卷55《留侯世家》,第2033-2034页。
    ④ 《史记》卷7《项羽本纪》,第296页。
    ⑤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69页。
    ⑥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1,第6页。
    ① 《资治通鉴》卷7,中华书局,1956年,第244页。
    ② 许倬云:《秦汉知识分子》,载《求古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第484页。
    ③ 《史记·秦始皇本纪》卷6,第278页,贾谊《过秦论》。
    ④ 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0页。
    ⑤ 《史记》卷81《廉颇蔺相如列传》,第2448页。
    ① 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第44-45页。
    ② 洪迈:《容斋随笔》卷二《秦用他国人》,中华书局,2005年,第23页。
    ③ 《史记》卷87《李斯列传》,第2557页。
    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1,第4-5页。
    ⑤ 《史记》卷73《白起王翦列传》,第2336页。
    ⑥ 《史记》卷83《鲁仲连邹阳列传》,第2461页。
    ⑦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59页。
    ① 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载《求古编》,第453页。
    ② 林剑鸣:《秦汉史》上册,第219页。
    ③ 徐复观:《两汉思想想史——周秦汉政治社会结构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9页。
    ④ 马彪:《论秦汉异同与士大夫的社会平衡机制》,载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14页。
    ① H.G.Creel:"The Beginning of Bureaucracy in china:The Origin of the Hsicn",转引自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239页。
    ②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239页。
    ③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④ 章太炎:《秦政记》,《太炎文录初编》卷一,《章太炎全集》(四),第72页。
    ① 严可均辑:《全汉文》,吾丘寿王《骠骑论功论》,第277页。
    ② 《资治通鉴》卷22,第747-748页。
    ③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343页。
    ④ 李开元:《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中华书局,2007年,第49页。
    ① 宫崎市定著韩昇、刘建英译:《九品官人法研究》,第329-330页。
    ① 《汉书》卷43《陆贾传》,第2113页。
    ② 《汉书》卷1《高帝纪》,第79页。
    ③ 李开元:《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中华书局,2007年,第49页。
    ① 《汉书》卷1下《高帝纪》,第49页。
    ① 《史记》卷8《高祖本纪》,第380-381页。
    ② 《汉书》卷1下《高帝下》,第78页。
    ③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140页。
    ④ 详见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①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周秦汉政治社会结构之研究》,第99页。
    ② 《后汉书》卷77《酷吏列传·序》,第2487页。
    ③ 班固:《汉书》卷14《诸侯王表》,第393-394页。
    ①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第91页。
    ① 《汉书》卷14《诸侯王表》,第393页。
    ② 《史记》卷52《齐悼惠王世家》,第2012页。
    ③ 《史记》卷106《吴工濞列传》,第2821页。
    ④ 《汉书》卷14《诸侯王表》,第394页。
    ⑤ 《汉书》卷4《文帝纪》,第106页。
    ①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第66页
    ② 秦进才:《汉初与皇帝“共天下”的诸侯王》,《历史教学》,2004年第4期。
    ① 《汉书》卷14《诸侯王表》,第395页。
    ② 《汉书》卷38《高五王传·燕灵王刘建传》,第2002页。
    ③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第103页。
    ④ 《汉书》卷14《诸侯王表第二》,第396页。
    ①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第三版,第11页。
    ②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第14页。
    ③ 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第36页。
    ④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第38-66页。
    ① 《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527页。
    ① 《史记》作“武儒”,第897页。
    ② 宛朐在今山东菏泽,陈豨当为齐将。
    ③ 丁复,越人。《汉书。郊祀志》应劭注曰:“丁夫人,其先丁复,本越人,封阳都侯。夫人其后,以诅军为功。”(第1246页)
    ④ 《史记·项羽本纪》:“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注引《集解》应劭曰:“天子曰师尹,诸侯曰令尹,时去六国尚近,故置令尹。”瓒曰:“诸侯之卿,唯楚称令尹。时立楚之后,故置官司皆如楚旧。”(第304页)是吕青以楚之令尹初从刘邦明矣。
    ⑤ 《史记》作“庄不识”。汉明帝名庄,因避讳,庄姓改为严姓,所以就有了《汉书》中的严不职,但不知名字为何有变?
    ① 李开元以为“齐将,田氏。”未知因何。
    ② 见《史记》卷7《项羽本纪》。
    ③ 李开元在其《后期刘邦集团主要成员籍贯表》备注中也认为杨喜是“秦吏士”,见《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第165页。王竞、王翥、吕马童、杨喜等人是以秦吏的身份在汉二年刘邦组建骑兵时跟随刘邦的。
    ① 秦吏亦或汉兵?暂存疑。
    ② 《汉书》师古注曰:“大与,主爵禄之官。”(第592页)
    ① 李开元也疑杜恬是秦之御史,见《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第167页。
    ①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第171页。
    ① 《汉书》卷39《曹参传》,颜师古注,第2013页。
    ② 《汉书》卷41《灌婴传》,第2080页。
    ③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24页。
    ④ 《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561页。
    ⑤ 《史记》卷92《淮阴侯列传》,第2609页。
    ⑥ 西(?)定生:《中国古代帝国形成考察之一——汉高祖与其功臣集团》,转引自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第3页。
    ①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第2版),第400页。
    ② 阎步克:《秦政、汉政与文吏、儒生》,《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③ 《汉书》卷43《叔孙通传》,第2128页。
    ④ 张汉东:《论秦汉博士制度》,转引自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336页。
    ⑤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第143页。
    ①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第67页。
    ①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第67-69页。
    ② 《汉书》卷18《外戚恩泽侯表第六》,第677页。
    ③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第229页。
    ①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1页。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路篇》,第140页。
    ③ 杨伯峻:《论语译注·子路篇》,第143页。
    ④ 杨伯峻:《论语译注·里仁篇》,第37页。
    ⑤ 杨伯峻:《孟子译注·尽心上》,第315-316页。
    ⑥ 钱穆:《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治》,《国史新论》,第127页。
    ⑦ 钱穆:《中国传统文化中之士》,《国史新论》,第182页。
    ①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127页。
    ②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13页。
    ③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466页。
    ④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页98
    ⑤ 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第162页。
    ⑥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45页。
    ① 《全后汉文》卷83《蔡邕·明堂论》,第801页。
    ② 王钦若等编:《宋本册府元龟》卷811《总录部·聚书》,中华书局,1989年,第2992页。
    ③ 《晋书》卷55《夏侯湛传》,第1492页。
    ④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5-9页。
    ⑤ 《三国志》卷57《吴书·虞翻传》裴注引《江表传》,第1318页。
    ⑥ 《全后汉文》卷89《仲长统·昌言下》,第899贞。
    ⑦ 杨伯峻:《论语译注·宪问篇》,第145页。
    ⑧ 阎步克:《士·事·师论——社会分化与中国古代知识群体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⑨ 阎步克:《士·事·师论——社会分化与中国古代知识群体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① 阎步克:《秦政、汉政与文吏、儒生》,《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② 陈寅恪:《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2页。
    ③ 刘泽华、孙立群等著:《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第88页。
    ④ 张培峰:《论中国古代‘士大夫’概念的演变与界定》,《天津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⑤ 葛荃:《权利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⑥ 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3,第172页。
    ① 《北史》卷39《房法寿传附族子景伯传》,第1423页。
    ②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301页。
    ①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465页。
    ②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484页。
    ③ 阎步克:《士·事·师论——社会分化与中国古代知识群体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④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243页。
    ⑤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79页。
    ⑥ “学人所谓的‘世家大族’,指那些世代高官的士大夫家族。它们是东汉豪族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又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和领袖,除具有豪族的一般特征外,还带有鲜明的儒学色彩。”(第566页。)
    ⑦ 张保同:《略论两汉士大夫的异同》,《史学月刊》,2006年第9期。
    ⑧ 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求古编》,第453页。
    ⑨ 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求古编》,第453-454页。
    ① 许倬云:《秦汉知识分子》,《求古编》,第502页。
    ② 许倬云著程农、张鸣译:《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第57页。
    ③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119页。
    ④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79页。
    ⑤ 金发根:《东汉党锢人物的分析》,《史语所集刊·秦汉卷》,第1220-1221页。
    ⑥ 唐长孺:《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第35页。
    ⑦ 刘蓉:《汉魏名士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第1-5页。
    ① 黄宛峰:《东汉颍川、汝南、南阳士人与党议始末》,《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② 马彪:《秦汉豪族社会研究》,第85页。马彪在该书中还认为儒宗“在当时已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士大夫官僚社会,即‘儒宗’阶层。”(第86页)
    ③ 李军:《论东汉士人阶层的政治权利基础》,《浙江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④ 《汉书》卷1《高帝纪》,第71页。
    ⑤ 《汉书》59《张汤传》,第2638页。
    ⑥ 《汉书》卷55《霍去病传附赵破奴传》,第2493页。
    ⑦ 《汉书》卷49《爰盎传》,第2272页。
    ⑧ 《汉书》卷62《司马迁传》,第2730页。
    ⑨ 《史记》卷106《吴王濞列传》,第2834页。
    ① 《史记》卷117《司马相如列传》,第3044页。
    ② 《汉书》卷67《胡建传》,第2910页。
    ③ 《汉书》卷6《武帝纪》,第191页。
    ④ 《银雀山汉墓竹简一·尉缭子》,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84页。
    ⑤ 《中国简牍集成》第三册《敦煌汉简》,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82页。
    ⑥ 《汉书》卷6《武帝纪》,第171页。
    ⑦ 《汉书》卷8《宣帝纪》,第255页。
    ⑧ 《汉书》卷85《谷永传》,第3456页。
    ⑨ 《汉书》卷84《翟方进传》,第3411页。
    ⑩ 《汉书》卷73《韦贤传附子玄成传》,第3109页。
    ①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241页。
    ② 《后汉书》卷3《章帝纪》,第150页。
    ③ 《后汉书》卷15《来欷传》,第586页。
    ④ 《后汉书》卷27《杜林传》,第936页。
    ⑤ 《后汉书》卷29《申屠刚传》,第1016页。
    ⑥ 《后汉书》卷13《隗嚣传》,第521页。
    ⑦ 《后汉书》卷62《钟皓传》,第2064页。
    ⑧ 《后汉书》卷58《虞诩传》,第1867页。
    ⑨ 《后汉书》卷80下《赵壹传》,第2632页。
    ⑩ 《后汉书》卷68《符融传》,第2232页。
    ① 《后汉书》卷69《何武传》,第2244页。
    ② 《三国志》卷10《魏书·荀攸传》,注引张珊《汉纪》,第322页。
    ③ 《后汉书》卷67《党锢传·李膺传》,第2195页。
    ④ 《后汉书》卷70《郑太传》,第2260页。
    ⑤ 《后汉书》卷60下《蔡邕传》,第2006页。
    ⑥ 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1,第30页。
    ⑦ 《三国志》卷23《和洽传》,第655页。
    ⑧ 《三国志》卷64《诸葛恪传》,第1433页。
    ⑨ 《三国志》卷36《蜀书·张飞传》,第944页。
    ⑩ 《三国志》卷48《吴书·孙皓传》,第1165页。
    11 《三国志》卷56《吴书·吕范传》注引《江表传》,第1309页。
    ① 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4,第324页。
    ②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239-241页。
    ③ 葛荃:《权利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第13页。
    ④ 《后汉书》卷68《郭太传》,第2225页。
    ⑤ 《北史》卷91《列女传·赵元楷妻崔氏》,第3013页。
    ① 先秦贵族已经不存在,新的社会特权阶层士族尚未形成。汉初虽然是功臣集团掌权,但功臣集团并不是一个社会阶层。
    ② 《后汉书》卷77《酷吏列传·序》,第2487页。
    ③ 何启明:《鼎食之家——世家大族》,《吾土与开民》,第43页。
    ④ 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第131页。
    ⑤ 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求古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第462页。
    ⑥ 《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第3280-3281页。
    ① 许倬云著程农、张鸣译:《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7页。
    ② 《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528-529页。
    ①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78页。
    ②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472页。阎步克还认为:“秦之皇帝——文吏——庶民体制,即令期上令下达的传达十分畅通,它也缺乏调节机制。”(《秦政、汉政与文吏、儒生》,《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③ 《汉书》卷90《酷吏传·郅都传》,第3647页。
    ① 西(?)定生:《中国古代帝国形成史论》,载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中华书局,1993年,第86页。
    ② 劳干:《汉代的豪强及其政治上的关系》,《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第285页。
    ③ 瞿同祖:《汉代社会结构》,第167页。
    ④ 《史记》卷99《刘敬叔孙通列传》,第2720页。
    ① 《后汉书》卷31《廉范传》,第1101页。
    ② 《汉书》卷90《酷吏传·田延年传》,第3665页。
    ③ 尹建东认为:“但对大多数六国贵族后裔来说.这一转化过程大约持续到文景时期,直到西汉中期以后,六国贵族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才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两汉魏晋南北朝关东豪族研究》,第25页。)
    ④ 《后汉书》卷38《法雄传》,第1276页。
    ⑤ 《后汉书》卷24《马援传》,第827页。
    ⑥ 《汉书》卷37《田叔传》,第1981-1982页。
    ① 《汉书》卷50《冯唐传》,第2312页。
    ② 《史记》卷99《刘敬叔孙通列传》,第2726页。
    ③ 《后汉书》卷105《五行志三·序》注引《东观书》,第3307页。
    ④ 关于地方豪强大族,毛汉光先生使用了“地方豪族”一词(见《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138页),本文中则使用“地方豪强大族”或者“地方大族”,而“地方大族”是一个比较中性的词。
    ⑤ 《史记》卷116《西南夷列传》,《正义》注引《括地志》第2992页。
    ⑥ 《后汉书》卷56《王龚传》,第1819页。
    ⑦ 《后汉书》卷61《左雄传》,第2015页。
    ⑧ 《后汉书》卷56《王龚传附子畅传》,第1825页。
    ⑨ 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汉纪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23页。
    ⑩ 《资治通鉴》卷75,胡三省注,第2397页。
    ①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22《舆地考八》,考2527。
    ② 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谢承后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22页。
    ③ 《三国志》卷16《魏书·仓慈传》,第512页。
    ④ 《三国志》卷52《吴书·步骘传》,第1236页。
    ⑤ 《晋书》卷43《山涛传附子山简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229页。
    ⑥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田赋二》,中华书局,1986年,考三十八。
    ⑦ 《周书》卷44《泉企传》,第786页。
    ⑧ 如杨联陞先生认为:“所谓豪族,并不是单纯的同姓同宗的集团,是以一个大家族为中心,而有许多家或许多单人以政治或经济的关系依附着的,这样合成一个豪族单位。”认为豪族是地主兼官僚或兼商人。(杨联隆《东汉的豪族》《清华学报》11卷4期1936年)崔向东在《汉代豪族研究》中认为:“豪族是由各种社会阶层(主要是地主)演变成的一个新形态。各种社会阶层的形态演变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它有一个最基本的总的演变趋势。在各种类型的社会阶层不断产生、发展的同时,随着他们与权力的结合,逐渐向一个新的形态融合演变,我把这个多种形态融合而成的社会阶层称为豪族。”(第10页)可见,崔向东先 生所谓的豪族是一个包容很多社会阶层的概念。马彪在《秦汉豪族社会研究》一书则认为豪族包括“素封”势力商人、“儒宗”官僚士大夫和宗室、外戚贵族势力。谷川道雄以大土地的占有来定义豪族势力:“父老社会的‘里共同体’,终于在其内部孕育出阶级关系,出现了大土地所有者的豪族势力与无产农民的两个极端。”(谷川道雄:《中国社会构造的特质与士大夫的问题》,《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3年,第183页。)瞿同祖则认为豪族包括六国旧贵、诸侯王、外戚、官僚家族、富商家族和游侠家族。(《汉代社会结构》,见第五章)
    ① 如刘增贵所言:“一般概念中汉代豪族的标准形态——拥有宗族及附从势力”。(《汉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士族化与官僚化》,国立台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6年6月,第58页。)
    ② 尹建东:《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东豪族研究》,第7页。
    ③ 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第103页。
    ④ 《汉书》卷90《酷吏列传·严延年传》,第3668页。
    ① 《汉书》卷43《娄敬传》,第2123页。
    ② 何兹全:《两汉豪族发展的三个时期》,《秦汉史论丛》第三辑,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0页。
    ③ 《汉书》卷6《武帝纪》,第170页。
    ④ 《汉书》卷6《武帝纪》,第176页。
    ⑤ 《汉书》卷6《武帝纪》,第205页。
    ⑥ 《后汉书》卷33《郑弘传》,注引《谢承书》,第1154页。
    ⑦ 劳干:《汉代的豪强及其政治上的关系》,《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第286页。
    ⑧ 《汉书》卷77《郑崇传》,第3254页。
    ① 《汉书》卷8《宣帝纪》,第253页。
    ② 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汉旧仪补遗》,中华书局,1990年,第102页。
    ③ 《汉书》卷10《成帝纪》,第317页。
    ④ 《资治通鉴》卷31,第994页。
    ⑤ 《汉书》卷10《成帝纪》,颜师古注,第318页。
    ① 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第464-465页。
    ② 《史记》卷122《酷吏列传》,第3146页。
    ③ 《汉书》卷90《酷吏传·王温舒传》,第3656页。
    ④ 《资治通鉴》卷19,第647页。
    ⑤ 《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第742页。
    ①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周秦汉政治社会结构之研究》,第198-199页。
    ② 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卫宏《汉旧仪》卷上,第33页。
    ① 《资治通鉴》卷19,第621-622页。
    ② 《史记》卷30《平准书》,第1423页。
    ③ 《史记》卷30《平准书》,注引《索引》,第1423页。
    ④ 《资治通鉴》卷19,裴注,第622页。
    ⑤ 《汉书》卷4《文帝纪》,第134页。
    ⑥ 《汉书》卷4《文帝纪》,颜师古注,第135页。
    ⑦ 《汉书》卷90《酷吏传·杨仆传》,第3659页。
    ① 《汉书》卷4《文帝纪》,第131页。
    ② 《汉书》卷89《循吏传·黄霸传》,第3627页。
    ③ 《汉书》58《卜式传》,第2625页。
    ④ 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第124页。
    ⑤ 陈启云先生在《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一书《颍川荀氏家族》中认为:“秦汉中叶以后,有很多豪强部分地接受了儒家思想,变成半吊子的知识分子。”并认为荀氏家族就是这种情况,荀氏是半知识分子豪族。(见该书79页。)
    ⑥ 《汉书》卷86《何武传》,第3482页。
    ①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朝史论拾遗》,第25-26页。
    ② 《汉书》卷89《文翁传》,第3626页。
    ③ 宫崎市定著,韩升、刘建英译:《九品官人法研究》,第52页。
    ④ 尹建东:《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东豪族研究》,第7页。
    ⑤ 何启明:《鼎食之家——世家大族》,载《吾土与吾民》,第46页。
    ⑥ 《汉书》卷74《魏相传》,第3133页。
    ① 《汉书》卷74《魏相传》,第3133页。
    ② 《汉书》卷78《萧望之传》,第3271页。
    ③ 《汉书》卷81《张禹传》,第3347页。
    ① 《汉书》卷71《平当传》,第3048页。
    ② 《汉书》卷76《韩延寿传》,第3211页。
    ③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81页。
    ① 谷川道雄:《试从社会与国家关系看汉唐之间的历史变迁》,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页。
    ② 《汉书》卷6《武帝纪》,第160页。
    ③ 《汉书》卷6《武帝纪》,第166-167页。
    ④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第348页。
    ⑤ 刘增贵:《汉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士族化与官僚化》,国立台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6年6月,第131页。
    ⑥ 《后汉书》卷56《王龚传》,第1819页。
    ⑦ 《汉书》卷72《鲍宣传附郇越传》,第3095页。
    ① 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第128页。
    ① 刘增贵:《汉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土族化与官僚化》,国立台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6年6月,第16页。
    ② 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第70页。
    ① 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求古编》,第474页。
    ② 《汉书》卷9《元帝纪》,第292页。
    ③ 《汉书》卷11《哀帝纪》,第340页。
    ④ 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求古编》,第480页。
    ⑤ 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第147页。
    ① 刘敏:《从抑制到容纳——两汉国家与豪族关系的发展路径》,《南开学报》2003年第3期。
    ② 阎步克:《秦政、汉政与文吏、儒生》,《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③ 钱穆:《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治》,《国史新论》,生活·图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127页。
    ④ 瞿同祖:《汉代社会结构》,第106页。
    ⑤ 《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第734页。
    ⑥ 马彪:《论秦汉异同与士大夫的社会平衡机制》,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第314页。
    ① 《汉书》卷56《董仲舒传》,第2525页。
    ② 《汉书》卷6《武帝纪》,第155-156页。
    ③ 《汉书》卷6《武帝纪》,第212页。
    ④ 《汉书》卷88《儒林传·序》,第3593页。
    ⑤ 《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第3127-3129页。
    ⑥ 《汉书》卷71《隽不疑传》,第3037-3038页。
    ① 《汉书》卷9《元帝纪》,第277页。
    ② 《汉书》卷9《元帝纪》,第298-299页。
    ③ 《汉书》卷10《成帝纪》,第301页。
    ④ 《梁书》卷48《儒林传·序》,第661-662页。
    ⑤ 《汉书》卷75《夏侯胜传》,第3159页。
    ⑥ 《汉书》卷73《韦贤传》,第3107页。
    ⑦ 刘泽华、孙立群等著:《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第221页。
    ⑧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474页。
    ⑨ 张保同:《略论两汉士大夫的异同》,《史学月刊》,2006年第9期。
    ① 马彪:《论秦汉异同与士大夫的社会平衡机制》,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第314页。
    ② 《汉书》卷74《魏相传》,第3133页。
    ③ 《汉书》卷56《董仲舒传》,第2512页。
    ④ 《汉书》卷88《儒林传·序》,第3594-3596页。
    ① 班固:《汉书》卷88《儒林传序》,第3596页。
    ②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0《学校一》,考三八四。
    ③ 《后汉书》卷79《儒林传》,第2574页。
    ④ 张保同在《东汉的私学与党人》一文中有详细的论述(《南都学坛》2005年第3期)。
    ⑤ 马彪:《秦汉豪族社会研究》,第91页。
    ⑥ 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求古编》,第472页。
    ⑦ 《汉书》卷9《元帝纪》,第287页。
    ① 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求古编》,第474页。
    ② 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第141-142页。
    ③ 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第148页。
    ④ 司马迁:《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第3122页。
    ⑤ 钱穆:《国史大纲》,第149页。
    ⑥ 钱穆:《国史大纲》,第169-171页。
    ① 余英时:《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1987年版,第220页。
    ② 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第63页。
    ③ 详见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一书。
    ④ 《汉书》卷90《酷吏传·义纵传》,第3653页。
    ⑤ 《汉书》卷90《酷吏传》,第3651页。
    ① 《汉书》卷88《儒林传·序》,第3594-3596页。
    ② 邢义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第298页。
    ③ 《汉书》卷71《于定国传》,第3042页。
    ④ 《汉书》卷51《路温舒传》,第2367-2368页。
    ⑤ 《汉书》卷74《丙吉传》,第3145页。
    ① 《汉书》卷76《张敞传》,第3222页。
    ② 《汉书》卷76《王尊传》,第3226-3227页。
    ③ 《汉书》卷59《张汤传附子安世传》,第2651页。
    ④ 《汉书》卷60《杜周传》,第2659-2660页。
    ⑤ 《汉书》卷60《杜周传附缓弟钦传》,第2667页。
    ⑥ 《后汉书》卷46《郭躬传》,第1544-1545页。
    ⑦ 《后汉书》卷46《陈宠传》,第1555页。
    ⑧ 《后汉书》卷46《陈宠传》,第1549页。
    ①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450页。
    ② 《汉书》卷5《景帝纪》,第152页。
    ① 《汉书》卷57《司马相如传》,第2529-2530页。
    ② 《汉书》卷5《景帝纪》,第152页。
    ③ 《资治通鉴》卷16,第540页。
    ④ 《汉书》卷5《景帝纪》,第152页。
    ⑤ 《汉书》卷4《文帝纪》,第134页。
    ⑥ 《资治通鉴》卷19,第622页。
    ⑦ 《汉书》卷57《司马相如传》,第2530页。
    ⑧ 杨永乐认为司马相如买官时并没有“大出血”。“司马相如是在景帝时以其家产在十万钱以上的资格,选拔进京‘为郎’,进而担任武骑常侍的。司马相如本人并没有因此而‘大出血’。以‘以訾为郎’便断定司马相如的官是用钱买来的,显然是对历史的误读。”杨永乐:《司马相如的官不是用钱买来的》,《文史杂志》,2004年第5期。
    ① 《汉书》卷68《霍光传》,第2954页。
    ② 《汉书》卷68《霍光传》,颜师古注,第2954页。
    ③ 《汉书》卷58《公孙弘传》,第2613页。
    ④ 《汉书》卷58《公孙弘传》,第2620-2621页。
    ⑤据崔向东统计,公孙弘之前19任丞相中,有16任是出自功臣集团,两任是出自外戚,另外一个是卫绾。见《汉代豪族研究》,第125-126页。
    ⑥ 马彪:《秦汉豪族社会研究》,第89页。
    ⑦ 《汉书》卷58《倪宽传》,第2628页。
    ① 《汉书》卷76《王章传》,第3238页。
    ② 《汉书》卷64《严助传》,第2789页。
    ③ 《汉书》卷64《朱买臣传》,第2791页。
    ④ 《汉书》卷64《主父似传》,第2798页。
    ⑤ 《汉书》卷65《东方朔传》,第2841页。
    ⑥ 《汉书》卷66《蔡义传》,第2898页。
    ⑦ 《汉书》卷81《匡衡传》,第3331页。
    ⑧ 《汉书》卷81《匡衡传》,第3347页。
    ① 《后汉书》卷37《桓荣传》,第1249-1252页。
    ② 《汉书》卷84《翟方进传》,第3411-3416页。
    ③ 《汉书》卷84《翟方进传附子义传》,第3426页。
    ④ 《汉书》卷84《翟方进传附子义传》,第3439页。
    ① 马亮宽认为,《汉书》记载中可以明确士人身份的官僚共186名,其中出身于下层劳动人民的27人,约占士人官僚的15%:《后汉书》有传的407名士人官僚中有29人出身贫苦,约占7%。(马亮宽:《汉代士人与社会结构》,《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② 马彪:《论秦汉异同与士大夫的社会平衡机制》,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第315页。
    ③ 《后汉书》卷72《鲍宣传》,第3088页。
    ① 陈启云:《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华中古前期史研究》,(台)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年,第79-80页。
    ① 许倬云著程农、张鸣译:《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第57页。
    ②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卷6《散不足第二九》,第349页。
    ③ 《汉书》卷74《魏相传》,第3134页。
    ④ 《汉书》卷76《张敞传》,第3223页。
    ⑤ 《汉书》卷60《杜周传附缓弟钦》,第2679页。
    ⑥ 《汉书》卷76《王章传》,第3238页。
    ⑦ 《汉书》卷76《王章传》,第3238页。
    ⑧ 《汉书》卷64下《贾捐之传》,第2835页。
    ⑨ 《汉书》卷83《薛宣传》,第3397页。
    ① 《汉书》卷86《何武传》,第3486页。
    ② 周天游辑注:《八家后汉书辑注》,司马彪《续汉书》卷5《儒林传》,第492页。
    ③ 徐坚等著:《初学记》卷18《人部中·交友》,中华书局,1962年,第435页。
    ④ 《汉书》卷70《段会宗传》,第3029页。
    ⑤ 《后汉书》卷49《王符传》,第1630页。
    ⑥ 《汉书》卷66《杨敞传附子恽传》,第2897页。
    ⑦ 《汉书》卷66《杨敞传附子恽传》第2889页。
    ⑧ 《汉书》卷77《盖宽饶传》,第3245-3246页。
    ⑨ 《汉书》卷66《杨敞传附子恽传》,第2898页。
    ⑩ 《汉书》卷73《韦贤传附子玄成传》,第3110页。
    ① 《汉书》卷78《萧望之传附子育》,第3289页。
    ② 《后汉书》卷23《窦融传》,第796-797页。
    ③ 《后汉书》卷43《朱晖传》,第1459页。
    ④ 《后汉书》卷48《杨终传》,第1599页。
    ⑤ 《后汉书》卷81《独行传·范冉传》,第2688页。
    ⑥ 《后汉书》卷67《党锢传·苑康传》,第2214页。
    ⑦ 《后汉书》卷79《儒林传上·尹敏传》,第2559页。
    ⑧ 杨伯峻:《论语译注·公冶长第五》,第52页。
    ⑨ 《后汉书》卷36《陈元传》,第1231页。
    ① 《尔雅注疏》卷4《释训》,第112页。
    ② 《汉书》卷72《王吉传》,第3066页。
    ③ 《汉书》卷78《萧望之传》,第3288页。
    ④ 《后汉书》卷45《袁安传附玄孙闳传》,第1526页。
    ⑤ 《后汉书》卷62《钟皓传》,第2064页。
    ⑥ 《后汉书》卷67《党锢传·岑晊传》,第2212页。
    ⑦ 《后汉书》卷81《独行传·范式传》,第2676页。
    ⑧ 《后汉书》卷64《吴祐传》,第2101页。
    ⑨ 《汉书》卷86《何武传》,第3481页。
    ⑩ 《汉书》卷72《龚胜传》,第3080页。
    11 《后汉书》卷52《崔骃传附子瑗传》,第1722页。
    ① 《后汉书》卷67《党锢传·何颙传》,第2217页。
    ② 《三国志》卷49《吴书·太史慈传》,第1187页。
    ③ 《后汉书》卷23《窦融传》,第821页。
    ④ 《后汉书》卷68《符融传》,第2233页。
    ⑤ 《汉书》卷75《夏侯胜传》,第3157页。
    ⑥ 《汉书》卷93《佞幸传·石显传》,第3727页。
    ⑦ 《汉书》卷66《陈万年传附子咸传》,第2900页。
    ⑧ 《汉书》卷67《朱云传》,第2912页。
    ① 《汉书》卷67《朱云传》,第2914页。
    ② 《汉书》卷89《循吏传·朱邑传》,第3636页。
    ③ 《汉书》卷78《萧望之传》,第3286页。
    ④ 瞿同祖认为:“社会地位相近的人们,彼此之间会认为是同一类人,有着相同的社会归属。”(《汉代社会结构》,第71页。)
    ⑤ 《汉书》卷72《鲍宣传》,第3095页。
    ① 《汉书》卷77《孙宝传》,第3261页。
    ② 《汉书》卷72《鲍宣传》,第3093页。
    ③ 《后汉书》卷79上《儒林传·洼丹传》,第2551页。
    ④ 《后汉书》卷44《胡广传》,第1504页。
    ⑤ 《后汉书》卷25《卓茂传》,第871页。
    ⑥ 《后汉书》卷60下《蔡邕传》,第1979页。
    ⑦ 《后汉书》卷79下《高诩传》,第2569页。
    ① 《汉书》卷72《鲍宣传附薛方传》,第3096页。
    ② 《汉书》卷72《鲍宣传附薛方传》,第3096页。
    ③ 《汉书》卷72《鲍宣传附薛方传》,第3096页。
    ④ 《后汉书》卷105《五行志三·序》注引《谢承书》,第3307页。
    ⑤ 《后汉书》卷81《独行传·谯玄传》,第2667页。
    ⑥ 《后汉书》卷81《独行传·李业传》,第2669页。
    ⑦ 《后汉书》卷81《独行传·李业传》,第2670页。
    ⑧ 《后汉书》卷81《独行传·刘茂传》,第2671页。
    ⑨ 《汉书》卷72《龚胜传》,第3083页。
    ⑩ 《后汉书》卷12《彭宠传》,第502页。
    ① 《汉书》卷67《梅福传》,第2927页。
    ② 《汉书》卷72《鲍宣传》,第3094页。
    ③ 《资治通鉴》卷36,第1142页。
    ④ 《后汉书》卷83《逸民传》,第2756页。
    ① 《后汉书》卷25《卓茂传》,第872页。
    ②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5《王莽三》,第121页。
    ③ 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求古编》,第482页。
    ④ 许倬云:《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第57页。
    ⑤ 钱穆:《国史大纲》,第149页。
    ① 《后汉书》卷15《来歙传附曾孙历传》,第591页。
    ② 《后汉书》卷34《梁统传附玄孙冀传》,第1184页。
    ③ 《后汉书》卷65《皇甫规传》,第2135页。
    ④ 《资治通鉴》卷55,第1768页。
    ⑤ 《后汉书》卷43《朱晖传附子穆传》,第1470页。
    ⑥ 《后汉书》卷67《党锢传·范滂传》,第2206页。
    ① 《后汉书》卷68《郭太传》,第2225页。
    ② 《后汉书》卷68《郭太传》,第2227页。
    ③ 《后汉书》卷81《独行传·范冉传》,第2690页。
    ④ 《资治通鉴》卷58,第1886页。
    ⑤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254页。
    ⑥ 《后汉书》卷26《宋弘传》,第904页。
    ⑦ 《后汉书》卷27《杜林传》,第937页。
    ⑧ 《后汉书》卷31《杜诗传》,第1096页。
    ⑨ 《后汉书》卷39《刘平传》,第1297页。
    ⑩ 《后汉书》卷80下《文苑传·边让传》,第2646页。
    ① 《后汉书》卷46《陈宠传附子忠传》,第1556页。
    ② 《后汉书》卷45《周荣传》,第1537页。
    ③ 《后汉书》卷56《王龚传》,第1820页。
    ④ 《后汉书》卷68《符融传》,第2288页。
    ⑤ 《后汉书》卷67《党锢传·序》,第2186页。
    ⑥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第82页。
    ⑦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60页。
    ① 《后汉书》卷67《党锢传·李膺传》,第2195页。
    ② 《后汉书》卷67《党锢传·贾彪传》,第2216页。
    ③ 《后汉书》卷78《郭太传》,第2227页。
    ④ 《后汉书》卷57《刘陶传》,第1842页。
    ⑤ 《后汉书》卷69《窦武传》,第2241-2242页。
    ⑥ 《后汉书》卷69《窦武传》,第2244页。
    ⑦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258页。
    ①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卷67《校补》,侯康引自《群辅录》,第780页。
    ②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84页。
    ③ 《后汉书》卷67《党锢传·范滂传》,第2205页。
    ① 《资治通鉴》卷56,第1820-1821页。
    ② 《后汉书》卷67《党锢传·韩馥传》载“及俭等亡命,经历之处,皆被收考,辞所连引,布遍天下。馥乃顿足而叹曰:‘孽自己作,空污良善,一人逃死,祸及万家,何以生为。’”(第2202页。)
    ③ 孟祥才在《论张俭其人》一文中认为“张俭的逃逸表明他对自己应负的责任采取了可耻的逃脱态度”“与李膺和范滂相比,张俭不过是一杯黄士”。(《齐鲁学刊》,2006第5期。)
    ④ 《后汉书》卷67《党锢传·何颙传》,第2217页。
    ⑤ 《后汉书》卷64《卢植传》,第2117页。
    ⑥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第84页。
    ⑦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137页。
    ① 金发根:《东汉党锢人物的分析》,《史语所集刊·秦汉卷》,第1229-1232页。
    ②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84页。
    ③ 《后汉书》卷66《王允传》,第2176页。
    ① 《后汉书》卷66《王允传》,第2176页。
    ②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251-252页。
    ③ 陈启云:《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华中古前期史研究》(台)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年,第70页。
    ① 《后汉书》卷66《陈蕃传》,第2170页。
    ② 《资治通鉴》卷56,第1820页。
    ③ 《后汉书》卷67《党锢传·李膺传》,第2197页
    ④ 《后汉书》卷67《党锢传·序》,第2189页。
    ⑤ 《后汉书》卷57《谢弼传》,第1860页。
    ⑥ 《后汉书》卷35《郑玄传》,第1207页。
    ⑦ 《后汉书》卷35《郑玄传》,第1209页。
    ① 金根发:《东汉党锢人物分析》,《史语所集刊·秦汉卷》,第1220-1221页。
    ② 金发根就认为“清流集团中不仅有太学生,而且他们与诸郡的生徒也有联系。”(《东汉党锢人物分析》,《史语所集刊·秦汉卷》,第1220页。)可见不仅是太学生,而且郡国生徒也是属于士大夫阶层的。
    ③ 《资治通鉴》卷55,第1769-1770页。
    ④ 《后汉书》卷59《张衡传》,第1906页。
    ⑤ 《后汉书》卷54《杨震传附孙赐传》,第1780页。
    ⑥ 《后汉书》卷72《董卓传》,第2344页。
    ⑦ 《后汉书》卷60下《蔡邕传》,第2006页。
    ①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87页。
    ② 士大夫阶层还是个高贵的阶层,皇甫规就因为没被列入党人而自请为党人。“及党事大起,天下名贤多见染逮,规虽为名将,素誉不高。自以西州豪桀,耻不得豫,乃先自上言:‘臣前荐故大司农张奂,是附党也。又臣昔论输左校时,太学生张凤等上书讼臣,是为党人所附也。臣宜坐之。’”(《后汉书》卷65《皇甫规传》,第2136页。)
    ③ 《汉书》卷60《杜周传附缓弟钦传》,第2667页。
    ④ 《晋书》卷55《夏侯湛传》,第1492页。
    ⑤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156页下。
    ① 《史记》卷77《魏公子列传》,第2379页。
    ② 刘向集绿范祥雍笺证:《战国策·韩策》卷28,第1628页。
    ③ 《史记》卷44《魏世世家》,第1855页。
    ④ 《汉书》卷47《文三王传·梁孝王刘武传》,第2210页。
    ⑤ 《史记》卷10《孝文本纪》,第431页。
    ⑥ 《汉书》卷59《张汤传附孙延寿传》,第2654页。
    ⑦ 《汉书》卷99《王莽传中》,第4140页。
    ⑧ 《后汉书》卷3《肃宗孝章帝纪》,第148页。
    ⑨ 《后汉书》卷22《杜茂传》,第777页。
    ① 《后汉书》卷42《光武十王传·东平宪王苍传》,第1441页。
    ② 《后汉书》卷41《第五伦传》,第1398页。
    ③ 《后汉书》卷66《王允传》,第2172页。
    ④ 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卷3《蜀志》,第245页。
    ⑤ 《后汉书》卷77《酷吏传·阳球传》,第2498页。
    ① 《三国志》卷11《魏书·田畴传》,第342页。
    ② 《三国志》卷14《魏书·董昭传》,第436页。
    ③ 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卷34《裴宽传》,第594-595页。
    ④ 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卷2《汉中志》,第111页。
    ⑤ 董诰编:《全唐文》卷841《为荆南节度使成汭乞归本姓表》,中华书局,1983年,下同,第8850页。
    ① 董诰编:《全唐文》卷995《唐故朗州武陵县令博陵瞿府君墓志铭》,第10315页。
    ② 《三国志》卷52《吴书·诸葛瑾传附子融传》,注引《吴书》,第1235页。
    ③ 刘义庆著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方正第五》,刘孝标注引孔氏《志怪》,第354-355页。
    ④ 《三国志》卷12《魏书·崔琰传附娄圭、孔融、许攸传》,裴注引《续汉书》,第370-371页。
    ① 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卷106《金城县太山冠盖里铭》,第1071页。
    ② 彭定求修订:《全唐诗》卷475,李德裕《题冠盖里》,第7881页。
    ③ 李延寿:《北史》卷39《房法寿传附彦询弟彦谦》,第1421-1422页。
    ④ 纪昀等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北齐文纪》卷三,邢劭《为彭城王韶让侍中表》,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400册41页。
    ① 彭定求修订:《全唐诗》卷118,孙逖《故右丞相赠太师燕文贞公挽词二首》,第1615页。
    ② 彭定求修订:《全唐诗》卷826,贯休《古意九首》,第13912页。
    ③ 董诰编:《全唐文》卷785,穆员《秘书监穆公夫人裴氏元堂志》,第8215-8216页。
    ④ 董诰编:《全唐文》卷241,宋之问《春游宴兵部韦员外韦曲庄序》,第2437页。
    ⑤ 董诰编:《全唐文》卷157,李师政《辨惑一》,第1605-1606页。
    ① 刘昫等撰:《旧唐书》卷65《高士廉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443页。
    ①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与国家之关系的变动》,《文物季刊》,1996年第2期
    ②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491页。
    ③ 许倬云:《秦汉知识分子》,《求古编》,第504页。
    ④ 《后汉书》卷66《陈蕃传》,第2171页。
    ① 《汉书》卷88《儒林传》,第3620页。
    ② 许倬云:《秦汉知识分子》,《求古编》,第502页。
    ③ 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第56页。
    ④ 王充著黄晖撰:《论衡校释》卷12《程材篇》,中华书局,1990年,第545页。
    ⑤ 刘泽华、孙立群等著:《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第220页。
    ⑥ 《晋书》卷56《江统传》,第1537页。
    ⑦ 瞿同祖:《汉代社会结构》,第96页。
    ⑧ 何兹全:《两汉豪族发展的三个时期》,《秦汉史论丛》第三辑,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7页。
    ① 《汉书》卷81《张禹传》,第3347-3349页。
    ② 《后汉书》卷23《窦融传》,第807页。
    ③ 《后汉书》卷31《孔奋传》,第1098页。
    ④ 《后汉书》卷1下《光武帝纪》,第77页。
    ⑤ 许倬云:《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第54页。
    ⑥ 许倬云:《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第54-55页。
    ⑦ 《三国志》卷11《魏书·田畴传》,第340页。
    ① 《后汉书》卷8《孝灵帝纪》,第345页。
    ② 刘泽华、孙立群等著:《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第221-222页。
    ③ 金发根:《东汉党锢人物的分析》,《史语所集刊·秦汉卷》,第1229-1232页。
    ④ 《后汉书》卷3《章帝纪》,第152页。
    ⑤ 《后汉书》卷4《孝和帝纪》,第189页。
    ⑥ 《后汉书》卷37《丁鸿传》,第1268页。
    ⑦ 许倬云:《秦汉知识分子》,《求古编》,第501页。
    ⑧ 瞿同祖:《汉代社会结构》,第99页。
    ① 许倬云:《秦汉知识分子》,《求古编》,第502页。
    ② 马彪:《秦汉豪族社会研究》,第98页。
    ③ 李军:《论东汉士人阶层的政治权利基础》,《浙江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④ 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求古编》,第479页。
    ⑤ 陈立撰:《白虎通疏证·宗族篇》,中华书局,1994年,第397-398页。
    ⑥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周秦汉政治社会结构之研究》,第184页。
    ①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周秦汉政治社会结构之研究》,第196页。
    ② 刘增贵:《汉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士族化与官僚化》,国立台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6年6月,第25页。
    ③ 瞿同祖:《汉代社会结构》,第179页。
    ④ 《汉书》卷75《夏侯胜传》,第3159页。
    ⑤ 《汉书》卷73《韦贤传附子玄成传》,第3115页。
    ① 《汉书》卷81《匡衡传》,第3347页。
    ② 《汉书》卷81《张禹传》,第3349页。
    ③ 《汉书》卷69《辛庆忌传》,第2997页。
    ① 《后汉书》卷21《耿纯传》,第762页。
    ② 《后汉书》卷37《桓荣传附子郁传》,第1256页。
    ③ 《后汉书》卷37《桓荣传附郁曾孙彬传》,第1261页。
    ④ 详见《后汉书》卷45《袁安传》、王伊同《五朝门第》附表。
    ① 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求古编》,第478-479页。
    ② 洪适撰:《隶释·隶续》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第9页。
    ③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195页。
    ④ 唐长孺:《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魏晋南北朝朝史论拾遗》,第31页。
    ⑤ 《汉书》卷71《疏广传》,第3040页。
    ① 《汉书》卷89《循吏传·朱邑传》,第3635-3636页。
    ② 《后汉书》卷31《廉范传》,第1103-1104页。
    ③ 《后汉书》卷26《韦彪传》,第920页。
    ④ 《后汉书》卷27《宣秉传》,第928页。
    ⑤ 《后汉书》卷76《循吏传·童恢传》,第2481-2482页。
    ⑥ 《后汉书》卷70《荀或传》,第2281页。
    ⑦ 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崔寔《四民月令》,第476页。
    ⑧ 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崔寔《四民月令》,第479页。
    ⑨ 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崔寔《四民月令》,第479页。
    ① 瞿同祖:《汉代社会结构》,第36页。
    ②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55页。
    ③ 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第163页。
    ① 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第251页。
    ② 洪适撰:《隶释隶续》卷7,《孔宙碑阴》,第83页。
    ③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43页。
    ④ 《汉书》卷88《儒林传·周堪传》,第3604-3605页。
    ① 《后汉书》卷37《桓荣传附子郁传》,第1256页。
    ② 《后汉书》卷37《丁鸿传》,第1264页。
    ③ 《后汉书》卷60上《马融传》,第1972页。
    ① 《汉书》卷88《儒林传·林尊传》,第3604页。
    ② 《后汉书》卷25《鲁恭传附弟丕传》,第883页。
    ③ 《后汉书》卷26《伏湛传》,第893页:
    ④ 《后汉书》卷26《牟融传》,第915页。
    ⑤ 《后汉书》卷27《王良传》,第932页。
    ⑥ 《后汉书》卷27《承宫传》,第944页。
    ⑦ 《后汉书》卷30上《杨厚传》,第1050页。
    ⑧ 《后汉书》卷32《樊宏传附子儵传》,第1125页。
    ⑨ 《后汉书》卷39《周磐传》,第1311页。
    ⑩ 《后汉书》卷53《姜肱传》,第1749页。
    ① 《后汉书》卷35《郑玄传》,第1207-1211页。
    ② 《后汉书》卷62《钟皓传》,第2064页。
    ③ 《后汉书》卷65《张奂传》,第2142页。
    ④ 《后汉书》卷67《党锢传·刘淑传》,第2190页。
    ⑤ 《后汉书》卷67《党锢传·李膺传》,第2191灭。
    ⑥ 《后汉书》卷67《党锢传·檀敷传》,第2215页。
    ⑦ 《后汉书》卷68《郭太传》,第2226页。
    ⑧ 《后汉书》卷79上《儒林传·张兴传》,第2553页。
    ⑨ 《后汉书》卷79上《儒林传·欧阳歙传》,第2556页。
    ⑩ 《后汉书》卷79上《儒林传·宋登传》,第2557页。
    11 《后汉书》卷79下《儒林传·魏应传》,第2571页。
    12 《后汉书》卷79下《儒林传·丁恭传》,第2578页。
    13 《后汉书》卷79下《儒林传·蔡玄传》,第2588页。
    ① 洪适撰:《隶释隶续》,《隶释》卷7,《孔宙碑阴》,第82-83页。
    ② 洪适撰:《隶释隶续》,《隶续》卷12,《刘宽碑阴》,第401-406页。
    ③ 洪适撰:《隶释隶续》,《隶释》卷12,《杨震碑阴》,第136-138页。
    ① 邢义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第300-301页。
    ② 《后汉书》卷74上《袁绍传》,第2375页。
    ③ 《后汉书》卷79下《儒林传下》,第2588页。
    ④ 《后汉书》卷44《胡广传》,第1520-1511页。
    ⑤ 《后汉书》卷74上《袁绍传》,第2378页。
    ⑥ 张鹤泉:《东汉故吏问题试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5期。
    ⑦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第100页。
    ⑧ 许倬云:《秦汉知识分子》,《求古编》,第503页。
    ① 《后汉书》卷79上《儒林传·欧阳歙传》,第2556页。
    ② 《汉书》卷67《云敞传》,第2927页。
    ③ 钱穆:《国史大纲》,第217-218页。
    ④ 杨联升:《东汉的豪族》,《清华学报》,1936年第4期。
    ⑤ 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卷5,第102页。
    ⑥ 《后汉书》卷73《公孙瓒传》,第2358页。
    ⑦ 《汉书》卷88《儒林传》,第3620页。
    ⑧ 何兹全:《两汉豪族发展的三个时期》,《秦汉史论丛》第三辑,第114页。
    ① 刘泽华、孙立群等著:《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第235页。
    ② 钱穆《国史大纲》第十二章和吕思勉《秦汉史》第十四章中都有详细论述。
    ③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43页。
    ④ 《后汉书》卷62《韩韶传》,第2063页。
    ⑤ 《后汉书》卷35《郑玄传》,第1207页。
    ① 《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第3297页:
    ② 《汉书》卷90《酷吏传·咸宣传》,第3662页。
    ③ 《汉书》卷90《酷吏传·义纵传》,第3653页。
    ④ 《汉书》卷6《武帝纪》,第167页。
    ⑤ 《汉书》卷78《萧望之传》,第3274页。
    ⑥ 王健文认为:“‘以师为吏’,除了敞开从‘学’到‘官’的通路外,更进一步的表现,在于这批出身‘文化秩序’中的‘文学之士’,进入到‘政治秩序’之中,同时也将‘文化秩序’中的内容与价值,带入了‘政治秩序’之中,落实为施政的方针。”(王健文:《学术与政治之间:试论秦皇汉武思想政策的历史意义》,王健文主编《政治与权力》,第144页。)
    ① 《汉书》卷89《循吏传序》,第3624页。
    ② 程树德撰:《论语集释》,《新编诸子集成》,第905页。
    ③ 王先谦撰:《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第153-154页。
    ④ 《汉书》卷89《循吏传·龚遂传》,第3640页。
    ⑤ 《汉书》卷89《循吏传·召信臣传》,第3642页。
    ⑥ 《后汉书》卷23《窦融传》,第797页。
    ⑦ 《后汉书》卷31《杜诗传》,第1094页。
    ① 《后汉书》卷31《贾琮传》,第1111-1112页。
    ② 《后汉书》卷44《张禹传》,第1497-1498页。
    ③ 《后汉书》卷52《崔骃传附孙寔传》,第1730页。
    ④ 《后汉书》卷58《虞诩传》,第1869页。
    ⑤ 《后汉书》卷76《循吏传·仇览传》,第2479-2480页。
    ⑥ 《后汉书》卷76《循吏传·童恢传》,第2482页、
    ⑦ 《后汉书》卷76《循吏传·王景传》,第2466页。
    ⑧ 《后汉书》卷43《何敞传》,第1487页。
    ① 《后汉书》卷25《鲁恭传传附弟丕传》,第884页。
    ② 王先谦撰:《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第120页。
    ③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182页。
    ④ 《汉书》卷89《文翁传》,第3625-3626页。
    ⑤ 《汉书》卷87《韩延寿传》,第3211页。
    ⑥ 《汉书》卷89《循吏传·黄霸传》,第3629-3631页。
    ① 《后汉书》卷16《寇恂传》,第625页。
    ② 《后汉书》卷21《李忠传》,第754-756页。
    ③ 《后汉书》卷36《贾逵传》,第1240页。
    ④ 《后汉书》卷25《刘宽传》,第887页。
    ⑤ 《后汉书》卷27《张湛传》,第929页。
    ⑥ 《后汉书》卷52《崔骃传附子瑗传》,第1724页。
    ⑦ 《后汉书》卷76《循吏传·卫飒传》,第2459-2460页。
    ⑧ 《后汉书》卷80下《文苑传·刘梁传》,第2639页。
    ⑨ 《后汉书》卷76《循吏传·秦彭传》,第2467页。
    ① 《后汉书》卷76《循吏传·许荆传》,第2472页。
    ② 《后汉书》卷62《荀淑传附孙悦传》,《申鉴》,第2060页。
    ③ 阎步克:《秦政、汉政与文吏、儒生》,《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④ 牟发松:《传统中国的“社会”在哪里》,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第7页。
    ⑤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133-134页。
    ① 刘增贵:《汉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士族化与官僚化》,国立台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6年6月,第264页。
    ② 《汉书》卷58《倪宽传》,第2630页。
    ③ 《后汉书》卷66《陈蕃传》,第2171页。
    ① 《汉书》卷76《赵广汉传》,第3205页。
    ② 《汉书》卷76《韩延寿传》,第3216页。
    ③ 《后汉书》卷16《寇恂传》,第625页。
    ④ 《后汉书》卷21《耿纯传》,第764-765页。
    ⑤ 《后汉书》卷41《宋均传》,第1413页。
    ⑥ 《后汉书》卷41《第五伦传》,第11397页。
    ⑦ 《后汉书》卷57《刘陶传》,第1848页。
    ⑧ 《后汉书》卷51《庞参传》,第1691页。
    ① 《后汉书》卷76《循吏传·刘宠传》,第2477-2478页。
    ② 《后汉书》卷26《侯霸传》,第901-902页。
    ③ 《后汉书》卷56《张皓传附子纲传》,第1819页。
    ④ 《后汉书》卷56《种暠传》,第1828页。
    ⑤ 《后汉书》卷76《循吏传·王涣传》,第2469页。
    ① 《后汉书》卷45《袁安传附玄孙闳传》,第1526页。
    ② 《三国志》卷27《魏书·王旭传》,注引《别传》,第748页。
    ③ 《后汉书》卷79上《儒林传·孙期传》,第2554页。
    ④ 《后汉书》卷53《序》,第1740页。
    ⑤ 刘泽华、孙立群等著:《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第140页。
    ⑥ 《后汉书》卷63《李固传》,第2087页。
    ⑦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148页。
    ① 《后汉书》卷31《郭伋传》,第1091页。
    ② 《后汉书》卷22《景丹传》,第773页。
    ③ 《后汉书》卷29《鲍永传》,第1018页。
    ④ 《后汉书》卷26《伏湛传》,第893-894页。
    ⑤ 《后汉书》卷26《伏湛传》,第895-896页。
    ⑥ 《后汉书》卷16《邓禹传附孙骘传》,第614页。
    ① 《汉书》卷72《龚胜传》,第3085页。
    ② 《后汉书》卷66《陈蕃传》,第2171页。
    ③ 《后汉书》卷70《孔融传》,第2272页。
    ① 刘增贵:《汉魏士人同乡关系考论》,邢义田,林丽月主编:《社会变迁》,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124-125页。
    ① 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求古编》,第478-479页。
    ② 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第163-164页。
    ③ 洪适 撰:《隶释·隶续》,《隶释》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第9页。
    ①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与国家之关系的变动》,《文物季刊》,1996年第2期。
    ② 马彪:《秦汉豪族社会研究》,第8-9页。
    ③ W.T.de Bary《中国的专制政治与儒家理想》,《中国思想与制度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第215页。
    ① 唐长孺:《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第41页。
    ② 唐长孺:《东汉末期的人姓名士》,《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第39页。
    ③ 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求古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第453-454页。
    ④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4页。
    ⑤ 转引自陈启云《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华中古前期史研究》,第137页。
    ① 《后汉书》卷66《陈蕃传》,第2171页。
    ① 《汉书》卷99上《王莽传》,第4045、4194页。
    ② 《汉书》卷99上《王莽传》,第4194页。
    ③ 陈苏镇也有相关的感叹:“一个已被推翻的王朝,居然能在十余年后复兴,并又延续了近二百年的统治,这在中国历史绝无仅有。”认为更始的暴虐无能葬送了人心思汉的形势,刘秀崛起于河北,并未得到民意的广泛支持。刘秀一面用武力征讨不服,一面利用爵禄招降纳叛,经过十余年艰苦战争,才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见陈苏镇《汉室复兴的历程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中华文史论从》,2010年第1期。
    ① 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第90-91页。
    ② 《后汉书》卷1上《光武帝纪》,第1页。
    ③ 《后汉书》卷16《邓禹传》,第599-600页。
    ① 《后汉书》卷16《邓禹传》,第607页。
    ② 《后汉书》卷17《贾复传》,第664-665页。
    ③ 《后汉书》卷16《寇恂传》,第624页。
    ④ 《后汉书》卷16《寇恂传》,第620-621页。
    ① 《后汉书》卷16《寇恂传》,第621页。
    ② 《后汉书》卷16《寇恂传》,第622页。
    ③ 《后汉书》卷17《鸿异传》,第639页。
    ④ 《后汉书》卷17《冯异传》,第648页。
    ⑤ 《后汉书》卷19《耿弇传》,第704页。
    ⑥ 《后汉书》卷20《王霸传》,第734-735页。
    ⑦ 《后汉书》卷21《万修传》,第757页。
    ⑧ 《后汉书》卷21《耿纯传》,第762页。
    ⑨ 《后汉书》卷22《马成传》,第778页。
    ⑩ 《后汉书》卷22《刘隆传》,第780页。
    11 《后汉书》卷22《傅俊传》,第782页。
    ① 《后汉书》卷24《马援传》,第381-384页。
    ② 《后汉书》卷24《马援传》,第830页。
    ③ 《后汉书》卷22《景丹传》,第772页。
    ① 《后汉书》卷1上《光武帝纪》,第12页。
    ②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24,第339-340页。
    ① 《后汉书》卷25《卓茂传》,第872页。
    ② 《后汉书》卷26《蔡茂传》,第907页。
    ③ 《后汉书》卷27《宣秉传》,第927页。
    ④ 《后汉书》卷26《蔡茂传附郭贺传》,第908页。
    ⑤ 《后汉书》卷27《王良传》,第932-933页。
    ① 《后汉书》卷29《申屠刚传》,第1015-1016页。
    ② 《后汉书》卷79上《儒林传·牟长传》,第2557页。
    ③ 《后汉书》卷105《五行志三·序》注引《谢承书》,第3307页。
    ④ 《后汉书》卷81《独行传·刘茂传》,第2671页。
    ⑤ 《后汉书》卷79上《儒林传·洼丹传》,第2551页。
    ⑥ 《后汉书》卷79下《儒林传·高诩传》,第2569页。
    ⑦ 《后汉书》卷27《王丹传》,第931页。
    ⑧ 《资治通鉴》卷43,第1376页。
    ① 《后汉书》卷37《丁鸿传》,第1262页。
    ② 《后汉书》卷17《岑彭传》,第659页。
    ③ 《后汉书》卷17《岑彭传》,第661页。
    ① 《后汉书》卷22《窦融传》,第797-798页。
    ② 陈勇:《论光武帝“退功臣而进文吏”》,《历史研究》,1995年第4期。
    ③ 《后汉书》卷26《伏湛传》,第894页。
    ④ 《后汉书》卷26《侯霸传》,第902页。
    ① 《后汉书》卷26《宋弘传》,第903页。
    ② 《后汉书》卷26《冯勤传》,第909页。
    ③ 《后汉书》卷27《杜林传》,第934-935页。
    ④ 《后汉书》卷27《杜林传》,第936页。
    ① 《后汉书》卷35《张纯传》,第1193页。
    ② 《后汉书》卷《范升传》,第1226-1227页。
    ③ 《后汉书》卷76《循吏传·卫飒传》,第2459页。
    ④ 《后汉书》卷80上《文苑传·夏恭传》,第2610页。
    ⑤ 《后汉书》卷79上《儒林传·刘昆传》,第2550页。
    ⑥ 《后汉书》卷80上《文苑传·王隆传》,第2609页。
    ⑦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224页。
    ⑧ 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第73页。
    ①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第322页。
    ② 《汉书》卷68《霍光传》,第2951页。
    ③ 《汉书》卷93《佞幸传·石显传》,第3726页。
    ④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第324页。
    ⑤ 《汉书》卷93《佞幸传·石显传》,第3726页。
    ① 邢义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第21页。
    ② 《汉书》卷《佞幸传·石显传》,第3727页。
    ③ 《汉书》卷9《元帝纪》,第277页。
    ④ 阎步克先生也认为:“贤良对策,下诏求言,吏民上书以及臣吏的廷争面折,都成了经常性活动。”(《秦政、汉政与文吏、儒生》,《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⑤ 台阁吏员是否属于士大夫阶层?台阁吏员虽不能和士大夫简单对立,但把决策机构从外朝彻底转入到皇帝身边,就包含了对士大夫制衡作用的抑制与排斥。且台阁吏员不仅职位低,而且是皇权的附属,他们执行的是皇帝的意志,缺乏完全行事能力,这与整体意义上的士大夫是不同的。
    ① 唐进、郑川水主编:《中国国家机构史》,第100顶。
    ② 《后汉书》卷45《仲长统传》,第1657页。
    ③ 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2007年,第9页。
    ④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3版,第166-167页。
    ⑤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第186-188页。
    ⑥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422页。
    ⑦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25,第348页。
    ⑧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周秦汉政治社会结构之研究》,第157页。
    ⑨ 周天游辑注:《八家后汉书辑注》,华峤《后汉书》卷1《明帝纪》,第512页。
    ① 《后汉书》卷76《巡礼列传》,第2457页。
    ②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第413页。
    ③ 《后汉书》卷1下《光武帝纪》,第82-83页。
    ④ 刘秀虽也是宗室出身,但在西汉末年已是平民身份。南顿令刘钦生光武,“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性勤于稼穑”。(《后汉书·光武帝纪》卷1,第1页。)
    ⑤ 陈启云:《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第77页。
    ⑥ 《后汉书》卷29《申屠刚传》,第1017页。
    ⑦ 《后汉书》卷41《第五伦传》,第1400页。
    ① 《后汉书》卷33《朱浮传》,第1141-1146页。
    ② 《后汉书》卷41《钟离意传》,第1409页。
    ③ 周天游:《东汉门阀形成的上层建筑诸因素——东汉门阀问题研究之三》,《学术界》1989年第五期。
    ④ 《后汉书》卷46《陈宠传》,第1549页。
    ⑤ 《后汉书》卷78《宦者传》,第2509页。
    ① 钱穆:《国史大纲》,第180页。
    ② 陈启云:《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第77页。
    ③ 陈启云:《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第212页。
    ④ 《后汉书》卷49《仲长统传》,《昌言·法诫篇》,第1657-1658页。
    ⑤ 《后汉书》卷33《朱浮传》,第1143页。
    ① 《后汉书》卷46《陈宠传附子忠传》,第1565页。
    ② 《后汉书》卷33《朱浮传》,第1346页。
    ③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7,第175页。
    ④ 《后汉书》卷69《窦武传》,第2240页。
    ① 孙立群等在《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中指出.《汉书》中,武帝以后立传者共188人,其中士人150人,占80%;《后汉书》正传中记载的491人中,407人出身士人,占整个官僚人数的83%,比西汉中后期比重又有所扩大。
    ②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周秦汉政治社会结构之研究》,第167页。
    ③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243页。
    ①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323页。
    ② 《汉书》卷89《循吏传·序》,第3623-3624页。
    ③ 《汉书》卷《元帝纪》,第277页。
    ④ 《汉书》卷64下《终军传》,第2818页。
    ⑤ 《汉书》卷77《盖宽饶传》,第3246页。
    ⑥ 《汉书》卷77《盖宽饶传》,第3247-3248页。
    ① 关于士大夫阶层和皇权之间的冲突以及两者的阶级属性是否具有一致性的问题,笔者以为,士大夫阶层作为“中坚”,是在皇权体制下逐渐形成的,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和专制皇权之间产生了矛盾、冲突。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历史是辩证发展的过程。而两者间的冲突是在“一致”之中产生的,也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士大夫阶层和皇权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定是一致或者不一致”的绝对关系。同时,士大夫对皇权统治的维护就不等于说两者之间不存在矛盾以及这种矛盾激化的可能性。
    ② 《汉书》卷75《夏侯胜传》,第3156-3157页。
    ③ 《汉书》卷85《谷永传》,第3466-3467页。
    ④ 《汉书》卷72《鲍宣传》,第3089页。
    ⑤ 《汉书》卷72《鲍宣传》,第3091页。
    ⑥ 《汉书》卷74《丙吉传》,第3150-3151页。
    ①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346页。
    ②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371页。
    ③ 《汉书》卷89《循吏传·黄霸传》,第3634页。
    ④ 《汉书》卷9《元帝纪》,第277页。
    ⑤ 《资治通鉴》卷27,第881页。
    ① 《汉书》卷93《佞幸传·石显传》,第3726页。
    ②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周秦汉政治社会结构之研究》,第142页。
    ③ 《汉书》卷75《京房传》,第3163-3167页。
    ④ 《资治通鉴》卷34,第1098页。
    ⑤ 《汉书》卷86《王嘉传》,第3502页。
    ①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周秦汉政治社会结构之研究》,第167页。
    ② 《后汉书》卷29《申屠刚传》,第1017页。
    ③ 《后汉书》卷26《侯霸传附韩歆传》,第902页。
    ④ 《后汉书》卷26《侯霸传附韩歆传》,第903页。
    ① 《后汉书》卷28上《桓谭传》,第957页。
    ② 《后汉书》卷26《韦彪传》,第919页。
    ③ 《后汉书》卷48《李法传》,第1601页。
    ④ 《后汉书》卷46《陈宠传附子忠传》,第1558页。
    ⑤ 《后汉书》卷46《陈宠传附子忠传》,第1565页。
    ① 《后汉书》卷54《杨震传》,第1766页。
    ② 《后汉书》卷54《杨震传》,第1766页。
    ③ 《后汉书》卷54《杨震传附子秉传》,第1774页。
    ④ 《后汉书》卷56《张皓附子张纲传》,第1817页。
    ⑤ 《后汉书》卷63《李固传》,第2075页。
    ① 《后汉书》卷57《刘瑜传》,第1855-1857页。
    ② 《后汉书》卷38《冯绲传》,第1284页。
    ③ 《后汉书》卷61《黄琼传》,第2037页。
    ④ 《后汉书》卷66《陈蕃传》,第2162页。
    ⑤ 《后汉书》卷66《陈蕃传》,第2164页。
    ① 《后汉书》卷67《党锢传·刘淑传》,第2190页。
    ②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第46页。
    ③ 《后汉书》卷63《杜乔传》,第2092页。
    ① 《后汉书》卷43《朱晖传附孙穆传》,第1471页。
    ② 《后汉书》卷57《刘陶传》,第1843-1844页。
    ① 《后汉书》卷57《李云传》,第1852页。
    ②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54,第1751页。
    ③ 《后汉书》卷57《李云传》,第1852页。
    ④ 宦官为士大夫求情,《后汉书》中还有其他事例。司隶校尉虞诩得罪中常侍张防,遭陷下狱,二日之中,传考四狱。宦官孙程、张贤“知诩以忠获罪”,为虞诩求情,顺帝狐疑,中常侍高梵再求情,虞诩得免。蔡邕被人陷害下狱,论以大不敬、弃市,中常侍吕强愍邕无罪,为其求情,蔡邕这才减死一等,流徙朔方。而灵帝时党禁之解,亦是中常侍吕强劝谏灵帝之结果。
    ① 《后汉书》卷43《朱晖传附孙穆传》,第1472页。
    ② 《后汉书》卷54《杨震传附子秉传》,第1774页。
    ③ 《后汉书》卷66《陈蕃传》,第2169页。
    ④ 《后汉书》卷67《党锢传·李膺传》,第2192页。
    ⑤ 《后汉书》卷67《党锢传·李膺传》,第2194页。
    ① 《后汉书》卷66《陈蕃传》,第2164页。
    ② 王夫之认为“以汉季言之,外戚阉人之族党肆行无惮,是信刑罚之所不赦也;乃诛殛以快一时之众志,阳球用之矣,范滂、张俭尝用之矣,卒以激乎大乱而不可止。”(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第207页。)金发根认为,清流派因为仕途和忠于汉室这两个愿意而和浊流派产生冲突,最终引起了党锢之祸。(金发根《东汉党锢人物的分析》,《史语所集刊·秦汉卷》,中华书局,2009年,第506页)吕思勉先生认为,“然后汉党祸,本起于小人之依附权势,互相讥评。……于是意气之争与权势之争相杂,居首善之区,而承之以好交结之贵游,务声华之游士,而所牵引者大矣。”(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24-325页。)牟发松、李磊认为,“东汉后期,由于儒生数量的激增和宦官势力的膨胀,激化了双方争夺政治资源的矛盾,:士阶层的群体自觉意识亦在同宦官势力的斗争中日见彰显,导致士风由前期的“保身怀方”重“去就之节”,转向“蹈义陵险”的“婞直之风”,最终激成党锢事变。”(牟发松、李磊:《东汉后期士风之转变及其原因探析》,《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这四种观点比较相似,是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
    ③《后汉书》卷67《党锢传》,第2185页。
    ①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4页。
    ② 《后汉书》卷67《党锢传》,第2185-2186页。
    ③ 明帝为太子时受桓荣教授,及即帝位,“显宗即位,尊以师礼,甚见亲重,拜二子为郎。……永平二年,三雍初成,拜荣为五更。……乃封荣为关内侯,食邑五千户。”(《后汉书》卷37《桓荣传》,第1252-1253贝。)
    ① 《资治通鉴》卷55,第1788页。
    ① 《后汉书》卷67《党锢传》,第2187页。
    ② 《资治通鉴》卷55,第1794页。
    ③ 《资治通鉴》卷56,第1799页。
    ④ 秦蓁:《溯源与追忆:东汉党锢新论》,《史林》,2008年第3期。
    ⑤ 黄宛峰:《东汉颍川、汝南、南阳士人与党议始末》,《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① 《后汉书》卷67《党锢列传》,第2188页。
    ② 《后汉书》卷67《党锢列传》,第2189页。
    ③ 金发根:《东汉党锢人物的分析》,《史语所集刊·秦汉卷》,第1252-1253页。
    ④ 《三国志》卷12《魏书·何夔传》,注引《魏书》,第379页。
    ① 《后汉书》卷79上《儒林传·戴凭传》,第2553页。
    ② 《后汉书》卷58《虞诩传》,第1870页。再如周荣辟袁安府,得罪窦氏,“故常敕妻子,若卒遇飞祸,无得殡敛,冀以区区腐身觉悟朝廷。”(《后汉书》卷45《周荣传》,第1536页。)
    ③ 陈蕃在第一次党锢之祸后上疏桓帝说:“伏见前司隶校尉李膺、太仆杜密、太尉掾范滂等,正身无玷,死心社稷。以忠/旨,横加考案,或禁锢闭隔,或死徙非所。”(《后汉书》卷66《陈蕃传》,第2166页)许倬云就认为:“儒家的理想意念,使知识分子不致完全为政权收编,始在东汉发展为有相当自主性的知识分子社群。东汉党锢之祸,即是国家权力与知识分子对抗的史迹。”(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与国家之关系的变动》,《文物季刊》,1996年第2期。)
    ① 党锢之祸,李膺被害、杜密自杀、魏郎自杀、巴肃被杀、尹勋自杀、刘儒自杀等等,不再赘述。王夫之论曰:“李膺、杜密、范滂诸君子者死,而党人能卓然自立于死生者无几”。(王夫之《读通鉴论》卷8,第224页。)
    ② 林剑鸣:《秦汉史》下册,第383页。
    ③ 《后汉书》卷67《党锢列传》,第2189页。
    ④ 洪迈:《容斋随笔》卷10《杨彪陈群》,第125页。
    ⑤ 《后汉书》卷67《党锢传·范滂传》,第2207页。
    ① 诸侯,《辞源》的解释是:“古代对中央政权所分封各国国君的统称。”(见《辞源》第1577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在本文中,汉魏之际的“诸侯”是指具备一定势力的地方分裂集团的首领。
    ② 《三国志》卷6《魏书·董卓传》,第186页。
    ③ 陶贤都:《曹操挟天子问题再探》,《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
    ④ 乔凤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略论》,《天中学刊》2009年第3期。
    ⑤ 孔祥军:《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考察中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⑥ 李俊方、阎进新:《从“挟天子以令诸侯”看曹操的战略得失》,《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⑦ 尹韵公:《挟天子能令诸侯?》,《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6期。
    ⑧ 付开镜:《曹操“挟天子”难“令诸侯”论》,《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第2版),第68页。
    ②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106页。
    ③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齐语》,中华书局,2002年,第237页。
    ④ 同上。
    ⑤ 同上,第238页。
    ⑥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69页。
    ⑦ 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晋语》,第351页。
    ⑧ 《后汉书》卷70《荀彧传》,第2284页。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672页。
    ② 《史记》卷40《楚世家》,第1734页。
    ③ 刘向集绿范祥雍笺证:《战国策笺证》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02页。
    ① 《三国志》卷12《魏书·毛玠传》,第374-375页。
    ② 《后汉书》卷74上《袁绍传》,第2382页。
    ③ 《资治通鉴》卷62,中华书局,1956年,第1983页。
    ④ 《资治通鉴》卷六十二,第1985页。
    ① 《三国志》卷6《魏书·袁绍传》,裴注引《献帝春秋》,第195页。
    ② 《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第16页。
    ③ 《晋书·乐志》卷二十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1版,第676页。
    ④ 《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第14页。
    ⑤ 《资治通鉴》卷62,第1996页。
    ⑥ 《后汉书》卷75《袁术传》,第2442页。
    ⑦ 《三国志》卷6《魏书·袁绍传》,第195页。
    ① 《三国志》卷46《吴书·孙策传》,第1109页。
    ② 《三国志》卷32《蜀书·先主传》,第877页。
    ③ 《汉书》卷88《儒林传》,中华书局,1965年,下同,第3593页。
    ① 《后汉书》卷79《儒林列传》,第2545页。
    ② 《后汉书》卷79《儒林列传》,第2589页。
    ③ 孙铁刚:《书生议论——士人与士风》,载杜正胜主编《吾土与吾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十一月初版,第105页。
    ④ 王夫之:《读通鉴论》,第429-430页。
    ⑤ 孟祥才:《论荀或》,《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⑥ 《后汉书》卷70《荀或传》,第2281页。
    ⑦ 《后汉书》卷70《荀或传》,第2290页。
    ① 《三国志》卷10《魏书·苟或传》,第317页。
    ② 《资治通鉴》卷66,第2115页。
    ③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9,第256-257页。
    ④ 《资治通鉴》卷66,第2116页。
    ⑤ 《三国志》卷10《魏书·荀或传》,第315页。
    ⑥ 赵翼著、王树民校正:《廿二史札记校正》,第130页。
    ⑦ 《后汉书》卷70《荀或传》,第2291-2292页。
    ① 《晋书》卷92《文苑传·袁宏传》,《三国名臣颂》,第2394-2395页。
    ②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第159页。
    ③ 杨伯峻:《论语译注·卫灵公》,第163页。
    ④ 《后汉书》卷70《孔融传》,第2264页。
    ⑤ 《后汉书》卷70《孔融传》,第2272页。
    ⑥ 《三国志》卷12《魏书·崔琰传附娄圭、孔融、许攸》,第370页。
    ⑦ 《三国志》卷12《魏书·崔琰传》,第370页。
    ⑧ 《后汉书》卷74上《袁绍传》,第2390页。
    ① 《三国志》卷12《魏书·崔琰传》,第369页。
    ② 《三国志》卷12《魏书·毛玠传》,第376页。
    ③ 《三国志》卷12《魏书·崔琰传》,第368页。
    ① 《三国志》卷12《魏书·崔琰传》,第369页。
    ② 《晋书》卷92《文苑传·袁宏传》,袁宏《三国名臣颂》,第2393-2394页。
    ③ 《三国志》卷12《魏书·崔琰传》,第370页。
    ④ 李乐民:《崔琰被杀原因考辨——兼论曹操的用人》,《史学月刊》,1991年第2期。
    ① 《三国志》卷13《魏书·华歆传》,注引华峤《谱叙》,第403-404页。
    ② 陈亮著邓广铭点校:《陈亮集·三国纪年》,中华书局,1987年,第179页。
    ③ 《三国志》卷16《魏书·苏则传》,第492页。
    ④ 《三国志》卷16《魏书·苏则传》,注引《魏略》,第493页。
    ⑤ 《三国志》卷16《魏书·苏则传》,注引孙盛曰],第493页。
    ⑥ 《后汉书》卷54《杨震传附玄孙杨彪传》,第1788页。
    ⑦ 《后汉书》卷54《杨震传附玄孙杨彪传》,第1790页。
    ① 《后汉书》卷67《党锢传·张俭传》,第2211页。
    ② 《后汉书》卷71《朱俊传》,第2312页。
    ③ 王夫之:《读通鉴论》,第242页。
    ④ 《资治通鉴》卷63,第2023-2024页。
    ⑤ 《资治通鉴》卷68,第2154页。
    ① 《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第50页。
    ②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第150页。
    ③ 饯穆:《国史大纲》,第191页。
    ④ 《后汉书》卷70《荀彧传》,第2284页。
    ⑤ 《三国志》卷1《武帝纪》,第26页。
    ①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9,第235-236页。
    ②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118页。
    ③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下同,第39页。
    ④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第39页。
    ①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第241-242页。
    ②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116页。
    ③ 袁宏撰李兴和点校:《袁宏<后汉纪>集校》,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81页。
    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9,第235页。
    ⑤ 《三国志》卷35《蜀书·诸葛亮传》,第912页。
    ⑥ 《三国志》卷11《魏书·张范传》,第337页。
    ⑦ 《三国志》卷16《魏书·杜畿传》,第494页。
    ① 《三国志》卷12《魏书·何夔传》,第379页。
    ② 《三国志》卷15《魏书·刘馥传》,第463页。
    ③ 《资治通鉴》卷62,第2002页。
    ④ 《三国志》卷38《蜀书·许靖传》,第964页。
    ⑤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163页。
    ① 《资治通鉴》卷63,第2013页。
    ② 《资治通鉴》卷63,第2017页。
    ③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册,第49页。
    ④ 《三国志》卷22《魏书·桓阶传》,第631页。
    ① 《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第20页。
    ② 《资治通鉴》卷63,第2032页。
    ③ 《三国志》卷10《魏书·苟彧传》,裴注引《彧别传》,第316-317页。
    ① 《三国志》卷10《魏书·荀彧传》,裴注引《彧别传》,第316-317页。
    ② 《三国志》卷10《魏书·荀彧传》,第310-311页。
    ③ 《三国志》卷10《魏书·荀彧传》,裴注引《彧别传》,第318页。
    ④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第43页。
    ① 《资治通鉴》卷64,第2060-2064页。
    ② 《三国志》卷12《魏书·何夔传》,第380页。
    ③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3页。
    ④ 王夫之:《读通鉴论》,第270页。
    ⑤ 《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注引《曹瞒传》,第21页。
    ⑥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第132页。
    ① 《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第28页。
    ② 《后汉书》卷66《陈蕃传》,第2171页。
    ③ 《后汉书》卷61《黄琼传附孙琬传》,第2043页。
    ④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13“两汉风俗”条,第305-306页。
    ① 《资治通鉴》卷56,第1820页。
    ② 马良怀:《士人皇帝宦官》,岳麓书社,2003年,第84-85页。
    ③ 《后汉书》卷83《逸民传·陈留父老传》,第2775-2776页。
    ④ 杨伯峻:《论语译注·泰伯》,第82页。
    ① 杨伯峻:《论语译注·卫灵公》.第163页。
    ② 杨伯峻:《论语译注·微子》,第197页。
    ③ 《后汉书》卷52《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第2755页。
    ④ 《资治通鉴》卷55,第1771-1772页。
    ⑤ 《后汉书》卷53《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第1741页。
    ⑥ 《三国志》卷6《魏书·刘表传》,第215页。
    ⑦ 《后汉书》卷62《陈寔传附子纪传》,第2069页。
    ⑧ 金发根:《东汉党锢人物的分析》,《史语所集刊·秦汉卷》,第1256页。
    ⑨ 《后汉书》卷48《应奉传》,第1609页。
    ⑩ 虞世南编撰:《北堂书钞》卷68,引自《汝南先贤传》,中国书店,1989年,第247页。
    ① 《资治通鉴》卷56,第1822页。
    ② 《后汉书》卷62《荀淑传附孙悦传》,第2058页。
    ③ 《后汉书》卷64《吴祐传》,第2102页。
    ④ 《后汉书》卷67《党锢传·韩馥传》,第2202页。
    ⑤ 《后汉书》卷62《陈寔传》,第2067页。
    ⑥ 《后汉书》卷62《陈寔传附子纪传》,第2067页。
    ⑦ 《后汉书》卷53《姜肱传》,第1750页。
    ⑧ 《后汉书》卷53《申屠蟠传》,第1754年。
    ① 《三国志》卷12《魏书·何夔传》,注引《魏书》,第379页。
    ② 《三国志》卷7《魏书·臧洪传》,第231页。
    ③ 《三国志》卷11《魏书·管宁传附胡昭传》,注引《高士传》,第364-365页。
    ④ 《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第31页。
    ⑤ 牛润珍王磊:《进取时代的退却与守望——论汉代士人的隐逸之风》,《山东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⑥ 《三国志》卷11《魏书·管宁传》,裴注引《傅子》,第355页。
    ① 《后汉书》卷66《王允传》,第2176页。
    ② 《三国志》卷11《魏书·田畴传》,第341页。
    ③ 《后汉书》卷70《郑太传》,第2257页。
    ① 邢义田在《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一书中引用日本学者狩野直祯的观点:“世族的势力从光武以来一路发展,于顺帝时达到一个高峰。”见邢书第311页。
    ① 又为陈《后汉书》卷75《刘焉传》,第2431页。
    ② 《后汉书》卷75《刘焉传》,第2432页。
    ③ 《后汉书》卷74上《袁绍传》,第2382页。
    ④ 《后汉书》卷69《何进传》,第2249页。
    ⑤ 《三国志》卷《魏书·袁绍传》,注引《九州春秋》,第189页。
    ① 《资治通鉴》卷59,第1899页。
    ② 《后汉书》卷69《何进传》,第2249-2250页。
    ③ 《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第5页。
    ④ 《三国志》卷6《魏书·董卓传》注引《续汉书》曰:“进字遂高,南阳人,太后异母兄也。进本屠家子”(第172页),《后汉书》卷69《何进传》赞曰:“进自屠羊。”(第2253页)当时反对召董卓入京的还有侍御史郑太,“‘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猒。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明公以亲德之重,据阿衡之权,秉意独断,诛除有罪,诚不宜假卓以为资援也。且事留变生,殷鉴不远。’又为陈时务之所急数事。进不能用,乃弃官去。谓颍川人荀攸曰:‘何公未易辅也。’”(《后汉书·郑太传》卷70,第2257页。)
    ⑤ 《后汉书》卷74上《袁绍传》,第2377页。
    ①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9,第236页。
    ②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9,第232页。
    ③ 《后汉书》卷74上《袁绍传》,第2376-2377页。
    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9,第233页。
    ⑤ 《后汉书》卷74下《刘表传》,第2420页。
    ⑥ 《后汉书》卷74下《刘表传》,第2422页。
    ① 《后汉书》卷75《袁术传》,第2439页。
    ② 《后汉书》卷75《袁术传》,第2442页。
    ③ 《三国志》卷8《魏书·公孙度传》,第252页。
    ④ 《三国志》卷14《魏书·郭嘉传》,第431页。
    ① 《资治通鉴》卷62,第2009页。
    ② 《三国志》卷56《吴书·吕范传》,注引《江表传》,第1309页。
    ③ 《后汉书》卷73《公孙瓒传》,第2365页。
    ④ 唐长孺:《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第40页。
    ⑤ 东晋次:《后汉帝国的衰亡及人们的“心性”》,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第427页。
    ⑥ 金发根:《东汉党锢人物的分析》,《史语所集刊·秦汉卷》,第1262页。
    ⑦ 洪迈:《容斋随笔》卷12《汉士择所从》,第156页。
    ① 刘义庆著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注引朱子《晦庵文集》三十五《答刘子澄书》,第11-12页。
    ② 胡秋原:《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中华书局,2010年,第286页。
    ③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第329页。
    ④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243页。
    ⑤ 《后汉书》卷69《何进传》,第2252页。
    ⑥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109页。
    ①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第59页。
    ①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第79页。
    ② 张国刚:《汉唐“家法”观念的演变》,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第66-67页。
    ① 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第二卷《秦至近代政治思想散论》,详见该书第二十六章。
    [1]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3版),中华书局2009年
    [2]刘向辑录范祥雍笺证:《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司马迁:《史记》(第2版),中华书局1982年
    [4]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5]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6]陈寿:《三国志》(第2版),中华书局1982年
    [7]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
    [8]灌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
    [9]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
    [10]陈直:《汉书新证》(第2版),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11]杨树达:《汉书管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2]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年
    [13]周天游辑注:《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4]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
    [15]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16]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
    [17]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18]赵冀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
    [19]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
    [20]刘义庆著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第2版),中华书局2007年
    [21]王符著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
    [22]熊方等撰:《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中华书局1984年
    [23]洪适撰:《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5年
    [24]虞世南编撰:《北堂书钞》,中国书店1989年
    [25]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
    [26]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27]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
    [28]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
    [29]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30]严可均辑:《全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31]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32]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
    [33]陈立撰:《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
    [34]李兴和点校:《袁宏<后汉纪>集校》,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35]高文:《汉碑集释》(修订本),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36]赵万里编:《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
    [37]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38]赵翼:《陔余丛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
    [39]王鸣盛著黄署晖点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书店2005年
    [40]钱大昕著方诗铭,周殿杰点校:《廿二史考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1]何清谷撰:《三辅黄图校释》,中华书局2005年
    [42]崔塞著石生汉校注:《四民月令校注》,中华书局1965年
    [43]徐天麟撰:《西汉会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44]徐天麟撰:《东汉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45]曹操:《曹操集》,中华书局1974年
    [46]张烈点校:《两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
    [47]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
    [48]杨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1997年
    [49]何宁撰:《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
    [50]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
    [51]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
    [52]杨伯峻:《论语译注》(第2版),中华书局1980年
    [53]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
    [54]许慎:《说文解字》(第2版),中华书局1963年
    [55]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
    [56]令狐德菜等撰:《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
    [57]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
    [58]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后汉纪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59]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
    [60]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壹)》,文物出版社1985年
    [61]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中华书局1977年
    [62]王钦若等编:《宋本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89年
    [63]洪迈著:《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64]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5]彭定求修订:《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66]徐坚等著:《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年
    [66]郭璞注邢昺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7]王先谦撰:《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8年
    [68]纪昀等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69]刘晌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70]徐元诰撰 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
    [1]劳干:《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华书局2006年
    [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冯尔康:《中国社会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
    [5]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6]王伊同:《五朝门第》,中华书局2006年
    [7]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2版),北京:生活·图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8]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9]钱穆:《国史新论》,生活·图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10]钱穆:《国史大纲》(修订第3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
    [11]钱穆:《秦汉史》(第2版),生活·图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12]胡秋原:《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中华书局2010年
    [13]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翦伯赞:《秦汉史》(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6]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
    [17]瞿同祖:《汉代社会结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
    [18]邢义田,林丽月主编:《社会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19]许倬云著 程农,张鸣译:《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20]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周秦汉政治社会结构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1]陈启云:《汉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华中古前期史研究》,(台)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年
    [22]曹文柱主编:《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23]沈长云:《崛起的士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24]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25]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26]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7]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28]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49年
    [29]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
    [30]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31]吴晗,费孝通等著:《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32]马克斯·韦伯著 康乐,简惠美译:《中国的宗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3]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集》,人民出版社2008年
    [34]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5]刘泽华、孙立群等著:《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36]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
    [37]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
    [38]邢义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中华书局2011年
    [39]邢义田:《秦汉史论稿》,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
    [40]马良怀:《士人皇帝宦官》,岳麓书社2003年
    [41]施伟青:《中国古代史论丛》,岳麓书社2004年
    [42]李国娟:《秦汉之际的儒家思想》,文汇出版社2011年
    [43]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
    [44]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崇文书局2003年
    [45]李开元:《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中华书局2007年
    [46]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47]廖伯源:《简牍与制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8]廖伯源:《秦汉史论丛》,中华书局2008年
    [49]高敏:《秦汉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
    [50]高敏:《秦汉史探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51]高敏:《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2]高敏:《中华中古史求索集》,中华书局2005年
    [53]谢和耐著耿升译:《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54]福永健一著董兴华译:《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55]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56]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第2版),中华书局2009年
    [57]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第2版),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
    [58]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生活·图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59]阎步克:《阎步克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60]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61]马彪:《秦汉豪族社会研究》,中国书店2002年
    [62]王彦辉:《汉代豪民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3]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会结构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64]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第2版),齐鲁书社2007年
    [65]马非百:《秦集史》,中华书局1982年
    [66]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
    [67]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
    [68]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69]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70]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71]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72]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73]严耕望:《两汉太守刺史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74]刘光华:《秦汉西北史地丛稿》,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年
    [75]金观涛,刘青锋:《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增订本),中文大学出版社1992年
    [76]中根千枝著陈成译:《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商务印书馆1994年
    [77]刘修明:《从崩溃到中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78]胡舒云:《九品官人法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79]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略论稿》,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80]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81]葛荃:《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82]刘虹:《中国选士制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81]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上海:生活·图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
    [82]吕思勉:《中国社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83]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84]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85]刘厚琴:《儒学与汉代社会》,齐鲁书社2002年
    [86]赵沛:《两汉宗族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87]何兹全:《秦汉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88]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89]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2004年
    [90]田余庆周一良著:《三国两晋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年
    [91]谷川道雄著 李济沧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92]谷川道雄著 马彪译:《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中华书局2002年
    [93]宫崎市定著 韩升,刘建英译:《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中华书局2008年
    [94]西(?)定生著 武尚清译:《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
    [95]守屋美都雄著 钱杭,杨晓芬译:《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96]渡边信一郎著 徐冲泽:《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中华书局2008年
    [97]五井直弘著 姜镇庆,李德龙译:《中国古代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98]川胜义雄著 徐谷芃,李济沧译:《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99]王彦辉:《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与汉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2010年
    [100]刘蓉:《汉魏名士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
    [101]黄宽重、柳立言:《中国社会史》,台北空中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2]尹建东:《两汉魏晋南北朝关东豪族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103]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04]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宗族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5]章太炎:《太炎文录初编》,《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6]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7]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08]林剑鸣:《秦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9]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0]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3年
    [111]曹旅宁:《张家山汉律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
    [112]于迎春:《秦汉士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3]刘纫尼等译:《中国思想与制度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6年
    [114]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5]史云贵:《外朝化、边缘化与平民化——帝制中国近官嬗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6]孙生:《秦汉政治与文学》,民族出版社2005年
    [117]柳春新:《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岳麓书社2006年
    [118]王健文:《政治与权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119]韩兆琦:《中国古代的隐士》,商务印书馆1996年
    [120]葛剑雄:《泱泱汉风》,长春出版社1997年
    [121]马小虎:《魏晋以前个体“自我”的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2]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23]冯尔康,阎爱民著:《中国宗族》,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124]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125]杨师群:《东周秦汉社会转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26]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27]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
    [128]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129]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0]陈登原:《国史旧闻》,中华书局2000年
    [131]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2]汪篯:《汉唐史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33]赵克尧:《汉唐史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134]黄留珠:《秦汉历史文化论稿》,三秦出版社2002年
    [135]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
    [136]孟祥才:《秦汉人物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37]周桂钿:《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38]张传玺:《秦汉问题研究》(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39]王子今:《秦汉社会意识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
    [140]王子今:《秦汉社会史论考》,商务印书馆2006年
    [141]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42]唐进,郑川水主编:《中国国家机构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
    [143]宇都宫清吉:《中国古代中世史研究》,创文社,昭和五十二年
    [144]禹平:《两汉儒生的社会角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1]金发根:《东汉党锢人物的分析》,《史语所集刊·秦汉卷》,中华书局2009年
    [2]黄宛峰:《东汉颍川、汝南、南阳士人与党议始末》,《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3]高兵:《东汉末皇权对三大政治集团的态度》,《齐鲁学刊》1998年第5期
    [4]陈启云:《关于东汉史的几个问题——清议、党锢与黄巾》,《燕园论学集:汤用彤先生九十诞辰纪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5]朱子彦:《论东汉党锢的缘起与党人失败原因》,《史学集刊》2012年第2期
    [6]牟发松:《侠儒论:党锢名士的渊源与流变》,《文史哲》2011年第4期
    [7]牟发松、李磊:《东汉后期士风之转变及其原因探析》,《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8]许倬云:《秦汉知识分子》,《求古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
    [9]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求古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
    [10]阎步克:《秦政、汉政与文吏、儒生》,《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11]阎步克:《士·事·师论——社会分化与中国古代知识群体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12]胡宝国:《汉晋之际的汝颍名士》,《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13]王彦辉:《汉代豪民与乡里政权》,《史学月刊》2000年第4期
    [14]卜宪群:《秦汉社会势力及其官僚化问题——以商人为中心的探讨》,《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5]薛海波:《东汉颍川豪族的官僚化和士族化》,《文史哲》2006年第6期
    [16]崔向东:《汉代豪族的儒化与士族化》,《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期
    [17]陈苏镇:《东汉的豪族与吏治》,《文史哲》2010年第6期
    [18]尹建东:《汉代“抑豪”政策的变迁与关东豪族势力的发展》,《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9]杨曾文:《试论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文史哲》1978年第3期
    [20]刘敏:《秦汉时期编户民对皇权的崇拜与依赖》,《历史教学》2008年第16期
    [21]刘敏:《从抑制到容纳——两汉国家与豪族关系的发展路径》,《南开学报》2008年第3期
    [22]刘敏:《关于战国秦汉历史转型中几个问题的新思考》,《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2 期
    [23]王晓毅:《东汉安顺之际的汝颍名士》,《山东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24]张保同:《东汉的私学与党人》,《南都学坛》2005年第2期
    [25]张保同:《略论两汉士大夫的异同》,《史学月刊》2006年第91期
    [26]张保同:《略论东汉士大夫的缺失》,《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7]杨联升:《东汉的豪族》,《清华学报》1936年04期
    [28]何兹全:《两汉豪族发展的三个时期》,《秦汉史论丛》第三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29]钱穆:《中国传统文化中之士》,《国史新论》,生活·图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30]钱穆:《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治》,《国史新论》,生活·图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31]鲁同群:《东汉知识分子重名原因述补》,《南京师大学报》2009年第5期
    [32]牛润珍,王磊:《进取时代的退却与守望——论汉代士人的隐逸之风》,《山东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3]东晋次:《东汉的乡里社会及政治变迁》,《南都学坛》1989年第2期
    [34]卜宪群:《古代国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一般关系——以中国历史为中心的探讨》,《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
    [35]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与国家之关系的变动》,《文物季刊》1996年第2期
    [36]张为民:《略论士人的功能属性变化》,《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37]李军:《论东汉士人阶层的政治权力基础》,《浙江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38]朱顺玲:《论东汉中后期士大夫对皇权的制衡》,《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9]向晋卫:《汉代社会对君权的制约机制》,《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40]张培峰:《论中国古代“士大夫”概念的演变与界定》,天津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1]张保同:《儒家的修身学说与汉代士大夫的轨德立化》,《南都学坛》2006年第5期
    [42]刘韶军:《士、知识分子及其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43]高敏:《我国古代的隐士及其对社会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2期
    [44]李磊:《荀或之死——个关于汉末士大夫“匡复之志”的隐喻》,《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第2期
    [45]孙明君:《陈寅恪“士族阶级”说述评》,《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56]吴桂美:《从豪强宗族到文化士族——东汉马氏研究》,《海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57]于涛:《东曹、魏尚书的选举与中正的形成》,《文史哲》2000年第6期
    [58]陈苏镇:《东汉的世家大族》,《文史知识》2010年第6期
    [59]-王彦辉:《东汉中后期改良思潮及改良活动浅议》,《东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
    [60]田昌五:《对魏晋士族制度的历史考察——兼评陈寅恪的士族说》,《学术研究》2001年第1期
    [61]孙明君:《汉晋士族的发展历程》,《文史知识》2009年第8期
    [62]李磊:《汉魏之际节义观的变化与士大夫的精神出路》,《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1期
    [63]郝虹:《汉魏之际忠君观念的演变及其影响》,《山东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64]马亮宽:《汉代士人与社会结构》,《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65]赵沛:《汉武帝的豪强政策与地方豪族的士族化》,《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66]崔向东:《河北豪族与两汉之际的社会政治》,《河北学刊》2002年第1期
    [67]陈启云:《皇权与中国文化传统》,《史学集刊》2010年第3期
    [68]刘静夫:《颍川荀氏研究——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个案研究之一》,《西华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69]刘静夫:《京兆杜氏研究——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个案研究之二》,《许昌师专学报》1993年第3期
    [70]崔向东,王金阳:《两汉南阳豪族的官僚化与士族化》,《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4期
    [71]杨生民:《两汉士族地主兴起试探——从士族地主兴起看汉代社会性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72]刘啸:《论汉末名士到魏晋士族的复杂历程——以汉末颍川苟、钟、陈三家为中心》,《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73]薛海波:《试论汉魏之际北方豪族的官僚化与士族化》,《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期
    [74]姚静波:《试析东汉末年太学生离心倾向之成因》,《史学集刊》2001年第1期
    [75]臧知非:《两汉之际儒生价值取向探微》,《史学集刊》2003年2期
    [76]柳维本:《西汉豪强地主的形成和地位》,《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5期
    [77]邱少平:《西汉中后期门阀士族的萌芽》,《益阳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
    [78]唐长孺:《门阀的形成及其衰落》,《武汉大学学报》1959年第8期
    [79]虞云国:《荀或的无奈》,《国学》2007年第6期
    [80]王永平:《论荀或——兼论曹操与东汉大族的关系》,《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81]卫广来:《求才令与汉魏嬗代》,《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82]蒙文通:《论经学三篇》,《中国文化》1991年第1期
    [83]孙立群:《论魏晋士人的“觉醒”》,《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84]陶贤都:《汉魏皇权嬗代与士人心态》,《南都学刊》2003年第4期
    [85]孔毅,宫少华:《忧生·享乐·济世——汉魏之际文人心态剖析》,《许昌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86]韩升:《中古社会史研究的数理统计与士族问题》,《复旦学报》2003年第5期
    [87]王力平:《中古士族到士人的演进》,《南开学报》2008年第3期
    [88]孟祥才:《论苟或》,《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89]薛贻康:《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苟彧》,《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90]宫少华,倪长平:《苟或在曹操势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南都学坛》1996年第4期
    [91]李治安:《关于秦以降皇权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复合建构》,《史学月刊》2011年第3期
    [92]栾保群:《由西汉外戚专政谈外戚与皇权的关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3 期
    [93]薛海波:《东汉政局转变中的颍川豪族》,《南都学坛》2007年第3期
    [94]陈苏镇:《汉初诸侯王制度考述》,《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95]侯外庐:《汉代士大夫与汉代思想的总倾向》,《史学史研究》1990年第4期
    [96]刘蓉:《党锢源起汝南的历史原因探析》,《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97]侯林莉:《党锢之祸与知识分子气节》,《历史教学》1999年第2期
    [98]金春峰:《东汉末经学的衰落与党锢之祸》,《求索》1987年第3期
    [99]郭人民:《东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外戚宦官与“党锢”》,《史学月刊》1953年第10期
    [100]马良怀:《论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华中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
    [101]庞天佑:《论东汉中后期士人的群体心理》,《史学月刊》2002年第5期
    [102]秦蓁:《溯源与追忆:东汉党锢新论》,《史林》2008年第3期
    [103]高敏:《我国古代的隐士及其对社会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2期
    [104]黄宛峰:《东汉党人与士大夫精神》,《人文杂志》2000年第1期
    [105]黄宛峰:《古代党人的生死观与士大夫精神》,《中州学刊》2003年第6期
    [106]王子今:《从“处士”到“议士”:汉代民间知识人的参政路径》,《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
    [107]王子今:《汉末政治风暴与“处士”的文化表现》,《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108]王子今:《论申屠蟠“绝迹于梁砀之间”——兼说汉代“处士”的文化表现与历史形象》,《中州学刊》2009年第6期
    [109]王子今:《西汉长安的太学生运动》,《唐都学刊》2008年第6期
    [110]王子今:《沛谯英雄的两次崛起与汉王朝的兴亡》,《安徽史学》2011年第2期
    [111]孙立英:《东汉士大夫集团的政治权力基础》,《秦汉研究》第三辑2009年
    [112]陈长琦:《魏晋九品官人法再探讨》,《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
    [113]陈长琦:《魏晋九品官人法释疑》,《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4期
    [114]张旭华:《曹魏九品中正制再探讨——与王晓毅先生商榷》,《文史哲》2008年第6期
    [115]牟发松:《范晔<后汉书>对党锢成因的认识与书写》,《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116]王彦辉:《东汉中后期改良思潮及改良活动浅议》,《东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
    [117]陈苏镇:《汉室复兴的历程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1期
    [118]朱子彦:《略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朋党》,《学术月刊》1991年第12期
    [119]朱子彦陈生民:《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朋党势力的形成》,《上海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120]周天游:《东汉门阀形成的标志——东汉门阀问题研究之一》,《西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121]周天游:《东汉门阀形成的经济因素——东汉门阀问题研究之二》,《史林》1989年第S1期
    [122]周天游:《东汉门阀形成的上层建筑诸因素——东汉门阀问题研究之三》,《学术界》1989年第5期
    [123]李乐民:《崔琰被杀原因考辩——兼论曹操的用人》,《史学月刊》1991年第2期
    [124]张国刚:《试论社会史研究的学科结构》,《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25]孙明君:《从“国家”到“天下”——汉魏士大夫文学中政治情感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5期
    [126]何启明:《鼎食之家——世家大族》,《吾土与吾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
    [127]西(?)定生:《中国古代帝国形成史论》,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中华书局1993年
    [128]谷川道雄:《中国社会构造的特质与士大夫的问题》,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中华书局1993年
    [129]杨永乐:《司马相如的官不是用钱买来的》,《文史杂志》2004年第5期
    [130]李福全:《北伐匈奴是秦亡的重要原因》,《学术月刊》1985年第9期
    [131]孙立群:《论魏晋士人的“觉醒”及其社会背景》,《中国中古社会变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0年8月
    [132]朱维权:《试论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代史论丛》第7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133]徐卫民:《法家思想与秦王朝灭亡关系新论》,《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7月第4期
    [134]刘仲一:《法家思想与秦朝的速亡》,《求实学刊》1998年第3期
    [135]秦进才:《汉初与皇帝“共天下”的诸侯王》,《历史教学》2004年第4期
    [136]吴刚、刘小洪:《秦亡汉兴之因再探》,《学术月刊》1996年第8期
    [137]孟祥才:《论张俭其人》,《齐鲁学刊》2006年第3期
    [138]宁可蒋福亚:《中国历史上的皇权与忠君观念》,《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
    [139]廖伯源:《秦汉朝廷之论议制度》,黄清连主编《制度与国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140]劳干:《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黄清连主编《制度与国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141]王健文:《学术与政治之间:试论秦皇汉武思想政策的历史意义》,王健文主编《政治与权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142]张鹤泉:《东汉故吏问题试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5期
    [143]陈勇:《论光武帝“退功臣而进文吏”》,《历史研究》1995年第4期
    [1]刘增贵:《汉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土族化与官僚化》,国立台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86年6月
    [2]金甲均:《中国古代国家政治形态与与社会势力运作关系之研究——专以秦汉“县”、“国”产生背景为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4年2月
    [3]李磊:《东汉魏晋南北朝士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4]范兆飞:《中古太原士族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5]巩宝平:《汉代民间力量与地方政治关系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6]张欣:《汉代豪族入仕问题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6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