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特点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该篇博士学位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说明选题的目的意义、目前相关研究动态和本人的评述、笔者采用的研究方法。
     论文的正文共有五章,每一章论证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特点。“少数民族”的概念是与汉族相比较而界定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也应该从与汉族饮食文化的比较中总结归纳出来。
     第一个特点是少数民族对茶文化贡献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是茶的原产地,有些少数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农;少数民族饮茶吃茶的方式丰富多彩;少数民族用茶的礼仪活动多。
     第二个特点是少数民族对酒文化贡献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历史贡献是少数民族最早创造了酒的酿造方法;少数民族有许多特色酒;少数民族用酒的场合多;少数民族有许多艺术性很强的酒歌。
     第三个特点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独特的清真饮食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伊斯兰教经典对穆斯林饮食有严格详尽的规范;中国清真饮食有传统的界定和管理制度;清真饮食系统中有丰富的菜肴和特色食品。
     第四个特点是少数民族民间聚餐多。主要表现在民间聚餐的场合和形式多样,而且有的聚餐规模很大。民间聚餐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第五个特点是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变化巨大。发生变化的时段主要是最近30年。变化主要表现在传统饮食结构和餐饮具及炊具方面。其次,少数民族餐饮业和民族地区特产食品进入了全国城镇市场。
This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six parts. Before the subsequent text consisting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section——introduction briefs on the significance and objectives of choosing this subject, latest research in this field, study approaches adopted by the author as well as author's comments on this research.
     The body of this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each of which specifies one certain characteristic of the food or drink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Since "ethnic minority" is conceptualized by comparing with Han, traits of catering culture of the former is therefore summarized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latter.
     Feature 1. Ethnic minorities have contributed a lot to tea culture. Three aspects give testimony to this argument:Yunnan is the source place of tea where certain groups of people are among the first to cultivate tea plant; there exists a variety of fashions of drinking and eating tea leaves, also several sets of etiquettes and ceremonies related to tea using are popular within this area.
     Feature 2. Ethic minorities have great share in wine culture. To illustrate this trait four sub-arguments are given. Historically, the forebears of ethnic minorities brewed the first cup of wine. They now boast a cluster of specialties of alcohol and toasting songs. In addition, wine is commonly used in their daily life and important ceremonies.
     Feature 3. Ethnic minorities practicing Islam bring about unique Muslim foods in China. Moslem bible clarifies a rigid system of rules on Muslim food complement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understand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m. What's more, several cuisine and specialties add extra radiance to Muslim food in China.
     Feature 4. People from ethnic minorities dine together frequently. Civil luncheon among ethnic minorities are held on various occasions in diversified forms most of which signify great cultural significance
     Feature 5. Great changes that are worth studying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catering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On one hand changes in dietary structure cooking utensils and tableware have been most obvious in the past 30 years or so. On the other, catering industry featuring staffs and specialties of ethnic minorities is booming in Chinese urban areas.
引文
①赵俊智、金天明译:《民族·种族·文化》,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版,第202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第313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2004年2月3日《劳动报》,转引自2004年2月9日《报刊文摘》第2版。
    ③2004年3月16日《北京晚报》第5版:《中国人一年“撮”6000亿元》。
    ①王学泰著《华夏饮食文化》,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3年8月第1版,第7页
    ②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13页。
    ①宁锐:《中国的茶俗》,见宁锐与淡懿诚主编的《中国民俗趣淡》,三秦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78页。
    ②张量:《中国少数民族饮茶礼俗概述》,见民族文化宫展览馆编:《民族学博物馆学散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253页。
    ①黄志根主编:《中华茶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279页。
    ②中华书局编:《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书局出版,1992年4月第1版,第25页。
    ①参见黄桂枢主编:《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第13-25页。云南科技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②云南电视台1995年4月10日晚报道。
    ③所引资料见于中国茶人联谊会、中国茶叶学会编:《中国古茶树》第27-28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
    ①见于唐樊绰所撰《蛮书》卷七。
    ②见于南宋李石所撰《续博物志》卷七。
    ①黄桂枢主编:《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第291页。云南科技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②参见蒋铨:《在云南种茶是“濮人”先行》一文。见于《版纳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第51页。内部发行本。
    ③参见吴觉农:《茶经述评》第174页。农业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
    ①参见《云南茶叶》1980年第4期。内部发行。
    ②参见木霁弘等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第11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
    ①木霁弘等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第242-243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
    ①毕振姬《西北之文》第三卷,《河西》。
    ②《明史》卷八十,志第五十六,《食货》四,《茶法》。
    ③《宋史》卷184,《食货志》下。
    ④《宋史》卷]98,《兵志》12。
    ⑤参见陈椽《茶业通史》第464页。农业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
    ①《明史》卷75,志第51,《职官》四,《茶马司》。
    ②《清朝文献通考》卷82,《职官考》6,《理藩院》。
    ③《清雍正实录》卷150。
    ①引自《伊斯兰教青年》1936年第3卷。
    ①奶茶与维吾尔族的清茶与茶药,资料来自楼望皓著的《新疆美食》,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16-119页。
    ①徐万邦、祁庆富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101页。
    ①徐万邦、祁庆富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99-100页。
    ②参见邓佑玲《民族风俗与生活趣谈》第213页,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③参见邓佑玲《民族风俗与生活趣谈》第183页。
    ①参见唐祈、彭维金主编《中华民族风俗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第109页。
    ②引自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西南卷,书日文献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812页。
    ①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西南卷),书日文献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854页。
    ②同上书,第854页。
    ③同上书,第858页。
    ④《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西南卷),第916页。
    ⑤《明史·朵廿传》。
    ①《农业考古》1992年第2期《中国茶文化专号》③第89-90页。
    ①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第605页。
    ②唐祈、彭维金主编《中华民族风俗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第153页。
    ①引自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西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720页。
    ①引自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828页。
    ②同上书,第903页。
    ③同上书,第908页。
    ①万国光:《酒活》,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第33页。
    ②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95-96页。
    ①少数民族酒歌资料来自徐万邦编写的《少数民族酒文化》,原文载于行前主编的《中华酒文化大观》,当代出版社,1997年第1版。
    ①马峰译《古兰经》第7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①马坚译《古兰经》第89页。
    ②马坚译《古兰经》第18页。
    ③马坚译《古兰经》第126页。
    ④高惠珠著《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第25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①马坚译《古兰经》第132页。
    ②马坚译《古兰经》第276页。
    ①材料录自“中广网,2005.11.7”
    ①《中国民族报》2009年8月14日第13版广告
    ②新疆少数民族的饮食材料主要来自于新疆维开尔自治区博物馆叶尔米拉的调查;回族的饮食材料主要来自王正伟著的《回族风俗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第5版)。
    ①颜其香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土漫记》,农村读物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中册第353-354页。
    ①颜其香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土漫记》,农村读物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中册第342-343页。
    ②杜殿文:《欢乐又一春·侗族过习俗》,《光明日报》2010年2月12日第4版。
    ①颜其香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土漫记》,农村读物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下册第42-44页。
    ①颜其香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土漫记》,农村读物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中册第355-357页。
    ①颜其香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土漫记》,农村读物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中册,第25-26页。
    ①长街宴的资料来自2007年云南大学博士生陈永邺的学位论文《红河南岸的圣餐—哈尼族长街宴研究》。
    ①哈节宴饮的资料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黄安辉的学位论文《中国京族哈节研究》(2008年)。
    ①覃代伦、李康学主编:《张家界民族风情游》,民族出版社2004年5月等1版,第73页。
    ①马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第439页。
    ① ①徐万邦:,祁庆富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93-94页。
    ①《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画集丛刊·内蒙古》该丛刊总编委编,民族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第68页。
    ②《新疆大写真》,该书编委会与新疆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编,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5年8月第①版。
    ①《中国民族年鉴·2007》第116页
    1、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2、宋蜀华、白振声主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
    3、徐万邦、祁庆富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
    4、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全六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5、李士靖主编:《中华食苑》(全十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6、鲁克才主编:《中华民族饮食风俗大观》,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4月第一版。
    7、邱国珍著:《中国传统食俗》,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8、王仁湘著:《饮食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9、梁实秋著:《雅舍谈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10、三叶编著:《中国美食地图》,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11、王子华、汤亚平编著:《彩云深处起炊烟——云南民族饮食》,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12、林恒、袁元编:《讲吃》,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13、赵霖、赵和、鲍善芬著:《中国人的科学饮食》,海口,海南出版公司,2002年11月第一版。
    14、连汝安、刘正才、赵枫、高文才著:《中华药膳宝典》,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第3次印刷(未注明版次)。
    15、武文慧主编:《营养治病》,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16、卢长庆主编:《现代家庭药膳》: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二版。
    17,北京中医药大学营养教研室编:《现代家庭药膳——疾病防治药膳》,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二版。
    18、梁枫等编著:《常见疾病防治饮食指南》,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19、卢叙文、刘医主编:《食物与治病》,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20、翁雄健著:《食补与食疗》,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
    21、徐长银主编:《中餐饮食疗法精选800例》,北京,蓝天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22、黎福清著:《中国酒器文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23、于行前主编:《中华酒文化大观》,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
    24、何明、吴明泽著:《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25、上海辞书出版社编:《酩酊酬佳节》,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26、朱希祥、王从仁著:《酒趣》,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27、山泉主编、周正舒著:《酒戒——今宵酒醒何处》,北京,蓝天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28、万国光著:《酒话》,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年3月第一版。
    29、李华瑞著:《中华酒文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第一版。
    30、夏家馂著:《中国人与酒》,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31、何满子著:《中国酒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32、林可行编著:《酒品》,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33、陆士华等编:《茶余酒后——文人笔下的吃穿住行》,北京,群言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
    34、王赛时著:《衣食住行》,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王月第一版。
    35、王赛时著:《吃喝玩乐》,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36、杨乃济著:《吃喝玩乐——中西比较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37、李自然:《生态文化与人——满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38、王焕华、倪慧珠主编:《中国传统饮食宜忌全书》(修订本),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39、黎宝、冯法德、贾存周主编:《中国文化杂说·茶酒文化卷》,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40、林正秋主编:《中国饮食大辞典》,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41、吴国群主编:《中国绍酒文化》,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42、胡山:《古今酒事》,上海书店,1987年重印本。
    43、张远芬主编:《中国酒典》,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44、万国光:《中国的酒》,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45、赵荣光著:《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6、徐文苑著:《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7、汪石满著:《中国饮食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8、颜其香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荟萃》,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1年版。
    49、范用著:《文人饮食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50、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51、乌丙安著:《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52、宋宝镛、章克昌主编:《中国酒经》,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53、林正秋著:《中国旅游与民俗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4、毛公宁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北京,民族出版,2006年9月第一版。
    55、陈曦著:《云南26个民族的经典节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56、宋兆麟、李露露编著:《中国传统节日》,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1月第一版。
    57、艾君主编:《中国年》,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58、佘时佑编著:《中国节日》,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59、贺绍俊、吉国秀著:《中国节》,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60、黄泽著:《西南民族节日文化》,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第一版。
    61、杨琳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 版。
    62、李春生主编、徐万邦撰文:《欢乐庆典·藏族年节》,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
    63、罗启荣、何文丹主编:《中国酒文化大观》,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64、申志华编著:《喝遍中国》,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65、宫钦科著:《婚礼的风采》,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66、赵中来编著:《民间应酬十日通》,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
    67、王达人、扎西尼玛著:《走进心中的香格里拉》,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2月第一版。
    68、马启忠著:《瀑乡风情录》,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
    69、张民主编:《贵州少数民族》,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的3月第一版。
    70、《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版。
    71、《中国少数民族风情录》(丛书),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72、《中国之旅热线丛书》(共25册),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年版。
    73、《中国民俗·旅游丛书》(按地区分31册),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74、赵荣光、谢定源,《饮食文化概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75、徐文苑,《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6、林乃燊,《中国饮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7、杨菊华,《中华饮食文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8、林少雄,《口腹之道——中国饮食文化》,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年版。
    79、施连方编著,《趣淡中国饮食文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80、张铁忠,《饮食文化与中医学》,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81、杨文骐编著,《中国饮食文化和食品二[业发展简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
    82、王仁湘,《往古的滋味:中国饮食的历史与文化》,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83、王仁湘,《珍馐玉馔:古代饮食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84、王仁湘,《民以食为天》,济南出版社,2004年版。
    85、陈光新,《中国烹饪史话》,湖北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
    86、王利华,《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7、姚伟钧,《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8、熊四智,杜莉,《举箸醉杯思吾蜀:巴蜀饮食文化纵谈》,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9、范用,《文人饮食谈》,三联书店,2004年版。
    90、王洪宝,《饮食心理学/中国饮食文化丛书》,中国财政经济川扳社,1992年版。
    91、《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辑部编,农业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92、陈祖槊、朱自振编《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
    93、朱自振编《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续辑》(方志茶叶资料汇编),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
    94、吴觉农主编《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1990年12月 第1版。
    95、吴觉农主编《茶经述评》,农业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
    96、陈椽著《茶业通史》,农业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
    97、庄晚芳著《中国茶史散论》,科学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
    98、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99、朱世英主编《中国茶文化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100、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茶叶学会编《中国古茶树》,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第1版。
    101、《版纳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西双版纳茶叶专辑》,赵春洲、张顺高编。1988年11月内部发行。
    102、黄桂枢主编《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103、《中国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论文摘要》,内部资料。
    104、陈椽著《论茶与文化》,农业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105、王国梁著《茶国探奇》,东方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106、茶人之家编《茶与文化》,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107、姚国坤、庄雪岚、白堃元、程启坤编著《茶的典故》,农业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
    108、程启坤、陈宗懋编著《饮茶与健康》,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109、袁和平著《中国饮茶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110、刘昭瑞著《中国古代饮茶艺术》,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111、竺济法著《名人茶事》,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112、张哲永、陈金林、顾炳权主编《中国茶酒辞典》,湖南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113、冈夫编著《茶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
    114、《农业考古》1992年第2期,《中国茶文化专号》③;1994年第4期,《中国茶文化专号》⑧。
    115、《云南茶叶》1989年第3期,第4期;1990年第4期;1992年第1期,第2期。
    116、木霁弘等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
    117、叶舒宪,《饮食人类学:求解人与文化之迷的新途径》,《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118、叶舒宪,《圣牛之迷——饮食人类学的个案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119、谭志国,《从文化人类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2)。
    120、瞿明安,《中国饮食文化的象征符号——饮食象征文化的表层结构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5,(4)。
    121、瞿明安,《中国饮食象征文化的多义性》,《民文化旅游研究》,1996,(3):5。
    122、瞿明安,《中国饮食象征文化的深层结构》,《史学理论研究》,1997,(3)。
    123、瞿明安,《中国饮食象征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华文化论坛》,1999,(1)。
    124、刘志扬,《饮食、文化传承与流变——一个藏族农村社区的人类学调查》,《开放时代》,2004,(2)。
    125、庄孔韶,《北京“新疆街”食品文化的时空过程》,《社会学研究》,2000,(6)。
    126、梁昭,《中国饮食:多元文化的表征——第八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民俗研究》,2004,(1)。
    127、陈运飘、孙箫韵,《中国饮食人类学初沦》,《广一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128、徐新建、王明珂等,《饮食文化与族群边界——关于饮食人类学的对话》,《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29徐万邦,《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