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法学理论为指导,以政府信息公开
    立法为主线,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及其立法的现状出发,借鉴国外
    成功的立法经验,对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
    全面、系统地探讨,具体包括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可行性、必要性、
    立法层级、模式、制度及其建构等,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政府信
    息公开法律框架。
    文章从研究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及其立法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
    国进行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所面临的阻力,并从政治体制、法律、经
    济和国家安全四个角度阐述了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必要性,从立法
    所具备的基础及实现条件两个方面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可
    行性。接着介绍了北欧、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及亚洲等国家的立法
    实践,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并总结其立法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的总趋
    势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建构,主张
    先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规后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采用集中专门立
    法的模式,并强调立法应遵循五种制度,最后从政府信息公开的主
    体、内容、方式、程序、收费、救济、监督与保障等七个方面讨论
    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基本框架。
This article is guided by theory of Information Resouces Management(IRM) and Jurisprudence, and its main clue is legislation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 The author sets out from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 and its legislation in our country, draws 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 from abroad, and goes on making a complete and systematical study on some basic theories of legislation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 including some specific steps, such as feasibility, necessity, level, model, system and structure of legislation. A legal framework for the comparatively complet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above-mentioned aspects.
    Starting from the status quo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 and its legislation in domestic, the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obstructions which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legislation have to face up with, inquires into the necessity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legislation from the angles: political, system, law, economy and national security, and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legisl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legislative bases and realization conditions.
    After tha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legislation practice in the countries of North Europ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and so on, draws 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nd summarizes the basic contents of their legislation and the general trends of legislative development for reference.
    Finally,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legislation structure. It holds to make regulation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 before making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 law, to adopt the centralized special legislation model, to emphasize five kinds of systems, and to discus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legislation from seven aspects: subject, content, way, procedure, charge, relief, supervising and ensure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
引文
[1]《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http://www.gznet.gov.cn/ho t/xxhgk/, 2003-02-24。
    [2]周健,《开放政府信息》,《人民日报》,2002-03-22。
    [3]同[2]。
    [4]高纯德,杨学山等,《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立法研究主报告》,http://www.ciia.org.cn,2002-08-13。
    [5]周汉华,《WTO与我国政府公开法律制度的完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180页。
    [6]尹玉,《信息公开:沟通政府与人民的渠道》,《法制日报》,2001-06-03。
    [7]周健,《〈阳光下的政府法〉与政府会议的公开》,《情报资料工作》,2001第2期,第12页。
    [8]Heungsik Park, The administration of Korea S.makes the reform public to study, http://post.eau.ac.kr/parkh/English, 2001-07-23.
    [9]宋华琳,《英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演进以及对我国的启示》,http://www.china-judge.com/fnsx3/fnsx2697.htm,2001-03-09。
    [10]吴微,《〈日本信息公开法〉的制定及其特色》,《行政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第97页。
    [11]曾民,陈海,《谁隐瞒了南丹矿难?》,http://www.unn.com.cn/GB, 2001-08-11。
    [12]姜香花译,《韩国信息公开法》,http://www.adminlaw.126.com, 2002-11-29。
    [13]《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http://www.stc.sh.cn/falu/faz/faz21403.htm,1989-05-01。
    [14]同[6]。
    
    
    [15]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下),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56页。
    [16]高家伟,《信息公开暨行政程序研讨会》,http://www.1448.com.cn,2002-05-17。
    [17]高娣,《阳光下的政府》,《法制日报》,2000-12-25。
    [18]周汉华,《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立法》,http://www.jcrb.com.cn/zyw/nl/ca4846.htm,2001-03-16。
    [19]党国英,《建立信息披露制度》,http://www.Intellectual/members.easy-space.com,2002-01-23。
    [20]《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97-09-12。
    [21]林文俏,《“入世”受冲击最大的是政府》,《南方日报》,2001-11-26。
    [22]周国文,《传媒与知情权》,http://www.tyfw.net/dispnews.asp?id=202,2002-01-02。
    [23]林先,《知情权》,《法制日报》,2000-08-28。
    [24]斯蒂格利茨著,宋华琳译,《自由、知情权与公共话语——透明化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http://www.jcrb.com.cn/ournews,2001-12-24。
    [25]查庆,《公开公民知情权与政府信息问题再度浮出水面》,http://news.xinhuanet.com/zonghe/200210/10/content_.htm,2001-11-26。
    [26]丁先存,《论美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情报科学》,2001年第3期,第300页。
    [27]夏勇,《法治是什么——渊源、规诫与价值》,http://zf26.51.net/lwfali-2.htm,2001-01-22。
    [28]应松年著,《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页。
    [29]陈弘毅著,《法治·启蒙与现代法的精神》,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30][英]韦德著,《行政法》(中译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26页。
    
    
    [31]《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87-10-25。
    [32]《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92-10-12。
    [33]同[20]。
    [34]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中文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99页。
    [35]王名扬著,《美国行政法》(下),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958页。
    [36]吴微,《日本〈信息公开法〉的制定及其特色》,《行政法学研究》,2000(3):97-98。
    [37]周健,《〈信息自由法〉与政府信息公开化》,《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5期,第11页。
    [38]Peterson, J.(1995). Playing the transparency game: Consultation and policy in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73.473-492.
    [39]张保明,《政府信息资源应当共享——香港“公开资料守则”简介》,《电子展望与决策》,1997年第3期,第18页。
    [40]宋长军,《日本信息公开法的制定及其特点》,《外国法译评》,2000年第1期,第20页。
    [41]日本情报公开法研究会,《情报公开制度的要点》,东京行政社,1997年第7期,第9页。
    [42]Senator Patrick Leathy. The Electronic FOIA Amendments of 1996: Reforming the FOIA for On-line Access. 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 1998, 50(2): 339.
    [43]井出嘉宪著,《情报公开》,东京行政社,1998年版,第170页。
    [44]同[12]。
    [45]刘兆兴,孙瑜,董礼胜主编,《中德行政法现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3页。
    [46]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
    
    39页。
    [47]胡建淼著,《比较行政法——20国行政法评述》,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页。
    [48]胡建淼著,《比较行政法——20国行政法评述》,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91页。
    [49]周健,《日本〈信息公开法〉与行政信息公开制度》,《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1年第2期,第16页。
    [50]陈伯札,《授权立法位阶的探讨》,http://www.swupl.edu.cn/xdfx/99wenxian.htm,1999-06-23。
    [51]周其洪,《论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法制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第99页。
    [52]周汉华,《〈起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专家建议稿)的基本考虑》,《法学评论》,2002第6期,第78页。
    [53]李征,《“广报广听”——政府与公众沟通的重要制度》,《中国行政管理》,1996年第5期,第23页。
    [54]Dr R.S Baxter. Public Access to Business Information Held by Government.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Law, 1997, 3:1999.
    [55]倪正茂主编,《国际规则:入世后的中国法律对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56]王名扬著,《美国行政法》(下),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5-1106页。
    
    
    [1]孟广均著,《信息资源管理导论》,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马费成,李纲,查先进著,《信息资源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王名扬著,《美国行政法》(上),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4]王名扬著,《美国行政法》(下),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5]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应松年著,《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7]张守文,周庆山著,《信息法学》,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8]胡建淼著,《比较行政法——20国行政法评述》,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9]刘兆兴,孙瑜,董礼胜主编,《中德行政法现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0]李步云,江平主编,《WTO与中国法制建设》,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11]胡昌平主编,《信息管理科学导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12]杨立新,《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总则篇》,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3]杜钢建著,《世贸规则信息公开中国经济的弱势》,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14]张守文,彭伶,《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立法的对策研究》,http://www.ciia.org.cn,2002-08-13。
    [15]李湘虹,罗红红,于清文,《国外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立法经验研究》,http://www.ciia.org.cn,2002-08-13。
    [16]杨海坤,黄学贤著,《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从比较法角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7]高纯德,杨学山等,《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立法研究主报告》,http://www.ciia.org.cn,2002-08-13。
    [18]周健,《〈日本信息公开法〉与行政信息公开制度》,《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1(2)。
    [19]赵正群,《政务公开让公民充分享有得知权》,《人民法院报(法治时代特稿)》,2001-01-09。
    [20]华琳,《各国宪法对知情权的规定(读书摘译)》,http://www.adminlaw.126.com,2001-02-24。
    [21]王宇明,《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的开放与安全问题》,《理论学刊》,2001年第11期。
    [22]严红,《我国信息法的渊源与适用问题探讨》,《图书情报知识》,2000年第4期。
    [23]马海群,乔立春,《论我国信息学的研究基础与学科建设》,《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年第1期。
    [24]岳剑波,《我国信息环境管理的政策调控与信息立法问题》,《情报资料工作》,2000年第3期。
    [25]《国外因特网政策法规对我国信息立法的启示》,《图书情报工作》,2000年第8期。
    [26]陈青苗,庄育飞,《论信息立法体系》,《图书馆学研究》,1999年第3期。
    [27]贾文中,黄瑞华,《试论我国信息立法的缺陷与完善对策》,《情报杂志》,1997第2期。
    [28]肖君拥,唐智宏,《全国信息公开研讨会综述》,《法学论坛》,2001年第5期。
    [29]周庆山,《面向21世纪的信息法学》,《情报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1期。
    [30]香港政府资讯中心,《公开资料守则(Code on Access Information)》,http://www.info.gov.hk/access/chincode.htm,2002-12-20。
    [31]黄瑞华,朱莉欣,汪方军,《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获取权》,《情报学报》,2001年第6期。
    [32]《中国信息法制建设研讨会综述》,《法学研究动态》,http://www.nease.net,1997-12-25。
    
    
    [33]毕强,温平,《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获取策略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年第6期。
    [34]刘恒等,《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行政法论坛,http://www.adminlaw.126.com,2002-11-29。
    [35]周汉华,《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南方周末》,2002-11-21。
    [36]赵正群,《情报公开法制化的世界潮流与政府上网工程的意义》,《上海社会科学学术季刊》,2000年第4期。
    [37]应松年,陈天本,《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8]章剑生,《论行政程序法上的行政公开原则》,《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39]韩晓萍,贾鹏雷,《彻底调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台前幕后》,http://tech.sina.com.cn,2002-11-05。
    [40]杨良敏,《政府信息公开 法制建设先行》,《中国经济时报》,2002-11-14。
    [41]陈大会,新闻夜话:《政府信息公开条例》,http://www.sina.com.cn, 2002-10-30。
    [42]朱达志,《我国正为政府信息披露立法故意不公开将受追究》,《中国青年报》,2002-09-18。
    [43]秦平,《政府信息公开难在何处》,《法制日报》,2002-10-08。
    [44]赖茂生,任浩淼,夏牧,《我国现有信息资源管理的政策与法律研究》,《科技与法律》,1997第1-3期。
    [45]圆桌,《你如何看待政府信息公开》,《长江日报》,2002-10-13。
    [46]张武扬,《WTO与政府信息公开》,http://www.bbs2.xilubbs.com,2002-05-13。
    [47]黄玫,陈伟秋,《广州市政府宣布:自2003年起全面开放政府信息》,http://www.gz.gov.cn,2002-10-31。
    [48]刘效仁,《以制度保证政务信息公开好》,http://www.chinanewsweek.com.cn,2002-11-15。
    [49]刘杰,《日本情报公开制度概论》,《法学论坛》,2000第5期。
    [50]周庆山,《政府信息立法及权利义务分析》,《图书情报知识》,2002
    
    年第5期。
    [51]张国海,张玉玲,《论我国信息立法建设》,《情报学报》,1995第10期。
    [52]孙学玉,《政务公开:社会民主的广泛实践》,《社会科学》,2000第6期。
    [53][日]情报公开法研究会,《情报公开制度的要点》,行政社,1997年版。
    [54]赵正群,《政务公开的法理基础与政府上网工程的配套与完善》,《中国行政管理》,2001第1期。
    [55]黄德林,《略论美国“情报自由法”之形成与发展》,《法学评论》,2000年第1期。
    [56]美国国会图书馆:The Library of Congress,http://lcweb.loc.gov/。
    [57]J.Timothy Spher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Form Inaccessibility to Your Desktop and Back Aga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9.50(4): 340-345.
    [58]Nevins, Kate. Libraries and Electronic Government Information, http://www.oclc.org.
    [59]The Privacy Act of 1974, 5 U.S.C. §552a, 1974.12.
    [60]The Government in the Sunshine Act, 5 U.S.C. §552b, 1976.9.
    [61]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5 U.S.C. §552, 1987.6.
    [62]Birkinshaw, P.(1997).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nd Open government: The European Community/Union dimension.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14(1), 27-49.
    [63]Gentot, M.(1995). Opennes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61.
    [64]Doyle, K.(1999 spring). The End of Secrecy U.S.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Imperative for Openness. World Policy Journal, 34-51.
    [65]美国信息管理及集成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tegration and Connectivity, http://cimic.rutgers.edu/journals.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