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收集田野材料时与报道人一起构成了“我看人看我”的场景,由此敞开了既看外物又看内心的研究路径;详尽的演艺行为个案分析揭示了文化的传承与接受之间、结构与能动性之间的互动关系;转向象征符号体系的理论作用在于呈现多种甚至各种可能性的意义;民间艺人(农民演员)作为时间移民从不同文化传统的昨天跨越到了不同文化类型并存的今天;民间艺人(农民演员)的流动引出了人-我关系怎样与空间相对应的问题;时间移民在特定的场合移风易俗,延续着部落习俗所鼓励的那种生活乐趣;从“我在现场”的日常行为可以判断出与罪感文化、耻辱感文化迥然不同的家乐福感文化的基调;持循环或轮回观念的民族会倾向于选择一种自然、自在和快乐的生活;崇尚自然本性的人性不具备现世(现实)生活苦乐原则的超越性;从秀场呈现的艺术行为大致可以推断出原生态生活情境里的民族的生活史走向;图像型人物借助媒介造成了仿像的仿真效果以展示原生态的自然主义;原生态艺术的典型范式就是神话,媒介在讲述神话的民俗的同时,也制造着民俗的神话;空间不成其为问题而时间问题备受关注的当下,民间艺人(农民演员)作为时间移民的生活同步显示了进化与循环的特征;生活史个案固然难以指明一种正确的前进方向,但可以用来想象一种更好的可能生活;原生态与仿生态两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冲突的背后隐含着哪一种人观更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问题;科学既没有解释人类的所有问题,也没有解决现代人的一切烦恼,尽管它试图把人性从苦乐原则的形而上学中解救出来;以诗意的方式倾听命运的声音是为了使沉沦于物欲中的人性苏醒过来;媒介、人际、观念传播正从物、人、心三个层面立足于当下的历史境遇,相互定义什么是文化生态适应的新的人观;原生态艺术作为一种小传统之普遍化力量,为不同于单线进步观念的多维生态观念提供了部分的地方性知识;理解、解释和解决不同民族文化形态的冲突与融合问题以认同人类文明共同主题的普遍价值为理论前提。
When I collect the materials of field work, the reporters and I established a scene that" I watch others when others also watch me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is, the research path opened which is not only refer to the outside substantances but also the inside heart. The detailed cases study of performing acts can reveal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heritage and acceptance; cultural structure and activism. The writer change direction to symbol theory, in order to present a variety of possible meanings. Folk artists (farmer's actor) as the time immigrate; they step over from yesterday which contains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 to today that has different cultural types. The migration of Folk artists (farmers actor cause a issue that how relationship of others-me and space to correspond. Time immigrations change their old custom in specific situations; they keep enjoyment which is from their tribe custom. According to the daily behaviors that "I am at the place", we can judge the element of home feeling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guilty culture; stigma culture. Ethnic group who believe Cycle theory or Concept of reincarnation want to choose the life style which is nature; comfortable; and happy. Humanity which respects natural nature cannot fit for transcendence of secular life. According to the behaviors which are from show place, we can deduce that the trend of ethnic life history in original context of ecosystem. Image-type character created through the media simulacra of simulation results to demonstrate the ecosystemof the naturalist. The typical paradigm of ecosystem art is myth. When the media explain the folk of myth,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reates folk myth. Nowadays the space is not a question and time issue is concerned. The life of folk artists (farmer's actor) shows both the feature of evolution and cycle. While the case of life history is difficult to point a correct direction, it can be used to imagine a kind of possible better life. Behi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cultural forms:imitation of the ecosystem and ecological, implies an issue that which human idea is mor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Science neither explains all human problems, nor solves all the troubles of modern man. Even science tries to rescue humanity from metaphysical joy. Listing to the fate can rouse humanity from materialism by poetic way. The transfer of media, interpersonal and concept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according to material things; human; heart. They identify what is new human idea which is fit for cultural ecology. The art of ecosystem -as a small tradition-which has universal strength in order to provide local knowledge to multi-dimensional ecological concept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single evolution concept. The understanding, explanation and solution of conflict and merging of different cultural forms are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which has to identify universal value of common human civilization.
引文
①[美]保罗·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95页。
    ②王铭铭:《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90页。
    ①[德]莫里茨·石里克:《自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8页。
    ②王铭铭:《非我与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21页。
    ①何明、吴晓:《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基础及其特质》,《学术探索》2005年第3期。
    ①何明:《诗性逻辑与诗化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结构》,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46页。
    ①[英]埃文斯-普里查德:《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②彭兆荣:《“第四世界”的文化遗产:一个艺术人类学的视野》,《文艺研究》2006年第4期。
    ①洪颖:《行为: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可能的方法维度》,《艺术人类学论坛》2007年第1期。
    ②帕特里克·贝尔特:《时间、自我与社会存在》,陈生梅、摆玉萍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5页。
    ①王海龙:《视觉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74页。
    ②高丙中:《中国人的研究路径: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17页。
    ①[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20、125页。
    ②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编著:《巴人之谜》,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①李昆声:《云南艺术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5页。
    ①[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40-41页。
    ①[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1页。
    ②张云鹏、胡艺珊:《现象学方法与美学——从胡塞尔到杜夫海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③[德]伽德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775页。
    ①谷瑞丽、赵发国注释:《山海经》,武汉:崇文书局,2007年,第188页。
    ①倪梁康:《现象学的始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3页。
    ①马戎:《民族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9页。
    ②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③克利福德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37页。
    ①[古罗马]奥古斯丁:《论三位一体》, 周伟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9-220页。
    ②[法]葛兰言:《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赵丙祥、张宏明译,桂林:广西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4-135页。
    ①《诗经》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34、235页。
    ①[英]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黄剑波、卢忱、柳博赞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72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27页。
    ②王建民:《田野工作与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0页。
    ①伊凡偌夫:《富兰克林传》,伊信、信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3、67、94、126页。
    ①[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页。
    ②刘小枫:《走向十字架的真》,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405页。
    ①《诗经》,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2页。
    ①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80页。
    ②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25页。李谈到熊十力、梁漱溟由佛归儒乃因“乐这一传统力量。
    ③[英]J·G·弗雷泽:《金枝》,新世界出版社,徐玉新、汪培基、张泽石译,刘魁立审校,第358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109页。
    ②徐翠兰、王涛译注:《墨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18、156页。
    ③王建民:《艺术人类学新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8页。
    ①黄静华:《民间艺人研究中的描述、解释和理解》,《艺术理论与美学》2006年第2期。
    ②孟慧英:《西方民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6页。
    ③宋生贵:《当代民族艺术之路:传承与超越》,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6页。
    ①徐迎新:《心灵的亲证:中国艺术人类学探寻历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②纪兰慰、邱久荣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63页。
    ③赵耀鑫:《提高民间艺人地位努力继承民族文化》,《中国民族》2002年第5期。
    ①[美]理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理论的口头艺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②梁向阳、马海娟:《从民间到广场:延安时期陕北民歌的彰显之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3期。
    ③袁盛勇:《延安文人视域中的“民间艺人”——从一个侧面理解延安时期的“民间”》,《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①《山海经》,武汉:崇文书局,2007年,第51页、第155页、第210页。
    ②郑瑞侠:《神裔命官与民间艺人的替换探析——中国古代早期乐师形象的角色演变》,《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6期。
    ①岳永逸:《无定法的田野——天桥艺人训查的回顾与反思》,《民俗研究》2006年第2期。
    ②岳永逸:《近代都市社会的一个底边阶级——北京天桥艺人的来源、认同与译写》,《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
    ①角巴东主:《格萨尔说唱艺人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①黄中祥:《哈萨克巴克思在其民间文学传承中的作用》,《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②黄中祥:《哈萨克民间演唱艺人萨里-赛里》,《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①李彦娜:《论漫瀚调艺人传承的文化交融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②高晶:《以人为本的民族民间艺术电视传播理念——以2006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为范例》,《中国音乐(季刊)》2007年第2期。
    ①杨德鋆:《聚展香格里拉乡土艺术的重要历史瞬间——1980年迪庆州首次民族民间歌舞会演大会回顾》,《民族艺术研究》2007年第6期。
    ②尹晓华:《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也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东南文化》2006年第3期。
    ③洪颖:《中国人类学研究述评》,《学术界》2006年第6期。
    ①王建民:《艺术人类学理论范式的转换》,《艺术人类学论坛》2007年第1期。
    ②马尔库斯、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试验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王铭铭、蓝达居译,1998年,第88页。
    ①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3页。
    ②[英]罗宾·布里吉斯:《与巫为邻——欧洲巫术的社会和文化语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①乌日古木勒:《史诗艺人的生活史研究——对哈萨克民间艺人卡孜姆的访谈》,《河南教育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②王铭铭:《走在乡土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6页。
    ③朱炳祥:《社会文化变迁中的白族农民-——大理周城村民段元参个人生活史研究》,《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①[美]马歇尔·萨林斯:《历史之岛》,王铭铭译,蓝达居、张宏明、黄向春、刘永华译,刘永华、赵丙祥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61页。
    ②复旦大学研究院编:《“民间”何在,谁之“信仰”》,中华书局,2009年,第27页。
    ①施义慧:《19世纪英国下层儿童生活史研究述评》,《史学月刊》2008年第4期。
    ①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②陈波:《走进香巴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56页。
    ①徐霄鹰:《歌唱与敬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0页、第235页。
    ①赵仲牧:《赵仲牧文集》,北京: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89页、第428页。
    ①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导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3页。
    ①[美]马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王铭铭、胡宗泽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32页、第114页。
    ②黄权贵:《蓝靛瑶的花、斗人观——那洪村蓝靛瑶诞生、翁花、要斗和度师礼仪的调查与研究》,《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3年第3期。
    ③赵效牛:《有时间的人——云南孟定傣德的生日、人名与人观》,《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④农辉峰:《家屋的建构与人观的叠合——宜州“百姓人”家屋文化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①海力波:《道出真我:黑衣壮的人观和认同表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8页、第38页。
    ②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等编著:《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和人的观念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页、第3页。
    ③黄应贵:《人观、意义与社会》,《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④熊开发:《从创世神话看淮南子的天、人观》,《海南师范学报》2001年第4期。
    ⑤丁常春:《道教与基督教人观之比较》,《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1期。
    ⑥张进峰:《三元人观、三元价值对价值论研究道路的开拓和启示》,《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①[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王铭铭、蓝达居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71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岛上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高丙中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①[法]马塞尔·莫斯:《社会学与人类学》佘碧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123-125页。
    ②[英]利奇:《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34页、第246页、第270页。
    ③[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10页、第117页。
    ①[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2页、第188页、第189页。
    ②景天魁:《社会认识的结构和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46页。
    ①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59页。
    ②[英]吉尔伯特·赖尔:《心的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8页。
    ①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63页。
    ①[澳]德里克·弗里曼:《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58页。
    ①[美]乔治·E·马尔库斯、米开尔·M·J·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王铭铭、蓝达居译,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82、188页。
    ①[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397页。
    ②何明、吴晓:《基督教音乐活动与艺术人类学阐释——以云南芭蕉箐苗族为个案》,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①何明、洪颖:《回到生活:关于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问题的反思》,《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
    ①[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71-692页。另参见王铭铭主编:《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28页。
    ②[美]西敏思:《甜与权力》,王超、朱建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67页。
    ①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62-263页。
    ①郑元者:《中国艺术人类学:历史、理念、事实和方法》,《杭州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①[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郑之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19页
    ②洪颖:《艺术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讨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①[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第21页。
    ②邱泽奇:《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5页。
    ①[美]大卫·库森斯·霍埃:《批评的循环》,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0-81页。
    ②王建民:《艺术人类学新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42页。
    ①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315-316页。
    ①[美]伊丽莎白·S·拉德克利夫:《休谟》,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23页。
    ①赖永海:《佛道诗禅——中国佛教文化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第99页。
    ①汤拥华:《西方现象学美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页、第263页。
    ①[英]迈克尔·达米特:《分析哲学的起源》,王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53页。
    ①[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5页。
    ②何明总主编:《圣歌里的芭蕉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4页。
    ③罗伊·索伦森:《悖论简史》,贾红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0页。
    ①赵汀阳主编:《年度学术2005:第一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8页。
    ①孟慧英主编:《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61页。
    ②[英]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污染》,黄剑波等译,张海洋校,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8页。
    ①罗蒂:《哲学与自然之境》,三联书店,第360页。
    ①[英]休谟:《人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10页。
    ①沈蓓:《癫狂的秩序——舞蹈艺术纵横谈》,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7页。
    ②[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5页。
    ①郑元者:《完全的艺术真理观:艺术人类学的核心理念》,《文艺研究》2007年第10期。
    ①[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3页。
    ①[法]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73页。
    ①[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05页。
    ①陈庆德:《发展人类学引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7页。
    ①[美]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学》,周晓虹、刘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5页。
    ①李挺编:《跳菜之乡南涧》,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47页。
    ①卫广来译注:《老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5页。
    ①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03页。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岛上的航海者》,李绍明译,高丙中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446页。
    ②费孝通:《乡土社会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4页。
    ①何星亮:《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95页。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5页。
    ①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19页。
    ②李泽厚:《论语今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
    ③伊凡偌夫:《富兰克林传》,伊信、信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6页。
    ④[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54页。
    ①[法]菲利普·阿利埃斯、乔治·杜比主编:《私人生活史·演员与舞台》,周鑫、刘宪、姜志毅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363页。
    ①[法]菲利普·阿利埃斯、乔治·杜比主编:《私人生活史·激情文艺复兴》,杨家勤等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77页。
    ①[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69页。
    ①[俄]叶·莫·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魏庆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228页。
    ②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发行:《圣经·创世记》,2008年,第1页。
    ①[美]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赞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②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05页。
    ③董楚平译注:《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0页。
    ④袁珂:《中国神话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288页。
    ⑤邓启耀:《宗教美术意象》,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1页。
    ⑥吴炫:《否定主义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9页。
    ①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7页。
    ②王常则译注:《孟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72页。
    ③顾忠华:《韦伯学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7页。
    ①王常则译注:《孟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08页。
    ①[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15页、第222页。
    ①秦莹:《跳菜——南涧彝族的飨食礼仪》,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67页。
    ②叶舒宪主编:《性别诗学》,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33页。
    ①[美]维克多·特纳:《戏剧、场景及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刘衍、石毅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0页。
    ①[美]尤·N·安德森:《中国食物》,马樱、刘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3页。
    ①[法]马塞尔·莫斯:《社会学与人类学》,佘碧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306页。
    ②[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36页。
    ③冯雷:《理解空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58页。
    ①汪民安主编:《身体的文化政治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2页。
    ①[英]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杨成寅译,佟景韩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7页。
    ②张实:《体质人类学》,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0页。
    ③[英]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60页。
    ①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7页、第48页。
    ①朱光潜:《诗论》,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247-248页。
    ②张胜冰、肖青:《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艺术哲学探究》,2004年,第143页。
    ①朱和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妇女形象的现代建构》,《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①陶立璠:《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154-155页。
    ①[美]保罗·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高丙中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30页
    ①张文勋主编:《滇文化与民族审美》,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76页。
    ①[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67页
    ①[英]戴里克·柯克:《音乐语言》,茅于润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第325页。
    ①高丙中:《民俗研究的路径: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2页。
    ①林少雄:《视像人类学论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37页。
    ①颜翔林:《怀疑论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0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刚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②[英]埃文斯-普里查德:《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褚建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26页。
    ③[英]爱德华·B·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连树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3页
    ①王铭铭:《非我与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23页。
    ①[英]约翰·托兰德《基督教并不神秘》,张继安译、吴云贵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0页。
    ②刘荣奇主编:《最幽默的诗赋故事》,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年,第157页。
    ③[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8页。
    ①张君:《神秘的节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0-143页。
    ②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③[英]托马斯·克伦普:《数字人类学》,郑元者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第246页。
    ①[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54页
    ②[英]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的研究》,连树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第297页
    张纯德:《试析彝族先民的“天人合一”观》,《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①[法]马塞尔·莫斯:《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2007年,第69页。
    ②本报记者:《30年,云南少生1450万人——因计划生育,每位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从6个下降到1.9个》,《春城晚报》2010年9月20日,头版头条。
    ①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9页。
    ②[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13页。
    ③[法]菲利普·阿利埃斯乔治·杜比主编:《私人生活史·现代社会中的身份之谜》,宋薇薇、刘琳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71页。
    ①[德]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29页。
    ②[法]马塞尔·莫斯:《社会学与人类学》,佘碧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109页、111页。
    ③[美]马歇尔·萨林斯:《历史之岛》,上海人民出版社,蓝达居、黄向春等译,2003年,第366页。
    ①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52页。
    ①费孝通:《乡土社会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61页。
    ①[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50页、第270页。
    ①王懿之:《民族历史文化》,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161页。
    ②王铭铭:《西方与非西方》,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③[英]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4页。
    ④杨知勇:《西南民族生死观》,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5页。
    ①何兴亮:《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95页。
    ①[英]戴思蒙·莫里斯:《人这种动物》,华龄出版社,2002年,第106页。
    ②[法]葛兰言:《古代节庆和歌谣》赵丙祥、张宏明译,赵炳祥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2页。
    ③赵汀阳主编:《年度学说2005:第一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2页。
    ①张曙光《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现实性和超越性》
    ②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中国民族学史》下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第302页。
    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发行:《圣经》,2008年,第189页。
    ①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导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①单继刚:《翻译的哲学方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00页。<>
    ①[英]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黄剑波、卢忱、柳博赞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08页。
    ①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96页。
    ①陈良运:《中国诗歌体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01页。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6页。王国维于《人间词话·六二》处对“淫而无邪”作过有力的辩解。
    ①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发行:《圣经》,2008年,第558页。
    ①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48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9页。
    ②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发行:《圣经》18页。
    ①徐启:《古代基督教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90页。
    ②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发行《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4页。
    ①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页。
    ②[法]保罗·利科:《解释的冲突》,莫伟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606页。
    ①[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38页。
    ②[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合译,熊伟校,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①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8页。
    ②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17页。
    ③帕特里克·贝尔特:《时间、自我与社会存在》,陈生梅、摆玉萍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8页。
    ④王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56页。
    ⑤[德]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王炳文、王路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668页。
    ①石裕祖:《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03页。
    ①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北京:中过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9页。
    ①[英]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的研究》,连树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5页。
    卫广来译注:《老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5页。
    ①[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2006年,第55页。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47页。
    ①顾忠华:《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17页。
    ②[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2006年,第244页。
    ①[德]康德:《实用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第238页。
    ②帕特里夏·奥坦伯德·约翰孙:《伽达黙尔》,中华书局,2003年,第24页。
    [法]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138页
    ①[美]维塞尔:《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论马克思主义神话诗学的本源》,陈开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2页。
    ①周国平主编:《诗人哲学家》,上海: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361页。
    ②[意大利]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41页、第525页。
    ①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纪树立编译,三联书店,1987年,第73页。
    ②[美]维克多·特纳:《场景戏剧文化隐喻》,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06页。
    ①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37页。
    ①[罗马尼亚]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王建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47页。
    ①[法]米歇尔、佩罗分卷主编:《私人生活史》第4卷,周鑫、刘宪、姜志毅译,北方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46页、第155页。
    ②张弘:《西方存在美学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4页。
    ①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78页。
    ②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41页、第150页。
    ①[美]迈克尔·布若威:《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9页、第20页、第189页。
    ①张晓萍主编:《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0页。
    ①李向平:《祖宗的神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05页。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94页。
    埃文思·普里查德:《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褚建芳、阎书昌、赵旭东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
    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李步楼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
    保罗·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高丙中、康敏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
    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三联书社,1987年。
    贝尔特:《时间、自我与社会存在》陈生梅、摆玉萍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联书社,1988年。
    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商务印书馆,1989年。
    陈波:《生活在香巴拉:对西藏50年间一个文明化村落的实地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陈敬容主编:《中国现代抒情名诗鉴赏辞典》,学苑出版社。
    陈兆复:《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
    查理·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三联书社,1987年。
    邓启耀:《宗教美术意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
    董楚平译著:《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戴里克·柯克:《音乐语言》,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
    戴思蒙·莫里斯:《人这种动物》,扬丽琼译,2002年。
    德里克·弗里曼:《玛格利特·米德与摩萨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破灭》,商务印书馆,2008年。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民间”何在谁之“信仰”》,中华书局,2009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新世界出版社。
    顾忠华:《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导读》,广西师范出版社,2005年。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 商务印书馆 1984
    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
    何明:《诗性逻辑与诗化美学》,云南大学出版社。
    何明总主编:《圣歌里的芭蕉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何星亮:《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2年。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胡和平:《模糊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
    黑格尔:《历史哲学》,张作成、车仁维编译,北京出版社,2008年。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97年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社,1987年。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 1997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泽,商务印书馆,1992年。
    霍埃著兰金仁译《批评的循环》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吉尔伯特·赖尔:《心的概念》,商务印书馆,2006年
    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景天魁:《社会认识的结构和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康德:《适用人类学》,邓晓芒译,重庆出版社,1987年。
    克利福德·格尔兹:韩利译《文化的解释》,韩利译,2002年。
    克拉克·威斯特:《人与文化》,商务印书馆,2004年。
    《老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李昆声:《云南艺术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1年。
    里查德·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三联书店,1998年。
    罗伊·索伦森:《悖论简史》,贾红雨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商务印书馆,1997年。
    《墨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
    《孟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孟惠英:《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马戎:《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钢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马克尔·布若威:《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8年。
    马歇尔·萨林斯:《历史之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马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王铭铭、胡宗泽译,三联书店,2000年。
    马塞尔·毛斯:《社会学与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马尔库斯、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王铭铭、蓝达居译,三联书店,1998年。
    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泽,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马雪尼斯·贝诺克瑞提斯《审视自我:社会学经典、当代和跨文化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迈克尔·.达米特《分析哲学的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商务印书馆,2008年。
    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国社会出版社,1987年。
    莫莱里:《自然法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
    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黄剑波、卢忱、柳博赞译,民族出版社,2008年。
    群一 《昆明方言词汇考》,2006年10月(书稿)
    欧阳康:《社会认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帕特里夏·奥坦伯德·约翰逊:《海德格尔》,中华书局,2003年。
    《诗经》,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
    《山海经》, 崇文书局,2007年。
    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人民出版社,2007年。
    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民族出版社,2004年。
    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下卷, 商务印书馆,1989年。
    石里克:《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
    史蒂文·瓦格:《社会变迁》第5版(英文英印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陶立蟠:《民族民间文学理论基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
    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托马斯·克伦普:《数字人类学》,郑元者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泰·德萨米:《公有法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王建民等:《中国民族学史》上、下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亚南:《口承文化论:云南无字民族古风研究成果》,云南教育出版社。
    王海龙:《视觉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
    王铭铭编:《西方与非西方》,华夏出版社,2003年。
    王铭铭:《非我与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
    吴炫:《否定主义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文洁华:《美学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文物出版社,2002年。
    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
    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维克多·特纳:《戏剧、场景及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民族出版社,2007年。
    魏克多·维拉德-梅欧:《胡塞尔》,中华书局,2003年。
    魏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 商务印书馆,2006年。
    维塞尔:《马克思与浪漫派的反讽》,陈开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许慎:《说文解字》, 天津古籍出版社。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
    谢遐龄:《康德对本体论的扬弃》,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谢庆锦:《西方哲学范畴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
    肖驰:《中国诗歌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熊澄宇:《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英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小野泽精:《气的观念:中国自然观和人的观念的发展》,李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徐霄鹰:《歌唱与敬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袁珂:《中国神话史》,重庆出版集团。
    叶舒宪主编:《性别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杨知勇:《西南民族生死观》,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殷寄明:《<说文解字>精读》,复旦出版社,2006年。
    颜翔林:《怀疑论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年。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以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2007年。
    约翰·托兰德:《基督教并不神秘》,商务印书馆,1989年。
    尤金·N·安德森:《中国食物》,马樱、刘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张文勋主编:《民族文化学论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张弘:《西方存在美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张文勋主编:《滇文化与民族审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张实:《体质人类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张胜冰、肖青:《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艺术哲学探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
    张君:《神秘的节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赵仲牧:《赵仲牧文集·思维学元理论哲学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周易》,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
    周永启:《英诗200首赏译》,海南出版社。
    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庄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
    克利福德、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199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